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07

基因使人類表現出慷慨大方的行為?

Are we genetically programmed to be generous? Israeli scientists say yes
http://www.physorg.com/news116164996.html

December 06, 2007

這些慷慨大方的傾向是在遺傳上被設定成以那種方式表現出來嗎?一個研究團隊,包括以色列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 心理學系的 Ariel Knafo 博士,相信真的有這回事。

透過一種線上任務,涉及一個是否要贈送金錢的抉擇,研究者發現,那些選擇贈送一部份他們的錢,或全部的錢給別人者,從遺傳學角度上來看,與那些選擇不送錢的人有所不同。

科學家在網路上引領 203 線上「玩家」進行這項實驗。每位玩家可選擇保留分配給他的 12 美元等價物,或著將部份或全部給另一位匿名的線上玩家。

這些參與者亦提供 DNA 樣本,那些會被分析並與他們的反應比較。它發現擁有某些基因,稱為 AVPR1a,變異的人,平均會比沒有呈現出這種變異者,贈與超過 50% 以上的錢。這項研究的結果,最近發表在線上版的 Genes, Brain and Behavior 期刊。

"就我所知,該實驗提供第一項證據,證實 DNA 的變異性與真實的人類利他行為(altruism,利他主義)之間的關係," Knafo 說,他與其他研究者,包括 R. P. Ebstein 教授、Gary Bornstein 教授與心理學系的 Salomon Israel,共同完成這項研究。

AVPR1a 這個基因會產生一種受體,那能讓一種荷爾蒙,精胺酸升壓素(arginine vasopressin,AVP),作用在腦細胞上。接著,生壓素與社會鍵(social bonding,社會連結)有所牽連。研究者發現利他行為較強的玩家,在其 AVPR1a 基因中的某一關鍵部份,稱為促進子(promoter),會比較長。促進子是基因能夠讓細胞機器與它結合的區域,並決定基因產物該製造多少。在此例中,基因的促進子較長,能導致較大的活性產生。

根據科學家們表示,這些發現能幫助生物學家挑出利他行為的演化歷史。他們注意 AVPR1a 的其中一種版本亦存在田鼠身上,在此該基因亦促進社會鍵。這暗示利他行為具有根深蒂固的遺傳歷史,很可能在人類演化上呈現出新的角色。

※ 讓人想到 NEXT 裡面的故事。

*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allocation of funds in the dictator game associated with length of the arginine vasopressin 1a receptor RS3 promoter region and correlation between RS3 length and hippocampal mRNA
http://www.blackwell-synergy.com/doi/abs/10.1111/j.1601-183X.2007.00341.x
A. Knafo, S. Israel, A. Darvasi, R. Bachner-Melman,
F. Uzefovsky, L. Cohen, E. Feldman, E. Lerer, E. Laiba,
Y. Raz, L. Nemanov, I. Gritsenko, C. Dina, G. Agam, B. Dean,
G. Bornstein, R. P. Ebstein
Genes, Brain and Behavior (OnlineEarly Articles).
doi:10.1111/j.1601-183X.2007.00341.x
腦部 "利他主義" 的區域被發現
『因循怠惰』的驚人發現
天花板高度會影響你的思考
研究發現思考方式可分為「左、右翼」
研究發現「記憶」會受到「照片」操縱
研究:腦袋的處理速度比 "即時" 還快
教養很重要:人類似乎天生藉由「過度模仿」學習

同理心可量測 台醫師破解自閉症密碼
科學家發現引起神經退化的新原因
新方法能避免蛋白質瘢塊扯上阿茲海默症
學齡前計畫證實能改善關鍵認知功能與自我控制
強化「觸感」的頭戴式裝置
莎翁有說,老闆有沒有聽?

研究:睡眠多寡會升高糖尿病風險
研究:紅景天能延長果蠅壽命
研究:植入胚胎心臟細胞可避免心律不整
科學家繪製人類銘印基因圖譜
第一張詳細的細胞核孔複合體圖誕生

NEXT 危基當前
電醒世界的人
連結 - 讓60億人串在一起的無形網路

2 則留言:

fsj 提到...

樂善好施 科學證實:更健康長壽

楊明暐/綜合報導 中國時報 2007.12.24

每逢耶誕季節,歐美各地人們忙著採買禮物致贈親友,即使必須在商場大排長龍也樂此不疲。有人會問:既然這麼麻煩,幹嘛送禮?科學家研究發現:人生性喜愛施捨,且這樣做有益健康。

《洛杉磯時報》24日報導,人之所以施捨,是出於生理反應。研究顯示,當一個人把錢贈予陌生人或慈善機構,其腦內「獎勵區域」(rewards area)會忙碌起來,而當他品嘗甜點,在商場找到停車位或獲得意外之財,這個區域也會有反應。

不僅如此,研究還發現,樂善好施者要比那些對耶誕採購嗤之以鼻的人活得更健康長壽。而對購買耶誕禮物興致勃勃的人,甚至可能比較不容易在這段期間生病。

送禮之所以能夠增進一個人的健康和壽命,是因為此舉可以提振他的心情,並強化自尊心。或許最重要的是,送禮能讓人們彼此心存感恩,送禮者有難時,朋友大多會伸出援手。禮物不必很貴,最重要的是心意,以及漂亮的包裝。

洛杉磯加州大學演化生物學家費蘭指出,他在撰寫一本關於人際關係的書時,所學到最重要的事便是「送更多禮物給別人」。送禮有助於人們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您永遠不曉得何時需要幫助,如果您有朋友,情況將會好很多。」

此即所謂「互惠利他主義」。根據最近若干研究,互惠利他主義證實有助於生存,從而演化出人們慷慨和樂於助人的根本傾向。

科學期刊《PLoS One》最近刊登報告,指人們展現出慷慨大方是受到「腦垂體後葉激素」(oxytocin,亦稱「催產素」)影響,給予一個人更多這種荷爾蒙,會使他變得較平日更「阿沙力」。

腦垂體後葉激素是一種神經傳導素,一個人遇見令他感動的事或覺得自己獲得別人信任,會自然而然刺激這種荷爾蒙產生作用。人際間許多互動是靠腦垂體後葉激素推動,其中包括母親與小孩之間的緊密連結。

科學家分別進行的實驗顯示,增加腦垂體後葉激素,可讓人們的慷慨程度提高80%。

《美國國家科學學院院刊》去年刊登的另一項研究報告,除了提到腦垂體後葉激素與樂善好施可能有關,也針對人們捐助慈善事業的行為進行了研究,發現「施比受更為有福」這話確有其事。

在相關的實驗中,19名志願者經歷一系列「拿錢,或捐出」的抉擇,他們如果從頭到尾選擇把錢收下而不捐給慈善機構或公益團體,可得到128美元。科學家在過程中對他們的腦部進行掃描。

19人平均捐出了51美元。科學家發現,當他們決定把錢收下而不捐出,腦部「中腦邊緣獎勵區域」的活動會增加。

然而他們若選擇捐出,該區域的活動更為劇烈,腦垂體後葉激素的受體「亞屬皮質」(subgenual cortex)活動也跟著增加,顯示捐贈確為一種重要的社交行為,而光是拿錢,亞屬皮質不會有反應。

這項研究,連同腦垂體後葉激素的研究,說明慷慨的人雖然付出代價,他們剩下的錢勢必少於那些捐得少的人,但他們得到的回饋,至少在某種意義上,超過金錢代價。

fsj 提到...

新年新希望 只有10%成功

【世界日報╱華盛頓郵報一日訊】 2008.01.02

新年新希望,許多人都會在新年伊始痛下決心,但據調查顯示,下過決心的人只有10%真正成功,其餘的人則不斷周而復始下決心,並受困於許多昔日未能解決的問題上。

專家表示,原因在於人類腦部具有保持樂觀的功能。

針對一般人定下目標卻獲得如此可笑且可悲的成功比率,問題不在於人類如何更能達成目標,而是為何人們甚至自找麻煩的每年提出新年決心?難不成大家就是沒有希望的笨蛋嗎?

專家表示,原因是源自人類腦部下皮質構造(subcortical structure)的樂觀天性,這塊區域忙於主導人對食物、性慾,甚至打鬥和吸菸及對所有使人類立刻感受心情舒暢的事物,表達同意的反應。

賓州大學專門研究腦部該區域的博士生安琪拉‧達克沃斯說:「我們通常不認為其牠動物有自我控制的挑戰」,「像狗亂抓東西前,就不會先問自己我想做但不應該做」。

狗在下皮質(subcortex)就是沒有進化,反之人類腦部則進化至有複雜的額葉(frontal lobe),可控制理性及其他較難指令的功能。而人類會下決心也是人類之所以與其他動物不同的原因。著有「樂觀:希望生物學」一書的羅格斯大學進化人類學家泰葛表示,人類的希望會由內部不斷湧現。

泰葛的研究就在探索為何人們持續對無法達成的目標下決心,且雖然困難不斷,卻始終保持正面想法。他指出,人類下決心的能力,正也是保持存活的原因。

卡內基美隆大學研究人員魯溫斯坦也表示,人類在新年許下誓言,並非忘記過去的失敗,也非認為不再犯錯,而是相信會做的更好。明天是重新開始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