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27

中東和會登場 萊斯熱布希冷

尹德瀚、陳文和/綜合廿六日外電報導 中國時報 2007.11.27

由美國召開的中東問題國際會議明天起在美國馬里蘭州安納波利斯市舉行,這是七年來第一場正式的中東和平談判,約有50個國家和組織受邀參加,但美國白宮國家安全顧問哈德利卻在25日表示,美國總統布希不會在談判過程中扮演太過積極的角色。

哈德利說,布希認為美國的角色應該是從旁鼓勵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而非對一方或另一方施壓,強行搞出一個解決方案,「歷史顯示強迫措施行不通…締造和平必須靠參加談判的各造自己去協調」。

對以色列總理歐默特而言,布希這樣的立場等於讓他吃下定心丸,因為他在國內政治基礎搖搖欲墜,如果在美國施壓下做出重大讓步,可能會使他的政府垮台;但親率代表團與會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可能很失望,他原本指望美國會強迫以色列做出讓步。

原本不確定是否與會的敘利亞昨天宣布會派副外長出席,這表示以色列所有鄰國都會參加這場會議,然而很多代表其實意興闌珊,並不指望這場會議會有具體結果。被禁止參加的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瑪斯」今天更揚言,安納波利斯會議決議對巴勒斯坦人民不具約束力。

布希上任六年多來,對於美國在中東問題所應扮演的角色一直小心迴避,他認為柯林頓和之前歷任美國總統企圖解決中東問題的努力都註定要失敗。布希甚至告訴幕僚,他不想在中東問題上浪費他的政治資本。

但是到了今年,國務卿萊斯和其他高層官員在政策上似乎逐漸轉向,認為美國如果能夠促進中東和平進程,對於美國在中東的處境將有多方助益,包括藉由和平談判凝聚阿拉伯國家對美國孤立伊朗的支持,以及協助穩定伊拉克的動亂情勢。

阿拉伯世界和歐洲國家的外交官泰半認為,萊斯期望能促使中東和談有進展,但他們同時也憂懼,布希並不全然贊同萊斯的觀點,且有時會因而囿限萊斯的角色功能。

萊斯日前表示,布希非常支持此次旨在為中東謀求和解方案的新努力。儘管萊斯這麼說,布希的立場卻顯示他與萊斯的看法存有差異。



◆ 攻占清真寺悲劇 沙烏地回歸保守

郭崇倫 中國時報 2007.11.27

由美國召開的中東和會,又一次即將在安納波利斯海軍官校舉行,本來中東和會就是形式重於實質,這次更是如此,整個議程只有半天,有人暱稱為「咖啡會談」,大家連坐下來吃頓晚餐的時間都沒有,更不可能觸及問題本身。

但這也正是美國的期待,讓此會議開啟以巴持續商談,達成永久和平方案,希望在布希任期終止前,替紛擾世局解除定時炸彈的引信。

安納波利斯會議需要阿拉伯國家的參與,但沙烏地外長抱怨,「我們實在不能忍受與以色列代表一起拍照握手的表演秀」,只是礙於阿拉伯聯盟共識,勉為其難。

別的國家來不來沒關係,美國真正在意的是沙烏地,它的金援對現在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有絕對影響力,巴人經濟與生活更要仰賴沙國未來的協助,作為朝聖的宗主國,沙國對伊斯蘭世界輿論有莫大影響力。

但是偏偏這時卻發生沙國遭強暴少女被判處鞭刑事件,沙國法院理由是她不應該與另一個非丈夫的男人獨處,沙國落伍中世紀神權國家的形象,引發全世界輿論大譁。

國務院不希望觸怒沙國,發言人只息事寧人的說「這是主權國家在行使其司法程序」,民主黨候選人歐巴馬與希拉蕊都質問布希政府為什麼不強烈對沙國抗議,同是女性的國務卿萊斯非常尷尬,卻又投鼠忌器。

沙烏地阿拉伯其實不是一直是這樣教規嚴格的國家,在70年代老王費瑟的時候,自由化已經開始,婦女主播的服裝是西化的,婦女也准許開車,但是華爾街日報外交記者川夫莫夫(Y. Trofimov)在回顧調查的新書《麥加圍城》(The Siege of Mecca)中指出,1979年的一場「攻占麥加清真寺」的悲劇,使得沙烏地重新歸回極端保守的瓦哈比意識形態,也寫下賓拉登的基地恐怖攻擊藍本。

悲劇主角43歲的朱汗曼,曾經在沙國國防軍中擔任伍長,後來就讀麥地那大學,受到瓦哈比主義薰陶,認為要回到最根本的教義去追尋遵循,沙烏地當時的社會自由主義應該被制止,但不同於宗教學者的空議論,他是個貝都因人,也是個軍人,他決定要付諸行動。

他準備的相當充分,以棺材為掩護,賄賂守衛,足足運送了三卡車的軍火彈藥進入麥加大清真寺,在西曆11月20日,同時也是回曆第1400年的第一天,他與幾百名同夥占領了所有伊斯蘭教徒每日五次須面向祈禱的麥加大清真寺,封鎖39個對外出口,挾持在其中朝聖的十萬民眾,開始與沙烏地當局對恃。

朱汗曼相信伊斯蘭的救世主已經在回曆新年降臨,就是隨他起義的連襟,在最神聖的大清真寺,他號召所有教徒與他一起推翻異端不虔誠的沙烏地王室。

朱汗曼剛開始是佔優勢的,他的人占據大清真寺的四處全城最高的呼拜塔,狙擊手最好的位置,大清真寺有功率最大的電台可以播送自己的訊息,同時,政府部隊不敢向清真寺開槍,怕犯褻瀆罪。

政府無計可施,只好召開會議,由宗教領袖們作出「法特瓦」(fatwa),容許在大清真寺使用武器,但作為交換條件,政府則同意捐獻石油收益,以設立宗教學校與宣揚教義,國內女性的限制又恢復,宗教勢力則占據司法體系與教育系統,以確保道德標準的確立。

接下來的13天,麥加清真寺開始血戰,規模比攻占今年紅色清真寺之役不知道大了多少倍,朱汗曼的人不敵潰敗,戰事最後是在清真寺數以百計的地下室逐室進行,靠著賓拉登堂兄弟所提供的建築藍圖,以及法國突擊隊所提供的神經毒氣,沙國特種部隊把他們一個個「薰出來」,有60餘人遭到斬首。

清真寺起義如此慘烈的結束,在伊斯蘭社會裡,激起廣泛回響,從巴基斯坦到突尼西亞的美國大使館都遭到攻擊,也「感召」了激烈分子在次年計畫刺殺埃及總統沙達特與教宗若望保祿二世。

麥加大清真寺事件一般被國際忽略,因為前兩周才剛發生伊朗革命,而在占領清真寺結束之後兩周,蘇聯突然入侵阿富汗,但是其長遠影響則是現在才感受到。

沙烏地油元替全球宗教學校提供經費,並且從沙烏地輸出瓦哈比教義,替孕育恐怖分子埋設了溫床,也開始替在911事件、倫敦或馬德里的爆炸案倒數計時。

如果從麥加大清真寺事件回看,也許是沙烏地並非美國期待的解決方案一部分,而反倒是問題的一部分。

※ 相關報導:

藝術館鑿裂縫 雕刻家:鴻溝沒有底線

巴基斯坦能否安定的幾個因素
重溫歐美在伊問題歷史
布希的「新中東和平計畫」?
新七大崛起 歐美能源龍頭易位
沙烏地自爆客
美國在南韓人質事件的角色
塔利班:生病女人質換女囚
中俄聯手軍演 中亞運籌全球戰略
中國的達佛考題
從美關島最大軍演到台灣短線外交
美國終於對台灣下重手
美國種族主義的繩繯
譴責亞美尼亞屠殺 土耳其揚言與美斷交
布希遲早會轟炸伊朗
不理美伊反對 土耳其國會授權出兵伊拉克
巴基斯坦實施戒嚴 媒體批總統二度政變
阿富汗史上最大一起自殺式爆炸事件

考夫曼:合體金融巨獸…野性大發
石油危機演習油價飆到150 美無計可施
觀念平台:亞洲投機大戰
氣候暖化 亞洲經濟與社會發展將倒退

7 則留言:

fsj 提到...

美募「人類學傭兵」 碰一鼻子灰

【聯合報╱紐約特派員林少予/二十七日電】 2007.11.28

美國軍方今年九月開始招募人類學家赴伊拉克與東阿富汗,專責蒐集風土人情等文化資訊,提供給作戰部隊指揮官參考。但「美國人類學學會」認為美軍此舉嚴重違反人類學家的工作倫理,將於廿八日舉行的年會中通過決議表明反對。

美國國防部表示,這個稱為「人類知識系統」(HTS)的計畫,目的在於減少因為文化隔閡與誤解造成的傷亡,甚至替當地部族解決紛爭,從而更能增進如醫療與教育等方面的幫助。該計畫的經費是四千萬美元,在伊拉克與阿富汗的廿六個旅級部隊,都派有一個HTS部隊執行任務。

但人類學界的龍頭單位「美國人類學學會」日前表示反對這個部分人類學家稱為「人類學傭兵」的計畫,原因是:一,人類學家進行田野研究時,必須表明自己的職業與工作內容,但替HTS工作的人類學家,同時也是戰地指揮官的幕僚,兩種工作性質衝突,難以兼顧。

二,人類學家的工作倫理之一是:「不得傷害研究對象」,但經由HTS蒐集到的資訊,有可能被戰地指揮官作為攻擊敵人之用。三,人類學家必須在研究對象同意的前提下,才能從事田野調查,但此點顯然很難在戰地執行。

由「美國人類學學會」執行委員會草擬的決議文指出,美國發動的這場戰爭咸認是侵犯人權的戰爭,戰爭的基礎來自錯誤的情報與不民主的原則。在這種情況下,該學會無法接受將人類學專業應用於HTS計畫下。

決議文表示,人類學家應該在公共領域中透過辯論、對話、思考、與尋找事實的方式,提供政府有用的資訊,從而幫助政府訂定政策。

人類學這個領域向來有「殖民主義的女傭」之稱,與戰爭的關係更是千絲萬縷。美國聖馬丁大學人類學家、「美國人類學學會」執行委員大衛‧普萊士在「人類學知識」一書中指出,二次大戰時人類學家就曾經替美國軍方研究敵對國家的文化,甚至參與製作心戰宣傳;五○年代時,「美國人類學學會」甚至還有與中央情報局合作的紀錄;越戰時,美國從法國人類學家的研究中,解析越南的鄉村社會結構。但越戰失利後,人類學開始與軍方漸行漸遠,美軍執行「人類知識系統」計畫,人類學家擔心重蹈當年覆轍,故而極力反對。

※ 當然要反對,這跟一手拿香,一手拿槍沒兩樣!

fsj 提到...

歐盟伊朗核談破裂 伊朗拒停止濃縮鈾

【中央社╱中央社倫敦三十日綜合外電報導】 2007.12.01

歐洲聯盟與伊朗的核子談判今天破裂,德黑蘭當局拒絕凍結鈾濃縮,雙方未能達成折衷,歐盟談判代表外交政策主管官員索拉納坦言失望。

索拉納會後告訴記者:「我必須承認,經過五小時會談,我本來期望很多,因此我很失望。」

索拉納說:「我們可能在十二月底前透過電話聯繫,環境許可我們將舉行會談。」

不過就在索拉納發表上述談話前幾分鐘,伊朗談判代表賈立里卻傳達不同訊息,稱今天的會談「不錯」,兩人安排下個月再會面。

但是賈立里仍然表達伊朗不停止濃縮鈾的立場,稱強迫伊朗停止濃縮鈾,「令人無法接受」。

賈立里告訴記者:「禁止核子擴散條約沒有說締約國無權進行濃縮。」

賈立里說:「伊朗履行責任,權利卻遭剝奪,這令人無法接受。」

賈立里也說,伊朗不會因為聯合國通過新決議施壓,就抑制自己的核子計畫。

賈立里告訴記者:「他們已通過三份決議,卻一事無成,同時伊朗卻獲得重大技術成就。」

他說:「他們無法成功阻止伊朗精通鈾濃縮技術。如果他們想要繼續走同樣的路,是不會成功的。」

而索拉納的措辭,以及他緊張的肢體語言,顯見兩人無法達成共同立場。事實上兩人分別向記者發表談話,似乎也顯示存在歧見。

主要強權英法俄美中德六國明天將舉行巴黎會談,商討伊朗核危機,各界原先預料今天會談結束後,索拉納將出席明天的會議,針對情勢向各國作出評估。

但索拉納的發言人賈拉琪女士會後告訴記者,索拉納不計畫親自出席巴黎會談,將由助理代表。

賈拉琪也表達歐盟的不滿,稱儘管會前伊朗承諾提出「新構想」,但他們未感覺到伊朗今天的說詞有任何新意。

fsj 提到...

WHO:自美入侵 伊3年逾15萬人死於暴力

【中央社╱日內瓦九日專電】 2008.01.10

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天指出,它與伊拉克政府共同進行的一項家戶訪問調查估計,伊拉克自從二零零三年美軍入侵到前年六月,共有十五萬一千名伊拉克人死於暴力事件。

這份報告今天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研究小組指出,評估在衝突情勢中的死亡人數,是件極度困難的工作,所以上述數字仍很難準確,他們認為在十萬四千人到二十二萬三千人之間都有可能。

這一研究結果,是採用一項更廣泛的伊拉克全國家庭健康調查,訪問九千三百多個家庭取得的資料。

研究指出,從二零零三年三月起,暴力成為十五歲至五十九歲伊拉克男性的最主要死因。自那時起的第一年內,平均每天有一百二十八名伊拉克人死於暴力,第二年每天一百一十五人,第三年每天一百二十六人。而過半的暴力死亡都發生在首都巴格達。

研究說,對於同段時期的伊拉克死於暴力人數,過去其他調查估計的數值落差相當大,從四萬七千多人到六十萬一千多人都有。

fsj 提到...

耗費三兆美元的伊拉克戰爭

郭崇倫 中國時報 2008.03.11

3月19日是伊拉克戰爭五周年,許多討論集中在目前增兵(Surge)的成效,何時可以撤軍,伊拉克政府究竟能不能自立無需依賴美國,進入大選年,議題更被放大檢視,最新的辯論是,究竟伊拉克戰爭要耗用多少戰費?

布希政府對此諱疾莫深,當初白宮經濟顧問提出2000億的粗估,被國防部長倫斯斐嗤之以鼻:「胡說八道」,今年二月國會預算處計算,迄今為止,花在伊拉克、阿富汗與其他反恐戰爭上已達7500億之多。

但是現在民主黨方面提出的數字,直讓共和黨人跳腳─「三兆美元」。事實上,《三兆元的戰爭》正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系教授史迪格勒與哈佛大學政府學院教授畢爾莫合寫的新書標題。

按照目前官方數字,每個月戰費是120億美元(加上阿富汗則是160億)累加上去,但這都是屬於緊急撥款法案中的額度,但史迪格勒與畢爾莫指出,軍費其實由廿四個法案分攤,如果加上隱藏在國防預算裡的、照顧傷殘與退伍軍人的、軍備折舊等,總額很快就達到1.5兆元。

其他的費用還包括借貸的利息、因為油價高漲所需付出的額外費用等等,史迪格勒在接受英國媒體訪問時表示,他沒有誇大數字,事實上,全部費用接近5兆元。

這筆鉅款怎麼籌措?這是史迪格勒最強烈批判的。布希政府不僅沒有像其他戰時政府般遵節開支,反而沾沾自喜,以為憑美國經濟財力足資因應,戰時還大幅減稅,造福富人。

結果布希不僅把柯林頓政府的巨額歲餘全部花掉,而且一年比一年透支,財政缺口就靠借貸來彌補,仰賴外國購買美國財政部公債的比例越來越高,史迪格勒估計到了八年布希任期結束,所增加的2.5兆國家債務中軍費就佔了一兆元。

戰爭還未開打前,國防部副部長伍夫維玆曾幻想盟國可以分攤開銷,即使各國當初反對,看在分享伊拉克的原油的份上,終究要加入,可是伊拉克原油受限於國內政治鬥爭,加上恐怖分子破壞油管等阻礙,遲至去年才恢復生產,可是美國500億的重建經費卻已經花下去了。

美國國會最近覺得不對勁,拜油價高漲之賜,伊拉克政府去年開始有鉅額收入,今年預估更可達560億,可是支出的卻很少,去年到八月為止僅僅動用了重建預算的5%,錢到哪裡去了?參議院軍事委員會要國會稽核處調查,尤其這五年存在非伊拉克銀行的錢。

有些經濟學家認為戰爭對經濟是有幫助的,所以戰費支出可以補得回來,譬如像二次大戰刺激生產,幫美國走出大蕭條,但史迪格勒認為,刺激經濟成長其實有更好的方法,不需要經過破壞重建的過程,像是全民健康保險、教育等,更可以增加生產力。

然而必須指出的,史迪格勒的估計有些不見得站得住腳,譬如他指出戰爭推漲了油價,自當時的25元一桶到現在一百元一桶,雖然也有印度與中國的「搶油」因素,但至少有5至10元是應該歸因於戰爭,三兆元當中部分費用是支付油價差額,可是許多學者卻提出數據稱,因為戰爭而讓伊拉克原油減產,所造成的影響是微乎其微,不到全球市場的1%。

在這場辯論中,有一些問題其實永遠沒有答案,就像是,如果不花這些錢,圍堵哈珊是不是也有代價?芝加哥大學商學院教授戴維斯做過模型評估,入侵伊拉克是花錢,但不入侵,花在其他方面對付哈珊的錢,不比入侵少。

而美國經濟衰退與鉅額軍費有沒有關係?一些經濟學家強調,硬扯是沒有意義的,他們把主要原因歸咎於房地產信用擴張太過、次級房貸浮濫,但是史迪格勒則強調,當時聯準會與銀行管理機構,在戰時粉飾太平,營造經濟欣欣向榮的假象,如果這筆錢沒有花掉,可以更好更快的振興經濟。

「如果當時沒有如此如此」,雖然是假設性的問題,但是政治上卻是有意義的。

去年夏天在國會佔多數的民主黨原想設下通過戰爭預算的條件─戰場上沒有成效,就要撤軍,可是「增兵」似乎有效,民主黨內部沒有共識,攻擊焦點渙散。

今年民主黨捲土重來,希望發起新的討論,把「布希─共和黨」與「伊拉克─經濟衰退」,連結起來,而三兆元戰費就是連結的關鍵。

民調顯示,對於伊拉克戰爭,現在美國人最擔心的是戰費,而有68%的人認為撤軍是拯救美國經濟的最優先要務,在大選年,這不是虛構的,而是再真實不過的題材了。

fsj 提到...

伊戰5年 美軍陣亡破4000大關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綜合24日外電報導】 2008.03.25

數名駐伊拉克美軍23日晚間乘車巡邏時,在巴格達南區遭到路邊炸彈攻擊,造成4死1傷,使得5年來殉職的駐伊美軍人數累計達到4,000人,其中包括102名女性官兵,受傷的美軍則超過29,000人。

殉職的駐伊美軍中,至少97%發生在美國總統布希2003年5月1日聲稱伊拉克的「主要戰鬥」已經結束之後。美軍扳倒海珊政權後,疲於應付反美暴亂與伊拉克族群血腥衝突變本加厲的局面。

美國揮軍伊拉克已經屆滿5周年,目前在伊駐軍15萬8,000人。保守估計,美國已為這場戰爭投下逾4,000億美元(約台幣12.3兆)的戰費。

駐巴格達美軍發言人史密斯將軍表示,每一名駐伊美軍折損都是悲劇。他說:「不分軍種的美軍生命均同樣珍貴,折損同樣不幸。我們必須冒險犯難,俾為伊拉克人民帶來希望與持久的安全。」

據統計,81.3%的殉職美軍死於伊拉克境內的凱達組織成員、效忠海珊的遜尼派叛亂組織與激進的什葉派民兵之手,其餘死於與戰鬥無關的意外事故。路邊炸彈是奪走美軍性命的最主要原因,其次依序是汽車炸彈、小型武器、直升機墜毀、伏襲、火箭攻擊與自殺炸彈攻擊。

美軍將領及官員承認,美國增兵伊拉克使駐伊美軍承受更大的風險,不過去年6月起,伊拉克激進分子伏襲美軍的案例減少60%,增援的美軍亦開始逐步撤離。

駐伊美軍頻頻殉職是美國民主黨總統參選人歐巴馬與希拉蕊‧柯林頓主打的競選主題之一。兩人均主張撤出大部分駐伊美軍。

除兩次世界大戰之外,美軍陣亡最慘烈的戰役是越戰,1964至73年間總計有58,000名美軍殉職,每天平均26人。在伊戰,每日平均有2名美軍殉職。



◆ 逾4000美軍 魂斷伊拉克戰場

中時電子報╱黃建育/綜合報導 2008-03-25

派駐伊拉克的美軍部隊23日又有4名士兵遇襲陣亡,魂斷伊拉克戰場的美軍也因這次事件而增至4000人。

駐伊美軍發表聲明說,這4名士兵是在23日晚於巴格達南區巡邏時,座車遭路邊暗藏的炸彈炸中而喪生。

刻在耶路撒冷訪問的美國副總統錢尼聞訊後說:「每一次的折損和兵員傷亡都令我們感到遺憾。這個數字對民眾而言,可能有心理層面的影響。」

美國入侵並佔領伊拉克的戰爭已邁入第6年。而據專門追蹤駐伊聯軍傷亡情況的網站「icasulaties.org」統計,伊戰以來已有2萬9000名美軍官兵受傷。而陣亡美軍中,至少有97%是在2003年5月1日,布希總統宣布伊境「主要戰鬥」已結束後喪生的。即使陣亡者眾,布希仍在伊戰第5年前夕為這場戰爭作辯護。他信誓旦旦說,儘管「代價昂貴」但是美軍仍不撤退,因為美軍終將勝利。

2003年3月20日,美國以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為由,對伊拉克發動了一場「先發制人」的戰爭。5年來伊拉克社會動盪,暴力襲擊案件持續不斷。據有關方面統計,自美軍入侵以來,伊拉克全國已有66萬人喪生,其中平民占99%。

fsj 提到...

誰在垂涎伊拉克石油

本報訊 中國時報 2008.03.26

石油漲到每桶100美元以上,而坐擁1125億桶石油的伊拉克人民卻仍陷困苦中,這就是伊拉克戰爭造成的畸形怪狀,但並非無人獲益,英美四大石油公司正大量撈錢。

眼看油價如此飛漲,伊拉克政府沉不住氣了,不等石油法在國會通過,便開始招標,上月表示政府已同意和幾家外國石油公司簽訂技術援助的協定,據說這幾家公司包括英國的殼牌、英國石油公司、美國的艾克森美孚、雪佛蘭。「技術援助」是他們,將來開採權的標到是必然的事。這都是政治上玩的花樣。

事實上伊北庫德族自治區去年不等中央政府如何,自己便先制定了一套自己的石油法,與它簽訂開採石油的第一家是名為亨特的公司,這公司於2000年布希競選總統時曾募捐到大量的政治獻金,05年還被布希將其老闆任命為外國情報顧問委員會的委員。

第一次波斯灣戰爭,哈珊戰敗,但美英仍無法染指伊拉克石油,哈珊合作的對象是俄國公司,到二次波斯灣戰爭前,美國國防部便擬訂了在開戰後頭幾天便奪取伊油田以及其設施的計畫,所以入侵後,美軍將保護油田作為第一優先,但反抗軍也將破壞石油設施作為最積極的戰術。

美國極力促使伊拉克政府通過石油法,英國媒體說美國甚至參與了石油法的起草工作,伊政府於前年通過石油法草案,將草案送交國會審議,據說草案規定前述幾家大公司將擁有30年的開採權。但由於伊拉克人民認為這是喪權辱國,國會始終不敢通過。

儘管國會不通過,但美英大石油公司既不肯錯過當前大好賺錢的機會,伊政府也想靠此解決預算經費問題,所以才有地方私自立法,政府開後門的現象。

※ 若說用四千條人命換石油,代價會不會太大?

fsj 提到...

伊拉克美軍迄今4000死 僅見6照片

【聯合報╱編譯田思怡/報導】 2008.07.27

紐約時報報導,迄今有4000多名美軍在伊拉克陣亡,但只有極少數美軍死狀的照片流傳出來,頂多只有六張。在伊拉克採訪的記者說,美軍對戰爭照片的管制愈來愈嚴格,動輒驅逐攝影記者,現在隨軍採訪的西方國家攝影記者只剩六個人。

自由投稿的攝影記者米勒上月26日拍了一些美軍陸戰隊遭自殺攻擊喪生的照片,他把照片貼在自己的網站上,美國陸戰隊就禁止他在陸戰隊控制的地區採訪,米勒也因此離開了伊拉克。陸戰隊駐伊拉克的指揮官凱利少將目前更在設法,要讓全球美軍設施都不准米勒前住採訪。

越戰期間,記者可自由採訪,結果被批評傳回太多血腥照片。伊拉克戰爭正好相反,五年來有4000多美軍喪生,但搜尋相關的報導和訪問,拍攝美軍死亡畫面的照片頂多只有六張。

許多人支持不登陣亡美軍照片,他們認為在網路快速流傳時代,這類照片會增加死者家屬的哀痛,也會引起戰場同袍的憤怒。軍方怕這類照片打擊士氣,大部分報紙也都從善如流,拒絕刊登。

但反戰人士、民權人士和記者有不同看法。他們認為這場戰爭被美化了,布希政府怕傷亡照片傳回國內,助長反戰聲勢,不但不准拍攝美軍傷亡照片,連覆著國旗的陣亡官兵棺木都不准拍,讓美國人無法看到戰爭的代價。

記者說,隨軍採訪愈來愈困難,連陣亡官兵的喪禮都禁止採訪。戰爭之初記者拍了很多俘虜的照片,現在國防部以顧及囚犯人權為由,也禁止拍攝。

軍方訂定的「戰地記者」守則,並未禁止媒體刊登死亡美軍照片,但米勒被驅逐案凸顯一個事實:即使符合規定,拍死亡美軍照片,照樣被驅逐。陸戰隊否認限制新聞媒體,指米勒違反戰地記者守則,這件案子的重點是安全問題。

類似案件不勝枚舉。歐洲圖片新聞社攝影記者札克林在2004年11月拍了一名美軍在法魯雅被槍殺的照片,有幾家歐洲報紙刊出這張照片,札克林立刻被禁止隨該美軍單位採訪。

紐約時報刊出一名重傷美軍的照片,這名傷兵在幾小時後死亡,兩名紐時記者的戰地記者資格在2007年1月被取消。軍方的說法是,紐時記者未徵求傷兵同意擅自拍照。依戰地記者守則,在未經傷兵同意下,不得拍攝身分可辨識的傷兵。

美軍對戰地記者的限制朝令夕改,最新規定是不得刊出未受傷美軍的臉部,以及士兵的肩章。由於這類規定讓記者無所適從,加上費用高昂,伊拉克又危險,媒體紛打退堂鼓。目前美國在伊拉克還有15萬大軍,隨軍採訪的西方國家攝影記者竟只剩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