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談社世界漫畫大獎賽 台灣參賽者奪冠亞軍
巴哈姆特 2008/06/27 文/阿LU報導
日本講談社舉辦「2008 世界漫畫大獎賽」台灣參賽者奪得冠亞軍!
由日本講談社週刊漫畫雜誌《MORNING》主辦的「世界漫畫大獎賽」,2008 年的第二屆得獎名單正式公佈,冠亞軍分別由台灣的參賽者余孟霖、劉景倫雙雙獲得!
每週發行 50 萬部的青年週刊漫畫雜誌《MORNING》,創刊25年來曾刊載過像是《浪客行(Vagabond)》、《Kami-no-shizuku》、《沉默的艦隊(The Silent Service)》、《醫界風雲(Say hello to BLACK JACK)》、《小恐龍阿岡(GON)》等廣受歡迎的作品,常給日本社會帶來社會性的影響。
全名「MORNING 世界漫畫大獎賽 Morning International Manga Competition,M.I.M.C.」的國際性比賽,旨在徵招世界各地的人才新秀,於是對美國、義大利、法國、德國、西班牙、瑞典、臺灣、韓國、泰國、中國等世界各地的人們開展盛大的大獎賽活動。而在眾多國家中脫穎而出、包辦冠亞軍的皆為來自台灣的參賽者,著時令人與有榮焉。
獲得首獎的余孟霖作品《FAIRY TALE》,描述一個人們會被「黑雪」奪走某些事物的世界。遺忘名字的少年、失去臉孔的少女、失去外型的狗,以及忘記飛翔的小鳥,在偶然的機會下相遇。現在,兩個人與兩隻動物重新出發,並開始找回「自己」的旅程。
本作故事帶入了日本的桃太郎傳說,而官方的評語表示,余孟霖以獨特的筆觸以及色彩,呈現出如童話世界般的魅力。用低色調所描繪出的畫面均與故事情節非常地契合,成功地呈現出「失去某些事物的世界」的氛圍。值得一提的是,他很有效地利用紅色,使畫面產生了節奏感。除此之外,作者在後半部轉換場面的畫面,大膽地改變色彩的運用,這種構思非常了不起。能夠讓讀者清楚地感受到世界的轉換,且作者的圖相當地有魅力。
◆ 令人會心一笑的溫馨作品
而亞軍的劉景倫作品名為《Joe's Teeth》,故事主角出生在牙醫世家的喬。他從小就受到父親嚴格的管教,必需要保持牙的清潔。父親也認為喬長大後應要繼承診所。然而厭煩這種生活的喬,有一天赫然發現,如果沒有牙齒的話自己就可以託脫離這種生活,所以他試圖拔掉自己的牙齒... 。
以牙醫為題材,帶出了一段淡淡的、令人會心一笑的溫馨小故事。來自官方的評語則是認為畫的筆觸與童話般的故事情節非常契合,成功地呈現出溫馨的創作世界。作品的構成上,前半部只是淡淡地描寫少年的煩惱,到了後半部卻突然轉變為充滿奇幻的熱鬧風格,這種構造上的安排效果奇佳。這部作品由旁白敘說故事的方法進行,用繪本式的方法表現故事。
大獎的作品《FAIRY TALE》已刊載在週刊漫畫雜誌《MORNING 2》的 5 月 22 日號上,而上述兩部得獎作品也可在官方網站線上閱讀。「世界漫畫大獎賽」目前正在募集第三屆的參賽作品,截止日期為今年 9 月 30 日,報名辦法在官方網站上也有詳細中文解說。
◆ 動漫電玩音樂會 300座位暴增6000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 2008.06.27
全台首場以動漫電玩為主題的大型音樂會今天在高雄登場,由中山大學音樂系樂團「玩酷音」演出,團員不但一律cosplay(角色扮演),還將邀聽眾上台在樂團伴奏下對戰電玩,消息一出引來大批關注,原定三百個座位暴增成六千個,不少中南部學校學生還將組團前往。
「著重動漫電玩音樂,是音樂界在古典音樂、流行音樂外的藍海策略!」音樂會策畫人、中山大學音樂系應用音樂組兼任副教授史擷詠指出,國外早就正視電玩動漫音樂,音樂會行之有年,台灣則直到前年他引進日本配樂大師久石讓音樂會,才開始注意這股趨勢。
曾以「滾滾紅塵」、「夢土」等創作獲金馬獎及金曲獎的史擷詠說,他八年前開始為「天下無雙」等電玩配音,自己也愛打電玩,向來鼓勵學生跨界嘗試,執教的應用音樂組過去就曾與古典音樂組合作爵士音樂會等,這次雙方菁英更組成十五人的「玩酷音」樂團,七人負責弦樂,七人負責電子樂器,還有一名主唱。
史擷詠強調,音樂會並非僅如實呈現原曲,而是經過改編、變奏,「把簡單的數位音樂,變成豐富壯闊的管弦樂版。」
最具噱頭的是,配合格鬥類電玩及「俄羅斯方塊」演奏,現場將徵求兩玩家上台對戰,並以大型投影幕呈現,樂團還會越奏越快,刺激可期。
※ 相關報導:
* 「M.I.M.C. 世界漫畫大獎賽」官方網站
http://gnn.gamer.com.tw/counter.php?sn=31178&id=1&url=http%3A%2F%2Fe-morning.jp%2Fmimc%2F
* 原文圖片連結
http://gnn.gamer.com.tw/8/31178.html
◆ 文建會2008全國巡迴音樂會 七月起跑
中央社 2008-06-27
(中央社記者吳素柔台北二十七日電)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託國立台灣交響樂團辦理「第三屆音樂人才庫培訓計畫」,今年七月至十二月邀請台灣受矚目的青年音樂家,在全台十二個重要演出場所、舉辦近四十場巡迴音樂會,向國人展現音樂界新生代風采。
文建會主委黃碧端今天表示,「所有的希望,莫過於能從年輕音樂家身上看到將來可能有的成就」,對於「音樂人才庫培訓計畫」十年來培育近八十位音樂才子,其中不乏已在國際嶄露頭角的音樂新星,她覺得欣慰。
台灣交響樂團去年七月甄選出二十位傑出音樂新秀培訓,長達一年的培訓期間,利用樂團邀請國際音樂大師來台機會,讓音樂人才庫學員接受大師親自指導,今年特地將大師班上課地點移師國內大學的音樂學院,讓音樂人才庫資源分享全國。
文建會說,學員在培訓期間參與國際音樂比賽,成果豐碩;例如,鍾詠先贏得第十八屆義大利「Citta diBarletta」國際音樂大賽「絕對第一獎」暨「巴赫獎」、陳世偉榮獲義大利國際摩諾波利鋼琴大賽第二名 (首獎從缺)、沈孟生贏得CIBC青少年鋼琴大賽首獎等。
此外,多位培訓學員也通過國際知名音樂院入學考,例如小提琴組曾宇謙 (美國寇蒂斯音樂院)、鋼琴組湯詩渝 (德國佛萊堡音樂院)、林泛亞 (美國茱莉亞音樂院、奧伯林音樂院及韋伯州立大學)、陳芸禾 (法國國立巴黎高等音樂院)等。
◆ 城市行動藝術節 展出黑暗城市與城市之眼
中央社 2008-06-27
(中央社記者邱凱俞、羅廣仁台北二十七日電)第六屆「城市行動藝術節」今天開幕,將帶領觀眾透過「黑暗城市」、「城市之眼」角度,思考城市夜晚空間,探索城市最初魅力和本質。
「黑暗城市」參展者包括何以立、邱文傑、姚仁喜、陸希傑、楊家凱、蘇喻哲等六位活躍海內外的本土中生代建築師,從城市建造者(citybuilder)觀點思考城市夜晚的空間。
「城市之眼」邀請七位來自國內外的視覺藝術家,分別是法國尼可拉斯‧弗拉克 (Nicolas Floc'h),日本黑川良一(Ryoichi Kurokawa)、奧村雄樹(YukiOkumura),及台灣本地的王雅慧、江元皓、姚仲涵、陳志建,以城市說書人(cityteller)身分,探索城市最初始的魅力和本質。
多位策展人出席今天的開幕記者會,都認為這次的展覽是建築與藝術的結合,藉以思考建築實體背後的文化及生活空間。
策展人之一的郭肇立表示,過去的展覽著重於建築史回顧,這次展出焦點則是表現城市美學、文化、生活故事,在建築空間流動中呈現文化藝術意涵。
他並指出,這次展覽與九月十一日至十一月二十三日在義大利展出的第十一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北夜城」概念是相同的建築理念。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主任秘書陳冠甫致詞表示,都市規畫經常過渡重視工具理性,希望透過展出的各項創作,感受不同以往對都市空間的視覺經驗。
第六屆「城市行動藝術節-黑暗城市+城市之眼」展覽,從明天起到八月二十四日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不僅集結十三位建築師與視覺藝術創作者參與這場盛會,也是首次台灣與海外建築師、藝術家跨領域合作。
◆ 台灣設計師週 結合環保開創設計無限可能
中央社 2008-06-27
(中央社記者李逸華、羅廣仁台北二十七日電)「第二屆台灣設計師週」明天登場,超過二百五十位台灣設計師參與,因應潮流趨勢,有許多環保創意作品參展,將透過這些作品向國際展現出DESIGN IN TAIWAN設計實力與台灣在地的生活美學。
「台灣設計師連線」主辦的「第二屆台灣設計師週」,明天起至七月四日在台北市信義公民會館展出,展覽主題定調為「Dseign &
beyond」,代表延續與超越的力量,希望藉設計師與企業共同參與,提升台灣設計創意與能量,將本土作品帶往更高層次,與全球設計風潮接軌。
來自日本的包裝設計師卷波宰平、旅美平面設計師李根在今天在記者會中分享設計理念,並期盼在活動期間與台灣設計師交流互動,激盪創意的無限可能。
執行統籌這項展覽的周湘雲表示,今年「台灣設計師週」參展作品超過兩百五十件,比去年規模更大,獲得來自台北市政府文化局、經濟部工業局及許多民間企業的協助,對台灣設計環境及文化創意產業是一大肯定與支持。
「台灣設計師週」今年最吸引人的就是漂浮於廣場上空的「大型雲朵」,半透明的柔軟外型伴隨著風的流動而不斷創造出外觀變化,成為鮮明的展場指標。
最特別的是,這次展覽有許多具有環保意識的創意設計作品參展;有設計師運用巧思,結合環保概念,將廢棄便當盒做成紙製窗簾與燈飾,重新賦予新生命;也有設計師將咖啡渣重新製作成煙灰缸等相關概念產品;此外,展場中還有許多富有趣味的實用設計單品,為居家生活空間注入設計感。
「第二屆台灣設計師週」將展出「都市酵母2008陽台計畫」、「享受不完美生活」、「食玩」、「牆」、「前刀系氏2」、「天天天籃」、「Betwe en On & Off」、「文房五十」、「美麗轉世」、「萬年設計」等主題作品,希望透過這些作品展現出DESIGN IN TAIWAN設計實力與台灣在地的生活美學。
※ 相關報導:
* 文化翻譯 讓創意產品起飛
- 台灣未來,一塊三毛? 四大問就教於總統候選人
- 雲門「夢工廠」 竟是鐵皮屋
- 雲門禁得起火煉 台灣表演藝術生態更需支持
- 這把火燒出了多少問題?
* 文化創產需要觀念革命
- 從青年創意創業大獎到台灣陶驚艷京奧
- 創意加持 打造文化新資本
- 打造品牌台灣 有請品牌星探
- 打破明星產業的迷思
* 傳統工藝結合新銳設計 時尚工藝有創意
* 旅行台灣年啟動 讓文化消費轉換為生產力
- 鐵皮屋排練場 稅捐處上門批不法
- 文化預算解決不了問題
* 從「游擊園丁」到「神農街」
* 學生勤學,老師樂教
* 三千軟體工程師哪裡找?
* 即興表演中多數腦前額葉合作讓創造力流洩
* 研究:複雜的突觸使腦部演化!
11 則留言:
文化創意vs.創意文化
【經濟日報╱林文一、邱淑宜】 2008.06.28
「文化創意」的詮釋,常常將創意產業簡化或侷限於文化領域,基本上這是一種對於創意鼓勵與創意發展的窄化與制約。因為文化產業常常被簡化成為一種品牌或是特定產業,如服裝、設計、音樂藝術等,但創意不只侷限於所謂文化產業領域。
台灣和英國,在提出文化創意產業或創意產業的定義時,都同意它是源自於創意、專業技術、天賦才能或文化的累積,透過智慧財產的形成與運用,具有創造財富與就業的潛力;但是在界定其範圍時,卻都將它限定於藝術、音樂、文化、電影、電視、廣告、出版、設計、時尚、數位休閒娛樂等。
文化創意產業政策導向的發展計畫,常常因為上述的原因導向一種特定產業、菁英化、品牌化與雅痞化的發展模式,針對菁英培育所謂的文化人、設計人、美學名人等等。
但是其實更重要的是重視「創意文化」。涵蓋各種領域、各種專業與各階段的教育,鼓勵創意的文化和生活,必須重新思考各種產業都有創意產生的可能性,各種階層的人都有創意產生的潛能,進而各階段的教育都有培育學生的創意的需要。
主政者應重新反省,現行產業政策是否真的可以鼓勵各種產業都有創意的可能性?台灣的教育是否真的重視創意文化的鼓勵和發展?台灣的社會是否真的接收所謂創意文化的觀念?
當主政者過度執著文化創意時,其實正可能是扼殺了創意文化發展的可能性。因為只鼓勵特定的產業、對象、菁英與品牌等,反而讓非上述的產業、人與機構無法分享這個資源,先天上就被認為是沒有創意潛力的對象。因此,重要的不是將創意侷限於狹隘理解下的所謂文化領域,而是鼓勵創意的文化。
台南縣三星科技,被譽為台灣小鋼砲。為了生存公司轉型成為做高價的螺絲和螺帽,真的是創意螺絲!三星科技總經理吳順勝直言他們所製造的螺帽是藝術品,用在各種高科技精密的儀器上,例如汽車、航太、國防。可見做螺絲的黑手產業,也有許多發展創意的可能性,不一定只有穿得很雅痞、時尚的人才可能有創意。
設計或創造力教育,過去被窄化為只針對資優、天才或天賦異稟的學生。但是英國建築師 是一位有識字困難(Dyslexia)的人,童年時期曾被送至專為發展遲緩兒童所設的特殊學校。他2006年接受英國衛報採訪時陳述:「我失去了自信,那是我人生最殘缺無力的20年」。現在他卻是世界知名建築師,還在2007年獲得普利茲克建築獎。
我們相信設計、創意能力,不是只有吃得起法國料理的孩子才可能有,吃菜脯長大的孩子也可能有無限的創造力。就讓我們從開始重新檢討阻礙「創意文化」的障礙做起吧!
(作者林文一是倫敦大學King's學院博士候選人、邱淑宜是倫敦大學Goldsmiths學院博士候選人)
◆ 設計師周 創意大集結
【經濟日報╱鄭秋霜】 2008.06.28
第二屆「台灣設計師周」今(28)日起到7月4日登場,這個號稱台灣設計界力量大集結的年度活動,今年舉辦第二次,參與設計師人數及展出規模都比去年多,超過250位台灣設計師共襄盛舉,展出作品分為十大主題,統一超商、國賓飯店等大企業都參與相關活動。
「台灣設計師周」去年第一次在信義誠品舉行,集結全國多個設計聯盟、七個主題展,整合上百家廠商、店家共同參與,希望搭起設計與生活的橋樑,讓世界看見台灣的設計生活美學。
十大主題展
今年台灣設計師周移師台北信義公民會館(原四四南村)舉行,共推出十大展,分別是「食玩」、「牆」、「前刀糸氏Ⅱ」、「天天天籃」、「Between On and Off」、「點心設計邀請展文房五十」、「都市酵母2008陽台計畫」、「美麗轉世」、「萬年設計」及「享受不完美生活」等主題展。
除了都市酵母的「陽台計畫」在學學文創志業展出,「享受不完美生活」在台北國際藝術村展出外,其他八個展都可在信義公民會館看得到。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主題展已頗具逐年延續性及累積效果。主辦單位指出,以剪紙藝術結合創意運用的「前刀糸氏Ⅱ」,繼去年展出令人驚豔的作品後,今年將更進一步賦予剪紙作品故事,希望讓民眾發現,原來生活中,剪紙無所不在。
由唐草設計創意總監胡佑宗擔任召集人的「點‧心設計邀請展策展小組」,去年以「五十凳」為設計主題,今年則改以書房文具用品為設計發想的「文房五十」參展。
主辦單位表示,去年頗受好評的五十凳作品,被香港代理商魔椅相中,飄洋過海到香港販售;同時五十凳的設計師朱志康的作品「咚咚鏘」,也得到國際大獎iF的肯定。
集結創意人對都市發展的想像的「都市酵母」計畫,今年也是第二次參展,並推出陽台計畫,有300個設計師投入,將展出34個陽台模型以及五件都市用品,還有國賓飯店參與的都市酵母雲麵包。
陽台的發想
「為什麼是陽台呢?」都市酵母計畫的靈魂人物、水越設計公司負責人周育如說,希望藉此提倡都市新觀念,將陽台作為家的延伸,連結內外空間的溝通載體,提供人們互動、休憩、舒展的空間。
周育如表示,大部分台北市的陽台都堆放雜物,但「如果每個人都把陽台當後巷,這城市怎麼好玩的起來呢?」因此,都市酵母希望藉由推動陽台計畫,讓都市換新妝,讓人看到陽光,讓綠色的植物變成貴賓,讓陽台進入生活。周育如說:「讓我們對生活更有感覺,對都市、對公共空間產生共鳴與認同,就從陽台轉變開始著手!」
配合設計師周展出期間,將有許多相關活動輪番上演,例如今天和明天將舉辦「設計市集」,由台北教育大學南海藝廊創意市集工作團隊策劃協辦。
企業的參與
另一熱門的「OPEN HOUSE」活動,是將平時視為機要重地的設計中心或設計公司,敞開大門讓民眾參觀及參與設計。今年參與OPEN HOUSE的設計公司包括愛比科技、十一事務所、鴻宇科技、ndd唐草設計等近十家公司;此活動今日起在信義公民會館採現場報名機制,每家公司名額有限,且每人只可選擇一場次。
今年台灣設計師周也有大企業參與。例如在7-Eleven可以買到台灣設計師周專刊及設計師商品,據指出,去年設計師商品透過超商通路,已有不錯銷售。
國賓飯店則配合「都市酵母」計畫,特製「都市酵母雲」麵包,使用首榨橄欖油、豆腐、豆漿純手工打造,每日限量50份,親送都市酵母陽台計畫位於學學展場(只在學學銷售),收入將用於都市酵母的活動與推廣。
去年的2007台灣設計師周曾吸引不少人潮參觀及媒體報導,顯示台灣設計師以共同發聲方式,有助吸引外界注目,也展現台灣設計師周是個可以表現集體創意力量的平台。
不過,參與的設計師指出,去年台灣設計師周在設計界雖然引起話題,但對於社會還缺乏震撼力,這個活動還需要持續累積成果,也希望全省各地可以有更多設計活動共襄盛舉,讓台灣設計師周更發揮集結力量。
◆ 東方傳說家用品 很文化
【經濟日報╱鄭秋霜】 2008.06.28
故宮博物院與知名義大利家用設計品牌ALESSI,最近再度合作推出「東方傳說」系列商品,透過融合東西文化與設計手法,表現西方人眼裡的東方故事,故宮希望藉此提高故宮國際形象與文化內涵。
ALESSI繼2007年與故宮合作推出「The Chin Family(清宮家族)」系列商品造成全球熱賣後,今年再推出系列二「Orientales (東方傳說)」系列商品,由設計師Stefano Giovannoni設計,採用遊戲與童話故事般的氛圍,創造了家庭用品歡樂愉悅的精緻世界。
「東方傳說系列產品,就像是一個甦醒的童話故事。」故宮指出,此系列的胡椒鹽罐組、奶精壺、糖罐等都化身為迷人的小動物,像是可愛的小猴子划著香蕉狀獨木舟競賽,或一群群活躍的魚兒在海底漫游等,其實都是實用的家用品,也都帶來生氣勃勃的活力。
故宮博物院主管指出,故宮與ALESSI合作的「清宮家族」系列商品,是ALESSI首度與東方博物館合作,商品自去年5月推出後,因銷售成績良好,截至去年底,ALESSI就繳了近200萬元權利金給故宮;但故宮與ALESSI合作的重要意義,不只在權利金能拿多少,而是發揮「魚幫水、水幫魚」的功能,在國際市場上彼此拉抬。
故宮博物院指出,故宮與ALESSI的合作目的,主要在於豐富彼此的文化視野,鼓勵西方深入瞭解中國藝術,並展現當代博物館可善用「異業結盟」的策略,將博物館的收藏價值極大化、多元化,藉此推展其教育機能與文化傳播使命。
點.心設計 展現書房創意
【經濟日報╱鄭秋霜】 2008.07.04
在全球化潮流衝擊下,台灣設計師心儀的現代東方文化與生活思惟是什麼?一群台灣設計師透過「點‧心設計邀請展」,持續兩年推出「五十凳」及「文房五十」等不同主題設計品,擷取華夏文化意涵,落實在椅子、書房文具等現代日常用具。希望以集體力量展現台灣當代設計風格。
「點‧心設計邀請展」由發起人唐草設計創意總監胡佑宗擔任策展人,每年邀請50位分散在各個產業的在職設計師,擬定一個主題共同創作,挖掘文化中積累的生活價值與智慧,喚醒設計師的文化意識,進而在全球化競爭激烈的今天,逐步建立起台灣設計的當代文化脈絡。
曾經留學德國的胡佑宗,留學期間有一次向德國同學介紹中國筷子與日本筷子有何不同時,所有外國人都鴉雀無聲,專心聆聽他的解說。這個「超安靜的文化震撼」經驗,讓他深深體會到,在競爭激烈的國際舞台上,身為台灣或來自東方的設計師,唯有透過東方文化與生活經驗的闡釋,才能讓西方人折服。這正是促成他籌策「點.心」設計展的主要推力。
文房五十 今年主題
「點‧心」設計展繼去年初試啼聲以「五十凳」的各式椅子作品探究庶民生活文化,今年再推出「文房五十」主題。胡佑宗指出,「文房」讓人聯想到「文房四寶」,古代讀書人或知識分子經世的「工具」,也可泛指「文人書房中的一切物品」,由於這個主題的詮釋空間很寬鬆,受邀的設計師可依個人的體會,自由發想。
「文房五十」的50件作品,今天展出最後一天,從家具、燈具到文具,品類繁多,像是從竹簡出走的筆,擲筊造型的橡皮擦,竹子引發靈感的桌燈,古代書僮造型的集物筒,甚至還有刻意把紙頁上的線條斜印成12度的筆記本,顛覆寫字時一定要端正的思考。
胡佑宗說,大多數去年參加「五十凳」的設計師,今年都繼續參與「文房五十」,對策展人而言是很大的鼓勵。去年的「五十凳」展出後引起不少回響,吸引更多有志一同的設計師,使今年參加設計師人數超過60位。
參展設計師指出,去年「五十凳」展出後,已有部分參展品被廠商相中,並引介到香港及北京等地展出販售;「五十凳」中的12位設計師也一起前往參加米蘭家具展,與國際設計圈同台交流。
設計師朱志康以舞獅為發想的的作品「咚咚鏘」造型凳,不只得到國際設計大賽肯定,也進入台灣知名的設計通路清庭販售,十多張第一批作品幾乎全數售光,創下叫好又叫座的成績。
胡佑宗表示,「點.心」展希望設計師能在作品中表達對生活的切身感受,物品只是一項媒介。今年「文房五十」籌劃的原意,也是想讓設計師回到自己真實的生活場景當中,由境生物。「不挑戰,怎麼知道台灣設計師做不做得到?」
風格不限 自由發揮
朱志康說,「點.心」設計展不限制風格或定位,讓設計師可自由嘗試,愈是沒有遊戲規則愈痛苦,因為「當什麼都可以做、什麼都想做」時,人會慌,但在這過程中,反而會促使設計師去省思,找自己的出路。
朱志康也指出,因參加「五十凳」設計而到米蘭參展,讓他更了解這個國際創意競賽舞台其實是個「戰場」,幾乎各國設計師都在想辦法行銷自己的設計創意,設計師必須更主動出擊,不能只守在會場等人上門,這是許多台灣設計師必須加強學習的態度。
胡佑宗表示,50年來工業設計促成台灣產業發展與升級,但在台灣產業型態逐漸脫離委託代工設計的層級時,台灣設計師也面臨嚴苛的轉型挑戰。挑戰在於不只要由技術層級邁向生活創意提案,而且這些創意提案還要富含原創的生活價值與思惟主張。
當國家間的疆界藩籬已因為全球化而逐漸卸除,他相信,台灣設計師在與世界對話時,更要能拿出自己的現代文化觀點,否則無法在世界的設計場域,享有平等的對話地位。
胡佑宗強調:「在這個『認清自己』的過程中,華夏文明累積數千年的文化寶藏,絕對是我們反思自我價值觀的豐富資源。」但若是要做到不流於形式表象的借用,仍有待台灣的設計師深入探索,才能以現代創意重現文化活力。
哼唱傳文化泰雅阿美族童謠付梓
【林家群/北縣報導】 2008-07-06 中國時報
昨天的烏來山林,傳來陣陣悠揚的口簧琴樂音,音樂是自去年底開始進行田野調查、蒐集的泰雅族、阿美族2族童謠,雖然原本安排要到現場演唱的福山國小學童因放暑假沒來,但輕快的樂音仍讓人悠然神往,感受保護原住民傳統文化的努力漸漸有成。
據參與本次田野調查與蒐集計畫的林秀英老師說,這些泰雅與阿美族的童謠,大概出生於40或50年代的原住民,小時候都還哼唱或玩過遊戲,腦裡還有印象,但六到九年級出生的原住民,除非有長輩傳授或特別去學,否則根本都不知道了。
全國首次採錄計畫 各方參與
所以去年十二月開始,縣府原住民行政局開始辦理這項號稱全國首次的蒐集泰雅及阿美族童謠採錄的計畫,專案小組跑遍全台阿美族或泰雅族原鄉,去與耆老講話、討論,過程雖累,但確感覺踏實。
最近2個族的童謠集付梓,共找到30首童謠,其中阿美族有20首,泰雅族有10首,所有童謠並灌錄CD,昨天舉辦成果發表會,原民局長李玉蕙、縣議員王建章、忠仁.達祿斯與宋進財,以及文化界與烏來地方耆老共同參與。
李玉蕙說,採集原住民童謠的目標,是要建立台灣原住民教育文化數位資料,她說,每個民族都一樣,童謠都是個別文化裡重要成分及基礎,童謠蘊藏先人的智慧及涵養,極具教育、知識及民俗的價值。李玉蕙說,採集計畫除發揮現有原住民傳統音樂的優勢外,也將突破原住民童謠在傳承上的困境,致力原住民族童謠的推廣。營造傳授原住民童謠的生活環境,讓大人小孩耳濡目染下,熟悉原住民童謠,童謠採集也將系統整理、紀錄,提供作為全國從事原住民傳統文化教育實用的教材。
童謠蘊藏先人智慧 將作教材
據原民局資料顯示,到今年五月底止,北縣原住民戶籍人數有4萬4650人,除烏來的2452名泰雅族人是原鄉部落外,其他散居北縣各鄉鎮市的原住民,都是來自其他縣市的原鄉部落。由於原鄉部落文化疏離,加上北上生活在都會區,造成原住民的文化教育推廣,有相當程度的困難。
◆ 跑遍全台灣 終於採獲珍貴記錄
【林家群/北縣報導】 2008-07-06 中國時報
昨天在烏來舉辦的泰雅族與阿美族童謠採集成果發表會,口簧琴奏者分別演奏阿美族的to to yam yam「抓鬼歌」,以及泰雅族的Tan Kra Tan「引蛇歌」。
據負責採集阿美族的林秀英說,to to yam yam類似在玩「躲貓貓」遊戲時必唱的歌,她小時候會哼唱,但長大後已模糊了,這次經田野調查、考據後發現,「抓鬼歌」在花蓮七腳川、台東池上及東部海岸山脈的南竹湖3個原鄉的唱法都不一樣,所以全部灌錄下來。
至於「引蛇歌」則是在台中縣和平鄉松鶴部落考據到的,據當地原住民大老黃永光說,這首歌是他們在辦收穫祭前會唱來暖身的歌曲,由於每次唱該首歌曲時,都會看到有蛇出沒在附近,所以就稱它為「引蛇歌」,大家可能會聯想好像印度人吹笛子引眼鏡蛇出來,但是他們節慶活動的必唱曲子之一。
林秀英說,像「阿美族歷代數字念法」也是1首童謠,這是以前教小孩念1到10數字的歌,但現在年輕一輩學的是第三代的數字念法,但第一及第二代的念法早就已經散佚了,所以這次找到耆老現身教授傳唱,終於錄到珍貴的記錄。
此外還有與許多與動物有關的童謠,如阿美族的「蟑螂與青蛙」、「螞蟻欺負我」、「放牛」、「白鷺鷥」、「獵山豬」、「章魚」、「竹雞」、「檳榔乾」,泰雅族也有「小鳥」、「蝴蝶」等童謠,都讓在場年長與年輕一輩的原住民朋友有著懷舊與新奇的複雜感覺。
◆ 布農八音等 國寶級原民文化
【高有智】2008-07-06 中國時報
台灣原住民團體即將前往參加北京奧運開幕式,表演節目融合布農族的八部合音、卑南族的舞蹈與達悟族的頭髮舞,這些都是國寶級的原住民文化資產,也讓全世界有機會可以見證台灣原住民多元之美。
*布農八音
布農族舉凡狩獵、農耕、祭典及日常生活,都與合唱音樂密不可分。根據學者研究,布農族的八部音合唱宛如一首泛音祈禱歌,尤以《祈禱小米豐收歌》最為知名,這也是民族音樂學上的一大發現。
布農八部合音也顯示布農族在文明尚未發達前,就發展出高度複雜又精緻的音樂文化,顛覆了早先對音樂的形式及表現與文明的發展是同步並行的理論。
布農八音的演唱方式,在人數上必須維持偶數,有一位領唱人,通常是有領導性社會地位的族人。演唱時間不拘,依團體默契、熟練度,及領唱人與合唱團隊當時的狀況決定。演唱時,歌者圍成圓圈,雙手伸開放在左右同伴背後腰際,相攜扶持以逆時鐘方向緩步繞行,中間則置放一束聖潔粟種。
*卑南歌舞
卑南族則世居在台東沖積平原,舞蹈多以跳、躍、蹲、踏、踢、跺為主,節奏的律動則有輕重緩急、抑揚頓挫與張馳動靜的區分變化,是具有生命情感的民族風格特色的舞動,充分展現力與美。
卑南族的舞蹈有特殊道具相佐,如猴子、木盾、銅鈴與長桿等。無論是猴祭、大狩獵祭等重大祭典,或者開墾、播粟、祈雨、粟之割收與休閒自娛,都會有歌舞儀式。
*達悟甩髮舞
至於達悟族婦女的「頭髮舞」,或稱「甩髮舞」,也是著名的原住民舞蹈。這種舞蹈婦女排成列,以雙手互叉相互拉緊,兩腳不動,然後將頭髮甩下,開始唱歌並彎身向前,直到頭髮觸及面前的地板上,再隨腳步的前進,而屈膝彎腰,擺動長長的頭髮,藉由甩動頭髮展現力量與生命律動。
達悟族對女人的審美觀,既非依面貌與身材,而是依女人的頭髮是否修長、黝黑而定;頭髮舞通常是迎接丈夫捕魚返鄉或慶典才會跳的舞。
亞洲企業形象 也可以很酷
【林上祚/專訪】 2008-07-07 中國時報
在不景氣年代,惟有創新,企業才有生路。《大想法策略》作者博恩.史密特(Bernd H.Schmitt)接受本報專訪強調,亞洲文化不應是阻礙亞洲企業創新的藉口,即使不景氣,一樣可以透過通路、行銷的創新,達到縮減成本的目的。他指出,報紙等平面媒體,在發行量減少的今天,更該思索如何讓讀者「找到」想要看的內容。
博恩.史密特專精於品牌創新,目前執教於哥倫比亞商學院,著有《體驗行銷》。新書《大想法策略》鼓吹企業創新,提升競爭力的管理論述,史密特更針對企業激盪出創新的想法與決策,提出5種構想搜尋工具,提供作企業變革參考。
史密特的5項搜尋工具為:結合(表面上)不相容的東西、以業外標竿為師、殺死「聖牛」、踏出時間的框架與策略剝離等。史密特強調,要把公司固守的獲利模式(聖牛)殺死,需要很大的勇氣
推崇iPod 產品與行銷的創新
史密特特別推崇蘋果iPod與iPhone的創新,他強調,iPod不只是產品的創新也是行銷手法的創新,它把線上音樂拆成一般民眾付得起的價格,在網路平台上販售;其他行銷創新,例如聯合利華的多芬保養系列,推出「多芬自信基金」,強調真實的美(real beauty),完全扭轉了化妝品產業對女體的形象。
史密特說,零售業同時販售數以萬計商品,久而久之,公司營運上會安於現狀、缺乏創新,有些產品例如玉米片等消費品,從包裝到行銷,都會流於窠臼,其他同業因為習慣業界思維,也是大同小異,「這就是為什麼企業改造過程,必須要以業外標竿為師」。
日前宣佈收掉美國六百家分店的星巴克咖啡也是史密特推崇企業,史密特說,星巴克在咖啡市場,持續面對來自麥當勞等連鎖店競爭,星巴克現在做的就是不斷地重塑來店消費的感受,例如在店內設置可供音樂下載的座位,讓來店不再只是喝咖啡。
史密特認為,即使在景氣下滑,企業撙節支出過程,一樣可以「有創意地」減少成本,例如調整供應廠商、調整通路、調整行銷手法,他舉例,航空業鼓勵乘客上網線上劃位,就是一種節省企業成本,並提升效率的作法。
史密特表示,全球報業面臨不景氣,部分原因是他們對於報紙內容的調整,過於保守,對讀者來說,一分報紙只會細讀大概5至10則新聞,其中讀者有感覺只有其中1到2則,讀者會主動尋找相關報導。
史密特認為,報業在內容區隔上,目前還是一團亂,有興趣的讀者,無法找到與記者直接聯繫的管道,面對發行量下滑,報業該去思索,「如何讓讀者主動去找尋他有興趣的內容」,就像iPod找到聽眾願意負擔的音樂下載價格一樣。
亞洲文化 不是阻礙創新的藉口
不過史密特強調,好的想法必須有通暢的溝通管道,企業擬定「大想法策略」,勇於自我改革,這樣的企業文化必須是從底層培養的,不是少數主管關起門來決定就夠的,Google每月讓員工有二十個小時,處理工作內容無關的領域,就是鼓勵員工創新的作法。
目前人在新加坡演講的史密特認為,亞洲企業文化,缺乏員工創意回饋,但這並不代表亞洲文化缺乏創新動力,「文化只是藉口」,有人說新加坡人思維機械化均非事實。
事實上,亞洲並不缺乏全球品牌,例如三星、宏碁等,不過,史密特認為,亞洲企業應該多鼓勵員工多元的創意表達模式,不該提出太多制式要求,例如,同樣是款待外賓,亞洲企業無須一味地強調職員舉手投足的優雅,「呈現在外的形象,也可以是很酷的」。
◆ 城市中的飛瀑─公共藝術為紐約添趣味
中央社 2008-07-07
(中央社記者林琳紐約六日專電)最近行車經過紐約市連接曼哈坦與布魯克林區的大橋,眺望窗外可能會瞥見靠河岸邊的橋墩旁的小瀑布。這是紐約市公共藝術基金委請丹麥─冰島籍藝術家艾利亞森設計的公共藝術。
耗資一千五百萬美元的四座人工「瀑布」,兩座設在東河岸的布魯克林區,一座在曼哈坦東南端,一座在總督島上。高八十英呎至一百二十英呎的瀑布,由東河汲水抽上高塔,每分鐘飛瀑流水的水量大約是九千加侖。
有哈德遜河、東河及海水環繞的紐約市並不乏水的景觀,不過,這個處處都是建築物的大都會與瀑布卻沒有什麼關聯。紐約市長彭博說,他聽藝術家提出人工瀑布的構想時,感覺這個點子不錯,也願意大力支持。
彭博及公共藝術基金積極促成「瀑布」計劃的實現。六月下旬到十月中旬,路經下曼哈坦的曼哈坦大橋及布魯克林大橋和曼哈坦東南及南端的河岸地區,不論是行車、騎腳踏車或是步行,都可以看到傾注而下的人工瀑布。
橋墩旁的人工瀑布真的談不上壯觀,不過,好奇心卻吸引人們走過河岸邊會凝思注視。也許這就是藝術家與公共藝術基金會的用意─讓人們注意到經常路過卻毫不在意的「被忽略的空間」。
一年四季都是人潮的曼哈坦中城的洛克菲勒中心,最近展出的公共藝術呈現的是另一種趣味。由百萬個鋼片組組裝成的仿洛克菲勒中心建築物的六十五英呎高架,讓人想到兒時用樂高玩具搭建的高樓。
美國藝術家波頓為他的裝置藝術命名為「我爸爸給我的」,應該也有回憶童年的意味。
洛克菲勒中心的花園通道前經常有大型的裝置藝術展出,作品主題多半都會映照現代都會的生活,也別有趣味。
建築是文化軟實力
【季鐵男】 2008-07-12 中國時報
最近注意到文創法案有「建築設計產業」的名目,排列在十幾種文化產業項目之中,乍看起來理所當然;但是認真去想,要讓建築設計成為台灣的文化軟實力,困難不只是千萬里之遙,同時還有重山峻嶺橫亙其間。
台灣在二戰後的工業化過程中,蓋房子的技術來自工業學校的日本老師與美援時代的外籍土木工程教授等人的傳授,「建築」和「土木」常混在一塊兒學;當時,雖然也有少數留學歐美的菁英前輩,受過藝術化的建築教育,他們似乎沒起什麼作用。至今,建築界的工會組織還是以專業工程師的角色自居。影響所及,在建築師資格考試中,建築設計一科仍停留在過去工程技術時代的模式,反應出開發中國家的落後現象,不僅阻擋了優秀的人才,並且否定了建築設計的根本價值。
現在,人們想到「建築」,常常和房地產連在一起。實際上,台灣的國民住宅已轉移給財團與金主去操作,大量的住宅設計是根據開發者的私人意志與商業判斷,不少建築師的確是在房地產市場中混口飯吃;學生在學校裡學的仁義道德,出社會馬上會被一筆勾消,造成建築教育的信心危機與惡性循環。近年來,台灣的民主化變遷使得公共建設的公開比圖比以前透明化,年輕一代稍微多了點其他的機會,不過,不合時宜的建管法令規章藏在另一端的暗處,像羅漢抓小鬼那樣看待建築設計的創意。
在公部門方面,營建署和建管處算是主管「建築工程」的單位,文建會或文化局只能管「古蹟保存」、「社區營造」、「閒置空間再利用」等等表面上和文化有關係的事務。其實,老舊房舍的修復與更新往往是工程技術與法令的問題,而新建公共設施或公有建築物反而有社會文化與環境方面的難題。未來「建築」領域是否能被重新認識,轉換到不同的行政軌道,對於建築設計的發展影響深遠。目前,原台中酒廠是唯一被指定為「建築、設計與藝術中心」的文化創意園區,但是,在組織架構上隸屬於文化資產管理處,可說是牛頭不對馬嘴。
由於文化產品必須透過閱聽媒介,如書籍、雜誌、電影或電視、音聲、廣告等等介面傳播,英文作為世界性的共通語文,在先天上佔據了絕對的優勢。除了CNN、BBC、好萊塢等傳聲筒之外,英美又長期經營屬於文化創意產業的基礎設施,包括學術研究期刊、大學教科書、傳送影片與3D動畫為主的第二代網際網絡等等。其他的後進國家想要依樣畫葫蘆,然後搶到一杯羹,並不容易。
在商業社會裡,獎勵措施是吸引人們關注文化創意產業的原因之一。由於粥少僧多,像北歐那樣對藝術文化工作者一律給與補助;或是像西歐一些國家,先普查登錄所有相關的個人或單位,再考慮如何雪中送炭的方式,在台灣可能知易行難。而選擇性的融資或補助容易變成錦上添花,或在促銷附和俗見的既成品。至於減免稅負一途,將引來一些挾著資本的投機客或假文化人,掛羊頭賣狗肉,混淆文化創意的方向。這些負面作用會大大削弱我們的競爭力,值得注意。
不少國家常針對全球數量龐大的年輕族群,設計出他們喜愛且買得起的東西,以換取大把鈔票。但是,也有政府重視營利之外的文化政策,來規範文化創意產業。在挪威,所謂文化創意產業不是要外銷到國外賺錢,政府的補助款主要是用於高品質的本土影音製作,尤其是為了本國小孩子能接觸到內容清新的電腦遊戲等等,可謂明智之舉。
因此,我想台灣的建築設計品質要提昇,以公共利益為前提的建築教育必須放在先導的位置,同時,政府應該帶領房屋營建技術與材料的研發與整合。此外,若能設置一個非營利的建築中心,認真面對日益複雜的建築、都市與環境問題,主動研擬全方位的因應對策,以作為建築設計創意扎根的養份。如此持續努力經營十年,台灣當改頭換面,領先華人地區。
(作者為挪威柏根建築學院兼任教授)
重建募得3.7億 雲門感恩
【聯合報╱記者李玉玲/台北報導】 2008.07.13
大年初五一場大火,燒掉雲門舞集八里的鐵皮屋排練場,也燒出台灣人溫暖的關懷。雲門昨天公布:災後共募得三億七千多萬重建基金,創辦人林懷民深深一鞠躬感恩說,這是社會深遠的期待與託付,讓雲門有勇氣追尋「永續與共享」的夢。
雲門昨天下午舉辦感恩茶會,晚上則在國泰金融集團贊助下,在兩廳院廣場演出已故編舞家伍國柱遺作「斷章」,吸引約四萬觀眾席地觀賞表演;演出前,林懷民率舞者向民眾再度鞠躬說,這是一場感恩聚會。四千一百多筆曾捐款的企業及個人,名字也被一一打在大螢幕,有不少捐款人為善不欲人知,只秀出「無名氏」,據了解,其中一個「無名氏」企業捐款達五千萬元。
昨天的感恩茶會,包括雲門基金會榮譽董事長李遠哲、董事長申學庸、募款委員會主任委員施振榮、副主委柯文昌、文建會主委黃碧端、台北縣長周錫瑋等人到場。
募款委員會主委施振榮指出,二月底,雲門基金會委員發動未公開的募款行動,共有一百七十五家企業、三千九百七十三名個人,捐款總額達三億七千七百三十八萬餘元,包括國泰金、華碩、台積電、中鋼、永齡、廣達、富邦、台泥、宏碁等企業基金會及法鼓山都在其中,這可能是台灣有史以來民間對非營利文化事業最大投資。之前在部落格宣布要捐款給雲門,後來又說不捐的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這次並未在捐款名單之列。
李遠哲說,一場大火燒掉雲門珍貴的東西,這種損失是無法彌補的,但這場火也帶來新的契機,未來,「淡水文化藝術教育中心」將有雲門的新家,他希望,這個家不只讓雲門舞蹈更精進,也對台灣藝術教育、文化提升有所貢獻。
林懷民感恩地說,企業的錢都是辛苦賺來,小額捐款人也是省下看電影、買書,甚至繳房貸的錢支持雲門。他允諾,「雲門之家」未來如設立,將與其他表演團隊共享房舍與設備。
林懷民呼籲喊出文化立國的馬政府,正視藝術界貢獻社會的潛力,鬆綁法規,投資民間文化事業,培厚台灣國力。林懷民感慨,台北縣政府雖有意讓雲門進駐淡水文化藝術教育中心,但現行法規只能引用為工商界設置的「促參法」,目前通過一審,如果「促參」時間拖延,雲門募得的三億多元基金,只夠蓋一間普通學校教學大樓而已,以物價節節高升,他很憂心這筆錢拖到明年還夠不夠用。
文建會主委黃碧端則允諾,會修改不合時宜的法令,改善大環境,給藝文團隊更好的發展空間。
◆ 法令關卡多 雲門新家路迢迢
汪宜儒/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 2008.07.13
昨晚高達四萬名的觀眾湧進了自由廣場,欣賞「雲門2」的戶外演出,藝術總監林懷民率全體舞者鞠躬致謝,但內心卻是五味雜陳,一方面感謝大眾對浴火重生的雲門大力支持,另一方面感嘆礙於重建相關法令的規定流程,雲門新家破土動工之日仍在未定之天。
四千多筆高達三億七千萬元的捐款,加上淡水中央廣播電台的千坪舊址,雲門舞集重建新家的目標看似不遠,但因政府並沒有讓民間表演團體長期進駐閒置空間的法規,雲門只能沿用原為工商界設置的「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促參法)進行申請,林懷民感嘆,「或許對工商界人士來說是舉重若輕,對我們卻是個新的學習,但除此之外,我們也無路可走。」
獲三億七千萬元捐款 動工無期
促參法申請流程漫長又繁冗令林懷民擔憂,過去相關案例的平均通過時間約需四年,雖然台北縣政府允諾盡快促成此案通過,但在物價節節高升的狀況下,如果拖下去,勢必無法以目前的捐款金額完成規畫的建築。
林懷民進一步提出呼籲:「民間社會已經盡了最大力氣表達對文化產業的重視,但政府卻依舊墨守成規,一直沒有積極推動為藝文表演團體設立的法規。政府現在該是要有清楚的文化遠景,然後制定法規,而不再是針對哪個條款或哪個法去修正。」
聽聞林懷民無奈的喊話,擔任文化立法聯盟名集人的立委周守訓指出,目前的確沒有相關法令扶植文化產業,他承諾,會即刻連結跨黨派的立委與文建會進行協調,希望可用特別條例的方式去處理雲門這個個案。
促參法平均流程四年 呼籲鬆綁
同為聯盟成員的立委管碧玲認為雲門目前陷入的困境,政府應該以更彈性的手法解決,「用OT的方式,政府去蓋、然後委託讓雲門管理嘛!雲門值得這樣做的,全台灣才幾個這樣的團呢。在促進高科技產業、工商業發展時,政府都可以推出免稅等優惠,對文化產業也該比照辦理。」
立委林淑芬強調要藝文團體採用「促參法」實在太荒謬,只要政府有心在執行上絕對有突破的辦法,像是基於表演藝術的發展委託雲門進行空間管理等方式,均有值得探討的空間。
大倫氣球為台灣爭口氣 台灣女T恤設計奪金
◆ 大倫氣球 為台灣爭口氣
【經濟日報╱記者宋健生/專題報導】 2008.07.14
企業像人生,高潮迭起,也可能一度落魄;有風光的台前戲碼,也有漏網的珍貴畫面。本報推出「企業創新」專區,為讀者捕捉企業生命的精彩波光。
五彩繽紛的氣球,為人們製造歡樂的氣氛。台灣碩果僅存的氣球專業製造工廠─大倫氣球工業,面對同業紛紛關廠轉行、大陸仿冒低價競爭,在台中縣神岡鄉的一隅,默默打拚了48年。
行銷120國 設觀光工廠
要不是今年初在經濟部輔導下、成立了國內第一座氣球觀光工廠,大倫可能依舊默默無聞,就像帶給人們歡笑的小丑,少有人知道面具下的真實面目。
走過近半個世紀,大倫如今已進入第三代接班,有員工70餘人,平均每天生產200多萬顆各式氣球,行銷全球120多國,年營業額近2億元。這家中小企業平凡的背後,有一段甥、舅相互扶持的感人故事。
大倫現任總經理游善伯承接父親游榮昌的棒子,但公司創辦人卻是他的舅公呂梧桐。經營期貨生意起家的呂梧桐,原為豐原、神岡一帶的商賈,在地方頗有實力。民國49年,看好氣球加工製造業的前景,呂梧桐創辦了大倫的前身「天倫化工」,主要生產橡膠玩具氣球。因不諳經營,天倫成立三年發生虧損,呂梧桐找上在花蓮經營五金事業的外甥游榮昌幫忙。
游善伯回憶「阿公很早就過世了,幸好舅公經常拿錢資助阮老爸,日子才過得下去」。也因這個原因,儘管五金生意做得不錯,游榮昌仍義無反顧,將生意交給老婆,隻身到台中幫忙。
游榮昌接手將公司更名為「大倫」,並從原料成本控管切入。氣球的原料是橡膠,游榮昌趁橡膠便宜時大量採購,以降低成本,一旦遇到缺料,大倫得以確保生產不致中斷,甚至還出現同業跟大倫調貨的情況。
公司管理方面,游榮昌答應客戶的交貨時間,絕不拖延,他並承諾,公司沒賺錢前絕不領薪水,因為這份堅持而贏得員工信任,大家同舟共濟,很快的在兩年內轉虧為盈。
70年代是大倫全盛時期,工廠員工有150餘人,剛退伍的游善伯此時回來幫忙,從送公文、寄信件及接電話做起,經過不斷摸索,很快成為業務員。
強化品牌 提升生產力
當時大倫的產品以外銷為主,為方便客戶下單,游善伯開出出全台第一本氣球產品目錄,他把大倫生產的各種氣球都拍成照片、作成目錄,每一頁都印上大倫的「兔子」Logo,強化品牌形象。
好景不常,潭子加工出口區成立後,由於環境與待遇都比氣球工廠好,員工紛紛跳槽,中部原有20多家氣球工廠接連關門,最後只剩大倫一家存活下來。游善伯分析,大倫存活的關鍵,在於父親很早就推動機械化生產,也由於初期運轉並不順暢,進而讓父親投入設備研發,帶動大倫產能倍數成長。
大倫在氣球商品的色澤、大小、款式、材質、功能等,一直推陳出新,連周邊的配件都很注意。例如提供標準化的商品包裝,讓每一包都是同等價值,以增加購買慾望及數量,甚至幫店家設計好看板及展示架,以增加產品曝光率。
游善伯說:「父親雖然只有國小畢業,可是博士不見得贏他。」當時游榮昌和老師傅硬是拆開機器,在工廠的角落慢慢研究,最後竟無師自通,研發出一套自動離膜分色系統。游善伯說,進口的機器原本沾乳膠一次只能上兩種顏色,父親發明的機器可同時上四色、甚至八色;原本要好幾道程序、花二、三天才能完成,結果當天就能出貨,節省不少成本,也提高市場競爭力。
孤鳥出擊 奮力向前飛
四年前游善伯接棒,第三代也陸續進入公司服務,包括學服裝設計的女兒游琬渝,推廣觀光工廠;學土木的長子游士毅則負責業務行銷。至於呂家的第三代,哥哥呂俊廷擔任廠長,弟弟呂耀州主導配方技術。
早期台灣外銷全靠貿易商接單,氣球工廠只能淪落削價競爭的下場,游善伯擔任業務時,決定化被動為主動,雖然英文不輪轉,仍提著一只皮箱,到處參加國內外展覽。
這幾年游善伯帶著女兒到國外參展,為了省錢,搭飛機坐經濟艙、住民宿,早上出門前,還在民宿打包好午餐,搭地鐵到展覽會場。
更誇張的是,展覽結束後,父女倆就以速食果腹,游琬渝好幾次提議吃頓大餐慰勞一下,總是被父親瞪白眼。游琬渝每次回想起來,眼睛就發酸。
游琬渝記得有一回跟父親到國外參展,發現大陸仿冒問題嚴重,心想:「阿公留給爸爸的財產,下半輩子都用不完,我幹嘛這麼辛苦!」可是再想想有那麼多員工在打拚,這是無法逃避的社會責任。
若說大倫是台灣氣球產業僅存的「孤鳥」,一點也不為過。這隻孤鳥48年來始終堅持自己的方向,奮力揮動翅膀,在氣球產業的天空上翱翔,尋找到另一片寬闊的藍海。
◆ 大倫產品印國旗 防對岸仿冒
【經濟日報╱記者 宋健生】 2008.07.14
大倫氣球工業規劃的台灣第一座氣球博物館今年初啟用,大倫總經理游善伯決定規劃氣球博物館、推動觀光工廠,除了具備教育意義,也希望替台灣傳統產業「爭一口氣」。
國內除了大倫,其餘氣球廠商都是自國外進口氣球,再作印刷或分裝。大陸業者由於品質不如大倫,紛紛以仿冒方式矇混,除了用色、六面印刷包裝、防偽雷射標籤,甚至連「Made in Taiwan」也不放過。
有段時間,大倫的訂單愈來愈少,始終找不出原因,直到有一天,客戶拿著產品上門抗議品質愈做愈差,游善伯這才發現,包裝不對,原來是大陸仿冒品。
由於大陸的仿冒,大倫曾因此每年損失超過十只貨櫃的出貨量。四年前,游善伯突發奇想,開始在所有外包裝盒上,前後左右上下共六面,都印上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這面小國旗終於讓大陸業者有所忌憚,大倫的訂單也迅速回流。
前年,游善伯在一場聚會聽到友人提及,台灣已經沒有氣球製造廠,市面上販售的氣球都從大陸進口。讓游善伯「忍不下這口氣」,決定規劃台灣氣球博物館,並推動觀光工廠,加強企業品牌形象的塑造。
游善伯對氣球產業有深厚感情,口袋裡總是放著幾個氣球,只要有人詢問從事何種行業,他馬上拿出來展示,證明自己不是「吹牛」。
印有大倫企業吉祥物的兔寶寶商標氣球,訴求健康、活力與趣味,長期以來一直烙印在國人的童年時光。去年底,大倫重新規劃品牌策略,並將品牌名稱改為「PROLLOON」,彰顯專業氣球製商的定位。
大倫氣球觀光工廠,規劃有氣球DIY教室、遊戲戰鬥區、販售部及印刷部;由木造舊廠房再利用規劃的台灣氣球博物館,則有手工時代舊機器展示區、氣球在台灣發展史介紹區、氣球應用推廣展示區等,極具教育功能。
※ 原來國旗還有這種好處。
◆ 台灣女生T恤設計擊敗萬人東瀛奪金
【喬慧玲/台北報導】2008-07-14 中國時報
抱著「湊熱鬧」的心情參賽,還差一點趕不上報名截止日,交大傳播研究所二年級朱若慈在日本知名T恤品牌設計比賽中,擊敗一萬五千位競爭者,勇奪金獎和日幣一百萬元獎金。「得獎的心情就像去參加金城武演唱會,結果他說:我對你一見鍾情!」她笑著又加了句:「不過金城武好像不會開演唱會喔?」
「線條簡單、圖案可愛逗趣,並能強烈表達出要傳達的訊息」是評審給金獎作品的評語。但多數人第一眼看到這件「鍍金」T恤,似乎難以聯想到「逗趣」二字。趨前細看,才發現看似普通的英文字竟是由一隻隻姿勢各異、正在「練瑜伽」的兔子組成,引發一連串「好特別!」「好有趣唷!」的讚嘆聲。
考大學和研究所時,與一心嚮往的廣告科系擦身而過,但朱若慈對設計的熱情不減。政大社會系畢業後,和好友到創意市集擺過攤,獨特又平價的作品廣受好評;「瑜伽兔」則是她在交大應用藝術研究所修字形設計課時的創作雛型。
平日練瑜伽,她喜歡瑜伽每次只專注在一個姿勢、調整身體每個細節才能達到的過程。但創作則截然相反,「很多時候創意哪裡來的,我也不知道」她歪著頭想了想說。但只要靈感一來,即使手邊有報告也得先放下,否則坐立難安。等到作品成型的剎那,整個人才感「舒暢!」
瑜伽兔組成三個英文字:和平、愛與兔腳(在西方有帶來好運之意)。朱若慈年底準備考日語能力檢定,未來希望留學日本專攻設計,多加強技術方面的能力。
時下年輕人愛透過T恤呈現自我,「Design T-shirts Store graniph」是朱若慈喜歡的日系品牌,沒想到自己會從消費者變成設計者,過程充滿巧合。
「graniph 設計獎」徵件對象不限年齡、國籍、主題,也不用報名費,凡對T恤圖案設計有好點子的人都可參加,今年是第二屆。朱若慈三月底時在網站上偶然看到比賽消息,距收件截止日只剩二天,她在廿四小時內完成瑜伽兔作品,怕寄到日本來不及,正巧哥哥朱益寬隔天要到京都出差,於是請他到日本當地郵局投寄。
五月,朱若慈由網路收到得獎通知函,不知何故,信卻是寄到垃圾信箱,她一度懷疑有詐,請懂日文的友人寫信去確認,「之後好幾天都像在作夢」,等獎金匯入帳戶後,才恍如從夢醒。被她形容為「天降甘霖」的這筆錢,打算拿來還大學和研究所助學貸款。
graniph設計獎吸引了各國設計好手參加,全球五大洲都有人角逐,今年得獎的金、銀、銅賞共有卅一件作品,日本方面已印製為T恤,其中金獎限量五千件,七月初起已經在日本、新加坡、澳洲、台灣等地分店販售。
※ 展現軟實力,不只要參賽,台灣更應該舉辦類似國際比賽。
IDEA設計大獎 我抱回2銀3銅
【謝學豐/台北報導】 2008-07-19 中國時報
IDEA設計大獎揭曉,台灣浩漢公司設計的「大同VOIP無線網路電話」拿下通訊產品類別(communication tool)銀獎,僅次拿下金獎的iPhone;台灣唯一拿過金獎的大可意念(duck image)以INFINI LUXO I-109自行車燈摘銀;連其他三銅獎,今年台灣共獲五座IDEA獎,追平九四年的最佳紀錄。
最有話題、最亮眼的要屬大同VOIP無線網路電話,不僅有輕巧外型,熱感應觸控更增添時尚感,使用時螢幕發光並呈現出簡潔介面,左上方刻意設計的天線造型,其實是一種黑色幽默,回到手機最初發展模式的隱喻,得獎評語:「恰到好處」!
大同網路電話 有黑色幽默
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執行長張光民認為,能獲獎已經不容易,因為IDEA獎項是由美國工業設計協會創辦,當初就是為了要鼓勵美國設計師而設,多少有點偏袒本土設計公司。言下之意,iPhone因為天時地利,拿下金獎並不意外。
浩漢副總經理黃國煌更早就有心理準備,他說,通訊產品類別本來就是最競爭的項目,我們一直都把iPhone當假想敵,大同VOIP無線網路電話早在今年三月的德國iF獎,就與iPhone一起拿下金獎,IDEA獎項雖只給大同VOIP無線網路電話銀獎,但是能與全球當紅話題手機爭冠,更容易打響全球知名度,大同這款產品已經有好幾次登上國際性雜誌封面。
友訊無線電話 情緒看得見
銅獎作品中,由友訊科技設計的「Fu Chat」也是一款無線電話,強調人的情緒可以和產品互動,電話的感應器可以偵測出使用者語氣的轉變和體溫變化。另外,BenQ設計出首款行動網路裝置,有直覺性、人性化的介面,也因此獲得銅獎。
由易利特開發設計的烤肉爐,貝殼式外殼還有可收折腳架,重量僅十公斤,功能大過笨重昂貴的大型瓦斯烤肉爐,也同獲銅獎。
IDEA設計獎與德國iF、Reddot獎、日本G-Mark獎,並列世界四大設計競賽,近年來台灣都有業者獲獎,「Design in Taiwan」也在全球闖出優質名號。
◆ 台灣「設計」了得 得獎率成長24%
2008-07-19 中國時報 【馮景青/台北報導】
台灣設計產品揚威國際設計大獎,今年除了日本G-Mark產品設計類、iF視覺設計類和Reddot視覺設計類等獎項尚未公布名單外,截至目前為止,台灣的設計已經拿到共計一百六十五個獎項,超越去年全年度總計一百三十三個獎,成長率已達廿四%。
今年德國IF獎,全球總報名產品數達二七七一件,台灣廠家目前累積共奪得八十三個獎項。相較去年獲得五十六個獎項,獎項數成長了四八%。
紅點設計大獎,今年全球總報名總數三二○二件,台灣廠家目前累積共奪得六十二個獎項。
至於最難得獎的美國IDEA設計獎,今年全球總報名數一五一七件,共頒發二○五個獎項。台灣廠家奪得五個獎項,與去年的一銀三銅相較,多了一面銅牌。
光寶創新獎 節能最夯
【經濟日報╱鄭秋霜 】 2008.07.18
有「華人設計界奧斯卡獎」之稱的第八屆光寶創新獎,7月10日揭曉得獎作品,兩大趨勢轉變引人關注。一是勝出者多強調節能減碳及重視社會關懷等主題;二是大陸參賽團隊囊括一半以上大獎,對兩岸設計教育及競爭力帶來重新思考。
光寶創新獎是全球華人最大工業設計比賽,單單是金賞獎獎金就高達35萬元。本屆約有1,600件、來自全球28個地區的作品共同角逐獎項,並首次增設國際組,提升此獎的國際化程度。
光寶創新獎每年訂定不同的競賽主題,今年是「數位生活的一天(A Day of Digital Life)」,獲獎作品多半緊扣數位科技與生活的結合,並強調節能減碳、社會關懷、照顧高齡與弱勢族群等理念,與目前全球關注的焦點議題相當契合。
今年金賞獎作品為可控管家中插頭使用情形與用電量的「e管家」,由台藝大學生郭彥廷、孫銘賢及張宜珮等人共同獲得。銀賞獎有兩件作品,為「便攜式盲文打印機」與「鏡語」,銅賞獎作品有三件,分別是「博樂」、「LED Cellphone」及「百度」,都出自大陸創意人或學生之手。
大陸獲逾半大獎
綜觀本屆入圍及獲得各獎項的團隊,有一半以上來自大陸,讓人不敢小覷大陸設計力的提升。評審普遍認為,大陸學生的確是強勁競爭對手,值得台灣參賽者重視。
在光寶創新獎頒獎前一天,光寶也舉辦大師論壇,以「Amenity of Digital Life」(數位生活的美好)為主題,探討數位科技創意如何影響、改善未來的生活模式,邀請德國設計企業家裴柏格(Jens Pattberg)、日本通用設計大師中川聰、日本知名設計師鄭秀和,及華人最大設計公司浩漢設計公司總經理陳文龍等人參與。
中川聰以「意外的設計」為題指出,設計品是否好用,有時候消費者渾然未覺,未來企業開發設計產品時,最應注意的就是那些看來與生活格格不入或模稜兩可的設計,例如電車出入口的寬度無法讓輪椅通過、路線指示被逃生標誌擋住等。
他指出,過去企業的思維是有目標客群才設計,但這個時代已經過去,未來必須從消費者自己都未察覺的不便著手,只要從人們「生活不方便的地方」開始,設計時重新考量及加強改善之道,就可望在競爭激烈的設計場上勝出。
裴柏格指出,從科技與生活結合來看,未來歐洲使用者喜歡的產品可分成幾大趨勢,例如以玩樂的態度延長感官體驗,像是鬧鐘改成用音樂將人慢慢喚醒;消費者也會喜歡廠商透過新科技及聰明提案的設計,達到永續發展的目標,並樂見廠商提供更有效率的服務或商業模式。
鄭秀和表示,他的設計概念始終是以最終消費者的角色思考,每次都要找出「為什麼我要做這東西」的原因。他認為此次參賽作品很多風格類似,他建議,參賽者應避免陷在現在最流行的潮流或3D軟體中,才不會侷限了創意。
消費者設計概念
陳文龍表示,設計與數位的結合,好像使產品變得愈來愈聰明,但真正的智慧是在設計者的心中,且未來的趨勢是,使用者也會參與設計,才能讓設計更符合需要。他並反問,當人們開始過著創意數位生活時,要把更多時間用來陪家人、享受大自然,還是用來處理更多事情,哪一種才是美好的生活,值得深思。
多位評審也指出,在他們年輕的時侯,都沒有這種獎項可參加,他們認為,獲得光寶創新獎對於學生未來投身設計業,是很大的助力,有助其專業養成。
光寶集團總裁林行憲表示,光寶希望藉由每一屆創新獎拉近產、學間的距離,並讓國際看見華人科技創意的能量與潛力。光寶創新獎已邁入第八年,未來仍將持續激發華人科技創意,推向國際舞台,並將青年設計新銳獨特的創意產品化,以便持續提升環保、科技與經濟發展。
放眼台灣各式各樣的設計比賽,光寶創新獎一辦八年,規模愈來愈大,參賽者愈來愈多元,且不同於很多比賽「頒獎完,就結束」,光寶創新獎的得獎作品不乏商品化實例,達成創意與商業雙贏。
展望未來,光寶創新獎的挑戰是更往國際化獎項發展,在此同時,外界期待光寶創新獎八年來累積的成果與所發現的趨勢轉變,若能有系統地加以分析整理,並與教育界或產業界交流,應可對提升台灣設計教育與產業發展,帶來更多價值。
台灣饒舌創作樂團拷秋勤 將赴日巡迴演出
中央社 2008-07-27
(中央社記者翁翠萍台北二十七日電)客家青年范姜峻宏邀集多位閩客籍青年組成的饒舌(RAP)歌曲創作樂團「拷秋勤」,五年來唱遍台灣各大小音樂節,受到海內外矚目,去年到日本舉行第一次海外演出,獲得樂迷廣大迴響,最近再度受邀,將於八月一日到十二日前往日本舉行四場巡迴表演。
「拷秋勤」是近年來極受矚目的創作樂團之一,成員只有范姜峻宏是專職音樂人,其他四名成員都各有本職行業,但熱愛音樂創作,彼此合作無間,成軍五年來,已經表演將近三百場大小規模的演出,更唱遍台灣各大小音樂節,充滿創意的風格與富有內涵的歌詞內容,使他們在台灣已經累積許多樂迷與聽眾。
從使用國、台、客語三語創作RAP的創作樂團出發,「拷秋勤」去年底正式發行第一張專輯「拷!! 出來了!!! 」,專輯獲得許多國內外媒體及電台介紹,紛紛以「TAIWAN Traditional Hiphop Style.」、「TAIWANBig Hiphop Hope.」、「Song From The Underground.」等形容詞介紹拷秋勤這支獨特且是台灣特有的樂團。
范姜峻宏表示,「拷秋勤」樂團名稱構想來自客家傳統文化,有努力奮鬥後在秋季豐收的意思,去年申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築夢計畫」補助赴日本舉行第一次海外演出,沒想到引起日本樂迷極大的迴響,今年在台灣還入圍第十九屆金曲獎「最佳樂團」與「最佳台語專輯」兩項大獎。
「拷秋勤」去年受到日本樂迷歡迎,主要是其獨特的音樂風格與富爆發力的表演形式,如今,「拷秋勤」將帶著台灣的力量與聲音再次放送全世界,預定八月二日晚間在東京自由之丘ACIDPANDA DAFE、八月三日傍晚在橫濱CLUB TOP\S鶴見、八月五日晚上在東京新宿LiveFreak、八月六日傍晚在埼玉西川口HEARTS演出。
充滿創意的「拷秋勤」樂團為這次日本巡迴演出設計的海報也極具創意,除了畫面充滿濃濃的重金屬音樂味道,內文如「拷秋勤世界放風聲‧東京巡迴2008─用聲音征服國際‧拷秋勤大聲向世界嗆聲」,除了彰顯台灣年輕人努力的企圖心,用詞如「放風聲」也取法客家話用語,可說是融合客家與現代的多元文化表現。
從台灣網誌青年運動會到台灣樂團風靡柏林
◆ 台灣網誌青年運動會 展開24小時創意生活
中央社 2008-08-03
(中央社記者李先鳳台北三日電)台灣數位文化協會主辦的「台灣網誌青年運動會─Taiwan Bloggers BoF」(簡稱TWBoF)今天登場,主題為「24H.M@sh.Up.Party!混搭‧狂歡‧派對!」,由部落客們一同展開二十四小時的「Mash Up」網路創意生活。
台灣數位文化協會由台灣著名部落客與數位社群籌組而成,理事長徐挺耀表示,實體活動從上午九時起在台北信義公民會館延續至晚間十時,活動包括十二組web 2.0服務的「Demomo Show」技術競賽;啟動媒合技術高手與點子主人的「兩人創業小聚」;「Punch Party」的網路話題懶人包。
在社會議題方面,仍以網路在公益發展與公民新聞為主軸,邀請聯合勸募以及陽光基金會等社福團體,與民眾分享網路與部落格的經營經驗;另外,也邀請多家地方草根媒體參與網路媒體座談會,一起思考未來媒體發展。場外同時也舉辦非營利組織網站的「網路健診」活動等。
徐挺耀認為,「網路的行無礙功用能讓人運籌帷幄於千里之外,尤其當現實環境對殘障人士的不便,但網路世界讓他們有更多的發揮空間。」
因應本屆二十四小時主題,今年TWBoF自今天午夜零點搶先開跑,到早上九時,已分別舉辦數個各樣小型網聚馬拉松。邀請到的網聚主持人有「台灣網誌青年運動會」創辦人喬敬、網路創業觀察家Mr.6、「部落格觀察」計畫主持人之一愛麗絲,以及輔大新聞系副教授陳順孝等。
另外,專題演講則邀請馬來西亞「大馬中文部落格祭」創辦人胡碌豐、中國大陸「中文網誌年會」創辦人毛向輝、「網誌青年運動會」創辦人喬敬與台灣「華文部落格大獎」創辦人郭至禎等,以「笑談華文部落格江湖二三事」為題展開座談,探討各地不同的部落格會議與網路文化。
已邁入第四屆「台灣網誌青年運動會」,今年網羅年度熱門「話題」與「網聚」,徐挺耀說,預計將吸引近千名部落客到場交流,活動也將配合文字與網路視訊即時轉播,讓全球無法參與的部落客也能共襄盛舉。
◆ 為歐洲青年音樂節揭幕 台灣樂團風靡柏林
中央社 2008-08-03
(中央社記者林育立柏林二日專電)由指揮江靖波率領台灣青年音樂家組成的「樂興之時」管弦樂團,昨晚在柏林「歐洲青年古典音樂節」開幕音樂會展現高超的水準,獲得現場觀眾的滿堂彩,成功將台灣豐富的音樂文化呈現在國際級重要舞台。
「歐洲青年古典音樂節」是世界上少數以青年樂團為主體的音樂節,自從公元兩千年在「柏林音樂廳」開辦以來,規模日益龐大,每年都吸引來自全球各地的十多個樂團參加,呈現各國多采多姿的音樂文化,公認是柏林夏季最重要的音樂節。
今年的音樂節由台灣「樂興之時」樂團揭開序幕,接下來幾天還有來自中國、德國、英國、芬蘭、亞塞拜然、哈薩克等國的樂團輪番登場;由於「樂興之時」是第一次受邀在這個音樂節演出的台灣音樂團體,樂團匯集的又是年輕一代的音樂菁英,對台灣走入國際音樂舞台深具意義。
柏林市政府官員克納克沃納在致詞時就強調,德國與台灣之間維繫著緊密的經濟和文化關係,可惜一般德國人對台灣了解太少,這次演出可說是認識台灣的大好機會。
結果開演後,這些台灣青年音樂學子專業水準之高,讓柏林的觀眾耳目一新,不論是作曲家賴德和為笛、簫、琵琶和管弦樂團創作的協奏曲「樂興之時」,或主辦單位指定的馬勒第五號交響曲,近一千五百名爆滿的現場觀眾無不聚精會神聆聽。
陳中申和王世榮兩位名家精湛的梆笛和琵琶演出,以及幾位年輕銅管樂手在馬勒交響曲的成熟表現,更深深觸動柏林聽眾的心,不少人流露出驚奇的表情。
音樂會結束時現場響起熱烈掌聲,現場超過一半的人更主動起立鼓掌,為這些熱情專注的青年音樂家喝采叫好,指揮多次登台謝幕後才散場。
江靖波在音樂會結束後表示,團員當中不少人高中才剛畢業,而且來德國後由於空氣乾燥和適應不良,幾位管樂手嘴唇乾裂甚至出血,尤其演出當天一面定音鼓確定無法使用時,打擊手黃雅綾依然克服萬難,只用三面鼓就完成馬勒的交響曲,他們的表現讓人感到驕傲。
目前在文化大學任教的團長呂麗莉也表示,年輕一輩台灣音樂學子比過去還有自信,這次能在柏林演出大家都很興奮,相信對他們來說是一生難忘的回憶。
不過她也憂心的說,這次出國演出經費新台幣七百多萬元,儘管文建會、台灣大哥大、外交部等私人企業和政府單位熱心贊助,經費仍短少兩百多萬元,但願返台後能籌措到不足的費用。
台灣作曲家賴德和接受樂興之時樂團委託創作的作品「樂興之時」,也入圍了音樂節主辦的「歐洲作曲家獎」,有機會得到獎金五千歐元,得獎結果預定十四日公布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