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06

核心物價創8年半新高 通膨壓力加大

◆ 物價創8年半新高 跌不下來

彭漣漪/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 2007.12.06

行政院主計處五日公布十一月物價,代表長期物價走勢的核心物價,年增率高達二.三六%,創八年半以來新高,而且已連續五個月超過值得關切的一%。另外,以美元計價的進口物價年增率也高達一四.九%,創下十二年多以來的新高,顯示下一波物價壓力正在累積。

主計處第三局科長吳昭明表示,核心物價排除蔬果這類波動較大的商品,漲幅是由國際榖物所引起,非生鮮類商品的價格比較有僵化性,因此未來「下跌機會不大」。

國際榖物行情居高 暫難回跌

核心物價是指排除蔬果鮮魚、能源等波動較大商品後的物價,因為扣除短期因素影響,是觀察長期物價趨勢的最重要指標,各國央行莫不關注,並當做是否升息以壓抑物價的風向球,這波漲勢明顯,勢必讓央行陷入長考。

十一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為四.八%,雖低於十月驚人的五.三%年增率,但仍創下八五年九月以來「次高」,其中食物類漲幅達到十二.八%,由於國際榖物行情居高不下,短期內回跌機會並不大。

吳昭明表示,十一月消費者物價七大類指數均呈上揚,且以食物類漲十二.八%最大,其中蔬菜十月時價格因受風災影響而大幅上揚,十一月雖已陸續復耕上市,但去年天候甚佳,在比較基期偏低下,漲幅仍高達五三%。

代表大宗物質價格的躉售物價也很高,較去年同期上漲八.二%,是去年九月以來新高,表示原本已從去年高點下降的大宗物資價格,開始新一波漲升段,顯示上游廠商成本壓力持續上升。

台幣相對貶值 助漲進口物價

而再往上游追蹤引發這波物價上漲的國際原物料進口價格,會發現更多壓力源。十一月以美元計價的進口物價年增率高達十四.九%,創下十二年半以來新高,由於台幣相對貶值,更加惡化進口物價飆高情況。這將對央行匯率政策帶來壓力。

吳昭明表示,台灣相對其他國家漲勢還算緩和。他表示,主計處預估全年消費者物價年增率為一.七%,未超過二%。



◆ 核心物價走高 通膨壓力加大

【于國欽】工商時報2007.12.06

各國政府公布的物價指數林林種種,許多時候讓人看得眼花撩亂,舉其犖犖大者如:消費者物價、躉售物價、進口物價、出口物價、核心物價等等,到底這些物價指數各代表什麼意義?

簡單分類,這些物價指數有些是衡量廠商間的交易價格,如躉售物價、進出口物價,有些是衡量消費市場售價者,如消費者物價及核心物價,不同的物價有著不同的意義,尤其「核心物價」一向是各國央行貨幣政策重要的參考指標,值得一探。

也許有些人會問,既然是衡量消費市場的價格,何必又同時要有消費者物價及核心物價兩套物價指數呢?原因很簡單,在近四百個消費項目群中,不是每種消費品的屬性都一樣,有些產品的易漲易跌,有些產品價格一漲便永難回降,因此如能加以區隔,將有助於釐清一國面臨的是物價的「短期波動」或是「長期的走高」,貨幣政策才能對症下藥。

為區隔長期與短期,於是經濟學家把CPI四百項目群中容易大漲大跌的項目剔除,編製成「核心物價」指數,核心物價指數剔除了蔬果、魚介及能源,所剔除的項目占CPI總權數的一三%,換言之,排除這一三%項目後,若指數還持續上漲,便意味漲價波及面擴大,通膨的結構趨於紮實,須小心因應。

台灣近八年來核心物價的漲幅始終在一%以下,即或前兩年國內物價嚴峻,九十四年第三季漲幅曾飆逾三%,但核心物價卻始終沒有超過○.七%,如今核心物價年增率已連八個月升高,近兩個月並升逾二%,這顯示台灣的通膨壓力確實較前嚴峻,值得注意。

但總體而言,十年前台灣的核心物價皆在三%以上的水準,並未引起民眾的憂慮,這說明台灣今天固然漸有物價上漲的壓力,但是真正的問題仍在於近年經濟成長動能不足,薪資成長低迷,想想近六年國人平均薪資年增率低到僅○.八五%,即令是小小的通膨,恐怕也會引來大大的問題。



◆ 物價漲真的 民眾要長期抗戰

彭漣漪/新聞分析 中國時報 2007.12.06

昨天主計處公布十一月消費者物價,年增率四.八%,比上月的五.三%看來稍有和緩,但這不是真正的好消息。因為更值得關注的核心物價,也就是長期物價走勢,年增率創下八年半以來新高,而且比上月又更高。核心物價易漲難跌,這表示,民眾要有「長期抗戰」來面對高物價的心理準備。

而且,十一月物價有「雙高現象」,除了核心物價高,以美元計價的進口物價也高,前者代表長期物價確定上漲,後者代表新的壓力源正在加溫。由於台灣這波核心物價漲幅是由國際原物料帶起來,因此進口物價是觀察未來是否有進一步物價上漲壓力的指標。

目前看不到玉米、小麥、黃豆、油價等重要原物料價格有下跌趨勢,而且新興國家需求旺盛,只會繼續推升價格,因此,要期待物價在短期內有和緩趨勢,是天方夜譚。民眾要做好心理準備,物價是漲真的,而且是長期會漲。

這些指標看起來是冷冰冰的數字,但卻影響重大。如果核心物價太高,央行會被迫考慮是否要升息以壓低物價;而一升息,會影響到內需火車頭──房地產,利率過高,房貸壓力就升高,民眾不敢買房,房地產價格會受挫。房價往下,內需就受創,影響到經濟成長率,又影響到廠商加薪能力,接著影響到民眾收入。所以,物價,會造成一連串骨牌效應。

如果以美元計價的進口物價太高,不僅表示有新一波物價壓力源,也會對台幣匯率帶來壓力。由於廠商不少以美元購買原物料,台幣弱勢,就表示廠商要以更高的成本取得物料,轉嫁到消費者物價的壓力就升高。因此,這會逼使央行考慮匯率政策,而匯率又影響到所有進出口廠商。

各種物價有不同意義,主計處負責物價統計的第三科,已經有大半年睡不好覺了,從昨天公布十一月核心物價及進口物價後,看來要換央行總裁彭淮南睡不著覺囉。

※ 全球化,什麼事情都可以環環相扣:

菜蟲禍害 非一日之寒
農產品飆上天 麵粉、醬油、沙拉油 又喊漲
台灣財政赤字逾4兆 生老病死物價全漲
從政院掃蕩哄抬物價到俄羅斯限價
老人「愛的便當」 7年送百萬個
搶救大眾運輸 刻不容緩
從物價上漲、理財人權到治安
政治語言與經濟語言都瘋狂了

考夫曼:合體金融巨獸…野性大發
歐盟憲法翻版 里斯本條約草案通過
日本與歐盟的兩面問題
中東和會登場 萊斯熱布希冷
亞洲四小龍 窮人翻身成絕響
九歌雲門重演 依舊哀政治
「自由與繁榮之弧」的崩解
美國之音年終報導:美中關係到亞洲城市化

10年內世界將遭遇糧食危機
生質柴油 險釀貿易大戰
美國乙醇計畫導致糧食價格飆升
石油危機演習油價飆到150 美無計可施
投資新策略 Google打造低價再生能源
氣候暖化 亞洲經濟與社會發展將倒退

史上最大暖化會議召開
氣候會議美封殺提案 歐揚言報復
彭啟明:峇里島氣候會議 有共識無行動
植物如何輸送糖的研究攸關全球暖化
科學家強調「生物燃料」的環境衝擊
搶水,引爆新一波國際衝突
生態系統「非線性」的回應指出環保解決辦法

超級電池讓油電混合車破記錄
研究:空氣汙染中的超細微粒子會引起心臟病
每日運動可大幅減少男性死亡率

11 則留言:

fsj 提到...

台灣通膨居四小龍之冠

于國欽/台北報導 工商時報 2007.12.07

依行政院主計處最新統計顯示,受國際原油穀物價格飆漲影響,近兩個月亞洲各國通膨率普遍上揚,其中以中國的六.四%最高、台灣的四.四%居次,日本○.一%最低,台灣通膨率仍居四小龍之冠。

亞洲目前僅台、韓已公布十一月消費者物價統計,十一月南韓消費者物價漲幅(通膨率)續升至三.五%,低於台灣的四.八%,以九至十一月平均漲幅觀察,台灣漲四.四%同樣高於南韓的二.九%。

亞洲普遍受油價、穀物價格飆漲的影響,九至十月的平均漲幅,以中國六.四%居冠,主因內需過熱,食品價格大漲一七%所致,其中肉品更大漲三八%,這和台灣近月物價大漲的結構不太一樣,主計處官員解釋,台灣近月物價漲幅偏高,完全是颱風豪雨影響蔬果供給所致,隨著蔬果進入盛產期,台灣物價未來將會逐漸回穩。

同樣也受國際原油、穀物價格大漲,也同樣備受颱風豪雨侵襲,但日本近兩個月的平均物價漲幅僅○.一%,主計處官員表示,日本自一九九九年以來物價一直處於下跌狀態,消費不振所導致的通縮非常明顯,直到今年前十個月裡仍有五個月物價是處於下跌的走勢,和亞洲其他國家通膨形成強烈對比。

亞洲四龍裡的香港九至十月的平均消費者物價漲幅為二.四%、新加坡為三.二%,至於菲律賓也僅二.七%、泰國二.三%、馬來西亞更僅一.九%,這些數據顯示,海峽兩岸已成為近期亞洲國家物價漲幅最高的地區。

fsj 提到...

未來10年 穀物再漲1至2成

【謝錦芳/台北報導】中國時報2007.12.12

國際原油價格居高不下,刺激生質能源的快速發展,汽車跟人搶農作物,造成玉米、小麥等穀物價格飛漲,即便今年全球穀物產量創歷史新高,卻無法抑制價格下跌。國際糧食研究機構預測未來十年,穀物價格還會上漲一至二成,這對窮人的衝擊最大。

最新一期《經濟學人》以「再見了!便宜的糧食」為封面故事指出,今年全球穀物產量為16億6千萬噸,創歷史新高紀錄,比去年增加8千9百萬噸,卻無法滿足市場的龐大需求,這種情勢顯示全球對穀物的需求起了大變化。如今,汽車也跟人搶奪食物了。

政府若採價格管制 恐遭苦果

多個機構預測,未來十年,全球穀物價格都會維持高檔。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機構(IFPRI)指出,至少在2015年前,穀物價格會再漲一至二成。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預測,未來十年,穀物價格還會上漲。面對這項全球穀物上漲的大趨勢,政府若採取價格管制,那將是最不智的做法。

最近委內瑞拉舉辦公投,糧食短缺扮演了微妙因素。委國今年通膨率上漲21%,是拉丁美洲最高,儘管實施價格管制,十一月食物價格仍上漲29%。由於政府不當的管制,主要民生用品如牛奶、雞蛋、食用油都缺,造成民眾不滿。

全球的小麥在九月達每噸四百美元的歷史天價,比五月時上漲了一倍,雖然加計通膨因素後的實質價格仍低於一九七四年的高峰,但四百美元仍是過去廿五年平均價格的二倍。今年稍早玉米漲到每噸一七五美元歷史高峰,雖然後來稍微回檔到一五○美元,不過仍比去年全年平均高出五成。

汽車跟人搶糧食 窮人衝擊大

《經濟學人》分析,全球糧食需求大增,主要有二個原因,一是油價高漲逼近一百美元歷史高峰,做為替代能源的乙醇需求量大增,農民增加玉米的生產量以供應製造酒精汽油,汽車跟人搶糧食,造成全球穀物飛漲。其次,亞洲各國富起來了,特別是中國與印度人對肉類的需求大幅增加,而農民要種植更多農作用才能生產更多的肉類,相對排擠了糧食的供應。

《經濟學人》指出,汽車大量消耗乙醇是造成今年穀物價格大漲的主要原因。美國在二千年時,玉米轉做乙醇的產量約一千五百萬噸,今年暴增到八千五百萬噸,是七年前的五.六倍,成長的速度非常驚人。換句話說,為了製造汽車所使用的乙醇所消耗掉的玉米,相當美國玉米產量的三分之一,這說明了為何玉米價格漲得這麼凶。

美國政府積極推動的乙醇計畫,一年就消耗掉全球穀物增加量的二分之一。如果沒有這些計畫,全球穀物價格不會上漲這麼快。世界銀行指出,要把一部休旅車的油箱加滿大約需要消耗的穀物足以供應一個人吃一整年。

《經濟學人》指出,美國為鼓勵民間發展生質能源,聯邦政府一年動用的預算補貼高達七十億美元,推動二百項不同的再生能源計畫,同時針對進口乙醇課關稅,如此一來就排擠了巴西所生產的乙醇進口,巴西主要是用甘蔗來製造乙醇。雖然這項巨額的補貼不一定能持久,但只要供給面仍吃緊,糧食價格仍會維持高檔。



◆ 麵粉又漲價 香菇、火腿跟進

王瑞瑤/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 2007.12.12

十一月初,本報獨家披露每包麵粉即將站上六百元的新高點,引起政府相關單位出面喊話、搜索囤積等一連串平抑物價的動作。但麵粉緩漲不到一個月,批發商表示,上個月統一麵粉已率先漲價,聯華、國成也從本月陸續跟進,漲幅最高為兩成,一包麵粉零售價已漲到六四五元。

批發商表示,政府前一陣子大動作平抑物價只有做到表面而已,根本沒有抓到真正操弄物價的生產者,所以物價並未下跌,而是定住不動而已。

統一發動 零售漲到六四五

最近麵粉價格又開始蠢動,由南部大廠統一先發動,高筋麵粉每包批發價為五三五元,一口氣就要漲八十元;再加上零售成本,一包麵粉已經漲到六四五元,站上零售價最高點。

批發商更氣的是,這次麵粉商漲價不再提前通知,今天叫貨價格就跟昨天不一樣,直接就漲,令人措手不及。

香菇飆三成 只有雞蛋降價

統一一漲,北部麵粉大廠聯華也跟進,大成長城最近併購的國成麵粉廠也喊漲。前一陣子還是你看我,我看你,誰都不敢漲,如今全都上漲,而且漲勢銳不可擋。

批發商說,漲價的還有沙拉油,十八公升裝的批發價從七三○元漲到七六○元,零售價也逼近八百元。這段時間唯一降價的只有雞蛋,從每公斤五十三元掉到五十元,但比起過去還是貴很多。另外大陸香菇來不了,台灣香菇身價繼續飆漲,最大朵的高級品從每斤八五○元漲到一一○○元,漲幅近三成。

年關難過 金華火腿高四成

業者預估,由於政府單位嚴格防堵大陸貨登陸,又不有效開放物資平抑物價,導致大陸貨全面短缺,且價格走高除了香菇,還有陳年火腿。去年金華火腿每公斤二七○元,現在已漲到三八○元。年都還沒有來就漲成這樣,今年年關肯定難過。



◆ 大陸全年CPI飆4.7% 11年來新高

【聯合報╱特派記者藍孝威/北京報導】 2007.12.12

大陸再遇通貨膨脹危機!中共國家統計局昨天發布最新統計,十一月居民消費物價指數(CPI)同比上漲百分之六點九,創下今年以來新高。預估全年CPI漲幅在百分之四點七左右,這將是自一九九六年以來的年度最高漲幅。

中共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分析,食品價格大幅上漲是刺激十一月CPI漲幅創新高的主要原因。其中又以豬肉價格同比上漲百分之五十六,漲幅最高。他說,隨著天氣轉涼,民眾對豬肉的消費需求增大,造成豬肉價格明顯反彈,而牛羊肉價格近期也陸續上漲。他認為,豬肉價格和供應問題,暴露出大陸的農業基礎依然薄弱。

自二○○三年以來,大陸的國民經濟一直呈現「高增長、低通膨」的趨勢,不過從今年三月份以來,CPI漲幅已連續九個月超過百分之三的警戒線;八月份至今,又連續四個月超過百分之六。

越來越大的通膨壓力,引起中央高度重視。日前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明確把防止通貨膨脹作為明年宏觀調控的兩大首要任務。

大陸各地都出現物價上漲壓力。中共國家糧食局因應糧油價格走高,昨天要求北京、天津、上海等卅六個大中城市及敏感地區,必須確保可供市場十天以上的成品糧油應急儲備,包括部分小包裝成品糧油,以保證應急需要。

fsj 提到...

四大宗物資營業稅不排除降至零

呂雪彗/台北報導 工商時報 2007.12.13

為減輕通膨壓力,行政院會昨天通過「加值型及非加值型營業稅法修正草案」,新增立法授權行政院可機動調整小麥、大麥、玉米、黃豆等四項進口大宗物資應徵五%之營業稅。據高層透露,未來立法通過後,必要時這四項大宗物資營業稅機動調降至零,若此一年稅收損失約近二八億元。

財政部次長張盛和會後表示,國際物價上漲造成國內物價波動,其中大麥、黃豆、玉米及小麥等大宗物資都仰賴進口,各界因此提案透過營業稅予以免稅。惟財政部認為不宜直接在稅法訂定免稅,因一方面恐引起其他農漁產品援引比照,影響國內農民生計;另方面可能引起WTO會員國抗議,不宜逕訂為免稅。

但為因應經濟特殊情況,調節物資供應,張盛和說,財政部參照關稅法七一條之立法例機動調整機制,在「加值型及非加值型營業稅法」增訂第九條之一,尋求立法授權,以因應國內外特殊經濟情勢變化;且不受現行營業稅法第十條規定,營業稅率最低五%,最高一○%之限制。

張盛和說,依關稅法七一條授權是短期機動調整,著眼於穩定物價,物價上漲是短期現象,不宜用長期免稅方式因應,應用機動調整。未來貨物種類、調整幅度、實施期間及起迄日,俟立法通過後,財政部將會同農委會、經濟部國貿局等單位協調擬訂。

官員說,目前這四類大宗物資營業稅均為五%,機動調整營業稅,對降低玉米製品、麵粉、飼料以及食用油相關生產成本,穩定民生物價影響很大。

這次修法對四類大宗物資營業稅機動授權,不像關稅及貨物稅,只給行政院最高五○%幅度,營業稅授權範圍從○至一○○%,未來機動調降最大幅度可至零稅率。不少國家對農產品進口免徵稅賦,為降低業者進口成本,穩定國內物價,高層透露,未來大宗物資若漲勢仍不停,立法通過後,不排除機動調降至零稅率。

據官員表示,小麥、玉米、黃豆三類大宗物資進口值相當大,以小麥言去年總進口為三.二四 億美元,玉米八.四六億美元,黃豆七.六三億美元,大麥僅不到五千萬美元,若免徵一年稅損近二八億元,若機動減半稅損約十四億元。

fsj 提到...

全球食品面臨第2波漲價

【聯合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 2007.12.18

小麥和稻米期貨價格均創下歷史新高,黃豆升至34年高點。全球農產品價格已登上更高基準,預料世界主要經濟體將面臨第二波食品價格上漲。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上周五盤後電子交易,小麥2008年3月期貨首度漲破每英斗10美元;1月稻米期貨寫下每英擔13.31美元天價;黃豆每英斗11.9225美元的價格創1973年6月以來高點;玉米價格也升至11年高點。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這些創紀錄的價格在今天成為食品業的基準,連鎖上漲效應將在未來數月傳達到消費者層面,增加通貨膨脹壓力。

批發市場今年夏季出現的第一波穀類食品價格上漲,現在已經滲透到整個供應鏈,導致通膨上升。美國顧問公司「先進經濟解答」分析師賴普指出:「今年的糧價上漲速度是1980年代以來最快紀錄,但漲價的最嚴重影響要到2008年才會出現。」他預測,未來五年糧價上漲幅度將達7.5%,遠高於過去十年的2.3%平均幅度。

歐元區11月分糧食價格漲幅達4.3%,推動歐元區的通膨率從10月分的2.6%升至3.1%,創下六年新高。在美國,11月分食品價格比去年同期上漲4.8%,帶動整體通膨率升至4.3%;而英國10月食品價格漲幅已達到5.1%。

在上周五的交易中,明年3月交割的小麥和玉米期貨合約新基準價格,比即將到期的12月小麥期貨價都高出4%以上。

大宗農業產品價格上漲的原因包括需求上升、欠收和糧食庫存減少的結果,加上生質燃料搶走玉米原料,新興經濟體肉類和奶製品消費增加,都增加農業大宗商品的供給壓力。據美國農業部預測,全球玉米庫存將跌至33年最低紀錄,僅夠7.5周所需;全球小麥庫存僅夠9.3周所需,為47年低點。

抑制糧價 各國調降關稅

【編譯夏嘉玲/綜合報導】糧食價格頻創新高,包括台灣的各國為了抑制糧價,從關稅下手,短期大減主要農業商品進口關稅,特別是穀類、蔬菜油和稻米。

全球最大小麥進口地區歐盟明年6月為止,暫時取消穀物進口關稅。土耳其也大砍多種農產品進口稅,小麥從130%一舉降為8%。

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都加入短期刪減農產品進口稅行列。糧食成本推升通貨膨脹率高達11年新高的中國,已將大豆進口關稅從3%減為1%,大豆進口量隨之增加,但是價格飆到34年來新高。

已經或即將短期調降農產品進口稅率的還有印度、俄羅斯、菲律賓、孟加拉、墨西哥、秘魯、亞塞拜然、波士尼亞、埃及、摩洛哥、奈及利亞與迦納。土耳其是宣布跟進的最新案例,除了小麥進口稅從130%一舉降為8%,還廢除大麥的100%進口稅,玉米進口稅則從130%減為35%。

聯合國糧食農業組織商品市場部門主管葛勘指出,各國主政者發現必須降低本國糧價,短期調降農產品進口稅趨勢可能會持續下去。

fsj 提到...

物價飆漲 強制產乙醇是禍首

【世界日報╱紐約時報十八日訊】 2007.12.19

美國人向來把價格低廉的食物和飼料視為理所當然,現在一些食物卻價格暴漲,因此從華府到各地市場,大家都在尋找責怪對象,乙醇即首當其衝,食品廠商和畜牧業更不滿政府強制生產乙醇。

農民拚命種玉米

他們宣稱大量生產乙醇造成玉米價格高漲,使乳製品和肉類價格水漲船高,農民也拚命種植玉米,使其他作物遭到排擠,並衝擊消費者市場。今年以來雜貨零售價已提高大約5%,飼料價格更上漲20%以上。

國會參眾兩院分別在18日以及上周通過新的能源法案,其中規定把用玉米提煉的乙醇增加六倍。一些人士認為這種法案將使美國未來幾十年,出現食物和燃料對農地使用發生爭奪戰。

立場超然的專家說,乙醇確實助長食品價格提高,不過食物漲價還有其他因素,包括燃料價格提高,導致種植和運輸費用上漲。海外經濟強勁成長也使原來生活貧窮的民眾吃得起肉類和乳製品,造成農產品需求增加,

增產乙醇難扭轉

在政治上,現在要反對乙醇也很困難。中東情勢紛擾不安、汽油價格飆漲、總統參選人在位於玉米帶中心的愛阿華州積極造勢,都使得國會議員不敢反對制定新的再生燃料標準。

現行法律規定到2012年,把乙醇產量提高到75億加侖,新法案卻規定到2022年增加到360億加侖。增產的乙醇有許多可以用玉米桿和葉子等農業廢料提煉,不會直接與食物生產競爭,不過新法也規定從穀物提煉150億加侖乙醇,主要利用玉米。

現行標準是由2005年能源法案訂定,導致各地大肆設廠提煉乙醇。隨著這些工廠展開作業和乙醇需求增加,玉米價格也節節上漲。愛阿華州立大學今年5月完成的研究斷定,玉米價格提高已導致每個人過去一年負擔的食品零售費用增加了47元。

【美聯社華盛頓十八日電】布希總統即將簽署的新能源法案,規定增加從非玉米生產的乙醇,這將帶給正萌芽的生物燃料市場可觀的商機,和巨大的不確定性。

從草和農業廢料生產大量乙醇,供商業銷售的可行性,尚未獲得證明,如果業界未能面對這項挑戰,最終可能由消費者付出代價。

如供不應求還要漲

如果這個野心勃勃的纖維素乙醇(cellulosic ethanol)目標未能達成,政府或業界會如何反應,目前還不清楚,一個可能的結果是如果供不應求,價格就會上漲。此外,政府和業界也必須刺激消費者的需求,和汽車製造業生產更多使用E85(含85%乙醇的燃料)的汽車。



◆ 美新能源法案 點亮生質燃料商機

【聯合晚報╱美聯社華盛頓十八日電】 2007.12.19

美國總統布希即將簽署的新能源法案,規定增加非玉米生產的乙醇,這將帶給正萌芽的生質燃料市場可觀的商機和巨大的不確定性。

目前業界尚無法從草和農業廢料生產大量乙醇供商業銷售,如果業界未能克服這項挑戰,最後可能由消費者付出代價。

美國目前每年生產近70億加侖乙醇,全部是用玉米生產的,這主要是由於在2005年的能源法案中,有政府的規定和補貼,2007年的能源法案規定到2022年時,每年要生產360億加侖乙醇,其中210億加侖是所謂的纖維素乙醇(cellulosic ethanol)。

要達到這個目標有許多障礙,其中一個不小的障礙是設計出一個能賺錢的生產纖維素乙醇的方法。其他的挑戰包括生產足夠的原料,卻不傷害環境;有效地運輸原料至乙醇提鍊廠;運輸製成的燃料至全國各地加油站;並增加消費者的需求。缺乏充足的生質燃料運輸系統和需求有限,已使今年乙醇生產商的利潤減少。另一個可能性是未來的生質燃料提鍊業,可能從許多原料生產乙醇,全國最大乙醇生產商Poet公司,已用原先廢棄在田地玉米棒和玉米桿來生產乙醇,但已因肥料、燃料漲價而憂心的農民表示,玉米桿中含的肥料,對次年的莊稼非常重要。

※ 都是布希惹的禍... XD 電動車才是王道。

fsj 提到...

黃豆玉米 飆不停

【經濟日報╱記者邱馨儀/台北報導】 2008.01.03

國際黃豆、玉米、小麥等大宗物資報價持續上揚,加上大陸為確保國內穀物供應無缺,對穀物出口開徵出口稅,導致芝加哥玉米期貨漲到11年新高,黃豆價格也已攀到34年來高峰,將帶動台灣大宗物資價格水漲船高,物價上漲壓力沉重。

業者昨(2)日指出,小型糕餅業、養豬戶今年農曆年關恐難過;但大宗物資類股,如統一、大成長城、泰山、卜蜂等因提前購料,將有庫存利益,短期利多可期。

台灣目前糧食自給率僅約30%,大多仰賴進口。飼料公會理事長洪堯昆昨天擔心,4月以後,台灣糧食供應就會出現吃緊現象,不排除台灣相關產業出現洗牌效應,無力購料業者將面臨被淘汰。

美國農業部預測,2007至2008年的行銷季,黃豆庫存將銳減23%,從前一年創紀錄的6,110萬公噸,降至4,730萬公噸,使得黃豆價格攀登至30年來高峰。高盛集團預估,黃豆將升抵每英斗14.5美元;北京當局對大宗物資開徵出口稅,也造成國際玉米價格創11年來新高。

洪堯昆表示,大陸對大宗物資開徵出口稅,意味大陸的糧食供應吃緊,長期來說,恐怕會由玉米擴大至黃豆、小麥等物資,將助漲台灣大宗物資價格。

台灣最新一次採購小麥的到岸價格,每公噸已飆至515至520美元,再度刷新歷史新高;18公升裝的業務用沙拉油,也因黃豆屢創新高,最近半個月內,每桶已再漲15至20元,出廠價達到780至800元。

洪堯昆分析,國外的分析師認為玉米現在還是低點,應該大量購買,但業者過去幾年普遍都曾在高檔套牢,即使看好大宗物資價格還會上漲,卻擔心買到高點而不敢大舉下手;另外,業者本身的資金及倉儲能力,不一定夠充裕,因此陷入兩難。

洪堯昆表示,目前黃豆供需最為緊俏,以黃豆1公斤價格約20元計算,每買一艘船的貨,就要花10億元,金額比過去多出一倍,資金壓力沈重。即使業者有意願多買,還需要融資配合才行。

洪堯昆建議,重啟平準基金機制,由政府透過補貼方式分攤業者的採購風險,進一步達到平抑物價的效果,或是補貼業者運費、協助業者取得低利貸款,以紓解業者的成本壓力。



◆ 小麥飆 麵粉月中再漲一成

【經濟日報╱記者邱馨儀/台北報導】 2008.01.03

黃豆、玉米、小麥等國際大宗物資漲不停,國內肉品與蛋品價格近期已因而全面揚升。不過,漲勢還沒有結束,麵粉公會昨(2)日表示,元月中旬後,麵粉價格可能再漲一成;國際玉米價格因中國大陸阻礙出口,創下11年來新高,台糖表示,規模較小的畜養戶今年會非常辛苦。

國內最新一次採購小麥的到岸價格,每公噸飆至515至520美元,再度刷新歷史新高。麵粉公會表示,元月中旬起,預計麵粉每袋價格會再漲新台幣50元以上,很有可能突破600元,蛋糕、麵包、包子、饅頭等業者成本壓力沈重。

國內麵粉公會總幹事黃錦河指出,日前國內小麥到貨價,每公噸為490美元,創下歷史新高,這些小麥將在元月中旬以前到港使用,業者勢必反映成本。

以目前22公斤裝麵粉出廠價約新台幣480至500元、零售價每袋約550至560元,預計元月中旬起麵粉每袋價格會再漲超過50元,「很有可能就要突破600元」了。

黃錦河強調,這還不是最貴的時候,由於最新一期小麥開標,每公噸價格進一步攀升至515美元至520美元,加上農曆年是傳統旺季,都還有調漲空間,「黃昏市場裡面很多低價麵包的商店、攤販,農曆年前恐怕將掀起第一波的倒閉風」。

國內18公升裝的業務用沙拉油,也因為黃豆屢創歷史新高,最近半個月內,每一桶已經再漲新台幣15至20元,出廠價已經達到780至800元,由於國際黃豆漲勢不變,近期每英斗衝上1,200美分,再創歷史新高。

國內沙拉油業者雖然不敢大聲喊漲,不過私下也透露,漲勢恐怕擋不住,甚至可能進一步延伸至飼料、蛋品、肉品等相關產品,在新的一年,國內物價漲價壓力依舊沈重。

國內業者表示,明知難以改變漲價趨勢,愈晚買成本可能愈高,但受限於資金及國內倉儲容量有限,無力大量採購;加上穀物價格已高,擔心隨時回檔,可能會重創業者,只能「邊走邊買」,成本也愈墊愈高。

黃豆、玉米、小麥漲不停,近期國內肉品與蛋品價格也全面揚升,洗選蛋一盒十顆的零售價已經達40元,12月毛豬每公斤也從中秋時節的新台幣46元漲到55至56元。國內最大養豬戶台糖就預言,國內小型養豬戶「今年很難撐下去」,國內可能也要出現一波洗牌風,未來大型企業化養豬已成趨勢。

fsj 提到...

舊經濟不死 原物料笑傲新世紀

呂紹煒/特稿 中國時報 2008.01.04

曾經,全球熱烈迎接新經濟,以為「舊經濟」已經逝去;曾經,「虛擬」凌駕在實物之上了;甚至一度,大家以為通膨已死。但隨著油價與原物料飆漲,油價甚至突破每桶一百美元,顯然,舊經濟與石油世紀「陰魂不散」的又回來了。

從廿世紀初開始展開的「石油世紀」,某種程度上架構出現代的實物經濟體系。但到廿世紀末,開花結果的電腦、網路等科技產業,為美國帶來最長的經濟繁榮期,把美股推上萬點,讓美國這個全球最大經濟體,出現四%以上的經濟成長率、失業率下降到四%,但卻絲毫未引發通膨。

於是,新經濟說開始出現,這種說法甚至得到全球經濟「教皇」─當時的美國聯準會主席葛林史班的背書。大家以為通膨已死,以科技產業為核心的新經濟取代以石油為核心的舊經濟;智識戰勝實物,虛擬就是世界。

但二○○○年科技股泡沫化,全球陷入通貨緊縮的危機中。不過,分別在八○年與九○年改革開放,投入資本主義經濟體系懷抱的前共產國家及印度等新興國家,卻以快速的步伐持續成長;因為成長,產生需求─包括對食物、石油、金屬、各種大宗物資的需求快速增加,這股力量,在廿一世紀初爆發了。

原油價格從○三年的每桶廿五美元一路漲到○八年初堂堂突破一百美元,其它重要金屬如鐵、銅價格;還有小麥、玉米等大宗物質,也都以倍數翻漲。在新經濟高唱入雲時代,被視為一無是處的原物料大國,再度虎虎生風。除了中東產油國的油元再度泛濫全球外,最明顯的就是俄羅斯;十年前新經濟當道時,還不出債務而引發金融危機,而今,靠著舊經濟重臨而翻身,外匯存底搶入全球第三名,在全球的影響力又與時日增。

而此發展,也改變了金融市場。通縮遠揚,全球央行再度上緊發條,對抗他們百年來的宿敵─通膨。金融市場出現的投資風潮,是巴西、中國、印度、俄羅斯這種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金磚四國」,甚至還有「金磚十一國」。股市中,曾被棄若敝屣的傳產重回舞台,台股去年的集團股市值不論是增加總市值最高、或增加率最高者,都是傳統產業集團。

以新科技為核心的新經濟仍會快速發展,深入每個人的生活;但,顯然,新經濟仍是建立在舊經濟上,而舊經濟更是生活的基礎。油價上百元,就是舊經濟與石油世紀告訴大家:哈囉,我還在!

fsj 提到...

需求+炒作 農產品漲勢驚人

【經濟日報╱編譯 劉道捷】 2008.01.07

原料狂漲熱潮已經擴及農產品市場,供需關係緊張必將推升農產品價格,中俄提高穀物出口稅、澳洲收成欠佳、全球需求強勁與投機氣氛升高,更是助長漲風。

中國大陸從5日起,提高穀物、稻米與黃豆出口稅5到25%;俄羅斯也不落人後,把未來三個月的穀物出口稅提高五倍,從每噸22歐元,提高到105歐元,實際上形同退出國際穀物出口市場。

不幸的是,阿根廷日前才暫時停止小麥出口、澳洲也傳出乾旱造成穀物嚴重歉收的消息。在這種情況下,只能靠穀物大出口國美國、加拿大和哈薩克填補缺口,但不能指望同遭乾旱的歐盟最大穀物出口國法國。

在原油期貨突破每桶100美元大關聲中,提倡替代能源的呼聲會大為升高,從而刺激生產乙醇的小麥與玉米需求,也促進可以生產生質柴油的黃豆需求。

芝加哥市場上周的漲勢反映各種不利因素,黃豆期貨2日以每英斗12.325美元收盤,離1973年的歷史天價12.9美元不到60美分。3月小麥期貨漲停板,每英斗上漲30美分,3月玉米收盤也上漲7.5美分

聯合國糧農組織穀物分析師艾巴惜安指出,目前存貨降到歷史性低水準,只要有進一步限制出口的消息,一定會造成穀物價格上漲。艾巴惜安也認為,有些消息主要是影響市場心理,例如「俄羅斯絕大多數出口穀物已經運出。」

但如中俄國內市場擁有足夠的穀物存量,主管機關顯然是擔心通貨膨脹死灰復燃和基本食品價格上漲。艾倫戴爾公司分析師維特表示,市場相當緊張,中俄兩國是想放出只要價格繼續上漲、就不會放任穀物出口的訊息,俄羅斯的作法多少有一點是出於選舉考量。

維特認為,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食品價格指數去年暴漲將近40%,預料漲勢至少會延續到4月初、2008年收成估測比較清楚時為止。新興市場國家的需求繼續激增,維特說:「12月31日那天,我們還收到巴基斯坦需要61萬噸小麥、孟加拉需要5萬噸的詢價。」高盛公司分析師預測今年原料價格會繼續劇烈上漲,農產品尤其如此,三周前高盛已經提高農產品價格展望,包括預測黃豆價格會上漲60%。



◆ 馬國烹飪油 實施配給

【經濟日報╱編譯吳國卿/綜合吉隆坡六日電】 2008.01.07

烹飪用油價格上漲導致民眾瘋狂搶購,走私進口猖獗,馬來西亞政府宣布今(7)日起實施配給烹飪用油。

馬國國內貿易與消費者事務部國會助理胡雄章(音譯)說,消費者一次只能買5公斤烹飪油。全國各地的超級市場和零售店已被告知,必須執行這項配給措施。

他說:「這是紓解短缺的暫時措施,將可避免恐慌性購買。我們做不到100%的控制,但至少民眾一次不能購買超過5公斤。」

馬國政府也要求烹飪油製造商提高產量,並呼籲消費者合作,以確保短缺現象很快解決。不過,馬國《周日星報》報導,配給的消息傳出後,又引發全國各地新一波搶購潮。

副總理納吉布說,恐慌性購買和囤積居奇已造成烹飪油的「人為短缺」,迫使政府採取配給對策,但烹飪油十分充裕,足夠每個人所需。他說:「供應十分充足,目前情況是由不尋常的需求所造成。」

馬國海關部已接獲命令,將加強邊界巡查以防走私。據報導,許多走私客私運烹飪油到馬來西亞。

馬國正面臨日增的物價上漲壓力,食物與運輸價格持續攀升,燃料價格也正醞釀未來幾個月會調漲。去年11月,馬國的通貨膨脹年率攀至2.3%,為九個月來的高點。

※ 應該都是期貨玩起來的?

fsj 提到...

食品漲不停 亞洲政經埋危機

【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 2008.01.22

從印度到印尼,亞洲各國政府都在為節節高漲的食品價格傷腦筋,因為食品價格短期內難回落已是不爭的事實。

在中國,食品占消費者價格籃子商品的三分之一,其他亞洲國家的食品比重更大。亞洲過去曾因燃料漲價引發暴力抗議,而今高價食品成了亞洲地區滴嗒響的定時炸彈。

香港花旗集團的分析師黃一平說:「如果通貨膨脹失控,不僅影響經濟,也會破壞政治穩定。」

在巴基斯坦,政府已派遣軍人護送運載小麥的卡車;馬來西亞一度對食用油採取配給制,並進一步提高油品補貼。在通膨率創11年新高的中國,政府提高出口穀物稅賦以促進穀物內銷,並採取計畫經濟體制式的價格控制措施。印度考慮降低食用油進口稅,印尼政府除了補貼食用油廠商,並免除進口大豆10%的關稅。

但這些措施顯然不夠,印尼大豆的價格自年初以來漲了一倍,1月14日引發2500人抗議。雅加達一家豆製品公司的總裁蘇塔約說: 「光免稅還不夠,政府必須確使價格不會每天上漲。」

各國面對的共同問題是全球商品價格不斷上漲,小麥、棕櫚油和大豆的價格都衝到歷史高價。

各國雖然都在設法因應,但經濟學家對各國政府政策卻表示不敢領教。經濟學家指出,補貼食品生產雖然可能增加產量,卻會扭曲資源分配;補貼零售價格則容易引發走私,馬來西亞就出現這樣的問題。

經濟學家對中國控制價格的做法尤其詬病,認為對通膨只是治標而不治本,控制價格的措施向來都以失敗告終。英國的總體經濟預測公司朗伯德街研究公司的報告指出:「當控價措施無法阻止通膨時,將導致更多的不安和不滿。而中國政府之所以憂心通脹,正是因為可能引發社會動亂。」實際上,這也是亞洲各國政府的共同的隱憂。

那麼,到底食品價格上漲是周期性的短期問題,還是結構性的長期現象。經濟學家也無定論。有些學者認為,食品價格上漲會帶動農作物產量增加,而且像中國豬瘟等去年嚴重影響食品供給的因素也不會再現。

有些學者則認為,隨著亞洲人收入增加,對肉、奶和其他高蛋白食品的增加。大量玉米地被用來生產生質燃料、中國在工業侵占和沙漠化的影響下失去耕地,對食品價格都有長遠影響。專家建議,各國政府增加投資以提高農作物產量,並讓農村地區基本設施現代化。據印度商業和工業部統計,由於缺乏冷藏設備,印度每年生產的6000萬噸蔬果30%被浪費,相當於英國的年產量。

※ 革命的時刻到來?

fsj 提到...

紐約貝果漲價 車害的?

【聯合報╱紐約特派員林少予/5日電】 2008.02.06

「貝果」(bagel)是紐約人的代表性早餐,上班時刻人手一個褐色紙袋,裡面大抵是貝果一枚,咖啡一杯,普及程度就像台灣的美而美的三明治。

但最近紐約人要吃到這種簡便、好吃的食物,得從口袋中多掏出幾個銅板了。

紐約「都會報」報導,曼哈頓著名的貝果專賣店H&H表示,小麥去年一月以來幾乎漲了三倍,H&H不得不漲價。

都會報訪問了另一家從1920年代開始營業的貝果老店Bialys&Bagels,這家店一年來勉力將貝果的價錢維持在美金七角一個,最近也不得不漲價。另一家在曼哈頓有兩家連鎖店的Ess-a-Bagel的經理說,去年十月他們才將一個貝果的價錢從美金七角漲到八角,現在可能又要漲了。

曼哈頓三大道與38街附近的Daniel's Bagels上個月才把一個貝果的價錢提高為美金九角,但不到一個月又要漲價,老闆Arye Lewkowitz擔心的說:「一個貝果要賣超過一塊錢,這太可怕了,我不知道將來怎麼辦」。

位於紐約皇后區的一家小麥大盤商Fodera Foods老闆大衛‧賈飛指出,小麥價格上漲,近因是澳洲去年旱災,小麥因而減產30%,亞洲市場被迫轉向美國購貨。賈飛說,現在全美烘焙業都受到衝擊,受影響最大的就是使用小麥最多的貝果與麵包。

英國廣播公司(BBC)去年九月報導,國際小麥價格過去五年漲了3.5倍,而目前全球小麥儲量是1980年代以來最低。

BBC表示,中國大陸等新興國家肉食需求大增,因而大量進口小麥作為飼料,也是麥價上漲的原因。此外,許多美國農地棄小麥改種可提煉生質燃料的玉米,以獲得政府補助,也導致產量減少,麥價攀升。

換句話來說,紐約人想要吃到便宜的貝果,競爭對手之一是汽車。



◆ 榖物漲價效應開始顯現

彭漣漪/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 2008.02.06

今年,食大不易。主計處表示,去年下半年起國際榖物轉嫁到食品價格的效果開始顯現,今年一月,黃豆引起的沙拉油及調理油年增率漲了三成,玉米飼料引起的雞蛋及雞肉價格漲兩、三成,至於小麥引起的麵製品則有一成漲幅。

主計處三局科長吳昭明指出,從九五年初至今,小麥的國際價格漲了一.七倍,黃豆漲了一.一倍,玉米漲了一.三倍,這些都是食品的主要原物料,國際價格上漲明顯,台灣也無法自外於影響。

這些國際榖物帶動的上漲,主要是反應在食物價格及核心物價。去年上半年國際榖物早就起漲,但廠商由於競爭關係,怕失去消費者,自行吸收成本;但到了下半年,廠商真的撐不住,大型賣場也紛紛妥協,價格才開始漲起來。



◆ 核心物價高漲 9年來新高

侯雅燕/台北報導 工商時報 2008.02.06

主計處昨日公布一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為二.九六%,雖比上月的三.三三%為低,但是一月核心物價年增率卻達到二.七一%,創民國八十八年三月以來的新高;以新台幣計價的進口物價漲幅則高達一六.九四%,創下十八年來的最高。

另外,一月份躉售物價指數(WPI)年增率一○.二一%,成長幅度亦很驚人,這是九十三年十一月以來的新高點。由上述三項指導來看,國內輸入型通膨的壓力持續加重中。

主計處說,這些指標的走高,主要是受基本金屬與鋼鐵等大宗物資、原油價格大漲所致;中國大陸近期發生大風雪,災情嚴重,災後復建預料對鋼鐵的需求會更大,恐持續刺激鋼鐵的國際價格。

主計處科長吳昭明指出,近一年來,小麥價格上漲一.七倍、黃豆上漲一.一倍,飼料用玉米也漲了一.三倍,導致麵包、麵條、食用油等食物類價格居高不下。再加上,近一年石油價格上漲幅度高達七四.二%,使得一月CPI年增率為二.九六%,漲幅雖已趨緩,為九十六年九月後的最小漲幅,但仍是偏高的水準。若剔除蔬果、水產、能源等短期易受波動的商品後的核心物價,即穀物食物、房租、教養娛樂、交通運輸、醫療保健等,一月核心物價年增率達二.七一%。

吳昭明表示,往年只有因農曆春節季節因素,核心物價年增率才會飆過二%,但自去年十月以來,已連續四個月核心物價年增率都超過二%,值得關注。

另一方面,一月份以新台幣計價的進口物價漲幅高達一六.九四%,是七十九年十一月以來的新高點,而七十九年十月漲幅為一六.九七%,當年油價飆高是因發生波斯灣戰爭。

吳昭明分析說,國際油價在去年一月處於相對低點,往後逐漸上揚,今年一月油價正好處於高點,所以進口物價漲幅才會特別顯著。



◆ 一月進口物價 創18年新高

彭漣漪/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 2008.02.06

不景氣,物價壓力持續升高,今年春節可難過。主計處昨日公布一月物價,以新台幣計價的進口物價年增率達到「極罕見」的一六.九四%,創下逼近十八年來的新高。由於進口物價是未來消費者物價的主要壓力源,顯示未來物價並不樂觀。

而且,一月代表長期物價走勢的核心物價上漲二.七一%,也創下近九年新高。

過去七年來,年平均進口物價最高也只有九%左右,但一月數值飆高至一六.九四%,主計處第三科科長吳昭明表示,進口物價「非常的高」。他分析,主要是因為今年一月國際石油價格位於高點,一桶達八八美元,而去年一月價格是五一美元,漲了七成有餘;民國七九年進口物價曾出現近一七%的成長率,當時是由波斯灣戰爭引發的石油上漲。

幾乎是物價年均值的兩倍

此外,一月代表長期物價走勢的核心物價上漲二.七一%,也創下近九年新高,且已連續四個月超過警戒值二%。「過去只有過年時核心物價會超過二%,但現在每月都超過二%。」吳昭明指出,由於去年基期低,今年上半年核心物價「應該還是很高」。核心物價去除蔬菜水果及能源兩大類容易受到波動的商品,顯示物價上漲已非短期波動因素。

這波推升台灣核心物價的力量主要是國際榖物。吳昭明指出,去年全年核心物價上漲一.四%,上半年僅漲○.七%,漲勢主要集中在下半年,第三季達一.六%,第四季達二.四%。「國際榖物價格上漲對食品轉嫁效果,下半年才開始顯現。」吳昭明說,國際油價雖然漲七成,但由於政府凍漲,國內加油站的油品牌價只漲一七%,漲幅小很多。

核心物價連續四個月逾二%

唯一的好消息是由於蔬菜價格回穩,整體消費者物價漲勢稍歇。吳昭明指出,一月分消費者物價年增率為二.九六%,漲幅是去年九月以來最低,儘管年增率連五個月逾二%,但似有趨緩態勢。

消費者物價細項中,食物類貢獻總漲幅的一半左右,其中,肉類上漲一成、水產品上漲五%,水果漲兩成五,蔬菜則跌三成。吳昭明分析,蔬菜陸續復耕,價格下跌,但去年秋颱造成南部水果產地落果嚴重,加上現在過年,需求增加,因此水果價格呈現上漲。

吳昭明舉其他國家食物上漲情形指出,中國去年全年食物上漲一二%,香港漲四%,美國漲四%,新加坡漲二.九%,南韓漲二.五%,而台灣漲二.九%。「比起其他國家,台灣食物漲幅還算緩和。」



◆ 價格控制實乃飲鴆止渴
http://chinese.wsj.com/big5/20080204/ecb162653.asp

華爾街日報/Patrick Barta/2008年02月04日

隨著食品價格大幅上漲﹐更多國家開始回歸到價格控制的老路上去﹐但這種做法有其潛在危險性。

上個月﹐中國政府表示﹐豬肉、禽蛋等農產品的生產商在漲價前必須獲得監管部門批准。但市場人士說﹐當生產商向監管部門提出漲價申請時﹐卻被駁回了。泰國對方便麵和食用油採取了類似措施。俄羅斯也正計劃限定某些麵包以及禽蛋和牛奶的價格。

墨西哥正努力控制玉米餅的價格﹐委內瑞拉則在限制牛奶和糖類等主要食品的價格。馬來西亞在籌備設立監督食品成本的國家價格委員會(National Price Council)﹐並計劃增加主要食品的儲備﹐同時還開設了24小時熱線供消費者發泄對食品價格上漲的怨氣。

這些措施表明﹐隨著食品成本大幅上漲﹐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壓力日益加劇。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 Corp.)的數據顯示﹐在主要發展中國家﹐目前食品價格的年上漲率為11%﹐較2006年的4.5%有顯著上升。價格上漲某種程度上是新興市場的需求不斷增長以及油價走高的反映﹐因為這兩個因素推高了糧食種植和運輸的成本。

去年12月﹐新加坡的通貨膨脹率達到了25年來的最高水平﹐原因之一就是食品價格的上漲。在墨西哥、馬來西亞、巴基斯坦和印度尼西亞﹐食品價格上漲或食品短缺還引發了抗議活動。去年底﹐中國有三人在超市搶購食用油時被踩踏而死。在海地等貧困的加勒比海國家﹐情況尤其嚴峻。

國家對價格實施控制以平抑物價以往只是零星現象。但這種做法目前日漸流行開來卻可能會給實施國帶來嚴重問題﹐其影響甚至會波及世界其他地區。

經濟學家們警告說﹐價格控制會刺激人們囤積食品﹐從而導致供應短缺﹐進而引發社會動蕩。面對持續不斷的食品短缺﹐委內瑞拉政府上週警告說﹐政府可能會在必要時沒收食品公司的財產﹐以確保國家的食品安全和主權。

不過﹐價格控制的最大不利影響或許是打消了生產商和消費者改變自身行為的積极性﹐而這些改變本可能抑製引發通貨膨脹的潛在因素。經濟學家們說﹐如果價格控制實施得太久﹐那麼取消控制後﹐價格大幅反彈、社會出現動蕩的可能性會更大。

食品價格上漲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農民們將一些農作物用於生產生物燃料﹐造成食用農作物減少。其次﹐在中國和印度等快速發展的國家﹐居民的飲食結構正在迅速改善。

舉例來說﹐中國的大豆需求從1990年的1,100萬噸增加到目前的約4,700萬噸。芝加哥研究公司AgResource Co.的總裁丹‧巴斯(Dan Basse)等人表示﹐價格控制產生的問題是﹐消費者擔心如果價格放開後有些產品他們可能就買不起了﹐所以現在不斷地購買這些產品。這就導致需求被人為地抬高。除此之外﹐價格控制還可能會抑制農民提高產量的積极性﹐因為他們無法保證自己的產品能在市場上賣個好價錢﹐不過目前這尚未成為一個普遍問題。

美國農業研究公司Informa Economics的首席執行長布魯斯‧舍爾(Bruce Scherr)說﹐實施價格控制時﹐實際上加重了通貨膨脹的壓力﹐而這種壓力正是刺激實施價格控制的原因。

上世紀70年代的情況就大體如此﹐當時尼克松總統在美國大範圍地實施價格控制。雖然開始的時候似乎頗有成效﹐但效果并不能持久﹐最後不得不取消了控制。之後﹐通貨膨脹的來勢更加凶猛﹐1974年通貨膨脹率超過了10%。

價格干預似乎對近年來高居不下的油價也起了推波助瀾作用。很多亞洲和中東國家實行燃油價格補貼或是限制燃油價格﹐消費者因此毫無顧忌地使用燃油。因此﹐雖然國際原油價格一路飆升﹐石油供應卻仍然吃緊。

最近一波食品價格上漲可能很快就會過去﹔如果因美國經濟可能出現的衰退而導致全球經濟增長顯著放緩﹐那麼這一過程還要更快。這樣的話﹐中國和其他國家的政府或許就能悄無聲息地取消價格控制了。

但是﹐很多經濟學家相信導致食品價格上漲的各種因素──包括中國等國家土地和水資源的短缺──可能很長時間都無法消除。

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政府官員堅持稱﹐價格控制只是暫時性的﹐不會產生長期影響。上個月﹐中國政府官員在一份公告中指出﹐最近政府的干預措施不是凍結價格﹐而是為了防止個別公司不合理地漲價或盤剝消費者而實施的短期措施。一些分析人士預測﹐中國的價格控制在春節之後可能會放寬。同時﹐政府也在向一些農民提供補貼﹐以提高糧食產量。

泰國政府官員也對價格控制措施輕描淡寫。該國一直以來都對糖類實施價格限制﹐並要求食品生產商和分銷商在提高乳製品等產品的價格前必須獲得監管部門批准。近幾個月來﹐泰國將該限制範圍從原來的6種食品增加到目前的15種﹐其中包括酸奶和方便麵。

對很多人仍生活在貧困之中的發展中國家來說﹐顯而易見的問題是﹐食品價格上漲會給大量居民造成生活困難。比如﹐中國政府官員就擔心食品價格上漲一旦失控﹐將可能在偏遠農村引起麻煩﹐給北京帶來更多挑戰。結果就是﹕發展中國家以它們希望的速度取消價格控制可能會變得更加困難﹐從而使全球農產品市場更有可能發生歪曲。



◆ 穀物換燃油 太不划算

陳文卿 中國時報 2008.02.06

年節將到,市場裡雞鴨魚肉卻皆漲得凶,讓消費者買不下手。但是生產者是否有賺到錢呢?有一位朋友養了二十多年的蛋雞,雞舍終年維持三萬多隻雞,卻在去年底收起來了,因為飼料漲得太凶,又無法全部轉嫁到蛋的出售價格上(消費者無法接受),不堪虧損只好收攤了。

其實,國內不論是養雞或養豬,幾乎所有的飼料原料包括玉米、黃豆、魚骨粉…等,九十%以上通通靠進口。近年來國際間各種原物料皆飛漲,追根究底與能源漲價有關,因為可供糧食、飼料的玉米、大豆都被拿去作能源了。許多人擔心發展生質能源擠壓糧食生產的噩夢,恐怕將成真。二○○八年恐怕不僅能源吃緊,糧食供應也不樂觀。

台灣自古號稱以農立國,可是現在從南到北皆可發現休耕農地。尤其是稻作收入有限,所以可耕種的田地常是一片荒蕪。為了有效利用休耕農地,很多農地都被拿來種植能源作物了。可是不論是種大豆、向日葵或油菜等,收穫量皆極低,要拿來榨油產量更奇低。發展生質能源的瓶頸既受限原料供應,目前所生產的生質柴油、生質酒精,價格皆遠高於市售汽油、柴油,不靠補貼很難推得動。當然再生能源成本高於傳統石化能源舉世皆然,適當的補貼政策絕對有必要。但我們似乎可以有更經濟有效的方法。

有一個邏輯我一直想不通:我們拿大片的農地去種植能源作物,再花費成本去收割、運送及提煉生質能源,生產成本又高,另一方面卻又必須花錢去進口飼料。我們為什麼不直接將農地種飼料作物?

現在都市人奇貨可居的番薯葉,以前稱為「豬菜」。是在二期稻作之後種植,並用來恢復地力。香蕉採收過剩或品質不良無法外銷的也是給豬吃。而且以前養多少豬或多少雞,是以有多少農糧副產物及盡量利用既有農地生產而定。今天養豬養雞皆已走到企業化經營了,當然不能僅以自種農作供自家飼養禽畜為限,必須較大區域的規畫。如果我們的農牧業仍然必須維持發展,政府似乎應該思考如何利用既有農地提高飼料用原料的供應了。

至於能源部分,拿可供食用的穀物去轉換成油燃燒,似乎有點暴殄天物。最好的方法還是應該建立一個農業生態循環系統:農作物供糧食利用,廚餘或不堪供人食用部分給動物吃。動物的排泄物及各種農業廢棄物,再拿來作厭氧醱酵產生沼氣再生能源。厭氧醱酵後的汙泥,是絕佳的天然有機肥料,再用作農作物的生產。這樣的循環系統如可生生不息,當然是最理想的狀態,但事實上每個環節間不可能完全達到供需平衡,可是我們可以做到「最佳化」。

也就是說既有農地可供應飼料比例若干,以及農牧廢棄物可轉換成再生能源量有多少,皆可以計算出來,不足部分當然還是必須假以外求。因應全球溫暖化的壓力,發展再生能源絕對很重要,可是經濟效益也必須顧及啊。 (作者為工研院研究員)

※ 會不會出現「糧食」危機?

fsj 提到...

全球通膨物價漲 創歷史新高

【聯合報╱編譯夏嘉玲/綜合報導】 2008.02.14

世人密切關注美國經濟是否衰退之際,全球性通貨膨脹早已不動聲色地升到歷史新高點。各國中央銀行都面臨艱難抉擇,其政策可能導致歐元貶值、亞洲貨幣走高;連續兩年大貶的美元可能趨於穩定,兌歐元升值但兌亞洲貨幣走弱。

在全球經濟強勁成長下,各地物價樣樣上揚,各國通膨率走高,新加坡、沙烏地阿拉伯分創25年及16年新高,歐洲及中國也分達14年及近11年最高點。

香港「文匯報」報導,中國大陸罕見雪災影響農作物收成,元月鮮菜價格漲幅明顯擴大,通膨陰影再度籠罩,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增加率恐將創下新高;經濟分析師預測,第一季中國CPI將較去年同期增加超過6%,甚至達到7%以上的歷史高位。由於通膨壓力持續,外界預期中國人民銀行可能再次升息。

美國去年下半年爆發次級房貸風暴,股市、房市不振,經濟衰退陰霾罩頂。歐元區經濟成長也開始趨緩,市場預期即使通膨高張,歐洲中央銀行仍將不得不調降利率以刺激消費。

英國研究機構Lombard Street Research分析師史坦說,以往幾次景氣好時,各國中央銀行都在通貨膨脹壓力下採取緊縮政策,導致經濟成長趨緩,但這一次有其他問題導致的弱點,讓各國央行無法實施緊縮政策。

史坦預測,非糧食與非能源類物價今年仍會持續上揚;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 (Fed)短期內連番調降利率「雖還不到玩火程度」。

歐元上周兌美元貶值2%,幅度是2006年6月以來之最。亞洲地區貨幣仍屬相對弱勢,有較大升值空間,就抑制通膨而言,亞洲有較多籌碼。

忠誠資產管理集團 (Allegiant Asset Management Group)國際股市部門主管休茲認為,美國將成「全球通貨緊縮震央」,亞洲則會是全球通貨再膨脹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