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24

國人愛用藥 生態環境受汙染

【林倖妃/台北報導】 2008-06-24 中國時報

國人愛吃藥不僅傷身,也傷環境!環保署委託台大調查環境水體新興汙染物,在處理生活汙水的汙水處理廠和醫院、製藥廠放流水發現,六種抗生素和止痛藥風險商數偏高,顯示特定水體環境風險高,尤其是胸腔科治療肺炎用藥「紅黴素」汙染遠較國外嚴重。

汙水廠難處理 進而影響生態

歐美各國重視會造成雄性雌性化、內分泌失調,導致癌症風險的內分泌干擾物,從塑化劑到抗生素、個人保健藥用品等,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有風險性的化學汙染物,通稱為「新興汙染物」。可能穿透汙水處理廠防線,進入水體,經生物累積擴大效應,影響整個生態圈。

環保署從國外經驗推估認為,新興汙染物在國內流布和傳輸可能更甚於其他國家,於是委託台大嚴慶齡工業研究中心針對國人用量最多的抗生素和止痛藥進行調查。該份調查選定的汙染源包括處理生活汙水的汙水處理廠、社區汙水下水道系統,以及醫療院所、製藥業、畜牧業和養殖業等,採樣分析廢水和處理後排放水,了解其中所含國人最常用的十二種抗生素和四種止痛藥成分。

汙水處理廠方面,發現國人排出的生活汙水普遍含磺胺甲基噁唑(磺胺基類抗生素之一)、紅黴素、四環黴素,以及用於消炎止痛的「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包括布洛芬、奈普生和乙醯胺酚等,又以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的濃度含量較高。

六抗生素止痛藥 風險商數高

整體來說,六種抗生素和止痛藥的「風險商數」高於一,特定水域甚至出現超過一百的警訊,如安匹西林的環境風險存在醫療院所放流水中、羥四環黴素和四環黴素在製藥廠放流水和畜牧養殖廢水中濃度偏高,紅黴素和磺胺甲基噁唑分布最廣泛,布洛芬存在製藥廠的放流水和區域排水水體中。

另一值得注意之處是,胸腔科醫師用來治療肺炎的第一線用藥紅黴素,在台灣地區汙染較國外還嚴重。

參與該研究的台大環境工程研究所教授林正芳表示,國內藥物亂丟情況嚴重,抗生素和止痛藥成分的「新興汙染物」存在環境水體中,即使汙水處理廠和放流水處理都無法去除。「風險商數」意為可能對生物體造成負面影響,但因目前主要鎖定「汙染源」,國內環境水體對人造成的「惡果」,尚需進一步了解。

環保署說明,目前對放流水管制仍以生化需氧量、總懸浮固體量和化學有機汙染物等為主,待研究證實藥物排入水體對環境的衝擊後,不排除研議納入管制。

環保署水質保護處處長呂鴻光表示,愈來愈多非傳統汙染物被檢出並歸類為新興汙染物,「藥品和護理用品」是其中之一。美國一三九條河川中,發現八成受到新興汙染物威脅,歐盟等國家在較高級的二級和三級汙水處理廠放流水中,檢測出新興汙染物。

國人愛逛醫院、愛吃藥的特殊看病習慣,用藥量遠高於其他國家,汙染問題應及早重視。



◆ 警訊!台灣洗腎病患 逐年倍增

自由時報 2008-06-24 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

根據健保局統計,目前國內洗腎人數約有5萬8000多人,每年約新增8000多人。由於洗腎人數逐年增加,洗腎總額每年都持續保持5%至6%左右的成長率,97年健保洗腎總額已達294億1千多萬。

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江守山表示,洗腎患者洗腎的發生原因,第一名為糖尿病、佔39%;第二為腎絲球腎炎、佔35%;第三位為腎臟間質病變、佔27%;第四及第五名則為高血壓及不明原因。

江守山指出,腎臟間質病變主要是藥物服用不當所引起,至於腎絲球腎炎的引發原因有很多,包括局部腎小球硬化症、紅斑性狼瘡、B肝、C肝及不明原因等,其中腎小球硬化症的問題不容小覷。

江守山進一步表示,20多年前,台灣做腎臟切片的病患當中,僅有2%是腎小球硬化症,如今新光醫院在做腎臟切片的病患當中,竟高達40%是腎小球硬化症,成長相當驚人,美國相關研究指出,腎小球硬化症與病態肥胖、愛滋病及海洛因的濫用有關,要降低洗腎率,這個問題需要受到重視。

依台灣腎臟醫學會的調查,在健保開辦之前,65歲以上洗腎人數一年約有860人左右,健保開辦之後頭4年,65歲以上洗腎人數平均一年有1500人,增加近一倍。

至於為何調查年齡定在65歲?江守山表示,主要在沒有健保的時代,65歲患者因為年紀不小了,一旦還要洗腎,大多會選擇放棄,有了健保之後,情況當然就會改觀。

健保局官員表示,台灣洗腎病患的1年存活率平均在70%以上,2年的存活率平均在65%左右,3年的存活率則平均在60%左右,與美國相較,除了第1年的平均存活率稍差一點之外,台灣洗腎病患第2年及第3年的平均存活率都較美國好。

為了降低洗腎人數,江守山指出,近年來衛生署國健局與台灣腎臟醫學會合作,共同推動「慢性腎臟病整體照護計畫」,健保局也自94年起在年度健保總額中保留部分金額,用以推動「降低末期腎臟疾病發生率」、「提升醫療品質」、「減少門診透析治療病人之併發症」、「病患之住院率、死亡率及腹膜炎的發生率等」。



◆ 台灣人用藥占健保25% 美僅15%

【林倖妃/台北報導】 2008-06-24 中國時報

台灣人愛吃藥的情況有多嚴重?衛生署曾經調查國人用藥,發現國人用藥費用占健保支出總額四分之一,美國只占一成五,健保給付藥品前廿名用藥最多藥品為解熱劑、降血糖劑和制酸劑;環境水體中最常見的巨環素類紅黴素,一年使用量超過十六噸。

接受環保署委託的台大嚴慶齡工業研究中心蒐集國內藥物和個人保健用品狀況,發現國貿局統計進口抗生素藥物,一年多達七五○九噸之多,以盤尼西林類使用量最大,其次為四環素類和頭孢子菌素類。

在非類固醇抗發炎劑類的藥品中,國內門診使用量最大的都是用來作為「解熱鎮痛劑」,被列為健保給付藥品前廿名用量最多藥品;其成分如布洛芬、酮洛芬、奈普生和乙醯胺酚等,都曾在環境中被檢出來。

據統計,台灣藥品市場銷售總額去年高達一○七九億元,比前年的一○四四億元還多;衛生署資料更顯示,我國用藥費用佔健保支出總額四分之一,美國只占一成五;我國所用藥物多在治療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抗生素也在十名之內。

台大環工所教授林正芳表示,美國早在二○○二年就開始注意藥物和個人保健用品對環境和水體的影響,台灣晚了幾年,現在開始不嫌遲。

林正芳說,除醫療院所和製藥廠的特定汙染源出現濃度較高外,人體服藥後經過代謝作用,及將藥沖入馬桶內等都可能造成生活汙水的抗生素和止痛藥檢出濃度偏高,衛生署應盡快制定管制策略,或鼓勵民眾進行藥品回收,否則汙染環境水體仍可能危害到人體。



◆ 剩藥丟馬桶、餵小孩 萬萬不可

【朱立群/台北報導】 2008-06-24 中國時報

民眾上醫院看病領藥形同逛街血拚,走出醫院手上提著滿滿的藥袋,但並非所有藥物都遵醫囑吃完。有人將剩藥丟入馬桶,造成廢水二度汙染;也有成人拿剩藥餵小孩,以為可以「一藥二吃」,殊不知反而害了小孩。

中華民國藥師公會曾調查,民眾處理剩藥最常見的方式是丟垃圾桶或丟馬桶。

藥師公會理事劉新華表示,民眾拿慢性病處方籤領藥,一次就拿三個月份,但常有病人未按醫生處方服藥,三個月過後,藥不但沒吃完,又再上醫院領下三個月的藥。

這時,剩藥的處置往往構成浪費與汙染;民眾長期把剩藥丟入垃圾桶,也造成健保資源的浪費。

如果將剩藥倒進馬桶沖掉,就構成汙染。劉新華表示,有些藥品含強酸、或強鹼,進入化糞池後會改變水質。如果化糞池汙水再利用,傾倒的藥物就會造成水中酸鹼值改變。也有民眾捨不得浪費,把剩藥放在陰涼處或冰箱裡,等到家裡小朋友生病時,再拿出來剝半使用。

劉新華表示,這些剩藥常見感冒藥、鎮痛解熱藥、消炎藥、抗生素等,大人使用的劑量不適合小孩使用,且可能已存放過期,反而不利小朋友健康。

台大醫院小兒部主任江伯倫指出,有小朋友服用媽媽的安眠藥後,全身頭暈昏昏欲睡;也有小朋友連續吃了爸爸的普拿疼止痛藥,導致肝功能異常,落得送醫院急診的下場。以普拿疼為例,江伯倫說,一顆成人普拿疼是五百毫克,市售小兒普拿疼是一二○毫克,台大處方是八○毫克,三者劑量完全不同,小孩絕對不能任意服用大人劑量。

台大家醫部主治醫師姚建安說,成人慢性病患常吃的降血糖藥、降血壓藥,以及阿斯匹靈,更不能讓小孩隨便吃到。小朋友吃大人劑量的血糖藥,血糖驟降甚至會致命。

衛生署藥政處科長祈若鳳表示,藥政處九十五與九十六年試辦社區藥局回收民眾剩藥,今年未繼續。她強調,民眾務必遵照醫囑服藥,如有剩藥,務必拿至藥局或開立處方的醫院回收,或丟入垃圾桶,千萬不可丟入馬桶。

※ 相關報導:

探討新國病腎病系列
美國每年因醫療用藥不當致死人數驚人
醫改會:小兒藥通病在藥量過重又重複給藥
你家的藥可以吃嗎? 社區藥局受理回收
誰在糟蹋健保?
醫生仍是健保資源把關人
美醫界呼籲腎臟買賣合法化
從WHO計畫為兒童打造藥品到大藥廠專利過期
變形蛋白新發現與強大的 morpheein 細菌戰士
公開醫療服務品質資訊提升醫療品質

新汙染源:讓病菌產生抗藥性的 DNA
污染的解決辦法就是... 不要吃蜘蛛
確保奇妙材料不會變成莫名奇妙的污染
含氯殺蟲劑導致糖尿病的風險增加?
研究:每個人身上至少有一種殺蟲劑
洗衣產品與空氣清新劑中的有毒化學物質
台灣孕婦體內塑毒超濃
紐約餐廳鮪魚壽司 含汞超量
食品安全檢驗 刻不容緩
降膽固醇 Statins 對腦細胞有意想不到的影響
研究:環境污染物造成性別偏斜效應

從擴大內需、物價上揚到歐元升息抗通膨
氣候變遷 要積極面對 - 主計處:國內污水處理率突破40%
台灣只能看天吃飯? - 治水中央收回自辦 下水道普及率落後東南亞
美科學家研發神奇奈米薄膜 清油污大大好用
花生能用來淨水
日開發環保夏堇 可大量吸磷當肥料

1 則留言:

fsj 提到...

生命科學的不科學性

【王惠珀】 2008-07-28 中國時報

日昨紅麴併用降膽固醇藥傷肝腎的報導,證實了我們一直擔心的養生文化夾雜用藥的風險。這應該不是特例,筆者試著從科學面來分析國人用藥(泛指宣稱療效之中西藥食品)的不科學性所潛藏的危險。

台灣是個科技獨大的國家,用科技拚經濟最重要,所以電子資訊產業之外,身體也要拚經濟。在這樣的氛圍下談吃藥的不科學性是唱衰經濟,大大不宜。但是用身體拚經濟潛藏的環境風險及人權問題,實在是到了不得不批判的地步。

台灣人是喜好切割的民族,藍綠切割只是政治短劇,用藥的知識切割可是文化。因為我們的身體很厲害,會分中西藥食品,甚至會分進口與國產藥。切割的經典之作是以弊端喧騰一時的藥事法一○三條,讓吃中藥由中藥師負責,吃西藥由藥師負責,以立法來製造人民的用藥風險。

其次是衛生署一國兩制的中西藥切割管理,以複雜的制度來維繫及製造經常性風險。於是西藥許可證不好申請,就改以中藥或健康食品上市,創造哪壺不開提哪壺的產品風險。健康食品證照請不出來,就以食品印上療效上市,算是印刷廠製造的風險。至於維他命由藥品改食品,則算是媒體巨獸施壓政府所創造的民粹風險吧。

一國兩制的經典之作,在體制內有西藥實施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優良產品製造規範),讓許可證從一九九六年的二萬一千張縮減到二○○六年的五千二百六十張;而中藥卻從七千 多張增加到一萬一千一百零七張,光龍膽洩肝湯就超過二百五十張,比泡麵還多。另一經典之作是以八%酒精浸泡中藥材的藥酒(保力達、維士比)屬於西藥,限藥局販賣,而以二十八%酒精浸泡的藥酒則屬於中藥,比較安全,各地超商都買得到,讓人民喝了再上。體制外,地下電台政治洗腦洗完了接著賣藥,讓家裡退休的老爸爸們身心同時受惠,電台疑似違規廣告中,中藥就佔了五十三%,食品就佔了三十一%(二○○四年)。

藥物是知識經濟產物,但知識看不見,而看不見的危險最危險。消費者在拚經濟的氛圍下缺乏風險意識,則普遍陷於邏輯不通的無知的危險,例如台灣人明明知道非法賣中藥攙西藥要坐牢(藥事法GMP),卻喜歡一口中藥一口西藥在肚子裡GMP,非常勇敢。還有養生文化人云亦云的危險,如抗氧化劑在體內會找到自由基抗癌抗老化,卻在路過肝臟腎臟之時如入無人之境,所以健康食品很健康。但數字會說話,台灣的洗腎盛行率世界第一,一九九七年洗腎人口每一○四九人有一人,二○○五年已攀升到每四九八人有一人,已警示我們這是明顯可見的危險。

切割的產品科學真的很科學嗎?在我看來,不僅不合西方的科學思惟,也與老祖宗中醫藥理論的科學性背道而馳。因為上帝造人,也創造了讓身體永續經營八十年的運行機制(吸收分布代謝排泄)。理論上說,吃進去的東西會增加身體的負擔,因此越懂得身體運行機制的人就越敬畏上帝,沒病不吃藥。老祖宗說「藥食同源」,意思是身體不會分藥品食品,唯風險評估而已矣,不僅科學還很人本。

西方的藥品管理不論藥物來源,只論「品質安全療效」,風險評估而已矣,很科學也很人本。台灣人把「人吃東西」簡化成「吃東西」,再簡化成「東西」。人不見了,東西最大,形成物本的科學。於是中西藥健康食品各憑本事,用消費者的身體拚經濟。我們的科學家唯我獨尊,我們的生命科學小生命而大科學。

政府可以拚經濟,但不可用人民身體拚經濟。在我看來,消費者無從知悉藥物未知的風險,商品如要變成藥物供消費者使用,就要有程序正義。一國兩制各自為政拚藥物產業,讓人民陷於環境風險而不自知,就是沒有程序正義。我們期待新政府以蒼生為念,讓藥物管理走向一元化,讓藥事服務走向分散風險的醫藥分業,才有程序正義。

(作者曾任衛生署藥政處長,現為台北醫學大學藥學院教授兼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