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治乳癌 兩個世界天壤有別
閻紀宇/綜合報導 中國時報 2007.10.10
林葳婕來自台灣,史恬恩來自南非,艾穆蒂來自沙烏地阿拉伯,席娃蘭來自印度,胡努絲來自羅馬尼亞,翁揚歌來自肯亞,凱瑟則來自美國。這幾位女性雖然散居全球各地,但她們都是乳癌病友與抗癌志工,今年9月29日齊聚布達佩斯,參加由美國蘇珊科曼乳癌防治基金會舉辦的「啟動承諾:全球宣導高峰會」。
乳癌一直是危害女性最烈的腫瘤殺手,遺傳基因與生活方式是主要致病因子,據美國《時代》雜誌報導,今年全球約有100萬名女性會被診斷出罹患乳癌,50萬人不幸病故。
富國與窮國 資源不均
過去人們總認為,歐美富裕國家女性罹患乳癌風險的遠高於其他地區。然而近年來隨著開發中國家女性壽命延長,生活方式與飲食習慣逐步西化,乳癌也步步進逼亞洲、非洲、東歐與拉丁美洲的女性。到了2020年時,全球乳癌病患將有70%生活在開發中國家。
更糟的是,儘管乳癌的惡勢力不斷擴張,但是人命關天的防治與醫療卻沒有雨露均霑。西方工業化國家的女性享有先進的檢查、診斷與治療,能夠及早發現,全力治療。
以美國為例,每年對乳癌診斷與治療投入81億美元經費,大城小鎮都有乳房攝影設備與專科醫師。
但是開發中國家的姊妹們就辛苦多了,與前者的境遇有天壤之別。美國的乳癌患者有50%是在零期或一期(最嚴重是四期)及時發現,但南非只有低到可憐的5%。
開發中國家 窮到等死
印度西部大城浦那約有350萬女性人口,但是只有一家醫院能夠對乳癌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治療。印度其他地區也不樂觀,據估計全國乳癌患者有一半得不到治療。
在赤貧的東非國家肯亞,女性罹患乳癌之後只有兩條路可選:出國就醫或回家等死。東歐的烏克蘭雖然有不少醫院有乳房X光攝影設備,但底片嚴重缺貨,醫師往往只能為每位檢查者照一張片子,而不是規定的兩張。蘇珊科曼乳癌防治基金會創辦人南西.布琳珂(蘇珊是她的妹妹,死於乳癌)感嘆地說:「貧窮是一種致癌因子。」
罹癌如犯罪 歧視紛至
經濟障礙或許可以用挹注經費來解決,但文化壁壘就不是那麼容易克服。歐美國家經常舉辦乳癌防治宣導活動,病友協會有如雨後春筍。然而在許多落後封閉的國家,乳癌竟然形同一種不可告人的羞恥,往往導致患者遭到社會與家庭的排擠歧視。
埃及每3分鐘就有一位女性接到罹病噩耗,但她最擔心的問題之一是會被丈夫拋棄。奈及利亞的乳癌媽媽最好苦水往肚裡吞,以免害女兒嫁不出去。印度女性如果罹患乳癌,她可能被迫使用專用的碗盤湯匙,因為民間普遍相信乳癌會「傳染」,這樣的母親連餵孩子吃飯都應該避免。
情勢現曙光 療癒有望
不過情勢並不是全然悲觀,在國際機構、各國政府、非政府組織的合作之下,許多地區已經出現可喜的進展。埃及的伊斯蘭教領袖現在會主動討論乳癌議題,提醒男信徒要帶妻子去檢查。匈牙利為45與65歲女性免費提供一年一度的乳房攝影,甚至補貼旅費。中國抗癌協會從2005年開始推動「中國百萬婦女乳腺普查工程」,希望在3年內讓100萬名30歲到70婦女受惠。
小至你我個人,大至整個國家,抗癌都是一條漫漫長路。人類在追求經濟貿易全球化的同時,千萬不能忽略公衛醫療也應該邁向全球化,幫助開發中國家女性降低風險,就算不幸罹癌,也能夠像工業化國家的姊妹一樣,在恐懼痛苦之餘,仍然懷抱療癒的希望,絕不輕言放棄。
◆ 妳會得哪種乳癌?跟種族有關
潘勛/九日綜合報導 中國時報 2007.10.10
女性乳癌患者能不能存活下去,最關鍵的因素之一可能很簡單,就是她是哪一種族的人。
泰半美國女性都是歐洲人的後代,最容易罹患的乳癌與接觸到雌激素有關。因為如此,乳癌通常在中年才發作,也就是有排卵、月經大約25年之後。因為這種乳癌細胞要靠雌激素才能成長,所以黛莫芬(Tamoxifen)、「賀癌平」(Herceptin)這類藥物可以藉著阻斷癌細胞中的雌激素受體,而讓癌細胞活不下去。
但是亞洲女性及美國、非洲的黑人女性比較容易罹患的,是一種侵襲性更強的「雌激素受體陰性乳癌」(ER-negative)。這型乳癌發病時間,平均要比其他種乳癌早10年,而且阻斷雌激素受體的藥物對它無效,原因在它的癌細胞不是靠雌激素而成長。
更糟糕的是:根據2006年6月公布的研究指出,停經期前非裔美國女性乳癌患者中,40%罹患的是更危險的一種雌激素受體陰性乳癌,稱為「類基部」(basal-like)亞型,不僅抵拒雌激素,連黃體素也一樣。
基因本身也可能造成麻煩,對亞洲女性尤其如此。美國女性乳癌患者中,因為「乳腺癌易感基因一型」(BRCA1)及二型(BRCA2)這兩種基因突變而罹病的不到10%;有這兩種基因突變,乳癌發生率會高出3到7倍。跟乳腺癌易感基因有關的乳癌很可能在35歲之前就發生,而且會復發。多倫多大學團隊2002年進行研究指出,東方人罹患乳癌的案例中,很多是因為乳腺癌易感基因一型、二型發生突變。
光是想在亞洲女性中檢查出胸部惡性腫瘤,還有額外的困難度。亞洲女性乳房組織向來比其他種族女性來得緻密、緊實,許多研究指出,乳房組織緻密,長惡性瘤的機率比不緻密者高達5倍。此外,如此的組織會把乳癌細胞藏匿起來,因為進行乳房X光攝影時,癌細胞與健康的組織顏色一樣,都是白色。
談到治療乳癌,亞洲女性也與歐美女性是不同的。傳統化療藥劑的劑量,部分取決於病患的身高體重;愈來愈多的證據指出,不同族裔的人吸收那些化學藥劑時,也各自不同。新加坡學者便指出,白人乳癌患者,比起非白人,必須使用更高的劑量。因為用藥劑量標準,是按西方人體來訂定的,所以若干新加坡醫師便表示,他們必須調配劑量,更改程度高達30%,如此患者才不會有副作用。
美國威斯康辛州的「國際乳癌研究基金會」科學部門主任樂夫便表示,各地乳癌專家必須自行研究,找出適合當地人的用藥標準。
◆ 西式飲食未生育者 高危險群
黃建育/綜合報導 中國時報 2007.10.10
如果說,歐美人的生活方式確實是全球乳癌病例大增的主因之一,那其中的飲食習慣毫無疑問是最大元兇。今年7月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中,科學家曾追蹤3000名年齡介於25歲至64歲之中國女性的飲食習慣,發現其中半數平常吃的是以紅肉、魚蝦、糖果甜點、麵包牛奶為主的西式食物。其餘吃的則是以豆腐、蔬菜、豆芽、大豆、魚、豆漿為主的傳統亞洲食物。研究結果顯示,在以肉食為主的這組中,停經後婦女罹患最常見一種乳癌的機率,要比另一組的婦女高出60%。
這些雖說並非蓋棺定論的數據,但沙烏地阿拉伯及歐洲地中海沿岸的研究人員也發現,當地女性捨棄傳統的低脂食物之後,也出現近似情況。北京的「中國抗癌協會」理事長徐光煒教授感嘆說:「我們都曾盲目接受西方生活方式比較好這種想法。」
此外,西方婦女的生育習慣也開始被檢驗。由於新興工業化國家的婦女有愈來愈多人投入工作行列,她們對自己能生育的子女人數不得不有所限制。
研究結果顯示,子女人數少於兩人的婦女罹患乳癌的機率,要比子女人數多的婦女來得高。其中部分原因可能是懷孕、哺育這段期間月經周期會停頓至少9個月,讓女性體內雌激素暫時得以「放假」。
由於懷孕、泌乳這段期間會產生足以防止細胞得癌的抗體,因而能改變乳房組織。而懷孕次數愈少,這種改變的機會就愈少。印度德里的腫瘤科醫師雷納說:「以往,保護印度婦女不罹患乳癌的方法就是多生小孩。」美國范登堡大學流行病學醫師魏正(譯音)甚至大膽指出:「罹患乳癌病例中,有30%至40%跟生育習慣改變有關。」
還有,缺乏運動(西方國家愈來愈普遍的一個問題)也是個因素。以往在農場或工廠工作的婦女,沒有勞動不足問題。但隨著全球化降臨,辦公室變成了工作場所,婦女勞動機會就跟著減少。南加大今年2月公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接受調查的11萬多名婦女中,那些每星期從事費力勞動5小時的人,罹患乳癌機率要比不勞動者低20%。雖說醫學界尚不十分清楚其中道理,但肯定和勤勞動的婦女往往擁有較精瘦的身體質量、較健康的飲食習慣有關。
◆ 研究:母親臀部較寬 女兒患乳癌機率較高
中央社 2007-10-10
(中央社台北九日電)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研究人員警告說,臀部較寬的母親所生的女兒,罹患乳癌的機率可能比一般女性多出七倍之多。
報導說,一項針對數千名女性所做的研究顯示,母親臀部的寬度與女兒罹患乳癌的機率之間具有明顯的關連性。
一般來說,臀部寬度超過三十公分的母親所生的女性,罹患乳癌的機率比一般女性高出六成,但如果女性是在母腹中整整四十個星期才出生而且有兄姊,她罹患乳癌的比例就比一般女性高出七倍。
南安普敦大學的研究人員巴克說,這種現象可能是由雌性激素所造成,而這項發現最終可能使預防乳癌的藥物得以問世。
據信孕婦懷孕初期和末期在血液中出現大量雌性激素,使得發育中的胚胎不成熟的胸部組織產生危險的變化。孕婦臀部的寬度,跟她產生的雌性激素量有直接關係,而這種荷爾蒙的量越多,胎兒受到的影響越大。
在國際醫學研究界享有盛名的巴克說:「女性臀部的寬度是雌性激素分泌量的指標。寬而渾圓的臀部代表母體含有大量性荷爾蒙,而她女兒未來得到乳癌的機率就會升高。」
巴克對六千多名生於一九三四和一九四四年間的芬蘭婦女的健康做了研究,並把她們的健康狀況跟她們母親臀部寬度的資料做了比較。
※ 相關報導:
* 英美三科學家榮獲諾貝爾醫學桂冠
* 乳癌年輕化 40歲以下占近一成
* 從適婚女尋 Mr.Right 到直腸癌
* 加研究人員發明新無痛乳癌檢驗法
* 翁啟惠研發 乳癌解藥3年後上市
* 果凍矽膠叩關 衛署打回票
* 飲食西化 亞裔更年期婦女乳癌風險增
* 速食文化 害美國「矮人一截」
* 研究發現限制卡路里與壽命之間的關連
* 運動飲料 1瓶等於5.4顆糖
* 從小三生重93kg到直升機父母
* 吃太好 小女生歐巴桑身材 國中生肝已纖維化
* 研究:骨骼是內分泌器官 控制糖尿病與肥胖
* 研究指出:阿茲海默症是「第三型」糖尿病!
* 有駕馭能力者或能避免阿茲海默症
* 癌症的另一種理論:染色體錯亂
* 吸菸會開啟基因 -- 永久地
* MicroRNA 被判引發癌症轉移
* 研究:人類的 DNA 不盡相同
* 晶片植入與動物癌症有關連
* 維他命 C 如何阻止癌症(Cancer)?
* 女性需要不同的心臟治療方法
* 臍帶血幹細胞療法的奇怪現象
* 美研究:一氧化氮逸失 輸血恐弊多於利
* 蔓延愛滋 中國血庫始作俑者
* 富國至發展中國家進行器官移植買賣
1 則留言:
行動醫院獨步亞洲 台灣驕傲
潘杏惠/南縣報導 中國時報 2007.10.12
第四屆亞洲癌症篩檢國際研討會十一日在南縣舉行,對於台灣能在醫療資源不足情況下,擁有整合式篩檢服務,同時也是亞洲第一個有行動醫院制度的國家,備受國外學者專家推崇,學者指出,將醫院變成醫療工作的第二線會是未來的走向,預估30年內,全台可以省下9千億醫療經費。
有來自歐美及亞洲各地共十餘國癌症篩檢專家與會,針對各國癌症篩檢工作進行經驗交流,台南縣衛生局也在現場舉辦「行動醫院、全民健檢」成果發表會,與國外專家進行意見交換。
從一九九九年開始,台灣開始發展一套結合包括乳癌、子宮頸癌、大腸癌、肺癌、肝癌等多項癌症,與慢性病的整合式篩檢服務模式,全台20幾個縣市開辦,南縣也在二○○三年開始,全面推動「行動醫院、全民健檢」。
台南縣衛生局長陳耀德表示,南縣開辦以來,目前已完成篩檢17萬餘人次,發現的早期癌症個案累計達685人,經治癒完成者有603人。
台大生物統計諮詢研究中心主任陳秀熙指出,醫療必須走入社區,誕生行動醫院的制度,南縣深入31鄉鎮舉辦行動醫院,篩檢人數最多,成果最好,有效篩檢預防,預估30年內,全台可以省下9千億的醫療經費。
陳秀熙表示,歐美國家雖然也有行動醫院,但僅針對單一病症篩檢,台灣強調整合式篩檢服務模式,獨步全球,台灣也是亞洲第一個有行動醫院制度的國家,行動醫院堪稱是醫療外交的利器。
特地來台參加研討會的英國癌症篩檢學會理事長Stephen Duffy指出,癌症篩檢工作對亞洲國家的國民健康相當重要,將醫院變成醫療工作的第二線會是未來的走向,台灣能在醫療資源不如歐美等國家的情況下,在社區篩檢方面有不錯的成果,令他印象深刻,也值得其他國家借鏡。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