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02

氣候暖化 海洋危機四伏

◆ 專家:氣候暖化別輕忽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jun/29/today-taipei1-2.htm

自由 2012.06.29

〔記者盧賢秀、俞肇福/基隆報導〕地震越來越頻繁,熱帶有毒生物向溫帶或寒帶擴張!海大生命科學院院長也是食品、環境毒物專家黃登福教授說,這些是氣候暖化的警訊,應及早研究調查,規劃各種因應對策,讓水產資源使用更安全,居住環境調整適應,他很擔心,台灣未來應變太粗心,造成更大傷害。

黃登福教授說,一般有毒生物較常出現在南北迴歸線和赤道間暖化水域,最近幾年來,在日本東京、九州和台灣等地,都發現有不應出現在這裡的有毒生物,而且這十年來,在日韓等溫帶水域,發生熱帶魚毒中毒事件有增加傾向,有毒生物種類也會越來越多。

他說,兩年前在澎湖也大量出現有毒海星,造成珊瑚被吞噬,近年也發生寒害,颱風、地震頻繁,這些都是氣候暖化的警愓,而且災害會一年比一年更嚴重,但國內卻沒有人研究規劃,預防暖化的因應對策。

包括氣候暖化造成生態環境的變遷,冷熱異常造成的傷害更激烈等,應及早研究調查,讓漁民在水產資源使用上更安全,居住環境和糧食也會產生變化,要重新規劃、調整,提出對策。

※ 相關報導:

* 大武崙沙灘 水母螫傷人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jun/29/today-taipei1.htm

基隆市一名張姓市民二十七日傍晚在大武崙沙灘游泳,被水母螫傷,整個頸部都紅腫,並陸續出現水疱,緊急就醫,他說,從來沒有被水母螫傷這麼嚴重,可能是新品種水母所傷!....海大生命科學院院長黃登福說,台灣附近海域水母是毒性較低的,最近在日本、韓國及台灣,都發現熱帶有毒水母增加,可能是氣候暖化,熱帶水母向北方溫帶或寒帶水域擴張,值得注意。



◆ 美國海灘很髒 每年350萬人染病
http://udn.com/NEWS/WORLD/WOR6/7191162.shtml

【Upaper╱中央社】2012.06.29

評比美國海灘骯髒程度的年度報告27日指出,美國海灘並不乾淨,每年約有350 萬人因海水中污水生病。

自然資源保護會(NRDC)這份報告涵蓋美國國內3000處海灘,並列出15處一再出現在污染排名的「累犯」。

包括路易斯安那州的4處海灘、加州南部的阿佛朗與杜黑尼州立海灘,俄亥俄州、伊利諾州、新澤西州、紐約州以及威斯康辛州的數處海灘。

報告說,整體而言,去年海灘關閉與國內水質警告總數是觀測22年來的第3高。

NRDC水計畫主任弗雷謝利說:「美國海灘深受水污染影響,包括佈滿病菌的人類與動物排泄物。」「因此當民眾躍入海中,可能會感染各種水傳染病,像是腸胃型感冒,皮膚疹、紅眼症、耳鼻喉問題、痢疾、肝炎、呼吸道疾病、神經疾病以及其他嚴重的健康問題。」

美國環境保護署表示,每年多達350萬人因接觸衛生污水下水道溢流的污水而染病。

※ 相關報導:

西西里島黑人夫婦 生出白寶寶

病毒是海洋養份循環的隱藏驅動者
全球季風驅動海洋中的長期碳循環

中國海洋專家:渤海早成死海
研究證明海洋的「死亡區域」繼續擴張

巨型水母侵日愈殺愈多漁民慌
禁止捕魚護衛珊瑚礁避免掠食性海星爆發
新研究對海洋「混獲」緩和策略表示憂慮
* 研究:海洋養殖漁業傷害野生魚類

台灣環評大調查謊言? 真相?
191國同意設深海自然保護區
重視國際法及海洋意識
* 永續發展峰會落幕Rio+20成果空泛

21 則留言:

fsj 提到...

特生中心教你勿幫倒忙 救落巢鳥娃 別拆散牠們家

【沈揮勝/南投報導】2012-07-02 中國時報

五、六月是飛羽繁殖高峰期。今年春夏雨水豐沛,但也常傷了鳥族巢位,不少雛鳥因此落巢,被民眾送到特生中心急救站。不過這些鳥寶寶,其實有相當比例是親鳥掌握中的幼鳥,民眾把牠「救」走,反倒越幫越忙,更累壞了要照顧牠們的保育員。

「有生態概念是好事,但雛鳥、幼鳥分不清,反而會常拆散了剛離巢習飛的鳥寶寶和牠們的父母!」特生中心獸醫師詹芳澤說,近兩個月,民眾或消防隊送來的鳥兒都超過百隻,其中約有半數,在發現的第一時間若能正確處置,根本不必多此一舉。

最明顯的例子是台灣夜鷹,牠們根本不築巢,親鳥直接把蛋生在石礫堆或屋頂平台,鳥寶寶一破殼就會趴趴走,民眾到屋頂檢查漏水,把親鳥嚇飛了…「唉呀好可憐!怎會有兩隻沒有爸爸媽媽的小小鳥」?

詹芳澤表示,特生的獸醫師和保育員人力有限,誤送不需要人工照顧或治療的鳥寶寶,將使得保育人力更為吃緊。

也因此特生中心最近推出新海報和文宣,指導民眾拾獲鳥寶寶時,該如何判斷雛鳥或幼鳥?健康或生病?是否靜放原發現處讓親鳥將牠們帶走?或是放回巢位?抑或送交救傷單位處理,讓專業人力和資源的使用更合理、更具意義。



◆ 盜伐全都錄 山老鼠驚呼「高科技」

【陳育賢/竹縣報導】2012-07-02 中國時報

山老鼠別再心存僥倖了!新竹林管處為了遏止猖獗的牛樟木盜伐行為,最近祭出隱藏攝影機,放置在易遭竊山林區,結果奏效,近日清楚拍到四名牛樟木竊嫌搬運八塊珍貴牛樟木,林管處以影像追人,一日將四嫌傳喚到案並依違法山林法等罪嫌函送法辦。

新竹林管處所轄山林內的優質牛樟木,一直以來是山老鼠覬覦的目標,森林警察與巡山員防不勝防、抓不勝抓,為了讓山老鼠現出原形,新竹林管處近日祭出高招,將數十部針孔攝影機,布置在易遭竊、山老鼠行經山林區,希望藉此搜集竊嫌犯案證據。

結果林管處近日監看一個多月以來的影像,果然發現五月廿日上午,在竹東事業區第一二八號林班地山林,發現四名山老鼠把被不明人士砍伐的八塊牛樟生立木、根部殘株搬運下山,犯罪經過全都被錄下來。

森林警察與橫山警分局接獲通報後,立即以影像的竊嫌追人,並掌握賴姓兄弟等四名原住民涉有重嫌,近日陸續傳喚到案。

不過,四嫌均否認盜伐牛樟,且辯稱當天是入山找靈芝,經過當地看到樹林裡有八塊殘材,就把它們搬到附近的野溪溪邊泡水養靈芝,並沒有帶離山林,警方帶他們重回現場搜尋「證物」,卻連野溪都找不到,最後才又辯稱「忘記把牛樟殘材放在那條野溪」,讓折騰半天的員警為之氣結。

最後警方只好拿出監視畫面,四人見到自己在山林間搬運牛樟殘材的影片,這才嚇一大跳,還不斷問,「美國太空總署的高科技衛星影像你們也有喔?」「怎麼有可能拍到森林裡面的影像啊?」警方訊後將全案依竊盜、違反森林法罪嫌函送法辦。



◆ 巨鯊出沒 12泳灘關閉

【世界日報╱香港2日電】2012.07.02

香港水域鯊蹤處處,警方及飛行服務隊昨日在南丫島深灣對開海面發現一條身長近五米的懷疑巨鯊出沒,有市民更在大潭龜背灣發現魚鰭,康文署即時大規模封閉港島南區及南丫島共12個泳灘,並懸掛鯊魚旗及紅旗警告,禁止泳客落水。另在西貢也有釣魚人士發現鯊魚出現。

被封閉的泳灘包括有南丫島的洪聖爺灣及蘆鬚城泳灘;港島南區的深水灣泳灘、淺水灣泳灘、中灣泳灘、南灣泳灘、舂坎角泳灘、聖士提反灣泳灘、赤柱正灘泳灘、龜背灣泳灘、石澳泳灘及大浪灣泳灘。

昨午1時許,警方接獲市民報案,指在南丫島的深灣海面發現一條身長近五米的巨鯊,由於有關地點屬遊艇經常停留,並讓遊艇上人士水上活動的地方,故警方出動多艘水警輪及飛行服務隊直升機赴現場。

水警先驅趕當時灣內所有船隻及禁止船隻駛入灣內,再由直升機低飛搜索,結果在深灣對開海面約100米位置發現一條巨魚,其後失去蹤影。

另外,昨午4時許,警方亦收到垂釣人士報案,指在西貢小棕林泳灘對開發現鯊魚蹤影,但水警搜索約30分鐘後,終告並無發現,收隊離開。

康文署發言人指,已因應情況採取封閉泳灘及懸掛警告旗幟等措施,由於南丫島懷疑鯊蹤報告獲得證實,故封閉上述12個泳灘,但西貢鯊蹤報告沒獲證實,故康文署只在其餘泳灘懸掛紅黃旗,提醒下水有一定危險。



◆ 李清志:異形啟示錄

【聯合報╱李清志】2012.07.02

被喻為是異形前傳的電影「普羅米修斯」上演,再度掀起了關於想像生物「異形」(Aliens)的討論熱潮,從一九七九年英國導演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拍攝的電影「異形」推出之後,至今已有卅三年歷史,以至於現今年輕一代,幾乎沒有看過最早的異形電影,但是對於五、六年級以上的人而言,異形幾乎是陪伴著他們成長的米老鼠。

「異形」電影中的恐怖生物原創者為瑞典超現實主義藝術家HR Giger,他的作品融合生物體與金屬機械結構,開創了「生物機械」(bio-mechanics)風格。異形生物的構思,則集合了人們最害怕的經驗與最覺得噁心的事物,包括爬蟲類、節肢動物、人體器官等等,顛覆了當年人類對外星太空的樂觀與單純。以往在「星際大戰」、「外星人」等電影中,外星宇宙是個充滿驚喜的冒險樂園,外星生物也多抱持善意,不會任意傷害人類;但是「異形」電影呈現出一個殘酷且弱肉強食的宇宙,人類在其中淪為食物鏈中的底層,對宇宙的拓荒雄心,演變成不斷地逃亡及求生的過程。

從異形電影第一集開始,就充滿了許多隱喻及啟示,也為不同產業帶來新的思考與靈感。影片中不斷地批判跨國企業的利益薰心、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即使犧牲人命,也要取得異形這種毀滅性的生化武器。相對於異形第一集中的神出鬼沒,異形第二集由「鐵達尼號」導演詹姆士.柯麥隆所拍攝,在這集中異形傾巢而出,陸戰隊隊員火力全開,卻仍陷入異形盤據的星球,似乎暗喻著越戰的創傷經驗,對於老美而言,那些神出鬼沒的異形,正像是叢林裏的越共一般。

異形電影中的未來科技,經過多年來,許多已經逐漸實現,例如第一集中女主角雪歌妮薇佛操作有如「外部骨骼」的機械裝置,用來搬運貨物,突破了女性人體的極限,類似的機械裝置,美軍也開始在波灣戰爭中實驗。第二集中,每個陸戰隊員頭盔上都有視訊系統、生命狀態顯示,讓長官在後方就可以監看一切,這種系統也已經在波灣戰爭中實現。另外像濃縮塊體威士忌,使用時在機器下瞬間解凍,如今類似的理念,發展出濃縮型咖啡子彈,放在機器中,瞬間有香噴噴的濃縮咖啡。有些科技例如太空旅行的冬眠艙、自動化的手術床,以及基因複製等等,在將來都有機會實現。

電影中也碰觸複製人的議題,事實上,導演雷利.史考特在其導演的電影「銀翼殺手」中,也是探討人類與複製人的倫理問題。在「異形」電影中,更深入討論了人與複製人、畸形人、外星人,以及異形生物之間的人性問題,但是最終都讓人發現,宇宙中最可怕的生物,其實是人類自己;異形電影中的外星生物雖然殘酷,但是卻不會自相殘殺,惟有人類才會殺害自己的同類,印證了聖經上的名言:「人心比萬物都詭詐!」

有人說科幻電影具有預言與警世性格,異形電影至今風靡卅多年,在電影院中,除了驚聲尖叫之外,這樣的電影不知道是否帶給你什麼樣的啟示?(作者為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

fsj 提到...

寄生蟲作祟 養貓女易輕生

中央社 2012-07-03

研究發現,養貓的女性較可能出現心理問題或想不開,因為她們可能感染一種貓咪糞便中常見的寄生蟲。

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研究人員表示,感染弓形蟲的女性企圖自殺的機率較高。弓形蟲是透過接觸貓咪糞便、吃進未煮熟肉類或未清洗蔬菜傳播。

研究對象為超過4萬5000名丹麥女性。全球約有1/3人感染這種藏匿於腦部與肌肉細胞的寄生蟲,且通常不會出現任何症狀。

弓蟲症與精神分裂症等心理疾病以及行為改變有所關連。

研究報告資深撰稿人、美國馬里蘭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Maryland School of Medicine)精神病學副教授巴斯托拉契(Teodor Postolache)指出:「我們無法確定弓形蟲導致女性企圖輕生,不過確實發現了弓蟲症與往後出現企圖自殺間的關聯。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

研究結果發表於線上「一般精神病學彙刊」(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譯者:中央社蔡佳伶)

※ 相關報導:

* 飛機上蠍子螫人 印度機場飛機停止滑行
http://udn.com/NEWS/WORLD/WOR4/7200113.shtml

印度南部清奈機場一名旅客在機艙內被蠍子螫傷,客機停止滑行將乘客送醫。乘客們合力殺死蠍子,飛機延誤約30分鐘起飛。受傷旅客送醫後無大礙。



◆ 彩虹飛蜥 蜘蛛人上身?

【潘勛/綜合報導】2012-07-03 中國時報

《蜘蛛人》漫畫的創作者史丹.李(Stan Lee)是否曾經參考大自然,尤其是非洲蜥蜴,來塑造他筆下的英雄?看過「姆萬扎平頭彩虹飛蜥」(Mwanza Flat Headed Agama lizard),人們或許心裡會浮現這個問題,原因是這種蜥蜴身上的紅、藍色塊實在像煞蜘蛛人。

巴西聖保羅市攝影家羅培茲夫婦日前到非洲肯亞馬賽馬拉國家公園一遊,拍到一隻姆萬扎平頭彩虹飛蜥盤據在一塊岩石上曬太陽,牠擺出的姿勢,與電影中蜘蛛人的招牌動作實在像得不得了。

英國伯明罕市「懷舊漫畫」店老闆南恩表示,姆萬扎平頭彩虹飛蜥色澤與蜘蛛人相像得不可思議,尤其是胸部、前肢及後肢部位。他敢打包票,一大堆蜘蛛人漫畫迷都會想買隻這種蜥蜴,原因是與漫畫的英雄主角模樣太像了。



◆ 南非拍狒狒紀錄片 引發民怨

中央社 2012.07.03

「國家地理雜誌」為拍攝南非西開普省狒狒生態紀錄片,以食物引誘野生狒狒,造成狒狒成群結黨、大肆騷擾附近居民,引發民怨。

南非新聞網站「時報即時消息」(Times LIVE)今天報導指出,攝影團隊在該省的普林格爾海灣(Pringle Bay)的度假小屋附近,安裝隱藏式攝影機,記錄野生狒狒生態。

報導引述「普林格爾海灣狒狒活動團隊」(Pringle Bay Baboon Action Group)表示,過去3個月來,狒狒明顯地越聚越多,活動量也比以前加大,這一切都是紀錄片攝製組所惹的禍。他們以食物引誘狒狒不但違法,更是破壞人類與狒狒長久以來所維持的和平共處狀態。

攝製組主任波塔(Jaco Botha)在該節目的官方網頁撰文表示,當狒狒第1次破門而入進到他的屋子時,那份震撼無以倫比,因為這一切正是狒狒「在沒有任何外力影響下,最原始的行為表現」。

另1位製作人葛利生(Meghan Gleason)則表示,整個攝製過程讓人類學習到如何讓狒狒遠離人類住宅區,進而與人類和平共處。過程中,攝製組不但觀察到狒狒在1個豪華的屋子裡是怎樣支配自己的生活,也獲得許多樂趣。

但是居民可不是這麼想。狒狒不僅進入製作單位所租用的度假屋,也「順便」到附近的民宅登堂入室大搞破壞,讓居民生活飽受驚嚇與騷擾,憤怒聲四起。



◆ 南彰化八卦山區出現新紫蝶幽谷

中廣新聞/李河錫 2012-07-03

南彰化二水鄉八卦山區,最近出現新「紫蝶幽谷」,不但有數量龐大紫斑蝶棲息繁殖,並出現各類「鳳蝶」在此覓食,附近果農都嘖嘖稱奇。生態保育人士表示,部份原生棲地受天災危害,而八卦山區「蜜源植物」卻反而增加,是吸引大批蝴蝶遷移主因。

受天候異常以及棲地遭受破壞影響,每年在清明節前後遷徙的大批紫斑蝶,今年度過境八卦山區,再隨著高速公路氣流往北飛的數量是少得可憐,然而南彰化二水鄉的八卦山區「柳仔坑」,近期卻出現新的「紫蝶幽谷」,有栽種柚子的果農發現,有數量龐大的各式各樣的蝴蝶在此棲息繁殖與覓食,晨、昏的數量多達「成百上千」,場面相當壯觀,儘管往年在同個時期也有不少蝴蝶前來覓食,但是如此創紀錄的數量還是頭一遭出現,令附近的果農朋友都是嘖嘖稱奇!

八卦山蝴蝶園園長莊水木則表示,不僅南八卦山區各類蝴蝶成群,其實八卦山沿線已形成多個新紫蝶幽谷,經觀察研判,光是會南來北往的紫斑蝶、青斑蝶等班蝶類就有十多種,常見的柑橘鳳蝶也不少,還有不少保育類的青帶、紅紋以及大鳳蝶也不在少數,並強調,最主要是受到原生棲地豪大雨、土石流的危害,而相對的是八卦山受害面積小、蜜源植物大幅增加,都是吸引大批蝴蝶遷移的主因,值得仔細觀察與紀錄,並進行棲地保護。



◆ 雪霸志工獲聖稜獎 發願護山

【聯合報╱記者祁容玉/大湖報導】2012.07.03

雪霸國家公園保育志工楊育瑛日前獲雪管處頒發績優志工的最高榮譽「聖稜獎」,他喜歡登山,投入保育志工13年,獲獎後表示,未來要繼續服務,讓台灣的高山變更美。

42歲的楊育瑛說,他24歲開始接觸登山活動,攀登全台各地高山,更愛上台灣高山之美,但他一直都是獨自登山,29歲時有一次攀爬雪山途中,遇上雪霸第一期保育志工莊居芳夫婦,莊居芳提起正在招募第三期保育志工,並邀他加入,開啟他的志工生涯。

綽號「紅番」的楊育瑛,13年來攀爬雪霸轄區高山不計其數,除維護管理登山路線和山屋,也會協助雪管處丈量登山路線的里程和衛星座標定位,每次上山短則四、五天,長則8天7夜,這麼多次任務中,最讓他難忘的,還是第一次協助雪管處拍攝「發現雪霸」多媒體影片的工作。

他說,當時他剛加入保育志工不久,跟著拍攝團隊沿著雪山主峰攀登,5天行程中全程遇上大風雪,積雪最深深及腰部,每踩一步都是舉步維艱,非常辛苦,是他最特別的回憶。他也曾協助雪山山屋的火災清理,並擔任保育志工幹部,帶領新人深入高山、熟悉環境。

日前他從雪管處長林青手中接下獎牌並分享心情,他說,當保育志工多年,體悟到「如果只是熱愛雪霸的山,那是小愛,如果能熱愛台灣每座山,那是大愛。」他把小愛化成大愛,不僅愛護雪霸的山,也愛護台灣各地的山。

「讓台灣變得更美好,是我最大的使命感!」楊育瑛說,當初因喜愛高山美景加入保育志工,多年來卻看到高山環境逐漸遭到破壞,未來將堅持繼續服務,並參加各地淨山活動,盡一己之力維護台灣的高山環境。

※ 相關報導:

* 雲南澄江化石地 列世界遺產名錄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2/7199496.shtml

雲南澄江化石地七月一日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是大陸首個化石類世界遺產,也是中國大陸第四十三個世界遺產。...澄江化石地位於雲南省玉溪市澄江縣境內帽天山,一九八四年大陸古生物學家侯先光在此發現距今五億三千萬年前的寒武紀動物化石。經過科學家廿多年來的發現與整理,澄江化石地共涵蓋十六個門類、二百餘個物種,在世界同類化石地中極為罕見,完整展示了寒武紀早期海洋生物群落和生態系統,被譽為「廿世紀最驚人的古生物發現之一」。



◆ 隕石? 不明物劃過澳洲天空
http://udn.com/NEWS/WORLD/WOR4/7199450.shtml

【聯合報╱編譯王麗娟/報導】2012.07.03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在一個應該是隕石的物體墜落海中後,西澳洲1日傍晚的天空出現一道炫麗的燃燒軌跡,時間持續約20分鐘,令當地人嘆為觀止。

伯斯的海灘遊客對天空的綺麗景象議論紛紛,對它究竟因何產生大惑不解。多數的隕石軌跡存在的時間極其短暫,而且目擊一個物體墜海也極其罕見。

就在日落前,當地居民特勞從伯斯的科特索海灘發現與捕捉到上述的「燃燒軌跡」,而如此清晰的軌跡也難得一見。

伯斯「裸體畫」咖啡館經理強克說:「它看起來像是煙霧,以紅、橘、黃色組成,十分美麗。」

隕石通常是兩個小行星撞擊時產生的碎片,從太空墜落地球。受到地球引力吸引,速度高達每秒11.2公里。隕石大小不一,小的可能小於1公釐,大的可能有一個足球場大。

fsj 提到...

我見我思-當孩子們站出來

【何榮幸】2012-07-04 中國時報

馬祖博弈公投原本非常冷清,直到十三歲少女黃玟嵐及馬祖青年們挺身而出,外界才驚覺這場公投的重要性;如同彰化、台中學生決心保護白海豚而反對國光石化,當孩子們為了環境生態紛紛站出來,台灣未來的希望,就在這群孩子堅定的眼神之中。

七月七日即將登場的馬祖博弈公投,其實是一場大人們的遊戲。連江縣長、官員與部分民代強調,馬祖發展只剩下這一條路;即便澎湖博弈公投已經失利,許多馬祖大人們仍然滿懷賭場能夠帶來繁榮的美夢。

然而,當大人們宣稱為下一代打造未來時,下一代想像與期待的未來,卻與很多大人截然不同。就讀新北市自強國中二年級美術班、媽媽是馬祖人的黃玟嵐,在馬祖念過三個月小學後,就深深愛上了這座島嶼,決定改變這場原本只屬於大人的「馬祖前途公投」。

黃玟嵐寫了一封信給「馬祖反賭青年」召集人曹雅評,感性強調:「馬祖人,當你們看到從小住到大的亂石砌變成冰冷的高樓,孕養自己土地被迫冠上賭島惡名,不心疼嗎?連我這個不是馬祖人的小小學生心都快疼死了,你們還不心疼?」這個孩子想像中的馬祖未來,並不是「拆了祖厝,生態破壞殆盡,變成滿坑滿谷的渡假村其中一個」。

就讀世新大學研究所的曹雅評則強調,到台灣本島念書工作後,才驚覺「原來家鄉如此特別」,因此她透過臉書串連志同道合的馬祖青年,以行動積極表達對於家鄉的關懷。而在年輕人的號召下,不少馬祖知識分子深受感動,開始提筆為文及自費印製傳單,讓反賭年輕人不會覺得孤單。

相同的景象,早在去年初反國光石化運動中就已上演。當時五十多位兒童齊聚總統府前,以大張明信片寫下他們的願望:「馬總統,我們不要化工廠,請給我們一個機會看白海豚」;彰化、台中地區三千多位高中生更連署反對國光石化,彰化高中、彰化女中同學還利用下課時間在校內靜坐以表達立場。

彰化、台中地區高中生的連署與靜坐,讓外界了解這些孩子們雖然期待家鄉經濟發展,但更在乎環境生態的永續發展;黃玟嵐的一封信與曹雅評的積極串連,則讓馬祖博弈公投突然熱了起來,不少馬祖年輕人從冷漠轉為決定返鄉投票。這些行動已在在顯示:許多大人口口聲聲「讓下一代過得更好」,卻從來不了解下一代最想珍惜的東西。

當孩子們紛紛為了這片土地(不論是本島或離島)站了出來,其代表的意義非常清楚:請大人們不要替我們決定未來,我們的未來,由我們自己決定。這些孩子們當然還不夠成熟,也還不懂得工作與生活的艱辛,但他們絕對有權利、也有能力表達,他們最在乎的東西、最珍惜的核心價值是什麼。

「年輕人都願意站出來,我們怎能繼續當潛水艇!」這是馬祖北竿中山國中校長王花的心聲。不論馬祖博弈公投結果為何,現在勇於對公共事務表達關切的孩子們,才是馬祖未來發展的希望。



◆ 魚種保育庫 澎湖南方四島禁漁

【聯合報╱記者許玉娟/澎湖縣報導】2012.07.04

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規畫將澎湖群島南方東嶼坪、西嶼坪、東吉嶼、西吉嶼及附近海域成立南方四島海洋國家公園,澎湖縣政府擬依法劃設「核心禁漁區」及「底刺網禁漁區」,並發展成國內重要「魚類種原保育庫」。

不過,漁民擔心未來漁業活動受限,有質疑聲浪,澎湖縣政府明天召開「澎湖南方四島劃設禁漁區」說明會,邀居民面對面溝通。

依據海洋大學校長李國添、中央研究院研究員鄭明修等專家學者研究調查指出,二○○八年春節期間澎湖發生百年寒害,海域等深線廿米以內的珊瑚礁損失慘重,區域內的魚類、甲殼類、無脊椎動物、二枚貝等都有程度不一的損傷,只有南方四島以南受輕微傷害。

由於寒害重演機率高,專家建議在澎湖南海設立保護區,作為周邊海域種原庫。縣府計畫把南方四島周邊海域納入管理,發展為國內重要「魚類種原保育庫」,另將包括南鐵砧周邊約六十九公頃海域設為「核心禁漁區」,不得以任何方式採捕水產動植物;南方四島周邊海域設為「底刺網禁漁區」。

農漁局強調,底刺網貼著海底作業,起網時容易纏繞珊瑚礁,但在「底刺網禁漁區」範圍內,漁民可採捕土魠、白腹魚等季節性洄游性魚類,包括浮刺網、船釣、磯釣及潮間帶撿拾螺貝、採紫菜、海菜等漁業行為,將來海洋國家公園成立後,不影響漁民權益。



◆ 中市公告食水嵙溪等12河川禁漁

【中廣新聞/張文祿】2012-07-04

喜歡在河川釣魚或抓魚的民眾要當心了!台中市政府公告12處河川為「封溪護魚河段」,禁止釣魚、抓魚或抓蝦這些行為,除了有專人取締之外,還有社區居民會自發性排班巡邏,如果被發現第二次違規,將罰款三萬元。

為維護溪流魚類資源,台中市農業局所屬海岸資源漁業發展所已經公告最新封溪護魚河段,12處溪流河段禁止使用任何方式採捕水產動物,這些溪流包括新社區食水嵙溪及抽藤坑溪、東勢區馬鞍小溪及軟埤坑溪、和平區有勝溪、大甲溪、依卡灣溪、北坑溪、中坑溪、雪山坑溪、觀音溪、橫流溪、裡冷溪及竹林溪及霧峰區興台排水支線也就是(油車第圳)等。

這12條溪流之中,觀音溪、橫流溪以及食水嵙溪有較多民眾前往垂釣或抓魚抓蝦,過去農業局發現這種違法狀況直接開罰,今年則採第一次勸導,第二次再違法才開罰三萬元。

農業局表示,今年1到6月裁處的案件有12件,總裁處金額36萬元,被裁處者大多是用釣具從事採捕水產動物。民眾要瞭解台中市禁漁河川溪流,可以到農業局海岸資源漁業發展所網站查詢。



◆ 弓形蟲惹禍 養貓女性容易自殺

【台灣醒報╱記者陳珮瑜╱台北報導】2012.07.04

養貓的女性請注意寵物寄生蟲問題!根據調查,由於貓砂容易滋生寄生蟲,養貓的女性較容易罹患心理疾病,嚴重時還會導致自殺行為。研究員波斯多拉區博士表示,雖然現在還無法確定弓形蟲和自殺的關聯性,但可以確定的是,弓形蟲的確會造成精神障礙疾病。

來自美國、丹麥、德國和瑞典的科學家追蹤45000名自1992至1995年出生的丹麥女性資訊,他們搜尋衛生中心的資料,調查是否有女性在感染弓形蟲之後出現自殘傾向。研究結果指出,感染弓形蟲的女性,其嘗試自殺的機率是未感染者的1.5倍,而且隨著體內抗體的增加,自殺的風險會越來越高。

弓形蟲分布於世界各地,可感染大部分溫血動物,全世界約有3分之1的人口受到感染。弓形蟲容易透過接觸貓糞、食用未煮熟的肉類、未洗過的蔬菜傳播。

弓形蟲通常寄生於大腦和肌肉的細胞裡,且免疫功能正常的人體不會出現症狀,因此很難意識到被感染。不過,醫界普遍認為,弓形蟲病和心理疾病,例如精神分裂症等等,和行為改變存在相當程度的關係。

負責該研究的首席研究員波斯多拉區博士表示,雖然目前還找不到確切的證據,證明弓形蟲感染和自殺的連結性,但可以確定的是,弓形蟲的確會造成精神障礙方面的疾病。這項發現也被刊登於線上版的《普通精神病學文獻》。



◆ 發現亞特蘭提斯 昔為歐洲核心

中央社 2012.07.04

潛水夫與蘇格蘭聖安德魯大學(University of St Andrews)科學團隊合作發現了「英國的亞特蘭提斯」(Britain's Atlantis),也就是淹沒於北海下的神秘海底世界。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多格蘭(Doggerland)是一塊乾燥陸地,由蘇格蘭延伸至丹麥,約在西元前1萬8000年至5500年間逐漸沒入水中。

石油公司潛水夫發現「沉沒世界」的遺跡,這個世界有數萬人口,可能曾經是歐洲「真正的核心地區」。

氣候學家、考古學家和地球物理學家組成的團隊現已利用石油公司提供的新資料,描繪出此地區,並揭示這個長毛象曾經棲息的「失落陸地」完整範圍。

研究顯示,這些沉沒陸地的人口可能有數萬人,居住範圍橫跨北蘇格蘭(Northern Scotland)到丹麥、沿著英吉利海峽(English Channel)延伸到海峽群島(Channel Islands)。

研究人員聲稱,該區曾為歐洲「真正的核心地區」,後來遭到「毀滅性海嘯」襲擊。

低窪地區在數千年期間逐漸沉沒,海嘯是其中1個過程。

聖安德魯大學的貝茨(Richard Bates)表示:「此地雖以多格灘(Dogger Bank)為名,但它適用於任何北海曾為陸地的幾個時期。」「約2萬年前曾有『最大陸地』,儘管部分區域應覆蓋著冰。冰融時露出更多陸地,但海平面也上升。」

fsj 提到...

內寮濕地公園 生態活起來

自由 2012.07.05

〔記者盧賢秀/基隆報導〕基隆市安樂區內寮濕地公園最近找到新水源,生態越來越豐富,在半個月內記錄到新增加八種蜻蜓,連基隆地區少見的仰泳蝽及紅娘華等水生昆蟲也陸續現身,附近居民很開心,將組成志工隊,守護這塊差點就被填平的濕地。

半月內記錄新增8種蜻蜓

在隆聖國小旁的內寮濕地公園,二○○四年由基隆野鳥學會協助闢造,成為社區居民及學生的自然生態教室。後來因水源不穩定,又乏人管理,濕地公園慢慢雜草蔓生,變成居民遛狗處,居民一度有意填平生態池,改為一般公園。

經市議員洪森永、區公所和野鳥學會協商後,鳥會做了一年的生態調查,並與社區居民互動,居民和鳥會也在山邊找到山澗水源,引到濕地公園,生態池有了穩定水源後,生態越來越豐富。

鳥會總幹事沈錦豐說,目前已經發現有三十多種蜻蜓,較少見的三角蜻蜓、硃紅蜻蜓、彩裳蜻蜓,台灣最小的白粉細蟌、橙尾細蟌,還有黃昏才會出現的纖腰蜻蜓及夜遊蜻蜓等,陸續現身,光是最近半個月就新記錄到八種蜻蜓,連基隆少見的水生昆蟲紅娘華及仰泳蝽也看得到。

附近住戶張運生等人,看到蜻蜓飛舞都很高興,他說,濕地差點被填平,住戶會很遺憾的,他招募了五十位居民,七日下午要成立內寮濕地公園志工隊,照顧濕地的生態環境,也要負起宣傳的責任,讓住戶知道濕地裡有哪些寶貝。



◆ 推保育 108貓熊倫敦打太極

中央社 2012.07.06

在倫敦地鐵上看到詭異、多毛的東西沒什麼大不了,但極少通勤族預料會到在地鐵月台上看到貓熊大軍。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108名穿著貓熊裝的表演者今天突襲倫敦街頭,宣導扭轉瀕臨絕種可愛黑白寶貝的厄運。

貓熊大軍先在特拉法加廣場(Trafalgar Square)打太極拳,然後到市中心柯芬園(Covent Garden)開趴,為史上第一場「貓熊保護意識週」(PandaAwareness Week)揭開序幕。

為提倡貓熊保育意識,108隻假貓熊與環保人士和貓熊基地特使馬文(Nigel Marven)一同訪問多間學校,讓倫敦客和孩童樂不可支,招搖的程度,讓人難以忽視。

馬文說:「貓熊難以豢養,但四川成都基地和世界各地的動物園克服困難,全球目前共豢養400隻貓熊。」

成都基地希望提高貓熊保育公眾意識,保護牠們自然棲息地,增加野生貓熊數量。



◆ 日本上野動物園貓熊生了 自然交配首次

中央社 2012.07.05

日本上野動物園的母貓熊「真真」,今天下午產下1隻小貓熊,這是上野動物園睽違24年再度有貓熊誕生,也是動物園首次有自然交配生出的貓熊寶寶。

上野動物園的公貓熊「力力」和母貓熊真真,是向中國大陸租借的,今年3月下旬自然交配,真真從6月初開始食量減少,體重減輕,黃體荷爾蒙數值也有上升的現象,這些都是懷孕徵兆。

「每日新聞」報導,由於貓熊生下雙胞胎的機率極高,真真在一天之內,還有可能再產下一子。

動物園方面讓真真從6月30日開始休產假,沒想到不到1個星期就產下貓熊寶寶,上1次上野動物園誕生貓熊寶寶是西元1988年,自然交配生下貓熊是有史以來第1次。



◆ 南韓提科學捕鯨 各界反彈

中央社 2012.07.05

南韓今天宣布打算效法日本做法,利用全球商業捕鯨禁令允許為科學研究捕鯨的漏洞,在南韓領海捕鯨,激怒了重視保育的澳洲、紐西蘭、巴拿馬等國代表並引發反彈。

南韓在巴拿馬的國際捕鯨委員會(IWC)上表示,稍後將宣布預計何時開始捕鯨、打算捕殺多少鯨魚,並堅稱捕鯨不需外國同意。

南韓代表說,南韓「自古以來」以鯨肉為食,而且1986年全球商業捕鯨禁令實施後,小鬚鯨數量已經恢復。

他說:「合法捕鯨遭到嚴禁,違者遭受嚴懲,對於傳統上以鯨肉為食的人們而言,過去26年既痛苦又挫折。」

他說,南韓和日本不同,只會在自家領海內捕鯨。日本每年假研究之名在南極海獵殺數百隻鯨魚,激怒了澳洲和紐西蘭。

紐西蘭指控南韓捕鯨將危及鯨魚數量,並說日本捕鯨對科學毫無貢獻。澳洲邀請南韓研擬不需殺害鯨魚的研究方式。

委員會主席波希門(Gerard Van Bohemen)說,南韓的捕鯨計畫「不必要且幾近不顧後果,紐西蘭強烈反對南韓的提案」。

國際捕鯨委員會巴拿馬代表瓜迪亞(TomasGuardia)說:「南韓宣布有意為科學目的恢復捕鯨。」

「我們很擔心,因為此舉違反禁令…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不支持捕鯨。」

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的羅倫茲(JamesLorenz)告訴澳洲電視台:「這次會議上傳出這種消息令人震驚,也非常不光彩,因為以科學之名捕鯨是錯的,本質上這就是另一種形式的商業捕鯨。」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聲明,南韓提議獵捕的小鬚鯨被視為面臨存亡威脅。

fsj 提到...

貓空頻遭盜伐 「捕鼠機制失靈」

【聯合報╱記者周志豪/台北報導】2012.07.06

山林盜砍高價樹木案頻傳,但沒想到台北市近郊山區也淪陷。市議員林奕華指出,去年底至今,貓空草湳山區山老鼠頻繁盜伐「冇(音ㄇㄡˇ)樟」,粗估已被盜砍10餘棵,但市府卻幾乎束手無策,「捕鼠機制失靈」。

北市警文山一分局副分局長李權哲表示,已掌握3名可疑對象,待蒐證完成,即會將全案移送地檢署偵辦。

林奕華昨天指出,文山草湳山區自去年底開始,山上具經濟價值的「冇樟」多次遭到盜伐,但警方卻抓不到賊,讓盜伐行為日益猖狂。草湳山區「稍具規模」冇樟多被砍到只剩樹頭,而仍未帶走的大木塊則橫梗便道中央。

也因山老鼠多將砍伐樟木滾動下送,沿途也壓垮大量細小樹木,景況怵目驚心。她擔心長此以往不僅破壞林相,也影響水土保持,危及當地居民安全。

指南里里長張佳南也說,自去年底起,草湳山區常有陌生人頻繁出入,山上野生冇樟幾乎被盜伐一空。樹木遭砍倒時,山上還傳出有如巨雷聲響,多次報案卻仍無下文。

當地居民觀察,山老鼠多挑寒風、大雨或深夜等山區較無人跡時出沒。山老鼠至少為3人以上,除事前會派出騎機車的「小蜜蜂」巡山找下手目標外,看準目標後就會輪流換駛兩輛小汽車「輕裝」上山砍樹,之後再租「三噸半」貨車上山運木,從往深坑方向脫逃。

山老鼠分工完整,只要發現有「可疑員警」,負責把風者即會按喇叭示警,砍樹中的山老鼠就一哄而散。

北市府大地處科長何明育說,遭盜伐的冇樟樹齡約60至80年間,屬中低海拔樹種。冇樟雖和牛樟樹是近親,但非保育樹種。因可用於提煉樟腦丸與雕刻大型神像、家具,仍屬經濟木材。



◆ 加一養蜂場 數百萬隻蜜蜂被盜

中央社 2012-07-06

加拿大亞伯達省大草原城(Grande Prairie)附近的蜂蜜生產者特密爾(Bill Termeer),最近有數百萬隻蜜蜂被盜。他懷疑是同業所為。

特密爾表示,盜取蜜蜂者,必須對養蜂具有豐富的知識及特殊的工具。這樣才能打開蜂房,盜取蜜蜂。

特密爾在他的養蜂場共有3000個蜂房,過去數週已有超過150個蜂房被盜取。特密爾估計,他的損失約6萬加元(約新台幣186萬元)。他的損失不在保險理賠範圍內。

特密爾表示,每想起這件事,他就感到痛心。加拿大皇家騎警已開始調查特密爾蜜蜂遭竊案。

特密爾說,如果此事是同業所為,他將感到特別心寒。他表示,養蜂業者都有共同遵守的道德規範,大家都把養蜂工具放在外面,同時會互相交換養蜂遭遇的問題等。

特密爾說,如果這事真是業內人士所為,那真讓人難以理解。

亞伯達省主要養蜂人納斯爾(Medhat Nasr)表示,盜取蜜蜂之事十分罕見。過去10年來,亞伯達省只發生5起這類事件。

不過,他也指出,由於新的疾病及殺蟲劑使蜜蜂大量死亡,使得盜取他人蜜蜂事件今後必會逐漸增加。

納斯爾表示,如果養蜂人不好好照顧蜜蜂,嚴寒的冬天,也會造成蜜蜂大量死亡。這也是導致盜取蜜蜂事件增加的原因之一。



◆ 上游14條河流超警戒洪水 大量漂流物湧三峽庫區

中央社 2012-07-06

連日豪雨導致長江上游14條河流發生超警戒洪水,大量樹木、雜草、垃圾從各支流湧入三峽庫區主航道,影響航行安全,預料隨著後續洪峰抵達,大量漂流物聚集三峽大壩附近情況將更嚴重。

新華社從中國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了解到,位於重慶的長江幹流寸灘水文站,今天下午2時水位漲到181.43公尺,超過警戒水位0.93公尺,長江上游幹流出現今年以來首次超警戒水位洪水。

同時,長江上中游自2日以來,出現的強降雨導致長江上游先後有14條河流發生超警洪水,其中5條河流發生超過保證水位洪水。

中新網則指出,三峽大壩上游今天下午出現6艘清理船、10多名工作人員正在清理江面漂流物。

漂流物一多就影響船隻的航行安全。海事部門指出,今年漂流物來得快,又集中在庫區溪河、支流靠岸出口處,庫岸的漂流物致使庫區船舶無法正常航行。

長江高速公司主管安全的負責人就反映,「長江3號」3日快艇上行至巫峽水域時,漂流物掛住引擎車葉,被迫停泊奉節維修。

fsj 提到...

高美濕地23日起分區管制 擅闖開罰

【聯合報╱記者張明慧/台中報導】2012.07.07

知名的高美濕地,台中市府近日介入大力整頓,劃出3區管制,公告1個月後遊客若擅入要開罰;昨並宣布要斥資3.6億元,興建全國第1座鑽石級綠建築的「濕地體驗館」,預計103年底完工。

台中市府6月23日已完成公告,為了保護高美濕地動植物生態,規畫核心、緩衝及永續利用等區等,遊客進行踏浪、賞景、生態旅遊等體驗活動不能進入核心區及緩衝區,7月23日起會針對違規侵入行為開罰,可處有期徒刑6個月以上、5年以下徒刑,得併科2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罰金。

但為讓遊客來此「不虛此行」,市府在高美濕地旁的公68公園規畫興建遊客服務中心、體驗館,將納入濕地一年四季、一日晨昏等多種風情,還設計引入水流潮汐,以現代科技模擬濕地生態的真實體驗,二樓景觀區可飽覽最知名的日出與夕陽美景。

建設局副局長吳世瑋指出,高美濕地近年遊客量大增,造成嚴重生態衝擊,利用體驗館互動方式,遊客不必踏入濕地也能欣賞並體驗美景,達到生態與觀光共存。他表示市長胡志強指出規畫需「尊重自然」,開發時區內所有樹木「1顆都不能少」。

市議員楊典忠則批評說:「劃出管制區,卻沒人力、能力執行,根本形同虛設!」目前遊客仍任意在管制區內嬉戲,現場沒任何管理人員或救生員,管制規定形同具文,民眾擅入也相當危險。

楊典忠質疑現有公園面積共8.4公頃,防風林內的木麻黃樹數千株,「開發時真的能不砍樹嗎?」希望市府說話算話,保護樹木不能減少,將此原則列入工程合約書。



◆ 獨特生態和生物多樣性 印度西高止山脈獲列世遺

中央社 2012.07.08

印度西高止山脈以獨特生態系統和重要生物多樣性,獲世界遺產委員會通過、成為印度第29處世界遺產。同時申請的拉吉斯坦省5處山地城堡因仍有問題待釐清,明年再議。

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UNESCO)世界遺產委員會(World Heritage Committee)上週在俄羅斯聖彼得堡(St. Petersburg)集會,通過新增包括印度西高止山脈(Western Ghats)在內共8處世界遺產。

西高止山脈位於西南印度,在德干高原(Deccan Plateau)西側;南北走向長約1600公里,縱穿馬哈拉什特拉(Maharashtra)省、卡納塔卡(Karnataka)省和克勒拉(Kerala)省。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遺網頁簡介指出,西高止山脈比喜馬拉雅山脈年代更久遠,以其獨特生物物理學與生態過程,展現重大地形特徵。當地山地森林生態系統影響印度雨季氣候型態,調和熱帶氣候,為全球雨季系統最佳實例之1。

當地還有很強的生物多樣性和特有種,被認為是全球生物多樣性8個「最熱門的熱點」之1。當地森林包括若干最具代表性的非赤道熱帶常綠林象,也是至少325種全球遭到威脅植物群、動物群、鳥類、兩棲類、爬蟲類和魚類的棲地。

與此同時,西印拉吉斯坦(Rajasthan)省政府所提境內5處山地城堡列入世遺的申請,因仍有若干額外疑問等待回答,世界遺產委員會上週決定明年再議。

5處城堡包括琥珀(Amber)堡、倫塔波爾(Ranthambhore)堡、加格隆(Gagron)堡、契托加(Chittorgarh)堡、昆布哈加(Kumbhalgarh)堡。

印度目前共有29處地點獲列世遺,其中6處為自然遺產、23處為文化遺產。



◆ 收容所像煉獄? 動保團體、所方有話說

侯俐安/台北報導 2012-07-08 中國時報

「好端端的貓進去,八成都會感染病毒。」貓瘟、支氣管炎是貓咪最怕的兩種疾病,台灣各地收容所因人力與空間有限,狹小的空間內,貓咪在糞便上「踩來採去、舔來舔去」,最後又吐又拉得肺炎甚至死亡,動保團體形容收容所猶如「疫區、煉獄」。

愛心動物醫院許志全醫師表示,收容所沒有足夠人力,傷殘貓咪即使經專業獸醫縫合,缺乏完善術後照護才會出現潰爛或致死情形。又因沒有空間隔離,病毒傳播導致貓瘟、鼻支氣管炎極為普遍。

動保人士黃泰山批評,台北市假「救援隊」之名讓民眾誤將流浪貓狗送進去,結果卻集體圈養在瘟疫當中染病而死。

台北市動物收容所去年收容兩千五百隻貓咪,有三位獸醫師輪班照護收容所的貓狗。台北市動保處長嚴一峰認為,若要將收容所醫療照護比照臨床動物醫院等級,任何一個國家都做不到。嚴一峰指出,重傷、重病進入收容所的貓狗,都會經專業獸醫師在第一時間判斷傷勢,尋找治療機會,或送到委託動物醫院;若兩腿癱了、極度重傷難救活的貓狗,才會以安樂死解除痛苦。

目前台北市政府以「褓姆計畫」讓動保團體、貓狗志工來照護每三、四小時須餵奶的幼貓幼犬,顏一峰說,近日開始以照相取代晶片,讓免疫力較低的乳貓不用植晶片。



◆ 環保義工疾呼︰DNA建檔 狗便未清罰飼主

自由 2012.07.07

〔記者林相美/台北報導〕狗也要驗DNA?身兼台北市環保義工大隊副隊長的北投區吉慶里里長黃勝宗昨天大聲疾呼,狗便不該只靠清潔隊員、義工掃地,現行取締方式也太浪費人力,應仿效丹麥等國家,為狗植入晶片時,同時建立狗的DNA資料庫,查獲狗便未清,採樣檢驗,比對DNA,找到飼主開罰。

環保局︰可納入參考

對此,環保局長吳盛忠指出,根據目前蒐集的資料,包括以色列、美國、德國、丹麥都有類似作法或推行計畫,北市可納入參考,研議可行性。不過,狗便未清依違反廢棄物清理法,罰款一千兩百元起跳,最高只能罰六千元,以美國佛羅里達的社區為例,狗唾液的檢驗費用就要兩百美元,換算台幣近五千八百元,罰款收入恐怕不足以支應檢驗費用,必須更完善的配套措施。

環保局統計,今年一至六月北市狗便未清的陳情案件有四百九十二件,而告發案件為一百零七件,取締結果顯然與實際狀況有落差,環保局五科科長崔浩志解釋,有些民眾檢舉狗便時,沒有提供明確資料,有些則是流浪狗,根本無法追查到飼主。

黃勝宗說,民眾踩到狗便心情差,也會向里長抱怨,但狗便未清是飼主的公德心問題,不該轉嫁到清潔隊員、義工身上,一般民眾不是執法人員,看到飼主不清狗便,無法取締,有些飼主還會翻臉,場面很尷尬,還有外傭外出遛狗,全程顧著講電話,狗便都沒清,飼主得知要罰錢,馬上說要扣外傭薪水,讓外傭很緊張。

黃勝宗強調,光靠政府取締,人力根本不夠,飼主也會投機取巧找漏洞,根本抓不勝抓,若能建立狗的DNA資料庫,一比對狗便「還怕找不到飼主」,先從家犬做起,唯有重罰,飼主才會怕。

台北市立動物園發言人趙明杰認為, 國內研究黑熊、長鬃山羊、水鹿等動物生態均有採集糞便分析DNA,里長的提議在技術上確實可行,但考量分析DNA的成本,罰則恐怕還要加重,民眾才會「有關痛癢」。他也提醒,狗便「越新鮮越好」,尤其台灣氣溫高,狗便內的菌會分解DNA,若要從狗便採集DNA,最好是兩天內的糞便。

吳盛忠表示,根據國外經驗,多透過狗的皮毛或唾液建立DNA資料庫,但現行法令僅規範強制植入晶片,若要採DNA,仍須法令強制要求飼主配合,由於狗便未清多發生在社區鄰里,現階段仍呼籲民眾多檢舉,盡可能說明狗的顏色、出沒時間、地點,環保局會派員巡查。

fsj 提到...

大飛機遇小鳥 維修代價高

中央社 2012.07.09

飛機與鳥都在天空飛,但當體型相對嬌小的鳥不慎與龐大的飛機相撞,飛機仍有機會受損。航空業者估計,飛機遭鳥擊,維修費少則新台幣幾千元,多則達數千萬元。

中華民國台灣飛行安全基金會最新統計,近5年台灣地區飛機遭鳥擊次數共734次,其中有128次飛機受損,平均受損率17.44%;損害部位以發動機比率最高,達61.11%,其次是機翼、機首、起落架。

航空業者說,別看只是一隻小小的鳥,一旦撞擊飛機重要部位,或遭發動機吸入,代價都非常大。業者舉例,即使只是輕微損壞發動機上的一片葉片,更換新葉片就要40多萬元,如果受損非常嚴重,須更換整台發動機,花費將高達數千萬元。

台灣的航空公司飛行員也曾有過駕駛的飛機和鳥迎面相撞的經驗,鳥都會當場身亡,飛機擋風玻璃可能只是出現小小裂痕,在安全考量下,業者都會更換,小型機花費可能數萬元,大型噴射機則要數十萬元。

飛安基金會指出,飛機最怕大型鳥類或遭帶有金屬腳環的鴿子鳥擊,因為很容易讓發動機葉片全毀。2009年1月,全美航空一架飛機自紐約起飛後,遭到一隻重達10磅的加拿大雁鳥擊,飛機迫降哈得遜河的事件,則是民航機因鳥擊危及到飛安最好的例證。

航空公司在飛機遇鳥擊時,除了要增加成本支出外,還會有許多令航空公司困擾的間接損失,例如:更換航空器、延誤航班、貨物延遲交付的違罰金、延誤行程對旅客的賠償等。

航空業者估計,鳥擊引起的間接損失有時可能會高於直接損失;例如,航班延誤每小時損失可能達40多萬元,航空公司安排一名錯過轉機的長途旅客,可能達10萬元以上。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說,鳥擊可以預防,但很難百分之百避免, 一旦發生,除了航空公司與旅客外,機場也是受害者,因為跑道可能得關閉,之後清除跑道要花時間,航班起飛及降落都受到延誤,航管人員必須重新安排起降,無形中增加工作壓力。

飛安基金會分析,各機場環境條件不同,出現的鳥種也有差異,應注意的預防方向會有不同。例如,台北松山機場周邊有不少河濱公園,有大批野鴿或流浪鴿分布;桃園機場近2、3年來出現大體型鳥種,例如黃頭鷺、夜鷹、魚鷹等的頻率增加。

雖然鳥擊事件仍不斷發生,並有增加趨勢;但飛安基金會說,如果不預防,實際發生的鳥擊事件會更多,飛安風險更高,共同防制的做法,主要是利用獵槍、鳥網、稻草人、音爆彈、遙控飛機等。



◆ 前CIA幹員:墜毀幽浮係金ㄟ

中央社 2012.07.09

前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幹員今天發表爆炸性言論,他說65年前新墨西哥州羅斯威爾(Roswell)的飛碟墜毀事件確有其事,而且飛碟內真的有「屍體」。

在中情局服務35年的幹員布蘭敦(Chase Brandon)說:「那才不是什麼該死的氣象探測汽球,它就是一開始人家通報時認為的東西。」「它顯然不是地球上的飛行物,它墜毀後我很確定當時人們討論用了『殘骸』與『屍體』2個字。」

布蘭敦表示,1990年代他在維吉尼亞州朗里(Langley)中情局總部檔案室內,無意中看到機密資料上記載1947年7月8日,發生在羅斯威爾的不名飛行物墜毀事件。

他說:「有天,我在裡面四處環顧,箱子上的標題大多是手寫,標明箱內文件的內容,有個箱子吸引了我的目光,它上面寫著:羅斯威爾。」

他接著說:「我把箱子拿下來,打開蓋子,翻閱箱內文件,然後把箱子放回架上,對自己說:『老天,真的發生過這種事!』。」

裡面到底藏了什麼神祕內容,讓布蘭敦如此驚駭?

布蘭敦沒有詳細說明,只說:「裡面有些書面資料和照片,對於箱內的東西,我這輩子只會對人說這麼多。」「但對我來說,這是真相大白的時刻,它證實了我一直相信的事,我也知道許多人認為的事真的發生過,的確發生過。」

研究過羅斯威爾飛碟事件的人都知道,美國政府的確有所隱瞞,問題是到底隱瞞什麼。

約3/4美國人認為1947年7月新墨西哥州發生過不可公開的事,但因為錯誤資訊滿天飛,民眾也無所適從。



◆ 印東北部洪患 野生動物浩劫

中央社 2012.07.09

印度東北部阿薩姆省遭遇25年來最嚴重水患,當地舉世知名的印度犀牛棲地「卡濟蘭加國家公園」已發現573隻各種動物死亡,包括14隻保育類動物印度犀牛。

阿薩姆(Assam)省卡濟蘭加國家公園(KazirangaNational Park)1985年成為「世界遺產」,全球總數約3000隻印度犀牛,其中2000隻棲息於此。印度犀牛被列為「易危物種」(Vulnerable species,又稱脆弱物種)。

台灣的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自民國97年起,捐助阿薩姆省保育團體「阿瀾亞克」(Aaranyak)及「印度東北犀牛基金會」(The Rhino Foundation for Nature in North East India)的保育計畫,每年約捐款1萬至1萬2000美元,用於包括卡濟蘭加國家公園在內的保育計畫。

「印度時報」(The Times of India)今天報導,6月下旬開始的大水,造成流經園區的布拉馬普特拉河(Brahmaputra River)水位暴漲。當局已發現573隻動物死亡,包括14隻印度犀牛、1隻大象、1隻野牛、10隻沼鹿、21隻水鹿、31隻野豬、1隻胡狼、5隻豪豬、兩隻野牛等。

由於園內所有道路悉數毀損,國家公園當局現在只能騎大象,繼續尋找更多死去動物的腐屍。

其中至少有20隻動物,大部分是鹿,過去1週來雖逃離洪水,但牠們自卡濟蘭加國家公園南方邊界進入地勢較高的37號國道後,卻遭急馳卡車輾斃。

由於國家公園無力派遣足夠官員和義工,執行當局規定的每小時10公里速限,被撞死的動物恐將續增。

官員說,布拉馬普特拉河水位6月29日漲到警戒高度,後來國家公園有8成範圍被洪水淹沒,動物們紛紛逃往附近高地。

這場25年來最大洪水,也造成國家公園內152處反盜獵營地基礎設施被水淹沒,使動物們身陷各式盜獵風險。

1988年當地曾經發生歷來最嚴重洪患,當時有1203隻動物死亡,其中650隻死於盜獵,包括29隻犀牛。

阿薩姆省6月22日起大雨不斷,布拉馬普特拉河及14條支流水位暴漲,全境27縣遭洪患肆虐,無一倖免,目前已造成121人喪生,另有16人失蹤。大水造成阿薩姆省2809個村落被大水淹沒,220萬人無家可歸。

fsj 提到...

海洋垂死 全球領袖快行動!

【經濟日報╱編譯林文彬】2012.07.09

海洋是地球的新領域,是一個被局部探勘且甚少受管制的廣大區域,無論是違法或守法的公民都在此合法掠奪地球資源。雖然地球有15%到20%的陸地「受到保護」(被列為國家公園或生態保育區),受同等保護的海洋面積卻不到1%(地球表面有70%是海洋)。這個情況必須儘快改變,因為我們的海洋已瀕臨死亡。

6月20日在巴西舉行的聯合國永續發展會議中,1個由全球領袖組成、提倡海洋保育的團體Ocean Elders呼籲各國領袖和政府高階代表擬訂法令,迫使世界各國對拯救海洋負更高層次的責任。這場會議被稱為Rio+20,距離第1場里約熱內盧地球高峰會已有20個年頭。這場峰會是各國領袖該推動實質改變的時候了。

由於大部分公海開放無限制的捕魚,海洋不斷被掠劫。一項最惡劣的捕魚方式是深海拖網,即在海底拖曳大型漁網。這個方式會破壞對生態系統相當重要的珊瑚和海綿,濫殺海洋生物。另外,這種一網打盡的拖網捕魚方式也缺乏效率:每捕獲1公斤想要的魚,便殺死約10公斤不要的海洋生物。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今年公布的研究指出,約三分之一的魚群被過度捕撈、枯竭或仍在復原中,這並不令人驚訝。

人類愈了解這種海洋暴力,他們腦中浮現的畫面就愈駭人。保育團體WildAid估計,每周有150萬頭鯊魚被殺死,只為了取得牠們的鰭。鯊魚鰭交易熱絡一部分是因為中國經濟強健,當地有人願意花多達100美元享用1碗魚翅湯。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的鯊魚專家小組指出,多達三分之一的鯊魚物種瀕臨絕種。值得讚揚的是,WildAid鍥而不捨的努力使一些城市禁止銷售鯊魚製品,但這未改善根本問題。

人類對海洋的威脅不僅只於過度捕魚及大規模破壞海洋生態系統,我們通常只注意我們看到的垃圾─例如去年日本海嘯15個月後,最近從當地漂至美國俄勒岡州海灘、長22公尺的船塢─但事實上,小型殘骸才會釀成最嚴重的浩劫。數百萬噸倒入大海的廢棄塑膠製品往往被海浪及陽光分解成浮游生物的大小,而被魚誤認為食物。這些魚吃了塑膠後如果活下來,就可能成為我們的食物。

針對這個問題,1名香港居民伍德林(Doug Woodring)仿效成效卓越的碳揭露計畫(該計畫目前有逾3,000家企業參與),啟動塑膠揭露計畫(Plastic Disclosure Project),呼籲企業、社區及人對製造、使用及丟棄塑膠負更多責任。

WildAid等組職和伍德林等人都正勇敢地盡一己之力,呼籲大眾關注海洋面臨的多項威脅,但我們也須強迫我們選出的代表採取緊急且具體的行動,如果我們要提供廣闊的脆弱海洋應有的保護,就必須嚴密監督他們。

據1份1987年撰寫的報告,1個向聯合國報告的獨立委員會把永續發展定義為「滿足目前的需求,且不影響未來世代滿足自己的需求」。如果我們現在不為此做一點事,未來鯨魚、海豚、鯊魚和珊瑚礁將只出現在我們子孫的歷史課文中。(作者Richard Branson是維京集團創辦人)



◆ 互花米草蔓延 恐取代紅樹林

自由 2012.07.09

〔記者何玉華/新北報導〕原產於大西洋西海岸及墨西哥灣的「互花米草」,九十八年在淡水河左岸首度現蹤,相關單位雖介入處理,卻沒有拔草除根,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賴榮孝日前發現,互花米草的群落增加,再不積極移除,將占領紅樹林棲地取而代之,他憂心西海岸恐已淪陷,政府應全面進行調查。

荒野協會:淡水河岸發現新群落

賴榮孝說,互花米草八月開花結果,若不儘快移除,種子隨著水流會繼續蔓延;去年十月,新北市農業局曾割除,今年三月監測,僅發現左岸一處九百多平方公尺的互花米草群落,但上週三卻發現至少五處新群落,顯然農業局執行割除的方式不夠徹底。

他說,農業局九十八年十二月、九十九年七月都曾進行割除,可惜沒有拔草除根,也沒有全數處理,九十八年留下五個區塊沒割除,九十九年留下六個區塊,目前淡水河兩岸的互花米草群落已超過十二處;參考金門防治的經驗,若無法使用怪手進入灘地深挖兩公尺就地掩埋,可以人工拔除或每月定時割除,割除必須三個月至半年一次,才能有效抑制。

農業局:今天將展開割除作業

新北市農業局主任秘書徐開宇表示,去年人工割除兩次,今年增加到三次,今天將展開第一次的割除作業,為期約兩個月。

賴榮孝說,九十七年他到中國參加溼地研討會,在閩江口看到鋪天蓋地的互花米草,占據原為紅樹林或蘆葦生長的區塊,相當驚訝;互花米草是在一九七九年被中國引進做為護灘植物,沒想到後來在長江以南快速生長,導致生態災難,中國每年幾乎都花上億經費處理。

賴榮孝指出,淡水河口的互花米草叢,從九十八年發現時的七處,目前已擴展到十二處,分佈地區從關渡橋上游至出海口前兩公里,雖然互花米草和蘆葦生長環境類似,但蘆葦密度還可以讓許多生物生存和利用,互花米草則密到連螃蟹都無法生存,嚴重威脅紅樹林和水鳥棲息的空間。

※ 相關報導:

* 馬祖開賭?/擾民毀生態 神話鳥沒了
http://udn.com/NEWS/OPINION/X1/7212072.shtml

有神話鳥美譽的「黑嘴端鳳頭燕鷗」。自一八六三年被命名以來,比較確定的觀察紀錄只有五筆,十年前幾乎已絕跡。直到兩千年在馬祖燕鷗保護區,發現其築巢繁殖,也是世界第一次發現其有繁殖紀錄的地方,全世界估計僅存不到一百隻。未來賭場蓋下去,棲地環境摧毀,神話鳥真的只有在夢裡追尋了。



◆ 小琉球杉福潮間帶 總量管制

中央社 2012.07.09

屏東縣小琉球潮間帶破壞嚴重,縣政府今天公布,小琉球(琉球鄉)杉福潮間帶,8月開始進行遊客總量管制1季,領有許可證的業者和解說人員,才可以帶遊客進入。

屏東縣政府委託高雄師範大學助理教授羅柳墀團隊進行小琉球潮間帶的調查研究,發現遊客負荷量太大,小琉球潮間帶的生物種類和數量越來越少。

調查發現,島上有杉福、蛤板灣、漁埕尾及肚仔坪4處遊客最夯的潮間帶區域,潮間帶生物的族群數量,已經下降到只有其他潮間帶地區的1/20。

屏東縣長曹啟鴻今天召開記者會表示,由於這2、3年小琉球成為很夯的景點,目前島上遊客的遊憩密度應該是全台灣離島最高的,而遊客到潮間帶遊玩,生物族群嚴重被破壞,研究團隊認為,再不保護,可能到時候會重創觀光。

羅柳墀表示,1年半來的調查,小琉球潮間帶的生物包括螃蟹、螺貝類、棘皮動物、腔腸動物等近700種以上,光小琉球新紀錄種就有110種以上,台灣新紀錄種有5種,現在1天的遊憩人口約2000人。

羅柳墀表示,在杉福1平方公尺內找不到2公分以上的生物,是破壞最嚴重區域。

縣政府將從8月1日起正式公告實施杉福潮間帶為第1個遊客總量管制潮間帶示範區,同時間開放的遊客人數不超過300人,遊客要進入潮間帶,必須要當場申請領有許可證解說員帶領,並且付解說費。

曹啟鴻說,未來縣政府也將在潮間帶設置浮板,讓遊客在浮板上觀看潮間帶生物,避免破壞。

農業處人員說,不遵守的民眾,將以漁業法罰新台幣3萬至15萬元的罰款。

縣府將在實施1季後,進行檢討,如果杉福潮間帶的生物沒有明顯復育,將在12月至隔年3月封閉,進行休養生息;如果總量管制實施成效良好,將擴大到其他的潮間帶。

曹啟鴻表示,杉福是國內第1處潮間帶遊客總量管制示範區,希望日後成為國內其他潮間帶經營管理的典範。

※ 相關報導:

* 非開放漁港釣魚 最高罰15萬元
http://udn.com/NEWS/LIFE/LIF1/7211997.shtml

新北市沿岸有30處漁港,市府僅公告開放10處漁港部分港區供垂釣。但許多釣友任意在非開放漁港下竿,不僅妨害漁船進出,還造成港區交通堵塞,甚至發生拋竿時鉛垂擊傷漁民等紛爭。市府農業局一再宣導、規勸,仍無法遏阻。

fsj 提到...

湖山水庫 樹木移植存活僅4成

中央社 2012-07-11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今天下午召開湖山水庫工程計畫第2次環境影響調查報告,報告指出斗六丘陵全區近年的八色鳥數量減少外,環評委員說,樹木移植存活率僅4成,偏低。

「湖山水庫」位於雲林縣斗六市及古坑鄉,因集水區範圍較小,於清水溪建置「桶頭攔河堰」,越域引水補充水源,提供雲林縣農業灌溉及養殖用水。經濟部水利署中區水資源局預計於民國103年完成建造,至今年6月底止,「湖山水庫」完成度已達7成。

台灣曾是保育鳥類「八色鳥」全球分布密度最高的地方,雲林縣「湖山水庫」開發位址,是保育核心區域,「湖山水庫」環評階段,就曾有威脅生態的疑慮。

去年2月環評大會的湖山水庫開發環差案附帶決議中,要求經濟部水利署需再提出「湖山水庫工程計畫環境影響調查報告」,針對「湖山水庫」計畫區的水文與流量分析、生態環境影響,進行調查分析。

環保署今天下午召開「湖山水庫工程計畫第2次環境影響調查報告」審查會議。報告指出,據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調查,在斗六丘陵全區,八色鳥近年來數量有下降趨勢,影響原因可能包括物種競爭、棲地遷移和施工干擾等。

開發單位說,要以增加次生林面積比例,作為八色鳥或其他保育類動物棲地改善措施。但卻遭環評委員直指,開發單位提供植物保育措施資料顯示,樹木移植存活率僅39.6%,換言之,有近6成移植樹木無法存活。

另外,為了因應極端氣候對水庫造成衝擊,環評委員建議,開發單位應於水庫區施以細部地質調查,並設置雨量及流量監測站,未來才有數據驗證水文,具體推估氣候變遷下的因應對策。

環評委員最終共識決議,本案補件再審。



◆ 首度大發生 清水岩寺 橙帶藍尺蛾驚豔

自由 2012.07.11

〔記者阮怡瑜/員林報導〕彰化縣社頭鄉清水岩寺近來滿園飛舞著「美麗飛行物」,寶藍色身驅、黑翅上滾過鮮橙色帶狀花紋的「橙帶藍尺蛾」,經常被誤認為是蝴蝶,相當吸睛,不過,清水岩寺則指出,「橙帶藍尺蛾」成蟲雖然美麗,但幼蟲愛吃羅漢松葉,苦了寺前兩株百年羅漢松,還好幼蟲多已破蛹成蟲,讓老樹得以再吐新芽。

寺廟不殺生 引群聚

清水岩寺管理委員會總幹事陳慶福說:「這是個美麗的錯誤!」今年四、五月間,該寺大門口的兩株百年羅漢松開始出現毛毛蟲,由於佛門不殺生,想不到數量竟然愈來愈多,最後兩株樹上幾乎掛滿毛毛蟲,雖然許多遊客及信徒看了覺得不舒服或可怕,但寺方仍決定順其自然。

他表示,由於不曉得毛毛蟲竟然是橙帶藍尺蛾幼蟲,其毛毛蟲嗜食羅漢松葉,將兩株原本蓊鬱的百年羅漢松枝葉幾乎吃光,只剩光禿禿的枝幹,直到最近橙帶藍尺蛾幼蟲陸續蛹化為成蟲,不再啃食葉子,才讓兩株羅漢松有了喘息空間,再吐新芽。

他指出,目前滿園飛舞的蛾蹤也讓許多遊客相當驚奇,漂亮的姿態更吸引許多人拿起相機、手機猛拍照,也算是蛾的一種「回饋」吧!

長年關心清水岩寺生態的退休生物老師張宏之表示,這是清水岩寺首度出現橙帶藍尺蛾大發生的情況,成因可能是因為近幾年當地生態復育成功,極適合蝶類、蛾類繁殖,加上天敵少所致。



◆ 全民網路上傳生物記錄 成果豐

中央廣播電台/韓啟賢 2012年7月11日

用網路記錄生態,全民都是「公眾科學家」!為鼓勵全民參與生物多樣性觀測,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應用社群網站,號召網友拍攝、上傳蛾類與爬行類等生物的影像資訊,並彙整建立資料庫供大眾查詢。特生中心指出,網友已經上傳的資料豐富,將可作為相關研究與應用參考。

社群網站平台除了供網友聯絡感情與交換資訊外,在農委會特生中心的規劃下,也成為蒐集生物多樣性普查資料的平台,讓參予的網友成為「公眾科學家」的一份子。

網友可以上傳在任何時間與地點拍攝到的蛾類、爬蟲類或不幸在路上死亡的生物照片,上傳到臉書「慕光之城」或「四處爬爬走」社團,並填寫拍照的日期和地點,社團內的研究人員或辨識高手會予以鑑定和記錄,共同為台灣生態保育留下貢獻。

特生中心指出,像是記錄爬行類的「四處爬爬走」社團,成立近1年的時間所收集到的資料就比之前顯著成長。特生中心動物組助理研究員林德恩說:『(原音)經由網路這樣子的調查、志工的調查方式,還不到1年就已超過1,500筆,成果是我們之前調查人員5倍的成果,算是非常的豐碩。』

特生中心還說,研究人員可以透過這些累積的資料,深入分析比對,進行各種研究或作為政府相關單位設計路設時的參考,減少興建道路對生態環境的衝擊。同時,也讓參與的網友可藉此協助相關單位進行生態普查,並從中學習到更多的生態與生物知識。



◆ 日本翹家企鵝 取名細波

法新社 – 2012年7月11日

(法新社東京11日電) 日本東京葛西臨海水族園1隻企鵝因為翹家在全球擄獲大批粉絲,園方今天正式將這隻編號337的洪保德企鵝(Humboldt Penguin)命名為「細波」(Sazanami)。

水族園方在官網表示,這隻曾逃出水族園的活潑小企鵝以後就叫「細波」。

園方今天發表聲明:「這隻企鵝回到水族園就像海浪漲落一般,也是我們叫牠細波的另一個原因。」並補充,「細波」的日文發音與牠的編號337發音相似。

細波先前逃出圍欄,躲過園內員工及大批民眾,甚至裝備精良的日本海岸防衛隊,在廣大東京灣海域附近悠哉玩耍82天。

膽子超大的細波落跑時園方還不知道牠的性別,5月「落網」後作完體檢才確定牠是隻公企鵝。

園方日前發起替企鵝命名的競賽,收到約6400封參賽信。(譯者:中央社徐嘉偉)

fsj 提到...

美洲先民土著 含漢族血統

【世界日報╱編譯中心綜合巴黎11日電】2012.07.12

根據DNA所做的新研究指出,當今分布在南、北美洲,從加拿大到智利,廣大地區的美洲土著,其始祖是5000年至1萬5000年前自西伯利亞最早移徙到美洲的三波移民,包括與漢族華人有密切關係的移民,這些始祖並非來自單一族群。

「大多數美洲土著的始祖來自單一族群」的理論,始於1986年,指稱「第一批美洲人」來自同一族群,他們於約1萬5000年前最後冰河期快要結束時,從亞洲經過「白令陸橋」 (Beringia land bridg)來到美洲,然後逐漸繁殖。

但是,11日在最新一期期刊「自然」(Nature)網路版發表的新論文指出,他們發現了無可爭辯的證據,足以證明至少有三波移民先後來到美洲。第一波移民的當今後裔包括在加拿大魁北克的Algonquin族,南美大陸南端的Yaghan族,以及瓜地馬拉的Kaqchikel Maya族。

兩波後來抵達美洲的移民,為美洲帶來更多族群,這批移民包括與漢族華人有密切關係者。專家指出,第二及第三波移民可能是在「白令陸橋」消失後,乘船抵達美洲。

此一新發現引起堅信單一族群論的基因學者、考古學者和語言學者提出異議。但新研究的作者宣稱,他們對美洲土著的基因進行了最廣泛的分析,獲得多波移民抵達美洲的結論。

早先針對美洲土著所做的若干「線粒DNA」(mitochondrial DNA)研究顯示,美洲土著的始祖來自單一族群。但新研究強調,他們所做的DNA分析是根據相當於整個基因組(entire genome)樣本的「基因晶片」(gene chip),比早先的研究提供更全面、更充分的資訊。早先的研究只根據「小區域基因組」,像是Y染色體。

新研究由倫敦大學人類基因學者魯伊斯林奈爾斯(Andres Ruiz-Linares)領導,他協調全球約60名研究員共同努力,針對52種美洲土著及17個西伯利亞族群共500餘人進行分析,研究他們的異同。



◆ 時事評論-禽流感研究 加油!

【金傳春】2012-07-12 中國時報

香港近期爆發高致病禽流感H5N1兩歲病例及雀鳥店分離得H5N1,另學術頂尖期刊《科學》又大幅闡述H5N1病毒的科學探究,顯示其有全球大流行潛力。對我國今年三月首次宣布臺灣爆發高致病禽流感H5N2流行有前瞻惕勵性。

自一九九七年香港高致病禽流感H5N1造成死亡後,至今全球已有六○六病例與三四一人死亡;而二○○九年新型流感H1N1自美國首次分離後兩月內即席捲全球,經此兩浩劫後,科學家猛然驚醒:若無法掌握流感病毒的變異與其在人群中快速傳播的機轉,往後的防疫面對難以捉摸的新病毒遍地開花將會雪上加霜。

幾項重要科學問題尚待釐清:台灣高致病禽流感H5N2病毒如何發生?這些與病毒致病力相關的氨基酸位點易在什麼情況下突變?禽在提升病毒致病力而促進變異的角色是什麼?又當如何防範?台灣應如何規畫禽流感相關研究以因應未來萬一爆發H5N2人傳人的大流行之可能?

有趣的是,紐約西奈山醫學院的流感科學院士彼得.伯萊斯辯稱,H5N1病毒在禽畜業高危險群的感染盛行率雖僅一~三%,許多證據顯示其感染並未引發人足夠的免疫反應,致實際感染率應更高,且不同年還要另考慮病毒的變異。

令科學界訝異的是荷蘭科學家倫.佛契爾繼日裔美國科學家河谷義裕發表H5N1病毒的某些胺基酸位點的突變,足以釀成未來全球大流行之禍。事實上,病毒在人群流行潛力大小的最重要因素是那些分子的突變有助於其於人際間傳播,尤其是可藉著空中微小顆粒的氣膠而自甲速傳至乙,所以美國疾管暨預防中心的科學家建立以感染流感臨床症狀極似人的雪貂,來度量哪些禽流感病毒較易在雪貂間傳播而有其未來在人際流行的威脅。

目前河谷教授發現若以來自禽的H5N1病毒之外套血球凝集蛋白與其他自二○○九~二○一○年新型流感H1N1病毒的七段基因重組成「新」病毒時,此新組合病毒的HA蛋白僅需四個位點的胺基酸變異,即可藉由氣膠快速在人際間散布。

幸運的是,此新組合病毒尚未在自然界出現,但已給公共衛生決策者足夠的防疫警示。

另佛契爾直接自印尼病人得H5N1病毒,更能反映真實在人的狀況,其結果也說明H5N1病毒開始感染人的敲門磚HA蛋白與宿主結合處的氨基酸變異極為重要。換言之,這些科學研究在在顯示平日病毒偵測及追蹤其何處變異與人際傳播有關,有公共衛生預警功效。

令人省思的是我國國科會、衛生署與農委會等掌握科研經費的相關部門至今仍未積極推動禽流感研究,惜院士會議也未對此重大議題深入討論。台灣H5N2病毒的基因序列為全球獨有,因此入冬流行季來臨前探討此病毒未來人群傳播潛力極具急迫性。及早掌握流行趨勢,推動科學防疫為當務之急。

(作者為台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

fsj 提到...

動物園黑猩猩自製梯子 逃脫圍欄

【中廣新聞/朱克威】2012-07-13

德國一個動物園內,五隻黑猩猩自己用樹枝做了逃生梯,演出大逃亡。

中新網報導,這起意外發生在德國漢諾威的動物園,園中五隻黑猩猩前幾天將三根樹枝綁在一起,做成一個臨時的梯子,藉著梯子逃出圍欄。不過可能不習慣逃亡生涯,其中四隻黑猩猩自行回到圍欄內,但是一隻名叫「馬克西」的雄性黑猩猩卻在動物園內亂竄。導致當時正在遊園的兩千五百多名遊客四處奔逃。一名老人被追得走投無路,躲進一間高溫機房,因此受到灼傷,還有一名小女孩跌倒受輕傷。

除了人類之外,動物界中,有少數高智慧動物會使用工具,不過黑猩猩是其中的高手,從這起自製梯子逃亡事件可以再次得到証明。



◆ 主人添新夥伴 鸚鵡吃味出走

【洪祥和/花蓮報導】2012-07-13 中國時報

動物也會爭寵!一隻非洲灰鸚鵡「寶寶」日前不滿飼主突然多養了幾隻鸚鵡同伴,覺得失寵,竟負氣離家出走三天,餓得半死,幸好心民眾拾獲,交吉安警分局太昌派出所員警透過網路「臉書」尋獲飼主,此時,寶寶才明白,「原來主人最愛牠!」(見圖,洪祥和攝)

朱姓男子十日在住家附近路旁拾獲寶寶,當時牠因久未進食,筋疲力盡的趴在路上,朱某本身是愛鳥人士,看了心疼,於是先帶牠回家細心照料,等牠精神恢復,立即送到派出所協尋失主。

員警吳旭欽與林芝芝運用科技辦案方式,將寶寶拍照上傳「臉書」終於在十一日下午四點左右,接到郭姓主人來電詢問。

當飼主一家進入派出所,喊著「寶寶」,寶寶頭一轉看到主人出現,猶如見到至親般,不停拍打翅膀,總算完成人鳥重逢的喜事。

郭先生說,怕牠沒玩伴會無聊,近期又添購數隻,可能忙著照顧新室友,沒顧慮寶寶的感受。三天前,打開籠子餵食,牠可能以為家人不愛牠,就趁機飛了出去。



◆ 羊兒帶手機 南非農夫妙招防竊

【Upaper╱中央社】2012.07.13

南非媒體11日報導,1名農夫因為最近頻傳牲畜遭竊事件,在幾隻羊的身上裝了手機,以追蹤羊群行蹤,因此得要隨時留意羊兒來電。

對開普敦市郊的農夫羅奧來說,收到羊兒的來電,通常不是好消息,因為裝在羊頸上的電話,設定在羊開始奔跑時才會開啟,這代表有竊賊穿過圍欄闖入。

羅奧告訴「開普時報」:「羊群跑動時,我會接到電話,告訴我是『1號羊』或『2號羊』等等,所以我至少知道該從哪裡找起,因為農場面積廣達750公頃。」

羅奧挑選不同羊群中的4頭羊,在牠們的頸圈裝上像電話的安全裝置。竊賊數周前悄悄偷走27頭成羊和13隻小羊,羅奧只得想方設法保護他的羊群。

羅奧說,打電話報警沒有用,警察駐地距離太遠。而且根據他的經驗,警方不是沒車可用,就是警車沒油或輪胎不見,這也是竊賊的傑作。

據羅奧表示,手機裝置已發揮功效。他憑藉這項裝置抓到1名竊羊賊。



◆ 大批水母入侵西班牙海岸

【中廣新聞/謝佐人】2012-07-13

西班牙南部濱臨地中海的「太陽海岸」近日遭到到大批水母入侵,海灘管理當局警告遊客要小心提防。

西班牙旅遊局表示,由於洋流、風力及過度捕撈的影響,導致最近水母突然湧現,大量聚集在南部海灣。當局已在海岸架設紅色警戒標誌。

當地媒體報導,在南部海岸已有大約一千人被水母螫傷,送醫治療,所幸都無大礙。

過去在2010年,西班牙北部海岸也曾發生大量水母入侵事件。



◆ 讀台灣尋櫟記 生態友人開眼界

【聯合報╱記者黃宏璣/魚池報導】2012.07.14

南投縣埔里鎮文史工作者潘樵,繼前年完成「蛙現台灣」一書後,再以一年三個月時間踏遍全島尋獲60種殼斗植物,完成出版第二本「台灣尋櫟記」,昨天舉辦新書發表會,一舉讓台灣的殼斗科植物紀錄從45種增加到60種。

櫟樹屬於殼斗科樹木,台灣有45種,但潘樵硬是了得,花費一年多的時間找到60種的殼斗科樹木;讓特生中心前副主任彭國棟都豎起拇指說「潘樵給我們很多的啟示。」

潘樵說,殼斗科樹木都在每年的十月到隔年一月結實,他只能利用假日出門搜尋,有些殼斗科未到結果實期間,沒法辯識,所幸有很多生態界友人如張良芳、黃明福等幫忙,才能在叢林中找到。

原來計畫要二年才能完成「尋櫟記」,幸有友人幫忙,最後二株櫟樹,於今年二二八假期找到,比預估時間早了近十個月。

他說,2月26日先在屏東縣滿州鄉出風鼻山區,經不斷詢問終在一處大草原的邊緣找到台灣石櫟,接著在屏東縣來義鄉棚集山區尋找到珍稀的「棚集山桂林栲」。

能順利完成「台灣尋櫟記」;他說,「這是很多生態界友人默契帶來的成果。」在他尋櫟的同時,他的妻子張文琴運用巧手把找到的殼斗科果實,加以裝飾,件件皆精美。

彭國棟說,潘樵在台灣島上四處尋訪的殼斗科櫟樹,那是台灣第二大類的木科植物,數量僅次於樟科,這本著作寫得平易近人,是很難得的科普書。

潘樵新作「台灣尋櫟記」已由台北的博客思出版社出版發行,接下來,在全省各地的書局及網路書店都可以買得到,每本售價400元。



◆ 樹醫生:多點用心 保護樹木生命

【廖肇祥/南投報導】2012-07-14 中國時報

日前埔里鎮五百年愛蘭老茄苳攔腰折斷,來自日本的樹醫生笠松滋久前來關心,他與台灣愛樹保育協會成員發送自己編寫的《樹木安全修剪手冊》一書,希望台灣人民修剪樹木時多點用心,將能保護樹木生命,營造適宜人居的環境。

笠松滋久指出,樹木一旦被切斷,就再也不可能回復原來的模樣,長期進行不當修剪,不僅姿態醜化,樹木也會受到巨大的傷害,錯誤的修剪不但不能徹底解決落枝的問題,還容易從傷口侵入腐朽菌造成傾倒,反而帶來更多的麻煩。

笠松滋久建議,樹木修剪應該凸顯樹種特性、修整容姿,讓太陽光和風透進樹冠內,抑制下方枯萎及病蟲害的發生。

笠松滋久建議採三段式修剪法,避免樹皮大面積撕裂、傷口愈小愈好,且最好平切,修剪時勿傷及主幹,修掉的樹葉莫超過三分之一。

fsj 提到...

台灣要當海洋國家 還是海鮮國家

【中廣新聞/繆宇綸】2012-07-13

7月11號是航海節,因為公元1405年的這一天,三寶太監鄭和的艦隊從蘇州劉家港出發,展開七度下西洋的空前壯舉,但政府從民國45年起,才訂定7月11號是航海節,其原因卻是六個年輕人的另一項壯舉,那就是中國古帆船「自由中國號」橫越太平洋。

民國44年,五個從事漁業工作的台灣年輕人,加上一位美國大使館的副領事麥克文,六位年輕人駕駛清末製造的中國式古帆船,打算前往大西洋參加帆船賽。這艘古帆船被命名為「自由中國號」,在那年的4月4號從基隆港出發,雖然一出發就碰上颱風,導致無法及時參加帆船賽,但「自由中國號」還是以114天的時間橫越太平洋,在那年的8月間抵達美國舊金山,受到當地僑胞和美國民眾的熱烈歡迎。

「自由中國號」在美國塵封近60年,差點被當成廢料拆解,在船員家屬的奔走,以及外交部、陽明海運等單位的協助下,「自由中國號」在今年運抵台灣,並從今年的航海節開始,正式在基隆航海科技博物館展示,一趟長達57年的旅程,終於有了最完美的結局。

當年的年輕船員,經過57年歲月的淘洗,如今只剩下三人,也都年屆耄耋,但是傳奇永存,馬英九總統說:『花了114天的時間,一共航行6000海浬,當「自由中國號」到了舊金山灣,通過金門大橋的時候,成為轟動國際的新聞,可說揚威海外,在當時受到大家非常重大的歡迎跟震動,消息傳來,國內的同胞也都分常欣慰。各位都知道,民國44年政府遷台只有五年多的時間,台灣的局勢一步步地穩定,有這樣振奮人心的消息出來,對當時的民心士氣很有幫助,尤其是當時還有美國的外交官,也參加了這個歷史性的活動,真是留下一段佳話……。』

這趟橫越太平洋的壯舉,被文化部長龍應台形容是「異想天開」,因為在1955年,韓戰剛結束兩年,1955年初一江山才被攻陷,台灣海峽還是烽火連天,台灣還是風雨飄搖。

「自由中國號」船長周傳鈞教授則表示,沒有台灣人民的支持,「自由中國號」不可能出海,也不可能回台。

台灣先民來自福建,當年鄭和艦隊就是在福建等候信風往東南亞出發;鄭成功從金門出發北伐南京,或是打敗荷蘭取台灣,靠的也是強大的艦隊和兩棲作戰能力,所以台灣人本來就有航海與冒險的傳統,「自由中國號」返回台灣,讓我們想起曾有這麼幾位年輕人,延續先民的冒險精神,勇敢地向大海挑戰,他們提醒大家,台灣是海島,我們本來就該面向海洋,擁抱海洋。

在未來的政府組織改造中,將成立「海洋委員會」,但看看台灣長達一千多公里的海岸線,不是布滿消波塊,就是各種污染物,漁業資源逐漸枯竭,對釣魚台和南海諸島主權的維護有氣無力,台灣到底真的如許多政治人物所宣示的,是「海洋國家」,還是說穿了,台灣其實只是「海鮮國家」?



◆ 喜瑪拉雅威而鋼 取蟲草卻破壞生態

【台灣醒報╱記者葉伶芳╱台北報導】2012.07.13

被中醫界尊崇為治百病又壯陽的冬蟲夏草,每年此刻都驅使成千上萬的尼泊爾人前往標高4,000多公尺的草原挖蟲草,雖然經濟受益者在這股「蟲草熱」裡吃香喝辣,但過度採集卻造成當地的生態浩劫。最近才宣佈成功栽培「北冬蟲夏草」的專家徐泰浩指出,人工培育的蟲草價格雖只有野生種的40分之1,但對野生蟲草的昂貴價格恐怕影響不大。

所謂的蟲草,是昆蟲遭到真菌感染之後,從蟲身長出來的野菇,千年來一直被中藥界視為上等藥材,既能治百病又壯陽。而中醫最崇尚的冬蟲夏草,經過現代醫學的檢驗,證實它所含有的「蟲草素」具有廣泛的生物活性,可以抑制腫瘤細胞、強化免疫系統及降血脂等效用,已被應用於抗癌藥物。

尼泊爾的蟲草被稱為「喜瑪拉雅威而鋼」,它寄生於毛毛蟲的身上。每年的四月到六月,成千上萬的尼泊爾人會湧入標高4,300公尺的多波(Dolpa)附近的草原尋找蟲草,趕著在冰雪融化之前挖出。採菇者一旦發現蟲草蹤影,會用冰鋤在地上挖出一個約15公分的小坑,再掏出一個小土塊,而被尼泊爾人稱為「草地黃金」的冬蟲夏草,就埋藏在這個小土塊裡面。

尼泊爾人湧入高山採菇,當然不是供尼泊爾人消費,因為蟲草太珍貴了,尼泊爾這個全球最貧窮的國家之一當然消費不起。根據美國有線電視CNN的報導,採菇人以一枚約3美金的價格賣給當地的中盤商,中盤商再步行到西藏的拉薩,以三倍的價格賣給中國的大盤商。

據報導,野生蟲草的價格從1997到2008年,就上揚了9倍;500公克頂級蟲草在拉薩可以賣到1萬3千美元,在上海則可以賣到2萬6千美元。而這些多數來自尼泊爾中西部山區鄉下的採菇人,他們的年收入不過是283美元而已,蟲草的價格對於採菇人的生計,可謂影響重大。

尼國警方估計今年前來採菇的人潮約有4萬,在長期又大量的挖掘下,當地居民不但抱怨蟲草越來越少,某些草地甚至已寸草不生,導致犛牛餓死。為此,尼國當局六年前成立一個委員會,並對採菇人收費,以控制挖掘蟲草對環境的衝擊。據報導,當地人須付11美元,外來者須付33美元,始得前來採菇。

詎料收費的結果卻適得其反,採菇門檻的提高使得蟲草的價格飆得更高,並引來更多的採菇者。對此,尼國當局傷透腦筋,正積極尋找一個兼顧環保和採菇人生計的管理措施。

最近宣佈成功栽培北冬蟲夏草的大葉大學生物科技暨資源學院長徐泰浩就指出,在台灣,冬蟲夏草每公斤的價格達六、七十萬元台幣,一般人根本消費不起。他因而與國科會研發出以LED燈在室內培育「北冬蟲夏草」技術,其「蟲草素」的含量是傳統冬蟲夏草的10-100倍,對人體疾病有更多的療效,而其價格只有冬蟲夏草的40分之1,並且技術已經成熟。

「北冬蟲夏草的商業化和量產目前都已不是問題,現在已經製做設計廣告在推。」徐泰浩說。

「北冬蟲夏草」與「冬蟲夏草」的差別,主要在於蟲體遭到感染的時期不同,北冬蟲夏草寄主以昆蟲的「蛹期」為主,因此也稱蛹蟲草;冬蟲夏草則是感染昆蟲「幼蟲期」所生。

至於栽培種的冬蟲夏蟲一旦問世,會不會衝擊野生蟲草的價格?徐泰浩說,「不會太大。」主要是消費客層不同。他指出,有財力購買野生蟲草的客層畢竟是少數,但價格低廉很多的栽培種,卻可以讓買不起野生種的客層也有能力購買。

fsj 提到...

黃魚鴞鶼鰈情深 不愛小三

自由 2012.07.15

〔記者張瑞楨/台中報導〕貓頭鷹也是癡情種,廝守終身不偷情!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學界,調查台灣最神秘且體型最大的貓頭鷹黃魚鴞,解開其生活與繁殖秘辛。

黃魚鴞體型雖碩大,求偶卻柔情萬種,公母鳥會彼此呼叫唱和,夫妻之間更是專情,堅守「一世情」拒絕小三誘惑,公鳥還會抓蟾蜍、苦花魚給孵蛋的母鳥吃,相當恩愛。

雪霸管理處的台灣櫻花鉤吻鮭生態中心,多年前發現櫻花鉤吻鮭殘骸,懷疑是黃魚鴞所為,但是這種台灣唯一魚鴞猛禽,卻因數量稀少且為夜行動物,對牠所知有限,遂委託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長孫元勳帶領的團隊,以捕捉繫上無線電衛星定位發報器等方式,調查黃魚鴞生活習性。

該項研究解開神秘的黃魚鴞生活,櫻花鉤吻鮭生態中心副主任楊正雄說,因為櫻花鉤吻鮭成魚躲在深水處,很難獵捕,黃魚鴞主要食物是蟾蜍、鼠、苦花魚等,在繁殖期間,公鳥會咬食物餵食母鳥,甚至繁殖季結束後,也廝守在同一株樹上,牠們在夜間靠聲音傳遞戀情,公鳥發出短音「嗚」,母鳥隨即發出長音「嗚嗚~」唱和。

楊正雄指出,許多鳥是「一季情」,只在繁殖季節才有固定配偶,另有的是「一夜情」,例如母彩鷸下蛋後,把蛋交給公彩鷸孵化,自己到處獵豔偷情;黃魚鴞卻是終身廝守「一世情」,喪偶才會改嫁或再娶。有趣的是,不論是母鳥「再嫁」或公鳥「入贅」,新夫妻會承接以前的地盤。

母鳥再嫁 續營亡夫地盤

研究人員在一隻母鳥身上繫發報器,取名叫「勝姊」,勝姊原是游離山林的母鳥,三年前被一隻喪偶的公鳥接納,這對夫妻一起經營公鳥的地盤。不料,翌年公鳥意外身亡,勝姊遇到另一隻公鳥「入贅」,繼續經營「亡夫」地盤,牠共養育三隻雛鳥,雛鳥會跟著母鳥學習狩獵技巧。

孫元勳說,黃魚鴞夫妻「潔身自愛」,研究人員從未發現偷情或小三介入,研究人員還在七家灣一處河口匯流處發現兩對黃魚鴞,兩戶「鄰居」會相互嗆聲,警告對方不能侵入地盤。

令人雀躍的是,學界原本預估這種數量稀少的鳥類,可能僅存四百至五百對,但研究成果卻顯示,數量可能高於上述預估,實際族群數量有多少,還需要進一步觀察。



◆ 不准放生、不敢處死 巴西龜壞生態 蓮池潭陷兩難

【鄭緯武/高雄報導】2012-07-15 中國時報

高雄知名景點、也是陸客旅遊熱門景點的蓮池潭,因民眾錯誤的放生觀念,將大量外來種巴西龜放養於水域內,造成生態浩劫;市府動物保護處獲報,評估必須用安樂死解決,卻又怕被冠上殺生罪名而延宕未決。

蓮池潭畔啟明堂總幹事洪俊義說,啟明堂不認同放生,因為放生會造成動物死亡,更會破壞生態;若有信徒要將台灣種烏龜放生於啟明堂池塘,必須參拜神明取得三聖杯,巴西龜則一律不准。

然而民眾不理會規定,利用各種機會將巴西龜放生於啟明堂池塘。洪俊義表示,啟明堂每年清理池塘四次,總是會撈起大量的巴西龜,且都是成龜,顯然是民眾持續放生。撈起的巴西龜,不能殺生予以處死,也不能隨便野放破壞生態,因此,只能就近放進蓮池潭。

因巴西龜撈不勝撈,啟明堂只好向市府觀光局求助,觀光局轉請農業局動物保護處協助解決,以保護蓮池潭生態。觀光局表示,要解決問題,治標部分是請農業局協助處理潭內的巴西龜,治本則是加強宣導及制止民眾放生行為。

巴西龜幼龜非常可愛,長大後卻是性情凶猛,會攻擊其他的水生物,棄養或放生於水域,對生態會造成嚴重破壞。



◆ 放生惹禍? 魚池鄉驚見超級眼鏡蛇 驚死人!「像保特瓶一樣粗」
http://news.chinatimes.com/society/11050301/112012071500132.html

疑遭大冠鷲捕食曝屍林道 消防隊也瞠目結舌
兩月來捕獲逾30條 村長要求查清楚

【沈揮勝/南投報導】2012-07-15 中國時報

日月潭所在地魚池鄉,民國八十年之前,並無「眼鏡蛇」,但最近兩個月,魚池消防隊捕獲已超過卅條,懷疑是宗教團體放生造成。昨天登山客又在大雁村看到一條「和保特瓶一樣粗」的眼鏡蛇,雖然已死亡,但超大軀體讓消防隊員看得瞠目結舌。

「驚死人!遇到這種大傢伙,說實在的是沒辦法抓、也不敢抓!」消防隊員高旭光是魚池鄉捉眼鏡蛇的紀錄保持人。  他說,抓過最大的長一米七、重五台斤半;眼前這條死蛇,長度差不多,但軀體實在粗太多了,保守估計至少六到七斤。

因牠的身圍壯碩,捕蛇夾完全夾不住,用棍棒直接處理掉或許沒問題,但牠是台灣原生種、在東部比較常見的舟山眼鏡蛇,列名保育類,只准活捉、不宜處死,使捕巨蛇危機重重。

發現超大眼鏡蛇地點,在大雁村往蓮華池附近林道,蛇旁留有幾根大冠鷲羽毛,蛇身有爪痕;消防隊員黃俊卿研判,可能是遭到大冠鷲捕食,因該蛇體重約為大冠鷲二到三倍,叼不走。再加上林道常有人進出,猛禽無福消受,讓牠曝屍生蒼蠅。

農友蘇金宗說,曾在同一地方遇到「昂首高到我胸口、頸部寬超過我手掌」的超級眼鏡蛇,不知是否就是這一條?農友陳英傑也曾遇過,他用「剉尿」(台語,意謂嚇到尿失禁)來形容當時的恐懼。

大雁村長謝棟漢說,家鄉多了這種「保育類的名產」,是好山好水連蛇也嚮往?還是「善心人士」放生而來?政府應調查清楚!

在消防隊服務卅五年,剛退休的魏金煌表示,魚池人都知道,以前這裡根本沒有眼鏡蛇,八十年左右零星出現,九二一地震後,「抓眼鏡蛇」才成了消防隊最重要任務。

黃俊卿表示,不少人聲稱看過或勸導過宗教人士不要放蛇,但對方多答覆「已經拔掉毒牙」。消防隊曾專程請教附近的佛教機構,但師父答覆,拔毒牙放生的作法,完全不符合佛教教義。據觀察,參與放生者,應是介於佛、道之間的特定團體。



◆ 吃青蛙啃草根 美男困沙漠3週奇蹟存活

自由 2012.07.15

〔編譯俞智敏/路透鹽湖城十四日電〕一名患有自閉症的男子在氣溫攝氏三十七.八度的猶他州偏遠沙漠裡獨自受困至少三週,他靠著吃草根和青蛙竟然成功存活,十四日終於獲救。

來自科羅拉多州的二十八歲男子拉菲佛今年六月初曾致電給父親,表示他帶著狗一起搭便車到猶他州的波德市準備去健行,但錢都花光了,有些裝備也被人偷走。他的父親表示會匯錢給他,但拉菲佛此後音信全無,家人在苦等一個月後,於本月九日報警。

據猶他州加菲德郡警方表示,拉菲佛可能在炙熱高溫下行走了八十公里路程,穿越了近百公尺深的峽谷與猶他州最偏遠的地區,許多野外求生學校經常到此地教授生存技巧。

當局表示不清楚拉菲佛被困在沙漠裡多久,但推斷至少有三週,他被發現時坐在艾斯卡蘭提河旁邊,無力地朝直升機揮手。拉菲佛獲救後向搜救人員表示,他的狗走丟了,食物也吃完了,他只能靠挖掘草根和捕捉河裡的青蛙維生。拉菲佛被發現時骨瘦如柴,虛弱到無法行走或爬行。

救難人員則說,拉菲佛能夠存活實在非常幸運,因為他一直停留在河流附近,才有更大生存機會,也讓警方找到他。加菲德郡警方表示,副警長賈德納最近才完成一項搜救訓練課程,課程中提到自閉症患者經常受到水所吸引,因此突發奇想建議用直升機沿著河邊搜尋,果然成功找到了拉菲佛。

fsj 提到...

追溯生命起點 5億年前細菌終現世

【台灣醒報╱記者劉運╱台北報導】2012.07.16

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的科學家,最近讓5億年前的細菌重生於實驗室裡,他們將5億年前的基因植入現代大腸桿菌裡,這種「變異」的細菌在實驗室裡已繁衍多代。科學家想探討這種「古代」細菌是否將以「原來的方式」演化,還是將演化為一種全新的個體?

科學家指出,這種新培育的細菌原本不如現代細菌健康,但因為它會隨著日子發生突變並進化,藉以演化為更適應環境的機體。NASA天體生物學博士後研究學者白托卡卡爾說:「這是我們能做到最接近『倒帶』及『重播』分子生命影片的方法。」

這種新的細菌突變快速,有一些已經變得比現代細菌更健康及強壯。在500代過後,科學家收集了8個世系的基因組來觀察細菌如何演進。研究人員指出:「在現代生物中觀察古代基因,我們可以確定演化過程是否將重覆歷史軌跡,還是生命將在新的路徑發展。」

研究人員發現,古代的基因並沒有突變為類似現代的基因形式,也就是說新細菌找到了一個全新的演化軌跡。這個新的發現最近在NASA國際天體生物科學會議中提出。科學家未來將繼續觀察新一代的細菌,看蛋白質是否將沿著歷史軌跡,還是會在一個全新的路徑上發展。

白托卡卡爾說,這個研究過程將可回答一些演化及分子生物學的相關問題,包括有機體的歷史是否將限制它的未來,演化是否永遠會通向單一、確切的定點,還是對於一個問題,演化會有幾種不同的解決之道?



◆ 華山園區生態展 螢火蟲飛舞

中央社 2012-07-16

許多家長會趁暑假期間,帶著孩子看展覽或親近大自然。正在華山1914文創園區展出的「昆蟲生態教育博覽會暨螢火蟲特展」,是兩全其美的休閒去處。

螢火蟲因為棲息與人類開發區重疊,人為的環境破壞加上農藥使用,使得台灣螢火蟲面臨瀕臨滅絕的威脅。

由中華文化產業協會、新世博國際公司、熱帶蟲林公司和咕娜咕娜生態花園等單位合辦的「昆蟲生態教育博覽會暨螢火蟲特展」,即日起至8月5日止於華山1914文創園區展出。現場除了有螢火蟲體驗區外,還展出200種以上、上萬隻活體昆蟲,要喚醒人類應與生態共存共榮。

「昆蟲生態教育博覽會暨螢火蟲特展」主辦單位表示,這次特展造景是由知名電影「賽德克巴萊」園藝造景師設計,分成4大主題、10多個展區,規劃3大接觸體驗館(螢火蟲親身體驗區、與蝶共舞體驗館與可愛昆蟲觸摸區)。

主辦單位指出,螢火蟲生命週期很短,多是每年3月下旬至5月出現,「昆蟲生態教育博覽會暨螢火蟲特展」展出的螢火蟲,是以專家人工繁殖培育。參觀民眾在逛展覽時,有可能遇見發光的螢火蟲,飛到你身上短暫停留。

此外,還有陸上甲蟲活體展示區、偽裝高手展示區、昆蟲世界標本展示區、爬蟲展示區、蟲鳴蛙叫區、慢活龜龜寵物區和蜥蜴展示區等,內容豐富多元。欲知詳情可上「昆蟲生態教育博覽會暨螢火蟲特展」活動官網。



◆ 美麗錯誤 台北樹蛙落腳公園

中央社 2012-07-16

台北市長郝龍斌及副市長陳威仁等今天視察信義線象山站,走訪比鄰的中強公園台北樹蛙棲息地。陳威仁說,公園內有破裂自來水管,才吸引樹蛙落腳,這是一個美麗的錯誤。

捷運局指出,信義線象山站部分設施因位於信義區中強公園內,公園東南側有台灣特有種的保育類野生動物—台北樹蛙。為了減少捷運及變電站對台北樹蛙環境的破壞,特別開挖6個復育水池及埋設管線進行保育。

中強公園中為何出現保育類的台北樹蛙?陳威仁說,這是一個美麗的錯誤。

他表示,捷運開挖施工時,居民反映公園內有台北樹蛙,原來公園內有破裂的自來水管,因水源漏出,野生的台北樹蛙選擇在此落腳生長。

保育人士樹蛙蕭媽媽與捷運局南工處在中強公園內台北樹蛙棲息地進行保育,除埋設水源管線、設置水塔、定期加水巡視並設置24小時防護網外,每年並至少舉辦一次樹蛙宣導活動,使民眾了解樹蛙棲地生態及環境保育。



◆ 比黑琵更稀少 瀕絕北埔蟬 台江之寶

自由 2012.07.16

〔記者蔡文居/台南報導〕台灣特有種北埔蟬主要棲息於西部海岸防風林,卻因棲地遭到開發破壞,而面臨滅絕危機,目前以台江國家公園的族群數最多。根據國內蟬研究專家陳振祥的估計,北埔蟬全國數量可能不到千隻,甚至只剩兩、三百隻,比國寶級的黑面琵鷺還要珍貴、稀少。

台江國家公園昨天獲悉園區是珍稀北埔蟬的主要棲地,十分驚喜。保育科長黃光瀛表示,這麼少的族群,數量比園區的黑面琵鷺還要少,珍貴性不言而喻,台管處責無旁貸,會採取行動,肩負起北埔蟬的保育工作。

根據文獻記載,北埔蟬為一九○七年由日本學者松村松年在新竹北埔採集發現的新種,因而命名為「北埔蟬」,由於牠的形態特殊,松村松年還為北埔蟬設立了一個新的屬名「Taiwanosemia」,意指「台灣的蟬」。

恐剩幾百隻 台江防風林最多

陳振祥表示,北埔蟬是台灣特有種,該屬只有一屬一種,早期廣泛分布於台灣西部平原,尤其以嘉南平原為主;但因為百年來平地棲地被開發殆盡,樹林變成農田,未開發的海岸防風林變成現今北埔蟬殘存的主要棲地。

陳振祥說,從麥寮六輕到彰濱工業區,西部沿海防風林遭到開發破壞,以防風林為棲息地的北埔蟬,族群數已十分稀少,估計數量僅剩不到一千隻,甚至只有少數幾百隻,已瀕臨滅絕,亟待保育。

他說,台江國家公園區內的防風林保留完整,因此北埔蟬族群數最多,中部也有零星分布,其他地方則很少見。

台管處重視 爭取列為保育類

黃光瀛表示,當年台灣的黑琵數量也只有兩、三百隻,如今保育成功,族群數已多達一、兩千隻,台管處將會儘速進行園區內北埔蟬的研究調查,並加強保育工作,爭取列為保育類昆蟲,讓北埔蟬繼黑琵之後,成為台江國家公園之寶。

fsj 提到...

夏日蟬鳴路過小心 防尿過敏

中央社 2012-07-17

夏季是金門蟬類重要的活動季節,金門植物園豎立4塊蟬鳴警示牌,提醒遊客防蟬尿液,以免過敏;並透過解說,讓遊客看見蟬類特殊有趣的生態現象。

金門樹林繁茂,是蟬的天堂,有草蟬、黑翅蟬、大姬蟬、黃蟪姑蟬、薄翅蟬、黑脈熊蟬等10多種蟬,夏天羽化後在樹幹吸取汁液,交配繁衍後就死亡。

每種蟬羽化時間不同,蟬鳴也不一樣,但這要了解蟬的人士才能聽得出來,一般遊客覺得都是蟬鳴而已,目前是黑脈熊蟬羽化交配季節。

金門縣林務所經理課技佐鐘立偉表示,植物園區環境自然原始,蟬的樹量及種類很多,不同的時間可欣賞到羽化及覓食等畫面,蟬有很好的保護色,常能融入環境,當牠靜止不動時很難發現行蹤,不過只要循著蟬鳴,還是可輕易找到蹤跡。

他表示,蟬受驚嚇時會邊飛邊叫,稱為「鳴叫飛行」,如聽到淒厲的「鳴叫飛行」,通常是被鳥類追逐的時候;蟬叫也是傳宗接代的訊號,不同種類的雄蟬鳴叫聲,可吸引特定種類的雌蟬靠近交配。

蟬進食或遇到緊急狀況時,隨時能排泄;如此不僅可以多吃點食物,在遇到攻擊時,急促地將體內的廢液排出,減輕體重,更可快速起飛,逃離敵人的攻擊。

鐘立偉表示,黑脈熊蟬(俗稱大蛚)是植物園區內最大體型的蟬,平均體長約4公分,排泄量也比其他的蟬類大,所以如想要在樹底下長期觀察,請保持安全距離。

蟬鳴警示牌刻意將蟬類的繁殖鳴叫與排放體液的生理反應放在其中,透過教育解說,讓遊客看見蟬類特殊且有趣的生態現象。

早期金門民生資源不足,有民眾捕捉熊蟬烤食,顯見生態的維護對島嶼永續經營有互惠共生的重要性;蟬羽化後的生命僅數十天,在有限的生命中鳴唱繁殖,縣林務所提醒民眾不要擅自捕捉,讓牠們能完成交配繁衍的使命。



◆ 白毛蟲像棉絮 碰到會起疹

【聯合報╱記者簡榮輝╱宜蘭報導】2012/07/17

宜蘭蘇澳鎮民最近發現種植大葉欖仁的區域,樹上與樹下出現大量類似棉絮的白色毛狀物,長約1公分,仔細看居然是白色毛毛蟲。昆蟲專家提醒,顏色鮮豔的毛蟲大多有毒,不小心碰到,皮膚會起疹子。

「會動的棉絮居然是毛毛蟲,嚇死我了!」蘇澳鎮陳小姐這陣子發現窗外的大葉欖仁樹常有白色棉絮飄落,一開始不以為意,後來竟然是長滿白毛的毛毛蟲,嚇得她趕緊緊閉門窗。

曾在農場工作過的黃小姐好奇到樹下查看,只要微風吹過樹梢,白色毛蟲就會像傘兵一樣從天而降,垂釣在半空中,樹下的盆栽、路面都可以看到白色毛蟲的蹤跡,「沒看過這種蟲」,黃小姐驚呼不已。

員山鳳凰宿昆蟲館館長邱漢良看了白色毛蟲照片後說:「這是某種毒蛾幼蟲,刺毛會引發皮膚過敏,千萬不要隨便接近!」

邱漢良說,以前曾在其他地方看過這種白色的毒蛾幼蟲,同樣出現在大葉欖仁樹上,親眼看見樹下的人不小心碰到,結果脖子腫起好大一片疹子,奇癢無比,趕緊協助送醫。

「戶外看見全身顏色鮮豔的毛蟲,都應該避開。」邱漢良提醒民眾,毛蟲身上刺毛引起的皮膚過敏反應,統稱「毛毛蟲皮膚炎」,民眾若不慎碰觸發癢,千萬不要搔抓,以免過敏加劇,建議用冰敷止癢,情況嚴重就必須就醫。



◆ 研究:定居海邊可能有益健康

中央社 2012-07-17

新研究發現,居住在濱海地區或許能讓身體較健康。根據一項分析英國逾4800萬名居民資料的研究,過去一年來,居住地區越靠近海邊的人,回報的健康狀況越好。

美國「生活科學」(LiveScience)網站報導,研究人員將可能的健康因素列入考量後,研究結果仍然成立。這些健康因素包括年齡、性別、社會經濟地位,以及受訪者是否住在公園或其他綠地附近。

英國艾克斯特(Exeter)半島醫學暨牙醫學院(Peninsula College of Medicine and Dentistry)的研究員惠勒(Ben Wheeler)表示,微小效應擴大到全部人口時,可能對大眾健康帶來重大影響。

研究人員表示,住在靠海地區可能與健康狀況較良好相關,因為海邊環境有助於減輕壓力。他們指出,另一項英國研究發現,相較於造訪都市公園或鄉間地區,到海邊旅行的人比較能感受到平靜和放鬆。

然而,惠勒說,現在就建議人們到海邊去改善健康還言之過早。這項研究只發現海邊與健康的關聯性,並非因果關係,很可能有其他因素能解釋研究結果。

這項研究發表昨天發表在「健康與環境」(Health& Place)期刊。(譯者:中央社張雅亭)

fsj 提到...

海豚宛如愛因斯坦 數學能力凌駕電腦

台灣醒報/陳珮瑜 2012-07-19

「海豚是深海裡的愛因斯坦。」英國科學家發現,海豚的數學能力驚人,甚至凌駕電腦。研究指出,海豚會透過複雜的非線性數學運算技巧,從泡泡中間識別出獵物的信號。

身為海洋裡最聰明的哺乳動物,當海豚進行狩獵時,牠們會以聲納製造「泡泡網」,大量的水泡不但能干擾獵物行進,還可以偵測獵物位置。

如今,科學家更進一步發現,海豚會透過複雜的非線性數學運算技巧,從泡泡中間識別出獵物的信號;由於獵物的微弱回聲信號在水泡中被反彈放大,使得海豚能簡單地分辨出魚和水泡。

英國南安普敦大學研究團隊從深入研究海豚如何捕捉獵物中發現,海豚製造出的聲波能射中其路徑上的物體,等到音反彈回來,由其下顎接收,轉變成神經搏動,再進入大腦分析,因此牠的「聲音」就像是眼睛;而且該聲波甚至連人類都無法製造,非常精密。

「研究結果令人非常驚訝,因為人類目前還無法製造像是泡泡網般的聲納波。」

南安普敦大學水聲學系教授利頓指出,海豚生成聲波的方式涉及複雜的數學運算,雖然他們製造聲納的技術不如人造聲納出眾,但其回聲定位系統不但能有效干擾獵物行進,還可以偵測獵物位置。

更令人嘖嘖稱奇的是,人類以機械發出的聲納波,甚至會被海豚製造的泡泡「擊敗」,也就是說,海豚生成的聲波能消除人類製造的聲納波。



◆ 加拿大恐龍化石 遭破壞無法重建

台灣醒報 2012.07.19

上個月在加拿大西半部挖掘出來的珍貴恐龍化石,在這個月初遭到不明人士破壞,甚至偷走部分化石。根據瞭解,這已經是加拿大兩個月以來,第四起恐龍化石遭到破壞的案例。目前考古學家費爾貝爾正尋求官方協助,以保存這類珍貴的歷史資產。

貝爾表示,上個月他們挖出了一個直徑約一尺的恐龍化石,原本他的團隊要把這個化石送去明年即將開幕的博物館進行參展,所以挖出來後,他們便將其重新掩埋,並且預定七月初要將其遷走;但當貝爾再回到挖掘現場時,發現化石已經被破壞,部分遺失並且散落一地。

對於此一被視為本季最重要發現的化石遭破壞,貝爾感到憤怒和哀傷。他表示,「這種事情越來越多,很令人感到沮喪,他們做的破壞完全無法挽回。我相信這完全是出於虛榮心態,他們只是想把這類珍貴的東西擺在家中,好顯得氣派,因為這類物品根本沒有黑市可以讓人脫手。」

由於近來此類案件頻傳,加拿大官方預計會和考古學家合作,針對化石遭破壞的案例進行調查與防範。



◆ 3新棄貓死亡 侯硐貓村傳貓瘟

自由 2012.03.19

〔記者吳亮儀、何玉華/新北報導〕新北市瑞芳區侯硐「貓村」傳出「貓瘟」,過去一週已發現三隻貓接連死亡,都是新來的棄貓。當地居民證實有此事,可能因為當地連野貓也幾乎都打過預防針,沒有出現大規模感染、死亡案例。

大力推動侯硐「貓村」的「貓夫人」簡佩玲說,上週起有數隻貓陸續生病、還有遊客發現貓屍,病貓經確診感染貓瘟,目前已知三隻貓死亡。

「貓村」約有一百多隻貓,幾乎都由居民妥善照料,食物、飲水充足,定期打預防針,少有疫病。簡佩玲說,這些染病的貓都是「新來的」,尚未施打過預防針、容易感染。

新北市動物保護防疫處長傅瀅濱說,日前接獲通報已立即派員協助擴大消毒,廿日會再度前往消毒。

中華民國保護動物協會秘書長、獸醫黃慶榮憂心地說,侯硐貓村出名後,常有未經檢疫的棄貓,若疫情控制不當,只怕「貓的天堂」變成「貓的天國」,呼籲近期家裡有養貓的民眾儘量避免去侯硐,也儘快讓愛貓注射預防針。

黃慶榮說,貓瘟對貓來說是高致死率疾病,不會傳染給人,但遊客若到貓村,返家前要先消毒雙手,馬上洗澡,換過衣服,再碰觸家中物品和貓咪,也要儘快讓愛貓注射預防針。

「侯硐地方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柯茂琳說,夏天偶爾會有貓死亡,不用太慌張,「貓村的貓都還過得好好的」。

簡佩玲也建議遊客到「貓村」遊玩時,不要摸了一隻貓又去摸另一隻,以免將病毒傳染出去。

※ 相關報導:

* 紐約驚見違法售狗毛皮製品
http://www.udn.com/2012/7/19/NEWS/WORLD/WOR6/7235759.shtml

美國人道對待動物協會(Human Society of the United States)18日公布一項長達兩年的調查結果,發現紐約市Unique Product Enterprises公司涉嫌非法銷售大量狗類皮毛製品,公然違反聯邦關於禁止進口該類物品的法律規定,而其中一家使用狗毛製衣的廠商位於中國新疆。



◆ 無線電追蹤巨蟒 金門發表研究成果

自由 2012.07.19

〔記者吳正庭/金門報導〕金門縣政府昨天發表近年出沒林間的緬甸蟒研究成果,早年國軍大啖巨蟒、破壞食物鏈、甚至引發鼠疫的趣聞也意外曝光。

台師大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林思民說,長期以來,研究蟒蛇生態都是寵物蛇,金門是全球第一個成功以無線電追蹤天然族群,他接下縣政府委託後,將無線發報器裝在蛇腹記錄行蹤,助理周時平曾一晚連追一千一百二十公尺,記錄下蟒蛇單夜最長移動距離。

林思民說,金門首任司令官胡璉曾在書中提到,聽幹部說,廣東兵吃不慣麵粉,看到高層特地送雪白洋麵反而愁眉苦臉,幸虧有蛇,不但多,且重百斤、長約數丈,作成蛇羹、味美而鮮,「粵兵嗜之如命」,挖壕掘溝也精神百倍。

胡璉在書中指出,未料三個月後,鼠輩橫行,居民無糧可食,老鼠甚至入營吃米,還有伙伕頭、特務長被咬傷,經專家建議「禁殺蛇、勤捕鼠」雙管齊下,警告粵籍官兵別再吃蛇,從此「金門男女也笑逐顏開,不再對士兵投以厭惡目光」。

網友蔡添丁、李秉鈞,更分別從蔡氏族譜記載「明清之際就有巨蟒」。

林思明表示,金門蟒屬於緬甸蟒,研究中在中國福州為找到DNA源頭,數量統計發現,一九六○年國軍大量進駐時,金門蟒一度消失,二○○○年後重新出現,近年達高峰,為「停戰區」保存物種紀錄又添一例。



◆ 屏東護鷹 里德成立生態巡守隊

中央社 2012.07.19

屏東縣滿州鄉里德村是秋季灰面鵟鷹過境的棲息地,每年都吸引許多遊客前往賞鷹,里德社區今天成立生態巡守隊,將護鷹行動發展為生態旅遊。

過去,里德居民在山裡以打獵維生,尤其每年10月過境的灰面鵟鷹,被當地居民視為天上掉下來的禮物,獵捕灰面鵟鷹煮薑絲湯,是里德社區中年以上居民秋季想念的家鄉味。

墾丁國家公園成立後,不斷宣導護鷹、取締獵鷹行為,近幾年,社區自主成立生態保育社團,墾管處結合社團在灰面鵟鷹過境的季節,成立護鷹巡守隊,將里德的獵人變成護鷹使者,獵鷹案件有減少,但並沒有絕跡。

墾管處表示,護鷹巡守隊每年編列經費,給付巡守隊員薪水,但並非每年都可列編經費補助,於是參考社頂無償巡護並結合生態旅遊的成功模式,去年12月起委託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副教授陳美惠團隊輔導社區發展生態旅遊。

里德生態巡守隊成立後,將為遊客進行收費的解說服務,巡守隊除了每年10月的護鷹行動外,里德社區裡的欖仁溪,也是保育及生態旅遊路線之一,欖仁溪有豐富的生態,鳥、蝶、溪邊的蝦蟹、螺類、魚類,每天都有人員負責巡守。

fsj 提到...

寵物認養e化 App隨時查

自由 2012.07.21

〔記者劉榮/台北報導〕動物認養風氣漸盛,台北市動保處推動「認養動物App」軟體,民眾可透過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查詢動物認養資訊,為全國首創,預計今年八月底前,蘋果「APPLE Store」將先上線,但短時間內還不會開放電子媒合線上認養。

動保處推動網路動物認養,台北市議員高嘉瑜催生e化認養程序,台北市動保處再度推出「台北市動物認養App」,預計八月底前,會在正式推出「認養動物APPLE Store」系統,Android系統預計十月份上線,民眾只要下載App軟體,就可以查詢台北市的動物認養資訊,台北市動物之家的認養狗、貓及其他類動物,就可以透過手機App等查詢,不過目前還沒有開放電子媒合線上認養。

台北市動保處動物收容組長陸夢賢說,動物認養除了照片,主要取決於飼主與動物面對面媒合,過去飼主認養後發現不適合,送回動物之家的比率,大約有一成左右,未來簡化認養機制之後,開放電子媒合線上認養,擔心會有飼主沒有事先看過動物,認養之後才發現不合適,造成困擾,所以會再與動保團體討論,過去就曾發生有民眾認養小貓後,竟虐待貓咪,動保處也會謹慎評估飼主評量機制。



◆ 保護原生種!44湧泉濕地 台生態諾亞方舟

【聯合報╱記者湯雅雯/台北報導】2012.07.22

林務局首度委託生態學者邱郁文展開全台湧泉大調查,經過一年追蹤,發現全台至少有四十四處湧泉濕地,蘊含許多珍貴物種。但隨著外來種入侵及棲地破壞,湧泉面臨的威脅愈來愈大,邱郁文說,「湧泉是保護台灣生態最後的諾亞方舟」。

邱郁文說,普查結果,這些湧泉濕地共發現廿九種原生魚類,其中九種是台灣原生種,像是一般溪流、水塘幾近絕跡的台灣梅氏鯿、鏟頷魚及蝦虎等,都在不少湧泉現蹤。

湧泉不僅是水生生物最佳的避難所,邱郁文說,湧泉的水質清澈,像是新竹二重埔、墾丁龍鑾潭,農民都引湧泉水「養好米」,發展無毒農業;可惜湧泉長期被忽視,開發時被摧毀,沒有被「善」用。

過去一年,邱郁文全台跑透透,依照每個湧泉溼地周邊社區的利用程度,從「無利用」到「完全利用」分為五等級。邱郁文說,像蘇澳冷泉就屬「完全利用」第五級,狀況最糟;而五溝水湧泉及二重埔湧泉,都屬「低度利用」等二級,可發展成濕地保育區。

邱郁文的湧泉濕地調查第一站,就是從屏東「五溝水」開始。七、八年前,他沿著蟲鳴鳥叫及涓涓溪流聲,初次探訪這塊湧泉濕地,愛上這「廿四度C的五溝水」,但卻恐因附近的排水工程而消失。

五溝水湧泉是屏東大武山地下伏流水,「氣泡式」湧出,單日湧泉量約廿萬公噸,水溫長年維持廿四度。當地人士組成守護工作站,盼政府畫為「國家重要保護濕地」,成濕地法先鋒典範。

林務局局長李桃生說,希望藉由三年的湧泉濕地「普查」,建立湧泉生態資料庫,保住台灣的諾亞方舟。

fsj 提到...

電腦模擬細菌 人造生命的踏腳石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報導】2012.07.24

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已建構完成歷來首見的電腦模疑的完整性病細菌。這種黴漿菌的行為模式與真實的細菌完全相同,目前「存活」於一部電腦中。

報導指出,科學家在分子的層級模擬這種細菌內部的各種化學變化,這項最新突破可望為新細菌的設計奠定基礎,而且可能成為創造量身訂作生命形式的踏腳石。

美國富豪級基因科學家文特(Craig Venter)2010年把合成DNA植入一個細菌的細胞內,進而創造「新的」的生命形式,從此開創「合成生物學」的領域。牛津的一名道德學家警告,這項突破開啟「最具威力生物武器」的大門。

史丹福科學家締造的這項突破將產生比較長遠的影響,也可能導致人工生命可如汽車一般的輕鬆「設計」。該校生物工程學研究生桑格維表示:「在親手複製之前,你不可能真正明白生命運作的原理。」

黴漿菌是一種寄生菌,常見於人的泌尿生殖器與呼吸道。這種病原體含有一切獨立有機體的最小基因組,只含有525個基因,遠低於大腸桿菌的4288個基因。史丹福的安德森表示:「這項成就是解答有關基本生物流程問題的突破性進展。電腦模擬的完整細胞可能有助於我們深入瞭解細胞的各種功能,最終以不同以往的新方法診治疾病。」



◆ 打造仿生水母 人工心臟的第一步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報導】2012.07.24

華爾街日報報導,研究人員已設計出一種能夠游泳的生物工程水母。這是科學界為心臟受損病人製造新組織的初期研究突破。

研究人員以矽酮與老鼠的心臟細胞製作這種水母。它不是活體有機體,肌肉的結構卻近似真正的水母,使它得以在水中自在游泳。

科學家希望有朝一日以這種技術取得有機體的細胞,再把它們重新組合,據以製造適合人體使用的生物工程系統,例如不必仰賴電池電力的心律調整器。

這分研究報告發表在「自然生物技術」期刊上。

共同撰寫報告的哈佛大學生物工程學家帕克表示:「我們試圖打造組織。這只是為整個器官施以逆向工程的探索練習。」組織工程實驗通常必須仰賴實驗與失敗。帕克表示,他想把土木工程師造橋時發揮的精力與精準引進這個研究領域。

帕克所屬的哈佛研究團隊與加州理工學院攜手研究水母推進的原理,項目包括肌肉的複雜布置、身體的收縮與彈回,以及游泳動作的流體力學。

研究人員以矽酮聚合物打造一個含有薄膜與8個臂狀附肢的1公分長水母,再以特殊型式把取自老鼠心臟的肌肉細胞置於這個薄膜上。帕克說:「我們使它們得以自行組織,使其肌肉結構極為接近水母。」

研究人員把這種人工水母置入可以導電的含盬液體。當他們不斷調整液體的電壓時,包覆肌肉的薄膜開始同步收縮。肌肉收縮的動作在水母下方產生漩渦,使水母得以前進,同時把食物推向嘴部。研究報告的另一名執筆人達比利表示:「這2種水母的主要差異是,真正的水母可以取得養分,人工水母則做不到這一點。」



◆ 生態系經營造林 生物更多樣

中央社 2012-07-24

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所長黃裕星今天表示,所方自1995年起導入「生態系經營」理念,調查證實,以生態系經營模式造林,可讓人工林維持相當高的生物多樣性。

所方指出,國有林約有20%為人工林,根據第三次台灣森林資源及土地利用調查成果顯示,國有林中,人工林的面積約為42萬公頃,其中除了以復育為目的外,早期多以培育木材為主要目的,為降低成本及作業簡便,多是大量種植單一樹種,危害生物多樣性。

有鑑於不利生物多樣性,所方說,自1995年起,將「生態系經營」理念導入試驗林地,透過孔隙間植、行列疏伐、複層林建造、人工林適度撫育及誘導天然更新等措施,增加人工林的水平及垂直構造,使森林植生及空間環境複雜化,提供野生動物、昆蟲等多樣的棲息環境及食物種類。

為掌握人工林的經營資訊及建立長期基礎資料,黃裕星自2009年起,推動所屬各研究中心的「造林地清查」業務,以林試所太麻里研究中心為例,截至目前,人工林造林地已設立78個永久監測樣區,並逐一調查每株樣木的物種及相關基本資料。

所方進一步說明,已將太麻里研究中心人工林所得資料與此中心所設立2公頃的天然林永久樣區進行比較,發現一有趣現象,在人工林樣區中總共可記錄42科、90種樹種;天然林樣區則記錄到34科、94種樹種。

另在林木胸徑方面,人工林平均為18.58公分,天然林則為17.48公分。

所方強調,由資料可見,以生態系經營模式造林,讓人工林仍可維持相當高的生物多樣性。

※ 相關報導:

* 桃園高榮動保區 台北赤蛙銳減
http://news.chinatimes.com/domestic/11050609/112012072400260.html

因擁有罕見台北赤蛙,七三一號池今年三月才被設為高榮動物保護園區,但如今赤蛙數目銳減,有生態專家探究原因為「溼地減少、魚類攻擊」,但桃園縣自然生態教育學會榮譽理事長陳仰聖認為,「人為擾動過多」,才是赤蛙消失的主因。



◆ 國家自然公園 美濃社團:別來

【聯合報╱記者徐白櫻/高雄報導】2012.07.24

高雄市副市長李永得宣布要將美濃黃蝶翠谷劃設為國家自然公園,在林務局表達反對意見後,昨天又有一群美濃社團人士發出反對聲明。聲明稿表示,黃蝶翠谷是美濃溪重要的集水區,國家自然公園可能引入財團,帶來更大破壞。

美濃部分在地社團推動黃蝶翠谷成為「國家自然公園」,此計畫獲得高雄市政府支持,本月15日黃蝶祭活動,副市長李永得當眾宣布,市府將全力推動此案,盼永續保存雙溪自然生態與人文。

但市府宣示決心後,由於黃蝶翠谷是林務局屏東林管處管轄的國有林地,林務局17日發出新聞稿表達反對,並表示,希望依據森林法劃設為「自然保護區」,不需要其他單位來管理。

對於國家自然公園的爭議,昨天美濃區中圳里長黃其添、前高雄縣議員張乾德與黃國銘,以及美濃中圳社區協會、美濃博士學人協會、美濃文化產業協會、美濃農村田野學會、美濃環境保護聯盟等單位,共有15人聯名反對。

聲明稿提出四點訴求,第一、國家自然公園是小型的國家公園,為限制私人發展權的現代國家圈地行為。第二、國家自然公園為國土開發引導計畫,不適於應該全區保育的黃蝶翠谷。三、劃設國家自然公園並不能阻擋美濃水庫興建。第四、國家圈地限制人民發展權,卻可能讓國家引導財團的大型開發。



◆ 阿塱壹古道整修 貫穿改為折返

【聯合報╱記者翁禎霞/屏東報導】2012.07.24

今年初爆紅的阿塱壹古道,進入暑假後,受到高溫的影響,人氣已見退燒,屏東縣政府8月起將針對高繞段附近的步道進行整修,原南北貫穿的路線,在整修期間改為折返路線,縣政府呼籲進入古道的遊客務必配合解說員的引導。

另外配合解說員定期教育訓練,昨天與今天,還有30、31日共4天,暫停開放申請進入保留區,民眾請特別注意。

連接台東、屏東的阿塱壹古道全長約12公里,屏東縣政府於今年1月通過其中的旭海—觀音鼻段為自然保留區,保留區劃定後,一度引起屏東及台東兩縣爭議,甚至驚動農委會協調。

屏東縣政府農業處林業及保育科長丘世宗表示,目前進入古道的程序一切運作正常,不過因為古道高繞段的步道及沖蝕溝,有自然崩壞的現象,縣府將自8月起至9月底,進行步道修護,配合地形地貌,採生態工法進行。

縣府表示,整修期間,古道原來南北貫穿的路線將暫時變更為折返路線,也就是在施工期間,從屏東端無法步行進入台東縣境內,申請進入保留區的團體,在保留區沖蝕溝修復期間,一定要配合解說員的引導,以維護自身安全。

進入古道以每日300人為限,不過據縣府觀察,在阿塱壹古道爆紅之初,當時幾乎每個假日都客滿,但是進入暑假後,可能因為天氣太熱,現在的古道人氣有降溫現象。

fsj 提到...

印尼珊瑚生態崩解 居民生活大受影響
http://e-info.org.tw/node/79029

環境資訊中心 2012年7月31日綜合外電報導,潘忠廷編譯,莫聞審校

印尼得天獨厚的海洋環境塑造的迷人氛微,總是吸引不少國內外旅人駐足。然而根據印尼科學院( Indonesian Institute of Sciences)一項針對珊瑚體檢研究發現,印尼珊瑚正快速消失當中。

該研究指出,在全印尼77個採樣區域裡,有70%的珊瑚皆遭破壞,且若威脅持續且伴隨因海溫升高而產生的白化現象,則受威脅的珊瑚將超過90%,亟待政府正視海洋生態危機。

據估計亞洲境內的珊瑚大三角(Coral Triangle)已約有90%珊瑚面臨生存危機,肇因矛頭皆指向人類不當破壞行為。

全球約有1.3億人口仰賴珊瑚生態過活,不論是食物、工作或觀光所創造的收入,計畫主持人Lauretta Burke表示,在珊瑚大三角周邊沿海社區的食物來源與生活所需,高度仰賴珊瑚生態,珊瑚礁同時也削弱了因颶風所產生的大浪威力,守衛著居民的生命安全。但令人深感惋惜的是,該區域內珊瑚生存的威脅卻不斷增加。



◆ 保護區縮水破壞 生物多樣性瀕崩解

台灣醒報/莊瑞萌 2012-07-31

根據一份刊登在《自然》期刊的研究成果指出,地球上熱帶森林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已近乎一半出現崩解,必須受到重視。科學家也指出,扮演生物多樣性方舟角色的保護區,在規劃時應該因地制宜,不應紙上談兵,各國政府應該結合政治與經濟意志並且貫徹到底,抵抗來自開發的壓力。

來自36個熱帶國家、超過兩百位科學家共同「體檢」分布在各地共六十處保護區,其中包括植物、靈長類動物與食物鏈中頂級掠食者,結果發現過去二十年到三十年間,約半數保護區都有生物多樣性持續性破壞現象,其中80%生物性變少。

對此,澳洲詹姆士庫克大學科學家勞倫斯表示,「保護區就像聖經裡的諾亞方舟角色一樣,遺憾的是,部分保護區正在縮小。」

受到衝擊的動植物包括蝙蝠、兩棲類、蜥蜴、體型大的哺乳類動物、魚與老樹,這次的研究並不包括昆蟲、藻類與其他小型生物體。另外,在保護區之外,科學家也發現85%區外周圍樹林過去十幾年規模已經縮小,只有2%的保護區外樹林面積有增加。

報告也指出,其中一處在1985年成立、位於哥斯大黎加的關納卡斯帝保護區,是少數「健康」成長的保護區。

賓州大學生物學家詹森表示,「當許多保護區面臨開發帶來的影響之際,這裡的面積已經是當初的16倍之大,其中最大原因是政治與經濟意志能否貫徹到底,並且有效抵擋來自開發的壓力;而且規劃應該因地制宜設置保護區,而非紙上談兵。」

科學家勞倫斯表示,「熱帶森林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相當豐富資產,不過由於人為因素已經快速消失,保護區是它們最後一道防線,因此這些保護區是否正常備受關注。」

他也指出,這次報告並非指出「保護區已無法發揮應有的功能」,而是指出會影響保護區發揮功能的原因。



◆ 吃媽媽軟便 無尾熊寶寶 另類副食品

自由 2012.07.31

〔記者邱紹雯/台北報導〕「好噁心喔!小無尾熊怎麼在吃大便?」不少小朋友近日在台北市立動物園看到小無尾熊滿嘴褐色糞便,忍不住發出驚呼。動物保母解釋,這是無尾熊獨特的育兒行為,六個月大的無尾熊寶寶以母親的軟便當作副食品,以幫助消化。

動物園發言人趙明杰說,無尾熊寶寶在母親育兒袋中成長到約五個月到八個月大時,會吃一種副食品,也就是母親的軟便。這種軟便含有來自母親盲腸內消化中的食物,當中含有幫助消化的微生物菌叢,小無尾熊吃了之後,這些菌叢就可以在牠的消化道內生存,協助未來能消化大量的尤加利葉。

他也說,這時候的小無尾熊不只是吃軟便,增加消化系統內的維生素,還會喝母乳、吃少量的尤加利葉,一歲開始無尾熊寶寶則脫離母體,學習獨立。

現在到動物園的無尾熊館,可見到無尾熊媽媽「Tiwi」和六個月大的小寶寶「Joey」互動的模樣,只見小無尾熊從育兒袋露出上半身,舔舐媽媽的泄殖孔,藉此刺激母親排出副食品軟便,然後舔食。

儘管不少小朋友,甚至大人都覺得有點噁心,感到不可思議,趙明杰也說,這可是無尾熊媽媽特地為孩子分泌的「食物」,獨特的育兒方式隱含著媽媽滿滿的愛心。



◆ 3女大生環島 撿垃圾變熱情

【聯合報╱記者王燕華、黃福其/連線報導】2012.07.31

「台灣的風景,最美是人;最醜的,也是人。」三名女大學生昨天在宜蘭縣頭城鎮烏石港,完成近廿天的環島撿垃圾計畫,鄭洵對沿途人們的熱情相助及每天撿不完的垃圾,感觸最深。

政大教育系三年級鄭洵、企管系一年級薛苪哲及台北教育大學教育系四年級蔡佩珊,懷抱「想讓家園更好」信念,參與青輔會「壯遊台灣」計畫,帶著一個登山包、兩個洗衣籃(垃圾桶)、三枝鐵夾子,本月九日從台北出發環島撿垃圾。

三人以逆時針方向環島,每天背著洗衣籃,花六、七個小時在大太陽下一步步彎腰,撿拾路邊、水溝的垃圾,除南投縣,台灣本島各縣市都走透透。

「『非常謝謝大家』,是我最想說的一句話。」鄭洵說,自聯合報報導後,臉書粉絲團每天都很多人打氣、按讚,也有人循臉書公布的行程,和她們一起撿垃圾。

她們也感染公部門,自苗栗以後,三人每到定點,都有當地清潔隊「陪」她們撿拾、載運垃圾。甚至在台東車站發現垃圾很少,清潔隊還引導她們轉移到鬧區撿垃圾。

「重點不在『撿』垃圾,而是透過行動,喚起大家主動維護環境。」鄭洵說,半個多月來感受人們的善良與熱情,很多人看到她們都知道是「簡(撿)單美麗」的女大生,主動鼓勵、送點心或飲料、搭便車、提供住宿,還有兩次有婦女騎機車靠近,強塞五百元贊助旅費後迅速離去。

鄭洵說,一趟環島下來,除在貢寮被比基尼辣妹嫌惡,「心理有點小受傷」之外,唯一讓她感受人性醜惡面就是「有人就有垃圾,垃圾永遠撿不完」。鄭洵說,一路上包括同伴吵架都是最珍貴的回憶。

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simplebeauty2012。

fsj 提到...

海洋酸化 龍蝦貝蟹殼變薄

【Upaper╱中央社】2012.08.07

科學家表示,氣候變遷導致海洋酸化,使得蛤蜊和海膽等海洋生物較難發育外殼,而這種現象在極地地區可能最為嚴重。

貽貝、牡蠣、龍蝦和螃蟹等海洋生物的保護殼變薄,可能會導致牠們更容易受到掠食者侵害,進而破壞海洋食物鏈。

英國南極勘測在聲明中公布這項發現指出:「研究結果顯示,海洋酸度升高衝擊生物外殼和骨骼的大小與重量,而這種現象遍及許多海洋物種。」

人類燃燒化石燃料,導致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而部分二氧化碳最後進入海洋,分解成酸。

根據這項發表在「全球變遷生物學」期刊的研究,海洋酸化使生物較難取得碳酸鈣,尤其是在北極海與南極洲周圍的冰冷海水。

碳酸鈣是動物生成骨骼和外殼的重要成份。

英國南極勘測的教授裴克表示:「海水越冰,碳酸鈣就越難從海水取得,動物的骨骼就越薄。」



◆ 清潔劑廠排廢水 溝渠稻田吐白沫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4/7277327.shtml

【聯合報╱記者陳宏睿/台中報導】2012.08.07

「溝渠、農田、天空,都是白沫,太誇張了!」大雅區員林里蜿蜒數公里的灌溉溝渠,昨早全堆滿白沫,泡沫多到10米寬、3米深的大溝渠都裝不下,溢出到路面,里長蔣政要趕緊通知環保局調查,才發現是位在上游的清潔劑廠商,非法排放化學廢水惹禍。

大雅區員林里內除了工廠外,大部分農田是種植水稻,昨天上午9點多,黃姓農民發現「水稻田浮著白沫」,前往察看,才發現周遭的稻田全都受害,而泡沫是來自於鄰近的灌溉溝渠。

「我嚇死了,趕緊通報里長」黃姓農民說,水稻被這些化學藥劑覆蓋,可能汙染水稻,希望里長趕快找出汙染源。里長蔣政要接獲反映後,前往調查,發現轄內綿延數公里的排水溝、灌溉溝渠,全都堆滿白沫,嚴重時,一度與路面同高。

蔣政要說,他隨即通知環保局人員前來調查,當時環保局的稽查人員到場時,也直呼「太誇張了」,他懷疑是上游有廠商非法排放化學藥劑,才會讓灌溉溝渠全都「口吐白沫」。

蔣政要表示,違法廠商不知排放多少廢水,因為他里內的溝渠,排了一天的水,仍有白沫,而過多的白沫還直接流到下游的秀山里。

中市環保局水質與土壤保護科,昨午循著灌溉溝渠,往上游調查,發現是位於神岡區的清潔劑廠商依聯,非法排放作業廢水惹禍;股長陳泓璋說,稽查人員到場時,廠商仍在排放作業廢水,加上廠商排放廢水未取得許可證,明顯違反「水汙染防治法」,已依法對廠商開出6到60萬元的罰款。



◆ 環團:後龍殯葬園區 破壞石虎棲地

【聯合晚報╱記者林修全/台北報導】2012.08.07

民進黨立委吳宜臻、田秋堇,今天與環保團體舉行記者會,指苗栗後龍殯葬園區開發案,嚴重破壞一級保育類動物石虎棲地,要求苗栗縣政府立刻停工,重新進行環評。

農委會保育組組長管立豪表示,石虎棲地在淺山地區,但後龍這帶土地多屬私有地,畫入保育區會有爭議。從今年6月13日以來,已經三次行文給苗栗縣政府,最後一次是在7月26日,建議苗栗縣政府重新評估、暫時停工,但目前仍未收到縣政府回函。

環保署綜合計畫處環評科長顏旭明指出,苗栗縣政府現在仍在施工中,將會發函給苗栗縣政府,要求依法,依程序處理。

苗栗縣生態學會總幹事洪維鋒指出,針對石虎的保育曾多次發函給農委會林務局、苗栗縣政府,雖然都有回應,但相關單位都未展現積極的作為。任何保育類動物的棲地,都是公共財,不能這一代看得到石虎,下一代就看不到,希望能立即停工,重做環評。

吳宜臻說,苗栗縣政府環評審查報告,明顯忽視石虎在該區活動的證據,不僅在廠商報告隻字未提,就連台大生態所教授李培芬在環評會提出的質疑,也不被縣府所接受,最後僅召開三次環評會議後,就宣布後龍葬園區開發案有條件通過。

fsj 提到...

氣候暖化 海洋危機四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