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胡蓬生/苗栗縣報導】 2007.10.10
「沙灘又回來了!」苗栗縣竹南鎮公所人員昨天看到崎頂海水浴場景象幾乎不敢相信。八月底聖帕颱風來襲流失大片海灘,這次柯羅莎颱風後竟然回復原貌。
「這下可以省好幾百萬元了!」公所主任秘書林益逞昨天看到公共造產的崎頂沙灘回來了,「不但全部回來,比之前還多 」,高興地合不攏嘴。
他說,崎頂海水浴場兩百多公尺長的沙灘,十多年前也曾在颱風來襲流失,隔年慢慢恢復舊貌。這次海水浴場約幾十萬立方公尺的沙灘,被聖帕巨浪捲走;鄉公所寄望一年之後能慢慢回復,「沒想到柯羅莎有夠厲害,一夕間就回復了!」
八月底聖帕颱風侵台,苗栗縣風強雨大,海水浴場兩百多公尺長的沙灘一個晚上不見了,留下滿地礫石,景觀完全走樣;業者急得跳腳,沒了沙灘,明年夏天海水浴場的生意肯定泡湯。
鎮公所邀水利署二河局、林務單位及學者會勘,初步研判是連番大浪將沙灘「整個帶走」。
林益逞表示,由於海灘曾失而復得,當時學者建議先觀察一年,如果沙灘不能重現,可採抽沙填補、築堤等方式改善。但花費相當大,數百萬、甚至數千萬元,鄉公所無力負擔。
昨天下午他聽說「海灘回來了」,還不敢置信,趕到現場一看,果然柯羅莎送回沙灘的細沙高達一公尺,數量驚人,「大自然的力量太奇妙了!」
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郭一羽表示,大風浪的威力相當驚人,往岸上推動時會形成圓周運動,並有回捲力量,大浪甚至可以將消波塊或大卡車拋到數百公尺外。
他表示,聖帕颱風在苗栗風雨雖不強烈,但波浪的能量遠在數百、數千公里外就形成,傳遞很遠;加上波浪推向前的角度,可能一瞬間將大片沙灘帶走;同樣的,柯羅莎颱風也能把沖到海裡的沙,隨著翻捲的巨浪帶回陸地。
◆ 颱,瘋狂 花蓮400公尺沙灘不見了
【聯合報╱記者劉明岩、陳信利/花蓮縣報導】 2007.10.10
柯羅莎強風在花蓮掀起驚濤駭浪,花蓮市北濱與壽豐鄉水璉海岸的沙灘被巨浪捲走,消失無蹤。
每逢颱風侵襲,花蓮市北濱海域都是濤天巨浪,是民眾觀浪地點,卻不知在老舊海堤內緊臨住家及海濱街,當大浪沖下,海岸一寸寸流失,藏著被吞食危機。
環保聯盟花蓮分會長鍾寶珠觀察,花蓮海岸流失最嚴重的地區在花蓮市南、北濱海灘,從美崙溪出海口到花蓮溪出海口,綿延一公里多的海岸,「浪淘沙」每年幾乎侵蝕一公尺海岸,海岸線逐年後退。
這兩個月接連四個颱風浪,更摧殘南、北濱海岸,柯羅莎的大浪捲走四百多公尺長沙灘,造成兩公尺高落差,沙沒有了,只剩下大小礫石。
壽豐鄉水璉海岸三百公尺長的沙灘也在柯羅莎颱風中消失;花蓮區漁會總幹事王鐙億說,兩年前海棠颱捲走約三百公尺沙灘,危及岸邊檢查哨安全,兩個月後的強颱龍王再把沙鋪回來;但日前又被柯羅莎的大浪帶走,約有三十萬噸的沙捲入大海。
王鐙憶與鍾寶珠都不擔心,他們說,當東北季風或颱風再來時,這些沙「還會再回來」。
不過,附近居民可不如此樂觀,要求設置消波塊抵禦大浪,防止海岸退縮家園被毀。環保人士則認為消波塊只會讓沙及海岸流失更嚴重,讓美麗的水璉海岸從此消失。
針對北濱海岸流失,水利署第九河川局長陳隆政說,已規畫設計的兩座突堤及養灘設施,可在今年底完成水工模型實驗,將設置兩座海錨型突堤,並利用岬灣理論,讓美崙溪的漂沙漂進灣內,在兩凸堤間慢慢聚沙。
他說,由於環保團體與地方居民對水璉海岸是否設置消波塊,有不同看法,未取得共識前採取監控方式,隨時觀察海岸流失情況。
◆ 海灘一夕變臉 經常在上演
【聯合報╱羅緗綸、彭淵燦、莊亞築、游文寶、楊德宜/連線報導】 2007.10.10
各地海岸沙灘,隨著大自然變化,呈現多樣面貌,一夕間「變臉」的景象,經常上演。
新竹縣新豐海水浴場,曾是知名戲水景點,由於海沙漂流問題,夏天時沙量減少,泳客被底層帶著牡蠣殼的岩層劃破腳,嚇得不敢走沙灘;而冬天一到,沙又回來了。浴場業者禁不起老天爺開這樣的玩笑,收手不做,海水浴場關閉至今。
新竹區漁會總幹事吳俊岸從小住在新豐海邊,他說,新豐海水浴場的海沙因潮水、季風因素被帶走,沙灘流失快;但港區和堤防外陸地很容易淤沙,每兩年約要移走一萬立方公尺。
雲嘉外海的外傘頂洲,是台灣最大的沙洲,目前只剩一百多公頃,比廿年前少了一半,最高時有兩、三層樓高,現在只有兩、三公尺。它不只會縮小,還會移動,原來在雲林縣口湖鄉的外傘頂洲,已漸漂移到嘉義縣東石鄉外海。
漁民說,外傘頂洲會移動,主要是因沿海地區每年颳起強烈東北季風,長年吹拂所造成。雲嘉許多漁民世代靠這片海域養家活口,如今少有人在沙洲潟湖養殖。
這次柯羅莎颱風橫掃,永安漁港南岸笨港段長約五十公尺的路面遭海沙淹沒,人車無法通行,路面清沙後,兩旁的沙堆得比人還高,景象驚人。
※ 相關報導:
* 橡膠鴨鴨的環海之旅
* 台灣環評大調查 謊言? 真相?
* 監測海灘廢棄物 與世界接軌
* 大陸垃圾飄金門 我攔截
* 花東海岸線生態 幾全遭破壞
* 東沙群島環礁 海底花園變墳場
* 變調的海洋音樂祭
* 美麗灣飯店違法開發 漢人為何學不到教訓
* 史跡蒙難 台東富山遺址蓋度假村
* 台塑煉鋼廠環評 雲林人抗議後翻盤
* 南部地區海污團隊 改善海洋品質見成效
* 復育沙灘 邁阿密要買外國沙
* 蚵仔殼築堤 把海岸還給海洋
* 澳洲卡布其諾海岸 泡沫漫天
* 191國同意設深海自然保護區
* 科學家揭露洋流具有「條紋」
* 澎湖寒害冤枉! 測到低溫沒人報
* 養殖盛行過度開發 泰海岸遭嚴重侵蝕
* 馬英九擬開放3浬拖網 創造海底沙漠?
* 禁止捕魚護衛珊瑚礁避免掠食性海星爆發
* 美澳研究顯示 海洋暖化速度遠高於預期
* 台灣只能看天吃飯?
10 則留言:
頭城海水浴場 消失了
【聯合報╱記者羅建旺/宜蘭縣報導】 2008.08.03
「曾是北部地區重要消暑勝地的頭城海水浴場,已自台灣地圖消失!」宜蘭縣府十年前,向漁業署爭取興建烏石港,導致浴場近二公里長灘及廣約六十座足球場大的沙丘消逝不見,縣府決定向內政部申報廢場。
成功大學河海工程系主任許泰文感慨表示,「頭城浴場是台灣因人工建物影響到海岸地貌消失的首例」,值得政府與環保人士重視。宜蘭縣環保人士則以「痛心」形容,強調當時就曾提出預警「會造成浴場沙灘消失」,如今證實,「很難認同,卻只能接受」。
「咦,不是海水浴場嗎,怎麼不見沙灘?『裝肖仔』(戲弄人)!」曾到訪過頭城海水浴場的遊客,看到如今的景象,大感驚訝。
不只如此,「頭城海水浴場」的指標依舊豎立,不知情的遊客到此一遊,當場傻眼,「怎麼沙岸成了石岸,又不能玩水,哇咧」。河川局為了護岸,投置大堆石塊補救,就成了今天主客易位的景象。
位在太平洋濱的頭城浴場,曾是熱門的旅遊景點。但短短十年中,整座浴場七公頃沙灘,加上向北到大坑里海堤,往南到竹安河口,長二千公尺、寬近二百公尺的延伸腹地,年年縮減,現已完全被海水覆蓋不見。
「主要原因是浴場北側的烏石港突堤,攔住原本要補充沙灘的漂沙。」水利署第一河川局代理局長韓光恩說,十多年前烏石港動工築堤後,漂沙被攔截在海堤以北堆積,在外澳形成沙灘新生地,海堤以南的頭城浴場,沙灘少了漂沙,海岸嚴重被侵蝕。
「這就是海岸建港最明顯的問題。」宜蘭大學環工系教授張章堂說,建港築堤會引起所謂「突堤效應」,港堤攔住漂沙,沙灘沒有了沙源,加上海水侵蝕,消失更快。
頭城海水浴場即將走入歷史,縣府工商旅遊處長游文祥說,海水浴場已名不副實,因此向內政部申請撤銷,改名為濱海園區,以免誤導想戲水的民眾。
台灣還剩幾個像樣的海灘?
【劉新圓/北市(研究人員)】 2008-08-05 中國時報
新聞報導宜蘭頭城海水浴場因興建烏石港,導致浴場近二公里長灘及廣約六十座足球場大沙丘消失,縣府決申報廢場。這不禁喚起筆者塵封兩年的記憶。
前年七月,筆者一家人自礁溪開車往台北走,想沿路找個海灘玩,旅遊手冊上指示最近的海水浴場是頭城,到了頭城海水浴場,發現空無一人,連管理員都沒有,我們步行到海邊,竟然看不到沙灘,洶湧的海水不斷拍打著岸邊堆積的大石塊,其場景與最近新聞所拍攝的相去無幾。
同年八月,我們到傳說中重點風景區大鵬灣。門票上推薦所謂「台灣夏威夷」的青洲濱海遊憩區,遊客稀落,原本規畫的餐廳全部歇業,黑色的沙灘上布滿了漂流木、石礫、鐵絲,連要去親海都危險重重。大鵬灣內有部分業者提供香蕉船、風帆等水上活動,但詢問度不高,是否撐得下去令人懷疑。據說,政府還要投資,擴大大鵬灣風景區的範圍。
綜觀整個台灣島的海岸,最漂亮也最受歡迎的,大概就是懇丁南灣了。白色的沙灘、碧綠的海水,難怪每年夏天都人滿為患。但是,據說,這裡的水上摩托車是非法的,所以游泳很危險,連帶衝浪者也望之卻步。既然非法,為什麼政府不積極取締呢?
筆者曾聽一位導遊說,台灣對陸客最具吸引力的景點之一,就是海灘。但看看台灣的海灘,不該開發的硬要開發,開發了又不好好經營管理。頭城海水浴場早幾年前就該廢棄了,卻到最近才申報。而最漂亮的海灘,又放任非法摩托車橫行。難道我們一定要坐飛機到國外,才能放心地享受碧海藍天嗎?
※ 台灣其他地方的沙灘也正在消失中...
* 「基隆與東北角地質景觀保存維護」專題研究
http://www.aeh.ntu.edu.tw/history/eco_contest02/represent/h2/h2.htm
◆ 颱風來一回傷一回 宜蘭海岸蒸發成斷壁 【聯合晚報╱記者吳淑君、姜炫煥/宜蘭報導】 2008.07.30 每逢颱風過境,宜蘭縣多處海邊沙灘都遭巨浪沖刷流失,原本平坦的沙岸變成一道「斷垣峭壁」,令人怵目驚心,海邊居民都希望政府重視。南方澳內埤海灘... 只剩5公尺寬
「啊!海灘怎麼變這樣?」宜蘭南方澳著名的內埤海邊近年來海灘嚴重內縮,幾乎形成斷崖,高度落差極大,可以讓遊客到海邊戲水的沙灘僅剩下約5公尺寬,許多遊客驚訝不已,擔心美麗的海灘會逐年消失殆盡。
內埤海邊海水潔淨、白色礫石海灘,常有人跑來踏浪,晚上漁火點點,又是另一種風情,情人約會浪漫無比,因而又被稱為情人灣,假日遊客很多。
近半年來,內埤海灘被海浪沖刮退縮嚴重,「我每天看海,感受最深了!」南安國中校長張振源說,學校就在內埤海邊旁,他很憂心海灘內縮繼續惡化,危及校園安全,相關單位應重視。
3公尺深斷坡形成漩渦!危機四伏
南方澳文史工作者廖大慶表示,每次颱風過後,內埤海邊的海岸線就產生了變化,內埤海邊在沙灘不遠是3公尺深斷坡,海浪打來在斷坡處翻滾,形成漩渦,外地人不了解這個海域,看到海就衝下去戲水踏浪,前幾年發生數起遊客溺水意外,和這斷坡有很大的關係。如今海灘形成斷崖,剩下5公尺寬海灘可以踏浪,他覺得也不是壞事,也許可以讓悲劇不再發生,他印象以前內埤海邊也曾投擲消波塊定沙,但隨著洋流沖刷,海浪把海底沙帶上來覆蓋,消波塊漸漸沉入海面下。
壯圍鄉公所也在海邊拋石護坡,往年颱風過後,壯圍鄉沿海村民都會發現平坦的沙灘不見了,變成一道長達2、3公里的峭壁,且大海與陸地拉近數百公尺,陣陣大浪幾乎捲上附近的民宅,不過今年情況較好。
◆ 環境污染 南市沙灘撿不到貝殼
自由時報 2008.07.22
錐螺活貝 20年未見
〔記者蔡文居/台南報導〕環境惡化,台南沿海沙灘幾無貝殼可撿,連過去最常見的錐螺貝殼,如今也難得一見,漁民及保育人士表示,已20年未見錐螺活貝,沿海漁業資源枯竭可見一斑。
紅樹林保護協會今年暑假舉辦多場四草漁村體驗營,帶小朋友到海灘撿拾貝殼,結果整片沙灘只有廢蚵殼,不見其他貝殼,即使過去沙灘上多如牛毛的錐螺貝殼也不見蹤影,1、2公里長的海灘竟然只有1、2個貝殼。
曾經佈滿沙灘 漁民撿食
紅樹林協會總幹事李進添表示,過去四草整片沙灘都是錐螺貝殼,還有其他多樣、漂亮的貝殼,但是近年來,因環境污染,加上漁源枯竭,連常見的錐螺貝殼也不見了,這是環境的一大警訊。
漁民王光榮表示,小時候都會撿拾錐螺來吃,印象中,已將近20年沒見過錐螺活貝,有的只是空貝殼,而且愈來愈少,現在甚至連空貝殼也難得一見。
崑山科大教授翁義聰表示,錐螺喜歡棲息在海底乾淨的沙灘,但台灣大約在2、30年前開始發展工業,環境污染十分嚴重,從那時候開始,他在沿海調查,就不曾看過錐螺活貝。
疑與二仁溪污染有關
他表示,錐螺在台南主要分佈在鹽水溪至二仁溪這一帶淺水海灘,他懷疑牠快速消失與當年二仁溪廢五金酸洗業脫不了關係。
至於空貝殼愈來愈少,翁義聰說,因無新貝,而舊貝則在人們撿拾及沙灘覆蓋下,自然就變得非常稀少。
◆ 海岸退縮 南市親水公園沙灘不見了
【聯合報╱記者吳明良/台南報導】 2008.07.11
黃金海岸沙灘嚴重流失,南側親水公園旁500公尺沙灘今年完全消失,海浪直接拍打消波塊。去年暑假消防局設在親水公園沙灘的防溺宣導站,今年被迫北移300公尺,消防隊員張光輝說,「去年還有縱深十多公尺的沙灘,怎麼才過一年就完全不見了。」
張光輝在台南市消防局灣裡分隊服務17年,每年暑假在黃金海岸、親水公園駐點防溺,十多年來救回近十條人命。他說,十幾年前這裡的沙灘縱深一百多公尺,眼看著海岸一年一年退縮,去年還能搭帳設救生站的沙灘,今年就不見了,「大自然的力量真嚇人」。
「以前救溺橡皮艇要拉一百多公尺才到海邊,現在一下子就到了。」張光輝說,黃金海岸沙灘縱深現只剩三、四十公尺,十多年來起碼退縮100公尺,南側親水公園退縮最嚴重,500公尺長沙灘整個消失了。
消防局每年暑假在黃金海岸、安平秋茂園、四草大橋等危險海域設置防溺宣導站,動用消防隊員及水上救生團體義消駐點救溺。黃金海岸長達2.5公里的海岸線,星期假日消防人員在北端、中間的船屋及南端的親水公園搭帳蓬,準備救生器具,各設一個防溺站。
張光輝說,南側的沙灘沒了,浪頭直接打在消坡塊上,應該沒人敢在消波塊上戲水。防溺範圍縮小,消防人員壓力也減輕。只是眼看沙灘快速消失,不免令人擔心,「這是大自然的反撲嗎?」
他表示,有漁民說黃金海岸南側的興達港、北側的安平港,防坡堤加長改變了海潮流向,使得黃金海岸成為一個凹灣,海潮不斷刮走細沙,加速海灘流失。也有民眾說是溫室效應造成海平面上升,海水淹沒了沙灘。無論何種原因,整段沙灘不見了,不免令人憂心。
鋼樁拆了 桃園保生海岸不保
【聯合報╱記者吳佩玲/桃園報導】 2008.08.07
桃園縣觀音鄉、新屋鄉海岸遭海潮淘空嚴重,縣府為了保護國家級藻礁與海岸林,拜託中油包商暫緩拆除海岸的鋼板樁,包商昨天以沒有與中油公司達成協商理由,逕行拆完兩公里的鋼板樁。
桃園縣政府農業發展處表示,新屋溪口海岸遭侵蝕嚴重,沿海聚落早就面臨安全問題。鋼板樁被拆,「護岸工程要等一個半月才開始施作,到時候沿岸防風林可能不見了。」
縣府3月間邀集中油、台電、林務局、觀音鄉公所與地方人士會商,當時擔任桃園縣副縣長的公共工程會主委范良銹曾拜託中油公司,為了保護國土,儘管中油埋管工程已完成,希望在水利署7000萬元護岸工程未開工前,暫勿拔除鋼板樁。
未料,全案溝通了4個月,水利署要招標的臨時護岸工程卻已流標一次,最近還在進行2次招標。
但中油公司當時承諾的臨時鋼板樁卻在上月中旬開始由包商拔除,農業發展處人員昨天趕去阻止,但拔除工程已近尾聲。農發處在下班前火速行文給中油公司、工程會,看來已無力可回天。
農發處表示,現在正值颱風季,希望護岸工程能順利招標,這處裸空海岸至少得等一個半月護岸工程才能進駐。
不過,觀音鄉保生村地方人士卻不樂觀,因為中油海岸埋管工程施工近一年,海岸的淘空問題更形嚴重,海岸線在去年至少已退縮10公尺,保護輸氣管的鋼板樁去年還在陸上,現在漲潮,海水幾乎就要越過5公尺高的鋼板樁。
※ 到時候大家可能被迫往山上住了。
海蝕嚴重 頭城大坑盼築海堤
【聯合報╱記者羅建旺/頭城報導】 2008.08.13
由於海蝕嚴重,海浪直逼防風林下,讓頭城鎮大坑里民感覺居家安全備受威脅,爭取興建海堤。立委邀請水利署第一河川局昨天會勘後認為,拋石護岸已經見成效,無立即危險,但鎮長陳秀暖強調,不住海濱不知居民險,興建海堤確有必要。
立委田秋堇要求以衛星定位監測海岸變化,拿科技數據評估護岸的方法;立委林建榮則要求河川局3個月內完成評估,拿出有效辦法,以安民心。
因為農委會漁業署興建烏石港,延伸到海的突堤效應,攔阻漂沙,讓堤防以南的沙灘在海浪侵蝕下,有去無回。原本的沙灘腹地從防風林到海潮線長達二、三百公尺,現在海浪直逼防風林下,住在海邊的大坑里民擔心:「這樣下去,不知那一天海浪會把我家也淹沒。」
面對居民陳情,立委田秋堇、林建榮、頭城鎮長陳秀暖、大坑里長陳錫華等多人昨天會勘,陳錫華說,「侵蝕這麼嚴重,不建海堤不行。」
不過,第一河川局長韓光恩認為,目前的拋石等護岸工程,已見成效,加上消波塊等功能,減緩區域海岸遭侵蝕,大坑里海岸沒有立即危險。
但陳秀暖不滿地說:「沒住在海邊都不知怕,風雨大些,住得比較靠海的居民就徹夜難眠。」以大坑海岸線內移這麼嚴重看來,光靠防風林難以保護,要靠海堤才夠強,先保住居民的身家性命最重要。
立委也要求第一河川局拿出對策,不要讓居民擔心害怕。
※ 台灣快被消波塊包圍了,還有其他更好的方法。
海灘剩10米 四草海岸線漸失
【聯合報╱記者鄭光隆/台南報導】 2008.08.29
黃金海岸沙灘消失,鹽水溪右岸1公里長的沙灘也消失,海岸線迅速地往後退,在四草海邊養蚵的周水生說,四草海岸線40年來後退約四、五百公尺,黃金海岸的海岸要救,四草海岸也要救。
海浪不斷逼近周水生的蚵寮,他擔心再一次颱風來,蚵寮就不見,住在堤防後的居民蔡志侗等人每次聽到颱風要來,就趕緊撤離到親友家居住,今年颱風來襲,海浪已越過堤防。
周水生說,40年前要走過四、五百公尺長的沙灘才到得了海邊,如今海灘就剩10公尺,漲潮時海浪都打到他的蚵寮了,鹽水溪出水口附近的堤岸邊,以前是一片海灘,常看到一些外國人打沙灘排球,如今海浪直接拍打堤岸,海灘不見了。
第六河川局雖在去年興建堤防,但似乎擋不住海灘流失,消波塊前的大片沙灘已不見,大浪甚至跨越堤岸,堤防後方養殖業者擔心颱風來襲,生命財產不保。
安南區四草里長王秋萍認為,因鹽水溪興闢防波堤的凸堤效應,造成洋流改變,不僅海灘被海水帶走,甚至危及堤防安全。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主編高美鈴說,台灣海岸線逐年消失中,除了防波堤引發的效應外,河川設置攔沙壩,入海的沙石大量減少,也是造成海灘消失的原因之一,拯救消失的海岸線,應有整體規畫。
又少4.2公里 海岸線「零損」破功
顏瓊玉/台北報導 2008.10.20 中國時報
行政院去年八月核定《永續海岸整體發展方案》,訂下自然海岸線「零損失」目標,經過一年,確定破功。根據營建署最新監測結果,台灣本島的人工海岸線又增加了四.二公里,其中台電在高雄縣永安鄉興達電廠興建海堤,就占二公里。
營建署自民國九十四年起委託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中心辦理「國土利用監測計畫」,透過衛星監測自然海岸線流失情形。
根據最新監測結果,台灣本島海岸線一三一萬七四七六公里,自然海岸線五十八萬八八一八公里,僅占四十四.六九%;人工海岸線七十二萬八六五七公里,占五十五.三一%。依縣市區分,西半部有七縣市人工海岸線比例超過九成;高雄縣這次取代彰化縣成為「惡榜之冠」,人工海岸線比例超過九十五%。根據各縣市政府回報,「幫助」高雄縣奪冠的推手是台電,台電在永安鄉興達電廠興建海堤,自然海岸線因此損失二.四公里。上一次監測,本島自然海岸線占四十九%,這次監測共發現全台有八處六縣市因人為造成自然海線損失四二○五公尺,除了上述兩縣,還有嘉義縣東石鄉蚵架興建工程損失二一三公尺、屏東縣新園鄉鹽埔漁港擴建損失三一○公尺、基隆市防波堤延伸工程損失九十三公尺,台北縣因台北港和林口電廠工程損失九七四公尺。
為保護自然海岸線,「永續海岸整體發展方案」將漁港、海岸公路、海堤、觀光遊憩、海埔地及海岸規畫等六大重點列為優先實施項目,五年編列三億兩千萬元。經過一年,當初設定的「零損失」目標顯然沒有成功,營建署官員無奈說,方案無法律約束力,《海岸法》通過前,還是要靠各部會「自律」。但從監測結果來看,破壞自然海岸線的最大元凶是政府,短期內,自然海岸線的消失只會「有增無減」。
※ 可別讓寶島沈了
海浪侵蝕 大武海灘 每年流失9公尺
【黃力勉/台東報導】 2008-10-23 中國時報
南迴公路到台東路段,從達仁鄉南田村到大武鄉尚武村,綿延六公里的海岸公路,長期以來遭到海浪的侵蝕,每年以九公尺的距離逐漸消失;卅年來從原本長三百公尺的海灘,到目前海岸線距離路基僅剩十餘公尺,海岸流失相當嚴重。
從台九線大武漁港以南,明顯可以感受到浪在道路旁邊拍打,海岸密佈的消波塊承受著浪一再的侵蝕,逐漸沒入海中,浪距離省道近,秋天強烈的東北季風已將浪花拍打上了路面。
颱風侵襲 沙灘流失更嚴重
大武鄉代表王景昌表示,這段路北邊的大武漁港,因為擋住由北往南流的淤沙,導致北邊海岸及漁港大量淤沙,南邊卻沒有海砂回填逐漸掏空,再加上暖化的影響,海平面逐年上升,導致海岸線距離路基越來越近。
他說,今年接二連三的颱風侵襲,導致沙灘流失更嚴重,原本沙灘上常見的海龜下蛋也不復見,當初他與水保局第八河川局建議「以砂養灘」,將大武漁港清除的淤沙往南回填流失嚴重的沙灘,但未獲得台東縣政府的認可。
台東縣政府漁業科則表示,多年來大武漁港清除的淤沙已有廿萬立方公尺,縣府決定要將這批砂石標售。大武漁港興建五十幾年,淤積問題未曾間斷過,國內許多專家會勘過但成效有限,僅能持續清除淤沙。下一批砂石將會盡量配合河川局政策,採用以砂養灘看成效如何。
高屏溪口 沙灘不見了 崗哨汪洋中
【聯合報╱記者林順良/屏東報導】 2008.10.24
屏東縣新園鄉鹽埔漁港新建堤防後,造成海流反射波流,快速且大幅掏空高屏溪口海岸,水利署第7河川局初步決定,在堤防根部做導流堤化解反射波,搶回失去的海岸線。
「其實十幾年來,高屏溪口海岸就不斷後縮,至少往後退了200公尺。」鹽埔港漁船協會理事長蔡健雄昨天指著海岸說,最明顯的是,軍方原建在海岸邊的檢查哨,現在已沈淪在一片汪洋大海中。蔡健雄認為,造成海岸線後縮,與夏季的西南流大幅掏走海砂有關,進入冬季後,雖然海砂有回填現象,但回填的量卻遠不及夏季,所以海岸線還是逐年後退。
水利署第7河川局最近發現,高屏溪與東港溪口間的鹽埔漁港,新建的堤防也意外成了海岸線的「殺手」,海流撞上堤防後,猛力反彈竄向海岸。局長張良平指出,現在到高屏溪口海岸一看,「有一段海岸特別後退,就是這股反射波流掏空」。
蔡健雄說,以前沙灘廣闊,是鄉民、遊客戲水、海釣的好去處,也是許多廟宇迎神的重要祭場,「現在沙灘不見了」,是一大損失。他指出,海岸線不斷後退,已沖失不少魚塭,連大家祈求平安的三龍祠,原先離海岸達200公尺遠,現在已不到10公尺,「神明也岌岌可危」。
※ 杜拜建人工島還請專家事先規劃過,避免這種淘空破壞生態。
沙洲退縮速度快 七股潟湖面臨消失危機
中央社 2008.12.30
台南縣七股潟湖是台灣最大的潟湖,獨特的生態環境提供數百種動植物在此繁衍,也是2萬多名漁民的生計所在,但外海沙洲及潟湖面積正逐年縮小,衝擊著此處的點點滴滴。
七股潟湖由青山港汕、網子寮汕及頂頭額汕等外海沙洲圍繞,是曾文溪歷經四次改道之後,造成早年的「台江內海」漸漸淤積成為陸地所留下的最後痕跡,也是當地漁民至今仍暱稱潟湖為「內海仔」的由來。
根據經濟部水利署第六河川局的資料,面積最大的網仔寮汕自民國64年至94年間退縮了885公尺,平均每年退縮29.5公尺;青山港汕由民國78年至91年間的航測圖比對結果,14年間沙洲退縮約700公尺,沙洲高度自6.5公尺降至1公尺,且有破口出現。
因為沙洲向東退縮、沙土流失進入潟湖,造成七股潟湖的淤平、陸化,面積急劇縮小,除了漁撈產業面臨衝擊外,潟湖的防洪及抵禦暴潮功能也大幅下降。
300多名七股漁民於民國85年9月22日成立了七股海岸保護協會,10多年來為了保護賴以為生的潟湖,從反濱南工業區開始努力,現在則與縣府合作投入沙洲復育、搶救潟湖的工作;經過了幾次颱風帶來的水患後,也有更多鄰近地區的民眾體會到潟湖存在的重要性,加入關心的行列。
台南縣政府為了沙洲復育工作,特地在水利處中成立海岸保護課,專責統籌爭取經費及工程施作。水利署第六河川局也從91年開始投入沙洲護灘工程,採用自然工法維持七股潟湖生態,先將遭颱風及海浪沖蝕的沙洲,使用竹樁編柵圍籬後抽沙復原;抽沙完成待沙土鹽分自然洗鹽變淡,再於沙洲上植生綠化。
縣府從民國96年發起「牽手護沙洲」活動,結合環保團體及當地漁民以編籬定沙、植生綠化等方式在沙洲上進行護沙,還在鄰接潟湖面的沙洲上栽種紅樹林樹種,盼強化定沙效果。
不過也有學者認為,台灣西部在河川上游興建水庫後,使河川攜沙量下降,西海岸的外海沙洲在沙源減少又不停面對海浪沖蝕之下慢慢消失,是屬於不可力抗的自然環境變遷,大量投入資源後復育的沙洲,可能在一次颱風來襲後就又毀於一旦。
但七股潟湖區近年大力推展生態觀光已見初步成果,在劃入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後,吸引了更多觀光客及其他保育團體的目光;原僅以傳統漁業為生的漁民也發現了潟湖更有價值的一面,不僅多數支持官方的保育作為,甚至常就個人對潟湖區的了解向政府獻策,希望在這裏永續發展。
復育沙洲、搶救潟湖猶如填海造陸一般,是人類挑戰大自然的大工程,七股潟湖這處美麗而豐饒之地未來的命運如何,與政府政策息息相關,然而政府政策又取決於對保育之地的關心程度,這需要全民的重視。
◆ 人為改變棲地 壓縮冬候鳥覓食空間
中央社 2008-12-30
(中央社記者張榮祥台南市30日電)地球暖化,天候異常,台南市野鳥學會觀測,暖冬對台南沿海冬候鳥遷徙覓食,短期內未出現重大影響,反倒是人為造成棲地改變,相對壓縮冬候鳥覓食的空間。
台南沿海冬候鳥群集,以國際保育鳥類黑面琵鷺最受關注,台南縣市保育團體年底前最新調查,黑琵已逐漸從台南縣七股移往台南市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其他冬候鳥則散居在沿海地區。
台南市野鳥學會指出,暖冬對台南沿海冬候鳥遷徒及覓食,未產生重大影響,每年候鳥遷徒季節也多固定不變,黑琵從南北韓交界繁殖地南下度冬,也未有突然轉變。
不過,台南沿海棲地的人為改變,令保育人員相當憂心,鳥會說,棲地環境的改變,將會壓縮冬候鳥覓食的空間,對黑琵的影響最大,對雁鴨科及鷸(行鳥)科數10種冬候鳥也會有影響。
鳥會表示,台南市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棲地漁塭養殖種類的改變,使冬候鳥覓食更增難度;以往多是養殖虱目魚苗,水位低,冬候鳥容易覓食,如今漁民改為養殖經濟收益較高的虱目魚成魚,水位拉高,冬候鳥就較難覓食。
另外,景氣低迷,很多人再回頭從事養殖,棄養漁塭減少,冬候鳥覓食區域自然被壓縮;鳥會估算,台南市約有2成漁塭水位拉高,相對壓低冬候鳥覓食空間。
另在台南縣七股地區,養殖種類的改變及休養期縮短,迫使冬候鳥飛往他處覓食;有保育人員認為,這可能是黑琵從台南縣移往台南市的主因之一
海浪沖蝕 刮出30年前垃圾
自由時報 2009.02.07
〔記者游太郎/花蓮報導〕大自然的力量不容小覷!花蓮七星潭48高地下方的岩岸,被沖出一堆堆的垃圾遺跡,研判應是當時的駐軍濫倒留下,沒想到時隔30年竟然因為海浪沖蝕洩了底。
七星潭48高地
驚見垃圾堆
七星潭48高地原為軍事重地,解除部份限制後闢建自行車道及「曼波園區」,已成為花蓮地區著名的風景據點,但春節期間到高地下方海灘散步的遊客卻發現,整個沿岸被海浪沖蝕出一道道的山溝,還有一堆堆的垃圾附在上面,和當地美麗的景觀極不協調。
七星潭社區林姓居民指出,他居住在當地逾50年,小時候48高地是軍事管制區,駐軍就沿著高地部署,迄今仍有許多碉堡、砲堡及各式陣地,不少軍人就駐防在高地上,當時並沒有垃圾場,阿兵哥多隨地在營房旁挖個洞棄置垃圾,填滿後就覆土再挖另一處,沒想到事隔多年後,當年的垃圾場竟被海浪沖出來,讓當地村民感到相當意外。
疑當年駐軍掩埋
他說,當年48高地距離海灘至少超過100公尺,美麗的沙灘又寬又長,不像現在都直接沖刷到高地的下方,海岸退縮的情況相當嚴重,幸好現在已無駐軍,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海浪沖蝕影響
碉堡搖搖欲墜
不過,遊客在48高地遠眺七星潭海灣時,發現碉堡等軍事設施受到海浪沖蝕崩坍影響,已呈現搖搖欲墜的現象,未來會退縮到什麼程度?令人無法想像。
※ 最近東海岸遭侵蝕的情況似乎很嚴重。
◆ 48高地到奇萊鼻 景觀區無人敢碰
記者游太郎/特稿 2009.02.07 自由時報
七星潭風景區48高地下方的海灘,一直延伸至「奇萊鼻」斷崖,被學術及環保團體視為花蓮著名的地質景觀區,包括花蓮縣政府等單位向來視為「地雷區」,不敢隨意觸碰。
七星潭地形、地質的形成,與「美崙斷層」的關係密不可分,「美崙斷層」由七星潭海岸,沿台地西側以北偏東30度走向,經美崙山西麓後向南延伸,在七星潭海岸出現直線狀的急崖及崖下的斷層池等地形,地質學家研判屬活動層,七星潭地區所壟起的台地地形,即為美崙斷層與較南方的南濱斷層受擠壓上升的結果,也因此形成突出海面的「奇萊鼻」斷崖。
由於美崙斷層屬於活動層,因此七星潭的地形也不斷在改變,形成一階階的「海階」地形,海階可概分為「階面」與「階崖」,明顯可以區分為6階,也就是說七星潭的地形曾先後因斷層擠壓被抬升6次,但現在階崖受風化、侵蝕影響,再加上植被生長,只能依稀看出2至3階的海階。
海階台地上可看到許多原生長在海底的珊瑚礁群,因為板塊運動被抬升到附近的台地上,再受風化侵蝕而崩落在附近的海灘上,因此被視為珍貴的地質景觀區。
◆ 不宜興建海堤 僅能維持現狀
自由時報 2009.02.07
〔記者游太郎/花蓮報導〕花蓮奇萊鼻岬角及附近的軍事重地48高地不斷退縮,海岸受海浪侵蝕情況嚴重,但因屬地質景觀區不宜興建人工海堤,目前仍無解決方案。
七星潭風景區48高地下方海岸遭海浪侵蝕嚴重,去年曾掏空自行車道路基,遊客騎車經過時險象環生,當地民眾數度建議主管機關能予重視,並針對海岸遭到侵蝕的問題妥善解決,目前除自行車道被掏蝕的路基部份已填補外,其餘的路段仍維持原狀。
第9河川局指出,七星潭海岸從望海樓至奇萊鼻段,迄今沒有單位提出整治或興建海堤的申請,雖然已掌握當地的侵蝕狀況,但因為屬特殊的自然景觀區,且海岸上方並無村莊,目前這段海岸和清水斷崖同列為自然區域,並不打算有任何的整治計畫。
9河局評估,這段海岸雖然受到海浪侵蝕,但整體景觀仍然相當漂亮,早年曾有單位提及興建海堤的構想,但立即遭到環保團體抗議,為了避免引發不必要的爭端,將不會主動興建海堤。
縣府觀光旅遊處技術課長梁太然說,48高地下方海岸近幾年來數度遭到海浪淘空,確實已影響到自行車道的安全,但為了避免影響環境景觀,僅局部以興建擋土牆方式因應,未來如果發生大規模的淘空現象,將和9河局研商,以最適合的自然生態工法因應。
※ 有人研究淘空原因嗎?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