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15

研究證明海洋的「死亡區域」繼續擴張

Study shows continued spread of 'dead zones'
http://www.physorg.com/news137940602.html

August 14, 2008

由 Virginia 海洋科學研究所、William and Mary 學院的 Robert Diaz 教授所領導的全球性研究證明「死亡區域(dead zones)」 -- 溶氧量太少以致於絕大多數海洋生物無法生存的海底 -- 的數量在 1995 到 2007 年間增加了三分之一。

Diaz 以及共同研究者 Rutger Rosenberg(瑞典 Gothenburg 大學)表示死亡區域現在是「海洋生態系統的關鍵施壓者(stressor)」以及「與過漁、棲地喪失還有有害的海藻爆發並列為全球環境問題。」

這項研究,那出現在 8/15 號當期的 Science 期刊,清查全世界海岸水域中 405 個死亡區域,受影響的面積涵括 95,000 平方英里,約為紐西蘭的大小。面積最大的死亡區域在美國,在密西西比河河口,涵蓋 8,500 平方英里,大約是紐澤西州的大小(譯註:真巧,都是 New 開頭)。

Diaz 在(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市附近的奇沙比克灣支流看見它們對於底層生物的影響後,從 1980 年代中期開始研究死亡區域。他在 1995 年首度對全世界 305 個死亡區域進行複審。那是從 1980 年代的 162 個、1970 年代的 87 個與 1960 年代的 49 個開始累加。他發現頭一篇死亡區域的科學報告出現在 1910 年代,當時全世界有 4 個,死亡區域的數量從 1960 年代開始大約每 10 年就會倍增。

Diaz 與 Rosenberg 寫道 "在溶氧上,這裡沒有其他變數對於海岸海洋生態系統有這樣的生態重要性,那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改變如此激烈。"

當過剩養份(主要是氮與磷)進入沿岸水域並幫助滋養海藻的爆發時死亡區域就會出現。當這些微小的植物死亡並沈入底部時,它們成為細菌豐富的食物來源,細菌在行分解作用時會從周圍水域消耗溶氧。主要營養物來源包括肥料與石化燃料的燃燒。

地質學上的證據證明,在奇沙比克灣或其他入海口的生態系統中,死亡區域並不是「一種自然循環的事件」,Diaz 說。"死亡區域一度罕見。現在它們司空見慣。它們在更多區域中愈來愈多。" 奇沙比克灣的第一個死亡區域首度報告於 1930 年代。

科學家把「水中的氧對於魚與其他活潑生物而言太少」稱為缺氧(hypoxic)。Diaz 表示許多生態系統經歷一種發展,在其中定期的缺氧事件變成季節性的,接著,如果養份輸入繼續增加,就會變成持續性的。地球上最大的死亡區域波羅的海,經歷了一整年的缺氧。奇沙比克灣經歷了季節性的夏季缺氧,在此期間其主要水道被佔據約 40% 的面積,體積則達到 5%。

Diaz 與 Rosenberg 提到,缺氧(hypoxia)通常會被忽略直到它開始影響人們所吃的生物。在奇沙比克灣中,缺氧對於一種在經濟上頗為重要的鰭魚物種之有害效應的可能指標是:傳說中的,貧氧底部水域與條紋鱸魚中細菌性疾病長期爆發之間的關聯。

幾位奇沙比克灣研究者,包括 VIMS 魚類病理學家 Wolfgang Vogelbein,假設該灣條紋鱸魚中,分歧桿菌病(mycobacteriosis)的流行(大於 75%)是由於它們所遇到的壓力,那時奇沙比克灣夏季死亡區域的發展迫使牠們從牠們偏好的、較冷的底部水域進入靠近海灣表面較溫暖的水域。

Diaz 與 Rosenberg 亦指出,缺氧一種更根本的效應:海灣食物鏈的能量喪失。透過阻止妨礙底棲者(例如蛤與蟲)的生長,缺氧掠奪了其掠食者的重要營養來源。

Diaz 與 VIMS 同僚 Linda Schaffner 估計,奇沙比克灣現在因為缺氧每年漏失約 10,000 公噸的碳,該灣食物能量(food energy)總產量的 5%。波羅的海失去 30% 的食物能量 -- 此狀況已促成其漁業產量的顯著下降。

Diaz 與 Rosenberg 表示,減少死亡區域的關鍵是「讓陸地上的肥料不要進入海洋」。Diaz 表示,此目標還包括了農人的憂慮,他們擔憂購買氮並施用到其作物的高成本。"他們毫無疑問不願見到他們的鈔票從農場流向海灣," Diaz 說。"科學家與農夫需要繼續一起合作開發農耕方法,那使氮從陸地轉移到海洋能夠最小化。"

※ 相關報導:

* Spreading Dead Zones and Consequences for Marine Ecosystems
http://www.sciencemag.org/cgi/content/abstract/321/5891/926c
Robert J. Diaz and Rutger Rosenberg
Science 15 August 2008: Vol. 321. no. 5891, pp. 926 - 929
DOI: 10.1126/science.1156401
變調的海洋 - Altered Oceans
歐洲和俄羅斯污染向北極蔓延
濫捕情況若不扭轉 再過40年全球將食無魚
海豚都到哪去了?
巨型水母侵日 愈殺愈多漁民慌
美澳研究顯示 海洋暖化速度遠高於預期
新研究對海洋「混獲」緩和策略表示憂慮
禁止捕魚護衛珊瑚礁避免掠食性海星爆發
191國同意設深海自然保護區
研究:三億年前是冷與冰掌握熱帶區域

糧荒 一顆黃豆恐整垮世界
IMF示警 糧價飆漲恐引發戰爭
經濟新民族主義崛起 世界不再是平的
從擴大內需、物價上揚到歐元升息抗通膨
北極搶能源浩劫來了 能源氣候糧食列三大挑戰

3 則留言:

fsj 提到...

黑龍江爆發「草地螟蟲」災害 受害面積廣大

中廣新聞網╱葉柏毅 2008-08-16

大陸「黑龍江省」發生罕見的「草地螟蟲」災害,發生面積已經波及全省13個地區。黑龍江已經啟動防治「草地螟蟲」專案,緊急抽調專家進行防治。

根據大陸媒體報導,今年七月底到八月初,大量的草地螟蟲成蟲、大量遷入黑龍江,蟲災範圍之廣、發生面積之大和密度之高,都是史上罕見。

草地螟蟲是一種「鱗翅目」害蟲,經常吃光一塊地的植物之後,集體遷往另一塊地。受危害的作物,包括大豆、向日葵、萬壽菊、甜菜和玉米等。



◆ 黑龍江省發生罕見草地螟蟲災

來源:新華網 2008年08月16日

新華網哈爾濱8月16日電(記者孫英威 程子龍)記者從黑龍江省農委和省植檢植保站得到證實,黑龍江省發生罕見草地螟蟲災,成蟲發生面積已超過4300萬畝,波及全省13個市(地)和農墾區。黑龍江省已啟動草地螟防治預案,緊急抽調專家進行督導和防治。

今年7月底至8月初,草地螟一代成蟲大量遷入黑龍江省。黑龍江省植保部門測報,大部分蟲害發生地區田間百步驚蛾2000頭,個別嚴重地區達到萬頭以上,蟲災範圍之廣、發生面積之大、蟲口密度之高,為歷史同期罕見。

黑龍江省植檢植保站副站長李國忠說,目前二代幼蟲已經並繼續生成,並大面積危害農作物。

據介紹,草地螟是一種鱗翅目害蟲,幼蟲食葉,常常吃光一塊地後集體遷移到另一塊地。主要危害作物有大豆、向日葵、萬壽菊、甜菜和玉米等。

面對草地螟蟲災大面積發生的嚴峻形勢,黑龍江省全省上下緊急動員,各地已啟動草地螟防治預案,目前全省投入防治資金3586.2萬元,已防治蟲災面積550萬畝。

fsj 提到...

環保大威脅 中國逾5成化工廠分布江河邊

中央社 2008-08-27

(中央社記者周慧盈北京二十七日電)中國廣西宜州化工廠爆炸意外因化學物外洩可能造成河流污染,前幾年東北地區也曾發生類似事件。據統計,逾五成的大陸化工企業分布在江河兩岸,一旦發生問題後果不堪設想。

綜合此間媒體報導,昨天上午六時許,廣西維尼綸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有機車間發生爆炸,爆炸引發的火災導致車間內裝有甲醇等易燃易爆物品的儲存罐爆炸。

當地救援指揮部有關人員表示,在爆炸點半徑八百公尺的龍江河可能遭污染。

二零零五年十一月十三日吉林省中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也曾發生爆炸。爆炸車間距松花江只約數百公尺,導致松花江哈爾濱區段水體遭受上游來水的污染。

松花江污染不僅造成下游沿岸數以百萬計居民出現飲水危機,也影響俄羅斯與中國接壤城市哈巴羅夫斯克的正常用水,引起中俄兩國外交糾紛。事件後續效應持續數個月。

當時的中國環保總局局長、現任的環保部部長周生賢曾說,中國大陸化工企業共計達兩萬一千餘家,逾五成分布在長江、黃河兩岸,「這些企業一旦發生問題,後果不堪設想。」

而這次意外已引起網上許多批評,「中國所有的化工廠都建在江河湖邊上,都建在水源地... 從松花江被污染,到金沙江被污染,從南到北,無一例外。」

截至昨天晚間,宜州爆炸已造成十六人死亡、六十人受傷,並有多人失蹤、上萬民眾受影響。

fsj 提到...

官方:宜州爆炸事故對環境無害

◆ 宜州爆炸事故 周邊大氣地表水對人無害

中新社 2008.08.28

今從廣西宜州「八.二六」爆炸事故救援指揮部獲悉,二十七日下午國家環境保護部專家與廣西環保部門專家通過現場調查,一致認為,目前宜州爆炸事故周圍大氣、地表水總體對人體沒有影響。

據廣西壯族自治區環境監察總隊總隊長黃鵬飛介紹,此次爆炸事故對周邊環境造成的危害相對較小,主要原因為被引爆燃燒的化學物品產生的污染物質比較單一,主要是甲醇濃度超標,而甲醇是一種易揮發、易燃燒的有害物質,經過燃燒後形成二氧化碳和水,對周邊大氣環境和水質影響持續時間不長。

據了解,根據爆炸事故污染源特徵及周邊環境敏感點、環境受體分布情況,事故救援指揮部於二十六日調運了十四噸活性炭,對搶險滅火時的污染水進行吸附,並在排污口築起四道攔污壩,將污水進行處理後再排入當地主要河流龍江河。同時,廣西環保部門在同福碼頭至洛東電站龍江河段,設置了十一個監測點,對龍江河水質進行實時監控。

專家認為,目前龍江河水質達到國家地表水三類標準,下游也未發現生物死亡;爆炸區周邊的空氣甲醇濃度沒有超標,空氣質量達標。黃鵬飛稱,下一階段環保部門將繼續採取措施,加強監測和指導,確保在清理爆炸區廢墟時不出現環境污染事故。

截至二十七日下午四時三十分,經爆炸事故企業核實的二十名失蹤人員全部找到。至此,事故共造成二十人死亡。參與搶險的救援人員已完成救援、搶險任務,于二十七日下午五時三十分開始陸續撤離。此前被成功轉移的爆炸區附近村屯及工廠職工、家屬一點一五萬名外遷群眾全部遷回,恢復正常生活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