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音樂家李泰祥、好萊塢藝人米高福克斯、拳王阿里,甚至是前中共國家領導人鄧小平,這些都是巴金森症患者。有些人正值壯年即發病,令人不勝欷噓,現在透過基因篩檢,就能提早預防及用藥,延緩腦部的退化。
百分之三華人R1628P基因變異
台大醫院巴金森團隊與國內外神經學專家,最近找出了漢人巴金森症患者特有危險基因,為眾多的巴金森症患者帶來了一線曙光,未來可能透過某些特殊蛋白質,就能抑制症狀的惡化。
研究團隊估計,每100個華人當中,就有三個帶有R1628P基因變異,由於先天上對此疾病有較高的感受性,罹患巴金森症的風險是一般人的兩倍。
花幾百元 就能做基因篩檢預防
台大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吳瑞美強調,並不是每一個帶有此危險基因的人,就一定會罹患巴金森症,但建議,家中若有長輩罹患巴金森症,最好至醫院接受基因篩檢,只要花個幾百元,就能得知自身是否帶有此基因。
吳瑞美解釋,R1628P基因變異會抑制腦部某些酵素的分泌,動物實驗證實,一旦這些酵素分泌不足,就會影響腦神經細胞纖維的正常傳遞,造成智力退化。體內帶有R1628P基因變異,是不可能消除的,但未來可以研發特殊藥物來替代酵素分泌,維持腦神經細胞纖維的傳輸功能,延緩大腦功能的退化。如果基因篩檢發現,體內帶有R1628P基因變異,就可以提早預防。因為大腦退化初期階段並沒有明顯症狀,此時如果適時補充特殊蛋白質,就能預防腦部老化。
◆ 巴金森症 春秋時代就有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2008.04.16
華人巴金森症患者都有共同祖先!台大醫院巴金森中心團隊與國內外神經學專家最近發現,華人巴金森症患者體內,都帶特有的危險基因R1628P,體內帶有此基因,罹患巴金森症的危險性將增加兩倍。研究人員往前推算,這些患者的致病基因,可源自於2500年前(春秋時代)的共同祖先。
這個由國內的台大醫院、長庚醫院、國泰醫院以及美國梅約醫學中心、新加坡醫院、日本順天堂大學等專家學者共同合作,分析1079個血統為華人漢族的巴金森症病人,及907名正常人的基因,在LRRK2基因中,發現了亞洲人特有的R1628P基因變異。
研究計畫負責人、台大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吳瑞美表示,傳統認為只有一成巴金森症患者屬於家族遺傳,其餘屬於偶發性。但2004年國外學者發現了LRRK2基因,不管是家族遺傳或是偶發性患者,都與這個基因有關。
吳瑞美指出,絕大部分看起來像是偶發性的巴金森症患者,其實都有血緣關係,可以說是遠親,致病基因一代傳一代,只不過,部分世代並沒有發病。為了進一步瞭解LRRK2基因的影響,台大醫院巴金森中心團隊與國內外專家共同研究,努力破解其中奧秘,更希望能夠研發出治療的新藥物。
研究團隊在LRRK2基因中找到了七個變異基因點,儘管這些變異基因點不會直接造成巴金森症,卻會增加罹患疾病的危險性,R1628P基因變異是華人血緣中特有的基因變異,與一般人相較,如果體內帶有此基因,罹患巴金森症的危險性將增加兩倍。
透過基因共同性的研究,研究人員往前推估華人巴金森症的血緣關係,結果有了驚人的發現,R1628P基因變異,可能源自於2500年前中國漢民族的一個共同祖先,至今綿延了83代,傳給了後代子孫。
吳瑞美指出,由此可見,早在春秋時代,就有人罹患巴金森症,症狀與現代患者差不多,同樣是手抖、智力退化、眼球動作異常以及動作緩慢的運動性功能障礙問題。
由於這項研究找出了亞洲人罹患巴金森症的基因危險因子,獲得國內外神經學專家的重視與肯定,該項研究刊登在今天出刊的國際頂尖科學期刊「神經學期刊(Annals of Neurology)」。
※ 相關報導:
* Analysis of Lrrk2 R1628P as a risk factor for Parkinson's disease
http://www3.interscience.wiley.com/cgi-bin/abstract/118635918/ABSTRACT
Owen A. Ross, PhD, Yih-Ru Wu, MD, Mei-Ching Lee, MD,* Different mutations in single gene suggest Parkinson's is primarily an inherited genetic disorder
Manabu Funayama, PhD, Meng-Ling Chen, MSc,
Alexandra I. Soto, BSc, Ignacio F. Mata, PhD,
Guey-Jen Lee-Chen, PhD, Chiung Mei Chen, MD, PhD,
Michelle Tang, BSc, Yi Zhao, MD, PhD,
Nobutaka Hattori, MD, PhD, Matthew J. Farrer, PhD,
Eng-King Tan, MD, Ruey-Meei Wu, MD, PhD
Annals of Neurology, Published Online: 15 Apr 2008
doi: 10.1002/ana.21405
http://www.physorg.com/news127559301.html
* 治療後期帕金森氏症,新研究指向血清素
* 腦中血清素系統的性別差異
* 血液中的尿酸鹽濃度與帕金森氏症相關
* 子宮幹細胞所造神經元可抑制帕金森氏症
* 中年得糖尿病會增加阿茲海默症的風險
* 血管:使神經細胞生長的吹笛手
* 研究者打造第一個人類神經細胞組織
* 活到 100 歲比想像中容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