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17

十大死因第1殺手 癌症死亡破4萬

◆ 第1殺手 癌症死亡數破4萬

【聯合報╱記者曾希文/台北報導】 2008.05.17

台灣人壽命越活越長,根據衛生署公布去年國人十大死因,台灣男性平均壽命為七十五歲,女性為八十二歲,第一大死因仍是惡性腫瘤,去年總死亡數字首度超出四萬人,而心臟疾病也擠下腦血管疾病,躍升為第二大死因。

衛生署統計室昨公布九十六年十大死因,除事故傷害和自殺死亡人數下降,其餘八大死因人數皆攀升。惡性腫瘤已經連續二十六年高居十大死因之首。與前年的排名相比,心臟疾病和腦血管疾病互調,分居二、三名。排名第四的是糖尿病,死亡人數首度破萬,為一萬零兩百三十一人,另外因腎炎、腎徵候群及腎性病變,死亡人數也跨越五千門檻,為五千零九十九人。

去年一年全國總死亡人數是十三萬九千三百七十六人,比前年多五千人,衛生署統計室主任黃旭明說,因人口結構老化,往生的人自然較多,但粗死亡率增加,將人口老化結構調整計算,標準差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中有四百九十一點六人,較前年減少百分之零點八,為二十年來新低。

在癌症死亡原因當中,不管男、女,皆以肝癌、肺癌死亡人數占多數,但十年來,癌症死亡率呈現女降男升的趨勢。國民健康局副局長趙坤郁說,女性因有乳癌與子宮頸癌篩檢,加上年輕就診人數增加,使得存活率因而升高;但男性常見的口腔癌和食道癌卻沒有,且死亡年齡較年輕,該局有意將口腔黏膜篩檢納入勞工健檢項目,改善男性罹癌死亡率。

準總統馬英九曾在競選健康白皮書中,宣示四年內要把癌症死亡率降低一成,準衛生署長林芳郁表示,他上任後將和醫事處討論,把定義弄清楚,所謂死亡率是指單一癌症或所有癌症,但他強調,未來施政重點以加強預防著手,例如,施打B肝疫苗可避免肝硬化、肝癌,就能有效降低肝癌的發生率,進而減少死亡。

除了癌症以外,由於四十五歲到六十四歲的中壯人口罹患心臟病、糖尿病、腎病、高血壓、心肌梗塞風險,不比老年人少,趙坤郁表示,衛署也建議勞委會能修改勞工健康保護規則,將腰圍列入必要的健康檢查項目,降低肥胖及代謝症候群所帶來的健康代價。



◆ 自殺死亡率下降 十年首見

【聯合報╱記者曾希文/台北報導】 2008.05.17

衛生署公布最新的國人十大死因當中,事故傷害和自殺死亡人數下降,尤其自殺死亡率較前年下降百分之十二點五,也是十年來首度出現下降。衛生署統計室主任黃旭明說:「沒見過降幅如此之大。」

事故傷害居十大死因的第五名,死亡人數為七千一百三十人,比前年少了八百八十一人,為二十年來最低點,黃旭明認為,這可能與警方祭出重罰,加強取締酒後駕車、違規超速有關,直接反映在青少年因交通意外死亡人數出現大幅減少。但他表示,國內平均每兩小時十一分鐘,就有一人因交通事故而喪生,顯示交通安全宣導應不分年齡。

值得注意的是,因意外墜落而發生的事故傷害,老人跌倒致死比例就占了二分之一,照顧者應更謹慎留意。

另外,政府及民間在推動自殺防治的努力,似乎已有成果,在十大死因排名第九的自殺,去年死亡人數為三千九百三十三人,較前年少了四百七十三人,其中六成七為男性,三成三是女性,死亡率下降百分之十二點五,是十年來首見。



◆ 國人平均壽命 首度突破78歲

自由時報 2008-05-17

去年十大死因 心臟疾病排第二

〔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衛生署昨日公布二○○七年國人十大死因,癌症連續廿六年蟬聯十大死因之首,死因內容不變,排行小幅變動,其中準內政部長廖風德死因的心臟疾病,從第三名躍升為第二名。

衛生署指出,國人標準化死亡率創廿年新低,平均壽命再創新高,去年首度突破七十八歲,男性為七十五點一歲,女性為八十一點九歲,分別比前年增加零點二三歲與零點四九歲,平均七十八點二五歲,顯示人口結構進一步老化。

十大死因中,標準化死亡率較前年減少者,分別是事故傷害、自殺、腦血管疾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其中事故傷害與自殺降幅最明顯,分別下降十二點七%與十二點二%,癌症死亡人數則首度破四萬人、糖尿病首度破一萬人、慢性腎病首度突破五千人。

癌症死亡率 女降男升

衛生署分析,癌症死亡人數增加的主因是人口老化,去年十大癌症死因順位則與前年相同,分別是肺癌、肝癌、結腸直腸癌、女性乳癌、胃癌、口腔癌、攝護腺癌、子宮頸癌、食道癌與胰臟癌。和前年標準化死亡率相比,除胃癌下降外,其餘均上升,又以食道癌,肺癌、胰臟癌、女性乳癌增幅較大。

儘管男女兩性癌症死亡人數均有上升,但綜觀過去十年,癌症標準死亡率卻呈女降男升趨勢,國健局副局長趙坤郁分析,主要是因為男性常見癌症如口腔癌、食道癌、肝癌的治療難度較高,與菸酒檳榔濫用有關。

值得注意的是,十大死因之中,與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直接相關的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腎病變、高血壓,分居二、三、四、八、十名,顯示不良生活與飲食習慣、藥物濫用,仍嚴重侵蝕國人健康。

衛生署統計室統計長黃旭明表示,在癌症、心臟病、慢性肝病與糖尿病部分,中壯年病患死亡率有明顯增加,甚至不比老年人少,代表中壯年人的健康出現警訊。

※ 相關報導:

揭開死因統計的面紗
公開醫療服務品質資訊提升醫療品質
國人十大癌症報告 男肝癌女乳癌居首
台灣溺斃兒童 居21國之冠
為交通打分數 孩童批不及格
守門人123 防自殺

亞洲女性輕微超重也會增加罹癌風險
新基因護肝 肝癌女低於男
提早消費牛奶與甲型糖尿病之間的新洞見
發展結腸癌的新機制
科學家發現吸菸如何致癌
阿茲海默症也有性別差異?
癌症相關蛋白或在阿茲海默症中扮重要角色
連接「DNA 修補」與「癌症」的新發現

中研院醣蛋白分子疫苗 防癌抗流感
RNAi 傳遞的全新方向:未來個人化癌症治療
歐洲膜蛋白專家知識聚焦在人類疾病新療法
太景生技 超級抗生素、治癌新藥研發突破
「超級酵母」較先前多生產 300 倍以上蛋白質

長壽的祕密也許不在基因

3 則留言:

fsj 提到...

癌症IQ大調查 防癌觀念有待加強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 2008.05.30

「會得癌症,大都因為有癌症家族病史?」「吃維他命可以防癌?」以上兩題你答對了嗎?癌症是國人常見的健康威脅,不過不少人的防癌觀念仍有待加強。一項新調查發現,測驗國人的癌症IQ,有14%的受訪者屬「放牛班」。

康健雜誌設計13道題目,對約一千位民眾進行癌症IQ調查,發現有6題的正確回答率不到8成,最常見的迷思就是誤以為有家族病史,才會得癌症。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謝瑞坤表示,臨床發現多數病人沒有家族史,因此,家中無人得癌症不代表自己也能安全過關。

同時,將近4成的人誤以為可藉由維他命等營養品預防癌症,特別是男性受訪者比女性更容易有這樣的迷思。不過謝瑞坤也說,過去美國有一群醫師在動物實驗中發現,抹A酸可以讓子宮頸癌前病變消失。所以醫師們就吃胡蘿蔔想用以抗癌,結果卻發現毫無防癌效果。

另外,歐洲也有研究,發現讓肺癌病人吃維他命A防止癌症復發,結果反而更容易復發。因此要防癌還是要均衡飲食,維他命只能當作補充營養不足,無法跟防癌劃上等號。

還有,約三成受訪者抱持「宿命論」,以為會不會得癌症由基因決定,不管怎麼小心,都不可能改變。基隆長庚癌症中心主任王正旭醫師觀察,不少生活習慣不良的人,常會以別人抽菸多年沒得癌症等藉口「自我麻醉」。

但王正旭提醒,戒除不良的生活習慣,有助於降低罹癌風險。例如,戒菸5年後,罹患跟抽菸相關癌症的風險,跟沒有抽菸的人差不多。謝瑞坤也強調,癌症的發生除了先天的基因外,避開已知的致癌物質,也有可能終其一生不會得到相關癌症。

fsj 提到...

國內首見標靶藥物過敏 癌症病患死於藥害

中央社 2008-06-04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四日電)很多人以為標靶藥物有效又沒有副作用,貴得很值得,事實如此嗎?有位病患在注射大腸癌標靶藥物「爾必得舒」之後,渾身長藥疹,家屬以為「有副作用就表示藥效愈好」,一直用到體無完膚,結果患者沒死於癌症,先死於藥害,這也是國內標靶藥物首見的藥物過敏死亡案例。

六月一日出刊的「臨床腫瘤期刊 (Journal ofClinical Oncology)」,刊出林口長庚醫院報告的這起案例,患者是七十四歲的許老先生,由於有相當多的證據顯示他是藥物過敏致死,所以藥害救濟基金會在去年底核定給予家屬約四十萬元的藥害救濟金。

長庚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鐘文宏今天指出,患者2006年五月底到七月中旬接受八次「爾必得舒」治療,結果體無完膚,檢查顯示他體內CD8T細胞被活化,原因指向標靶藥物引發過敏免疫反應,造成毒性表皮溶解症,範圍達體表面積七成,不幸於同年八月十三日過世。

鐘文宏指出,這種過敏反應和藥物劑量無關,會過敏的人就是會過敏,推測可能是這個藥物是老鼠來源的單株抗體製劑,而非人類的單株抗體,物種間的差異,造成少數人使用後發生嚴重過敏反應。

許老先生的女兒具有藥師資格,她曾對鐘文宏表示,相關報告提及爾必得舒的皮膚副作用是皮膚起藥疹,而是藥疹愈多,代表療效愈好,因此在父親身上疹子愈長愈多時,還以為藥效發揮了,鼓勵父親繼續用藥,想不到是藥害。

台中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表示,他有八十多個大腸癌病患使用爾必得舒,幾乎百分之百都有皮膚副作用,通常臉部及背部長出一顆顆像青春痘般的爛痘子,這是爾必得舒藥理作用產生的細胞素釋放症候群,可以塗類固醇藥膏緩解,當嚴重到達第三級時,即應減藥、拉長用藥間隔或暫時停藥,不能放任惡化到第四級。

王輝明說,爾必得舒的藥物過敏報告,應該是個案,但值得相關醫師注意,在延長生命、藥效及副作用三者間,找到最適合藥物,如確定藥物過敏,就要換藥。

fsj 提到...

10大死因 腫瘤第一 肺炎竄升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2009.06.17

衛生署今天公布97年國人10大死因,惡性腫瘤連續27年排名第一,肺炎、自殺等兩項死亡率明顯增加。國人平均壽命持續延長,男女平均壽命分別增加0.03歲和0.29歲,男性75.5 歲、女性82歲。

97年國人死亡人數14萬2283人,平均每3分42秒就有1人死亡,標準化死亡率為每10萬人口484.3人,較上一年減少了1.5%,為近20年來最低。平均壽命持續增長,主要是與我國人口結構老化有關。

10大死因分別為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肺炎、糖尿病、意外事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自殺及腎炎、腎徵症候群、腎性病變。

由於衛生署首度採用世界衛生組織的國際疾病傷害及死因分類標準第10版,部分疾病定義有所變動,因此,「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包括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疾)進入了10大死因第七名。另外,自殺人數增加,與前一年相較,名次從第十名升至第九名。

衛生署分析死亡率的增減,與96年相較,97年10大主要死因標準化死亡率以肺炎、自殺等兩項明顯增加,分別增加6.5%與3.5%,其餘項目則呈現減少趨勢。

在青少年死亡原因方面,意外事故位居少年(1至14歲)及青年(15至24歲)死因的第一名。97年少年死亡人數為71 人,因意外事故死亡人數181人,占了25.4%,每四名少年死亡,就有一人死於意外事故。

青年前三大主要死因為意外事故(占48.2%)、自殺(13.1%)、惡性腫瘤(9.5%)。不過,意外事故死亡率逐年降低,這也是97年度青年死亡人數減少的主因。

在壯年的死因方面,第一名為惡性腫瘤,意外事故居次,自殺則名列第三。97年25至44歲壯年死亡人數為1萬1075人,與前一年相較,死亡人數降低了2.6%。

如以性別區分,不管男女的第一大死因都是惡性腫瘤。分析其他死因,則發現,女性受到肺炎與高血壓、敗血症和糖尿病等疾病威脅逐漸增加。男性自殺、慢性肝病和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則是比女性還要嚴重。

總體來說,意外事故、慢性疾病,包括肝病和肝硬化、腦血管疾病等死亡率都比起前一年下降。衛生署分析,健保於實施13年,台灣人的平均壽命明顯增幅,平均餘命增加了4.01歲。



◆ 口腔癌、食道癌、乳癌 死亡率兩位數成長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2009.06.17

果真是談癌色變!衛生署最新調查發現,97年台灣地區平均每13分30秒就有1人死於癌症。在國人十大死因排行榜中,癌症連續蟬聯27年的第一名,死於癌症的男性人數,比女性多。癌症死亡者平均年齡為66.7歲。

衛生署統計室主任黃旭明表示,去年國內共有3萬8913人死於癌症,占了所有死亡人數的27.3%。換句話說,在死亡人數中,每四人就有一人死於癌症。

如以各項癌症的粗死亡率排序,97年國內10大主要癌症依次為肺癌、肝癌、結腸直腸癌、女性乳癌、胃癌、口腔癌、攝護腺癌、子宮頸癌、食道癌以及胰臟癌。主要癌症排名與96年相同。

衛生署分析10年來癌症死亡率變動,子宮頸癌、胃癌死亡率降低幅度最大,分別為52.7%、35.3%。肺癌、肝癌位居癌症死亡率前兩名,但10年來,此兩種癌症死亡率分別降低4.7%及4.8%。令人擔憂的是,口腔癌、食道癌、乳癌的死亡率,在近10年來,呈現兩位數的成長,其中以男性口腔癌成長最多,增加了49.1%,女性則以乳癌、肝癌較明顯,分別成長了12.5%及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