2007-12-26

美國青年才俊的史盲症?學術風骨何處尋?

◆ 大環境扭曲 學術風骨何處尋?

湘帆/北市(大學教師) 中國時報 2007.12.26

最近貴報在呼籲、國內知識分子聲音為何不見?其實這是值得學界深自反省的機會。

台灣解嚴之後,由學界高舉歐美新自由主義的旗幟,大力推動教育的鬆綁、放權,以至造成台灣廣設高中、大學後,今日大學十八分的後遺症,還有十萬流浪教師的投資浪費問題。另外,在不諳先進國家重質不重量、鮮少人看重商業資料庫的學術傳統的情況下,急於建立量化指標,硬是將鮮為人知的美國商業集團:SSCI、SCI等資料庫當成國科會研究補助與大學升等、評鑑的指標,對台灣學界所造成的扭曲現象,迄今難以收拾!

學術界文不文、理不理,每位大學教師,尤其是年輕的助理教授與副教授們為了生存、升等,只好拚命寫期刊論文、題目超短線、拚數量業績,拉關係,根本忘了學術的本質為何?難怪學術界不敢、也不願對社會亂象發聲,以免拿不到研究經費、得罪期刊審查者、影響學校評鑑、甚至危及五年五百億的經費申請。

一位受邀來台進行大學評鑑的香港大學主管感嘆:過去一向講究學術風骨與道德勇氣的台灣學界,現在卻變得目光如豆,連一些剛從國外名校返國的博士,在上述種種的壓力下,只能每天關起門來斤斤計較於SSCI的發表與國科會的申請,不但目光變得短淺,連社會關懷的熱情也逐漸消失,遑論針砭時事。

因此,在探討國內知識分子的噤聲不語之餘,學者若能以身作則的進行反思,才能重新樹立知識分子的風骨,也給社會一個交代!



◆ 大學生迷「網」 師生關係商品化

陳志成/彰化報導 中國時報 2007.12.26

擁有博士學位的彰化南郭國小校長顏士程,九月初陪陽明大學醫學系的兒子到宿舍。4名室友行李一丟,顧不得招呼,先架設網路要緊。他覺得不對勁,進行查訪並撰寫成論文,在兼課的建國科大發表,發現普遍現象是:大學生沉迷網路,人際關係、師生關係都變了樣。

顏士程觀察,部分大學生心目中,虛擬的網路之交比真實存在的朋友來得重要。他們的人際關係不是面對面培養,而是經由網路獲取。

他進到幾個大學宿舍實地瞭解,新生不急著認識對方,而是各自上網。上課之外,玩電腦是獲取新知、遊戲和建立人際關係的主要途徑。不到深夜12點,簡直沒人上床。比較「宅」的學生,買了便當在電腦前解決,吃完繼續。

網路時代的師生關係也有變化。顏士程所見,選課、成績登記靠電傳;昔日的紙本報告,如今改採E mail。教授批改後,按個回覆鍵,傳回學生電腦;有疑義,透過msn發問、解惑。除了課堂,師生簡直不用、也沒有必要交談。同學之間互動比以往減少,與外人相處也顯得冷漠。

顏士程深以為憂,將查訪所得撰寫論文,在兼課的建國科大發表。同事告訴他,半個月前新生家長座談會,有家長懇求學校12點前熄燈、關閉網路,讓子女能夠好好睡覺。否則經年累月熬夜,上課怎有精神,尤其影響健康。

實際上,他們的子女高中高職時期放了假,回家房門一關,鑽進網路世界,不到中午,爬不起來,家長、子女碰面發生困難,親子關係不淡薄也難。

顏士程的論文「從大學生網路人際關係談師生倫理之重建」,提到師生倫理兩大危機:疏離化、商品化。師生疏離,學生自認繳了費,理應獲得對等回報。

學生因此視教授為知識販賣者,自己為消費者,師生變成商人與顧客關係。顏士程說,教師喪失人師角色,學生也缺乏尊師重道觀念,師生感情如何深耕厚植?



◆ 建立退場機制 又遲一步了

楊馥菊/北市(大學生)中國時報 2007.12.26

在如米粒般的台灣包含了一百六十六間大專院校,可謂世界之冠。大學是所謂的「菁英教育」,卻由於大學的數量急遽上升,結果人人皆可讀大學,不曉得台灣該引以為傲,或是引以為恥呢?如今才透過評鑑整頓教育亂象,進而建立退場機制,逼辦學差的大學退場,實為遲了一步。預估十年後少子化效應來襲,將有三分之一的學校招收不到學生,甚至是面臨倒閉的危機,教育部若不提前因應大學退場相關配套措施,後果可能不堪設想。

筆者認為,除了建立完善的退場機制外,政府應將大學做區分再進行評鑑,因為每一大學定位與走向大不相同,應採用不同的評鑑標準,進一步可讓高中生明確了解未來的選擇方向。另外,不論是國立或是私立大學,更應禁止繼續廣設科系,避免只為了順應時代潮流及就業市場需求,在師資與設備不齊全下,喪失學生學習的權益。

學校方面,應由大學本身做二次門檻的把關,簡言之,即是效法美國作法,入學容易,畢業則困難,學校方面必須對於學生的成績要求更加嚴格,此做法即為質的提升。

其次,學校更可以與業界結合,達到「產學合作」,不但可以讓學生直接與未來就業接軌,企業亦能給予實務經驗教學,雙方互利,更進一步可提升學校的教育水準、保障其品質。

※ 日前台大校長的提議不錯,詳見相關報導。



◆ 英檢、實習、考證照…第二專長 大學「必修」

自由時報 2007.12.27

〔記者洪素卿、謝文華/台北報導〕勞委會職訓局副局長郭振昌表示,分析全國求才資料庫,現有約十七萬筆職缺中,其實至少有五十三%是適合大專生的工作。只是,這些工作未必能夠得到大學生青睞。

郭振昌說,他相信有不少工作待遇或內容不吸引大學生,但在目前大學錄取率超過九十%的情況下,想要求得好職位、高薪水的大學生,不妨先衡量自己的能耐是否跟自己的要求一樣高。

據了解,勞委會針對無經驗大學畢業生推出的「青年職涯啟動計畫」,也遭遇到大學生不滿意工作機會的問題。

這項計畫由企業提供三個月的職場訓練機會給大學畢業待業青年,九月上路後各企業釋出超過原名額數倍的職場體驗機會,但地區就服中心卻紛紛傳出,待業青年認為學習津貼少,「提供機會的企業不夠有名」,反應出奇冷淡,甚至有就服站一個多月才有三個大學待業青年進入企業實習。

主計處也曾針對大學以上學歷的失業人口細問原因,結果,有七十七%屬於「摩擦性失業」,原因包括初次尋職及對原有工作不滿等;廿三%屬「循環性失業」(因產業景氣而失業)。

成大說,九十四年以前成大畢業的大學生,幾乎九成九在一至三個月內找到工作,去年有八%花了三至六個月才找到工作,工作確實愈來愈不好找。

為了因應現實,中山等大學要求學生畢業前必須通過全民英檢中高級考試;海洋大學部份科系從大一就安排實習;東海大學財金系訂有「證照加分辦法」,目標是一名畢業生至少要擁有八張證照。

台大粗估,大學部畢業生三分之二投考國內外研究所,有八成系所安排學長姊返校輔導學弟妹分析就業趨勢。另有台大學生以參加調酒社、蛋糕社,報考餐飲證照培養第二專長。

台灣師範大學這學期與企業合辦「企業導師制」,試辦一班四十名學生,由四十名企業界人士認養當導師,培育學生跨領域專長,期盼解決高學歷高失業問題。



◆ 美國最賴家一代 巴著父母

【聯合報╱編譯莊蕙嘉/報導】 2007.12.26

美國有愈來愈多的成年子女賴在家裡,吃家裡用家裡的,還不必付房租。年事已高、已退休或即將退休的父母得繼續養這些賴家的大孩子,肩上的擔子放不下來,難以指望老來能有子女奉養。

美國新聞及世界報導指出,每十個六十歲以上的美國人就有四個仍拿錢給成年子女花用,只有一成二的子女會拿錢回家幫助家計。

美國的高房價、大學教育的昂貴費用,加上父母手頭寬裕,都是造成這股賴家潮的原因。現今美國房價是過去廿年的三倍以上,四年制大學學費是過去廿年的兩倍以上,年輕一代美國人要在他們父母相同的年紀購屋,簡直難上加難。

廿九歲的休森是位機師,他和妻子凱娣結婚後原本沒打算要與岳父母同住,但是仔細一算,若搬進岳家位於休士頓的三房透天厝,不但能省下房租支出,還學生貸款、卡債,還能慢慢存買房子的錢。每個月小倆口能存下一千五百美元(約台幣五萬元),真是一石三鳥。

當代家庭協會的研究領導人孔茲直言:「以一個歷史學家的觀點,我從來沒看過人類歷史上有花這麼多錢和資源在子女身上過。」專家亦指出,身為嬰兒潮的父母一代面臨的子女賴家問題,將在未來廿年更顯著。

然而,父母對子女的金錢援助常不知不覺吞噬掉自己的退休生活費用。三成的嬰兒潮父母表示,對子女的金錢援助已讓自己的退休金數字變小,但大多數人卻是渾然不覺。專家警告,父母應妥善規畫財務,援助子女應量力而為,以免自己老來生活無依。

※ 全世界都一樣,這一代的人都沒有出路。



◆ 美國青年才俊的史盲症

林博文 中國時報 2007.12.26

當今美國最負盛名的通俗史家大衛.麥卡勒(David McCullough),最近公開道出兩則他親身體驗的故事。

第一則是他在密蘇里大學演講美國開國史之後,一位女生跑到他前面睜大眼睛告訴他說:「剛剛聽您的演說,我才知道美國建國之初最早的13州,原本都在東北部!」麥卡勒很感慨地說,密蘇里大學是個好學校,為什麼竟有如此文盲的學生?

第二則是他到常春藤盟校之一的新罕布夏州達特茅斯學院,向25位主修歷史的績優學生講課。他首先問學生有沒有聽過喬治.馬歇爾(George Marshall)這個人?全班靜默了一段時間,終於有個男生膽怯地向麥卡勒:「這個喬治.馬歇爾是不是和『馬歇爾計畫』有關?」麥氏說是的,然後開始介紹二戰期間擔任美國陸軍參謀長,負責整個戰略與後勤的馬歇爾將軍。馬帥在戰後曾被杜魯門總統派至中國調處國民黨與中共的衝突,但鎩羽而歸;回國後歷任國務卿和國防部長1953年因推動歐洲戰後復興(即「馬歇爾計畫」)而榮獲諾貝爾和平獎。

麥卡勒所述的是兩則大學生「史盲」的故事。最近有一則更可怕、更駭人聽聞的史盲新聞,故事就發生在白宮。

白宮發言人黛娜.裴莉諾(Dana Penino)是白宮史上第二個女性發言人,第一個是柯林頓時代的迪迪.麥爾絲。裴莉諾是在今年9月14日才正式上任,白宮記者對這位35歲發言人的印象還不錯,至少她比較嫩、比較虛心,不會強辯。裴莉諾最近承認她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古巴飛彈危機」,她說她聽都沒聽過!裴莉諾說,有次在白宮新聞發布會上有位記者提到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她當時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回家後就問她丈夫,其夫比她大18歲,是個英國商人。

裴莉諾生於1972年,畢業於南科羅拉多大學(已改名為普布魯梭區科羅拉多州立大學),主修大眾傳播;後來又在春田梭區伊利諾大學獲傳播碩士學位。一個擁有碩士學位的白宮發言人,竟然在她的知識成長過程中不知道1960年代發生過古巴飛彈危機這件大事,真是匪夷所思!身為白宮新聞秘書,竟連美國現代政治史上的大事都未聽過,如何能做全國首屈一指的發言人呢?

白宮發言人有嚴重史盲,白宮主人亦不遑多讓。布希出任總統前完全不清楚巴勒斯坦問題的源由,對亞洲歷史和國際關係更是一問三不知,亦毫無興趣,欠缺好奇心是布希的特色。如此無知的人,竟要負責推動美國外交政策,天下怎麼會不亂呢!布希不懂歷史,不知道越戰的教訓,才會在伊拉克重蹈覆轍。

麥卡勒說,美國年輕一代患了史盲症,做父母的、各級學校的老師、專業歷史學者和通俗史家都應負責任,美國有許多中學已不教歷史。《紐約時報》前專欄作家傑姆士.雷斯頓(James Reston)20多年前即已感嘆美國人民對歷史的漫不經心。他指出,導致美國人民出現史盲的原因,學校和政治要負責任。前《時代》周刊總編輯唐諾文(Hedley Donovan)曾應卡特總統之邀出任白宮特別顧問,他在白宮觀察一陣後發現卡特竟是一個沒有歷史感的總統。雷斯頓說,另一個沒有歷史常識和歷史修養的總統就是雷根。

角逐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的希拉蕊,最近屢次批評歐巴馬從政經驗不夠,還不能當總統,甚至連前洛杉磯湖人隊名將「魔術強生」亦說歐巴馬是「政治菜鳥」,還要再加磨練。

從政經驗夠不夠,並不是做好總統的必要條件,反倒是具備豐富的歷史常識,才有助於思考和制定大政方針。

已故美國史家山姆爾.伊略特.莫里遜(Samuel Eliot Morison)嘗言,懂一點歷史可以使我們多知道一點做人的分寸。擴大而言,如果一個國家的領導層多懂一點歷史,他們也許就不會胡搞亂搞。堂堂白宮發言人都不知道有古巴飛彈危機這回事,美國人民還能期望什麼呢!

※ 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 -- 人類不能從歷史中學到任何教訓

利維坦與空氣泵浦

勇敢面對教育典範的轉移
每科2.8分上大學 李遠哲:應該問「可以學到什麼?」
大部分的科學研究因草率分析而被玷污
道德放兩邊:從亞力山大到企業肅貪與邪惡指數
從米契爾大聯盟禁藥名單到食物藥檢不合格
孩子沉淪 吸毒染黑很迷網

美國的文藝青年到哪去了?
從香港本土文化到老美常識不足
科技導致腦力衰退?
睡眠品質決定腦袋要將「記憶」存在何處
研究:觀看暴力媒體可造成大腦改變
教養很重要:人類似乎天生藉由「過度模仿」學習
學齡前計畫證實能改善關鍵認知功能與自我控制
未受監督的小孩更好交際也更活潑
研究:門多薩假單胞菌新菌株可分解戴奧辛

從男性頻遭家暴到台灣少子化日趨嚴重
棄養兒逐年增 每天一.四名

學童閱讀評量 台灣落後港星
超級CEO 多熱愛閱讀
台灣菁英 偏愛蹲馬桶看書
媒體競爭全球化 內容是王道?
消費時代的政治和媒體之病
政治語言與經濟語言都瘋狂了
歐美獨立書店 紛吹熄燈號
文化翻譯 讓創意產品起飛

YouTube知識版「大思想」到環境教育蠻荒期
學生勤學,老師樂教

12 則留言:

fsj 提到...

失焦的高學歷高失業率

劉競明/北縣林口(主治醫師)中國時報 2007.12.28

媒體最近一直在吵學歷話題,但,「高學歷高失業率」根本就是危言聳聽!其實在卅年前老早就有「學歷無用論」之論調。首先吾人必須釐清何謂「高學歷」?

擁有國內大學畢業資格算是高學歷嗎?現在的大學汗牛充棟,可能不是;但在卅年前筆者雖是化學系畢業,可是還歷經退伍後半年多的「摩擦性失業」。現在擁有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衛碩士頭銜的筆者,算是「高學歷」嗎?當然不是!因為碩士滿街走,業務生產若業績不好,照樣得走路,管你論文有幾篇!這就是市場機制、顧客導向之現實社會。

大部分人的學歷永遠是不嫌多的,然而有了亮麗的學歷,你還能有何特殊或傑出的職場表現,包括個人品德教養、專業能力、語文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及領導能力,學問必須附麗於優質的教養、品德、公正無私的操守,與自我導向終身學習的專業能力,這樣的學問與學歷才是有價值的,才具有市場的競爭優勢。

筆者絕對贊成年輕人在卅五歲前追求學問、攻讀高級學位,或許有利於申請工作時較具備優勢能力,然而這並不代表獲得高學歷就是擁有高職位的保障,職場的競爭態勢、叢林法則、優勝劣敗、全球運籌的思維將是吾輩現代年輕人無窮無盡的挑戰。

※ 2008 是靠實力取勝的一年。

fsj 提到...

知識分子如何不見了?

邱天助 中國時報 2008.01.03

日昨,中國時報的深度報導質疑台灣知識分子不見了,對於讀社會學也教社會學的人,感受特別深刻。以往,社會學者往往被喻為社會的良心,總是站在社會正義的一方,充滿著知識分子的使命感。因此,學社會學的人心理上免不了帶有知識上的驕傲。

然而,近幾年,卻越來越多的學生曾沮喪的對我說,她/他們對社會學逐漸失去以往的熱情與興趣,覺得社會學理論對台灣當代社會的分析或影響,似乎已經失去以往的光芒與力道。同學彼此之間談起理論來,也沒能捕捉到往昔師長所憶及的,那種興奮的眼神,那種求知若渴的期盼,有的只是前途茫茫的焦慮。在她/他們眼中,社會學雖然尚未死亡,但就像一隻笨拙的大象一樣,步伐蹣跚、疲態屢現。

在社會學裡,理論或概念都是社會分析的工具,並非先驗性的存在;理論並非獨立、抽離、客觀存在的實體,也不是自我封閉、自我參照的論辯系統;理論更不是社會學家的修辭學或文字遊戲,完全與世俗世界徹底分離。因此,無論古典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涂爾幹,或傅柯、布爾迪厄,到當代的貝克、紀登斯與杜漢(Alain Touraine)的理論建構,都是基於對所處社會的關懷或批判,甚至行動和實踐,這也是社會學理論的魅力和力道所在。

然而,面臨所謂「轉型期正義」的社會,台灣社會學者似乎失去了對威權思想或制度壓迫的批判力與行動力,社會學理論的教學或研究只能以「後設理論」(metatheory)的形式存在,單純在探究、分析、描述理論本身的理論,或致力於理論的建構分析,找出理論的空隙,以批判或修飾理論,進行理論的拆解或重組。社會學理論變成一種形而上的思辨知識,甚至成為博克(Kenneth Burke)所說的「理學」(logology),只是一種宗教的修辭學罷了。

更有甚者,在當前高等教育的控管體制下,大學教師已逐漸淪為論文量產的機器,從廣大的社會場域撤退到封閉的研究空間,大家關起門來做學問。在國家機器的規訓之下,如今,我們關心的是論文不是社會,在意的是篇數而非它所發揮的社會影響力,造成許多人的研究喜歡炒短線,以增加自己的「學術資本」。

在怕被染上藍綠的政治焦慮下,越來越少人有像曼海姆所說的「公共知識分子」的使命感,能夠超越階級的局限,不受學院行規與專業定見的束縛,保持對歷史和社會清醒的分析和判斷,始終以公共利益為目標,堅定的向權力說真話,成為漫漫長夜的守更人。如今,學社會學的人,不但逐漸失去社會實踐的行動力,也造成理論與行動的分離。最後,理論往往變成抽空的思辨系統,與塵世無關。當社會學理論的教/學,越來越布爾喬亞化的情況下,也讓許多學生感覺這種論述似乎離她/他們越來越遠。

因此,如果我們確信人類的反思與行動能力,我們就必須從「理論」轉化為「行動」。根本上,我們必須認定社會學者不應是社會生活之外的旁觀者,而是社會行動的積極參與者。當我們發現運用某些主流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不僅難以面對台灣轉型社會和轉型問題,甚至還會導致社會學變形為社會巫術的巨大風險時,就不得不轉移我們的方向,實現杜漢所謂從「結構社會學」向「行動社會學」的轉變,將社會學(理論)定位為「濟世之學」,力求從社會批判與行動的立場,來關照轉型中的台灣社會。

我認為,我們的立場應是鮮明地站在社會底層或被壓制的這一邊,以現存社會結構中的壓迫、支配和不平等問題為關注的核心,注重底層的日常生活經驗,揭示不平等的社會結構作為社會學的基本目標,以激發師生教/學的熱情,也涵育未來的行動潛力。

(作者為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教授)

※ 因為一切向「錢」、「權」看齊

fsj 提到...

少子化99學年恐資遣國中師

許俊偉/北縣報導 中國時報 2008.01.04

少子化不是新鮮話題,引發的教師超額和流浪老師早已困擾各縣市多時,惟北縣教育局發現,少子化對國中教師的明顯衝擊將從九十九學年開始,這年國中畢業生與新生扣抵後,將一口氣少掉7000多位學生,難保屆時不會有國中教師慘遭資遣。

教育局長劉和然說,少子化現象早就衝擊國小校園,這幾年經教育局努力控管,北縣新進國小正式教師每年缺額雖幾乎個位數,但至少沒有老師遭資遣。他指出,由於政府沒有及早因應,待發現時國小已經來及不救了,直說:「現在只能救國中」。

新生突降7000人 大衝擊

根據教育局資料,北縣近年國中學生人數平均逐年減少2到3千人不等,但相較國小每年幾乎動輒少掉萬名學生,衝擊還算小,以致北縣近年國中正式教師的缺額,每年還可維持在百位左右。

但教育局發現,九十九學年北縣國中生人數將突降7000多人,且除一百零一學年國一新生因是龍子人數較多外,兩年後北縣國中生人數幾乎每年都將少7000人,少子化現象九十九學年起對國中教師明顯衝擊,教育局顯得憂心。

劉和然認為,儘管少子化兩年後將衝擊國中校園,但至少該局還有因應機會,目前教育局已及早擬出對策,將以減低國中班級人數和組織再造等方式因應,且現在就已開始做。

降低編班人數是為讓班級數增加,但若以每班35人計算,屆時就算再扣掉退休老師所多出來的缺,全縣國中所需教師估計仍將少102位,得透過代理代課老師或兼課等組織再造方式,來減緩教師超額壓力。

值得關注的是,少子化引發的一連串問題還包括閒置教室愈來愈多。教育局指出,北縣目前約有千間空餘教室,未來不排除提供民間托幼租用,預計四月完成相關實施計畫。

fsj 提到...

當我們面向草根社會

陳美霞 中國時報 2008.01.10

「台灣知識分子不見了」,這是一群學術精英近日在分析台灣社會變遷、檢驗台灣社會的公與義時,集體發出的感歎與省思。確實,過去一、二十年來,一方面,台灣社會貧富差距拉大,失業、自殺、吸毒、詐騙、生態失衡…等等社會問題紛至沓來;另一方面,政治層面卻充斥著虛假、欺瞞、對立、與內耗。這樣的情境讓這群學術精英有著嚴重的焦慮感。

而學術精英所謂「知識分子不見了」,事實上指的是「公共知識分子」。現代社會高度專業化的發展下,專業知識分子的工作被細微分割、被狹窄化、被科層化,他們本來擁有的面向公眾、為了公眾、涉及社會改造的「天職」逐漸被腐蝕,他們陷入自己的專業、學術的小王國,與專業、學術之外的歷史與社會漸行漸遠,甚至脫離、斷裂,「公共知識分子」這個群體似乎也因此在消逝中。

筆者作為關懷台灣社會的一介知識分子,對這群學術精英的焦慮情懷,感同身受。

然而,我卻見證了台灣公共知識分子依舊在,他們仍活躍的在草根社會不停耕耘:二○○三年SARS對台灣社會的巨大衝擊,造就了台灣公共衛生界史無前例的、全國性的、近千位「公共知識分子」的集結與形成。

因SARS流行的慘痛教訓,當時台灣社會對公衛體系前所未有的關注、社會大眾對改革公衛體系的要求也空前強烈。是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反省氛圍中,一群公衛醫療專業人員集結起來,推出《公衛教育在社大》的行動。

過去近五年來,他們運用專業素養分析公衛體系醫療化、醫療體系商品化、財團化的問題、健康差距越來越惡化、疾病汙名化、生態環境嚴重汙染、新興與再浮現傳染病威脅、醫病關係惡化等等公衛體系廢功的諸多問題。他們更進一步付諸行動,經由社區大學的平臺、經由社區,推動解放公衛知識、改造公衛體系的工作。

然而,這樣的行動並沒有得到大眾媒體的關注。因此,他們運用小眾媒體的種種管道,如,在全國社區及社區大學開課;舉辦終身教育研習營、研討會;發行電子報、部落格;運用民間戲曲如車鼓陣及歌仔戲;建立全國防疫志工網絡等等。藉由這些小眾媒體管道,公衛醫療公共知識分子與社區民眾共同感受、解放、建構新公衛知識,期望進而與社區民眾共同推動公衛體系的改造。

筆者從芝加哥大學回國任教十年有餘,在關懷台灣社會、投入改造社會的工作中,與許許多多有志之士多有個共同的感受:假如我們面向台灣上層結構,我們看到的只有虛假、欺瞞、對立、與內耗,我們覺得台灣向上提升的希望十分渺茫、因此有著嚴重的焦慮感。但是,假如我們面向台灣草根社會,我們卻深刻感受草根社會擁有著充沛的能量與豐富的智慧,我們因此覺得台灣邁向公與義的社會是充滿著希望的。

因SARS衝擊而集結起來的公衛醫療「公共知識分子」,正是因為他們面對台灣草根社會,一方面理解到台灣公衛體系廢功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感受到草根社會向上提升的能量與智慧,因此與草根社區民眾共同學習與行動,推動公衛體系的改造。而這群「公共知識分子」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他們正在草根社會,在公衛、勞工、弱勢群體、環保、性別等等不同的領域,實踐著他們的理想。台灣「公共知識分子」依舊存在。

(作者為成功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

fsj 提到...

美國文化中的反智主義

郭崇倫 中國時報 2008.02.19

電視益智節目最喜歡的段子,就是找個波大無腦的美女,問她一個小學生都會的題目,「布達佩斯是哪個歐洲國家的首都?」,美女回答:「我還以為歐洲是一個國家呢」,然後舉座大笑。久而久之,大家不以為意,甚至覺得無知是可愛,知性美女反而令人覺得威脅。

賈可比(Susan Jacoby)並不覺得好笑,她憂心忡忡之餘,還寫了一本書來談這個問題,《美國非理性的年代》(The Age of American Unreason)無疑的是受到哥大歷史學家霍夫斯塔德的啟發,探討此刻美國文化中的反智傾向。

霍夫斯塔德在1963年的《美國文化中的反智傳統》(Anti-Intellecturalism in American Life),主要是反思八年艾森豪政權不重視知識分子,嘲笑他們是蛋頭,甚至麥卡錫主義對左派知識分子的迫害,但是書中更深一層探討美國政治傳統中,向來懷疑理論,痛恨歐陸思想為害,強調上帝面前眾人平等,重視常識,民主平等討論,建國先賢們要的政治制度,不是歐洲貴族宮廷精英式的,而是新英格蘭小鎮鎮民大會式的。

曾經寫過七本書的賈可比,擔任過華盛頓郵報的教育記者,她則是受到布希政權過去八年的刺激,除了布希本人粗鄙不文,政府受到反恐戰爭影響,對思想自由的知識分子抱持著不信任懷疑的態度;但真正讓她起意寫這本書,是在九一一恐怖攻擊的當天,住在紐約市的賈可比在住家附近的酒吧聽到兩位上班族的對話:「這就像是珍珠港事變」,一位說;另一位則問:「什麼是珍珠港?」,「那是越南人轟炸我們的港口,而引發了越戰」。

另一次受刺激的經驗是,她回到母校州立密西根大學傳播學院接受榮譽學位時,一位優等生在與她談話時,竟然不知道美國政治傳播的濫觴─羅斯福「爐邊談話」是什麼。

她書中指出,「現在出現了新一類反理性的次意識,受到無知流行影像噪音的滋養而茁壯,讓沉思與邏輯的空間根本被擠掉」,大家不再看書,注意力集中不了一、二分鐘,結果是根本無法思考,重要的集體公民決定是在懶惰、激情與偏見下所做的。

她批評最力的是影音媒體與出版品,或者用她的說法:「影像文化」(video-based culture)現在已經勝過印刷文化,44歲以下的美國人有四成過去一年沒有看過一本書,而17歲的學生除了教科書,其他什麼書都不讀的,在2004年比前十年超過一倍,現在比例一定更升高,這是美國智能衰落的主要原因。

有些父母也許會高興看到自己小孩嘴巴開開、盯著銀幕,但是這種「活死人」的狀態不是智能的發展,賈可比本人是從小在樹屋中讀書長大,她雖然不能證明這比看電腦要更好,但卻可以確定後者無法讓注意力長期集中;同樣的,當越多人使用MSN,或電郵,或電玩,就越少有人真正對話,從其中激盪出知識的火花。

但是導致美國人反智的,還不只是外在環境缺乏真正的知識,也不僅是霍夫斯塔德所稱擔心知識與思想所造成的危險,賈可比指出,新的傾向竟然是,「對自己缺乏知識的無知傲慢」,越來越多的美國人聲稱他們不需要知道這些知識,這種反理性主義最明顯的表現在中學教授「演化論」與「創造論」的爭議,2005年民調竟然發現,有三分之二的人贊成學校中同時教授「創造論」,賈可比擔心繼續下去,美國人會不理統計數字,不顧科學方法,最後拒絕事實。

在布希政權這八年,由於支持的選民基礎是福音派教友,領導人有意無意的表態,保守右派激烈批評自由派人士的「菁英心態」,都助長了這股風氣。

政治領導人不能示範也就算了,還迎合民間社會的反智傾向,言必自稱「我們一般人」(folks),總統選舉中,各個候選人只著重電視會引用的十幾秒話語,放棄去解釋複雜的問題,因為他們認為一般人無法接受複雜的解釋。

台灣是不是反智?看看電視節目設定收視觀眾是國二程度,而競選造勢大會上,主講人喊「對不對」、「好不好」,底下跟著喊,或略可瞥見一二。

台灣或許沒有反智的深刻文化背景,但是垃圾影像文化充斥,以及領導人刻意將一般人民弱智化,是絕對不缺的。

fsj 提到...

研究特權 突顯學術傲慢

◆ 研究特權 突顯學術傲慢

陳權欣/特稿 中國時報 2008.03.11

中央大學三月七日在新竹縣頭前溪畔引爆七百五十公斤炸藥,引起三級有感地震,事後校方緊急出面道歉。沒想到事隔兩天,又被爆料同一時間,也在新竹縣尖石鄉山區進行另一起震爆,校方再度被動默認。研究單位這種「擠牙膏式」的默認與道歉,深埋在學術的傲慢之下。

中大去年十月曾在南投日月潭附近進行五百公斤乳膠炸測實驗,獲得很好效果,未引發民眾恐慌。但中大愈往北進行人工震源實驗,炸藥分量愈重,造成新竹地區三級有感地震,說明這種實驗還是有風險。

根據中大公布的資料,在南投那次測試,獲得很多數據可深入探討臺灣懸之已久的地層結構問題,也提供不少寶貴資料,做為相關主管關於地震定位之準確性。

問題是,實驗數據資料的取得固然珍貴,但過程中卻看到學界的傲慢與對環境生態的蹂躪。

學者專家在頭前溪兩條斷層帶附近放置炸藥,不必向主管單位申請,不考慮是否為主要水源區,炸完走人。老百姓在自己山區砍一棵樹,都要被告發處罰,怎會心服。何況很多民眾還被引爆的炸藥嚇得要死。

頭前溪畔引爆炸藥是如此,尖石山區那羅部落溪谷也如此,難道只要打著學術研究名義,就享有特權?最不可思議的是,研究團隊在尖石山區引爆炸藥後,沒有收拾善後,連吃剩的便當盒與剩菜剩飯都隨意丟在溪谷,讓人看了搖頭。



◆ 雙響炮!中大還在那羅部落震爆

陳權欣、羅浚濱/新竹報導 中國時報 2008.03.11

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進行地質研究,不只在新竹縣頭前溪畔引爆七百五十公斤乳膠炸藥。七日凌晨一點零三分,研究人員同步在尖石鄉那羅部落引爆同規模炸藥,爆炸巨響震驚方圓一公里的養鱒人家及住戶。新竹縣消防局十日已找到震爆點,並拍照蒐證做為告發依據。

尖石鄉山區震爆點現場滿目瘡痍,爆炸點五十公尺外一處由水利單位施作的水泥攔砂壩,竟被研究人員就地取材為防爆掩體。附近居民大罵,要求中大也該到山區致歉。

附近民眾指出,中大當天出動數十人到那羅部落,工作人員挖好洞,埋進口徑十二吋塑膠套管,鑽深六十公尺後填入炸藥,上面再回填碎石礫料。引爆剎那驚天動地,引爆點下方五百公尺處養鱒人家與部落住戶,全部被巨大爆炸聲驚醒。

昨天現場仍可見爆炸後造成的窟窿,裝填炸藥的塑膠桶片被炸飛散落。研究人員並沒有依規定回填恢復原來地貌,炸藥引線與裝填礫石用剩的的巨大鐵皮桶還丟在附近一處河谷。

新竹氣象站指出,當天尖石那羅部落沒有測得地震,有可能兩地地質不同,或地震測站遠近有關。中央氣象局在新竹縣尖石鄉沒有地震測站。

新竹縣消防局昨天到尖石那羅部落爆炸點蒐證拍照。消防局表示,連同頭前溪畔爆炸,將分別依違反《消防法》,每件開罰六千元。

中大校長李羅權十日打電話向縣長鄭永金道歉;計畫主持人之一中大地球科學系副教授顏宏元也到縣消防局拜會局長林祥欽,對不熟悉行政程序,造成民眾驚嚇,表達歉意。



◆ 引「爆」民怨 台美炸測計畫喊停

李宗祐、胡欣男/綜合報導 中國時報 2008.03.11

台美合作的「台灣大地動力學國際合作研究計畫」(TIGER),在新竹縣頭前溪河床鑽井埋設炸藥,模擬人造地震,引發附近居民嚴重反彈,研究團隊昨日決定暫時終止後續炸測實驗。據了解除了頭前溪和新竹縣尖石鄉,研究團隊已陸續在全台做過十次炸測實驗,事先均知會當地警方。

中大表示,待炸藥公文程序完備,且和地方充分溝通後,再展開炸測,目前沒有明確時間表。

六日發文報備 七日爆彈惹爭議

此外,一改連續二日「有通知警政單位,疏忽未報備消防局」說法,中大昨日出示當初委由經濟部礦物局發送的公文函,證明有通知消防單位。受文者包括鑿井和炸藥公司,副本註明給北縣瑞芳分局、消防隊、新竹橫山、竹東分局與新竹二重、尖石消防分隊。

中大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教授顏宏元指出,問題癥結在於,該公文三月六日發文,他們三月六日深夜至七日凌晨,陸續在竹東和尖石鄉那羅村引爆實驗,消防局七日才收到公文,以致產生時間落差。

國科會強調,中央大學與美國合作進行陸地鑽井炸測「人工震源」實驗計畫,國科會審查評估逾兩年,確保安全無虞,才於今年一月底、二月初核准計畫。

根據研究團隊原先規劃,TIGER依北中南三路線,分別跨越中央山脈,在東西部不同地點鑽井炸測。南線於二月廿六日到廿九日,分四天在五處做炸測實驗;近兩天前引發爭議的是北線炸測計畫,三月四日到七日分四天在五處鑽井炸測,頭前溪河床和尖石鄉在七日凌晨間隔半小時先後炸測。

原訂三線開炸 中部計畫暫終止

炸測計畫引起新竹地區居民反彈後,研究團隊昨日取消原訂明日凌晨起展開的中線炸測計畫。據透露,參與這項計畫的美國團隊對於近日在國內引起軒然大波感到意外,也深表歉意,為避免爭議擴大,為台灣研究團隊造成更大困擾,決定終止後續炸測計畫。

據透露,研究團隊過去兩天的士氣幾乎跌到谷底,相關人士認為,研究團隊只是「未主動公布」,而非刻意隱瞞炸測計畫。在頭溪前炸測引發民眾恐慌前的九次炸測,均安全順利完成。這次在新竹地區造成居民嚴重反彈,研究團隊完全始料未及。

國科會自然科學發展處長鄭建鴻指出,中大計畫在陸地炸測,模擬人造地震時,國科會最關心的也是安全問題,要求研究團隊必須評估各種可能發生的狀況,並要求審慎評估鑽井炸測地點,必須符合地質安全及人煙稀少等條件。

fsj 提到...

歐盟境外博士 在德不得稱Dr.

鍾玉玨/綜合報導 中國時報 2008.03.17

至少7名在德國工作多年的美國研究員被人告發在名片、網頁與履歷上擅自使用「博士」(Dr.)頭銜而差點吃上官司。事實上,他們均擁有美國頂尖大學的PhD博士學位。

鮮少人知道,1930年代德國納粹政府立法規定,只有德國大學的醫科與博士畢業生可以使用Dr.頭銜。儘管2001年德國通法,將Dr.頭銜使用對象放寬到「歐洲聯盟」成員國大學的博士畢業生,但擁有歐盟以外國家(包括美國等)博士學位者,仍不得使用Dr.頭銜,違者可能吃上1年牢飯。

畢業於美國康乃爾大學的鮑德溫在德國知名研究機構「馬克斯普朗克化學生態研究院」擔任研究員,2個月前因警方懷疑他「濫用頭銜」而約談他,自此鮑德溫拿掉Dr.頭銜,但認為自己所遭待遇荒謬之至。

鮑德溫的美國學歷與在德國的工作資格完全合法,不過使用「Dr.」卻觸犯德國法律,合法頭銜是「鮑德溫教授,PhD,康乃爾大學」。

鮑德溫在馬克斯普朗克工作了10年,但同仁從未提醒他,Dr.頭銜可能讓他觸法。

德國非常重視頭銜與稱謂,連和多年鄰居或友人打招呼,仍是以「某某(姓氏)先生或女士」相稱,不會直呼其名。若擁有顯赫頭銜或學歷,例如擁有雙PhD頭銜,會希望對方在姓氏之前冠上兩個Dr.頭銜,例如「Dr. Dr.施密特」。顯見德國社會很注重地位、學歷。

1930年代生效的Dr.使用條例,多年來一直未被認真執行,但去年秋天一位匿名人士向檢方告發7位美國人濫用Dr.頭銜,檢警才開始認真調查並取締。

此舉震驚德國高教司官員,擔心影響德美研究交流。各邦的教育官員為此開會,建議國會修法,讓擁有美國博士學位或醫學學位者使用Dr.頭銜。

即便當局同意修法,可能也只有獲得美國「卡內基教學促進基金會」認可的200多所美國大學博士畢業生或醫科畢業生可在德國享有Dr.稱謂。擁有加拿大、日本等非歐盟國家博士學位者仍只能使用職稱Prof.或PhD。

在修法之前,美國國務卿萊斯儘管擁有丹佛大學博士學位,但訪問德國期間,冠上博士頭銜可是不合規定,還是稱「國務卿」較保險。

※ 人類的死腦筋。

fsj 提到...

常春藤高中 繁星集體造假 法辦

陳至中/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 2008.04.02

台中縣私立常春藤高中涉嫌造假繁星計畫學生成績,經教育部調查,確定學生成績「經過人為調整」,同分人數過多,將全面重查,不符規定即撤銷入學資格。相關涉案人員除追究行政責任,也移請政風室處理其涉及偽造文書、詐欺罪嫌部分。

這是升學考試中,首度發現有高中為學生成績集體做假,嚴重影響考試公平性。

教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強調,將邀集相關學者徹底檢討學生在校成績考核制度,在校成績不僅影響繁星計畫,也影響推甄、申請等入學制度,不可不慎。

台中縣私立常春藤高中遭檢舉竄改學生成績,使學生擠入繁星窄門,教育部日前邀集中部辦公室及大學多元入學工作圈成員調閱成績,並分批訪談師生,昨天召開專案會議,決議嚴懲重罰。

教部調查發現,該校高三學生僅二五四人,前一%頂多三人,但校方刻意調整成績,使許多學生同分,前一%竟高達卅一人,明顯高過正常比例。而繁星計畫重點比較是「學生在校成績」,不管學生來自那所學校,若常春藤前一%人數較多,就會打敗其他學校的學生,優先進入名校。

常春藤高中今年共有十一人錄取繁星計畫,包括中正、政大、高師大、成大、中興等十一所大學。教部已決議重查全部成績,以原始成績重新換算,若未達錄取標準,則撤銷錄取資格,缺額不再遞補。

教部發出的新聞稿嚴辭表示,之後若再有高中職遭人檢舉成績不實,經查證屬實,將依法撤銷學生的入學資格。若已註冊入學,也取消入學資格,就算該生已從大學畢業,也要追繳畢業證書。

何卓飛表示,學校可調整成績,但需依照高級中學學生考核辦法,在公開、透明、法制化原則下調整。常春藤高中完全沒有相關辦法或換算公式,甚至沒有任何會議紀錄,明顯違反公平原則。

教部也將嚴懲學校相關涉案人員,除依繁星簡章規定「違反公平招生」追究行政責任,涉及偽造文書、詐欺等刑事部分,移請政風處調查處理。對於常春藤校方則由中部辦公室討論,決定是否給予減招、減班懲罰。但站在「不剝奪其他學生權力」的立場,不會減少該校繁星入學名額。



◆ 常春藤:成績微調非造假

自由時報 2008-04-02

校長不服 促查所有學校

〔記者張瑞楨/中縣報導〕針對教育部的決議,私立常春藤高級中學校長陳若慧強調:「不服氣」,她表示部分公私立學校畢業生也只有二百至三百人,透過繁星計畫錄取國立大學人數也高達十多人,教育部既然認為常春藤「微調」有問題,就要清查所有學校,一視同仁以示公平。

針對教育部決議,陳若慧反駁說,有人質疑常春藤僅約三百位畢業生,卻有十一人錄取國立大學,但許多學校情況也類似,也是十多人錄取國立大學,「有這麼多的一%、二%嗎?」她並認為繁星計畫的施行辦法有許多值得商榷之處。

她舉例說,有家長表示念大學時微積分考試從未超過四十分,教授卻給及格分數,「這就是教師專業與學術的權限」,教育部要查辦偽造文書,不但所有公私立學校都要查,甚至也要查大學教授是否偽造文書。

至於減招處分,陳若慧更無法接受。她強調興學績效差的學校才應該被減招,辦學認真學校受到減班懲罰,這是「反淘汰」,不合理也不公平。

陳若慧也強調,微調分數是部分家長一再反映學生程度不同,外籍教師與本國籍教師打分數標準也不同,教師才會與校方協商,基於公平合理而做出微調的專業措施,這不是分數造假,社會各界更不應該給學生與教師扣上「造假」的大帽子。

至於原始分數送教育部,再決定錄取與否,陳若慧則強調「孩子無辜」,這些優秀學生都通過各項門檻,就算學校真的有錯誤,也不應由這群孩子扛罪。

※ 這些黑洞可比 LHC 可能製造出來的大多了

fsj 提到...

台大全面清查 僅常春藤異常

自由時報 2008-04-03

該校竟有三十一個第一名

〔記者謝文華/台北報導〕教育部要求常春藤高中昨天交出全校高三生原始成績,但彙辦繁星計畫招生業務的台灣大學指出,校方繳的仍是「微調後的成績」,其中推薦給大學繁星的三十一名學生在校成績全是八十五分,三十一人都是前一%,等於有三十一個第一名,明顯有違常理,台大研議明年在電腦程式加設警示系統。

對於常春藤高中校長要求應全面清查各高中所繳成績。台大強調,昨天已複驗全國三百五十七所報考繁星的高中所繳出的學生成績,沒有任何高中前一%的學生數超過十人,極少數高中前一%的學生數在五人上下,但這些都是七百至一千多名高三生的大型學校規模,以百分比論屬合理範圍。

台大表示,反觀常春藤是僅兩百五十四名高三生的小校,同屬前一%的學生數四捨五入最多三人,怎可能三十一人都是前一%,且推薦給大學同一類組的學生,單科成績也相同、都是前一%,「沒這麼離譜的!」

台大教務長蔣丙煌呼籲,四月七日就要報名指考了,常春藤高中既已坦承成績微調,亡羊補牢之計是儘速繳出學生原始成績,讓台大釐清錄取的十一人是否有效,讓符合規定上榜學生坦蕩入學,將傷害減到最低。

蔣丙煌強調,台大只是行政協助分發的單位,並未獲教育部授權查核高中成績,不該、也不可能預設高中會造假。明年會在電腦程式加設警示系統,如發現高中報出的前一%人數不合理,將再以人工檢核。

台大表示,十餘年前大學推甄上路時,即傳出有高中製造在校成績百分比、社團幹部、競賽表現等資料,台大後來一律將上述推薦資格取消,學生仍得憑學測成績篩選進入第二階段,杜絕高中竄改成績的動機。



◆ 教部徹查常春藤 必有學生落榜

韓國棟、林志成/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 2008.04.03

台中縣私立常春藤高中涉嫌造假「繁星計畫」學生成績,使其順利考取國立大學。對於已錄取學生資格是否有變動?教育部昨天表示,已經委請繁星計畫彙辦學校台大再比對學生成績,重新確認錄取名單,將在下周一(七日)大學指考開始報名前,公布確認後的錄取名單。

但教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和台大註冊組主任洪泰雄昨天已「預言」,一定會有學生的錄取資格遭撤銷!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官員表示,依《私校法》規定,如果查證常春藤高中確有造假學生成績事實,教育部將組成「私校諮詢委員會」討論此案。學校相關失職人員最重可予停職處分;學校招生及獎補助將予以減招及扣減獎補助的處分。

已經委請台大比對成績

教育部高教司科長彭淑珍說,大學指考本月七日開始報名,為維護相關學生權益,教育部已要求常春藤高中盡速將學生原始成績送繁星計畫承辦學校台大,七日之前確認錄取名單。若有學生遭撤銷錄取資格,還可及時報考大學指考。四月中旬會舉行繁星計畫檢討會議。

但常春藤高中昨天中午送給台大的仍是微調後成績,台大無法重新分發,台大不滿表示:「常春藤是要怎樣?」

台大目前調查發現,常春藤高中有二五四名高三學生,竟有卅一人成績名列全校前一%,很不正常。其它高中前一%均不超過十人。

也有大學透露,大學甄選入學剛推動時,也曾發生有高中推薦學生時成績造假,造成不公平。大學發現後,紛紛改變推甄辦法,第一階段只看學測成績。

校方昨仍送微調後成績

繁星計畫以學生高一、高二在校成績排序分高下,排序愈前,錄取機會愈大。台大註冊主任、繁星計畫彙辦學校負責人洪泰雄說,常春藤高中高三生有二五四人,前一%學生應不超過三人,但該校送來的竟有卅一人成績居前一%,最後有十一人被錄取。

洪泰雄表示,這次繁星計畫有三二一所高中的學生被錄取,各校學業成績前一%學生中,常春藤高中高達卅一人,其它學校均不到十人。有些學校高三生有六、七百人,送來排前一%的學生甚至不到五人。

洪泰雄表示,為避免常春藤事件再度發生,他將建議,高中推薦的繁星學生,在一定比例內要維持一定人數。如某校高三有一六五○名學生,前一%學生最多只能十七位,依此類推。

下周一前確認錄取名單

多元入學專家劉駿豪說,繁星計畫出現弊端,教育部若不好好檢討改進,明年可能辦不下去。他建議,各高中每年都要將所有學生成績送教育部存查,高三生參加繁星計畫時,成績可以拿出來比對,就可看出哪些學校作假。



◆ 校長:家長要求送「合理」成績

曾秀英/中縣報導 中國時報 2008.04.03

教育部要求常春藤高中提供繁星計畫上榜學生的原始成績,但校方二日仍送出調整過的分數。校長陳若慧說,原始分數對這些好班的學生不公平,也沒有意義,在家長要求下,送出他們認為合理的成績單。

常春藤中學爆發繁星計畫成績作假,若干上榜的學生可能被取消入學資格,多位學生家長一大早到學校聲援,大罵教育部:「不公平!」一位媽媽激動地說:「如果不承認孩子上榜,馬上從樓上跳下去!」

家長黃明輝表示,類似常春藤高中規模、上榜人數相當的學校不在少數,教育部不應只拿常春藤開刀。家長會長林隆深指出,學校去年底就送出資料,如果真有問題,早就該查明。為何等到放榜才指無效,讓孩子從雲端跌入谷底,部分學生天天哭,吃不下、睡不著,情何以堪?

教育部限定學校在昨日中午以前送出原始分數,前往聲援學校的家長反對,擔心萬一送出未調整的原始分數,十一名原本上榜的學生會「全軍覆沒」。陳若慧也說,原始分數沒有參考價值。

陳若慧以圖表顯示,基於因材施教,校方實施能力分班、學科分組,好班、普通班的考卷不同,分數就不一樣。如果用原始分數當然不公平,為了跑全校排序,自然會依學業競試與模擬考成績再做調整,這是專業考量,不是集體造假。

教務主任陳越明指出,學生成績優劣呈M型結構,但學校並未刻意把那麼多人調整到一%。教育部指各班老師在程序上,應先調整好原始分數再送教務處,才不會有造假行為,其實如此做法更不客觀。

她說,各班老師侷限在自己班級,各自調整分數,容易失去一致的標準。這次會出現那麼多分數相近的學生,是台大經過電腦程式跑出來的結果,學校也始料未及。

陳越明強調,教育部指老師憑密碼可自由進入網站修改成績,這是學校尊重老師專業,修改也有一定依循,並非全憑個人喜好。但她承認校內成績評定仍有瑕疵,未來將修正走向制度化。



◆ 學校竄改成績 無辜學生遭殃

曾秀英 中國時報 2008.04.03

常春藤高中被指控在繁星計畫學生成績集體造假,近日成為眾矢之的,校方究竟有無造假成績,事實尚待釐清,但教育部只對常春藤開刀,難以服眾,對學生權益造成的損失更值得商榷。

常春藤高中與教育部各執一詞,看得外界一頭霧水,有人指責教育單位竟不擇手段,也有家長對繁星計畫的公平性產生懷疑。但要查出學校在分數上造假一點都不難,如果只針對常春藤高中,恐怕也難杜攸攸之口。

教育部質疑常春藤高中的證據,正是校方去年底送交中正大學的學生分數,因為常春藤高三學生才二百多人,全校排序一%竟高達卅一人,很多人還同分,所以推斷學校集體造假、竄改分數。事實上,類似常春藤異常狀況的學校不在少數,教育部真要查,常春藤恐怕只是導火線。

教育部當初推動繁星計畫的美意,因公平性遭質疑而大打折扣,繼續挖下去,可能會引爆更多風波,造成繁星計畫大失敗。如果不全面清查可能有問題的學校,公布事實真相,常春藤高中被處分難以服氣,家長反彈當然理直氣壯。

學生成績對任何一位從事教育的人員來說,都是一件嚴肅的事,什麼事都可以有彈性,分數不可以。

在此次事件中被波及的常春藤十一名學生,學校成績怎麼打、如何送,根本不是學生所能置喙,現在可能被剝奪入學資格,他們從被動的「受益者」變成無辜「受害者」。

這些學生參加推甄的時間已過,此時才質疑他們成績作假,如何補救?教育部的處分,則嚴重影響孩子升學權益,不是一句「學校成績作假」能交代過去的。

fsj 提到...

常春藤9人刷下 1落榜生卻上

林志成、吳進昌/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 2008.04.08

常春藤高中微調學生成績案有驚人發展。繁星計畫彙辦中心台灣大學依常春藤高中提供的卅七位學生原始成績重新分發後,昨天公布結果,原錄取十一人中,九人被刷下來、一人維持原錄取結果、另一人改錄取其他志願。但原來落榜考生中,竟然有一人可以錄取聯合大學。

微調後成績變差 令人難以理解

教育部推測,可能原先未被錄取的陳科銘成績被學校「微調」後弄得更差,造成第一次分發時落榜。如果常春藤校方是「故意」如此,就是非常可惡的行為。

常春藤高中最初以微調成績參加繁星計畫分發,有十一人錄取,被質疑造假後,校方送出原始成績讓台大重新分發。教育部昨天開會討論後,高教司司長何卓飛公布最新結果有九人落榜。

原來錄取的十一人中,僅黃彥錡維持錄取成大物理治療系;郭珊青從原錄取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系,改為暨南大學公共行政系。原先未被錄取的陳科銘重分發後,錄取聯合大學財務金融系。

陳科銘第一次分發時未被錄取,重新分發後竟然上榜,教育部表示,常春藤這次有卅七名學生報名繁星計畫,學校微調成績後,卅一人成績占全校前一%,陳科銘被擠到該校卅二名到卅七名間。

原本排名前二% 微調變卅幾名

但台大依常春藤提供的學生原始成績重新排名,陳科銘原始成績排在該校前二%,在卅七個報名學生中,應該排名第三到第六間。

學校微調學生成績竟然有差別待遇,令人驚訝。何卓飛同意,如果常春藤校方故意將一些學生成績弄得更差,然後讓原本成績不夠好的人微調後有機會上榜,這是「很可惡」的行為。

何卓飛表示,繁星計畫的推動,是基於招生大學和高中間的互信原則。現在常春藤高中疑似造假成績,已衝擊到繁星計畫的公平性。

會怎麼處分常春藤高中疑似造假行為?教育部表示,中部辦公室將召開「私校諮詢委員會議」,視情節輕重,可能給予減招、減班及扣獎補助款處分;更嚴重者,會撤銷校長職務。

何卓飛指出,今年繁星計畫出現弊端,但這項政策不會停止,明年仍續辦,但會調整遊戲規則。可能是特定比例內學生人數,管控在一定範圍。譬如,學校高三生有七五○人,參加繁星計畫的前一%學生最多只能八人(四捨五入),不能超過。

負責本案懲處事宜的教育部中部辦公室表示,本月十一日召開私立學校諮詢委員,討論對該校和校長懲處的相關細節。昨天中辦已召開內部懲處會議,原則上,學校和校長分開處理,若校長確實全程參與,個人涉及竄改成績情節深,最重將被解除職務。對學校懲處,依私校法可停止或部分扣減獎補助款和停止或部分班級減班招生。



◆ 學生被「做掉」?校方:依模擬考調整

曾秀英/中縣報導 中國時報 2008.04.08

教育部公布常春藤高中繁星計畫新榜單,三年四班陳科銘意外上榜,但他一名同班同學之前上了繁星計畫資格卻被撤銷,外界質疑陳科銘該上榜未上榜,「可能被做掉了」。常春藤教務主任陳越明說,可能陳的模擬考成績沒有考好,老師單純依此做調整,扯不上「有沒有關係」。

對於九名學生被取消繁星資格,陳越明表示尊重,他宣稱,學生們都還可以參加推甄,這如同「天上掉下來的禮物」,他們很珍惜。

常春藤高中繁星計畫新榜單中,除了黃彥錡保住成功大學物理治療系外,郭珊青從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系改為公共工程系,最特別的是三年四班的陳科銘,意外入榜到聯合大學財務金融系。

據了解,陳科銘是三年四班的學生,在常春藤高中屬於第二好班,跟最好班三年五班使用考卷並不一樣,而原本登上繁星計畫的十一名學生中,其中十人都是來自三年五班的學生,當時三年四班有一人上榜,但並非陳科銘。

此事引起外界疑竇,如果同班用同樣的考卷,別人的原始分數有微調,陳科銘的分數卻沒有,因此變成卅二名,跟學校提出「實施能力分班,因為考卷不同,所以才要調整分數」的說法顯然有出入。

陳越明指出,繁星計畫送的成績是平時成績,老師再參考模擬考的分數再調整,可能陳科銘的模擬考分數沒有其他同學好,跟他的背景、跟學校有沒有做好關係一點都扯不上。

常春藤高中註冊組長曾諱港在此次繁星計畫竄改分數事件一肩扛下全部責任,遭校方人評會停職處分,目前已沒有上班,未來是否會因為檢調進一步追查,而面臨偽造文書的刑事官司?教務主任陳越明說,學校會據實以告,一切出發點都是好的,只是作業上的疏忽,真的有問題也會勇於面對。



◆ 大學:常春藤成績單成廢紙

林志成/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 2008.04.08

大學繁星計畫經重新分發常春藤高中報名學生後,原錄取十一人中,九人落榜,他們可改參加甄選入學及考試分發。但大學招生主管說,常春藤高中已失去公信力,提出的學生成績證明或相關資料在甄選入學時會「變成廢紙」,大學通常不會採用。

根據規定,錄取繁星計畫的學生不能再參加大學甄選入學。常春藤高中發生疑似造假成績,錯在學校、不在學生,該校通過甄選入學第一階段篩選、但在繁星計畫重分發卻落榜的學生,可參加甄選入學第二階段指定項目甄試。

既然學生是無辜,教育部重分發時,撤銷常春藤高中部分學生錄取資格,是否損害他們權益?教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表示,常春藤高中以調整後不實成績導致錄取者,自始即不具錄取資格的合法性,重分發後造成落榜,權益並未受損。

何卓飛表示,繁星計畫並不是高中畢業生唯一升學管道,常春藤高中重分發後落榜的九名學生,其中七位之前已通過甄選入學第一階段篩選,可繼續參加第二階段指定項目甄試。如果繁星計畫、甄選入學都未上榜,還有七月份可參加指考。

目前各大學甄選入學正進行第二階段指定項目甄試,如何看待常春藤高中學生的學校成績或相關資料(如擔任社團幹部證明等)?交大招生組組長張漢卿坦言,常春藤高中提出的學生成績或相關資料,從大學角度來看,已是「廢紙」,不會被採用。

張漢卿建議核校學生,最好能拿出參加校外有公信力機構辦的競賽成績或社會服務證明。



◆ 校方出錯 死不認錯

林志成/特稿 中國時報 2008.04.08

學校都教學生「要誠實」,但常春藤高中在繁星計畫中疑似假造成績,是嚴重的錯誤示範。更可惡的是,常春藤高中微調學生成績時,竟然還有差別待遇,有的學生因此被犧牲,更是教育界的恥辱。

我國各項升學管道都建立在信任學校及學生基礎上,但常春藤高中為了衝升學率,疑似造假、微調學生成績報名繁星計畫,已衝擊到信任基礎,還振振有詞說「很多高中都這樣」。

常春藤高中微調學生成績,沒有章法可言,誰可以加分、誰不能加分,外界現在還不知是由誰決定。該校今年有二五四位高三學生,成績前一%應該只有兩、三人,但送來參加繁星計畫竟然高達卅一人,說沒有作假,很難讓人相信。

常春藤高中認為很多高中也都微調學生成績,要求教育部不能只找他們「開刀」,應該徹底清查。但事實上,根據繁星計畫彙辦學校台大清查,三百多所高中,僅常春藤的前一%是卅一人,其他學校都低於十人。常春藤高中應該好好檢討自己,要指控其他高中,最好拿出證據。

常春藤改送學生原始成績讓台大重新分發,結果更驚人,原本上榜的十一人、有九人落榜,卻有一人原本落榜、竟然上榜。教育部推測,可能是微調時,將一些學生成績弄差,才造成有人原始成績重分發後又上榜。

常春藤高中微調學生成績,有些人被往前挪、有些人被調到後面,到底在搞什麼鬼?如果是看家長背景而決定學生往前調整、沒有「關係」的學生往後排,那真是讓人匪夷所思,這種學校已不能算是教育單位,沒有資格再教育學生。

昨天有立委炮轟繁星計畫沒有查證機制,事實上,這次弊端完全肇因於常春藤高中搞假成績,錯的是常春藤高中,教育部及負責分發的台大沒有錯。

繁星計畫本身未來可以微調,讓整個制度更健全,但仍應以信任學校及學生為基礎。如果設一大堆防弊機制,無疑是將學校及學生看成隨時會造假,反而不是辦教育該有的想法。

※ 立委諸公平日公務繁忙,難免有所不察。

fsj 提到...

占錄取率5成/都會繁星閃耀 偏遠生乾瞪眼

自由時報 2008-04-13

〔記者李文儀、謝文華/台北報導〕繁星計畫標榜照顧偏遠弱勢學生,不過繁星竟多集中在都會區閃耀!今年錄取的一千四百五十名學生中,高達五成學生來自都會區,和繁星宗旨形成強烈諷刺。

北北基學區學生約占了33%

根據繁星榜單統計,台北市、台北縣及基隆市等來自北北基學區學生,約占卅三%;若以台北市、新竹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等五大都會區來看,這些都市學生也占了卅四%;北北基再加上竹市、中市、南市、高市,非偏遠地區的都市學生就占掉五十點八%名額。

教育部坦言,落實繁星計畫宗旨是第一項檢討重點,但北北基也有偏遠學校,弱勢學生又很難定義,且都會區學校及學生數本來就多,這種分析不一定公允。

不過若進一步分析縣市高中人數占全國比率,北北基全部學生占卅一%,繁星錄取占卅三%,比率差不多;但像新竹市高中生只占全國的二點六%,繁星錄取卻高達四點三%;反觀雲林縣、宜蘭縣、南投縣、澎湖縣、台東縣、彰化縣等地區,繁星錄取還是較學生數比率為低。

清大:以在校成績分發 喪失美意

由此可見,在競爭繁星上,偏遠學生並未占到便宜,都會學子其實搶得更兇。甄選放榜名單已難見偏遠弱勢學生,沒想到他們連在繁星都沒優勢。

繁星計畫實施兩年來,其實只照顧到都會區第三、四志願的私校生及偏遠小校優勢生。中縣清水高中校長陳木柱表示,因為繁星比較在校成績排名,甚至嘉惠到如常春藤這類敢竄改成績的「貴族私校」。

中興大學校長蕭介夫更憂心,當家長、立委等政治力介入學校評分時,繁星美意完全被扭曲。最早提出繁星計畫的清大教務長王天戈痛批,教育部以在校成績百分比作為分發第一順位,已喪失照顧弱勢生的理想性。

興大:應優先錄取農漁子弟

北港高中校長呂培川指出,繁星名額配置應打破一校一名額限制,改以各高中考取國立大學比例制訂,給未滿十%學校最多名額,達二十%、三十%則依序遞減名額,鼓勵升學不利高中學生。

中山大學則認為,應以低收入戶、外配、原住民、南部及離島學生為優先分發順位。中興大學希望只看學測門檻,農漁民子弟優先錄取,不用看在校成績。

fsj 提到...

教職世代交替 大學文化丕變

【世界日報╱紐約時報三日訊】 2008.07.04

美國大學和學院正經歷大規模的世代交替,可能在今後10年深遠改變大學文化。各大學聘請的嬰兒潮世代(baby boomer)教授正陸續退休,離開校園,他們之中不乏自由派人士(liberal)。接替他們的年輕一代則十分不同,他們的意識形態比較不會兩極化,更傾向政治溫和派。

美國高等教育的大幅擴張一直持續到一九七○年代,在此期間,大學聘請了大批嬰兒潮世代擔任教授。現在,各個大學以及美國大學教授學會等組織,都在為「教職人員灰色化」(graying of the faculty)做準備。

資料顯示,2005年,全美專任的大學教職人員,54%以上年齡超過50歲。相比之下,1969年的比率為22.5%。

今後10年實際將有多少教授退休,要視個人選擇、健康狀況,以及退休金能否養老而定。

全國學者學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lars)執行理事伍德(Peter Wood)說:「大學校園肯定發生了一些變化。全美不少教職人員和研究生對於要再打過去20年的思想戰,他們實在沒有多大興趣。」這個成立於1987年的學會,主旨在於反擊針對西方文化和價值觀念的抨擊。

不管退休的教授有多少,改變跡象已在大學出現。過去20年大學裡鬧得沸沸揚揚的激情辯論,已經開始消褪。

1998年鬧出大分裂的加州史丹福大學人類學系,去年已復合為一。當時該系分成兩派,一派著重研究文化,一派著重研究生物學。

安赫斯特學院(Amherst College)1987年曾把募兵人員逐出校園。但是,該校學生今年擠進演講大廳,聆聽一位曾在伊拉克服役的校友敦促他們從軍。

最新研究顯示,自認是自由派的教授,年齡在50至64歲之間者最多,占將近50%;年齡26歲至35歲者自認溫和派者最多,占大約60%,他們之中自認自由派者最少,只占不到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