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02

運動改造大腦 愈動愈靈光

【聯合報╱記者李威儀/台北報導】2010.10.01

宅世代不愛動,大腦可能愈來愈不靈光。精神科專家、哈佛醫學院助理教授約翰‧瑞提(John Ratey)昨天在台北科技大學演講時指出,運動有助增進腦部活化,要努力地動,大腦才能保持在最佳狀態。

瑞提研究運動與大腦關連多年,他表示,運動能促進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及多巴胺的分泌。血清素協助控管腦部活動,對情緒、衝動行為、生氣和侵略行為都有影響;正腎上腺素有增強注意力、警覺心、動機與喚醒意識功用;多巴胺則能抑制注意力缺失。他指出,運動能促進神經連結,甚至就像服用了少量的百憂解(治憂鬱症藥)或利他能(治過動症藥)一樣,能解決身心問題。

瑞提說,人類的基因與一萬年前相比,並無太大變化,但當時每人每天會走十二到廿四公里的路,現在很多人每天就只坐在電腦前,甚至連遛狗都要開車,再這樣下去,形同慢性自殺,建議每周應至少運動三到四次,每次持續卅分鐘,而且要達到流汗效果,才能保持健康。

今年六十二歲的瑞提說,其實只要能讓你有興趣,並能持之以恆的運動,就會是最好的運動,而如果想達到強化大腦結構的功效,從事有氧、跳舞等複雜動作的運動,也就能同時訓練記憶力,刺激大腦發展。



◆ 個性與生活習慣 影響針灸療效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2010/10/01

針灸療效也與個人生活習慣有關?資深中醫師郭嘯天指出,有些肌瘤患者針灸後,瘤雖變小,但上面卻有橫紋、硬溝,這些個案及療效較差者,大都較喜熬夜、吃上火的煎烤烘炸的食品,其中關聯值得探討。

中醫師郭嘯天指出,病患個性亦與療效好壞有關,偏執、倔強、悲傷、易怒,較拗者效果差。個性、生活習慣差異等因素,在中醫眼中很可能明顯影響療效。

生活習慣與各種大小的生理問題或疾病的治療有關。例如常見的老人、中年人夜間不眠,部分就與白天少活動、白日睡眠、午覺時間太久有關。所以生活習慣也可能是晚上失眠的原因之一。

此外,情緒不穩與工作壓力仍是不眠的重要因素。醫師認為,睡前緊張、無法放鬆,神經傳導物質失調仍是此病最常見的原因之一。

針灸加上中藥可安定心神,平衡身體機能,故可治療睡眠障礙。常用的單味藥有酸棗仁、茯神、夜交藤、梔子、半夏、合歡皮等,視情況與方劑搭配。針灸以神門、內關、風池、太衝、豐隆、三陰交、足三里;或是腎、心、皮質下、神經衰弱區等耳穴為主。

現代醫學認為除了心理因素,尚有肢體運動、藥物酒精、生理節律、內科疾病、睡眠窒息或呼吸終止造成的睡眠障礙;若為氣喘、咳嗽、夜尿、胃痛與酸痛引起,則必須先治療上述疾病。

※ 相關報導:

年過 40 腦部遲緩,使身體開始衰退
高血壓也許使年長者的思路難以清晰
骨骼代謝 可治療糖尿病
減掉脂肪保持精瘦的新方法
老化基因主宰壽命、免疫與恢復力

身體的動作可影響問題的解決
午間片刻小憩顯著提升腦部學習能力
7小時最剛好 多睡少睡都傷身
聰明學習的方法:複習+時機
壓力管理 現代人必修學分
每天迷「網」6小時 增精神病風險

教改談了16年 大人心態仍沒變

22 則留言:

fsj 提到...

哈佛學者告訴你:麵龜族,不運動症怎麼治?

【聯合晚報╱記者黃麗華/台北報導】2010.10.02

運動讓IQ變好 EQ也變好!

運動不再只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代名詞,反而會讓腦袋變聰明,這是近20年來巔覆傳統運動想法的新觀念,哈佛醫學院精神科臨床助理教授約翰.瑞提首度來台灣訪問,用諸多的科學數據證明這個新現象。

他表示,引起他對運動與大腦關連產生研究興趣的是芝加哥內帕維中央中學的體育計畫,名為「零時體育計畫」,刻意把體適能活動安排在第一節上課前的時段,長期下來發現學生們的學業成績與閱讀等能力都有明顯進步,連情緒管理也變好了。

瑞提表示,零時體育計畫已進行長達17年,學生成績全面上揚,在競賽也有一流的表現,也引起其他學校的注意,目前在美國已有越來越多的學校投入這項改造運動的行列。

百憂解!運動治憂鬱、抗失智

近20年來在精神領域研究中,發現運動可以產生大腦需要的營養素,還能增生細胞,而且在2000年的杜克大學的研究報告指出,運動比抗憂鬱的藥物更適合治療憂鬱症,另有研究發現對抗失智症也有效果,如果運動能以藥丸方式問式,應該會成為本世紀最暢銷的藥丸。

瑞提表示,現代科技發達之後,人類大量減少運動的機會,才會出現新的疾病,叫做「不運動症」,進而衍生出高血壓、心臟病、癌症、過動、焦慮、憂鬱與上癮症等身心方面的疾病。

不同年齡有不同「動」法

針對大家如何「動」得建康,瑞提根據不同年齡層提出不同的方式。像是10歲以前的孩子,就是讓他們多「玩」 (PLAY),多嘗試讓身體運動的玩法,像是追逐、跳躍等有趣遊戲,而且研究發現學校有較多遊樂設施,孩子參與也多,孩子的小腦不會變小,進入社會的互動與自我評價也會比較好。

長到青少年時期,每天最好保持30分鐘適中強度的運動,像是各式的球類運動,如棒球、籃球、足球、網球與桌球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進入社會可以利用各人適合的時間,進行跑步、游泳、騎單車等有持續效果的運動。到了老年還是要有運動習慣,每周五次進行中等強度的心肺有氧運動,而且隨著年紀大導致肌肉消失,建議藉由輕度的重量訓練,像是舉啞鈴、扶地挺身之類以重新找回肌力。

未來場景…邊工作邊運動

隨著大家逐漸對運動出現新的認知,美國目前也出現一些邊工作邊運動的模式。瑞提以兩年前哈佛商業周刊的一張照片為例,就是主管會議的未來場景,與會者不再坐在椅子上,而是站在一部部的跑步機慢走,這個想法如今已被一些高科技公司採用,像是Google、Intel、惠普等,也有不少在家工作者是這麼做。

學校上課也出現新變化,就是出現「站立桌」,讓學生站著上課,有的學校則是改用大球取代椅子,讓學生在取得平衡的過程中,增加身體活動的機會。



◆ 喝咖啡防帕金森症 關鍵在基因

蔡鵑如/綜合報導 2010-10-01 中國時報

醫學界早已知道某些人喝咖啡可預防帕金森氏症,但一直不甚了解原因。如今謎底揭曉,原來與基因有關。這項發現對帕金森氏症藥物研發有重大意義。研究人員分析資料後發現,體內有「GRIN2A」基因者,能激發咖啡因的保護效果,因此喝咖啡會降低他們罹患帕金森氏症的風險。

美國紐約州衛生局的派雅米博士(Dr. Haydeh Payami)九月廿九日在英國蘇格蘭格拉斯哥市舉行的「世界帕金森會議」(World Parkinson Congress)發表研究報告。

派雅米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四分之一人類帶有名為「GRIN2A」的基因,能夠刺激咖啡因作用,進而減少罹患帕金森氏症的風險。

派雅米指出,研究成果也說明了為何在臨床試驗中,成分類似咖啡因的帕金森氏症新藥對某些病患效果不彰。製藥界可望藉這項發現,研發出對抗帕金森氏症的實驗藥物。

研究團隊找來四千名志願者,其中半數罹患帕金森氏症。科學家以基因晶片掃瞄受測者的基因體,即進行「全基因體關聯研究」,並調查受測者平日喝咖啡的習性。

研究人員分析資料後發現,體內有「GRIN2A」基因者,能激發咖啡因的保護效果,因此喝咖啡會降低罹患帕金森氏症的風險。

名為「A2A腺(艸甘)酸受體對抗劑」的藥物,一直被用在帕金森氏症與其他神經疾病的臨床試驗,但效果不佳,關鍵原因也在GRIN2A基因。專家指出,這類藥物可能只對具有GRIN2A基因的患者有效,因此未來醫界如果先對患者做基因檢測,應該更能夠對症下藥。



◆ 常看醫療影集 易生恐懼感

中央社 2010-10-02

羅德島大學大眾傳播學者發表最新研究顯示,以醫院、醫療做為主題的電視影集,例如「怪醫豪斯」(House),容易造成觀眾對疾病產生恐懼感。

從「急診室的春天」(ER)到「實習醫生」(Grey's Anatomy)、「怪醫豪斯」,以醫院、醫療做為題材的電視影集,擁有大批支持者,叫好又叫座。

不過,「大眾傳播與社會」(Mass Communicationand Society)9月號期刊當中,報導了羅德島大學(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大眾傳播系副教授葉映朝(Yinjiao Ye,譯音)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這些電視影集會造成忠實觀眾對疾病產生害怕。

這項實驗是以274名阿拉巴馬大學(University of Alabama)學生做為研究對象,分析這些學生的電視收看習慣。

研究結論指出,電視影集如果含有大量關於醫院、醫療的內容,會讓固定收看的忠實觀眾對於個人健康變得更加憂心,同時也可能造成觀眾對生活滿意度降低。

這項研究發現,觀眾收看了類似「怪醫豪斯」等影集之後所得到的醫學常識,可能導致這些觀眾覺得自己會出現像在電視上看到的那些罕見疾病。



◆ 睡5至6小時半 女性更長壽

中央社 2010-10-03

新研究顯示,女性不用擔心睡眠不足,每晚睡不到7至8個小時並不會要命,事實上只睡5小時到6小時半還可能更長壽。

今年稍早有一項大型研究顯示,每天睡眠不到7小時與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增加有關;另一項研究則斷言,每晚睡不到6小時的人,比較可能在65歲前告別人世。

不過,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美國這項以459位年長婦人為對象的最新研究發現,睡眠時間略少於先前所建議7小時的人,壽命長於那些睡眠時間較多的人。

研究人員希望,他們的發現有助消除許多人認為自己睡眠不足的想法。雖然專家建議成人每晚應睡上7至9小時,才能保持身體健康,但許多人其實睡眠時間遠低於這個標準。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院的研究人員自1995年展開研究,追蹤這些最初年齡在50到81歲之間的女性,想要確立睡眠與死亡率之間的關係,結果發現每晚只睡5小時到6小時半的人享有最長存活率。

他們展開研究時,利用手腕活動監控器觀察研究對象的睡眠習慣,這些裝置能夠藉由活動情況判定對象是睡是醒,然後算出一晚的總睡眠時間。

去年研究人員在14年後設法聯繫所有這些婦女,看看他們是否還在世,結果發現每晚睡眠時間超過6小時半的人,以及不到5小時的人,至今仍活著的可能性低了許多。

主持研究的克里普克(Daniel Kripke)教授表示:「令人意外的是客觀地衡量睡眠時間時,發現只睡5小時到6小時半的人存活率最佳。」

他表示,這項刊登在「睡眠」期刊(Sleep)的研究報告,應可以減輕某些人覺得自己睡眠不足的憂慮。(譯者:中央社林治平)

fsj 提到...

諾美婷「傷心」 令10/11起下架回收

TVBS 2010/10/09

減肥藥諾美婷將從台灣市場消失!衛生署今天宣布,由於諾美婷內含的「西布曲明」成分,已有研究證實,會增加罹患心臟病、中風風險,因此,從10月11日起將廢止諾美婷的藥證,要求藥廠1個月內進行回收;不過歐盟早在今年1月,就建議會員國暫停販賣諾美婷,衛生署卻跟隨美澳腳步發出公告,會不會太晚呢?甚至還有藥師擔心,這2天週末假日,會有民眾趁機囤貨。

連走3家藥局,通通都說沒賣諾美婷,最後這家,也把僅存的3盒裝進箱子裡,雖然10月11日星期一,諾美婷的藥證才會被廢止,部份藥房提前回收諾美婷,但這2天買賣並不違法,藥師不否認,恐怕有人趁機囤貨。

藥師:「民眾用處方箋用彩色列印,這部份有時候處方箋的真假,尤其是自費處方,有時候確實對藥師來講,他(用藥者)是用彩色列印的話,我們是比較難去分辨。」

跟著美、澳腳步,衛生署要求諾美婷下市,原因是裡面主要成份「西布曲明」可能提高心臟病、中風風險,藥廠則發表聲明,澄清如果用藥者沒有心血管病史,西布曲明對減重有正面效益,但配合衛生署作法,還是會主動撤離市場,問題是,歐盟早在今年1月就已經禁賣,衛生署動作會不會太慢。

食藥局藥品組副組長許蒨文:「我們今年陸陸續續發出很多警訊,提醒醫護人員和消費者,(諾美婷)風險已經高於臨床效益。」

強調持續緊盯,衛生署也提出最新數據,表示目前接獲302例相關不良通報,有115例就是和心血管疾病相關,顯示諾美婷的確存在風險,同時間,市面上含有「西布曲明」成分的其它14種藥,從此也不准再賣。



◆ 諾美婷等15種減肥藥 下市

中央社 2010/10/09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9日電)衛生署今天上午發佈新聞稿表示,含有sibutramine成分的諾美婷等15種減肥藥的藥證,自10月11日起廢止,相關藥商應於1個月內回收此成分的藥品。

◎ 諾美婷在台下市 亞培配合辦理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9日電)衛生署今天宣布,含sibutramine成份的「諾美婷」等15張減肥藥證,自10月11日起廢止藥證,並在1個月內回收下市。生產「諾美婷」的亞培藥廠表示,將配合辦理。

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藥品業務組副組長許蒨文今天指出,衛生署綜合評估認為,含有西布曲明(sibutramine)成分的減肥藥,風險高於效益,因此廢止相關的藥品許可證。在此之前,衛生署也已明令心血管病患是西布曲明的禁用對象。

澳洲已在8日先後公布諾美婷將要下市,美國在9日宣布諾美婷自願撤出美國市場。衛生署獲訊,昨晚徹夜討論至今天凌晨,上午決定跟進。

台灣的快速反應,使得台灣很可能在亞洲率先將諾美婷等同成分減肥藥下市。

亞培西藥事業部總經理蕭經世發表聲明指,諾美婷本來就禁用於心血管等高危險病患身上,既然衛生署要求下市回收,亞培會配合政策,請正在使用諾美婷的患者找醫師尋求替代藥物。

根據藥品不良反應通報系統,台灣共有302人在服用含西布曲明成分的減肥藥品後,發生身體不適,其中大約115例與心血管有關,無人死亡。

衛生署迄今共核准15張含西布曲明成分的減肥藥證,商品名稱為諾美婷、諾妤、樂消脂、美善愛麗纖、輕婷、卡卡、曲美亭、妙立婷、寧脂婷、十全細體纖膠囊、金塔西布曲等。相同商品名稱的減肥藥若有不同劑量,依個別劑量申請多張藥證。


◎ 諾美婷下市 減肥藥問題待正視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8日電)衛生署今天宣布「諾美婷」等15種同成分減肥藥下市,市面上將只剩1種合法減肥藥成分;然而,減肥已成全民運動,非法減肥藥或減肥食品可能更加濫用,減肥藥問題待正視。

諾美婷是台灣最暢銷的減肥藥,自2002年在台上市以來,遙遙領先競爭對手,生產諾美婷的亞培西藥事業部總經理蕭經世指出,直到2年前,諾美婷在台灣醫院、診所、藥房的合法減肥藥市占率為7成。

這1年諾美婷的負面消息不斷;不過,台灣肥胖醫學會秘書長林文元說,醫師在肥胖門診開出的處方,80%是諾美婷。如今衛生署宣布諾美婷廢證下市,合法減肥藥只剩「羅氏鮮」與「康孅伴」。

「羅氏鮮」與「康孅伴」成分相同,差別在於單顆劑量、藥證等級及銷售通路不同。衛生署和醫界認為,這2種藥不足以接收諾美婷的市場,不只是因為對少吃高油食物的胖子,減肥效果不好,更因為減肥市場亂象層出。

日前桃園縣知名中醫診所遭人向衛生局檢舉,減肥中藥膠囊摻了西藥麻黃素;另外,高雄市某知名中醫診所負責人自馬來西亞購買減肥咖啡,被驗出含西布曲明西藥成分,遭到高雄地檢署依違反藥事法起訴。

至於減肥食品誇大不實,衛生機關和NCC更罰不勝罰。今年8月衛生署接獲檢舉指出,船井公司在購物台名人代言的「burner」,涉嫌誇稱減肥療效,衛生署回覆稱,已經開罰多次,且已移送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責令停播不實廣告。

林文元說,經醫師處方合法使用諾美婷,並未傳出死亡等嚴重不良案例,亂吃減肥食品或雞尾酒減肥西藥,吃出來的問題,搞不好比合法使用諾美婷更嚴重。

藥品不良反應通報系統顯示,迄今台灣共有302人在服用諾美婷等含西布曲明成分的減肥藥品後,發生身體不適,與心血管有關者占115例,沒有死亡通報。衛生署發現,其中很多人根本沒有胖到要吃藥減肥的程度,甚至可稱得上瘦子。

日前傳出護士、老翁濫用減肥藥死亡案例,衛生署沒有接獲醫師或藥師通報,還是看了報紙才知道,這些人如何取得減肥藥的管道、究竟吃的是什麼減肥藥,有待探究。

林文元指出,「如果民眾吃到一種以上用來減肥的藥物,就要懷疑是不是合法」。很多不是減肥藥的藥物被拿去減肥,衛生署應該去管一管。

國防醫學院公衛系教授祝年豐則說,先前美國不同意另1種作用在中樞神經的減肥藥上市,現在諾美婷相繼退出美、澳等市場,也在歐洲暫停銷售,如此看來,從中樞神經抑制食欲的減肥藥死路一條,藥界要尋找全新的減肥藥。

祝年豐認為,肥胖人口與日俱增,大家都意識到肥胖是病,然而,諾美婷的下市,意謂著「治療肥胖,10年努力一場夢」,醫藥界只能從飲食與運動著手,減重方法回到原點。



◆ 想甩肉…運動、針灸也有效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2010.10.09

衛生署決定要求亞培大藥廠將減肥藥「諾美婷」下架後,醫師趁機建議身材圓滾滾的民眾,不妨改採運動、飲食等健康減重方式,甩掉多餘的肥肉,重拾苗條身材。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復健部主任林伯威表示,服藥減肥是逼不得己的手段,趁著諾美婷下市,較胖的民眾不妨選擇飲食、運動或是中醫針灸等減肥方法,把體重控制下來。

不過,台灣肥胖醫學會常務理事蕭敦仁認為,能從飲食控制及規律運動來減肥的人應該不多,雖然「少吃、多動、有恆心」是減肥不變鐵律,但要有堅強意志力才行,很多人受不了美食誘惑,只好改由服用藥物來達到減肥效果。

林伯威說,一旦「諾美婷」下市,國內將只剩「羅氏鮮」是合法的減肥藥物。相對於「諾美婷」是以增加新陳代謝率、減少食慾而達到減肥效果,「羅氏鮮」則是透過抑制腸道對脂肪的吸收來減肥,機制完全不一樣,效果也不同。

蕭敦仁估計,「諾美婷」約占國內合法減肥藥物市場的八成左右,衛生署要求業者下市後,對服藥減肥的民眾將造成很大衝擊。

儘管如此,蕭敦仁和林伯威一致建議想要減肥的民眾,最好還是回歸適當飲食及規律運動的健康減肥模式,因為「少吃、多動」仍是減肥的不二法門。

中醫減肥也是近來很熱門的方法。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主任江裕陽表示,針灸水分、足三里、三陰交、曲尺及合谷等穴,確實可收減肥效果,但若要維持較長效果,仍要從飲食及運動著手才行。

另外,對一些BMI(身體質量指數)超過40的病態性肥胖患者來說,服藥及針灸等方法的效果不大,除了少吃多動外,恐怕得仰賴外科手術來協助體重的控制。目前最常用的是胃繞道手術、胃束帶手術及袖狀胃切除手術,減肥效果都不錯。

fsj 提到...

年過52 幽默感漸失又暴躁

【黃文正/綜合報導】2010-10-11 中國時報

英國一項最新研究發現,不論男人或女人,只要年紀一到五十二歲,幽默感就會急遽下滑,變得容易暴躁;此外,六十多歲的男人,脾氣比同齡女人要壞上四倍。

「英國廣播公司」(BBC)播出的喜劇影集《行將就木》(One Foot in the Grave),捧紅了劇中壞脾氣、靠養老金過活的老人維克多.麥爾德路(Victor Meldrew),外界隨後便以「維克多.麥爾德路症候群」(Victor Meldrew Syndrome),形容性情暴躁的長者。

英國格拉摩根大學研究發現,人的一生中,笑聲會隨著年齡而遞減,五十幾歲時,每天大笑的次數只剩青少年時期的一半,而五十二歲是幽默感急速消失的關鍵年齡。研究發現,嬰幼兒每天會大笑達三百次,青少年時期每天大笑次數驟減至六次,廿幾歲時每天只剩四次。不過,卅幾歲時會因養兒育女而恢復些幽默感,每天大笑次數會略為回升至五次。五十多歲時,英國人平均每天只大笑三次,六十多歲時,更掉到二.五次。

此外,該項針對英國人的研究也顯示,上了年紀的人,講笑話的頻率也大幅下降。在二千名受訪者中,有多達六百人不記得在過去一年中講過任何笑話。

fsj 提到...

電視看太久 傷兒童心智

【Upaper╱中央社戴雅真】2010.10.12

美國「小兒科」期刊的研究顯示,孩子若每天在電視或遊戲機前待上數小時,比較容易產生同儕問題、情緒問題、過動,或是舉止異常等心理問題。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學者進行的這項研究顯示,和先前的研究不同,待在螢幕前太久的負面效果,並沒辦法透過增加身體活動消除。

學者針對1013名介於10到11歲的兒童進行調查,要求他們報告每天待在電視前或玩電腦(寫作業不算)的時間。答案介於每天0到5小時之間。

這群兒童必須填寫一張滿分25分的問卷,來評估他們的心理狀況。至於每天從事中度或強度運動的時間,則由綁在手腕的加速計測試,為期7天。

學者發現,每天花2個小時以上看電視、玩電腦的孩童,比較容易在問卷上得高分,代表他們比較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甚至較常運動,但是每天花2小時以上看電視、玩電腦的孩童,產生心理問題的風險也較高,顯示看電視等活動才是罪魁禍首。



◆ 小孩也有高血壓 2成醫師未檢查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0.10.13

根據統計,美國成人中有7500萬人患有高血壓,不過更驚人的是,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院的調查,兒童不僅也有高血壓,如果父母親沒有注意,有高達2成醫護人員,並不會主動為小孩檢查血壓。

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兒童醫院小兒腎臟科醫師諾依的研究表示,「醫院主動對兒童量血壓的比例僅有8成,因此兒童血壓一旦高出正常值,並無法立即被診斷出」。另外,根據諾依所進行的研究調查也發現,兒童血壓的測量方式與成人不同,因為成人正常血壓120-80mmHg,其數值對兒童可能偏高。

諾依表示,兒童的血壓判讀,必須再加入年紀、身高與性別等條件加以計算,因此較為複雜,所以常造成兒童高血壓容易被忽略,臨床醫師建議家長,應提醒孩子在每次看診時順便量血壓。

根據美國兒科學會出版的健康手冊建議,3歲以上的兒童就應該開始接受定期量血壓,如果看診後連續3次都出現血壓升高,就符合高血壓,應及早就醫尋求醫師專業診治。

fsj 提到...

夜間暴露燈光 讓人想吃易胖

【聯合報╱編譯李致嫻/報導】2010.10.13

美國研究指出,夜間暴露在燈光下的時間太長,可能會改變新陳代謝與進食時間,即使沒有改變食物攝取量,也會讓人變胖。

俄亥俄州立大學教授蘿拉‧方肯(Laura Fonken)用老鼠做了8周的實驗後發現,儘管所有老鼠每日的食物攝取量與活動量相同,夜間暴露在微弱燈光下的老鼠,會改變進食時間,在夜晚吃進更多食物,比生活在正常日夜周期下的老鼠增加超過50%的體重。

研究刊登在國家科學院學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老鼠的體重增加也許顯示,光線會對新陳代謝產生影響。另一位研究作者納爾遜(Randy Nelson)說:「夜間光線讓老鼠想在不適當的時間吃東西,以致無法充分代謝食物。」

變胖很明顯不只是攝取與消耗多少卡路里的問題,也取決於人體的生理時鐘或日夜規律。研究發現,晚睡往往導致飲食習慣改變,會讓人在夜晚新陳代謝變慢時,想要吃進更多食物。

研究人員表示,這些結果若是經過人體實驗證實,可說明深夜進食可能是身體肥胖的特定風險因素。



◆ 美國人最不愛走路 澳洲人日行萬步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0.10.13

根據美國一所大學的最新研究顯示,全世界最不愛走路的是美國人,一天大約僅走5千多步,最熱衷走路的是澳洲人,平均一天可以走近一萬步以上。

該研究也指出,每日走路超過5千步,大約可以降低發生糖尿病前相關疾病4成,若能勤於走路,每日超過1萬步,發生機率可降低72%。

由美國田納西大學進行的研究指出,美國成年人一天走路大約5117步,澳洲人一天則可走上9695步,兩者幾乎相差一倍;歐洲的瑞士民眾約可走上9650 步,亞洲的日本則會走上7168步,是亞洲地區最愛走路的國家。根據研究人員巴斯特指出,「統計結果實在讓人吃驚,因為一天只走5千步,其實等於沒有運動。」

一般美國男性走路頻率比女性多,單身者又比已婚夫妻還多,另外研究也發現,走路多寡與過度依賴開車導致身材越來越「中廣」有關,因為平均34%的美國人屬於肥胖型身材,同樣比例在澳洲僅有16%,日本則更少,僅有3%。

美國運動協會瓦倫圖薾也表示,「身材保持苗條的民眾,每天大約都可走1萬步以上。」因此她建議民眾平時多走路,保持健康又可瘦身,美國疾病管制局也曾建議民眾,一周至少應從事中度到密集性的運動,例如走路,至少150分鐘以上。

本次研究結果同時刊登在《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期刊。

fsj 提到...

肥胖男女 較易不孕

中央社 2010.10.14

巴西地理統計局(IBGE)8月底公布資料顯示,20歲以上的巴西人當中,48%的女性和50.1%的男性體重超重;肥胖的比率分別為16.9%和12.5%。

調查指出,除了心臟病、第二型糖尿病和其他與肥胖有關的疾病外,體重超重和肥胖的男女也有不孕和不育的問題。

據生殖醫學專家謝費爾(Juliano Scheffer)指出,肥胖的人較體重正常的人產生更多荷爾蒙,對整個身體機能構成障礙,包括生殖系統。

在男性方面,今年初在歐洲人類生殖學會研討會提出的一項西班牙研究顯示,肥胖男性產生的精子數量約較體重正常的男性減少800萬個。

義大利卡塔尼亞(Catania)大學提出的另一項研究也顯示,體重超重和肥胖的男性與體重正常的男性相比,劣質精子也較多,影響精子進入卵子的正常功能,以致減少生育力。

至於女性,謝費爾指出,肥胖也會因產生較多荷爾蒙導致雌性激素儲存過多,或雄性激素中代謝產物積蓄,而引起排卵障礙。

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一項研究顯示,女性18歲時的身體質量指數(BMI)若高於理想指數,無論子宮和卵巢的機能是否正常,都容易引起不孕。

西班牙瓦倫西亞(Valencia)大學另一項研究顯示,體重超重女性流產的機率也比正常體重女性高。而從BMI值29開始,每增加1kg/m2,女性懷孕的機率就會減少5%。

那麼,只要減肥就可提高懷孕機率嗎?理論上,在正常情況下是這樣。聖保羅綜合醫院婦產科主任依佐(Carlos Izzo)說,醫院在治療任何不孕症的婦女前,一定先讓她們將BMI值降至30以下,改變飲食習慣和固定做運動。

當然,要一下子瘦下來並不容易,所以,有時醫生也會採取非常手段,包括指示患者服用降低食慾的藥物,甚至進行胃繞道手術控制肥胖者食慾,因為肥胖女性的身體對刺激排卵的藥物反應較遲鈍。

再者,體重超重或肥胖對孕婦本身的健康也是一大威脅,比正常體重孕婦的產前護理要更小心,因為肥胖女性懷孕後流產、患高血壓和糖尿病的機率都會提高。



◆ 吃果糖 甜在口裡病在身體

中央社 2010.10.14

「XX果糖是好糖」的廣告深植人心,然而,陸續有研究顯示,果糖是高血壓、高血脂、痛風、肥胖的甜蜜陷阱。營養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金惠民將發起少吃果糖,吃蔗糖比較健康。

金惠民今天在衛生署受訪指出,果糖是最甜的單糖,主要從玉米澱粉分解而來,製成高果糖玉米糖漿。過去認為,果糖甜度高,用量少,進入人體代謝時的胰島素需求少,是糖尿病人擋不住甜食誘惑的救星,也是想要減重又愛吃甜的調味聖品。

不過,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卻將果糖視為甜蜜陷阱。金惠民解釋,近年研究發現,果糖擾亂人體的正常代謝,對健康危害不淺,現在她在吃古早味豆花時,都要確定是蔗糖熬製糖水,才敢放心食用。

根據金惠民彙整相關研究,果糖雖不刺激人體分泌胰島素及瘦體素(leptin),卻會增加飢餓激素(ghrelin)的濃度,可能造成胰島素阻抗性及食欲過度,以致第2型糖尿病的罹病風險變高,促成餐後三酸甘油酯的合成,使得血脂、體脂都上升。

不僅如此,常吃果糖的健康年輕人,血壓明顯升高。如果每天攝取高果糖糖漿超過74公克,高血壓風險增加30%;另外,高果糖飲食也使得痛風、腎結石的機率上升,還有人懷疑會提高阿茲海默症的風險。

使用高果糖玉糖漿的冷飲甜食無所不在,據營養師估算,1杯700c.c.泡沫紅茶或珍珠奶茶,約含20到70公克的果糖;豆花、冰淇淋、布丁和奶酪每100公克就含10公克果糖,汽水可樂等碳酸飲料每330c.c.就含果糖30到40公克。

金惠民說,果糖一大桶才幾十元,又甜又便宜,是餐飲店家的最愛,以致果糖潛藏甜蜜陷阱,成了肥胖及慢性病防治的漏洞。營養師公會下一個要請民眾少吃為妙、店家誠實標示的食品成分,就是果糖。



◆ 油炸、高糖 職場飲食不及格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0.10.14

就是愛吃炸排骨、就是愛喝含糖飲料!衛生署職場飲食調查發現,國內許多職場飲食環境不及格,不管是高科技公司、政府機關、一般工廠,員工用餐時,油炸菜色偏多,且會拿到含糖飲料或甜點。

衛生署、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針對全國北中南東等八個職場,包括高科技、政府機關、一般工廠等職場,進行飲食環境、員工營養知識與飲食行為調查。

結果顯示,幾乎每個職場供餐時,都會提供加糖飲料或甜點,甚至在工作環境中設立了含糖飲料的自動販賣機。另外,職場餐廳的主菜油炸頻率過高,健康主菜的選擇性較少。營養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金惠民指出,如果員工長期食用過油、過甜的飲食,勢必產生健康的負面影響。

在飲食知識上,與一般工廠員工相較,高科技公司以及政府機關員工的分數較高,不過,知易行難,儘管知識程度最高,但高科技員工在實際飲食習慣及行為上,分數最低。高科技員工平均腰圍更明顯高於公職人員及一般勞工。

金惠民分析,高科技大廠員工壓力沈重,飲食不均衡,加上時間運動偏少,即使廠方提供環境優良的運動設施,如泳池、籃球場、網球場,但員工幾乎沒有時間去用。種種因素導致高薪科技人員腹部脂肪也高人一等。

金惠民建議,企業主應該提供良好的飲食環境,減少油炸主菜,多多供應全穀雜糧飯,不要再免費提供員工紅茶、冬瓜茶等含糖飲料,而應以水果代替。



◆ 吃辣椒減肥?幫助不大

【Upaper╱中央社】2010.10.14

節食者的壞消息: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在辣椒中一種號稱有助減肥的成分,其功效可能並不像製造商所言。

日本食品製造商味之素公司的田代指出,稱為dihydrocapsiate的化學成分是「體重控制很棒的工具。」該公司生產營養補充品Capsiate Natura。

但在路易斯安那州的潘寧頓生醫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民眾在服用了含這成分的丸劑後,體重並沒有改變,每天僅多消耗50卡路里。

科學及營養學家一直對dihydrocapsiate做為飲食補品很感興趣,因其和辣椒素很像,讓用餐者吃辣椒和辣味食物時,會產生一種燃燒的感覺。

辣椒素被發現有助新陳代謝,但因它實在太辣,較不刺激的dihydrocapsiate是另項選擇。

但研究人員拉弗辛指出,他發現dihydrocapsiate的影響實在是微不足道。整體來說,和減重並不太相關。

fsj 提到...

把健康徹底說清楚/為何說「電腦」是妨礙養生的大害?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277103

【文、圖/摘自《把健康徹底說清楚》/曲黎敏著/人類智庫出版】

電腦奪人神氣,多上網無益身體

電腦是一個大惡魔,是奪人神氣的工具。為什麼長期使用電腦、上網的人,就會有「網路成癮症」,甚至精神錯亂?這就是「神」散。我們不能否認網路上有很多知識,但不管是大人、小孩,都要瞭解網路上有多少糟粕,這是很重要的。

我建議能不上網就別上。家中的孩子不要讓他常上網,也要督促身邊的親朋好友少上網,一旦有了「網路成癮症」,想要改變,不是件簡單的事。所有的父母一定要親力親為,多帶孩子出去走走、透透氣,才是養生關鍵。

有些孩子已經上網成癮,怎樣才能讓孩子少上網或不上網呢?孩子如果年紀還小,可以協助他培養其他興趣,多帶他出去玩,遊山玩水,說不定孩子轉移注意力,就忘記要上網;孩子年紀如果比較大,可以讓他去打工,或安排活動,讓孩子放在網路上的注意力少一點。很多事情都是家長可以做的,但必須付出代價。

曲老師看診實例/成天上網有害健康

有一個三口之家,家境十分優渥,父母將全部的希望,都寄託在唯一的孩子身上,指望孩子長大後能接班家族事業。但孩子成天上網,整個人萎靡不振,身體狀況也越來越差,精神慢慢憂鬱,只能在家待著,哪裡都去不了。

父母束手無策,而求助於我。我給他們的建議是:「把網路停掉,在家養身吃中藥,再找事情讓孩子做,別讓他沒事而老是在上網,白天多出去曬太陽,每天晚上都要跑步和早點睡,父母多抽空陪陪孩子,可以適時全家一起出遊,網路成癮症肯定會好。」

依照以上建議去做,孩子的網路成癮狀態,果然改善,後來自己也不變得太愛上網。因為經過這段時間的反省,他自己也覺得上網有害健康。

名詞小辭典/糟粕

1 指酒糟、豆糟等殘渣
2 比喻沒有用處的東西

※ 相關報導:

* 把健康徹底說清楚/夜裡沒睡,白天補眠,有用嗎?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277091

夜裡沒睡、白天補眠,這是不可以的。白天就是陽氣生發,就是人該活動的時候,而不是應該睡覺的時候。所以早上要盡量早起,同時早餐要好好吃。

* 把健康徹底說清楚/晚婚、晚生對身體有何影響?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277098

男性36、37歲左右時,他的身體和情志是處於最佳狀態,男性在此時有孩子,孩子的素質通常很高。



◆ 世界視覺日/5年級生 青光眼好發族群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廖乙臻/台北報導】2010.10.14

今天(10月14日)是「世界視覺日」,三軍總醫院眼科主任呂大文提醒,「5年級生」不妨問一下周遭同學有沒有青光眼,如果大家都沒有,自己有可能就是青光眼病人而不自知,應趕緊到醫院檢查視力。

5年級生是指民國50年至59年出生者,正好是青光眼好發的40歲以上族群,根據統計,每100人中,有2人有青光眼問題。呂大文昨天出席奧比斯基金會「藍色救盲行動」記者會表示,青光眼被稱為「無聲的視力殺手」,主要是發病時早期症狀不明顯,在先進國家是僅次於黃斑部病變的眼疾,青光眼盛行率約 1.75%,建議年過35歲、直系血親有青光眼家族史者,應每年定期接受眼睛檢查。

眼科醫師文良彥提醒,兒童應在3歲前接受完整眼科檢查,許多家長以為孩子在外容易受傷,其實兒童眼睛最常受傷的場所在家裡,他呼籲家長應注意兒童安全。

奧比斯基金會常務董事、振興醫院院長劉榮宏呼籲,行有餘力共同幫助發展中國家防盲救盲行動,因為全球有高達4500萬人失明,其中有八成若能獲得早期治療,就有機會治癒。

10月26日至11月9日,奧比斯第二代的眼科飛機醫院將抵松山機場,歡迎民眾捐款,捐贈新台幣2000元可獲兩張登機參觀券,詳情可洽02-2546-5046。



◆ 短時間拚命運動 傷很大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2010/10/14

許多中年人工作忙碌,平時幾乎沒有時間運動,只好趁周末假期拚命鍛鍊身體,希望在短時間將運動量補足。美國北加州大學醫學院骨科副教授傑佛瑞‧史班(JeffreySpang)提醒,這種運動習慣很容易引起運動傷害,反而為健康幫倒忙,運動還是分段進行,比較安全。

史班醫師接受國外媒體訪問時表示,周末運動受傷族群多半在三十歲以上,年輕時很活躍,他們平常忙於工作、照顧家庭,沒時間運動,所以把所有運動時間都壓縮在周末假期,好像「周末戰士」,卯足全力做運動,自然容易受傷。

有些人平常不太動,如果突然心血來潮,想要好好鍛鍊一下身體,跑去跑半程馬拉松,這麼做也很容易傷害身體。史班醫師建議,運動最好分段進行,一次時間不要太長,以一周為單位,逐漸增加運動頻率、運動量,盡量避免在短時間大量、快速地運動。

運動過量常造成肌肉拉傷。史班醫師指出,激烈運動也可能引起慢性肌腱炎、阿基里斯腱斷裂。

史班醫師建議,運動時間最好平均分散在一周周間,盡量不要全部集中在周末。運動前一定要暖身,可以走走路,稍微騎一下腳踏車。充分熱身後,肌肉才能慢慢伸展開。快結束運動時,也要循序漸進,放慢腳步,運動結束後也要做伸展運動。

雖然激烈運動後肌肉痠痛在所難免,不過如果突然感覺刺痛、劇痛,一定要馬上停止運動,趕快去醫院檢查,別以為過幾天疼痛就會自己消失。運動時最好找個同伴,心情會比較好,也比較能維持固定運動的習慣。運動前可以先和運動教練聊聊,或上網找資料,了解如何避免運動傷害。

fsj 提到...

老人運動比率 10年增一成

【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2010.10.15

衛生署調查發現,國人65歲以上有運動習慣者逐年增加,10年來增加近10%,高達六成長者固定運動;調查也顯示,有運動習慣的長者,門診利用率雖較高,但住院及急診使用率均較低,顯示健康狀況較為良好。

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1996到2007年「台灣地區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65歲以上有運動習慣者,1996年僅56%,2007年增至65.7%,其中又以70到74歲運動比率最高。

重陽節前夕,國健局提出「健康要動動」之呼籲,鼓勵長輩們運用在地社區環境與資源,多多運動。

調查顯示,男性長者有運動習慣者多於女性,但女性銀髮族投入運動的增加速度高於男性,從1996年的49.2%,2007年增至63%,男性則從61.7%增至68.5%。

調查也發現,有運動習慣的老人身體較健康,研判老年人常伴隨慢性疾病,有運動習慣者較重視預防保健,所以門診使用率雖較高,但住院及急診等嚴重醫療使用率,較無運動習慣的長者低,分別少了5.2%及4.9%。另外,有運動習慣的長者,憂鬱傾向、自評健康狀況不佳、日常生活失能的比率較低,。死亡率也較低。

台北醫學大學老人護理暨管理學系助理教授紀玫如指出,老人只要「動」,憂鬱及住院比率都會下降。若與歐美相較,台灣老年人運動多以爬山、元極舞等靜態活動為主,部分老人不運動的原因,可能是怕受傷、沒有伴以及帶孫子沒時間等。國健局組長陳姿伶以2007年「健康行為危險因子監測調查」補充說明,老人家常見運動以散步健走最多,占7成,其他還包括健康操、甩手、騎單車等。

長輩運動時注意事項:

1.運動前要有暖身運動,慢慢開始,逐漸增加強度;運動後也要有數分鐘的緩和運動。

2.選擇合適的運動鞋,鞋子以富彈性具止滑效果為佳;選擇平整陰涼的運動場地。

3.吃飯前後1小時內不宜運動。

4.運動中有任何不舒適現象,例如頭暈、胸痛、心悸、盜汗等情形,應立即停止運動。

5.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患,以及腰肩頸痠痛、手腳關節急性扭傷等患者,應請醫師診察,接受醫師評估,再選擇適合的運動種類與強度。

資料來源:衛生署



◆ 治療骨鬆 雙磷酸鹽類藥物恐引起大腿骨折

【聯合報╱編譯組/美聯社華盛頓13日電】2010.10.15

美國聯邦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於13日發布警告,服用福善美(Fosamax)和骨維壯(Boniva)之類的雙磷酸鹽類藥物,病患雖可治療骨質疏鬆引起的一般骨折,卻可能出現臀部關節下側骨折。

這種臀部關節下側骨折占所有大腿骨折的1%不到,但FDA表示,這可能與服用雙磷酸鹽類藥物超過5年有關。在FDA接到報告的案例中,約有一半病人在發生罕見的臀部關節下側骨折前,曾感受鼠蹊部疼痛。

目前對這些藥物可以持續服用多久,並沒有準則,有些病患服用已長達15年。FDA表示將繼續審核目關安全資訊,再對使用者提出使用建議。

引發使用者骨折是否與藥物直接有關,目前還不確定。不過,FDA表示將更新藥品標示,註明新發現的潛在風險。藥廠也必須向病人提供手冊,說明這種情況。

雙磷酸鹽類藥物(Bisphosphonates)會延緩骨質細胞流失。這類處方藥包括默沙東藥廠的福善美、羅氏藥廠的骨維壯、華納奇科特廠商的安妥良(Actone)和Atelvia,以及諾華藥廠的密固達(Reclast)。

FDA表示,美國每年開出這類處方超過500萬份,使用者大多是更年期婦女。FDA強調,除非醫師指示停藥,這些病患應該繼續服藥。

美國骨科和礦物研究學會上月發表研究報告,對上述罕見骨折提出一些可能解釋,包括雙磷酸鹽類藥物可能導致細胞更新減緩,使骨質變弱。



◆ 堅果/營養多元化 便秘多吃點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2010/10/15

堅果對人體好處多多。台安醫院營養課課長林子又表示,堅果類食物和一般橄欖油、植物性食用油相比營養更多元,除不飽和脂肪酸外,還有高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纖維素等,便秘患者吃點堅果可幫助消化、排便。

林子又課長解釋,不只魚類含有Omega-3脂肪酸,像核桃、腰果等也含有少量Omega-3脂肪酸。另外,像松子、亞麻子等也有人體必需胺基酸。曾有研究指出,堅果的熱量比一般油脂少10%-14%,若能以堅果取代一般油脂,每周食用兩次堅果類食物,有助降低肥胖風險。

現在人吃東西很怕吃到反式脂肪,但糕點類的酥油、白油經高溫烘焙、烹調,卻容易出現反式脂肪,而堅果裡的油若遇到高溫,幾乎不會產生反式脂肪,對降低體內壞膽固醇濃度也有幫助。

林子又提醒,堅果雖有許多好處,不過建議是以堅果「取代」一般油脂攝取,若吃了堅果類食物,就要減少其他脂肪攝取,千萬不要額外多吃,堅果類食物一旦吃太多,油脂攝取就會過量,還是會產生肥胖、三酸甘油脂過高、膽固醇超標等問題。

營養師建議,保存堅果類食物一定密封,放在室溫即可。烘烤過的堅果若長時間接觸空氣,和空氣作用,容易出現「劣變」,影響風味。堅果也盡量不要放冰箱,以免水氣造成潮解。最好購買生堅果回家自己烘烤,要吃時再以120℃-180℃溫度烤5到10分鐘,或找信用良好商家購買,品質較有保障。

fsj 提到...

焦點新聞-每日工作超10hr.當心過勞死

【邱俐穎】2010-10-17 中時電子報

上班族壓力大悶鍋,已被列為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之一,即使是壯年,也會引發急性心肌梗塞猝死

一位年僅29歲工程師日前意外猝死,勞委會以「心因性休克猝死與加班時數無關」等理由,未核准職業災害死亡賠償,但工作超時、疏於保養,讓上班族的健康亮起紅燈!

現代上班族工作忙碌,加班、熬夜、外食、少動成為常態,罹患心血管疾病機率恐大增。工作壓力已被列為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之一,心臟病愈來愈年輕化,即使是壯年,也可能因未妥適紓壓,引發急性心肌梗塞猝死。

罹心臟病致死 風險2.2倍

《歐洲心臟期刊》(European Heart Journal)一份對英國6000多名、40至60歲的公務員進行長達11年心臟功能監測的研究報告發現,受測前心臟健康的受試者,11年後有369名死於冠狀動脈心臟病(CHD),或曾有非致命性的心臟病發作或心絞痛,和上班7小時準時下班的人相比,每天上班10至12小時的人,罹患心臟病風險足足高出60%。

《英國醫學雜誌》(British Medical Journal)也有研究證實,長期處在高壓下的工作者,罹患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風險是其他工作者的2.2倍。

亞東醫院心臟血管醫學中心副主任李愛先表示,人體長時間處在高壓環境下,可能會引發多種心血管疾病,因為壓力會使中樞神經活化,造成心跳加快、血壓上升、冠狀動脈收縮、血小板活化,引起突發性心室顫動,造成猝死。人體承受壓力,容易因腎上腺交感神經失調,造成心血管疾病惡化。

長期高壓環境 疾病找上身

李愛先曾收治一名30多歲、擔任金融業二線主管的女性,血脂、體重都標準,沒心血管家族史,上班時卻因劇烈胸痛、心跳加快,緊急送進加護病房急救。

她3個月內進出醫院3次,最後1次甚至送進加護病房,經診斷為「冠狀動脈痙攣」。研判她長期工作壓力大、自我要求高,交感神經興奮引發冠狀動脈強力收縮,引發急性心臟病發作,情況與心肌梗塞相似。

李愛先強調,壓力、肥胖、抽菸、少運動等,都是心臟病的危險因子,會引發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症狀,併發中風、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代謝症候群」就是這些病徵的總稱。

包含腰圍、高密度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等5項數值,只要有3項超標,即符合症候群的定義,2到5年內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倍以上。

胸悶心悸頭暈 症狀要留意

胸悶、心悸、氣促、頭暈都是心臟病的潛在核心症狀。胸悶可能是心肌梗塞的前兆;心悸可能是心律不整引發;氣促有可能是急性心衰竭的症狀,尤其是稍微運動就氣喘吁吁的人,更要注意;頭暈極有可能是心臟輸血能力不佳造成。

要避免心血管疾病找上門,身體的細微徵兆都要注意。李愛先建議,上班族一旦出現這些症狀,要儘快找心臟專科醫師做詳細檢查,絕對不能輕易放過。

※ 相關報導:

* 上班族紓壓 多睡不如多動
http://news.chinatimes.com/tech/0,5249,171705x112010101700050,00.html



◆ 睡眠檢測 在家也能做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0.10.16

到大醫院睡眠中心睡一晚,檢測睡眠品質,「熱門」的可能得排3、4個月,最近陸續有醫療院所推出居家型的睡眠品質分析儀,睡覺前貼在胸口,在家睡也能檢測睡眠品質。

目前許多醫院都設有睡眠中心,自費價格約在8000到1萬元左右,睡眠品質也成了健檢套餐的項目之一。但以長庚醫院來說,過去紀錄得等上一年,現在擴充床數後,也還要排隊苦候3、4個月,才等得到。

因此最近有小巧的睡眠分析儀,價格也比睡眠中心自費便宜,約1500元上下,民眾帶回家後,將名片大小的儀器貼在胸口,就可記錄睡眠變化,再把睡眠時的心電圖檢測結果帶給醫師判讀睡眠狀況。

不過林口長庚醫院睡眠中心主任陳濘宏表示,居家型檢測還是比較「陽春」,本身有心臟疾病、服藥等因素,都會影響心跳速率的變化,光從心電圖判斷睡眠周期可能不夠準確。

新光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江秉穎也說,嚴謹的睡眠檢測,還得有技術員在場,,做完居家型的初步篩檢,還是得帶著報告到睡眠中心、睡眠實驗室,在醫院裡再睡一晚。



◆ 日敷玉女粉 一代女皇白回來

【聯合報╱洪盈蒂/彰化基督教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2010.10.18

百貨公司周年慶相繼登場,淡斑、美白產品成了搶手貨。愛漂亮的妹妹們想盡辦法,就為維持肌膚白晰。

斑點形成除了遺傳外,與年齡、日曬、荷爾蒙、藥物和壓力等都有關。皮膚表皮層存在黑色素細胞,會製造、分泌黑色素,影響膚色。黑色素平衡一旦遭破壞,出現過度製造或分布,就會在皮膚上形成斑點。

許多人不知道,黑色素的形成可保護真皮層不受紫外線傷害,是自然防護機制。後天形成的斑點和太陽光中的紫外線,有強烈相關性。紫外線照射促使黑色素細胞分裂,同時也活化酪氨酸,產生更多黑色素。經過曝曬,過多的黑色素易分布不均,導致斑點、肌膚黯沉。

此外,壓力、情緒常不知不覺影響生活作息,久而久之,造成內分泌失調,進而導致面色暗沉及斑點產生。當然,遺傳和肌膚老化無法避免,隨年齡增長,皮膚代謝速度變慢,膠原蛋白增生也跟著遞減,黑色素代謝變得困難。正確的保養,不但可以減緩肌膚老化,也可以減少斑點、改善黯沉。

在沒有化妝品的時代,就有許多美容祕方流傳於宮廷中。像是一代女皇武則天用的「益母草澤面方」,後世醫書中也曾經收錄,並改名為「神仙玉女粉」。此方做法複雜,採集全株益母草,曬乾、粉碎後過細篩,加入適量麵粉和水,調成雞蛋大小,曬乾之後,放入爐中用微火燒製。製出的藥丸潔白細膩,過細篩後放置於容器中備用。

以神仙玉女粉洗臉,不但會覺肌膚變得潤滑,臉也更有光澤,長年使用,皮膚看起來會更年輕。另外,還可配合少許白芷、三七、人參、珍珠打成細粉,以牛奶或蛋清調勻後敷於臉上,可以美白、袪斑。

武則天長期使用此美容祕方,傳說中年時仍像青春少女,到了83歲高齡,仍維持美麗如玉的容顏。

楊貴妃所用的「太真紅玉膏」,也令後世的慈禧太后愛不釋手。原方以杏仁浸泡後研成細末,和珍珠粉、滑石粉各等份,蒸過後加入少許冰片,以蛋清調成膏狀,每天早上洗完臉後敷之,可使肌膚潤澤、更有彈性。

中醫理論認為,皮膚紅潤、白晰,依賴體內五臟六腑精氣維持。一旦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運行紊亂,皮膚就黯淡無光,甚至形成斑點。其中,關係最為密切的臟腑當屬肝、脾、腎三臟。

經常處於忙碌、壓力環境下,或個性較緊張、易怒的人,就會影響肝氣宣洩、疏導,導致體內氣血混亂和瘀滯,進而造成肌膚暗沉。脾為後天之本,是人體氣血化生的源頭,可將吸收到的營養物質轉化滋養其他臟腑。若飲食沒有節制、暴飲暴食,會影響腸胃消化吸收,阻礙身體新陳代謝。

另外,腎臟為調節人體水液平衡的重要臟腑,一些慢性疾病或過度操勞,都可能影響腎臟功能,導致皮膚粗糙失去彈性。

睡眠可讓身體達到充分的休息,也有美容效果。

夜間11時到凌晨1時(子時)是膽經循行的時間,凌晨1時到3時(丑時)則是肝經循行的時段。這是人體修復和再生重要時段,若沒充分休息,會導致面色黯沉。

接下來的凌晨3時到5時(寅時),是肺經循行的時間,「素問‧五臟生成篇」提到,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肺可以將體內精氣帶到體表,滋潤、營養肌膚。

凌晨5時到7時(卯時),大腸經旺盛,這時候我們正準備起床上廁所。大腸主要作用就是將身體消化、代謝廢物排出體外。排便不正常,長期下來會導致廢物堆積體內,皮膚自然會長出許多痤瘡。當我們休息時,若身體同步修復、排毒,久而久之就會達到美容效果!

fsj 提到...

憂鬱基因MKP-1 耶魯大學找到了

【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2010.10.19

耶魯大學研究人員在「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期刊發表報告指出,他們發現MKP-1基因是造成憂鬱症的「重要原因」,期待這項發現有助於憂鬱症的及早診斷和新療法。

耶魯大學精神病學及藥理學教授杜曼(Ronald Duman)在報告中指出,比較21名罹患憂鬱症的死者腦細胞檢體和18名健康人士的基因,發現憂鬱症患者腦部的MKP-1基因比健康人活躍一倍。

啟動這種基因似乎會阻斷對生存和腦神經元功能非常重要的分子通路。神經元透過電子和化學訊號,傳輸和處理腦部資訊。

杜曼表示,由於MKP-1基因和維持腦功能健全有關,所以上述發現特別令人興奮。顯示MKP-1可能是導致憂鬱症的腦部訊號異常的重要原因。

統計顯示,美國每6人有一人為憂鬱症所苦,每年消耗的社會資源達1000億美元。

憂鬱症和許多心理疾病一樣是由多重因素造成,包括基因在內,患者的症狀可能有很大差異。而有40%的患者對目前常用藥物沒有反應,抗憂鬱藥物可能要數周、甚至數月才能出現效果。

杜曼表示,下一步是研究能夠抑制MKP-1基因的藥物,MKP-1不僅提供開發抗憂鬱新藥的可能性,幫助對目前藥物出現抗藥性的患者,未來也可望藉基因診斷及早發現憂鬱症的傾向。



◆ 情緒困擾會讓人常覺喉嚨有異物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2010/10/18

有些民眾會因為情緒困擾,常覺得喉嚨有異物感,中醫形容這類患者咽中有痰如同炙肉,中醫師吳忠澤昨在養生講座中表示,此時喝點玫瑰花茶有幫助。

中醫師吳忠澤指出,情緒問題引起的喉嚨異物感,中醫常用半夏厚朴湯治療,但喝點玫瑰花飲也有助益;平時,輕敲自己的脅肋部位也能達到舒緩的效果。

此外,不少女性,每次月經前,總是乳房脹痛、煩躁,渾身不對勁,、炒麥芽、玫瑰花沖泡茶飲改善這些問題。很多女性情緒困擾也與月事有關,體貼的男生除了細心呵護另一半外,避免被颱風尾掃到,奉上一杯舒緩情緒的茶飲,也有助益。

玫瑰花茶飲有疏肝理氣的作用,中醫所說疏肝氣與緩解自律神經失調有關,有助減輕經前緊張症候群。茶飲中的麥芽可以減輕乳房脹痛感,對於泌乳激素過高者,可以大劑量麥芽配伍一些疏肝,調理胃經的藥物以降低泌乳激素。

對於一般經前容易乳房脹痛或情緒起伏大,經前煩躁者,可於經前有徵兆時即服用此茶飲。

專家也提醒,無便秘者,使用玫瑰花當做茶飲,單次量不宜逾3錢,以免造成軟便或稀便的困擾,易腹瀉的人則宜飯後溫飲。

壓力大、少笑容,經常眉頭深鎖人,中醫稱之為「肝鬱氣滯」,通常這類患者平常愁容滿面,心有不快。其實婦女除了心態上的調整外可以玫瑰花、鬱金、合歡皮等傳統中藥茶飲或處方來輔助調解情緒。



◆ 臉書PO照 救癌童一命

自由時報 2010.10.18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英國一名護士靠著20年的豐富經驗,單從一張照片,就救了一個2歲小女孩的性命。

家住曼徹斯特的護士妮可拉.夏普某天在瀏覽朋友蜜雪兒的「臉書」(facebook)網頁時,蜜雪兒2歲女兒葛莉絲的照片突然閃過眼前。照片中的葛莉絲,眼睛並未出現照相時遇到閃光燈常見的「紅眼」現象,左眼瞳孔反而是白色的(見圖,取自英國每日鏡報網站)。

42 歲的妮可拉有20年的兒童照護經驗,光憑這一眼,她馬上知道葛莉絲的眼睛有問題,從照片判斷,葛莉絲應該是得了眼瘤。葛莉絲送醫檢查後,診斷出「視網膜母細胞瘤」(retinoblastoma),這是一種罕見的眼部腫瘤,因視網膜病變引發,最常見的症狀就是白色瞳孔,若只有單側眼,一般難以察覺,若擴散到眼球外面,眼睛會漸漸突出紅腫、出血,若轉移到骨頭內、腦部或其他部位,治療就已太遲,所以早期發現非常重要。

妮可拉發現葛莉絲得病時,葛莉絲左眼已喪失視力。醫生說,如果當時並未發現、放任不管,後果可能致命,因此蜜雪兒說妮可拉是葛莉絲的救命恩人,這種病很少見,英國每年也大概只有 50人被診斷出這種疾病,要不是妮可拉,葛莉絲可能要到上學後檢查視力才會發現問題,那時候狀況就更差了。

葛莉絲現在每4星期一次到伯明罕接受雷射治療,此後終生要追蹤狀況。

fsj 提到...

保養若做好 不必倚賴BB霜

【台灣醒報╱記者黃靜婷╱台北報導】2010.10.19

知名藥妝店販賣的一款韓製BB霜,竟驗出含致癌螢光劑。皮膚科醫師盧靜怡在受訪時指出,消費者偏愛BB霜一瓶抵多瓶、兼具防曬、保養、遮瑕的多功能,卻忽略膚質適合的問題,她建議消費者,注意飲食、勤保養,就可揮別BB霜。

一瓶抵多瓶,BB霜的魅力,讓許多愛美的女性趨之若鶩。根據統計,BB霜銷售金額佔開架美妝市場16.3%,僅次於睫毛膏和睫毛生長液等商品,年銷超過360萬支,平均全台每6.4人就用掉1支。

BB霜由韓國熱銷席捲台灣,盧靜怡指出,韓國整形發達,BB霜原是提供給患者的術後傷痕保養霜,裡面添加適度防曬、保濕及修護皮膚的成分,但在業者宣傳下,BB霜卻發展成為女性常用化妝用品。

然而,每個人的膚質不同,BB霜為了遮住術後疤痕,具有高量的粉體及防水成分,對於偏油性膚質的民眾,經常使用反而會造成肌膚負擔而冒痘、過敏。

盧靜怡也質疑BB霜的防曬功能,她指出,韓國氣候環境與台灣大不相同,台灣屬熱帶高緯度,日照較強烈,BB霜的防曬係數對台灣民眾而言,顯然是不足夠的。

而業者強調的保養功能,她表示,遮瑕膏的劑型常會添加高分子及聚合物成分,這些都會讓小分子的保養性成分難以被吸收,很多保養性成分也可能會被吸附於粉底上,事實上,要進到皮膚底層發揮效果,根本是難上加難。

愛美女性要讓膚質好、氣色佳,盧靜怡強調,應著重保養,勿過度依賴化妝品。現在是台灣夏秋換季之際,保養品也需要換季,建議民眾換掉夏天的控油產品,使用秋冬的保濕產品,維他命B、洋甘菊等都是不錯的保濕成分。

站在中醫的角度,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師林在裕表示,秋冬民眾要讓氣色看來紅潤,應著重補氣、補血。民眾可多吃補血的蔬果,綠色蔬菜及蘋果、葡萄、櫻桃都是不錯的選擇,藥膳可選擇方便溫和的八珍湯。

另外,他也建議民眾,多從事耐力型運動,例如操場快走及氣功,都可改善身體的新陳代謝與氣血循環,只要氣血循環調理好,民眾自然不用再依靠化妝品,也能擁有好氣色。



◆ 愛吃冰品 作息不正常 陰道反覆感染

文/羅珮琳 2010.10.19 自由時報

35歲的李小姐是一名職業婦女,這兩年一直被一個很難啟齒的婦科問題困擾,就是陰道反覆感染。每個月生理期前一週,她就會因為難忍的搔癢與灼熱感,必須去婦產科報到,雖然吃抗菌消炎藥加上陰道塞劑,症狀就會改善,但是下個月又會再發作,讓她非常苦惱。

她也曾聽從醫師建議,服用乳酸菌改善陰道環境,但是吃了好幾罐也不見效果,婦產科醫師跟她說這是體質的關係,因此李小姐決定用中醫調理,徹底改善體質。

醫師詢問李小姐的生活作息,雖沒有去公共場所游泳,或是洗SPA的習慣,但每次感染都有豆腐渣狀的白色分泌物,嚴重時,分泌物會轉黃且有異味。

豆腐渣狀的白色分泌物屬於陰道黴菌感染,好發在免疫力差的人,例如老年人、糖尿病患、女性月經前後等。李小姐平日必須兼顧工作與家庭,經常熬夜,加上有偏食的習慣,很少吃新鮮蔬果,所以有嚴重的便秘問題,尤其吃到冰冷的食物,陰道分泌物就會明顯增加。這些不當的飲食和生活作息,使得身體免疫力下降,是導致反覆性陰道感染的主因。

分析李小姐的病況是屬於「脾虛挾濕」的體質,中醫所謂的脾虛與消化系統失調相關,常見的症狀有腹瀉、便秘、脹氣等。

此外,脾虛導致身體的水濕無法代謝,在婦科的表現會有明顯的白帶,加上她喜愛吃冰冷、寒涼食物,以及長期服用抗菌消炎藥,進一步損傷身體的陽氣,出現手腳冰冷、白帶分泌物加重、經痛等一系列屬於寒濕的症狀。若白帶久未治療,濕久化熱,分泌物會轉變為黃色且帶有腐臭味道,此時多半合併有細菌感染。

根據李小姐的體質,運用中藥健脾胃、去濕氣的藥材,如蒼朮、茯苓、車前子等,配合祛除寒氣的肉桂、附子等,再加上補氣血的黃耆、當歸等,來提高自身免疫力,就能從根本改善李小姐的體質。

另外,也請李小姐調整飲食和生活作息,不吃冰冷寒涼食物、不熬夜、多運動、注重個人衛生,穿著棉質內褲且經常保持乾爽,治療後的第一個月,李小姐白帶的症狀就改善很多,為了穩固療效,持續治療3個月後,困擾李小姐許久的陰道反覆感染問題就徹底說掰掰了!

(作者為台北市御絨中醫診所主治醫師)

fsj 提到...

多吃不同食物 較長壽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0.10.20

根據瑞典大學最新研究指出,平日多攝取富含抗氧化成分及多樣化的食物,包括魚、大麥、大豆蛋白、藍莓、杏仁與大麥麵包等,可以減少罹患心臟病或老年癡呆症等機率。

根據瑞典蘭德大學研究指出,多攝取魚肉與全麥穀物、藍莓或是燕麥粥等食物對人體有益,研究人員同時也是營養師的道頓表示,「這些益處的重點,在於食用這些食物必須得改善飲食習慣,當然這些食物本身就富含營養價值。」而稍早的研究也指出,適當的運動與健康飲食,可以減少罹患癌症與心臟問題。

該大學研究人員邀請44名健康但體型肥胖的民眾接受實驗,請他們攝取富含抗氧化劑、Omega-3脂肪酸、大麥穀物、益生菌與膳食纖維以及低升糖指數 (Low GI)食物,其中包括魚肉、大麥、藍莓、杏仁、肉桂、醋與全麥麵包,結果發現體內的壞膽固醇減少33%,血脂降低14%,血壓減少8%,罹患血栓的危險機率減少26%。

另一名研究人員比爾格表示,「研究結果也指出,用來判斷是否發炎的指標也大幅降低,因此連帶使得記憶與認知能力大幅恢復。」研究人員表示,身體內發炎與否通常被視為造成慢性疾病的主因之一,因為發炎會使細胞變壞,同時與心臟病間有極高的關聯。

根據研究人員指出,英國有260萬人因缺乏運動與不良飲食習慣,因此罹患第2型糖尿病,研究人員也期望這次研究結果,可以促使學界積極投入預防醫療領域。



◆ 過動症 是生理性疾病

【Upaper╱記者何雅玲】2010.10.20

看到家中小寶貝像是有花不完的精力,成天好動、坐不住,調皮搗蛋、不守規矩,為人父母不免擔憂,小孩是否為過動兒?

新光醫院精神科醫師潘嘉和表示,0~2歲的好動屬於個人先天特質,2~3歲的幼童仍處於好動階段,若到了5~7歲活動量還是大到難以控制,伴隨忘東忘西、注意力無法集中,最好請求專業協助與治療。

一般常說的「過動兒」,專有名詞是「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此為學齡期兒童常見的疾病之一。

潘嘉和解釋,ADHD是一種大腦功能異常的生理性疾病,人的小腦、基底核和前額葉皮質,都富含腦部化學物質,即正腎上腺素和多巴胺,影響人的情緒、行為、思想和注意技巧,如果這兩種神經傳導物質不平衡,就會造成ADHD。

過動、衝動及注意力不足,是ADHD主要症狀,往往因此而導致學習表現及同儕關係不佳,像是寫作業拖拖拉拉、和同學起衝突,或是故意使壞、捉弄他人,令大人覺得傷腦筋而被搞得身心俱疲。

這些被貼上「麻煩」標籤的小孩,若不掌握黃金時間治療,恐將造成孩子在人格發展過程中,產生自信心低落或焦慮、憂鬱等症狀,甚至自暴自棄。

ADHD愈早接受評估治療愈好,最佳的治療方法是以「藥物+行為認知」雙管齊下合併治療。不過,根據臨床經驗,一般家長多排斥用藥。潘嘉和表示,ADHD屬於生理疾病,單是以行為認知矯正,改善效果不明顯,必須要配合投以腦荷爾蒙功能藥物。

目前,治療ADHD最為人熟知的第一線用藥為中樞神經活化劑,臨床使用超過50年,僅有少數人初期會有胃口差、腸胃不適、頭痛等短暫副作用。

fsj 提到...

網路對大腦影響 紀錄片記錄實驗

公視 2010/10/22

網路的出現,為人類社會,帶來革命性的改變,尤其是這一代的青少年,幾乎伴隨網路成長,有不少還包著尿布就進入數位時代的小小孩,由英國BBC拍攝的天羅地網大革命,邀集了專家學者,以實際的測試來觀察網路對大腦的影響,這是全世界第一次類似的實驗,結果如何,一起來看看。

網路是否改變了我們的思考方式,100名自願者進行測試,結果發現,有不少的受試者,還沒看完問題,就開始回答,年輕人只花了年長者六分之一的時間,就完成答題,這項實驗證實了網路世代的年輕人,的確養成了跳躍不加思索的思考模式,

20年前,全球資訊網誕生,數位革命隨之而來,網路改變了人際關係,甚至改變了人類思考方式,但是網路真的為人類帶來了更美好的生活嗎,在全球連線密度最高的南韓,有六成二3到5歲的韓國兒童,經常使用網際網路,一週上網超過8小時,使用率是英國兒童的2倍,韓國統計,有21萬孩童有網路成癮的問題,很多人每天花18小時上網,八成需藥物治療,2成必須住院。

世界各國都為沈迷網路的未來世代,感到焦慮,孩子們自己也無法想像,沒有網路的日子。

有人認為,網路跨越時間、空間,連結了人群,力量無遠弗屆,短短20年,就為人類社會帶來深遠的改變,是好是壞,沒有定論,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網路帶來的影響、才剛開始而已。



◆ 自行車安全氣囊 保命又時尚

【蔡鵑如/綜合報導】2010-10-23 中國時報

許多自行車騎士不愛戴安全帽,因為它模樣不時尚,還會弄壞髮型。不過,瑞典工業設計師安娜.霍普特(Anna Haupt)與同窗耗時六年發明的自行車專用安全帽,不僅一點也不老土,折起來套在脖子上就像圍巾,有型、好攜帶又可保障安全。

這款名為「酋長」(Hvvding)的安全氣囊係由耐磨尼龍布製成,有多種顏色可供選擇,無論騎士作何種打扮,都非常速配。霍普特說:「我們希望它確保騎士安全,同時戴起來也要好看。」

其原理和汽車安全氣囊相同,自行車騎士一旦遭到撞擊,內建的撞擊感應器會啟動氣囊,而氣囊在短短○.一秒內就會充滿氦氣,完全裹住騎士的頭部和頸項。

Hvvding安全氣囊領可望於明年春天在北歐和英國上市,但售價並不親民,一條要價兩百六十英鎊(約台幣一萬兩千五百元)。

僅管霍普特表示,Hvvding已經過無數測試,安全無虞,但英國「皇家意外事故預防協會」(RoSPA)發言人指出,協會需要更多實證,才能相信「酋長」的效果。



◆ 綠能生技 建立矽谷新勢力

【經濟日報╱編譯莊雅婷/綜合外電】2010.10.23

網路泡沫化已邁入第十年,這期間矽谷已悄悄改頭換面,資訊科技業(IT)不再獨領風騷,蓬勃發展的生技和乾淨科技產業正在推動下一波科技新浪潮。

矽谷的發展新趨勢從伊登維爾科技園區(Edenvale Park)就可一窺究竟,過去18個月期間,許多非IT業的新創公司如雨後春筍般林立,當中備受矚目的包括太陽能業者Nanosolar公司和科技設備製造商Stratedigm等,另有數家生技公司進行擴廠計畫。

伊登維爾科技園區的新面貌凸顯矽谷的創投經濟正逐漸跨出IT範疇,擴張至生技和乾淨技科技等領域,不僅為矽谷奠定多樣化的經濟基礎,也鞏固了該區作為全球創新搖籃的地位。

相較於十年前網路泡沫化的景況,伊登維爾科技園區在這波景氣衰退中展現強勁韌性。2000年達康泡沫爆破導致該區大批科技公司倒閉,空屋率一度飆至25%,之後聖荷西當局開始積極為矽谷尋找其他出路。

目前矽谷仍由惠普和Google等科技巨擘主導局面,但該區經濟近年來已呈現多元化發展。史丹福大學資訊管理系榮譽教授米勒指出,隨著新創公司逐漸壯大,未來10至15年矽谷的產業面貌將煥然一新。

矽谷的新興產業面貌通常會導致大型產業的版圖出現劃時代轉變。例如,1970年代晶片製造新創公司林立預示1980 年代半導體時代到來;1980年代軟體新創公司興起,使軟體業在1990年代成為主流產業,造就甲骨文(Oracle)等巨擘;而1990年代末掀起的達康熱潮,則預告Google、電子灣(eBay)和臉書等公司將形成龐大勢力。

如今,乾淨科技等新興產業在矽谷的地位逐漸吃重。研究機構Collaborative Economics的資料顯示,1995至2008年間,舊金山灣區的乾淨科技業員工躍增58%至4.4萬人,同期矽谷整體就業率只增加8%;相形之下,目前矽谷不到三分之一的勞動人口受僱於晶片和電腦製造業,比率遠低於1990年50%。

矽谷減少對IT業的依賴,更能抵禦不景氣。米勒說,朝多元化發展有助該區穩固經濟情勢並創造更多高薪工作,同時也是維持創新中心地位的必要之舉,特別在企業軟體和硬體製造等產業。

fsj 提到...

壓力排山倒海 會耳聾

【記者張淑珠/台中報導】2010/10/26 台灣新生報

有時耳聾是壓力症候群造成。台中一位四十五歲的婦女在升為主管後,壓力排山倒海而至,右耳突然聽力遽降,連左耳也受到影響,經耳鼻喉科檢查卻查不出病灶,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身心內科主治醫師陳怡如表示,這是典型的心身症,不是器官出問題,是腦生病了,與壓力和情緒息息相關。

陳怡如醫師表示,經診查後了解,婦女深受情緒與壓力困擾,有憂鬱症的表現。所謂的憂鬱症,目前研究一致認為是因為血清素濃度過低,影響到腦部,使身體的病痛更加敏感,也就是腦生病。醫學文獻統計過,在神經性失聰的病患中,約有2.5%的患者歸因於心理因素。

陳怡如舉例說,有些民眾一直有耳鳴的現象,求醫無效,這種病人中約有40%到60%的人是憂鬱症或焦慮症使然,也有人長期受大腸激躁症、偏頭痛、胃不舒服、喉嚨有異物感困擾,這是因心身症引起的腦生病所致。

這名女患者接受身心內科的藥物治療和生活情緒輔導兩個月後,她的兩耳聽力非但沒有惡化,已逐漸舒緩。陳怡如醫師呼籲,民眾到身心內科求診不是一件難堪的事,控制好憂鬱症,「腦」就健康起來,心身症的一些「病痛」也自然會康復。



◆ 操控潛意識/潛意識可一次執行數10兆個動作 善用優處大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279316

【文、圖/摘自《操控潛意識,訓練更厲害的自己!:在家自修的心想事成課,開發你還沒用到的90%》/哈利.卡本特 著/大寫出版】2010/10/26

你的生物電腦操控最傑出的機器人:你的身體

你的顯意識一次只能做一件事,但潛意識可以一次執行數10兆個動作。想像一下,讓電腦操控機器人,執行人體做得到的動作,要付出多少心力。人造電腦每秒執行的動作,跟你的潛意識每秒命令人體動作的能力相比,可謂有天壤之別。

潛意識每分每秒皆掌管多數人體活動,並對這些活動產生各樣影響。茲舉數例於下:消化、讓骨頭痊癒、免疫系統、體溫調節、心跳頻率、呼吸、繁殖(每有一台電腦生得出小孩),以及肌肉協調能力。總而言之,潛意識和你身體的每個細胞進行溝通。

上述列出的人體功能,僅是滄海之一粟罷了。欲知詳情,請參閱滿坑滿谷的生物和醫學書籍。

了解你的潛意識可以不費吹灰之力指揮幾十兆項功能同時運作,是非常重要的。這代表潛意識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地圓滿達成任務。

※ 相關報導:

* 操控潛意識/潛意識會識斷章取義 小心「器官語言」傷害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279314

...有種叫做「器官語言」(organ language)的現象,就是潛意識斷章取義接受話語的例子。器官語言是說,強烈的情緒鎖住了身體某部分,導致此人生理上產生不適。史德曼(Alice Steadman)在其作《與我何干》(Who’s the Matter with Me),便指出,在心理神經免疫學這個新領域中,已經有科學證據,為器官語言這類現象背書。

* 操控潛意識/「天才」養成可靠後天 幾乎在5歲前培養各技能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279317

...一開始,孩子的大腦只有一團神經元,之後從五官輸入的每個訊息,都會發展成為應用程式。你潛意識中的程式,會漸漸演化,例如,你學習翻身、學習爬行、學習走路、學習拿一杯牛奶,並學習喝牛奶的時候不會濺出來等等。這些活動都要透過龐大的程式執行。就算是立正,也需要很複雜的程式。

這些程式需要趕在「時窗」(time window)關上前建立。時窗關上後,寫入程式時將會遭遇限制,而如此限制很難被解除。專家表示,嬰兒半數的腦細胞,因為沒有被使用的緣故,在五歲時死亡。不同的基礎能力如,數學邏輯能力、視力、字彙能力、語言能力、社交技巧能力,和運動能力,分別有不同的時窗。

fsj 提到...

英國研究:吃不同起司 做不同的夢

中廣 2010/10/27

英國研究顯示,吃不同的東西,有可能會做不同的夢,英國人拿起司和夢境做相關研究,發現睡前吃不同種類的起司,會影響睡眠品質,甚至夢境內容,例如吃「切達起司」會夢見明星,吃一種紅起司,會夢到老朋友等。

一名英國醫生,請了兩百名志願者,每晚睡前吃二十克不同的起司,結果發現,有超過七成的人,表示睡眠品質變好了,同時更發現,吃不同種類的起司,會做不同的夢。醫師表示,吃起司有可能改善睡眠品質,可能是因為起司裡含有安定作用的蛋白質和氨基酸,這也推翻了以往「睡前吃起司可能會做噩夢」的說法。



◆ 中年愛吸菸 失智症風險高1倍

【Upaper╱中央社】2010.10.27

研究人員今天說,菸癮重的中年癮君子,20年後阿茲海默症和失智症風險是一般人的2倍。

加州奧克蘭凱薩醫療機構科學家惠特梅爾說:「我們的研究指出,中年菸癮重,會增加阿茲海默症和血管型失智症風險,不論男女種族皆然。」

研究人員說,抽菸也會引起癌症和心臟病。新發現顯示抽菸威脅老年人健康,這個年紀的人已經很容易有失智症狀出現。

研究指出,每天抽菸超過2包的人,阿茲海默症和血管型失智症風險較高。

惠特梅爾說:「風險增加不只限於重度癮君子,不是說如果香菸抽得少就沒有危險。」

她說,與不吸菸的人相比,每天抽超過2包菸的人,失智症風險增加114%,阿茲海默症風險升高157%,血管型失智症風險更增加172%。



◆ 緊張焦慮深呼吸 大口吸氣反更糟

【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即時報導】2010.10.27

消除緊張,來個深呼吸,不見得能舒緩情緒;大口吸氣,反而還可能頭暈、肌肉抽筋。醫師表示,門診中2、3成焦慮緊張患者,都有呼吸過快問題,多好發於30到50歲民眾。

一名31歲從事資訊業女性,工作壓力讓她常覺得緊張焦慮,每次一緊張就深呼吸,沒想到緊張感沒消除,甚至還引起頭暈、手腳發麻,險些昏倒。就醫後發現,原來呼吸方法不正確,吐氣太快,導致過度換氣。

榮新診所副院長何一成表示,過度呼氣會導致血管收縮,情緒更顯緊張,容易出汗、心悸、手腳冰冷發麻。深深吸氣、呼吸頻率過快,會增加血液含氧量,但也會讓心跳變快,情緒反而更緊張、焦慮;吐氣則可以讓心跳變慢,降低緊張感。

何一成說,平時每分鐘呼吸10-15次,緊張時可達18-20次。民眾若想消除緊張,建議調節氣息,讓呼吸恢復平時節奏,一般可採腹式呼吸法「2:3」原則,吸氣2秒、吐氣3秒,讓心跳回復正常狀態。另外,適當運動、調整生活型態,都可降低緊張、焦慮情緒,若為嚴重過度換氣症候群,可服用抗焦慮藥物治療。



◆ 女生沒性趣 原來頭腦出問題

【諶悠文/綜合報導】2010-10-27 中國時報

美國最新研究指出,經由腦部掃描發現,性慾持續低落的女性,其腦部運作與正常女性不同,顯示婦女「性趣」缺缺是生理問題。近年來,女性罹患「性慾減退症」(hypoactive sexual desire disorder,HSDD)的醫學診斷已有愈來愈多的科學依據,但這個名詞是否可用來描述缺乏性慾,仍有爭議。

密西根州底特律市「韋恩州立大學」(Wayne State University)的研究員戴蒙(Michael Diamond),找來十九位患有「性慾減退症」的女子,要求他們觀看半小時的尋常電視節目,而節目中穿插情色影像,戴蒙同時使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儀觀察她們的腦部血流變化,以測量腦部各區域的活躍程度,然後和另外七名正常女性比較。

結果發現,未罹患HSDD的女性在看到情色畫面時,大腦「島葉」(此部位與情緒處理有關)活動會增加,HSDD患者的腦部則沒有這種變化。戴蒙表示,這顯示HSDD確實是生理問題。

但若干性心理學家並不苟同戴蒙的推斷,強調需以更大的樣本從事進一步研究來佐證,因為缺乏性慾可能是心理、情緒以及生理等多種因素造成的。

他們表示,憂鬱症也可能讓婦女性趣缺缺,而且腦部活動對色情畫面沒有反應的原因很多,從生活壓力沉重到罹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都有可能。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是女性常見的內分泌障礙,會造成婦女排卵異常。

fsj 提到...

保持心情愉快 才是護髮之道

NOWnews 記者林茂榮/北縣報導 2010/10/30

有位科技業洪姓高級主管,因為公司成立新的生產線,千頭萬緒的工作,讓他壓力倍增,幾天之內,他發現前額、後腦杓分別出現50元硬幣大的圓形禿;一名剛過更年期的中年女性,近來一個月洗髮時,一搓揉頭髮就掉落百根的頭髮,連浴缸出水口都被堵塞,嚇得她拿一大把的落髮前往門診求助。

中醫典籍中,有「髮為血之餘」的說法,認為毛髮的生長與氣血變化有關。雙和醫院傳統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彩鳳指出,中醫的理論中,落髮是「氣血虧虛」、「肝氣鬱熱」、「痰瘀阻塞」,或是「肝腎不足」所致。

根據推估,25歲到65歲的台灣男性,大約有360萬名男性為了日益稀疏的頂上風景而煩惱。圓形禿則與壓力有關,100個民眾中有2個,可能在這輩子中發生一次以上的圓形禿。女性禿頭則長期受到忽視,根據推算,全台也有近百萬的女性為掉髮而苦惱。

洪先生因為壓力太大,出現俗稱的鬼剃頭,使用加味逍遙散紓解壓力,約兩週後,又開始生出新髮。李彩鳳說,通常需要二週時間,才能減緩掉髮速度,是否能再長出新的頭髮,則要視病患的毛囊是否仍存活,因此建議,有大量落髮跡象時,就應該儘速就醫,已經呈現地中海型的禿頭,可能只能緩解持續掉髮的問題。

男性擔心童山濯濯,其實女性落髮的問題,也很令人苦惱。李彩鳳說,除了因皮膚疾病造成的掉髮之外,女性掉髮分為三大時期,包括,青少女時期因為課業壓力而大量掉髮,產後婦女因為氣血不足而大量掉髮,更年期女性掉髮通常是因為肝腎不足,局部氣血失養所致。此外,愛美的女性朋友過度染燙、綁髮太緊,也有可能造成毛囊的傷害而掉髮。

在治療方面,李彩鳳說,針對不同體質及類型,有不同的治療方法,但是,疏通頭皮氣血,活血化瘀類藥物如三七、丹參等通常不可少。在落髮初期,若有「熱」的表現,應給予清熱類藥物如牡丹皮、黃芩、白蘚皮等,若是氣血或肝腎氣不足者,則視情況予以調補,像是八珍湯、六味地黃丸等藥方,調補藥方中可再加入一些疏通理氣的藥,讓藥效直達頭皮毛囊,事半功倍。

李彩鳳說,食補方面則建議,氣血不足或是肝腎氣弱的類型,宜多攝取膠質及溫潤的食物,像是山藥、枸杞、黑木耳、鹹水魚、羊肉等;體質燥熱,頭皮油膩或多屑的類型,則可適量食用屬性涼潤的食物,像是菊花、苦茶、薏苡仁、蒟蒻、洛神等。此外,不要任意聽信偏方,針對各自情況及體質,才是真正寶貝秀髮的方法。

坊間有不少民眾會使用何首烏相關產品護髮,李彩鳳指出,何首烏可以補肝腎氣血,可以用來長期調理,不過,在大量落髮的急性期,病患通常合併有「熱」的問題,而何首烏屬於溫補,恐怕火上加油。此外,部分雄性禿的病患,若是頭皮發油,也屬於較熱體質,也不適用何首烏。

李彩鳳呼籲,現代人壓力大、生活作息不正常、攝取高油脂食物,大量的用腦過度,以及太油膩的食物,都可能進而造成毛囊萎縮、大量掉髮。患者應盡量放鬆心情,保持心情愉快,才是護髮之道。



◆ 吃減肥藥染毒癮 得看精神科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2010.10.30

減肥減到要看精神科!台北榮總臨床毒物科主治醫師吳明玲今天在「臨床毒藥物分析檢驗研討會」中指出,一名26歲年輕女孩連續吃了7年網購的減肥藥後,不但沒有比較瘦,反而染上安非他命毒癮,必須定期到精神科就診。

年輕女性愛美吃減肥藥吃到染毒癮,臨床上甚至發現有中年女性吃減肥藥吃到腎衰竭,或是肝功能異常併發黃疸。

吳明玲表示,這名年輕女孩外表看起來並不胖,卻執意要瘦一點,於是上網購買減肥藥,而且天天吃。剛開始效果還不錯,但時間久了效果逐漸遞減,體重也上上下下。但她怕停藥後體重上升還是照吃,且一連吃了7年,最近因出現非典型胸痛胸悶、失眠及焦慮,只好到醫院就診。

醫師檢查發現,她已出現心臟僧帽瓣脫垂及肺動脈高壓等症狀,判斷是藥物濫用。進一步檢驗確認,她長期服用的減肥藥中,含有Clobenzorax這種類安非他命成分,吃久了當然成癮。

吳明玲發現,這種例子其實不少,另一名23歲女性,就讀國中時胖到近100公斤,於是服用國外帶回來的減肥藥,雖然體重在短短半年內降到60幾公斤,身材明顯小了好幾號,但後來也因憂鬱、疲勞且連續失眠2個禮拜就診,確診和減肥藥的某些成分有關。

還有一名40歲女性,長期服用含有甲基安非他命成分的大陸減肥中藥膠囊,只要一停藥,就出現焦慮、呼吸急促不安等症狀。另有一名50歲女性服用減肥藥3個月後,檢查發現出現腎衰竭;一名50歲女性服用減肥藥1個月後,肝功能異常且併發黃疸。

最無辜的是一名7歲的小男生,誤食媽媽從中醫診所郵購的2顆減肥中藥後,出現急性症狀,嚇得家人馬上送到急診室急救。

面對如此多受害個案,吳明玲再三提醒民眾,減肥無法速成。市面上充斥許多減肥產品,雖短期可能有效,但危險性也高。民眾用藥後如果覺得不對勁,最好在副作用剛發生時就看醫生處理,以免對身體造成更大傷害。



◆ 藥物濫用 後遺症才可怕

【聯合報╱記者劉惠敏/台北報導】2010.10.31

藥物濫用事件有增無減,相關中毒、意外事故也增加,醫師分析急診藥物濫用案例,其中以服用鎮靜安眠藥自殺、吸食毒品占多數。

20多歲男子,吸食K他命後騎車狂飆,嚴重外傷、脾臟破裂,好不容易治癒出院。沒想到,兩年多後又來院急救,還是因為吸食K他命,這一次卻已中毒昏迷,到院前死亡。台北榮民總醫院毒物科主治醫師楊振昌說,這位年輕人因藥物濫用進出急診多次,最後還是死於毒品。

楊振昌昨天在「臨床毒藥物分析檢驗研討會」上報告,2007年1月至2009年9月間統計台北榮總、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的急診病患,發現近50萬名急診病患中,超過1800人因為藥物濫用被送來急診,相較於一般急診病人,藥物濫用病人症狀通常較嚴重,已呈現昏迷、血壓不穩定等狀態。

「更可怕的是嚴重後遺症。」楊振昌說,吸食K他命患者最常出現膀胱損壞,影響生活品質,海洛因、搖頭丸導致腦部缺氧,可能造成不可逆的傷害。藥物濫用造成的外科傷害最多是車禍,需截肢、傷殘者時時可見,再來是自我傷害,藥物濫用者常在大量用藥後,失去理智、用利器割或砍自己。

fsj 提到...

研究證實:睡前使用手機 影響睡眠

台灣醒報╱莊瑞萌 2010/11/02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根據美國一項研究調查指出,兒童或青少年在睡前若使用手機傳簡訊或打電腦,容易影響睡眠品質甚至是到隔天上課的學習。

根據美國紐澤西州甘迺迪醫學中心針對8到22歲青少年進行的調查指出,睡前傳簡訊或使用其它電子產品,會導致失眠、腿痛等症狀。研究人員波羅斯表示,「其他後遺症還包括影響白天上課的認知能力,或是產生過動、焦慮、沮喪、學習困難等現象。」

研究人員認為,使用電子產品出現的影像或必須產生快速反應的頻率,要比看電視等被動接收訊息行為要多,因此他建議家長甚至應該將電腦搬出孩子的房間,避免孩子在睡前受誘惑去使用。

美國胸腔學院院長古特曼也表示,「有鑑於失眠或睡眠失調會造成學習能力受影響,加上研究證實這種例子越來越多,因此醫師在診斷兒童睡眠問題時,應該納入使用電子產品的習慣,以更準確評估病情。」

這次40名研究對象平均年齡14.5歲,經過研究後發現平均每晚傳簡訊33.5封,一個月下來將近3404封,使用時間約佔10分到4小時以上,研究也指出,有77%的兒童持續有睡眠問題。

研究人員相信,睡覺習慣影響白天學習的程度相當明顯,因此他們希望未來再進行更大規模研究,本次研究預定周三在加拿大舉辦的CHEST 年會上發表。



◆ 研究發現睡中學習不是夢 睡眠會強化記憶

中廣新聞 2010-11-02

根據英國的一項研究,人類在睡眠過程中學習並非夢想,對某些人來說,睡眠在記憶的重新組合過程中發揮著某種作用。

英國約克大學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神經科學雜誌》上發表報告指出,他們請了兩組志願測試者學習一些研究人員自行發明的新單字。

其中一組測試者晚上學習,學完後立即測試他們的記憶效果,然後讓他們入睡,第二天早上醒來後再次進行測試,結果發現早上的測試結果比剛學完時還要好。

另一組測試者則是在早上學習,經過同樣的時間間隔後在晚上測試,則沒有這種記憶增強的效果。

研究人員還監測了第一組測試者在睡眠中的腦波變化,結果發現出現「睡眠梭形波」更多的人,睡眠中記憶增強的效果更好。

「睡眠梭形波」是睡眠中會不時出現的一種腦電波,它的出現反映了大腦各部位之間正在傳遞資訊。

出現「睡眠梭形波」更多的人,大腦在睡眠中將新單字整合進原有知識儲備中的效果更大。

研究人員說,雖然這次實驗的內容只是背單字,但睡眠對記憶的強化作用應該也適用於其他類型的學習。如果能深入了解這種機制並加以利用,也許有一天真能實現「睡著學」這個夢想。



◆ 身體到心智 醫師:烈酒危害真的大

中廣新聞/陳映竹 2010-11-02

英國權威醫學期刊報告,烈酒對社會的傷害程度,比毒品還高。醫師表示,烈酒對人體危害從酒精中毒、到器官損害、神志混亂、車禍外傷等等,酒精是合法物品,取得管道比毒品更容易,影響身體、心智、社會各角度,確實比毒品還大。

權威醫學期刊「刺胳針」,針對酒精、毒品等各種成癮的物質,進行研究比較,結果發現,烈酒對社會傷害度高居榜首,其次是海洛因、古柯鹼。

台北榮總毒物科主治醫師楊振昌指出,酒精確實對人體有多方面危害,急性會造成酒精中毒、昏迷、低血糖、嘔吐窒息、甚至車禍外傷;慢性則是讓多重器官衰竭「像是酒精性的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還有腦部退化,長期心臟肌肉肥大」。酗酒者在戒酒時,常會出現抽筋、焦躁不安、血壓升高等症狀。

楊振昌表示,雖然毒品對個人傷害很大,毒品是非法,但酒精是合法物品,取得途徑容易,此外,酗酒往往是邁向吸毒的第一步,烈酒對社會的危害卻是很大。

fsj 提到...

壓力文明病! 27歲交警「輕度失智」上身

TVBS/賴妤翎 2010/11/03

現代人工作壓力大,連「失智症」也可能跟著上身,甚至發生年齡層越來越低!就有一名才27歲的黃姓交通警察,在值勤時症狀發作,竟然不到1分鐘連開2次罰單,被民眾大罵「癡呆」,就醫後,才發現自己真的得了,癡呆前期的「輕度」認知障礙;其實只要及早發現治療,輕度認知障礙,有80%的能恢復程正常的記憶水準。

電影「腦海中的橡皮擦」:「我的記憶,正在一點一滴的流逝。」

女主角漸漸失去記憶,電影「腦海中的橡皮擦」,年輕的失智案例,也發生在年僅27歲的黃姓交通警察身上,一度嚴重到在值勤時,1分鐘內對同1位駕駛,連開2次罰單。輕度失智患者黃警員:「民眾很生氣啊,然後最後問我說,是癡呆還是失智,對,那…覺得很丟臉。」

醫生:「火車。」患者:「火車。」醫生:「紅色。」患者:「紅色。」醫生:「快樂。」患者:「快樂。」醫生:「請覆誦一遍。」

驚覺狀況不對勁,黃警員趕緊求診精神科,才發現自己罹患「輕度認知障礙」,屬於痴呆前期症狀;這個疾病,除了會發生在有家族史或代謝疾病患者,一旦平常工作壓力太大,作息不正常,也容易發生「認知障礙」,年輕的案例也越來越多。

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至少這1年來,我在臨床上的經驗,陸續看到至少(病患)增加到成長1-2成,我們甚至有看到,年輕到25歲左右的個案。」

失智不再只是老人的疾病,想預防,平常可以多吃魚油、卵磷脂的健康食品,補充腦部養分,或是增加腦部活動,多下棋、拼拼圖,還要配合正常作息。楊聰財:「如果沒獲得適當的改善的話,它是極有可能會演化成失智症的。」

只要及早發現,接受藥物控制,輕度「失智」,6個月內就能痊癒;現代人工作壓力大,「輕度失智」也成了文明病,年輕人也得多注意,自己的記憶力是不是變差了。

fsj 提到...

平時勤走路 健腦防失智

文/柯俊銘 2010.11.04 自由

隨著歲數增長,許多人會抱怨記憶力大不如前,做事總是忘東忘西。雖然老化確實會讓腦力每況愈下,但近來兩份國外的報告證實,只要平時勤走路,就能健腦防失智。

第一份報告發表在今年8月的「老化神經科學探索」期刊上,研究主持人為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的心理學家Art Kramer博士,針對65位年紀介於59至80歲的志願者進行追蹤調查。

這些志願者過去都是所謂的「麵龜族」,也就是只愛坐著不動。參加該研究計畫後,被隨機分配至健走組、伸展運動組與肌力訓練組,時間則長達1年。

剛開始,他們被安排去做腦部的核磁共振掃描,並接受一系列的神經心理測驗,後續則每半年再做一次。另外,研究人員也找來32位年紀介於18至35歲的成人,同樣提供腦部的造影掃描,將發現的大腦活動狀況作為參考用。

結果顯示,健走組的腦部重要迴路的連結不僅有明顯改善,且狀態居然進步到和年輕人相似,計畫、排序、策略形成等認知相關作業的成績也比較好。

研究者建議,不妨每週3次,每次散步40分鐘以上,有助減緩腦力的退化。

第二份報告發表在10月的神經學期刊,研究主持人是美國匹茲堡大學心理系的Kirk Erickson博士,針對近300位平均年齡為78歲,且心智功能正常的志願者進行長期追蹤。

結果發現,每週至少走10到15公里的人,老化產生的腦部萎縮現象,比起那些不愛走路的人似乎輕微許多。更重要的是,出現認知功能障礙或失智症的風險也減少50%。

有鑑於此,想要老來腦筋依然靈光嗎?與其靠吃藥或營養補充劑,不如每天就多走路吧!(作者為公職臨床心理師)

※ 相關報導:

* 圖解面診/面色青、赤、黃、白、黑 代表身體不同異狀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281046

面診的察色,主要是觀察面部的青、赤、黃、白、黑五種顏色的變化,且不同的顏色也代表不同的身體異狀,而臉部病色與五臟異狀的關係雖在前面已進行詳盡解說,但在此將對不同的面部色澤與主症進行簡要說明,以供讀者參照。 (圖表詳見原站。)

fsj 提到...

研究:生氣也可以產生激勵動力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蔡沛琪╱台北報導】2010.11.05

以往生氣總被視為是一種負面情緒,但根據荷蘭最新的研究發現,怒氣反而可能激勵人們,產生動力。

荷蘭烏特勒支大學研究人員給實驗對象觀看電腦螢幕,螢幕上先閃過「生氣」、「面無表情」、與「恐懼」三種不同表情的臉孔。之後會出現一項普通物品,如筆或馬克杯。當實驗者看到想要的物品,就按下按鈕。研究發現,在生氣臉孔後出現的物品,其實是實驗對象

比較想要的物品。

這份發表於心理科學期刊(Psychological Science)的研究指出,在所有情緒中,生氣非常特別,它可以讓人想逃避,也可以讓人產生動力。

雖然一開始研究結果看來令人疑惑,但是研究人員認為這是在競爭環境下的基本生理反應的結果。人類最早的祖先必須競爭而且好鬥,以利獲取食物。所以人類可能自然地就把生氣和動力連結在一起。

長期從事諮商工作的學者李約翰(John Lee)對研究結果不太驚訝,另外他還指出,研究顯示出生氣(anger)和大怒(rage)的分別。他認為,諮商者和心理學家常常把大怒錯當成生氣。生氣可能只有短短幾秒,但大怒卻可能延續很久。

他補充,生氣非常有助於幫助人們走出負面情緒。假如人們能夠適當表達生氣的話,反而是向前進的動力。問題是大多數的人都把生氣視為應該避免的負面情緒。

一般而言,一個人的個性與人格修養,決定他是否會應用生氣的情緒,來達到正面的目標,研究顯示,這種行為是可以學習的。



◆ 開車就暴衝 你是路怒族嗎?

【聯合報╱記者賈寶楠/桃園縣報導】2010.11.05

在路上開車,看到前車開得慢,一把無名火就冒出來,恨不得逼靠過去。不少人一開車,就變成另一個人,暴躁又易怒?醫師說,開車時容易抓狂的人,小心得了「陣發型暴怒障礙症」。

桃園市大貨車司機陳王富為載送蔬果到南部,常熬夜疾駛高速公路,他說,遇到「不識相」的慢車擋在前面,「閃大燈、按喇叭算客氣了」,以前常氣得逼車,提醒對方「你開太慢,擋了我的路」。現在脾氣慢慢改了,比較不會這麼做。

住龜山鄉的柴油車駕駛劉興生說,上周發現有人疑似開車跟拍他,要拍他的車子冒黑煙,還尾隨到他住家大樓,他一怒之下,在停車場入口緊急倒車,差點撞上對方的車,對方逃開時嗆他:「小心我檢舉你危險駕駛」,他氣得睡不著。

快八十歲的張先生一上高速公路就「變臉」,只要有人超車,三字經就飆出口,非要超過對方不可。他嫌國產車飆不快,買進口車專門「對付」超他車的人。

聖保祿醫院精神科主任周佑達表示,有民眾因開車容易抓狂到門診找他,指自己一開車就變了一個人,脾氣很壞,動不動就生氣,看別人開車開得慢發火,不打燈轉彎也光火,連同車的人多嘮叨幾句,也火冒三丈,看誰都不順眼。

周佑達說,這是「陣發型暴怒障礙」病徵,很像大陸之報導的「路怒症」,有一名患者因為開車糾紛與對方動氣訴訟,搞得生活大亂,最後變成躁鬱症,但較少人就醫。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醫師也指出,有民眾陪著另一半來就診,「好好一個老公,開車就變個人,只是遇到塞車,就抱怨不停,甚至罵髒話,都改不了」。

病人說自己也很苦惱,不知怎麼一開車就「暴衝」。

周佑達說,開車的時候,身處密閉空間,容易緊張,即使不是躁鬱症患者,平常若累積壓力,一旦遇到不爽的事就容易「暴衝」,同車乘客或其他駕駛人就成為發洩對象,日前在雪隧開窗向外車亮傢伙的「鐵條哥」可能就是一例。

桃園縣警局交通隊陳文宗說,開車難免有小狀況,動怒易引發違規、肇事,損及生命財產很划不來。

fsj 提到...

多活動曬太陽 秋愁莫上心頭

【元氣周報/記者鄭筑羚報導】 2010/11/08

秋末冬初天氣逐漸轉涼,陰霾天氣、連綿細雨,不少人的情緒受到影響,總覺得提不起勁。

日照變短了 心情好陰鬱

亞東醫院精神科醫師吳靜雯表示,人的情緒會受到天氣影響,特別是日照較短的秋冬,心情會較為低落,這種情形在高緯度的國家特別明顯。

台灣日照時間雖不像高緯度國家變化劇烈,但秋冬換季時又濕又冷的天氣也可能為民眾帶來憂鬱心情,她建議民眾除了維持規律作息、多接觸陽光,也可從事一些輕鬆的伸展運動幫助舒緩心情。

季節性障礙 不同於憂鬱

吳靜雯說,日照較短的秋冬常常讓人情緒低落,情況嚴重就會造成憂鬱,這是因人體沒有接觸足夠的自然陽光,而出現「季節性情緒障礙」。

這類患者不像憂鬱症患者會失眠、喪失食欲,反而會嗜吃、嗜睡,或是不想出門、拒絕社交、退縮逃避等。吳靜雯提醒民眾,如上述情況持續兩周,且影響平日作息,建議應至醫院向專業醫師做進一步的諮詢。

多吃全穀類 香蕉與瓜果

情緒不穩的人,可透過飲食來改善,像是多攝取全穀類的糙米、燕麥與紅豆等,多攝取香蕉或是瓜果類,這些食物所含的營養成分會刺激大腦製造血清素,有效穩定情緒。

多食深海魚 拒甜食誘惑

秋刀魚、鮭魚等含有Omega3不飽和脂肪酸的深海魚油,能紓解壓力,避免憂鬱情緒。此外,由於「季節性情緒障礙」會讓人對甜食沒有抵抗力,這類患者應盡量避免攝取糖分過高、會使人發胖的甜食與碳酸飲料。

藉喝酒助睡 易造成淺眠

吳靜雯說,有人會藉由喝酒來驅寒取暖,或是放鬆情緒幫助入眠,酒精雖會讓人入睡,但也會造成淺眠狀況,反無法獲得充分的休息。

除了藉由飲食來穩定情緒,簡易的運動也能提高體內血清素濃度,幫助民眾維持情緒和緩,運動過程中不必刻意設定目標,也不需挑戰激烈的運動,重要的是自己能夠在過程中獲得樂趣,讓心情放鬆。例如瑜伽、伸展操或是每天快走30分鐘,讓身體流流汗,保持陽光般的好心情。

愉快地運動 出外曬太陽

亞東醫院物理治療師林瓊芳說,現代人窩在室內讀書、工作,長期維持同一個姿勢,肌肉緊張又緊繃,到了秋冬天氣變冷,身體不適變得明顯,這時候除了應該多外出接觸陽光,她建議民眾可以利用3-5分鐘的時間,做一些簡單和緩的伸展運動來調適、紓解壓力,放鬆緊繃肌肉,減少身體上的不舒服,心情也會跟著舒緩。



◆ 研究:常運動 不易感冒且康復快

【台灣醒報╱記者蔡沛琪╱台北報導】2010.11.09

最近美國一份研究顯示,適當規律的運動能降低感冒發生的機率。研究人員發現,常運動者即使感冒,症狀也比較輕微,且比較快康復。研究發現,一周運動五次以上的人,比每周只運動一次或不運動者,感冒的機率低了46%。

這項發表於英國運動醫學雜誌 (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的項新研究指出,運動是預防感冒的好方法。研究人員找了1002位美國威斯康辛州18到85歲的男、女,研究他們從2008年秋天到冬天的上呼吸道感染的狀況,記錄他們每週做哪種有氧運動。另外。其生活方式、壓力、還有飲食習慣都列入研究範圍。

研究結果顯示,常運動者不但較少感冒,即使感冒症狀也比較輕微,容易康復。研究指出,常運動者受感冒症狀影響的天數低了41%。不僅如此,常運動者的感冒症狀的程度下降32%到40%。研究人員認為,因為運動可以促進免疫系統,所以常運動者較不易感冒。每天運動對人體的健康有益,可以減低感冒發生的機率。

在美國,成人平均一年感冒二至四次,兒童平均感冒六到十次。感冒造成美國經濟至少400億美元的損失。

fsj 提到...

青少年狂發簡訊 較有喝酒吸毒問題

【台灣醒報╱記者蔡沛琪╱台北報導】2010.11.10

根據一項美國具爭議性的新研究指出,一天發超過120封簡訊的青少年,較有可能有喝酒、吸毒、性行為等傾向。專家解釋,狂發簡訊成癮者,連帶也可能有其他成癮行為如喝酒、吸毒等。研究建議父母不需完全禁止孩子發簡訊,但不要鼓勵孩子過度使用手機或社群網站。

然而,這項研究並不認為狂發簡訊會導致喝酒、吸毒、性行為,而是反向去分析,發現狂發簡訊者較易做出上述行為。美國教授史考特(Scott Frank)在美國公共衛生協會的會議上表示,過量發簡訊和過度使用社群網站,與從事危險活動的比例呈現正相關。

史考特教授是內科醫生和公共衛生專家,他調查20所學校約4000名13到18歲的高中生,研究他們發簡訊和使用社群媒體的習慣。研究顯示,其中有20%的學生可歸為過度傳簡訊者,因為他們在上學日一天發超過120封簡訊。

該研究把他們的生活習慣與收入列入考量後,發現與其他學生相較,他們從事抽菸、喝酒、吸毒、性行為的比例也較高。此外,過度使用社群網站的學生中,有1/10的人在上學時花費超過3小時的時間上社群網站。

史考特教授說,這項驚人結果顯示,過度傳簡訊和過度使用社群網站可能對青少年的健康有害,這對父母來說是一則警訊。他建議,父母不需完全禁止孩子發簡訊,但不要鼓勵孩子過度使用手機或社群網站。

針對這項研究,英國里茲大學的莫里森教授(Catriona Morrison)評論,對一小部分的人而言,使用網路是不健康的,網路也無法促進他們的生活。她舉例說,網路成癮與賭博很像,她也曾發表研究指出重度網路使用和憂鬱症有關。她解釋,成癮通常是一種共同病態(co-morbid)的行為,若你有了一種癮,很可能也有另一種。

她說,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花很多時間在發簡訊和社群網站上的青少年,比較可能有酗酒或吸煙過度的問題。



◆ 霸凌弟妹 哥哥比率較姊姊高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0.11.11

根據義大利一項最新的調查指出,哥哥在家中較易對弟妹做出霸凌動作,比例遠比家中姊姊為高,而女生則較不會因年長而欺負弟妹,這是男女生最大的差別。

義大利翡冷翠大學研究人員邀請195位10歲到12歲兒童,她們家中各自有大小相差4歲以內的兄弟姊妹,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在家中有哥哥的人,受到哥哥霸凌的比例較高,另外男孩較易對弟妹動粗,而女生則較不會因為年紀差距而欺負弟妹。

研究人員美納西尼表示,「以研究結果來看,哥哥較易利用階級概念來掌控關係中的主宰權,其中方法之一便是透過霸凌來展現,同時,女生則被教育必需負責任並照顧弟妹。」

該份研究目的是希望透過出生次序、性別、個性與家庭關係品質等因素,了解對手足霸凌現象是否有影響,研究人員事先以問卷方式,邀請受訪的兒童回答是否曾在家中受過霸凌,或對其他人動粗過。

本次研究結果同時刊登在《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 Psychology》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