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翠芬/台北報導 2008.11.01 中國時報
國內目前使用的「嬰兒標準體重表」有誤!醫師指出,衛生署提供給母親的參考標準,根本是錯誤的,使大部分嬰兒吸收了過量的營養,不但容易變成小胖子,未來將增加糖尿病、心臟病罹患機率;世界衛生組織已經修正,國內卻未跟進。
中華民國新生兒醫學會理事、敏盛醫院副院長周怡宏醫師指出,世界衛生組織近幾年已經更新「嬰兒標準體重表」。因為過去四十年來,醫生提供給母親的標準,是建立在錯誤的研究數據上,當時研究人員用的是吃配方牛奶的嬰兒數據,而吃配方牛奶的嬰兒體重,通常比正常吃母乳的嬰兒重很多。
養出胖娃娃 易患糖尿病心臟病
周怡宏表示,根據英國兒童生長發育基金會提供的數據,英國母乳餵養嬰兒在一周歲時的平均體重是廿二磅,而完全吃配方牛奶長大的嬰兒在一周歲時的平均體重為廿三磅。根據英國政府的調查,英國百分之廿五的中學生都超重,這個數字是十年前的一倍。
按照過去的「嬰兒標準體重表」來檢查,一般吃母乳的嬰兒都會顯得瘦小,因此母親就會錯誤的為嬰兒增加不必要的營養。周怡宏指出,參與制訂世界衛生組織新標準的醫學專家都認為,舊的錯誤標準造成不正確的餵養方法,正是目前全世界都出現兒童過胖的根源之一。
數據來自吃配方奶嬰兒 易超重
周怡宏說,母乳餵養嬰兒長得慢,主要是嬰兒能夠主動調節身體所需的營養,睡眠方式也跟吃配方牛奶的嬰兒不同。吃配方牛奶的嬰兒大多吸收了過多的不必要營養,結果導致肥胖。
周怡宏表示,世界衛生組織已在二○○三年發布新的「嬰兒標準體重表」,這是根據全球六個國家八千個純母乳餵養的嬰兒完成統計,適合母乳餵養嬰兒的標準體重。
WHO新標準 適合吃母乳嬰兒
根據新的標準,一歲大的女童體重九公斤,男童九.六公斤;五歲大的女生十八.二公斤,男生十八.三公斤。但國內目前的標準建議,一歲女童為九.五公斤,男童十公斤;五歲女生十八.五公斤,男生十九公斤,至少較新標準重○.五到一公斤,容易讓孩子「胖」在起跑點。
周怡宏表示,家長若發現自己的孩子體重較現行的標準稍低,毋需過度緊張,因為國內現在用的是舊標準,容易讓孩子過重。
◆ 照書養... 健康局竟用10年前數據
張翠芬/台北報導 2008.11.01 中國時報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表示,目前發給家長的兒童健康手冊,沿用的是十年前的數據,並未更新,恐怕在生長曲線上會有些落差,未來在新版的健康手冊中,將考慮更新調整。
每個家長拿到的兒童健康手冊的前幾頁,都有台灣地區六歲前男女生的生長曲線圖,包括身高、體重、頭圍等。國健局坦承,上面的數據是在一九九九年印製的,當時是以民國八十五年至八十六年間,針對一萬多位零到六歲的兒童進行的調查,和前一次民國七十一年的調查相比,台灣的孩子都「長高又長胖」了。
從當時調查所得到的曲線可發現,兒童二歲時比七十一年時的同齡兒童重○.五公斤,三歲時約重一公斤,四歲時約重一.五公斤,五歲時約重二公斤,六歲時約重二.五公斤。在身高方面,兒童二歲時比七十一年時的同齡兒童約高一公分,三歲時約高二.五公分,四歲以後約高三公分。
國健局表示,當時的調查是國人的平均數,近年來世界衛生組織已經有新的標準,只是現行的健康手冊尚未更新,所以給家長參考的數據會有落差,未來重新印製時,會參考世界標準調整。
國健局表示,目前的生長曲線圖是測量很多寶寶的體重而得到的,這些寶寶確實大多是吃配方奶。完全哺餵母乳的寶寶可能在頭三到四個月的體重增加較曲線快,但在四到六個月後,體重增加可能會較慢,但仍然很健康,通常吃母乳及吃配方奶寶寶,體重的差距到兩足歲左右就比較不明顯。
※ 健康局該打屁屁。
* 揭露肥胖基因
* 研究:懷孕之前的飲食決定羊的性別
* 二歲大 -- 兒時肥胖的臨界點?
* 運動飲料 1瓶等於5.4顆糖
* 30 年的研究證明葡萄糖控制的益處
* 研究:卡路里過多使腦部發炎
* 病態脂肪,脂肪的創造並不全都相等
* 蠕蟲研究:長壽、癌症與飲食有關連
* 新研究證明益生菌的好處能擴展到全身
* 業界在雙酚A研究的根源
* 甲基汞的警告
* 吃紅肉替致病細菌設定目標
* 孩子偏差行為? 嬰兒養育是關鍵
1 則留言:
胖到血液變粉紅色 小胖子當心糖尿病危機
中央社 2008-11-13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十三日電)十三歲胖女孩喘不過氣,從急診轉入加護病房,當醫師告知是嚴重糖尿病引發酮酸症,血液油到變粉紅色,家屬難以置信;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說,胖小孩得糖尿病情況超過父母想像。
馬偕醫院小兒內分泌科主任李燕晉今天說,這名少女到院時,血糖值九百多,膽固醇值近一千,兩者是正常值的五倍左右,更嚇人的破表數值是三酸甘油酯值飆到一萬多,約正常值一百五十倍,血液裡都是血脂,有著極度口渴、氣喘徵狀,口中發出酸酸的怪味,有經驗的醫師一看一聞便知是酮酸症。
在詢問病史後,少女的母親向李燕晉表示很自責,因為少女身高一百五十五公分、體重六十公斤,成長之路與速食、含糖飲料為伴,上國中後,吃多、喝多、尿也多,經常半夜如廁再灌一堆水,還常常嚷著累,在急診住院前很像感冒氣喘發作,萬萬想不到糖尿病上身。
李燕晉說,學童糖尿病篩檢顯示,門診中的第一型與第二型糖尿病童比例為一比一,很多胖小子潛藏第二型糖尿病,一旦發病就醫,情況往往像這位少女般嚴重,目前這位少女接受注射胰島素治療,體重降到四十五公斤。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莊立民指出,第二型糖尿病與肥胖高度相關,2003年研究顯示台灣肥胖學生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會是一般學生的十八倍,六到十八歲的學生罹患第二型糖尿病人數為第一型糖尿病的六倍,一反過去「第二型糖尿病多發生於中老年人」的說法。
莊立民說,今年十一月十四日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題是關懷兒童糖尿病,目前第二型糖尿病的學生中,五成屬於肥胖,如果能適當減重及增加運動量,預防第二型糖尿病發生的效果可達五成以上,故兒童及青少年肥胖不可輕忽。
李燕晉提醒,如果孩子體重過重、肥胖,脖子皮膚似乎沒洗乾淨般地黑黑粗粗,很可能是糖尿病皮膚徵兆的黑棘皮症;另兒童青少年會陰部冒出像尿布疹般的痘子,也可能是糖尿病併發黴菌感染,家長要提高警覺,幫助孩子減重及治療糖尿病。
◆ 別再縱容孩子胖下去了
民生@報 2008-11-13
科學家發現,有些肥胖孩童的「血管年齡」已提前步入中年,而且他們的左心房普遍有擴大現象。
美國科學家利用超音波掃描技術偵測發現,一些10歲小孩頸動脈血管內壁的脂肪貯積,已經和中年人近似,令許多專家引以為憂。
密蘇里大學的這項研究,2008年11月11日在紐奧良舉行的美國心臟協會研討會中發表。
密大堪薩斯兒童慈善醫院的這項研究,以70位肥胖青少年與兒童為對象,測量後發現,其中半數以上的「血管年齡」已比實際年齡老了30歲,使他們必須提早面對心臟病、中風及死亡的風險。
這些孩童的年齡分布從6歲到19歲,多半在10歲至18歲間,平均13歲。
專家強調,從健康的角度看,血管年齡遠比實際年齡重要。
更令專家擔憂的是,這項發現適用於所有肥胖的孩子。根據美國政府統計,2到19歲的青少年與孩童中,肥胖比例已超過16%。台灣的比例雖然沒有這麼高,但估算的總人數依然十分驚人。
其實,這不是醫界首次發現孩童的動脈出現老化現象了。過去曾有研究顯示,有心臟病危險因子的孩童正在增多,呈現的徵兆包括動脈狹窄和硬化等,與成人無異。
密大利用超音波掃描測量孩童頸動脈的血管壁,顯示頸動脈內膜厚度增加,亦即這條連通心臟與腦部的重要血管已有脂肪貯積現象。
頸動脈是供應腦部血液的主幹。成人頸動脈中的脂肪貯積會阻塞通往腦部的血流,是導致心臟衰竭及中風的主因。
研究人員依據成人的頸動脈標記標準,為這群孩子測量後,發現他們的頸動脈內膜厚度平均0.45公釐(mm),有人甚至已厚達0.75公釐。有個12歲男孩的頸動脈內膜厚度已有0.54公釐。根據醫界統計,健康成年男子的頸動脈內膜厚度應在0.50至0.57公釐間。
專家提醒,如果孩子的BMI已達肥胖標準,最好及早為他們測量體內的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等,為心血管問題預做防範。
在同一場研討會中,澳洲學者發表的另外一項研究發現,肥胖孩童的心臟確實已有擴大現象。他們測量了991位肥胖孩童的左心房,發現明顯大於正常體重的孩童,甚至比體重過重的孩童也要大。體重過重孩童的左心房也比正常體重的孩子大些。
澳洲這項研究中的孩童年紀在5歲到15歲間。
不過,專家指出,這些孩童雖已面臨心血管疾病的嚴重威脅,但因孩童的心血管硬化、鈣化程度有限,只要能及早改變生活型態,加上藥物治療,仍然有很大的機會可以改善血管壁及血流。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