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28

成功篩檢「龐貝兒」 台大冠全球

張翠芬/台北報導 2008.10.28 中國時報

新生兒篩檢又有重大突破!罹患罕病龐貝氏症的寶寶通常活不過一歲,台大醫院廿七日表示,已成功打破這個疾病魔咒,領先全球完成新生兒篩檢,在未出現症狀前給予藥物治療,罕病兒可擺脫肌肉退化、心肺衰竭的噩運,像一般孩子一樣正常長大。

龐貝氏症原本是無藥可醫的絕症,中研院生醫所長陳垣崇研發出龐貝氏症治療藥物,兩年前核准上市,為病友帶來一線生機。但藥物對嬰兒治療的效果始終不盡理想。

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主任胡務亮推測,可能是治療時間太晚,因此從九十四年啟動全球第一個龐貝氏症新生兒篩檢計畫。台大創新設計一套篩檢模式,從廿萬例新生兒中,成功發現七個罹患此症的嬰兒,及早治療,成效顯著,七個寶寶都活蹦亂跳,發育正常。

這項成果七月發表在小兒科排名第一的《小兒學》(Pediatrics)期刊中,引起全世界重視,預計將成為全球新生兒篩檢的新指標。陳垣崇昨天誇讚說:「台灣的成果,全世界都在看!」

胡務亮表示,龐貝氏症是一種罕見疾病,體內先天缺少酸性麥芽糖酵素,導致肝醣堆積在心臟、肌肉及其他器官,大部分患嬰在兩、三個月大時,因肌肉退化而四肢活動力差。如果未及時治療,寶寶約在一歲之前,就會死於心肺衰竭。

胡務亮指出,台大以新生兒疾病篩檢的初檢血片,分析血點中的酸性麥芽糖酵素,如果酵素活性偏低即確認。在寶寶滿月前尚未出現症狀時,立即給予酵素補充治療,七名龐貝氏症寶寶,最大的已兩歲多,除了須終身補充酵素,每兩周打一次針,活動力和智力發育和一般孩子差不多。

台大醫院和罕病基金會昨天共同宣布,此一新生兒篩檢從實驗性成為正式新生兒篩檢項目,一旦納入常規,民眾須自費兩百元篩檢,低收入戶及原住民由罕病基金會全額負擔,未來會爭取衛生署納入常規篩檢項目之一。



◆ 治療「龐貝氏症」寶寶 越早越好
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1,17&id=3215

【中時健康 楊格非/台北報導】 2008-10-28

「龐貝氏症」是一種遺傳疾病,如果病童沒有及時確診、治療,則可能活不過一歲,台大醫院自94年起啟動全球第一個龐貝氏症新生兒篩檢計畫,並提供酵素補充治療,成功拯救了七個罹病的寶寶。

由於治療效果顯著,該項研究已刊登於今年7月小兒科排名第一的小兒學(Pediatrics)期刊中,獲得國內外兒科醫界的肯定。

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主任胡務亮表示,「龐貝氏症」是一種罕見疾病,盛行率約三萬分一至四萬分一,也就是台灣每年約有五、六個龐貝氏症寶寶。

龐貝氏症寶寶在出生後,因為體內缺乏一種稱做酸性麥芽糖(酉每)酵素,嬰兒一開始會肌肉無力,合併類似感冒發燒、氣管炎等症狀。

如果沒有治療,寶寶約在一歲之前,就會死於心肺衰竭,即使接受了酵素補充療法,但沒能早一點發現,肌肉還是會持續退化,成為父母一輩子的遺憾

胡務亮解釋,一旦人體缺乏酸性麥芽糖(酉每)酵素,肝醣就會累積在心臟、肌肉和其它器官,如果沒有即時接受治療,病童幾乎活不過一歲,就會死於心肺衰竭。

胡務亮指出,台大醫院龐貝氏症新生兒篩檢計畫在94年底啟動,利用新生兒疾病篩檢時的初檢血片,不需額外多採血液,就可以分析血點中的酸性麥芽糖(酉每)酵素。如果此酵素活性偏低,就應該重新檢驗一次,如果還是偏低,就進入了確認的階段。

透過這個篩檢計畫,台大醫院總共篩檢出了七名龐貝氏症寶寶,最大的病童已經兩歲多了,在症狀尚未出現時,就給予酵素補充治療,目前身體健康,與一般小孩子一樣,家長相當高興。

由於體內缺乏酸性麥芽糖(酉每)酵素,龐貝氏症寶寶必須補充一輩子的酵素,藥物相當昂貴,所幸,此藥物已在健保給付範圍,大幅減輕了家長負擔。

胡務亮強調,由於此項篩檢屬於研究計畫,不需額外負擔篩檢費用,未來自費時,檢驗費也不貴,約200元左右,由於這種疾病屬隱性遺傳,不一定有家族史,為了寶寶健康,建議家長可考慮將這項檢查納入嬰兒篩檢項目中。

※ 相關報導:

* 龐貝氏症解藥 國人研發成功
http://www.ibms.sinica.edu.tw/public/p1/20060503/4.htm

* Glycogen storage disease type II -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Pompe_disease

* Early Detection of Pompe Disease by Newborn Screening Is Feasible: Results From the Taiwan Screening Program
http://pediatrics.aappublications.org/cgi/content/abstract/122/1/e39

Yin-Hsiu Chien, MD, Shu-Chuan Chiang, MS,
Xiaokui Kate Zhang, Ph, Joan Keutzer, PhD,
Ni-Chung Lee, MD, Ai-Chu Huang, MS, Chun-An Chen, MD,
Mei-Hwan Wu, MD, PhD, Pei-Hsin Huang, MD, PhD,
Fu-Jen Tsai, MD, PhD, Yuan-Tsong Chen, MD, PhD and
Wuh-Liang Hwu, MD, PhD
PEDIATRICS Vol. 122 No. 1 July 2008, pp. e39-e45
doi: 10.1542/peds.2007-2222
他們不是外星人
結節性硬化症為神經發展失調提供線索
最衰者生存

新遺傳篩檢 綜覽細胞系統
能在症狀發展前偵測癌症的生物晶片
新裝置讓致病分子無所遁形
能偵測致病微生物與毒素的新一代感應器
協助偵測化學、生物武器的化合物

研究人類基因有成 中研院院士李文雄獲獎
讓台灣人基因庫全民共有

2 則留言:

fsj 提到...

淘汰基因 遠離乳癌遺傳威脅

【聯合報╱編譯林沿瑜╱報導】 2008.12.21

一名28歲英國男子的外婆、媽媽和姊妹都罹患了遺傳性乳癌,就連他自己身上也帶有乳癌基因。不過,他下周即將出生的寶貝已經確定不會再承受遺傳性乳癌的折磨,因為這名寶貝透過PGD(懷孕前遺傳診斷技術),早在胚胎形成沒多久就確定會是沒有乳癌基因的嬰兒了。

英國倫敦的大學學院醫院醫師施爾霍表示,由於這對英國夫妻的胚胎經過挑選,只有不帶乳癌基因的胚胎才會植入這名男子太太的子宮中,因此新生兒確定沒有乳癌基因。這將是史上第一位確定沒有乳癌基因的嬰兒,只是目前還不確定是男是女。

男子的妻子說:「我認為這是我必須要嘗試的事,因為如果我們生出一個帶有乳癌基因的女兒,而且她又不幸罹癌,我將無法面對著她,說我沒有嘗試這項技術。」

報導指出,如果這對夫妻自然受孕,生出的小孩將有5成機率帶有乳癌基因,而如果女嬰身上帶有乳癌基因,日後罹患乳癌的機率將高達8成。不僅如此,乳癌基因也會讓女性罹患卵巢癌的機率達到6成,並提高男性罹患前列腺癌的風險。

不過,捍衛新生兒權益者認為,這種淘汰帶有癌症基因胚胎的作法犯了道德上的錯誤,它讓不健康的胚胎死亡,就像是一種「找出來再予以消滅的工具」。還有人擔心,此項技術未來可能用來過濾出不同顏色頭髮和膚色的基因。

幾年前,PGD的技術開始用在「必定」會導致無法治癒疾病的遺傳基因上,例如囊腫性纖維化症;到了兩年前,英國「人類生殖與胚胎管制局」再度放寬規定,讓專家得以將PGD 的技術用在「可能」導致疾病的基因上。

之前,施爾霍已經成功過濾出不帶有眼癌、腸癌遺傳基因的胚胎。

※ 這樣的基因會存在必有其道理,請記住「最衰者生存」。

匿名 提到...

您好,以下是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遺傳疾病諮詢服務窗口網站gene.bhp.doh.gov.tw,上面除了龐貝氏症外,也有許多很有幫助的資料,供您參考並分享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