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10

世代正義

胡晴舫 中國時報 2008.05.09

即將上任的國民黨內閣平均年齡接近五十八歲,行政院正副院長都在六十五歲以上,外交、國防、教育等重要部門首長無不衝過六十大關,國民黨提出來的理由跟爭取提名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的希拉蕊一樣,因為他們有經驗,所以更適任。

當然,如果總是同樣一批人在做同樣的工作,除了他們,誰有機會累積經驗。

每個發達社會都面臨相同的問題,就是隨著社會高齡化,如果大家老當益壯,不必也不肯退休,那麼,原本透過世代自然輪替而新陳代謝的勞動市場該如何解決過度擁擠的現象。

後浪急著上岸,但舊浪仍在沙灘上滯留不去。科技發達,醫學先進,加上整容手術、染髮劑,人們活得越來越長,身體越來越健康,外貌越來越年輕,退休年齡一直往後推,五十歲的體能不輸少年郎,七十歲以上才開始勉強稱老,所有的消費文化與社會價值都在鼓勵人們不服老且不顯老,人們忽然沒有了退場的時間表。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麥肯已經高齡七十一歲,卻還活躍參選,爭取美國總統這份堪稱世上最累人的一份工作。

老人看不出理由需要退場,作為勞動市場的新來者,年輕人逐漸滑落為不確定(precarite)的世代。他們的前輩年紀輕輕就能成家立業,找到穩定工作,置產投資,享受退休保障,新一代的年輕人卻高失業率,低薪資,做些服務業的零工,就算幸運在體制內有份工作卻前途茫茫,不知何時升遷,既買不起房子也沒錢養孩子,等到他們退休時能否同等享受今日的福利制度,他們完全沒有把握。

身為目前勞動市場的既得利益者,中老年人擁有更多的社會資源,壟斷主流發言權,因此有能力修正法律與制度,以強化保證自己享有的工作權與福利。法國社會即是典型,移民、年輕人等市場新鮮人都被排拒在體制之外,不得其門而入,二○○六年法國大學生上街遊行,阻止政府頒布首度就業法,該法意圖允許企業任意開除二十六歲以下的青年員工,毋須理由,而法國各地郊區的移民青年因為飽受年齡與種族的雙重歧視,更憤而焚車燒街,激烈抗議。

日本年輕人終年幫資深幹部提公事包,只能擔任低階職位,不能參與決策,薪水始終升不上來,於是大量貧窮化。主流媒體更把青年貼上「草莓」、「御宅族」等標籤,將年輕人簡化為一群不懂世事、不能吃苦、面對現實生活完全沒有處理能力的人。

除了勞動市場的就業問題,日益高漲的環保意識更率先將世代利益帶入討論的焦點。誰能責怪每一個當下正活著的人類先替自己打算,而傾向把政府債務、能源危機、地球暖化等問題留給還不存在的後代去解決。然而,人們眼下雖看不見一個新生代人類,卻能看見新生代的生活環境,因為地球只有一個。他們的地球就是我們的地球。由於被迫要分享空氣、水、石油等自然資源,將原本屬於不同時空的世代擺在一塊兒,而有了直接共存的關係。在環境議題上,未來人類明顯處於弱勢,因為每一個族群都能推舉自己的代表發聲,要求權利,然而,未來人類因為還沒有出生或尚未長大,便不可能有代表在現有體制替他們發言,影響公共決策。

人類史上,種族、性別、文化、階級的差異曾造成社會機會的不均等,人類的長壽無意間竟造成了一種新的社會衝突。現代民主社會裡,多元化是重要價值,通過每個族群的發聲,進而打造一個更好的社會,因而我們有婦女、殘障、少數民族等弱勢團體代表的保障名額,提供不同的觀點,以完善制度。如果老人都這麼優秀,青年人因而被長期邊緣化,也許,不久的將來,我們也該有青年保障名額。

※ 相關報導:

格瓦拉未竟之夢
一個不可觸及的夢?
誰製造了草莓族?
對侵略行為的反應會相互影響青少年
從大學畢展到台大畢禮贈言
YouTube知識版「大思想」到環境教育蠻荒期
台灣未來的希望在哪裡?
維權鬥士 胡佳判刑3年半
從小爸媽、飄飄人到時間銀行
從「游擊園丁」到「神農街」
企業社會責任 營收成長保證
研究:當人覺得有權勢 他們會忽略新意見
跨世紀主管應有之思維

學生勤學,老師樂教
三千軟體工程師哪裡找?
九八課綱 教育之戰
從勞保年金到實質薪資
經濟新民族主義崛起 世界不再是平的
大幻覺 -- 全球經濟整合能避免戰爭?

28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法國革命背後也有子女可繼承的「退休金」的影子 (貴族)。

宋朝明朝也是讓可繼承的皇族及貴族年俸及大量公務員拖累整個國家的財政。

日本的退休金制度也有類似的問題。

這應該是很常見的歷史問題才對,不過不知道標準答案是什麼。錢的分配問題本來就是最難解決的,明末有張居正急救多活了幾年,台灣目前問題好像還不嚴重,其他國家就不知道了。

fsj 提到...

杜甫畢竟不是經濟學者

◆ 安得廣廈千萬間 -- 杜甫畢竟不是經濟學者

【朱敬一】 2008-08-20 中國時報

二○○八年八月起有幸替《中國時報》寫個專欄,竟然還能任自己給專欄取個標題名稱,殊為不易。這個專欄主題不限,不必是財經、產業之類的銅臭議題,也不必是教育、勵志之類的正經八百。正因為主題不限,標題取名也就十分難做決定。幾經思考,我將專欄名之為「安得廣廈千萬間」,希望能對社會有些貢獻。事後,一位讀者朋友竟然問我,是不是要大舉搜購地產,下半輩子改做地主寓公。看來,也許該把心裡的想法講清楚,向讀者掏心掏肺地表白一番。

杜甫在其詩作中有一句名言「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記述他在一次經歷風雨後,屋頂被掀走,還被鄰家小孩搶奪的狼狽情景。但杜甫令人敬佩的是,他在此困境中的期盼竟然如此正面,希望能得到萬千廣廈,「大庇天下寒士」。但杜甫的期盼其實是個不可能的願望。當今社會即使富比郭台銘,也恐怕沒有能力買下萬間大廈,更無法靠改變物質環境而扭轉千萬家庭的機運差異。

我一向認為,人生的際遇有七成是廣義的機運,大約只有三成是努力。此處所謂機運,不是指彩券中獎、猜題命中等狹義的隨機運勢,還包括了求學時代有沒有碰到好老師?居家附近是否有橫行幫派的干擾?家庭環境有沒有太大的衝擊?找事求職順不順利?當兵單位主管會不會欺負人?職業生涯的初期伙伴能不能多所照料?終身伴侶是否時時支持?子女表現有沒有令自己頭疼?我們回想自己週邊這一切,如果都是平平順順,那就算是機運甚佳,堪稱好命。

大哲學家杜金(Ronald Dworkin)說,一個公平的社會應該要多肯定努力(ambition-sensitive)、少獎勵機運(endowment-insensitive),在概念上絕對是對的。杜金希望,一個人本的社會能夠用政府課稅、補貼、社會保險等方式,去彌補個人機運的差異。然而無奈的是,前述諸多機運往往是難以名狀、難以刻畫(例如有沒有遇到好老師),因此當然也就不可能對相關的際遇差異由政府提供任何補救。此外,努力與機運其實不易區分:孟母三遷固然是做母親的堅定選擇,代表孟母的「努力」,但在這努力的背後,孟子一定是家庭環境夠好,才能容許孟母三遷,這其實也算是孟子的「機運」。

現代子女教育成長環境倚重家庭的程度,可能比孟子時代更嚴重。資料顯示,小康以上家庭才能提供子女補習、家教、才藝、運動等活動支援,而這些都會增加他們將來的升學優勢。

如果家境不好、週邊學習環境不理想,那麼孩子們要靠自身努力而扭轉劣勢,恐怕是極為困難的。即使是父母有幫助子女的企圖,也絕不是如孟母搬個家就能解決問題。簡單地說,現代社會孩子們的環境機運是極不平等的。

理解現代社會運作的人大都能夠體會:正因為個人物質際遇會以千百種形貌出現,因此要彌補個人的物質性機運差異,的確是非常因難。我們比較能補償的,其實是在教育上儘量給孩子們啟蒙的機會,減少孩子們出生背景的差距,真正往杜金的理想「多肯定努力、少鼓勵機運」去邁進。這也是我在過去數年特別重視台灣教育的原因。

杜甫畢竟不是經濟學者。大廈是私有財,每間頂多只能住進八人、十人,故非得購宅千萬間,才可能扶助眾多寒士。但是「知識」卻是沒有敵對性的準公共財;如果能有好的教材、好的老師,則大可同時觀照萬千學子,全無私有財的排擠作用。去年一整年,我花了極大的功夫整理三十年來累積的法政經社知識,貫穿成比較理想的通識內容,為建中、北一女、中山、雄女、雄中、南女、雄師附、蘭女、宜中、羅中先後上了一年的社會科學概論。如今,應時報出版社之請集結十五講出版成書,其目的當然是想替孩子們準備一兩冊合乎通識教育觀念的社會科學教材,讓他們有圓融貫通法政經社知識的機會。

我沒有能力取得千萬廣廈,只希望「述記文章一二篇,化育天下學子近融圓」。既然大願若此,版稅當然也是全數捐作獎學金。

fsj 提到...

「80後」信仰迷失的一代?

【白德華/北京報導】 2008-09-03 中國時報

奧運前半月,到災區什邡當「志工」的張瑩回到上海老家,準備完成畢業論文;在北京朋友服裝店上班的小紅,自家鄉岳陽來京也剛滿兩年;每月領一千二在外企當前台的Mandy,奧運後和男友從海南度假剛回。她們都是「八○後」,共同的信仰只有一個,就是賺錢。

張瑩算是「八○後」少見自我要求高的一個了。汶川地震後,她打聽如何「賑災」,在友人協助下自上海搭機赴成都,再轉進什邡。很多人不相信身影瘦弱的張瑩吃得了苦,沒想到一待就兩個月。

此時,從岳陽到北京打工的小紅也來京兩周年。MSN碰上時她說,渾渾噩噩不知過了兩年,整天在迴龍觀轉,上班下班,下班泡吧,有時到K房「找解脫」。

相對小紅來說,Mandy算幸福了。很多人不解,為什麼「北外」(北京外國語大學)畢業的高材生當「前台」。她說,「輕鬆囉,時間又多,可看小說啊!」Mandy基本不愁吃穿,家裡數年前拆遷獲得上百萬補償金,如今是有屋階級,男友又是外企經理。

外表光鮮亮麗的「八○後」,就像北京、上海給人的第一印象,新興資產階級的代表。

不顧所有人反對去了災區的張瑩,回來整整瘦一圈。「我就是去感受和上海不同的東西」,還在上影念書的張瑩說,「在上海天天玩愛情遊戲,我都快瘋了!」但奧運結束後,廿三歲的小女子精神又來了,三天兩頭出點子,開公司,搞合作,拉贊助。

小紅被歸類為「北漂」一族。兩年前,為辦奧運,租金三百的北五環破落房舍拆掉了,沒工作只好投靠親友服飾店,當起「新同居時代」一員。她在網上登消息,不一會兒找到朋友同居,現在同居的已是兩年內的第五任男友。

一九八○年後出生的人,很多已活躍社會,甚至有相當成就。但不少人經歷改革開放後的物質享受,卻出現信仰危機。八○年後大陸從計畫經濟轉為市場經濟,多元思想已萌芽,加上「獨生子女」教育,讓他們普遍自由且叛逆。

張瑩雖有自己「想法」,但不知要什麼;小紅無法立足,只能「同居」找靠背,過一天算一天;Mandy工作穩定,卻不問人間世事,活在象牙塔。有人說,「八○後」是溫室花朵,他們會振振有詞反駁,「不就是你們親手搭建的溫室。」

不管社會責任,崇拜金錢物欲,失去道德標準,自我意識強烈,是「八○後」的符號。張瑩說,別總怪八○後,「現在掌權的五○後、六○後一代,又是什麼時代?拜金主義,沒有信仰,沒有公平正義。不就是這代人為八○後提供成長環境?有什麼好抱怨的。」

九二年北京召開「十四大」時,北大經濟系某教授聽聞中共通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決議」後,自教學樓頂樓跳樓自殺。「那是一個信仰轉換的年代,」發改委研究院的老張說,「雖然錯誤了一輩子的信仰,但還是信仰。」

現在信仰什麼?「鈔票吧!」對台灣充滿欽羡之情的老張說,「不像台灣還可信仰資本主義和民主自由。大陸逐漸也想通了這點,知道那是最終的價值,但很多事還是不能說。」

「很多人苦怕窮怕,現在不談意識形態、主義,只想好好過日子」,發改委待了二十年的老張說,「如果沒了信仰,又如何教育下一代?」

菁英湧現,新富崛起,當今的中國貌似崛起的壯麗大國。但老張擔心的是,一個缺乏人文素養、信仰和價值的國家,再壯大也是虛有其表。「台灣雖小,至少對自由民主有堅定的信仰,大陸這點是該好好思考。」

fsj 提到...

夏普的非暴力鬥爭

◆ 國際專欄─夏普的非暴力鬥爭

【郭崇倫】 2008-09-16 中國時報

政治學過去研究政治變遷與權力轉移時,很簡單的分為體制外的革命與體制內的選舉;但很多情況卻是兩者之外。譬如百日以來曼谷「人民民主聯盟」所領導的示威,既不同意重新選舉、也不同意公民複決,就是要求總理辭職;又譬如喬治亞與烏克蘭的「顏色革命」,都是從公民團體不滿選舉結果,指控不公開始,繼而占據首都市中心,發起大規模抗爭,迫使當權派讓步,重新選舉使得反對派上台。

他們採取的手段如此類似,不禁令人好奇是不是都詳讀了夏普﹝Gene Sharp﹞的非暴力鬥爭手冊《從獨裁到民主》(From Dictorship to Democracy)。

當然自他十五年前寫這本書之後,世界發生許多變化,不是夏普所可以預料到的;譬如網路與手機的發達。但是,夏普對抗獨裁政權的想法,卻歷久彌新;譬如警告與當權者談判的危險、剖析獨裁政權內部的弱點。他在書後詳列的一百九十八種非暴力抗議方式,羅列完備,更讓許多異議份子受益無窮;像是:模擬頒獎(第十四)、轉身蔑視(第五十四)、消極與緩慢的服從(第一一三)等。

年已八十,終身未婚的夏普,從研究生開始就對甘地與印度獨立運動非常關注,以研究非暴力抗爭為志願。在越戰期間,他身體力行,拒絕被徵召而下獄九個月。出獄後,他輾轉在英國與北歐求學、教書,最後落腳哈佛國際研究中心。

夏普其實從來不是一個行動家,書呆子也許是更好的形容。他的想法雖然付諸文字(七三年的九百頁巨著《非暴力行動的政治》),但要靠他人才能實現「市場價值」。他的第一位貴人竟是他的博士指導學生艾克曼;艾克曼畢業後,跟著華爾街大亨米肯,做垃圾債券買賣,賺了千萬家財,一九八三年他支助老師創辦愛因斯坦學社(Albert Einstein Institution),開始散播以非暴力方式對抗獨裁政權的方法。

四年後,一位美國前駐緬甸武官哈爾維在哈佛受訓時,接到夏普的傳單;出於好奇,他旁聽夏普上課,那時正值緬甸軍事政變,哈爾維立即感覺到非暴力途徑的效用,成了夏普的第二位貴人。三年後,哈爾維退伍,在邊境叢林教授反政府游擊隊非暴力手段,一九九二年,夏普受邀來視察「緬甸分班」,應當地游擊隊之請,寫了一本更易懂、更有操作性的手冊,從此誕生了《從獨裁到民主》。

這本手冊剛開始是在巴爾幹半島流傳,塞爾維亞青年反對團體Otpor用來發起全國不合作運動,逼使米洛塞維奇下台。接著,喬治亞與烏克蘭的政治異議份子到貝爾格勒來上課,導致喬治亞在二○○三年、烏克蘭在二○○五年政權接連更迭。誠如巴爾幹一位異議份子所說的,「你當然不可能進口社會革命,但是(革命的)知識是會轉移的」。

俄羅斯反對派也發現了這本書,網路下載翻成俄文,好不容易找到有勇氣的出版社印行,兩家販售的書店卻被焚。伊朗異議人士翻譯成波斯文,政府立即將夏普醜化為CIA間諜。

目前共有廿二種文字,包括西藏文、簡體中文可在網站免費下載(www.aeinstein.org/organizations98ce.html),就像善書一樣,夏普歡迎轉印散發,最近經費困難,大家各憑良心,每本捐助六美元。

夏普與台灣的淵源很早,黨外時代徐璐的《非暴力鬥爭的一一○種方法》就是取材於《非暴力行動的政治》。黃華擔任民進黨組織部主任時,也曾拜訪過波士頓的愛因斯坦學社。但最密切的則是在一九九四年,夏普曾應不分區立委林哲夫之邀來台兩周,南北演講十場;談的主題是群眾防衛,目標是嚇阻想要武力侵犯的敵國以及顛覆傀儡政權,引用的例子是立陶宛在九一年如何使用非暴力策略對抗蘇聯而重獲自由。

對抗獨裁者爭取民主,其實才是夏普的重點,但民進黨已經執政後,再強調非暴力鬥爭策略,就有些尷尬,民進黨後來強調夏普的非暴力只能是最後手段,「一切民眾的訴求都應該透過合法的程序立法」。

擁有權力者永遠強調合法,非法即意味著有些訴求被排除在外,累積的不正義一定造成反彈,否則紅衫軍、黃衫軍、「薔薇革命」又是怎麼產生的,這才是夏普手冊的真精神。 (clkuo@mail.chinatimes.com.tw)

fsj 提到...

希望拼圖:讓我們練習如何對待政見

【郝明義】 2008-09-26 中國時報

馬英九總統承諾在新政府就任後,對「我們的希望地圖」的回應,有了進一步發展。九月十五日,行政院來函,從我們的〈綜合分析報告〉中,選擇了四十一個希望正式回應。

當前政府要面對的事務如此之多,仍然撥冗注意這件事情,把一項政府與公民的對話行動,又往前推動一步,非常感謝。也想就接下來的情況,做些說明。

在這個行動一開始,選前和兩位總統候選人溝通之前,我們就說明了初衷:「如何監督政治人物(不只國家領導人),使他們不要亂開空頭支票,並實踐自己做過的承諾,是民主社會一個很大的課題。傳統的大眾媒體不是不能做這件事情,但是畢竟有其局限:一來主動權在媒體身上,二來媒體可能因為突發的其他新聞等因素而轉移焦點。」何況,除了突發事件的新聞版面排擠威力之外,政治人物自己也懂得如何「生產」新聞來轉移大家的注意焦點。事過境遷,大家很容易就忘在腦後。

幸好我們置身於網路時代,可以利用新的工具,嘗試做些過去的公民所沒法做的事情。掛在網路上的東西,不必擔心新聞排擠的問題,不必擔心大家一時的忽略就難以重拾記憶。因此,我們的設想是:如果「我們的希望地圖」上的某些希望是新總統承諾實現的,那可以掛上網站,然後讓網友每年回來一次,和新總統進行溝通,了解這些希望被實踐的情況。這樣,追蹤、監督政治人物的政見與承諾這件事情,就可以有更進一步的意義與作用了。

此外,在什麼時候把這些希望送給總統候選人,也是個重點。我們不想在選前就把希望整理出來送給他們,以免爭搶選票、奔波趕場的政治人物只是飢不擇食地,或是心不在焉地全盤答應,事後又七折八扣。所以,我們的「遊戲規則」是,即使候選人答應參加這個行動,我們還是會在他當選之後,才把整理出來的希望送給他過目,給他一段思考時間,然後請他選擇出可以回應的希望,再把這些希望掛上網站,當做未來追蹤、檢驗的標的。

這就是選後我們把希望地圖的〈綜合分析報告〉送給馬英九總統當選人,然後在新政府就任後近四個月,由他的內閣充分考慮、選擇之後,做了針對四十一個希望回應的由來。所以接下來我們要進行的事情是:

一,即日起,把行政院的這些回應放在網站上(http://hopemap.net/forum),以供網友進行滿意度的評分,投票期間至十月廿日止。十一月一日再彙整投票結果,在網路上公布。

二,「此後,每年五二○那一天,網友將回來看新政府提出的這些政策的進度與表現,進行滿意度的評分。新總統對於這些評分如果覺得需要答辯,可以在網上提出解釋。然後,希望地圖的網友根據他的答辯,再來提出一次滿意度的評分。」這樣做的目的是,「如此一年、兩年、三年、四年的累積,希望地圖的參與者就可以根據這些希望的政策實踐程度,當做給這一任總統打個考績的基礎了。」

因此應該可以說,「我們的希望地圖」固然重視許多希望的被重視,但更重視的應該是一個「如何促使政府和公民雙方都練習對待政見及政治人物承諾」的機制。

這種一年一次的對話,對政府固然有壓力,也有意義。首先,政府每年定期就自己的施政承諾做一次檢驗,可以持續有機會進行自我管理的提醒。第二,政府可以就政見的實現情況,養成和公民定期對話的習慣,有助於民主政治往更理性的境地提升。不必總是要到競選期間,才比賽聲嘶力竭,然後在聲嘶力竭中開出一些下次任期難以兌現的支票。

最後,這種練習對我們公民也有意義。過去,我們就聽過「政見是可以不必兌現」的說法,所以,「政見」到底應該如何對待,顯然對我們公民來說都還是個課題。而一年一度和政府理性的溝通,溫和但是堅定而持續的監督和檢驗,應該有助於許多人從「選民」過渡而成為「公民」。

現在,政府的回應來了。接下來的,就看我們公民如何回應了。

fsj 提到...

近貧補助電腦選的 肥老闆瘦窮人

【聯合報╱記者鄭國樑、林秀美、彭芸芳、張家樂/連線報導】 2008.09.27

行政院補助近貧,不少縣市發現名冊中竟有工廠老闆、還有月入八、九萬元的家庭,最多的是免稅的國小老師,讓送補助通知單的村里長和幹事一頭霧水,不懂補助標準為何?

「他家開營造廠,出入開休旅車,太太還到加拿大生產,怎麼是近貧?」高雄市苓雅區一名陳姓里長昨天看到該里「近貧計畫」補助對象名冊,嚇了一大跳。

不願透露名字的陳里長說,細看該里「近貧計畫」補助名冊,「約四分之一不是近貧」。「該補助的不補助,不該補助的卻補助,簡直是亂搞」,他準備在馬英九總統今天南下與黨員代表座談時告狀。

目前發現問題最多的是自營攤販和教師眷屬,因攤販免報稅,即使賺大錢也可能被列為貧戶;而國小老師不必報稅,老師眷屬可能因為房地產不在名下,而被列為近貧戶。在台東市,近貧補助對象不乏房屋仲介業者,甚至還有記者、退休老師。

桃園縣一名里幹事說,中央審核標準讓人匪夷所思,他們發現有些合乎申請規定的人竟住透天厝,一對月收入八萬元的夫妻,居符合近貧最高補助標準,如通過申請,這對夫婦每月可領六千元補助。

「有這麼好的事,是不是詐騙集團」?南投縣草屯一名工人說,他最近接到近貧補貼的通知,每月可領三千五百元補助。朋友都說那有這麼好康,以為又是詐騙。

南投縣社會處救助課長李誌寬說,這次近貧對象選取,完全是「電腦撿的」,但有些所得資料並不確實。像南投一名賣爌肉飯的老闆,個人綜合所得十幾萬元,但他開賓士代步,竟被列為近貧補貼對象。

桃園縣政府社會處社會救助課指出,近貧計畫名為「照顧近貧、工作所得補助方案」,全國總計約四十萬人受惠。由於近貧名單是從九十五年財稅資料篩選出,如有人為了逃漏稅,刻意低報所得,就可能被列為補助對象。

※ 亂七八糟,做事別偷懶,應當實地訪查。



◆ 官員滿頭包 忙著「補」破洞

【聯合報╱記者李志德/台北報導】 2008.09.27

內政部「近貧補助」計畫補到老闆,內政部相關官員聽到消息相當驚訝,不明白這個經過「一再推演」且有兩層機制把關的計畫,究竟在那裡出現漏洞,強調會提出檢討。

內政部社會司長曾中明表示,篩選近貧方案的補助對象,第一步是查閱個人所得稅申報資料,選出收入在卅萬以下、有固定工作的國民,但「所得低不是唯一的標準」。下一步還要清查他們有沒有不動產、一親等家屬的撫養、收入情況等等「排富措施」,最後再排除低收入戶。

經過上述層層篩選機制,如果有老闆級的民眾還是可以被認定為「近貧」,曾中明表示,政府需要了解這個個案的具體情況,藉以檢討這層層篩選制度,究竟那裡出了問題。

曾中明強調,名單選定後,政府會發出申請表格,請領補助前還需要村里長蓋章證明,透過在地村里長來認定申請者究竟是不是「近貧」。

fsj 提到...

篩選近貧誰想當壞人?系統信任正在毀損中

* 觀念平台─系統信任正在毀損中
* 內政部:會交叉比對剔除不符者
* 篩選瑕疵 內政部:基層代「注意」
* 責任落到基層 誰想當壞人?
* 篩選近貧 里幹事遭恐嚇辱罵

◆ 觀念平台─系統信任正在毀損中

【何彩滿】 2008-10-07 中國時報

看來詐騙與謊言,不論是政治還是民生,台灣人都要學習與之共處。我們每日都要提醒自己,不要受騙,時時留心報紙與媒體報導的案例,多多吸收他人受騙經驗,引以為鑑,免得犯下同樣錯誤,再來悔恨自己怎會那麼傻,卻從不敢責怪是怎樣的制度讓這種事情一而再地發生。

當詐騙不再是媒體報導的個案故事,而是發生在周遭親人的親身經驗,而且不只單一親人,而是數個例子,詐騙似乎就成為台灣生活的一部分。「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究竟意味著什麼?量變產生質變,台灣的社會秩序與制度維護系統出現結構性的有問題,這就不是單純因為愚蠢而受騙的個例。

我居住在香港,雖偶聞有詐騙的例子,但是詐騙的手法與案例非常不同於台灣。我常想,為何台灣成為詐騙集團的天堂?是什麼樣的社會環境比較容易產生詐騙?

試想,跟過去老阿嬤時代的金光黨手法不同,現今的詐騙不是利用受害者的貪心;也不同於歹徒從日本學習過來的經驗,以親人的情感作為綁架的幌子。今日發生在台灣諸多的詐騙案例,乃是利用民眾對於政府機關的信任,來誘拐你上當。

歹徒假稱為法院、地檢人員、出示法院公文、假的警員證,當受害者一步步的上當,金錢固然瞬間流失,隱藏在每一起詐騙集團與受害者故事的背後事實,卻揭露了一個社會的系統信任正在毀損中。當然,不是「真的制度」的錯,而是歹徒的錯。問題是,為什麼歹徒可以在台灣用這樣的手法行使詐騙成功?一次可以是僥倖,現下卻是數不清次的得逞?

台灣社會究竟出了什麼問題?警力不足?警察的能力不足?還是整個維繫治安的系統有問題,以至於辛苦的警察們也力不從心?維護治安不能只是倚靠電子圍牆。歹徒能夠利用這套系統行騙,不僅僅是警力這個環節出問題。

前陣子,中央研究院張笠雲教授來港發表一篇文章,值得兩地社會深思。該文評比香港與台灣居民的幸福感指數,其中一個衡量的指標,就是系統信任。她的研究顯示,港人相對於台灣人而言,比較相信政府、機關與制度,而這種對於制度的信任實際上會影響人民的心情與幸福感。

在台灣,每個城市都住著自己的親人,一個親人受騙,影響著眾多家庭的心情,雖然我們安慰自己,至少還活著,但是想到親屬辛苦大半輩子的退休金是因為對於公家機關的信任而上當,一股憤怒就不知道該向誰發。地方首長若是重視人民的幸福感,就不要只是著眼於表面問題,特別是在乎「治安數據」的亮麗。人民已經因為對於公家機關的信任而吃虧上當,受害者報案當兒,卻經常因為警察的消極因應,就更挫折,而這一切都在弱化人民對於制度的信心。

當人民分不清楚真的假的,且系統無所依,那才是台灣社會的危機。

※ 系統信任是社會資本之一。



◆ 內政部:會交叉比對剔除不符者

中央社 2008.10.06

外界批評政府工作所得補助方案浮濫,連企業主、小學老師都接獲補助通知。內政部今天表示,收到縣市政府匯整的申請通知書後,會交叉比對,剔除資格不符者,做好篩檢工作,預計十月二十日將補助款撥入符合資格者帳戶。

內政部次長賴峰偉下午受訪表示,針對配偶為職業軍人、國中以下教職員、申請人及配偶為公司行號負責人以及經濟條件改善無需政府補助這四大類,會請國防部、財稅中心等單位提供資料,加以剔除,也會請村里幹事把關,協助篩檢。

內政部社會司長曾中明說,工作所得補助方案申請通知書經鄉鎮公所寄發,已送達適格者手上,填妥相關資料,依規定必須在明天之前寄回鄉鎮公所,鄉鎮公所匯整後送縣市政府,再送給內政部。

他表示,內政部收到所有申請通知書後,會交叉比對並篩檢,將不符合資格者剔除,加強把關,預計十月二十日將補助款匯入符合資格者帳戶。

曾中明提醒,不符合領取資格而領取補助者,溢領的補助,經以書面要求本人或法定繼承人在六十天內繳還,逾期未繳還,將依法移送強制執行。

賴峰偉說,工作所得補助方案非百分之百完美,希望靠大家努力,協助改善,讓方案更完美。



◆ 篩選瑕疵 內政部:基層代「注意」

【聯合晚報╱記者鄭文正/台中市報導】 2008.10.06

內政部實施近貧方案,卻因「電腦篩選」,有的一點都不需要補助,也被列入,引起爭議,內政部急轉彎,又要地方政府嚴格篩選。

台中市長胡志強上午在市府主管會報上指出,內政部實施近貧專案補助未經「通盤考量」,訂了標準由電腦選擇寄到地方後,又改變政策,要基層把關複檢,並要求地方更嚴格執行,如此一來,一定會遭人質疑「為何被內政部選出,你們公所卻刁難?」

胡志強說,如果基層嚴格執行,一定會被批,這是吃力不討好,但他仍要基層里幹事盡量做好。

報稅不完整 電腦自動列補助

胡志強透露,內政部長廖了以兩天前打電話給他,告訴他這個方案在執行時發生問題,因為個人報稅不完整或夫妻所得沒有列入,導致電腦篩選補助對象時,有些不符條件者也被列入補助。

廖了以希望市府區公所的基層里幹事能代為「注意」,若有發現資格不符情況者,能在資料表格內「註記」,讓內政部在最後篩選時能發現。

胡志強:中央鬆地方嚴 吃力不討好

胡志強說,他告訴廖了以「願意配合」,但內政部只有一個執行辦法交代下來,但沒有正式公文,他希望內政部來文,這樣基層在執行時才有依據,以免惹爭議。

他不希望政府政策變來變去,應該有標準方法、通盤考量才上路,不要讓人莫衷一是。



◆ 責任落到基層 誰想當壞人?

【聯合晚報╱記者陳信利、翁禎霞、張家樂、鄭文正/連線報導】 2008.10.06

「照顧近貧─工作所得補助方案」本月起發放,各地的狀況很多,例如有些經濟狀況不錯者收到請領補助通知,一些符合條件能領的卻未收到通知,而各地村里幹事則抱怨,內政部要他們從嚴審核,「誰要當壞人?」,且要村里幹事道德勸說接到通知者放棄申請,簡直不可能。

屏東/沒窮到要補助也收到通知

屏東縣總計有1萬7382人符合資格,不過一些收到通知單的民眾「還是覺得怪怪的」,因為他們自認沒有窮到需要補助;但是最火大的還是那些明明符合資格、卻等不到通知單的民眾,有人天天向鄉公所抱怨:「為什麼我沒有?」,鄉公所就快抓狂了。

篩選依95年度財稅申報資料

屏東縣與花蓮縣社會處都強調,由於內政部依95年度的個人所得申報資料為主,和現狀「有時間的落差」,篩選作業顯然不夠周延。

因此,各縣府社會處都要求村里幹事可以在申請書上加註說明。不過,村里幹事都透露「誰要當壞人?」,有的人明明家裡住樓房、出入都是汽車代步,但是照樣收到通知單,這年頭哪有人嫌錢太多,要村里幹事道德勸說對方放棄申請,簡直不可能。

南投/里長:合不合規定 誰知道

南投市一名里長說,「突然寄來一堆名單,就要叫我們來當壞人,把不合規定的剔除,我們那會知道,那些里民一個月賺多少錢?」有幾名里長都拒絕審查,後來就都由里幹事來做。花蓮縣的村里幹事也反彈表示,要他們「做壞人」,太沒道理了。

台中/老師、軍人配偶也列補助

台中市西屯區的一名里幹事說,轄區有幾位是夜市路邊攤的老闆,生意好到不行,但他們這方面沒報所得,所以國稅局的資料顯現不出來,結果被列入可請領補助。市府人事處長林煜焙表示,他有一位朋友,家產及工作所得都比他多,竟也列近貧專案的補助對象,讓他內心感覺很不公平。

另外,還有不少無需申報所得稅的老師、軍人配偶名列其中,各地縣府社會處已指示村里幹事協調這些對象主動放棄申辦,否則一經查出,補助款將被追回。

花蓮/未合資格會追回

花蓮縣府社會處長丘永台說,因申領近貧補助是屬「申請制」,申請人必須在申請單上簽名切結,若事後被查出有人並非近貧,卻已領取補助款,將會被追回,並可能會被稅捐單位一併追繳逃漏稅款,非近貧者應三思,勿貪小便宜而得不償失。



◆ 篩選近貧 里幹事遭恐嚇辱罵

【聯合報╱記者彭芸芳/新竹報導】 2008.10.07

「政府要給我紅包,算我好運,你敢把我刪掉!」新竹市被內政部點名作為全台示範點,60名里幹事過去2天放棄休假,全力拚「近貧專案」的家戶訪查,里幹事被迫扮黑臉,篩選近貧補助名單,結果被當詐騙集團、被恐嚇、被罵等,怨言四起。

昨天竹市3個區公所湧進民眾要求申報近貧補助,「我們工廠的同事都有收到通知,說政府要每個月發幾千元,我更窮也要補助」、「我隔壁的在開工廠,為什麼被列為近貧戶,不公平」,這樣的質疑不斷,讓承辦人備感壓力。

內政部長廖了以昨天致電市長林政則,表達對全市里幹事辛勞的感謝,不過聽在基層里幹事和社工人員耳裡,頗覺淒苦。

原因是,里幹事們本月3日中午才被通知逐一訪視中央列出的4687名貧戶,並列出不合格者,週日晚間九時前要完成,以備廖了以昨天接受立委質詢。

社工員和里幹事們提出,為什麼近貧名單不從一開始就由基層陳報上去,卻由中央簡略地以完稅資料過濾,然後直接發函給當事人,讓當事人開心誤以為每月可領到3000元到6000元的近貧補助,再要求里幹事逐戶訪查,並剔除「不太窮者」,多此一舉。

這些近貧申請人,包括配偶為職業軍人、公私立國中以下教職員、本人和配偶為公司行號登記負責人、經濟條件已改善者。還有一項規定等於要里幹事認定是否符合近貧資格,「如果被我註記,當事人會不會揍我?以後我的業務怎麼執行?」

有里幹事直言,這項措施不僅無法真正幫助需要者,甚至草率、倉促、不得體,基層里幹事辛勞就罷了,拿到錢者也不會感謝政府,沒拿到的會怨政府,太可惜了。

※ 高層犯錯,基層收尾。

fsj 提到...

沉睡中的老人人權

【邱天助】 2008-10-08 中國時報

今年的重陽節似乎更冷了,除了幾個零星的「人瑞禮讚」外,一些老戲重演的崇老敬老儀式並未引起媒體多大的興趣。多年來,政府對於老年政策仍然「老狗變不出新把戲」,總是在福利的框架下打轉,事關高齡者生存權利的「老人人權」,至今依然只是一些老年學者的午夜囈語罷了。

因此,雖然十五年前台灣已經邁入老人的國度,但至今還是一個缺乏「老年意識」或「年齡意識」的社會。多數人對於年齡所造成的不平等社會地位與權利關係,並未有深刻的覺醒與反思,更不要說起而行之高聲爭取「老人人權」;平時縱然有些老人權利要求的浮現,也往往立即陷入殘補式福利思維的泥淖,缺乏積極的權利意識,老人逐漸成為被邊緣化的社會類屬。

根據統計,台灣老人約占總人口的百分之十,然而,二○○六年自殺死亡卻占百分之二十,老人自殺死亡率達四比一,遠高於一般人的二十比一;此外,老人勞動參與率逐年下降,老人貧窮率、老人虐待案卻直線上升。有關「老人人權」仍然停留在一種社會調查的紙上作業,實質上並未引起政府機關、社會大眾廣泛的注意與迴響。

在近代人權發展史上,「老人人權」屬於第二代的「積極權利」,主要以經濟及社會人權為內涵,範圍及於工作權、經濟權、社會福利權、勞動人權、組織工會、醫療保健、教育訓練。

依照一九四八年聯合國的「世界人權宣言」及人權公約,老人人權應包括下列三項:一、老年人應有維持基本生活水準之所得;二、老年人應有地點、設計及價格適當之居住環境;以及三、老年人應有依個人意願參與勞動市場的機會;聯合國大會在一九九一年通過的「聯合國老人綱領」中,更提出五種老人權利:獨立、參與、照顧、自我實現與尊嚴,其中特別強調老年人應有工作的機會,並在各項基本需求上獲得滿足。

次年,聯合國通過的「老年宣言」中,並希望政府與非政府組織、學院、私人企業,在社會的相關活動上合作,以確保老年人在生活上獲得適當的需求滿足。

近年來,更由於「老年卓越理論」的興起,強調老年生命風格的優越性,打破以年輕人為基礎的社會建構迷思,因而,老人人權進而擴展到精神、文化的維繫與創造。簡而言之,老人人權基本上是以反對老年歧視或年齡歧視為主軸,希望建立一個老人生活無障礙、生命有尊嚴的社會。

人權是人類存有普遍應享的權利,包括公民、政治、經濟、社會、教育和文化。從歷年的調查顯示,台灣的老人人權在各項指標上的表現都低於三分,顯示老人人權在推動與實踐上的低落,更令人擔心的是這項調查並未引發社會大眾的關注,進而採取任何行動,包括老人團體或組織,老人人權一直在社會福利溫暖紗幕的掩飾下隱然消失。因此,做為老年人研究工作者,在重陽節的日子,必須重申老人人權的主張,期待以「積極老化」的概念,讓台灣成為無分年齡、全民共享的社會。

依世界的趨勢,「老人人權」至少應包括下列不可分割、相互依存、彼此關連的權利:老人有權要求獲得足夠的生活所需,包括食、衣、住、行、育、樂;充分的社會安全、支持、保護和照顧;充分、有效的醫療照顧,以維持最高可能性的健康標準;以及尊嚴的對待,尤其對老人生活形態、生命風格的尊重。

此外,老人有權要求再教育或在訓練的機會,增進自身的能力,甚至達成最高潛能的開發;老人也有權要求免於任何的年齡歧視,包括工作、休閒、消費、婚姻、語言、健康照顧和社會服務;老人更有權要求免於被汙名化的恥辱,例如在人口統計學上將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全列為依賴人口。(作者為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教授)

※ 等台灣高齡化,這方面自然會長進。



◆ 我有話說─救貧 內政部當送財童子

【王伯仁/台中市(媒體工作者)】2008-10-08 中國時報

內政部主辦的「近貧救助」方案,已明顯出現「荒天下之大謬」的嚴重失誤,內政部卻還堅持實施下去,這可是會造成人民把政府當白痴看待的後果。馬政府實施的「近貧救助」方案,其實就是仿效外國的「退稅方案」,只是稍加變化而已,「助貧助近貧」更佳於齊頭退稅。

名稱不重要,重點在於要讓有限的救助金錢,送到應該得到救助的人手中,這才是正確且有效。如今卻不是,各地都已爆出月入數十萬元或地方經濟寬裕的人士,收到數千元救助金,連收入在一般水準之上不必繳所得稅的老師、軍人,被通知具領救助金的大有人在,這簡直比「要五毛給一塊」還要糟糕,因為絕大部分以上所指的人士,並不會想要這筆「天上掉下來」的錢,政府卻要硬塞給他們,令人尷尬,要厚著臉皮去領,消息傳出去,恐怕難逃「夭鬼」之譏,以後怎麼立足鄉里?

這樣離譜的荒唐事,內政部卻全部推給了電腦。但人人皆知,電腦只是硬體,寫軟體操縱的可是官員,你給電腦一大堆沒有繳綜合所得稅民眾的名單,沒有勾稽沒有篩選,電腦遵命「隨機抽選」,結果當然會「近貧」和「非近貧」混雜不分。沒有繳所得稅,不是當然都「近貧」啊!內政部犯了如此大錯,不知趕快「朝令夕改」,竟還要硬拗下去。

新選出的柏台大人啊,尤其王建?院長,平常嗓門大,為何現在噤聲不語?這個大烏龍,難道還不到調查彈劾的程度?你們若還不調查彈劾,恐怕人民要調查彈劾你們了。

※ 人民可能先用雞蛋彈劾

fsj 提到...

年輕人一身債 爸媽咬牙紓困

【聯合報╱國際中心/報導】 2008.10.10 0

華府為金融市場紓困,愈來愈多家庭也考慮採取紓困行動,救助債台高築的年輕成年子女。

許多成年的年輕人背負沉重債務。曾申請學生貸款的三分之二大學生,平均債務達到2萬2,000美元。

等他們畢業,卻碰上經濟低迷,起薪沒有增加,愈來愈多大學畢業生甚至找不到工作,還不起債的人也有增無減。因此,愈來愈多父母面對困難選擇:要不要幫孩子?怎麼幫?

這種決定涉及重大利害關係,包括孩子可能倒債、信用掃地、錯失上研究所或買房子的機會,甚至薪水遭到扣押。父母如果為貸款擔保,也可能惹上麻煩。

連向來堅持孩子為自己的財務負責的父母,面對貸款困難或工作難找,都不得不出手幫孩子一把。

到目前為止,信貸危機對年輕貸款人造成的衝擊還很小。政府已加強提供學生貸款,延期償還和調整償還條件的比率也急遽提高,協助降低賴債案件。

但是,賓州居民艾倫說,現在很多人很煩惱學生債務,因為孩子正面對歷來最糟的就業市場,身上還背負沉重債務。艾倫有3個積欠學生貸款的20多歲子女。

有些父母咬牙加碼。賓州一名女生花了16萬美元念完大學,欠下2萬美元債務,卻只能找到年薪不到4萬美元的工作,根本養不活自己。因此她的父母幫她付貸款,說服她搬回家、準備申請上法學院,希望找到待遇更好的工作。

專家建議,父母幫孩子時,應加強他們對自己負責,強迫他們遵守預算,必要時向他們提供貸款,不是贈款,而且要寫借據。

fsj 提到...

越來越多子女 資助父母

【世界日報╱美聯社德拉瓦州克雷蒙13日電】 2008.10.14

越來越多的成年子女不惜動用自己的積蓄和退休基金,甚至負債,以資助陷入經濟困境的父母。

退休者面臨巨大醫療開支,他們的壽命延長使退休基金日益枯竭,從食品到汽油和取暖油的各種物價飛漲,加劇了退休者的經濟窘境。聯邦人口普查局的最近統計顯示,搬到成年子女家住的父母增多67%,從2000年的210萬人,增加到去年的360萬人。

德拉瓦州克雷蒙鎮59歲的蘇.馬丁傾心盡力照料84歲的母親,在自家隔壁為母親買下一棟房屋。原本打算明年退休的馬丁有退休基金,但母親沒有,因此她準備繼續工作,以幫助支付母親的社安福利金和糧食券無法滿足的房貸與生活開銷。

也有子女為單獨居住的父母提供支援,甚至父母尚未到退休年齡也如此。馬里蘭州陶森大學研究老年人問題的主任唐娜.瓦納說:「資助父母非常普遍,比人們意識到的更多。人們除了告訴好友之外,一般不談論這一問題。」

去年負責進行照顧他人調查的瓦納發現,子女平均拿出10%的收入資助父母。她說去年有位受訪的女性共兄弟姊妹4人,但唯有她願意照顧50歲的父親,讓父親搬來一起住。

馬丁要承擔母親越來越多的開銷,除房貸之外,還要為母親付水費、草坪養護費和比去年增多一倍的取暖費,並給母親零用錢。她周末與母親一起用餐,並準備更多的飯菜留給母親食用。她說:「要讓老人保持以前的生活品質並不容易。」

fsj 提到...

近貧方案猛出包 內政部被K

【羅暐智/台北報導】 2008-10-16 中國時報

國內經濟不景氣,內政部因此推出一連串短期的濟貧方案,不只工作所得補貼方案(俗稱近貧方案)漏洞百出,至少有十六萬的貧戶是「補貼孤兒」,立委也檢舉連鄉代都可以領,不只如此,連國民年金的發放都出現了問題。

國民黨立委賴士葆昨日指出,部分公家機關的清潔工,退休時領了數萬元的紅包,卻被內政部擴大解釋視為退職金,「只要領國庫一毛錢就不符請領資格」,內政部發函勞委會拒發國民年金,已有一萬多人遭追回。

內政部長廖了以表示,他不認同這樣的作法,也表達歉意,需要一點時間去研議,該做的行政裁量會做,如需修法部分,內政部會主動提出修法。

立委要求檢討補助對象資格

內政部近日推出的近貧方案,截至年底,將動用預備金五十七億元,明年則編列九個月共二O二億元預算支應,總計推行約一年時間。朝野立委質疑,總共二五九億元的經費,卻沒有法源,明顯有缺失,揚言凍結明年度預算。

立法院內政委員會昨日初審內政部相關單位預算,二O二億元的預算一毛未刪,不過朝野立委要求,內政部進行第二階段補助時,須先檢討補助對象資格與審核辦法,於下會期向內政委員會報告。

民進黨立委邱議瑩昨日在內政委員會指出,不只村里長收到近貧方案的通知,連屏東縣九如的鄉民代表也收到通知,「都可以當鄉民代表,怎麼會是貧戶?」她譏此方案是「垃圾方案」,該照顧的完全沒照顧到。

登記有案十六萬戶未獲補助

立委陳節如進一步指出,低收入戶有分級,扣掉馬上關懷、近貧、弱勢家庭補助等方案,光是登記有案的,就有十六萬戶沒領任何補助,不符公平正義原則。

廖了以表示,目前用的是九十五年的財稅資料,預計一個月後會有九十六年的資料,他允諾會去更新資料,努力篩選去真正需要的對象。



◆ 「近貧」經費初審過關 藍綠都罵

【聯合報╱記者何明國/台北報導】 2008.10.16

立法院內政委員會昨初審內政部九十八年度近貧方案預算,二百零二億元的經費全數照列通過,但藍綠立委都強烈抨擊這項政策沒有法源。

民進黨立委邱議瑩等人提案凍結近貧方案預算,但人數不敵被擋掉。民進黨籍立委陳節如等人則提案通過,要求內政部應檢討該方案第二階段,修正補助對象的資格及審核辦法,於下會期向委員會報告。

面對各方壓力,內政部仍準備在廿日發出第一批近貧補助金,不過為避免錯發,第一批將先發給單身者,以排除家有軍教人員的可能。

國民黨立委吳育昇昨天警告內政部長廖了以,馬英九總統「非常強調依法行政」,但近貧方案沒有法源,「只要有人去告,你們完全站不住腳。」

吳育昇要求內政部應找到法源依據,重新建立發放標準,否則爭議永遠無解。吳育昇說:「到時候引起的政治風暴,你(廖了以)首當其衝,還影響整個內閣。」

立院內政委員會昨天審查內政部預算,藍綠立委對近貧方案補助對象的爭議砲聲隆隆。民進黨立委邱議瑩痛批近貧方案沒有法源,內政部花兩百多億元「做非法的事」,「又告訴人家,你領到了,(若不適格)我們可以追回」,這完全都是在非法狀況下,「這是什麼國家社會。」

邱議瑩痛批,近貧方案是垃圾方案,真正要照顧的人照顧不到。她說,據九如鄉公所接到通知單,居然有鄉民代表可以領近貧補助,村里長更有一百廿五人中選。民進黨立委余天、陳節如、黃淑英也對近貧方案補助不當強烈批評。

廖了以答詢時承認沒有法源,發出去的追不回來,所以在申請書要當事人簽字切結。

※ 連法源依據都沒有,惡搞?

fsj 提到...

張銘清 「最有意思的共產黨」

* 張銘清 「最有意思的共產黨」
* 張:台灣不是很民主嗎?
* 台灣 滿手談判籌碼「打」光了
* 蔡英文說遺憾 綠批張銘清挑釁
* 張銘清事件 海基回函海協:已追肇事者責任
* 王定宇:沒推人 張銘清:就是他
* 火爆抗議 張銘清推擠跌倒 火速懲處 南市警局長降調
* 在場3名便衣 為何沒制止?
* 漏洞!張銘清維安 國安局缺席
* 旅行業者憂慮台南地區排不進陸客團
* 張銘清事件 中國記者:在多元社會算正常
* 張銘清事件 大陸評論:彰顯台灣社會開放
* 兩會熱線:江陳會不變
* 觀念平台─外交休兵的虛與實

◆ 張銘清 「最有意思的共產黨」

【聯合晚報╱記者黃國樑/台北報導】 2008.10.22

海協會副會長張銘清被追打推倒,在台灣媒體駐北京記者的眼裡,張銘清擔任國台辦發言人時期,其實是一個最有幽默感,也最能抓住台灣媒體的心的發言人。

張銘清早年是新華社記者,因為表現傑出受到賞識,進入國台辦新聞局工作,並且升任新聞局長,成為國台辦發言人。

發言幽默 台灣「分身」紅

比較起來,現在的國台辦發言人李維一及范麗青,李維一斯文,回答總是一板一眼,范麗青也是新華社記者出身,但有些羞澀。張銘清擔任發言人時,很容易就明白媒體需要,聲音抑揚頓挫明顯,他的回答都帶著一絲幽默,因此才成為被邰智源模仿的對象。

張銘清在發言台上,的確是一副共產黨模樣,接觸他很深的台灣媒體記者,卻覺得他是最有意思的共產黨。張銘清喜歡在新聞事件後,請台灣駐京記者吃飯,約莫在八、九年前,有一次張銘清在釣魚台大酒店請吃飯。張銘清注意到裡頭有好多位女記者都還未結婚,就問她們都快三十歲,甚至超過三十歲了,為什麼都不結婚呢?

女記者是說工作太辛苦,碰不到合適對象,張銘清低頭沈吟,拿著筷子不斷攪著餐桌上一鍋雞湯,女記者終於說請發言人不要操心,一定要會好好找對象的,張銘清聞言就笑了。

這可以看出張銘清是一個有真性情的人。熟知他的記者看到早上張銘清啜泣這一幕,就知道是真實的,因為張銘清犯不著靠這件事情去製造同情。

喪女之痛 只想過平靜生活

張銘清約莫四年前就已自國台辦主任助理的職務退下,讓張銘清退休的,除了年齡,就是他的獨生女兒因為癌症在五年前過世,他與女兒感情很深,因為一胎化政策,只有這麼個寶貝,但卻是白髮人送黑髮人,這件事對張的打擊很深,也讓他對很多事情有著不同的想法。

自國台辦退下後,張銘清雖掛名海協會副會長,重心卻在廈門大學,多數時間在廈門,廈門、北京兩頭跑,海協會的事情,他過問得不多,看得出來,喪女之痛,讓張銘清想要有一個更平靜的生活。

※ 難怪他看起來有點不一樣。



◆ 張:台灣不是很民主嗎?

【洪榮志、黃文博、陳洛薇/綜合報導】 2008-10-22 中國時報

「這只是一小撮人的暴力行為,不代表全體台灣人民。他們的目的是要破壞兩岸關係,阻止和平發展」,大陸海協會副會長張銘清昨天晚上在大天后宮措辭強硬地公開譴責暴力;他還指出,希望他個人的犧牲,可以換取海協會長陳雲林來台訪問時,安全更有保障,「希望暴力到我為止。」

經過一整個下午的休息後,張銘清傍晚仍依照既定行程,率領來台的學術參訪團,前往台南市一級古蹟祀典大天后宮參拜及用餐。

稍早,國民黨中常委謝龍介代表黨主席吳伯雄前往探視,謝龍介轉述張銘清的說法表示,他很確定自己遭人推倒,也很疑惑「台灣不是很民主嗎?」,對自己遭暴力相向感到十分錯愕。

張銘清指出,這是他第三次來台的第三天,也是最嚴重的暴力事件,但亦是預料中的事;身為受害者,他對暴力事件感到痛心,除了強烈譴責暴力事件的策畫者和製造者,也已向有關部門提出告訴。

他還說,海協會已經來函要求有關部門,嚴肅處理這起事件,並保護他的人身安全。

同時,全世界華人圈也都打電話來關心他的情況,對此他相當感謝。

張銘清強調,一個文明、法治的社會,不會允許這種野蠻的情況再度發生。他相信這一小撮搞暴力的民眾,絕不代表台南民眾與台灣人民,這起事件也不會影響日益好轉的兩岸關係。

張銘清認為,製造這起暴力事件的人,無非是要破壞當前日益好轉的兩岸關係,阻止兩岸關係朝和平方向發展。但暴力事件不僅不能達到他們的目的,反而是拿石頭砸自己的腳。

對於有人質疑如此暴力事件都會發生在他身上,以後大陸同胞到台灣旅遊是否也會遭遇到相同的待遇?

張銘清則表示,他的犧牲反而能讓以後前來台灣旅遊的大陸同胞,包括海協會會長陳雲林在內,都能得到更好的人身安全保護。

※ 不管是什麼立場,暴力就是不對。



◆ 台灣 滿手談判籌碼「打」光了

【聯合報╱本報記者李志德】 2008.10.22

張銘清在台南遭到攻擊,說明了一件事:政客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通常是兩回事。

張銘清來台訪問,雖然表面上和正在籌備的二次江陳會不相干,但以時間上的接近以及張銘清身分的敏感,一言一行,都會直接影響江陳會的氣氛,以及雙方談判開始時,無形的立足點。

在台灣舉辦江陳會時,我有兩大「主場優勢」,第一是「民主」、「自由」和「多元」,昨天上午的衝突,並不是張銘清來台第一次碰到嗆聲,在張銘清演講場合舉布條嗆聲,的確是民主社會常見的表達方法,中國領導人胡錦濤、溫家寶訪問歐美時,不管聲援西藏、要求釋放政治犯或是要求民主改革,這類抗議始終是形影不離。

張銘清前天在演講時被嗆,再怎麼心裡不舒服,也只能微笑保持風度,甚至自嘲兩句,因為他很清楚,台灣是一個有言論自由的國家。但俗話說「君子動口不動手」,在「動口」與「動手」之間,就是文明與野蠻的鴻溝。

但諷刺的是,張銘清前天被嗆,還引泰戈爾的話自解,曾幾何時,以民主法治自傲的中華民國國民,竟然需要一個共產黨人來教育我們應該「誓死捍衛別人說話的權利」?

第二大主場優勢,是日前爆發的毒牛奶事件。在這件事情上,台灣毫無疑問地絕對是受害者,為了平復台灣民眾的反彈,中共當局再不願意,也不得不不讓食品安全議題「插隊」,成為二次江陳會的協商議題,一個醞釀不到三個月的事件,立刻能搬上檯面協商,放諸兩岸協商的歷史,只此一次。

為了維持這兩大主場優勢,我方談判團隊可說是想盡方法,一方面強調示威抗議是台灣社會的常態;另一方面則用民調等方法,為毒牛奶議題保溫,強化「對岸欠我們一次道歉」的印象。就是希望在正式談判開始時,掌握比對方更多的籌碼,爭取有利的談判結果。

但昨天發生的暴力事件,讓台灣從被害人變成了加害人,從毒奶粉事件以來累積的滿手談判籌碼,被這起暴力攻擊事件花光光。前年一月,為了抗議中國青年報旗下的「冰點」周刊被勒令停刊,作家龍應台寫了一封給中共領導人胡錦濤的公開信,名叫「請用文明說服我」。王定宇率眾對張銘清暴力相向,離「文明」兩字豈止十萬八千里,少了文明,喊再多「愛台灣」的口號,事實上都「禍台灣」的丟人行徑。



◆ 蔡英文說遺憾 綠批張銘清挑釁

【聯合報╱記者林政忠/台北報導】 2008.10.22

大陸海協會副會長張銘清昨天被綠營人士追打。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下令調查;民進黨也發出強硬聲明,質疑張銘清出身國台辦,對台灣社會有一定了解,有義務避免衝突,但張來台期間公開說,「沒有台獨就沒有戰爭」,這是挑釁威脅的言詞,台灣人民無法接受。

對於民進黨台南市議員王定宇率眾抗議引爆衝突,蔡英文表達遺憾,並指示台南市黨部針對王定宇和其他黨員的行為,盡快提出調查報告;王定宇則聲明沒有動手打人。

張銘清遭追打事件之後,民進黨中央官方網站下午三時左右就遭到對岸反擊。民進黨文宣部主任鄭文燦指出,中國網軍透過跳板攻擊,造成黨部官網的流量塞爆當機,新聞稿都發不出去,黨部已經通報刑事警察局處理,並嚴厲譴責惡意的網路攻擊。

電視新聞昨誤報蔡英文「要究責」,黨部電話馬上被灌爆,反對黨中央對王定宇究責。

民進黨發布聲明要求社會應冷靜以對、避免對立;並指張銘清來台的人身安全,馬政府應負最大責任;同時表示民進黨反對肢體衝突,但人民有權以和平非暴力方式,大聲表達政治主張,這也適用海協會長陳雲林來台的處理原則;國民黨不要見獵心喜,進行政治操作,或藉機抹黑民進黨。

蔡英文說,該事件不會影響一○二五大遊行,相信遊行民眾會和平訴求;黨也會告知民進黨黨員,處理群眾事件要特別注意基本規則。

是否擔心陳雲林來台發生類似事件?蔡英文說,部分支持者感受特別深,會有一連串憤怒、不安與焦慮;陳雲林也應慎重考慮是否來台,「來人家家裡作客,應該考慮人家的感受」。



◆ 張銘清事件 海基回函海協:已追肇事者責任

中央社 2008.10.21

中國大陸的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張銘清在台南遭到抗議民眾推擠跌倒一事,海峽交流基金會今晚回函海協會,說明政府立場。海基會表示,政府已經依法追究肇事者責任,也採取嚴密措施保護張銘清往後行程;未來仍會在和平、理性與尊嚴基礎上,繼續推動兩岸交流。

針對張銘清遭抗議民眾推擠跌倒一事,海協會下午發函海峽交流基金會,對張銘清事件表示強烈憤慨和嚴厲譴責。並要求嚴懲肇事者,採取措施保護張銘清的人身安全,確保此類事端不再發生。

海基會晚間回函海協會,表達政府對此事的看法。海基會在聲明中表示,已經將海協會針對張銘清人身安全的來函轉知主管機關。

海基會在信函中指出,張銘清副會長參訪台南市孔廟時,遭到民眾的暴力行為,海基會與主管機關都表強烈遺憾與譴責。

信函中說,主管機關已依法追究肇事者責任,並採取嚴密措施保護張銘清往後在台行程的人身安全,不容許類似事件再度發生。

海基會表示,對推動兩岸交流與互訪,一向秉持正面鼓勵態度,未來仍將在和平、理性與尊嚴的基礎上繼續推動兩岸交流、協商,盼兩會在已有的良好基礎上,共同努力。



◆ 王定宇:沒推人 張銘清:就是他

【聯合報╱記者吳明良、鄭惠仁/台南市報導】 2008.10.22

民進黨籍台南市議員王定宇率眾抗議張銘清,發生暴力攻擊事件,台南市警局昨天下午取得錄影帶,報請檢察官指揮偵辦。檢察官蘇聰榮已傳喚王定宇及跳上車踩車的林進勳到案,偵訊至晚間八時許飭回。兩人步出地檢署時,有支持者高喊加油。

暴力事件後,警方依據媒體錄影帶找人,鎖定王定宇及林進勳;下午再派員找到解說員江文章,並到長榮酒店製作張銘清、魏光莒的筆錄。

張銘清表示,只有右側大腿挫傷,不知道誰推他?警方播放錄影帶,張銘清指認「就是這個人(指王定宇)拉我、推我」,並對王定宇提出傷害告訴。

王定宇表示,錄影帶顯示,張銘清跌倒時,他雙手在空中,證明並非他推倒張銘清,他對張銘清沒有任何歉意。整個事件由發生到傳訊,速度出奇的快,馬政府根本就是站在對方一邊。

他還說很高興張銘清控告他,若張銘清出庭,希望能承認台灣主權。張銘清在台南市若還有行程,他將繼續抗議。

跳上張銘清所乘坐轎車車頂踏踩的林進勳,昨天下午三時多手持「紅色中國滾蛋」紙板、頭綁布條、身穿「台灣魂」的白布條到台南地檢署接受偵訊。他說,國民黨教育大家說,共產黨是萬惡罪魁,他才會爬到張銘清所乘坐的轎車車頂踩踏。

警方要求他放下紙板,他同意,但堅持走到門口處才願意把紙板交給警方,但頭上及身上的布條,則拒絕脫下。



◆ 火爆抗議 張銘清推擠跌倒 火速懲處 南市警局長降調

自由時報 2008.10.22

張突改行程 警力來不及部署

〔記者/連線報導〕來台參訪的中國海協會副會長張銘清,昨天上午參觀台南市古蹟孔廟時,遭群眾包圍抗議,在推擠中跌倒。中國國台辦、海協會下午發表強硬聲明,表達強烈憤慨和嚴厲譴責,並要求「嚴懲肇事者」。昨晚,馬政府立即以驚人的效率,以「轄區警察機關應變不及,致勤務規劃發生疏漏」為由,火速將台南市警察局長陳富祥撤換,調為國道公路警察局副局長,遺缺由副局長暫時代理,警政署長王卓鈞也自請處分。

海協國台辦 要求嚴懲肇事者

張銘清則委託友人按鈴申告,聲稱將追究到底,並決定今日提前返回中國。

張銘清因來台參訪頻遭嗆聲,前天透過台南藝術大學宣稱取消在台公開行程,但昨上午仍隨研討會訪問團參訪台南市古蹟,在結束參訪安平古堡後,張原表示要返回飯店,途中卻自行搭友人車子轉往孔廟,被民眾認出後包圍嗆聲,市議員王定宇聞訊火速趕到現場,大嗆「台灣要獨立」、「台灣不是中國的」,推擠混亂中,張銘清跌倒在地。

檢主動偵辦 下午即傳王定宇

衝突發生後,警政署副署長伊永仁下午召開記者會坦承警方有疏失,指當時有三名便衣警察在張銘清身邊,但發生意外時,卻未立即通報勤務指揮中心增派警力支援,也未即時反應。

在中國方面發表強硬聲明,並傳出劉揆對此事件震怒後,晚間警政署宣布撤換台南市警局長。

台南地檢署並在事件發生後,立即開出傳票,在下午三時以「被告」身分傳訊王定宇與涉嫌跳到張銘清座車上的男子林進勳到案。約晚間八時許,王定宇與林進勳才獲檢方「請回」,王定宇表示,因為中國與馬政府都說話了,檢警辦案壓力很大,才以這麼快時間傳訊他,對台灣政府未照顧自己子民,反倒幫對台灣有敵意的中國人來壓制台灣人,感到很失望。

待遇不一樣 張在飯店問筆錄

王定宇也說,他在偵訊時了解到張銘清是在「飯店」內接受警方訊問筆錄;而他卻須到「地檢署」應訊,如此差別待遇,更證明政治力介入司法。

事件發生後,警方已出動大批員警,將張銘清保護得滴水不漏,張銘清昨晚八點三十分赴新樓醫院驗傷,隨即向南市警二分局提出傷害告訴,並決定提早兩天結束在台灣的參訪行程,今天上午將由高雄小港機場中轉香港返回中國,海基會人員將前往送行。

張已提告訴 今提前離台返中

中國海協會及國台辦對張銘清事件表示強烈憤慨和嚴厲譴責,要求台灣嚴懲肇事者,並採取措施保護張銘清的人身安全,確保此類事端不再發生。海基會昨晚也回函海協會,指我方主管機關已依法追究肇事者責任,並採取嚴密措施保護張銘清往後在台行程的人身安全,不容許類似事件再度發生。

海協會對極少數人罔顧台灣大多數同胞意願、肆意破壞兩岸正常交流的行徑表示強烈不滿。國台辦則指稱,極少數人的破壞行徑,阻擋不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趨勢,阻擋不了兩岸同胞加強交流合作的步伐。



◆ 在場3名便衣 為何沒制止?

聯合晚報╱記者楊正海/台北報導 2008.10.21

海協會副會長張銘清上午在台南遭毆打,現場為何沒有警方制止加以保護,警政署上午指出,張銘清臨時前往孔廟參觀,穿制服的維安警力已經撤離,但有三名便衣員警在場,為何沒有制止,警政署正深入調查,將在下午對外召開記者會說明。

此外,警政署長王卓鈞上午除了立即譴責這宗暴力案件,也指示針對施暴者,一律依法嚴辦,同時要求轄區警局針對張銘清加強個人安全保護,防止暴力事件再度發生。

張銘清上午在台南市被綠營支持者包圍追打,施暴者還跳上他的座車叫囂,整個過程都不見警察。據指出,張銘清參訪時都有制服員警隨行保護,上午原本在台南市大眾廟第一個行程結束,要返回住宿的長榮桂冠酒店,但他臨時轉往台南孔廟參觀,警方維安警力已經撤離,才發生這起暴力事件。

由於張銘清在台灣仍有其他行程,署長王卓鈞也要求在地的警局,依照行程,彈性規畫警力部署,包括探訪的景點和投宿的飯店。

此外,大陸海協會長陳雲林下月初將來台,張銘清被毆,引起警政署、國安單位高度重視,由於民進黨將對陳雲林發起反制行動,揚言月底將動員50萬人,給陳雲林一場「震撼教育」,警政署長王卓鈞表示,集會遊行部分,警方將依法處理,整體的維全工作目前則由國安局統籌規畫中。

目前陳雲林來台時間未定,屆時維安工作將由國安局統籌規畫,初步研議陳雲林的人身、住所安全由警方負責,至於遊行部分,警方將依集會遊行法規範處理。



◆ 漏洞!張銘清維安 國安局缺席

【聯合晚報╱記者高凌雲/台北報導】 2008.10.21

大陸海協會副會長張銘清上午在台南市遭到抗議民眾施暴,據指出,張銘清是臨時決定到孔廟參觀,連警力都來不及配置,抗議者卻在現場等候,安全單位研判安排行程的相關人士可能有洩密的問題,張銘清來台的安全規畫,事前除了警政署外,沒有任何單位負責。

據了解,內政部次長簡太郎在暴力事件發生後,立刻與警政署高階警官一同南下台南探視張銘清,這次張銘清來台,只有警政署規畫相關維安工作,國安局事前沒有介入,因此在情資的掌握與情勢的研判上,出現了漏洞。

據指出,張銘清是臨時決定到孔廟參觀,台南市警方都還來不及派警力到現場,抗議者卻已經在現場等候,讓張銘清遭到暴民攻擊,顯示安排行程單位內有人向有心人士洩漏行程,提供抗議者參考。

據了解,台南市警方已經在暴力事件發生後,不排除請求檢方協助,對於率領抗議群眾的台南市議員王定宇提出教唆施暴的告訴。

相關人士指出,張銘清來台前,國安局沒有任何維安情資的研判,沒有協調各相關單位執行安全任務,完全輕忽民進黨煽動的能力,只有警政署昨天指示南部各縣市警力提供張銘清安全維護的人力。



◆ 旅行業者憂慮台南地區排不進陸客團

中廣新聞網╱彭群弼 2008-10-22

針對張銘清邀到攻擊事件,旅行業者今天透露:長期以來,台南地區對於陸客「並不十分友善」,經過當地業者多年的努力,這兩年已經大有改善,陸客環島團都會安排嘉義或台南住宿一晚,並參觀市區古蹟,未來是否會遭到對岸要求取消?仍有待觀察。業者指出:目前所有陸客團進入台灣地區,台灣籍導遊都會耳提面命,提醒大陸觀光客,對於台灣人喜歡「嗆聲、抗議」,是台灣的民主常態,勸告陸客避免引起衝突。(彭群弼報導)

張銘清上午離台,但後續事件的發酵似乎仍在持續。旅行業者透露:長期以來,台南地區地區對於陸客並不十分友善,大約三、四年前,曾經發生一起,當地員警晚間要求「陸客團」一一點名,要求陸客必須達數的事件,此外,部分法輪功信徒也會選擇台南市區景點發放傳單,引發旅行業者的憂慮,因此減少當地行程的安排。

這兩年在各方努力之下,好不容易擺脫了過去的刻板印象,已經恢復安排,甚至所有環島行程,都至少會在嘉義或台南兩地,選擇住宿一晚。台南市區的文化古蹟也都是必到之處,僅台南縣因為長年標榜「阿扁故鄉」,陸客團意願較低。據了解,法輪功在南部地區一度相當活躍,選擇陸客常到的景點現身發放傳單,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困擾,業者也曾經私下溝通,雙方各自節制。因此,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傳出陸客與台灣民眾發生衝突的消息。

因此,這一起事件發生之後,旅行業者擔心,會引發負面效應,對岸業者有可能會主動要求取消當地行程,由於目前陸客的行程安排主導權都在對岸手中,我方業者也僅能配合,對於當地觀光相關產業,會產生負面衝擊。僅能盡力化解。業者指出,目前針對華語導遊的訓練,都有專門的課程教導新進的導遊如何避免衝突發生。陸客團進入台灣之後,台灣籍導遊也會耳提面命,教育大陸觀光客台灣是個民主社會,抗議,陳情,甚至當面嗆聲,都是常態。應該儘量減少衝突。



◆ 張銘清事件 中國記者:在多元社會算正常

中央社 2008.10.22

以學者身分訪台的中國海協會副會長張銘清昨天在台南遭推擠而受傷。中國大陸駐台記者表示,在台灣多元、開放又兼有政治對立的情況下,發生這樣的事「也算正常」,但希望衝突能儘可能化解。

中國多家官方媒體派有記者在台灣駐點。張銘清昨天遭綠營支持者抗議推擠而受傷後,大陸記者寫了手機簡訊向張銘清表達慰問。

對這起事件,一名中共官媒駐台記者說:「在台灣這個社會,這也算正常。」

他說:「因為在(台灣)這個開放、多元的社會,加上還有族群、政治對立的問題,會有這樣的事(民眾抗議)算是正常的。」

不過,他認為,這件事根本的原因還是政客居中挑起;另一方面,如果行政上完善一些,是能避免遺憾發生。

另有中國駐台記者說,這件事顯示台灣一些民眾不太理性,但事情已經發生了,「希望儘可能化解衝突,因為接著陳雲林(海協會會長)還要來。」

曾任中國國台辦發言人的張銘清以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身份應邀訪台。雖然他強調此行是學術交流,但因為海協會會長陳雲林稍後即將訪台,因此張銘清此行被視為先行「試水溫」,以了解台灣民眾在中國毒奶事件後,對大陸官員來台的態度。

結果,張銘清昨天參訪台南市孔廟時,遭支持綠營的群眾抗議拉扯並倒地受傷。張銘清因此提前結束在台灣的參訪活動,上午搭機返回大陸。



◆ 張銘清事件 大陸評論:彰顯台灣社會開放

中央社 2008-10-22

(中央社台北二十二日電)中國大陸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張銘清昨天參訪台南孔廟時遭群眾推擠受傷,大陸網友對爆發推擠譴責聲不斷。不過,有大陸評論者認為,在台灣,示威抗議符合開放社會規則;只是,台灣警方的安保工作疏忽,才導致暴力事件。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轄下的「中國網」刊登「銀玉芝」的署名文章表示,世界上許多政要出訪其他國家都會遭遇示威抗議,嚴重的甚至出現暴力事件。例如美國總統布希每次出訪外國,幾乎都遭到嚴重抗議,當然在崇尚和諧的中國例外。

評論者說,「我記得最近一次,布什(布希)六月份出訪英國時,上千名反戰示威者聚集在倫敦市中心的議會廣場,抗議布什到訪。示威者曾計劃遊行到唐寧街,如果不是警察封鎖通往首相府的白廳街道,並派重兵把守,布什總統肯定會被襲擊。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們的領導人出席國際場合也很多,類似情形相信也見怪不怪了。」

評論表示,值得說的是,開放而民主的社會運作規則,就是在法律許可範圍內兼容多元化的思想和行為。

例如,布希訪問英國,遇到英國反戰聯盟和英國穆斯林組織發起的「戰爭罪犯」示威集會。抗議行為本身符合英國法律,甚至高呼「布希—恐怖分子!」也可以,但示威者試圖襲擊布希,就可能造成對人生命健康的侵害。於是,倫敦警方重兵把守,保護布希安全。抗議者和警方發生衝突後,有三名示威者遭拘捕。

這名評論者說,張銘清遭襲,也是類似道理。「在台灣,抗議和示威本身符合開放社會規則。只是,台灣警方的安保工作出現疏忽,才導致暴力事件。」

評論表示,暴力事件發生後,台灣政府發表嚴厲譴責聲明,痛斥綠營暴力行為嚴重傷害民主精神;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也表示,任何民主社會都不容許暴力。

評論者說,與此相較,「在我們某些地方,很多部門還不習慣民眾的合理表達。譬如最近的吉首事件、甕安事件之初,這些地方政府表現出的權力暴虐,就是鮮明的對照。」

評論表示,抗議歸抗議,超出合法抗議之外的暴力行為就要依法處理。「在開放民主的社會,示威抗議其實不過是一種正常的情緒表達。如果抗議以致暴力,在一個不民主的體制裡,就會出現以暴制暴,而在一個開放社會,法律就是最高標準,這就是開放社會的雅量。」



◆ 兩會熱線:江陳會不變

【聯合報╱記者李志德/台北報導】 2008.10.22

「發生這種暴力事件,讓台灣的民主和法治蒙羞,甚至於破產。」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昨天對大陸海協會副會長張銘清遇襲事件說出重話。

據媒體報導張銘清可能取消剩餘行程,今天提早離開台灣,江丙坤將親自送機,海基會相關人士不願證實,只表示該做的一定會做。

張銘清昨天上午一傳出遇襲,行政團隊可說是全員動員,行政院長劉兆玄和陸委會主委在立院備詢時,第一時間就表明了政府的立場。海基會在中午十二點半開記者會,江丙坤親自上陣,以示慎重。

江丙坤說,大陸因毒奶事件,使大家不再相信大陸的食品,現在台灣發生這種暴力事件,讓台灣的核心價值,「也就是民主和法治蒙羞,甚至於破產」,令人感到非常遺憾、痛心。

江丙坤表示,這起暴力事件,不僅影響今後大陸觀光客來台的觀感,連大陸民眾說不定也對台灣另眼相看。但江丙坤表示,二次江陳會不會受到這個事件的影響,未來陳雲林訪台時,也一定會加強維安工作。

海基會昨天立刻透過副秘書長層級的熱線,與對岸聯絡管道,一來說明事件後續處理情形,也獲得海協會方面轉述會長陳雲林的態度,強調即將進行的江陳會不會有任何改變。

對於海協會的聲明,海基會也在傍晚立即回函,函中表示,張銘清以廈門大學傳播學院院長的身分,以正常程序申請來台灣進行學術訪問,卻在參訪台南孔廟過程中,遭到民眾的暴力攻擊,海基會表達強烈的遺憾與譴責。

聲明強調,台灣是民主多元的社會,但是在表達意見的過程中,絕對不能以暴力傷害他人,這是民主社會應有的基本規範,這種極端暴力的行為,是對台灣民主社會的嚴重傷害,會對兩岸交流產生不利的影響。



◆ 觀念平台─外交休兵的虛與實

【施正鋒】2008-10-22 中國時報

由於聯合國的席次並非一蹴可幾,邦交國的突破儼然美式足球的觸 在過去十年來,我國外交政策的最高指導原則不外加入聯合國,以及增加邦交國數目,其背後的戰略思考,就是以聯合國的會員國身分以及其他國家的承認,來達到鞏固國家主權的目標。點得分,無形提高統治者的正當性。然而,當攻城掠地被正式昭告為「烽火外交」,中國勢必不能隱忍,彼此競相以外匯存底做為金元外交的子彈,同時也餵飽了加勒比海、南太平洋以及拉丁美洲國家政客的口袋,而國際社會也嘆為觀止。

馬英九總統上台後提出「外交休兵」的說法,或許有幾分對中國示好的意味,同時,多少也有緩和友邦「麻煩製造者」的質疑。然而,低調並非棄守,甚至於投降,否則,善意難免被對方解釋為討饒。

根據最起碼的定義,休兵有互不挖牆腳的意思,也就是說,台灣爭取國際空間之際,彼此不要再你死我活、勢不兩立。保守來看,如果台灣暫時不積極擴張外交版圖,中國也不應該唆使台灣的盟邦倒戈;進一步而言,如有第三國願意進行雙重承認,中國沒必要加以打壓。

廣義來看,休兵是彼此和解的第一步,意味著台灣暫時不去為難中國的外交系統。不過,再來就端賴對方投桃報李,如何放出咬著橄欖枝的和平鴿,不要讓人覺得對岸只會執意要台灣片面讓步。在象徵上,至少要讓台灣人可以感受到一點溫暖的同理心,不要老是在口頭上吃我們的豆腐。

如果說「中華民國包含中國大陸」是強詞奪理,那麼,說「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也是另一種形式的否定對方,說不好聽一點,就是精神強暴,只會使台灣人更加痛恨中國,於事無補。

除了聯合國的周邊組織,不妨考慮雙方元首在其他國際組織碰面的可能,譬如讓馬英九總統參加亞太經合會。如果中國的民族自信心充足,甚於可以仿效朝鮮半島的六方會談,與台灣共同參與美國主導的太平洋安保體系,從事多邊對話,或是建立信心機制。

終究來看,外交只是手段,屬於戰術層次,最高目標還是共存、共榮,也就是確立台灣的國家主權,以及確保國家安全。如果只是一廂情願,一再退讓,那就是姑息主義,只會讓對方軟土深掘,看對方的施捨。

不過,長期而言,我們還是必須先整合內部的分歧,也就是說,究竟國家定位的差異,是因為國家認同歸屬,還是族群認同競爭的問題?如果我們自己無法先有心靈接觸,更遑論與他者展開相互了解。

當然,中國在堅持「一個中國」之際,何妨嘗試著去探索,為何會有那麼多人追求「一台一中」的夢。同時我們或可共同想像,在光譜上這兩個極端,是否有其他的可能選項。

fsj 提到...

莫選擇性譴責暴力

◆ 熱門話題:莫選擇性譴責暴力

【潔西卡/南市(自由業)】 2008-10-24 中國時報

張銘清在台南孔廟遭民眾推擠跌倒,使綠營招致不少負面批評,其中尤以「台灣民主風度毀於一旦」之說最為嚴重。台灣是民主自由的國家,民主國家雖不見得就無暴力事件,但是社會價值觀無疑是反對暴力的。此次台南民眾對張銘清動口動手,引發各界評議,本在意料之內,然而我只奇怪,若說對中國來使動武,必須面對「糟蹋台灣的民主成果」的指責,那麼將公然狠踹前駐日代表和前任元首的蘇安生視作國慶貴賓,又置台灣民主精神於何地?

同樣施行暴力,卻因受害者不同,導致評價兩極,令人懷疑譴責暴力的標準,是否還得因人而異?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台灣人所自豪的自由平等恐怕只是表象,令人遺憾;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在第一時間公開譴責孔廟暴力事件的總統府,就該對邀請蘇安生赴國慶一事作出交代,以化解社會疑慮。

兩起相似的暴力事件,因為涉及了政治色彩,而有著不同的聲浪。看在我這個小老百姓的眼中,只覺得馬政府的是非尺度,隨著政治立場而搖擺,讓人無法信服。「暴力」確實是在傷害台灣的民主,但我相信,選擇性的譴責暴力,也是在蔑視平等。希望馬政府明白,唯有超越黨派對立,堅持一視同仁的正義,才是台灣人民所嚮往的理念。為政者無法以身作則,該自省矣!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fsj 提到...

德沃金的入世法學

【謝世民】 2008-11-01 中國時報

當代有兩種哲學家。一種哲學家抗拒社會和文化的壓力,堅持用最嚴格的論證標準和邏輯,全心全意地去分析釐定思想的深層結構和基本元素。另一種哲學家相當入世,他們是道德、政治與法律哲學家:這種哲學家傾向於直接面對現實世界的真實問題,試圖診斷我們的存在困境、調解各種形式的緊張和衝突、深化我們對於各項價值和規範的理解,並且提供解放或解決之道。這兩種哲學家,如果做的好,與科學家一樣,對文明都會有巨大的貢獻。就後一種哲學家而言,幾年前過世的羅爾斯與即將來台演講訪問的德沃金(Ronald Dworkin),特別值得我們重視。

羅爾斯和德沃金的成就,在於各自以其獨特的哲學方法,調和自由與平等,開創了「平等式的自由主義」。他們的著作業已列入許多大學通識人文課程。但兩人辯護平等式自由主義的哲學方法,非常不同。羅爾斯不斷提醒自己要正視合理多元的事實,因而在鋪陳和證成自己的正義論時,避免訴諸任何會引發合理爭議的全面性學說和價值觀。

德沃金反對羅爾斯的這種迴避法,他不願擱置任何他認為正確的前提,也不吝於提出一切可能的論證去說明這些前提的正確性;即使他必須與論敵進入形上學、知識論、語言與邏輯哲學領域,德沃金也都能提出獨到的觀點。除了哲學方法有別之外,羅爾斯與德沃金之間另一項不同是,羅爾斯甚少討論美國社會具體的道德、政治和法律爭議,德沃金則幾乎無役不與,從墮胎、安樂死、基因工程、積極性差別待遇... ,德沃金的觀點一以貫之。讀完他的著作,大部分人應該都有這樣的感覺:如果你同意其中一項論點,那麼你必須同意他的所有論點;或者,反過來說,如果你想擊倒其中的一項論點,那麼你必有能耐擊倒他的所有論點。

德沃金的思想值得我們重視,因為理解他的思想有助於我們更銳利地掌握住政治性的概念。對於許多政治性的概念,如「民主」、「自由」、「正義」、「法治」、「共善」,一般人雖然熟悉,但掌握的程度其實相當有限。許多人至今仍然粗糙地相信,民主就是多數決,自由就是不受約束,正義就是懲惡揚善或德福一致,法治就是遵守法律,共善就是總體福祉的最大化。對德沃金而言,這些政治性的概念,存在著準確與不準確的理解之分,一般人會停留在粗糙理解的階段,因為他們發現,理論家對這些概念,一直有巨大的爭議,即使他們願意尊重專業,他們還是無所適從,而許多人從理論爭議的存在,甚至錯誤地推論說,這些政治性的概念,只是掩飾壓迫異己和權力競逐的工具,根本就無所謂準確與不準確理解之分。

不幸地,粗糙理解的一群人只能過粗糙的政治生活,對於壓迫和宰制,可能無力抵抗。解放的起點,根據德沃金的哲學方法,在於直接去面對我們的政治生活,試著去賦予政治社群存在的可能意義或價值、試著從這些可能的意義和價值中,去論證一套足以讓我們的政治社群成為最佳政治社群的價值,進而以這套價值為本,回頭去反省和理解什麼是民主、自由、正義、法治和共善。德沃金自己的答案是這樣的:每個人如何過他的一生,對我們的政治社群而言,都具有內在而客觀的重要性;在這樣的政治社群中,每個人也都對自己一生應該如何過之決定,承擔個人責任。德沃金強調,人在這樣的政治社群中生活,才活得有尊嚴。不論我們是否同意德沃金,要改善我們此地的政治生活,我們沒有別人可以依賴,除了設法讓自己的思想盡早脫離充滿粗糙理解的狀態。

(作者為中正大學哲學系主任)

fsj 提到...

怕累拒升遷 日新世代馬虎度日

【鍾玉玨/綜合報導】 2008-11-02 中國時報

美國《華爾街日報》報導說,戰後的日本,百廢待興,國家處於崩潰邊緣,但日本人靠著勤奮敬業的精神,將日本打造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反觀當今的年輕世代,卻少了上一輩奮鬥打拚的衝勁,對於升遷興趣缺缺,工作態度也是得過且過,敷衍了事。

錦戶現年廿四歲,在人力資源公司擔任顧問。公司最近有意升他擔任組長。不過錦戶對於升官發財興趣缺缺,心想現在每晚都要十點多才能下班,和女友相處時間少之又少,若擔任小組長,一定忙得天昏地暗,工作量也會壓得人喘不過氣。

日本「薪水族」(salarymen)亟欲出人頭地的衝勁與幹勁,在這輩年輕人身上已不復見。眼見年輕人不為升遷、加薪所動,寧願屈就單純無聊的行政工作,毫無上進之心,讓企業主管大傷腦筋。

不怕錢少、就怕加班有壓力

儘管日本經濟顯著衰退,但擁有鐵飯碗的公僕同樣少了更上一層樓的企圖心,越來越多人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工作態度。在資訊業,電子新貴紛紛向人力銀行洽詢,希望轉換跑道,找份輕鬆點的工作。韜睿(Towers Perrin)人力資源管理公司最新民調發現,僅三%日本員工願意全力以赴於工作,在受訪的十八個國家當中,竟然敬陪末座。

僅三%日人願意全力拚事業

日本人稱這類勞工是「好過族」(hodo-hodo zoku,意味得過且過),年紀約廿幾或卅歲出頭,因為得過且過、敷衍卸責,大幅削弱日本的國際競爭力,偏又碰上人口老化問題嚴重,讓亟思突破重圍的日本企業憂心忡忡。

勞工顧問田北說:「這些人缺乏工作倫理,做事馬虎,會毀掉日本的經濟。」

終身雇用制一直是日本勞資關係的特色,不過九○年代左右,這套制度隨著經濟泡沫開始鬆動,出現「飛特族」(freeters)。這些年輕人畢業後,不求全職工作,靠著時薪與打工隨興過生活。但新近崛起的「好過族」則是企業全職員工,也是企業的核心,因此更讓主管頭痛。

作家:經濟泡沫催生好過族

「好過族」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首先,菁英薈萃的東京都廳表示,去年僅一四%員工接受主管級資格考,和卅年前相比,大幅下滑四成。三洋電器公司也說,現在要找個願意到海外監督工廠的經理難上加難。

研究「好過族」現象的專欄作家荒井千秋認為,九○年代經濟泡沫是催生好過族的肇因。年輕一代眼見老一輩辛苦工作一輩子,最後卻落得失業減薪下場,因此不願把太多時間投注在工作上,以免重蹈父輩覆轍,徒留遺憾。

※ 以前是能看見希望的年代,現在?

fsj 提到...

認真看待德沃金的法律哲學

【莊世同】 2008-11-08 中國時報

美國知名的法哲學家德沃金(Ronald Dworkin),即將來台,並在本月廿四、廿五日演講。做為當代重要的法哲學家,德沃金思想的影響力並不僅限於傳統法哲學領域,還廣泛地及於重要哲學問題的學術討論、複雜社會議題的思想論戰、以及具體法律爭議的學理辯論。

德沃金認為,法律哲學應該是有趣的;其有趣之處在於,它一方面對於其他哲學領域有一定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對於從事法律實務工作的法官和律師,對於憲法、侵權法、契約法、衝突法乃至稅法這些實體法學,則可提供豐富深刻的理論思考資源。

換言之,法律哲學是銜接抽象哲學理論、實體法律學說與具體法律實踐之間的關鍵橋樑;其任務是在三者之間搭建一座完備融貫的價值論述體系,為複雜的法律案件提供合法正確的解答。

自一九七○年代開始,德沃金未曾中斷他對法律哲學這門有趣學問的研究工作,並且將它置於政治哲學與道德哲學的思想脈絡中,試圖對自由、平等、正義、人權、法治、民主、以及尊嚴這些重要價值,進行一項浩大的價值整合工程。

德沃金明白表示,法律是道德的一個部門,而且他認為,法律與自由、平等、民主這些政治概念一樣,是一種「詮釋性概念」(interpretive concept),詮釋者唯有透過「建構性詮釋」(constructive interpretation)的方法,才能在自己身處的政治社群中,找到足以充分展現該社群整體政治結構與法治價值的融貫道德原則,以做為詮釋法律的最佳觀點。

根據這套詮釋性的哲學理論,德沃金主張一種「整全性」(integrity)的法律觀,其目的是要追求每個人都被視為平等之人來對待的法治理想。此一平等主義式的法哲學觀點,最終是奠基在兩項人性尊嚴原則之上;第一項原則是「內在價值原則」(the principle of intrinsic value),它主張每個人的生命都有一種特別的客觀價值;第二項原則是「個人責任原則」(the principle of personal responsibility),強調每個人都負有實現其成功人生的責任,其中包括判斷何種人生對自己而言是成功人生的責任。

德沃金的法哲學理論,如同他自己所言,是一種特別的政治道德理論。然而,當代有一批法哲學家卻極力反對這樣的看法;她(他)們認為,法律哲學的要務是對法律普遍特徵進行描述性的說明工作,而不是依照理論家自己的政治道德信念提出規範性的價值論述。

在她(他)們看來,法律哲學真正的研究旨趣,不是主張和捍衛某一種「法律應該是什麼」的規範性學說,而是建立一套可以客觀說明「法律是什麼」的描述性理論。

對於自詡為從事道德中立之描述工作的學者--包括上述的描述性法理論學者,德沃金統稱為「阿基米德論者」(Archimedeans)。這些學者認為,自由、平等、法治、民主、正義等價值,都是多元、各自獨立、可能發生衝突的價值概念。

他們認為,描述理論的任務不是為這些價值衝突提供可行的解決方案,而是自這些衝突中脫離,針對每個價值概念進行冷靜、客觀、中立的分析與說明。

德沃金全面性地反對這種阿基米德式的哲學主張,他以自由與平等為例指出,它們是可以相互調和的整合價值。

同樣地,德沃金認為任何法律哲學理論,包括描述性的法理論在內,背後都預設某種法治價值觀點,因而也反映特定的政治道德立場。

所以,對德沃金來說,法律哲學只是他的全面性、整體性哲學計畫中的一部分;這項遠大的哲學計畫,其所要追求的理想目標,是希望將所有重要的法政道德價值,統合成為一個完備、融貫、無懼任何挑戰的倫理思想體系。

總歸而言,儘管有不少人認為,德沃金的思想過於理想化而不切實際,然而有趣的是,他這種近乎「烏托邦式」的哲學論述,卻在許多具體的法律、政治及道德議題上實際發酵,並且產生重大深遠的影響,最終使得妳我--不管是否同意他的看法--都得認真地來看待!

(作者為輔仁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

fsj 提到...

孔傑榮專欄─陳雲林旋風 颳人權問題

【孔傑榮】 2008-11-13 中國時報

上星期,中國的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陳雲林對台灣進行歷史性訪問,以簽署四項有益的協議達到最高潮,但也凸顯了一些人權與政治問題。有些問題是關於,在一個自由社會中政府對公眾抗議活動的因應作法是否適切。另有些問題則涉及,檢察官針對涉嫌貪瀆的前任與現任政府領袖的調查是否公正。

近三千年來,中國人一直承認保護外國特使的重要性。在秦朝建立之前,競逐權力的諸侯國互相保證彼此使節的個人安全。這類保護對於國與國進行合作一直是不可或缺的。

在數星期前發生台南警方未能阻止針對中國海協會副會長張銘清的攻擊事件後,馬英九總統的政府有義務在陳雲林訪台時做得更好。儘管警方無法保護陳免於被大批抗議群眾困在台北晶華酒店達八小時之久,他們總算得以在他訪台的緊張一周內讓他免遭人身傷害。

然而,警方這麼做的同時,卻逾越了一個自由社會的界限,包括禁止和平抗議群眾亮出台灣旗幟和西藏旗幟,沒收許多示威者身上的旗幟,還要求一家播放台語歌曲的唱片行拉下鐵門,並盡量避免讓陳雲林等一行訪客知悉這些抗議消息。另外也傳出警方施暴事件,儘管這些事件有時是針對示威群眾的暴力挑釁所做之回應。警方的不當做法甚至激怒了許多支持陳訪台的當地人士。

對於馬總統來說,除了兌現他在競選期間提出的修訂《集會遊行法》承諾,取消舉行抗議活動須事先獲官方核准的規定,另外也應當建議修法禁絕最近出現的這種警方不民主作法,並下令加強訓練,提升警方奉守法律的觀念。

令人鼓舞的是,領導反對黨進行這次大規模示威活動的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女士,隨後不但呼籲政府檢討警方的不當作法,也要求民進黨檢討自身未能在示威群眾之間維持秩序的缺失。民進黨如果要履行其身為民主反對黨的主要角色,必定不能淪落為一群街頭鬥士。

若干台灣與外國批評者抓住陳訪台的時機,呼籲關注民主政府的另一重大特徵,亦即對涉嫌貪瀆的現任與前任官員公平起訴問題。批評者針對曾擔任政府官員的民進黨要員遭逮捕及收押禁見,提出了三項重大質疑。他們指檢察官是特別針對民進黨辦案,那些發生在國民黨領袖之間的貪瀆行為卻被視而不見。他們並聲稱:大部分民進黨籍嫌犯遭收押禁見時,並無機會讓法庭針對檢方的羈押理由進行檢視;加上檢察署一直向媒體洩露對嫌犯不利的偵查內容,另方面卻不讓這些嫌犯知悉走漏的內容,以及有機會針對這種「透過媒體辦案」作法提出辯駁。他們稱,司法體系應保持政治中立,奉行無罪推定原則,以及其他進行公正與公開審判所需的正當法律程序,這些原則對於民主政治攸關重要,然而檢方的作法卻令人質疑,也使得「戒嚴黑暗時代」(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八七年)不守正當程序的幽靈再現。

很顯然地,這些批評者所謂的「選擇性起訴」之說並無充分根據。最近這些逮捕事件,可能僅是過去八年掌控行政權的民進黨貪瀆問題猖獗的一種反映罷了,而這一貪瀆的程度據稱直抵前總統陳水扁的家人。說來也奇怪,在陳執政時代,民進黨與國民黨雙方都有人遭起訴,然而儘管監察院調查人員據說彙整了大疊卷宗資料,有些明顯不法的國民黨人士卻被忽略了。馬總統應當任命一個由立場超然專家組成的委員會,負責檢視過去與現在的一些公訴案,以探究這些問題及其他疑雲。

最近遭收押的民進黨要員,倒似乎都未被剝奪庭審或是聘請律師辯護的權利。再者,法庭裁定將他們收押禁見,在偵查中最長羈押四個月,乃是基於有合理根據認為這些嫌犯有串供或湮滅證據之虞,這也是於法有據的。然而,鑑於這種起訴前裁處頗為嚴苛,並會妨礙嫌犯為自己做適當辯護,這種裁處應當少做為宜。當然,立法院或上述提議的專家委員會,應該審度當前情況檢討現行法令,衡量貪瀆歪風對民主政府的威脅,以及收押禁見作法對公民自由的威脅,從而在兩者間求取一種新的平衡。或許收押嫌犯的法律標準應該更嚴謹,有關檢察官援引標準的司法複查程序亦然。公民自由如果遭受挑戰,是極為重大的問題,甚至值得向台灣令人肅然起敬的司法院大法官會議聲請釋憲。

檢察官被指刻意向媒體洩露偵查內容,這點似乎是這些批評者最直接的質疑。這種檢察官對外放消息的行為(很遺憾地,很多國家都發生)似乎確實有發生,而這在民主制度中是不能被容許的。馬總統應當嚴令制止這種行為,同時顧及社會對公正與透明程序的要求,讓媒體知悉檢察官的偵查作為。這一議題也應該列入專家委員會的研討議程。(本文作者為法學教授孔傑榮,現任美國紐約大學美國與亞洲法律研究所副所長,並兼任紐約重要智庫「外交關係協會」資深研究員/王嘉源譯)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fsj 提到...

思索民主真諦 化解藍綠對抗

【許家馨】 2008-11-15 中國時報

「野草莓學運」如野火般燒遍全台;陳水扁以及其他綠營地方首長被羈押繼續引爆藍綠爭議。這場十一月份在台灣輪番上演的民主大戲,彼此間注定有著千絲萬縷的糾葛。基本人權、國家認同、弱勢發聲,凡此議題皆同時指向同一個核心問題:「何謂民主?」在政治喧囂中,十一月下旬即將訪台,享譽全球的法律與政治哲學大師朗諾.德沃金(Ronald Dworkin),正好將以「民主是什麼?」為題,發表公開演講,值得所有關心台灣民主的公民,認真聆聽。

德沃金的民主理論,對當前台灣的政治困境與民主發展,有深刻的啟示。他問道,若說民主的意涵就是「人民自我統治」,那麼「人民」是什麼意思呢?「民之所欲」是千萬個人偏私喜好「統計式」的集合嗎?若是如此,憑什麼一群好似萍水相逢在一起的人有權以多數決定要求少數服從?他指出,唯有當「人民」是一個「社群」(communal)式的概念,唯有個人在道德上認同社群整體,把「我們」的決定,當成是「我」的決定,「我們」的「成敗榮辱」也成為「我」的成敗榮辱,這種社群經過民主程序產生的多數決定,才具有道德正當性。

然而,打造具有道德正當性的社群,不能靠洗腦,不能靠愚民。德沃金的社群觀建立在康德的道德哲學之上,強調人性尊嚴之無價。所有人都應被當作目的,而不能僅被當作集體的手段。正如納粹德國時期的猶太人,以及種族隔離下的南非黑人沒有道德上的義務服從壓迫他們的多數。社群內的每一位公民必須受到「平等的關懷與尊重」,沒有結構性的歧視或限制,貶抑其個人價值。民主公民彼此之間,因而構成值得彼此服從與認同的「夥伴關係」,德沃金稱之為「夥伴式的民主觀」(partnership conception of democracy)。

因此,在「人權」這看似抽象的理念背後,其實預設了一個視彼此為夥伴,彼此關顧,彼此尊重,彼此信任的政治共同體。台灣當前根本的問題在於大部分藍綠政治菁英以為透過民主程序(甚至不一定有「多數」支持)掌握關鍵國家權力位置後,可以粗暴地遂行或藍或綠的政治議程。陳水扁一意孤行推動公投入聯及挑釁族群神經固然是最壞的示範,馬英九把兩岸降格為非國與國的特殊關係,也僅五十步與百步之遙。國家認同爭議之所以如此具有爆炸性,正因為究其根本是一個深刻的道德問題。

中國認同者在歷史記憶中對於肇建現代中國而拋頭顱灑熱血的先人負有道德義務;台灣認同者對於被中國政權屠殺的二二八受難者也負有道德義務;那麼現在台灣島上的公民又互負何種道德義務?衝突的道德義務如何調和?有無可能發展出容納各方的歷史與道德論述?台灣人需要講述共同的故事,共同的歷史,而其背後需要一個自由主義式強調個人價值與共通人性的道德框架。政治菁英的責任是在公共領域中,基於對所有公民與族群的關顧,思考、實踐、打造共同的道德基礎,而不是單方面操縱國家政策與象徵符號,強加其記憶在其他族群之上。粗暴抹煞任何族群歷史記憶與認同價值的政府,即便是多數決程序產生的民主政府,仍然缺乏完整的道德正當性。這是德沃金給我們的啟示。

德沃金的政治法律哲學深深植根於其尊重人性尊嚴、相信理性價值的啟蒙道德哲學中。面對布希執政時期美國政治逐漸走向極端化,公共論述日益貧乏,他秉持信念,相信真正體現「民主政治」的場域,不在於爭逐國家權力,透過國家權力搞小動作,而在於公共領域中的聆聽、論證與說服。

他語重心長地說道:「對於我們所有的公民來說,政治乃是吾人生命歷程中終極的道德實踐場域。」因為,對同黨關懷寬容不稀奇,對敵對意識形態者寬容且有溝通的耐心,才是公民政治品格的真考驗,這也正是自由主義哲學的精髓。政治文明之高下,取決於我們是否有能力,把所施予自身所屬小群(本省人、外省人、藍營、綠營)的同理、尊重、關懷與說理的耐心,擴及更廣大的群體,甚至是所仇視的群體。因此,隨著德沃金訪台,讓我們一齊聆聽、思考、實踐,認真地看待我們彼此所負的道德義務,回應台灣民主的挑戰。

(作者為美國芝加哥大學法學博士候選人)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fsj 提到...

共生家庭 血緣不再是唯一的緣

* 共生家庭增多 彭懷真:血緣不再是唯一的緣
* 同學死黨同居透天厝 大小分工
* 四家「甜蜜」建屋 預約芳鄰
* 「人子」餵豬種菜 共生20年

◆ 共生家庭增多 彭懷真:血緣不再是唯一的緣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楊德宜、羅紹平/連線報導】 2008.11.20

愈來愈多「共生家庭」在社會出現,他們可能是一群志同道合好友同住,也可能因理念、宗教關係共食共耕,彼此沒有血緣關係,但他們說:「我們都是一家人。」

曾研究這類家庭的東海大學社工系副教授彭懷真說,隨著社會型態改變,另類共生家庭增多是可預期的,「血緣可能不再是唯一的緣」。

他分析,雙薪家庭夫妻沒有多餘時間照顧孩子,性別變遷、不婚族增加,加上高離婚率、高家庭解組,未來人們會建立各種「緣」,出現更多另類家庭。像美國、歐洲都有很多不同類型的非血緣家庭,有的因為宗教信仰,有的是共同價值觀或共同利益組合。

他說,每個另類家庭的經驗都是特別的,很難被複製,無法形成通則,這些家庭是成員自己的選擇,外界不必給予異樣眼光,不管是哪一種家庭,「都可以找到幸福」。

元智大學社會系教授陳燕禎認為,另類家庭所以能成功,除滿足食衣住行等基本需求,並有安全感(保護你)、愛與歸屬感(這就是你家)、自尊(給工作),還有自我實現。

陳燕禎說,另類家庭的組成靠的是「信仰」,信仰不一定是宗教,而是一種核心價值,包括相互依賴、相互取暖,找到共同價值。

不過,彭懷真也指出,人與人的相處是動態而複雜的,這些家庭成員原可能為了某些好處等原因在一起,但處久了,好處也可能變成壓力,使彼此關係產生變化。

※ 人類是群居動物。



◆ 同學死黨同居透天厝 大小分工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市報導】 2008.11.20

台南市仁和路一棟四層樓的透天厝,住了十四口人,是個「大」家庭,但他們之間沒有血緣關係。

「開飯啦!」晚餐是這家人最熱鬧的時候,九個大人一桌,五個小孩另一桌,吃完飯,「管家」李國玉幫第二天上班的人準備便當,孩子洗碗,大人泡茶聊天。

兩年多前,未婚的李國玉哥哥過世,大陸娶來的嫂嫂離家不歸,她就帶著姪子一起生活。許鳳玲從小與李國玉是死黨,老公也是李國玉介紹,知道李國玉愛孩子,一家四口搬來跟她住,夫妻倆上班時就把孩子交給老友。

許鳳玲的姊姊許秋香看到妹妹有貼心「家人」照顧,因丈夫常出差,也帶著兩名孩子過來「同居」。李國玉的同學吳淑珍、吳素玲兩姊妹是不婚族,羨慕李國玉一大家子熱鬧,跟著「進駐」。

李國玉獲悉腳不方便的大學學妹陳慈敏父母雙亡,弟弟入伍,無人照顧,把兩姊弟接過來。免費提供房子給學生李國玉住的洪姓女老師尚未結婚,乾脆也一起生活。

「我們家裡每人都有工作,孩子也不例外」,念國小及幼稚園的孩子每天輪流倒垃圾、洗碗,才能領到零用錢。

「我們不是一開始就像一家人。」李國玉說,大家經過兩年多相處,認同彼此付出,培養出比真正家人更親的感情。

一家人也有意見不合的時候,夫妻兩人對管教孩子看法不同、哪個大人做了孩子壞榜樣,都以開會討論,無法達成共識就表決,大家心服口服。



◆ 四家「甜蜜」建屋 預約芳鄰

【聯合報╱記者廖雅欣、吳淑君/宜蘭縣報導】 2008.11.20

「房子是我們自己蓋的,鄰居是我們先找好的!」宜蘭縣三星鄉有個「甜蜜蜜」家庭,原本是建商推案時的名字,現在卻成為四戶共生的生活寫照;每當說起「結鄰為家」的故事,總讓人睜大眼。

自己蓋房子,已讓人好奇,不可思議的是,還可以「預約」鄰居?國小老師羅欣怡猛點頭,以往搬進蓋好的大樓,對面住了什麼樣的鄰居,沒得挑,「要住我們喜歡的房子,挑我們喜歡的人當鄰居。」

兩年前,建築師劉志鵬準備在縣政中心空地上蓋十二戶住宅,拋出「自力造屋」想法,立即吸引羅欣怡、李守仁、李明峰等人參與,他們彼此不認識,卻有相同想法:「要蓋間住得舒服的房子。」

攤開設計圖,大家討論建物的石材、顏色,前庭、後院要有什麼設施,夜間照明、汙水處理用什麼材料,連門牌式樣都討論。周末假日,劉志鵬教彩繪門牌,還教大家簡單的木工、水電,「以後自己可以修理燈泡、電器」。

「房子還沒有蓋好,大家已變成好朋友」,在公司當主管的李明峰說,十二戶中,他們四戶特別投緣,羅欣怡的老公葉大成是工程師,李守仁是國小老師、林靖斌是國中老師,四戶相約住在南側同一排。



◆ 「人子」餵豬種菜 共生20年

【聯合報╱記者林宜慈/彰化縣報導】 2008.11.20

彰化縣社頭鄉仁和村山上有六個蒙古包,它不是旅遊景點,是卅多人的家。

在這裡,人人得會養雞、餵豬、種菜,五十多歲的「劉叔」照顧小孩有一套,「你煮三餐給我吃,我幫你照顧小孩,分工合作嘛!」在「人子協會全人關懷共生社區」,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角色。

四十二歲的「富春」,曾兩次管訓,四度出入監獄,現在當大家庭的奶爸,砍柴、種菜,「以前叱吒風雲,現在做牛做馬」。

創辦人「劉哥」笑說:「富春曾三次整理包包,扭頭走人。」離家出走後,心情沉澱下來,才體會到共生社區每人對他的關懷,「我厚著臉皮回家,大家一次又一次接納我。」

這個大家庭的成員,有想改變現況生活的人、有想體驗共生的人,也有需要義工陪伴成長的更生人、卡奴,一家人相互陪伴、成長,重新生活。

「劉哥」說:「『人子』是讓成員回歸赤子之心,找回純真。」「不知不覺,我們已共同生活廿年。」他們之前在台北縣、新竹縣租屋,九十三年搬到彰化社頭山上,胼手胝足搭建六個蒙古包式的「住棚屋」。

「共生社區的愛,幫助我重新站起來」,蕭姓男子一年前是卡債族,一家四口走投無路來到這裡,大家陪著他們、提供吃住。半年前,人子協助他找到工作,一家得以溫飽,「現在一有空,我們全家就回到這裡,重享共生生活的溫暖。」

fsj 提到...

按Enter 我抗議 網路社運來了

【黃哲斌、何榮幸、高有智、郭石城/專題報導】2008-11-21 中國時報

【編按】從反對樂生拆遷、反蘇花高、反淡北道路聯盟到野草莓學運,乃至於剛落幕的美國總統大選,「網路社運世代」正在全球各個角落慢慢成形,新世代透過一個按鍵連署,就可以串聯形成一股強大的抗議力量,歐巴馬的草根民主大軍,更因此將他送進白宮寶座。網路社運世代建構的公民傳播體系,已對現實政治、媒體、社會生態逐漸形成衝擊,值得各界共同注目。

氣溫十八度,陰雨,台北第一個冷秋,自由廣場上百位學生靜坐,提出廢除集遊法訴求。你不必到場、不必颳風淋雨,就能體會現場的刺骨寒風,因為,一台筆電、3.5G無線網卡、雅虎的免費網路直播,讓靜坐學生與全世界網友即時對話,從台北到法國。

是的,網路運動世代來了。一個按鍵,他們就能傳達訴求、連結人氣、串聯行動;一個按鍵,就能發揮媲美傳統媒體或政黨組織的力量。

從馬路到網路 聲音傳得更遠

事情早已悄悄發生。二○○三年二月十五日,包括台北的六百個全球城市,在同一天發動反戰示威,抗議英美攻打伊拉克,參與人數超過一千萬人,打破金氏世界紀錄;若沒有網路跨國串聯、發布訊息、提供集會資訊,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今年二月,哥倫比亞民眾抗議左派叛軍綁架人質,透過Facebook發動遊行,四百萬人穿著白色T恤上街示威。

去年三月,台灣一群部落客在書籤網站《HEMiDEMi》發起「搶救樂生」募款,一天內由網友募得二十萬元,在報紙刊登廣告,隨後在四月十五日發動「捍衛樂生」大遊行,被稱為「史上最高學歷的街頭行動」;他們讓「樂生」成為民進黨總統初選的辯論議題,也暫緩樂生療養院被拆除的命運。

改變社運模式 有效凝聚議題

網路運動者改變了傳統社運「蹲點宣傳、發展人脈、組訓成員」的模式,積極以部落格、BBS、串聯貼紙、書籤網站、Google社群來創造議題,醞釀行動。資深社運工作者簡錫?認為,網路具備極強的分眾能力,如果能確實掌握社群、擴大行動連結,網路確實讓運動者「不必像以前天天上街頭、扯破喉嚨」,就能讓聲音被更多人聽見。

早在前年北高市議員選舉,網名Portnoy的鄭國威就發起「我投綠黨」的網路串聯,當時曾獲少數媒體注意;選後,這群部落客成立網路社群HappyMob,推動「一個按鍵,輕鬆作社運」的實驗,他們雖然只是一個鬆散的非正式組織,卻逐漸成為台灣網路公民運動的種籽,不但大力催生保留樂生的網路運動,也影響日後反蘇花高、反淡北道路聯盟等團體的網路策略;就連野草莓學運裡,一手架起Y!Live網路直播的Wenli,也是該社群的成員。

公民傳播體系 議題分眾多元

輔大新聞系副教授陳順孝觀察,這群善用網路的部落客,利用貼紙串聯、網路連署、影音動畫、推文網站等媒介,發展出一個迥異於大眾傳播體系的「公民傳播體系」,他們的傳播能量雖然比不上主流媒體,卻能有效凝聚議題,適時在傳媒忽略的議題上補位。

陳順孝提醒,這些形形色色的網路運動不限於環保、人權等重大議題;在網路上,一個人也能專注經營自己關心的小眾議題,例如曾獲「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行動參與首獎的《海綾月兔兔認養專區》,就是由一位二十幾歲的女生,靠著部落格連結一群喜愛兔子的網友,一方面鼓吹「以認養代替購買」的理念、免費媒合兔子的送養及認養;一方面組成「兔寶貝急難救助小組」,營救被棄養的家兔,甚至發展出「送認養申請書」等法律文件,以及全台灣北中南東四個認養區。

這些網路運動也不僅限於單一行動訴求,如果持久經營,就能變成一種分眾媒體。例如,常年關注勞工人權議題的《苦勞網》,去年獲得卓越新聞獎的「社會公器獎」;台灣環保議題資訊入口的《環境資訊中心》,主事者陳瑞賓最近與王建民並列,獲選為「十大傑出青年」,他們都以網路為發聲基地,連結理念相近的支持者,長期經營特定議題的公民社群。

有趣的是,陳瑞賓設立《環境資訊中心》之初,與網站總編輯都以網路連繫,共事六個月從未謀面,直到對方離職出國進修前,雙方才首度碰面。

串聯表達訴求 野草莓不軟弱

鄭國威表示,異地遠距的工作方式在網路上稀鬆平常,例如他擔任義工的《全球之聲》網站,就透過數十個國家、二五○位部落客,以二十一種語言報導、翻譯全球重大事件;然而,由於網路的特性,負責報導孟加拉的部落客旅居德國、負責葡萄牙的部落客在英國、負責義大利的部落客在美國,他們卻能透過網路,密織一張跨國溝通理解的資訊網絡。

時至今日,「網路運動」還在摸索實驗,光是連署串聯的方式,就從最簡單的姓名連署,演變到貼紙串聯、照片自拍連署,甚至發展出簡便的貼紙網站Sticker Action,微網誌Twitter則加速訊息的傳布與連結。新科技、新工具、新應用,不斷創造新的抗爭模式,就像野草莓一樣,「一個按鍵搞運動」目前只是一場生嫩的公民實驗,但誰也不知道,未來的衝擊能量有多大。



◆ 能否取代傳統社運? 老社運:須長期經營 力量才會大

【黃哲斌、高有智/專題報導】 2008-11-21 中國時報

「一個按鍵作社運」是未來社會運動的趨勢嗎?網路如何衝擊馬路?從事社運二十幾年的台灣促進和平基金會執行長簡錫堦,雖然肯定網路傳布訊息、凝聚人氣的效果,但認為網路社運必須找到核心支持者,保持實體動員能量,否則很難完全取代傳統社運。

簡錫堦認為,網路只是一種靜態工具,不容易成為獨立的抗爭手段,尤其當它只是意見表態,若無法形成政治人物的壓力,對於公共議題的影響力恐怕有限。此外,網路運動的匿名性,讓網友雖然願意表態,但不見得肯站出來;所以,許多網路連署的效果並不太大。

但如果網路運動能夠結合實體人脈,不只是宣傳理念,也能作到組織動員,就可能發揮龐大的影響力;簡錫堦建議,網路運動的訴求要具體、簡單,分析相關角色,然後要建立信任感,才能夠取代主流媒體的部分功能。

發起網路社群HappyMob的鄭國威表示,部落客的功能並非變成實體組織,而是針對當下值得關注的議題提出警示,或是利用網路串聯等手段,為該議題灌注更大的社會力量,讓運動團體更容易推展理念。

輔大新聞系副教授陳順孝也認為,網路運動者扮演類似「媒體」的角色,即使是力量強大的主流媒體,往往也只能提出問題,無法解決問題;但所謂「公民傳播體系」一旦成形,就能打破過去社運無法突破的瓶頸,讓許多被忽視的公共議題,找到發聲管道。

但鄭國威與陳順孝都憂心,目前網路社運的關鍵在於議題太多、稍縱即逝,許多運動團體雖然都有網站,但缺乏網路操作議題的能力,因此無法發揮橫向串聯的效果。

陳順孝舉例,如果類似反淡北道路、守護湳仔溪等同質性團體,能夠有一個以河流生態為主題的串流平台,就能長期經營類似議題,相互奧援,強化發聲的力道,更具有公民媒體的規模與影響力。

鄭國威希望,未來能建立一套操作網路議題或運動的共通模式,讓不同的非營利團體得以運用;他也指出,當運動者的資源不足,類似《全球之聲》由多人分工共筆的方式,是一個可以採行的方式。

※ 相關報導:

* 部落格、直播平台....社運工具箱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1+112008112100113,00.html

* 挑戰主流媒體 未來影響不容小覷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1+112008112100114,00.html

fsj 提到...

德沃金:政府應盡力保護言論自由

【郭崇倫/專訪】 2008-11-24 中國時報

由雷震民主人權基金會邀請,正在台灣訪問德沃金教授(Ronald Dworkin)是當代法哲學的泰斗,他即將在廿四日下午兩點在台北公務人力發展中心,廿五日於嘉義中正大學發表民主與人權相關演講。

德沃金教授雖然是相當於人文學科諾貝爾獎的挪威Holberg獎得主,但他不是躲在象牙塔中的學究,他用清晰的論理、生動的分析,積極參與美國憲政的所有辯論。

在這次美國總統選舉前,德沃金教授曾在《紐約書評雜誌》上為文,強調結果攸關美國最高法院的組成,如果麥肯當選會推翻過去重要的人權判決,但是也有人據此指出,立法與行政權現在都由民主黨掌控,如果最高法院未來大法官選定權也由民主黨決定,會不會失去制衡?

對這個質疑,德沃金並不以為然,「最高法院的角色很特殊,權力既窄又深,可以宣布律令違憲,在人權等問題上,可以制衡行政權」。

布希政府在反恐戰爭中非法竊聽、非法監禁,在目前最高法院裡,就有五位大法官反對這樣做,做出判決要更改,「最高法院職責就在,保護個人對抗濫用的權力,無論現在的政府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

而雖然白宮有提名權,參議院有同意權,但是成為大法官後,裁決常會出乎大家意料之外,艾森豪總統在任期終了時,有人問他八年中犯過最大的錯誤是什麼,他說,有兩個大錯誤,現在都在最高法院。

但德沃金指出,事先不能判定反而是好事,大法官們按照憲法原則來判定而不是根據政治傾向,但「大部分的大法官會逐漸傾向自由派」。

從雷根政府以後,共和黨逐漸理解到最高法院的重要,除了徵選過程格外慎重,不再犯識人不明的錯誤,而且還從大學的保守學生社團挑選出有潛力的保守派年輕人加以栽培,很年輕就任命他們,來確保保守路線。

現在總統當選人歐巴馬是最了解這個問題重要的人,不僅是因為他是《哈佛法律評論》的主編,還在芝加哥大學法學院教過憲法;如果有出缺,德沃金預測,「我想他不會找理論取向的左派,而是溫和的右派,可能第一個人選是女性,然後黑人法官會有機會」。

德沃金教授不怕辯論的另一例,是在丹麥所謂汙蔑先知漫畫事件發生後,他在英國衛報為文主張,政府應該盡量保護言論自由,「不應該因為宗教敏感或個人感受,而禁止再度刊行漫畫」,當然有可能因此而引發暴亂或極端情況出現,但政府應該盡一切可能來維護防止。

他的態度很清楚,甚至把漫畫與伊朗否認大屠殺的言論自由相提並論,在歐美社會要這樣講,是要冒很大風險的,他甚至自嘲是極端,在布達佩斯演講時,主持人打斷演說,詢問台下是否贊同,「問到五十歲以上的贊成舉手,沒有人,再問到五十歲以下的不贊成者,也沒有人」。

但在另一件宗教有關的爭議,女子不得帶頭巾問題上,他就較為保留,「這牽涉到兩個互相衝突的自由原則:人們公開表達其信念,與國家應該是非宗教的」,他比較贊成法國官方的態度,即凡是國家支持成立的學校就應該有這些限制,但離開學校就可以戴上。

事實上,每個國家情況不同,在土耳其則與民主化的過程糾纏不清,宗教政黨支持頭巾議題,認定這是民主化議題,而在英國,則是因為有越來越多的回教人口,所以以「尊重多元文化」容忍不同服飾,甚至在討論將回教律法納入普通法中。

但德沃金指出這應有一個界線,不能認定少數團體內就是一致的,事實上,也有回教少女也許不願意接受回教律法,只要她們生活在英國,英國政府就欠她們伸展公權力的一個公道機會。

近來越來越多法律訴訟,在當地國敗訴後,往往直接到美國提起告訴,這是不是意味美國裁決效力將跨越邊境?德沃金認為這個現象反映了跨國的經濟活動越來越多,未來這些爭訟會開始增加,「但是我希望也看到相反的情形」。

他指出,過去布希政府非常不願接受國際法的約束,但這是個錯誤,有鑑於美國的政經優勢不可能再維持,美國不再是給判決的,美國僅是國際規範系統的一分子,美國勢必要接受國際法的約束,而國際法的規範發展出標準、開始復興,是件好事。

國際法有時也會介入國內政治,就像智利皮諾契特在英國治病時,遭西班牙法官通緝,雖然按照國內政治協議,他是免於追訴的,德沃金認為雖然這干預了國內政治過程,「但會讓獨裁者犯下罪行前思考再三,他要體認自己未來即使經由政治談判也不可能獲得免罪」,這是有幫助的,但無論如何這將促使國際戰犯法庭發展更加完全,尤其過去美國拒絕加入使得法庭無效的局面,也即將獲得改變。

fsj 提到...

我見我思:大師捎來的偈

【晏山農】 2008-11-27 中國時報

「美國政治現正處於一個相當可怕的局勢。美國人民幾乎對每一件事的意見都極端不一致,... 意見相左的雙方對彼此沒有絲毫尊重,這並非文明人或具公民素養之國民所應持有的心態。人與人之間已不再是自治民主的伙伴了,現今的美國政府宛如陷入一場戰爭。」這是應雷震民主人權基金邀來台進行兩場講演的當代法理學泰斗朗諾.德沃金,在其《人權與民主生活》(Is Democracy Possible Here?)開宗明義的一段話。若把美國易為台灣,似乎也講得通。

倒不是這種「東方同,西方同」的類推,所以德沃金就該受膜拜,因為台灣最不缺的正是政治評論家。德沃金反對數人頭的多數決民主,主張公民應彼此視為政治事業的平等參與者,因而力主「伙伴式民主」;他對「至上美德」──平等的強烈關懷,使他對政府資源分配格外敏感;他對金錢介入政治的防堵... 凡此都有振聾發聵作用;不過,就像還沒學會蹲馬步,就妄想學九陰真經的武功,邯鄲學步的後果可以想見。德沃金的憲政自由理念是立於法學領域而拈出一個「整全性」(Integrity)概念,也就是說,自由、人權、平等更都必須深扎在法律的土壤,他才能一以貫之的為其辯解、強力迴護。

準此,德沃金能給予台灣的啟示,與其放在政治,毋寧落實於法治、法制之上。畢竟強調道德在法律原則中居重要地位的德沃金,對那個捨一切道德原則但求保命的前總統而言,根本是低下的無緣者;而德沃金向來堅持不能因國安之名犧牲人權,這讓因「欽差大臣」來台而肇致「國家暴力」惡靈上身的藍朝新君,也不可能成為悟道者。德沃金的化育對象應是各方都不滿意,而本身也滿腹牢騷的司法人員。問題不在於「司法獨立與否」這種低階層次而已,德沃金可以讓司法人員省思的是:如何在「法律事實」的基礎上,法官們不妄言「自由裁量權」,而是依自由主義的道德原則來進行判決。

這當然是極繁複的法學思辯體系,不過對台灣司法界最大的考驗是:德沃金認為法律是闡釋性的工作,而非規範性的學科。這對向來謹守六法全書,近幾年更在處理棘手的政治案陷入「文字迷宮」的司法人員而言,才是最根本的挑戰,因為這涉及整個法學教育、司法人員養成的泥淖困境。其實,德沃金在挑戰美國主流的法實證主義體系時,自身也難免成為各方箭靶。然而他秉其睿智和勇氣,終在公共論壇擎起不被澆熄的火把。那麼台灣司法界,能否捨棄媒體前逞雄的假面,以德沃金為師呢?

fsj 提到...

社群媒體實驗 正在孟買展開

【陳文和/綜合廿八日外電報導】 2008-11-29 中國時報

網際網路上欣欣向榮的部落格和方興未艾的社群媒體「微網誌」(諸如Twitter),連日來對印度孟買恐怖攻擊提供源源不絕的即時同步訊息,凸顯出網路公民記者在新聞傳播過程中,已成為一股不容忽視的生力軍。

網路傳播功能無遠弗屆,舉凡部落格、社群(或社交)網站、微型部落格(微網誌)都能讓部落客、網友或鄉民即時傳輸全球各地大小新聞事件。此次在孟買恐怖攻擊網路報導上源源不絕供應新細節的Twitter網站,是類似部落格、即時傳訊與網路聊天室的綜合體,提供微型部落格與社交網路等服務。

Twitter在世界各地擁有逾六百萬用戶(推客),這次估計每五分鐘約有八十則訊息或推文(tweets)經由SMS簡訊傳送服務系統傳遞至Tweeter.com,提供孟買恐怖攻擊的現場見證與更新消息。

也有不少Twitter使用者發出呼籲捐血的訴求,以應孟買收治傷患卻面臨血庫存血不足的醫院所需。另有推客發送求助熱線等聯繫電話給有親友受困者,並動員網友彙整各醫療院所死傷者人數,迅速張貼上網公布。

暱稱「naomieve」的推客寫道:「一場社群媒體實驗正在孟買展開。」若干印度地方電視台已開始援引Twitter上即時同步傳播的消息,作為新聞來源。

《東南亞日報》前地方版主編、現任「全球之聲」志工韋斯瓦納山表示,在廣電新聞報導之前,他早就先從Twitter上得知消息。「至少有五至六名孟買攻擊案受困者或鄰近案件現場的人,透過部落格傳遞相關訊息。」

「MumbaiHelp」部落格則為有親友居住在孟買市的網民,提供聯繫服務或代為詢問現況,並已有若干成功案例。有些置身現場附近的部落客夜以繼日追蹤報導、撰寫評論,有些則藉由貼文抒發心情。

由於網路上的報導巨細靡遺,已有人抨擊說,挾持人質的恐怖分子也有可能上網閱讀這些消息,並轉化為對其有利的資訊。供應網誌圖片存放空間的Flickr網站,則成為孟買攻擊案相關影像的發布園地。此外,暱稱「Vinu」的部落客也義憤填膺地上傳了許多孟買遇襲毀損的照片。

fsj 提到...

憲政主義的下一篇章

【蔡季廷】 2008-12-14 中國時報

兩岸三通協議即將生效,但對台灣人民來說,政治爭論不會隨協議生效而停止。國民黨認為總統大選的結果,是人民要政府與中國發展更密切的經濟關係;民進黨則認為,大選結果不等於人民不再關切主權維持的議題。筆者以為,三通後有關經濟發展與主權維持兩者間的關係,若持續無力又沒有交集的對話,對憲政主義會有更大的威脅。

關於憲政主義,筆者簡單將它定義為:公民得以不同民主法定程序與政府共同制定政策及法律,並就其正當性持續辯證,以加強公民對民主政治共同體認的理性實踐行為。因此,從依法行政、民主選舉、權利保護、到不同程度的司法審查,都是憲政主義的一環。有關兩岸政策,不論是台灣人民的認知或國家制度的特性,都把中國當做一個特殊類別。當然,中國對我們的利益有重大影響,自然應納入特殊考量。憲法增修條文第十一條規定,政府得以法律對兩岸事務做特別規定,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制定,就是實現此一特殊考量的制度。但創設增修條文第十一條後,卻鮮少考察此特殊類別的相關憲政實踐。

民國八十年第一次憲改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因應戡亂時期終止,建立兩岸關係正常化的憲法依據。因此,在有關人民權利義務的事務上,正視台灣與中國存在兩個不同的法律制度。直到八十八年,大法官第一次有機會在釋字四七五號對增修條文十一條作解釋。該解釋說,卅八年之前的歷史債券,立法院可基於情勢變更,在國家統一前,做出暫不需要處理的決定。同年,釋字四九七號解釋認為,行政機關基於國家安全考量,在國家統一前,可基於相關立法授權條款,對大陸人民入境做特殊規範。九十二年釋字五五八號解釋,大法官一面重申有關兩岸事務的處理,得因國家安全以法律為特別規定;另方面,大法官強調戡亂結束後,國家法律應逐步恢復到正常法治原則。

大法官的解釋,大致有三個趨勢。第一,在兩岸事務的處理上,法律保留原則的要求相對寬鬆。從上述三個解釋可知,不管是概括的立法授權,或細節的法律規定,大法官都給予高度尊重。第二,兩岸事務的高度政治性質,民主原則乃是主要的解釋依歸。儘管,大法官對法律密度要求不高,但兩岸事務的處理,至少是經過民選的立法部門,與行政部門共同形塑的決策。這也意謂大法官在兩岸關係的案件上,如有涉及權利保護的解釋,審查的標準會也比較寬鬆。第三,釋字五五八號解釋,有別於四七五與四九七號解釋,不再強調兩岸關係條例的特殊性來自國家尚未統一,而是在平衡考量國家安全與法治原則的落實。

由此可知,增修條文十一條已從單純兩岸關係的特殊法源,變成政府與人民,應持續審議兩岸相關政策及法制正當性的特殊要求。回到憲政主義來說,大法官的解釋提醒我們,不能忘記民主政治中最基本的多數決是最根本的正當性要求。今年的總統與立委選舉,人民相當程度表達了要與中國進一步交流的意願,兩大黨絕對有理性討論相關議題的義務。大法官解釋進一步提醒我們,既然多數決程序只是最基本要求,自然沒有排除其他種類的監督程序。因此,立法院至少應在程序上負擔起更多的責任。立法院當初在兩岸關係條例中規定,三通協議簽訂後,應先經立法院同意,就是一種具體的責任承擔。而三通後,我們應進一步思考,還有什麼重大協議,必須經過審慎的討論,以訂定多元化的監督程序。

如果不是陳雲林的來訪,或許集會遊行法在未來幾年都不會修正。而三通擴大後的經濟交流,究竟對台灣的政治權力會帶來什麼好壞處還不清楚,這都有賴政府與人民確實的反思。過去六十年的武力威脅告訴我們,憲政主義可以學習與威脅共存。但若兩大黨持續無交集對話,真正的威脅將會是我們自己。(作者為美國康乃爾大學法學博士候選人)



◆ 兩岸明直航 江陳4協議仍在立院協商

中央社 2008.12.14

兩岸海空運明天將直航,但第二次「江陳會談」簽署的4項協議,仍待朝野協商。民進黨籍立委黃偉哲批,立院章都沒蓋協議就生效,太荒謬;國民黨團稱,是照法律規定。

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江丙坤和中國大陸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陳雲林11月4日舉行會談,簽署兩岸空運、海運、郵政、食品安全4項協議。根據協議內容,除了食品安全協議自雙方簽署日起7日後生效,其他3項協議是在簽署日起40天(即12月13日)生效。

4項協議在11月7日送至立法院,經委員會初審通過,12日排入立法院院會討論事項第一、二案,因民進黨團提異議,院會決議將4項協議交付黨團協商;根據立法院職權行使法,黨團協商逾一個月無法達成共識者,由院會定期處理。

民進黨團副幹事長管碧玲說,委員會初審通過4項協議後,是國民黨團遲遲不將案子排入院會討論事項,她懷疑國民黨是故意要讓4項協議自動生效。

黃偉哲說,4項協議不等立法院蓋章就生效,「立法院連橡皮圖章都當不成」,實在太荒謬;他也懷疑,這有違憲問題,以後行政部門都可以和外國政府簽署協議,自訂3天就生效,這種憲政程序問題不解決,會讓人民不信任政府、朝野互不信任、相互扞格的情況持續。

國民黨中央政策會執行長林益世表示,4項協議送到立法院,依據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規定,立法院如果一個月內未決議,視為同意,國民黨照著規定遵守法制,竟被說是怠忽職守、橡皮圖章,並不公平。

※ 重要協議若透過技術杯葛「放假」,不就都免審過關?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fsj 提到...

中國刑事司法改革 終結政治暴力語言

◆ 孔傑榮專欄:中國新一輪刑事司法改革

【國際新聞組王嘉源譯】 2008-12-25 中國時報

也許中國領導人預期,當前經濟下滑將會增添社會不穩定,因此僅是想要對手中握有的「鎮壓工具」進行調整。或者最近一些事件令他們相信,如果不採行措施抑制公安、檢察官與法官的專斷權力,他們長久追求的「和諧」將無法達到。無論原因為何,中共中央最近已將注意力放在「司法改革」上。

二○○八年十一月廿八日,中共中央「原則上」通過由掌管司法體系的「中央政法委員會」提出的一項「意見」。這項「意見」內容並未公布。然而,隨著黨和政府官員試圖為其在骨架上添肉,漣漪效果已逐漸顯現。

一項重大變革是,中國逾三千個地方法院的預算原本是由地方政府提撥,未來將被提升至省級與中央層級。此舉是希望約束沿海富庶地區法院的過度支出,同時確保經費不足的中部和西部地區法院獲得足夠預算。這項改革早該做了,因為「地方保護主義」在中國惡名昭彰,時常促成司法偏袒大權在握的地方政治和經濟勢力,這一改革可望減少這一歪風,儘管並無法根除。另外公安與檢察官的預算,預料也將交由更高層級決定,以強化中央控制。

第二項改進據悉是要求地方檢察院減少起訴普通犯行者,而側重那些威脅國家安全或其他重罪者。據說,中國有太多人非必要地被醜化為罪犯而送進監獄或勞改營,目前檢察官建議控訴的所有嫌犯,幾乎都會遭起訴,結果通常是定罪及入獄,這種做法時常把原本的好人變為罪大惡極罪犯,從而引發民眾對政府的不滿。

數十年來,中國自由派人士與外國批評者一直呼籲修改或廢除「勞改」,如今當局顯然已決定,只是細節迄未商定。自從一九五七年中共結束短暫的「百花齊放」時期,拿勞改拘押成百上千的「右派分子」,這種行政處罰一直是公安手中一個很有價值的工具。每年遭處以勞改,被關上三年甚或四年的人數大約有卅萬,包括民運人士、自主宗教信徒、抗議經濟和社會不公義的人、工運分子、冥頑訟棍及一些微罪慣犯、須長期勒戒的吸毒犯及娼妓等等。

勞改的措施讓公安得以拘留及懲罰任何人,而無須請求檢察院批准逮捕和起訴,或請求法院同意定罪或懲罰。勞改是替代起訴的一種很方便工具,這種做法顯然已傷害到刑事程序對被告提供保護的意義。也對中國的海外聲譽造成很大傷害,有礙於中國政府批准聯合國《公民及政治權利國際公約》(ICCPR)。中國已於十年前簽署這項國際公約,但由於勞改在很多方面違反公約,因而迄未批准。

然而,勞改措施要怎麼修改呢?有指稱中國將規定所有勞改處罰均須先經由法院批准。這與台灣的現行安排相似。在台灣,警方提報的「流氓」須先經「治安法庭」批准,然後才被送入「技能訓練所」進行多達三年「非刑罰」監禁,而它其實是一座監獄。台灣由於面臨類似壓力,已準備在明年廢除《檢肅流氓條例》。

消息靈通的官員表示,勞改做法也可能廢除,其功能則分散至三種更短刑期制裁體系。其一是針對吸毒犯,另一是針對少年犯,第三則針對其他犯罪,包括娼妓在內。目前針對不當行為的處罰,通常由公安機關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處置,每一犯行最高處十五天拘留,這些新制裁體系的處罰應會更嚴厲。許多官員與學者覺得中國須建立一種更合理、更具一致性的行政和刑事處罰體系,然而現階段一切都尚未最後定案,包括有關公安、檢察官及法院的角色問題在內。

無疑地,刑事司法的管理問題也將做進一步變革。然而,迄今相關領導人發表的聲明只談原則、口號及陳腔濫調,卻未觸及細節。那些「圈內觀察家」提出的若干揣測似乎也很離譜。他們指中國將公安與檢察官的看守所控制權交給司法部,以便降低層出不窮的刑求和逼供案例。能這樣當然很好,但似乎不大可能。他們還預測,檢察官將把調查經濟犯罪和官方貪瀆的職權交給公安機關或其他機構,這種說法似乎也毫無根據。不過,檢察官倒是很有可能在發布逮捕令或起訴前,須先獲得上級檢察院批准。這麼做可讓他們受到一定程度的監督和控制,就如同公安機關調查普通犯罪時,須受檢察院的監督和控制一樣。

要評斷這新一輪「司法改革」的意義仍嫌太早,至今為止,相關變革的推進似乎很緩慢,範圍也有限。據傳中共領導人認為,應該把當前經濟危機化為推動經濟體系重大結構性變革的動力。如果他們對司法也抱持相似的思維,對於促進社會穩定與和諧或許會大有幫助。(作者現任美國紐約大學美國與亞洲法律研究所共同主任,並兼任紐約「外交關係協會」資深研究員)

※ 孔傑榮是馬英九在哈佛的老師。



◆ 觀念平台:終結政治暴力語言

【陳國祥】2008-12-25 中國時報

每天從台灣各級議會的議場、政黨或個別政治人物記者會以及電視一些談話性節目中,我們聽到太多太超過的政治暴力語言,讓人想到西諺所說:「人的惡言將如斗篷般環繞其身。」想像一下:台灣政治鬥場上的議壇活躍人士以及一些電視名嘴們,各自身上所披掛的斗篷,究竟是什麼樣子?

一個充斥語言暴力的政治體系,顯示其公共領域所進行的傳播活動充滿毒素,缺乏文明社會共信共守的倫理規範,以致如「地獄之火」般四處燃燒,吞噬著人們珍愛的社會價值。相對於其他成熟民主國家,台灣公共領域中進行的傳播活動,呈現一些缺失,諸如:

一、二元化壁壘分明:藍綠二分天下,舉凡政治人物、論述者以及某些媒體,皆主動或被動地套入二元分化的藍綠政治框架中。二、互斥性針鋒相對:凡他群之所為非愚昧即卑劣,或兼而有之,攻訐唯恐不力,反之,凡我群即以「團體內的忠貞」寬厚以待,甚至包庇護航。三、操控性凌駕溝通:發言、論述與報導多以操控民意為意旨,政治立場主導一切,不惜抹煞客觀敘事、公正論斷和促進溝通的大眾傳播專業和公共論壇義理。

此外,還汙名化抹黑對方,自利性扭曲功能,有些媒體則為營利目的而刻意用政治立場區隔市場,並以激挑、撩撥或麻痺等手法誘引閱聽人消費其媒體。凡此總總,已是司空見慣,大家習以為常。

台灣公共領域這種充斥語言暴力式的傳播型態,對於民主政治的良性運作以及社會的平衡與和諧發展,已經構成嚴重傷害。總體而言,公共論壇幾已被政治惡鬥摧毀殆盡。因此,重建公共領域中的傳播倫理,應是當前導正民主發展和增進社會和諧緊要課題。這是千頭萬緒的大工程,從何做起?

首先,戒之在「恨」,民主體制的主要競爭機制需透過說服性傳播,若懷恨而言,只會投合原已認同者所好,僅能鞏固既有版圖而不利於擴充,因此唯有懷寬厚包容之心,才能化敵為友,拓展所支持群體。

其次,戒之在「狠」,民眾多喜君子之爭,狠毒之言易激反感,徒增不利,唯以理服人、以巧制人者最得民心,因此務必去粗暴而求溫良。

還有,戒之在「執」,世間萬物變動不羈,起落不定,因此毋須執持一端,更不應為一人、一黨、一營效力而失卻自我的良知與是非判斷。

另外,戒之在「偏」,是非善惡的衡量標準只能有一個,不能隨客體的親疏關係而改變衡量的尺碼,更不能嚴以律他群而寬以待己群,甚至以雙重標準區別對待敵我陣營。

最後,戒之在「謊」,凡所言務必信而有徵,切忌編造、誇張,更不可為了打擊異己而刻意栽贓汙衊,製造是非。

但願,每個公眾人物都能因嚴守諸「戒」而使其斗篷變美,而台灣公共領域的諸言諸語所形成的大斗篷也將變得繽紛多彩而更迷人了!

※ 這些都是有損人權的行為。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fsj 提到...

林博文專欄:美國「林肯年」的普世意義

【林博文】 2009-01-14 中國時報

歐巴馬前幾天帶領妻子和兩個女兒夜遊林肯紀念堂,一月十七日將模仿林肯一八六一年第一次就任總統時搭火車到首都,林肯是從伊州春田出發,歐巴馬則從費城啟程。

今年是美國的「林肯年」。

林肯生於一八○九年二月十二日,今年剛好二百歲。從首都華府到伊利諾州,從新總統歐巴馬到升斗小民,任何有些歷史感的人都會沾染一點「林肯熱」,以不同方式慶祝第十六任總統的生日。

其實,自從林肯於一八六五年四月十四日在華府福特戲院遇刺以來,美國人民幾乎每天都在紀念林肯,因為林肯是美國人民最引以為傲(也許南方人不作如是想)的總統,他為美國政治創造了道德制高點,也為美國歷史提供了豐富的內涵和人道主義的養分。美國雖有第三任總統傑佛遜起草的〈獨立宣言〉,但傑佛遜及其同時代的開國元勳,絕大部分都擁有大批黑奴,〈獨立宣言〉上所說的「人生而平等」,只是冠冕堂皇的口號,林肯為了國家的統一和真正落實「人生而平等」的崇高理想,被迫進行美國歷史上最慘烈的一場戰爭,兄弟鬩牆四年,南北雙方死了將近一百萬人,遠遠超過美國在一戰、二戰、韓戰、越戰與伊戰陣亡人數的總和。

然而,南北戰爭僅是防止國家分裂、促成領土完整的武力行動,黑奴雖獲解放,蓄奴制度亦遭廢除,但黑人直到內戰結束後一百年才有投票權,國會始通過〈民權法案〉。在林肯誕生兩百年後,美國也終於出現了第一個黑人總統。

歐巴馬前幾天帶領妻子和兩個女兒夜遊林肯紀念堂(見左圖,美聯社),一月十七日將模仿林肯一八六一年第一次就任總統時搭火車到首都,林肯是從伊州春田出發,歐巴馬則從費城啟程。一月二十日就職那天,歐巴馬將把林肯當年用過的聖經請出來,在前輩的手澤上宣誓。這一切都具有象徵性的意義,政治許多方面即含有許多象徵性的作用,歐巴馬的政治經驗雖然不豐,卻深諳「象徵政治學」以及權力定於一尊的威權符號。去年十一月四日晚上在芝加哥格蘭特公園舉行勝選大會,歐巴馬把妻子和兩個女兒帶回後台,自己一個人再緩緩走向講台,台上一個人都沒有,副總統拜登也不在台上。這就是榮耀與權力集於一身的象徵符號。

林肯死後一百四十四年,美國至少已出版了將近一萬七千本有關林肯的著作,去年一年即出了十多本。對現代人來說,林肯到底代表了什麼樣的普世價值和啟示作用?林肯的偉大,在於他是一個不斷力求上進的凡人,一個在思想上及心智上不停地成長和自我提升的政治家。他僅受過一年正式教育,全靠自己的苦讀與進修,二十一歲才學通英文文法,四十歲時學會幾何。他一輩子最大的遺憾是沒有上大學,尤其是在他當總統後,籌組所謂「政敵團隊」(team of rivals),邀請一批政治對手入閣,開會時每個人都在吹噓自己的學問和學歷,林肯總是感到有點不自在。

兩百多年來,美國人民始終對林肯抱存一種「親切感」,原因是林肯出身寒微,九歲時母親過世,弟弟早死,父親續弦,後母對林肯很好,使他終生感念。林肯的妻子瑪麗.陶德精神不太正常,他們有四個兒子,其中三個在二十歲前即陸續死亡,只有羅伯特.陶德.林肯活到八十三歲(一九二六),他曾把母親送到精神病院療養。許多林肯專家認為林肯一生一直多愁善感、充滿哀傷之情,可能和他的身世、家庭及戰爭有關,亦因此使他對黑人、對內戰的傷患戰士及陣亡家屬,特加關懷。他對弱勢族群展現的人道關懷,沒有一個總統比得上他。

歐巴馬競選總統時,屢被抨擊經驗不夠,無資格當總統。事實上,美國歷史上最沒有做好當總統的「準備工作」的人就是林肯,他做過三任伊諾州州議員,只當過一任眾議員,一八四九年下台,十一年後當選總統。但他的智慧、遠見、心胸與能力,卻是他在國家瀕臨分裂之際,出任元首的最佳條件。他知道國家要走什麼方向,他不懂軍事,但他虛心地、用功地學;他在總統任內駐足時間最多的地方,除了總統辦公室,就是軍事電報房,這個電報房就等於今天的戰況室。林肯讀兵書和軍事經典,研究戰役。北方有一批無能將領都先後被他辭退,他終於找到了能征善戰的格蘭特將軍和夏曼將軍。

林肯是個謙卑的人,他在第二次就職演說中所說的:「對任何人不存惡意,對一切人心存寬容」,就是林肯精神的真諦。美國失去此精神久矣,心儀林肯的歐巴馬必須立刻尋回林肯精神與美國的立國原則。唯有如此,慶祝林肯二百歲生日才有意義。

fsj 提到...

孔傑榮專欄-中國如何處置了高智晟

【孔傑榮】 2009-03-19 中國時報

高智晟,中國最著名的人權律師,一位敢於尋求以法律對抗貪腐,推翻違法的財產扣押,揭露公安濫權,以及捍衛宗教自由的人,時至今日距他最近一次的「消失」(disappearance)已經四十三天了。這次抓走他的顯然是惡名昭彰的「國保」─中國公安機關的「國家保衛」單位;就如同它在高之前幾次令人髮指的酷刑關押中對高反覆的威脅一般,它可能已經殺了高這位現年四十四歲的基督教運動人士。隨著時間的經過,因中國政府持續拒絕對高的命運做出評論,使高的案子與那些數十年前拉丁美洲集權政權所犯下聲名狼藉的「消失者」(the disappeared)案例越發相似。

上周,高的妻子、兩個小孩,跟他的妹妹經由協助偷渡離開中國。在經歷兩個月的艱苦行程後,經由東南亞抵達美國。在高的妻小抵達之前,國際對於高自身安全的關注必須保持靜默。中國的迫害曾對高家強加了一些殘酷的選項。在二○○五年中國當局勒令高的事務所停業,並吊銷他的律師執照後,因為他以公開信、文章、新聞採訪與絕食抗議去譴責公安對法輪功、基督徒和其他人的不當行為,中國政府在二○○六年底判處高「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中國當局之後雖以緩刑五年釋放高而將其軟禁在家,但事實證明對高及其妻女而言,軟禁比在監獄服刑還要嚴厲苛酷。在二○○八年底前,祕密警察日積月累的騷擾與暴行已嚴重到令高的妻子與現年十五歲的女兒有嚴重的自殺傾向,以至於高家人決定他們的生存取決於能否逃離中國。當初要高智晟本人同他的妻兒一起離開是不可能的。他當時被密切地監視著,而且在許多場合,對他施加折磨的人也曾警告他說他不可能被允許活著離開中國。

在二月四日早晨,也就是他的家人啟程三周半後,十位以上的公安與凶漢將高從床上架走,從那時起沒有人再看見過他。中國政府也未曾提及過他,儘管聯合國機關、外國政府、非政府組織、以及媒體的一再詢問。就在二月九日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審議中國人權紀錄前,加拿大政府針對關於據稱中國特務曾對高與其他人權運動人士及維權律師施以酷刑的說法正式向中國提出以下質問:

「中國將會依照符合國際法的模式,對這些指控進行獨立公正的調查,並確保中國所作所為會依照國際法上關於禁止非法任意拘禁與酷刑的標準嗎?」中國政府對此問題於審議會中以及其後均未回應。

曾在其他案子中多次譴責中國的「聯合國任意拘留問題工作組」(UN Working Group on Arbitrary Detention)據說正在追蹤高的案子。非政府人權組織也要求曾於二○○五年後期訪談高、並向中國外交部抗議粗魯的公安試圖干擾訪談之「聯合國關於酷刑問題特別報告員」(UN Special Rapporteur on Torture)的協助。

不幸地,高的情況已經是十分嚴重,其程度達到應可輕易地該當符合由「聯合國關於法外處決、即審即決、或任意處決問題特別報告員」(UN Special Rapporteur on extrajudicial, summary or arbitrary executions)對高案提出防止生命喪失的緊急呼籲。最近的事件已經強化了稍早公安對高死亡威脅的可信度。二月八日所公布之高以前未公開過的文章,當中披露其於二○○七年九月廿一日到十一月十五日被拘禁的情形,以及其間十三天的酷刑折磨,亦只會升高眾人對他性命安全的憂慮。那篇文章不僅指控了抓走高的人用點燃的香菸去燻高的眼睛,毆打高,使高遭受嚴重的饑餓,與電擊高的生殖器,並且也揭露了那些人對他的警告─如果高膽敢對他人提及他所受的酷刑,他就會沒命。今天,在距他最近一次被綁走超過六個禮拜後,那個具威脅性的警告必須被認真看待,特別是當我們考量到中國公安戒護中持續發生的死亡事件,以及高之前所遭受酷刑的嚴重程度。

中國的法律與實務並沒有類似「人身保護令」(habeas corpus)的存在。然而中國於廿年前批准的「聯合國反酷刑公約」與其對其他國際人權的承諾使中國負有對高的情況據實以告的義務。現在正是由國際輿論如同法院般去堅持要求「讓我們親眼看到被你們關起來的人,並就他應該被關押的理由提供釋明以說服我們」的時候,正如同所有採行正當法律程序原則(due process)的法院所堅持要求的一般。(孔傑榮Jerome A. Cohen,紐約大學法學院亞美法研究所共同主任,「外交關係協會」兼任資深研究員/紐約大學法學院亞美法研究所研究員宋名晰編譯)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fsj 提到...

中國新的法院改革綱要

【孔傑榮專欄】2009-04-02 中國時報

中國的最高人民法院在三月廿五號發布了它的《人民法院第三個五年改革綱要》(以下簡稱《第三綱要》)。《第三綱要》的前身(《人民法院第二個五年改革綱要》;以下簡稱《第二綱要》)公布於二○○五年底,即計畫期間的第二年快結束之時。與《第二綱要》顯然有別地,是《第三綱要》很快地問世。它的內容不易理解,甚為抽象,也充斥著對它直接訴求聽眾──即中國法官──的勸誡,要求渠等研究、推動、建立、制定、改進、改革、完善、加強、規範、落實、完成與全面推進種種應行事項,俾益於司法體制的總體要求。雖然《第三綱要》的建議未如同《第二綱要》般詳細,它亦提出了一些具體方案,也廣泛地條列出需要注意的問題。最重要的是它進一步確認中共在經過司法對十年來偶爾試圖挑戰黨的容忍底線之專業性的強調後,在政治法律事務最近回復到「群眾路線」。

運作任何一個司法體制皆為一項挑戰,但中國的體制可能是世上最令人卻步的。單單相關數字就令人震驚:十三億人口居住於一片廣大的土地上;將近廿萬位法官與大約相同數目的法院工作人員;三千一百個以上的基層法院,四百零六個左右的中級法院,卅二個高級法院,與一個本身有數百位法官同時審理個案與處理整個司法體系的研究、指導與行政運作的之最高人民法院。

司法負荷的大幅增長在去年發生。法院被要求處理近一千一百萬件案件──一個史無前例的數字,這些案件數目亦無疑地不僅反映中國的驚人發展,也反映出這些發展與近來經濟衰退所孕育之漸趨複雜的緊張情勢。

《第二綱要》曾提出走向司法自治的特定且重要的步驟,其司法自治的射程不僅止於機關定義上的法院,更及於個別的法官。《第三綱要》並未透露那些在《第二綱要》中之提議的命運,而僅僅在賡續議程中列出《第二綱要》中的一些提議。雖然《第三綱要》支持確保法院不被「非法干預」,它卻並未指出何種行為將被認定為「非法」。當然,它明確揭示黨委的領導、檢察機關在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的列席參與、以及檢察機關、地方人大、與其他政協或民主黨派中重要人士、和新聞輿論的監督,對成功的司法審判來說,都是被視為不可或缺的。

《第三綱要》的一些特定提議是重要的。刑事量刑長期以來一直是一個問題所在,新的綱要建議可能可以建立一個特別的量刑程序,如此一來被告律師與檢察官可以有適當的機會去說服法院。在現行實務,定罪與量刑是被總括而視為一體的。此外,新的綱要偏好建立一個關於申請適用減刑與假釋的公開程序。它也支持對被免於死刑的嚴重犯罪罪犯明確科予相當程度的最低徒刑刑期,以避免危險人物如果因為有時候未被宣判死刑而可能被釋放的風險。它也提倡未成年人輕罪犯罪紀錄消滅制度以利於他們被釋放之後的社會復歸。

新的綱要在強調司法公開與透明上也值得注目。它建議司法判決文書與執行案件信息在網上公開。此外,最高人民法院明確承認人民群眾就法院程序有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與監督權,以及必須建立一個健全的機制讓人民群眾行使這些權利。

這些新提出的改革提議能被執行至何種程度以及何時能完成,仍有待觀察。自二○○七年底,當中共十七大啟動減低司法專業與自治的重要性,而偏好法院與黨、政府、與社會關係更為緊密的路線,中國的法官與其他法律相關的官員以及改革派人士,包括律師與法律學者,一直戮力於整理出這個新路線的實際影響結果。如何以真正有利於群眾的方式將「群眾路線」適用於司法制度的複雜問題上,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任務。儘管政治局常委會於去年十一月廿八日的會議於通過司法改革報告時曾透露出一些隱約的鼓勵,其在各方面的進展均呈牛步化。或許由於被司法腐敗、無效率與不公的報告所激怒,超過百分之廿五的人大代表在最近結束的全國人大會議議期拒絕認可最高人民法院二○○八年的工作報告,更果斷的行動可能被激發。

有趣的是對這個努力的試金石之一,將是法官是否將繼續穿著他們七年前開始穿的西式法袍──一個法院與法的最高性之象徵,雖然此象徵性一直被爭論不休,其最高性卻是「群眾路線」所要根除的。

(孔傑榮Jerome A. Cohen,紐約大學法學院亞美法研究所共同主任,「外交關係協會」兼任資深研究員/紐約大學法學院亞美法研究所研究員宋名晰編譯。本文英文版(完整版)請參http://www.usasiala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