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26

競爭者愈多 競爭力愈少

More competitors, less competition
http://www.physorg.com/news157134296.html

March 24th, 2009

(PhysOrg.com) -- 美國人喜歡競爭,但牽扯其中的挑戰者愈多,我們愈不可能去競爭,Michigan 大學的一位教授表示。

由 U-M Ross 商學院的 Stephen Garcia 所完成的一系列研究發現,競爭者數量增加會減少競爭的動機。

Garcia 以及(以色列)Haifa 大學的 Avishalom Tor 進行三項研究,那顯示被封為「N-effect(N-效應)」的證據。那就是,當一場競爭中的參與者數量(N)增加時,個別競爭者的競爭力會減少,即使獲勝的可能性仍固定不變亦然。

研究者表示,因為社會比較(social comparison,譯註:當人們對於自己的能力不確定時,他們會藉由與相似者比較來評估自己)時常刺激個人去競爭,當競爭者的數量增加時,社會比較會變得分散(diffused)。

"雖然參與者在他們自己與少數他人之間可經歷或預期社會比較,不過當自己與大量的競爭者比較或預期比較時,可行性與情報性(informative)會變得較少," Garcia 表示,他也是心理學與組織性研究的助教授。

Garcia 與 Tor 從 2005 SAT 結果收集資料,那由全美 50 州的大學理事會所發表。當他們將施測(test-taking)環境的密度與 SAT 分數進行比較時,他們發現某種關連性。當施測環境的人口愈密集,平均分數也會愈低。這在認知反省測試(Cognitive Reflective Test,CRT)中也一樣。CRT 是以相對同質的 U-M 學生樣本進行,而非來自於 50 州的學生,而且為 N-effect 提供更進一步的證據。

在另一項研究中,參與者進行測驗,而且被告知儘快完成它,不需要對正確性妥協。與其他 10 位一同測驗的參與者,其完成測驗的速度與同其他 100 位參與者進行測驗時的速度相比,會更加快速。Garcia 與 Tor 也進行數次測試以探討社會比較在 N-effect 的角色。社會比較在個人開始將自己與周遭其他人相比時發生。

"我們發現,具高度社會比較傾向的參與者更容易展現 N-effect," Garcia 說。

總之,雖然有其他東西在社會比較之外促成了 N-effect,但研究者發現,它是最大的貢獻者。他們也表示,他們的發現能以許多方式適用於真實世界。

"某些人指出,學校中班級的大小無足輕重,但其他人則認為那很重要," Garcia 說。"藉由揭露「不過是班級中的學生數量增加,就使得競爭動機以及在課業上的努力減少」,N-effect 解釋了這種爭論。"

"事實上,如果能發現每一試場所報告的平均受測者數量,都不斷在增加中,N-effect 或許能部份解釋近年來 SAT 分數下滑之謎。"

他們的研究也許與商場有所牽連,他們表示。,例如,雇主若想要員工表現更好,他們周圍的共同工作者或許要少一點(他們也能被視為潛在的競爭者)。

※ 相關報導:

男女人數相等 團隊最能創新
莎翁有說,老闆有沒有聽?
「未來辦公室」的環境研究
即興表演中多數腦前額葉合作讓創造力流洩
音樂家左右半腦並用的頻率比一般人高

從競爭力問題到兩萬多顆蛋的背後
聰明學習的方法:複習+時機
孩子偏差行為? 嬰兒養育是關鍵

27 則留言:

fsj 提到...

觀念平台-自我感覺良好

■ 紀大偉 2009-03-26 中國時報

「自我感覺良好」已經成為臺灣流行用語。這個用詞乍看之下好像很正面,事實上卻是在罵人。例如,某甲是個為人處事只有五十九分的人,可是某甲卻以為他自己「很會做人」,把自己打九十九分。

一般認為,這個用詞是中國大陸流傳過來的用語。不過,據我觀察,這個詞似乎至少可以上溯到英文的「self-complacency」一詞:對自己很滿意了,覺得自己不必再努力求新求變。這個詞在美國通行多年,固然有道理:美國一般人口(含學生在內)覺得自己還不錯,反正日子也過得不錯,何必挑戰自己呢?

「自我感覺良好」的弊病,在紙上談笑,在茶餘飯後當作聊資,或許有趣;然而在日常生活中體會,卻一點也叫人輕鬆不起來。

我在美國的大學教書數年,發現大學生不見得是改革開放的推動者,卻可能是阻礙。不少學生安於現況(也就是,自我感覺良好),並不見得希望改用新教材(當然,學生可能無力負擔新書費用),或參與新課程。學生可能只想扮演被動的角色。不過,大學生也可能扮演主動的角色:主動地保衛傳統而主流的價值,並且努力否認非主流的人生多重可能性(否認─disavowal─當然是佛洛伊德津津樂道的人性狐狸尾巴)。

我在課堂上用英文譯本介紹中國傳統文學,聽起來是很安全而不會引起爭議的科目,沒想到我還是屢屢被學生挑戰。如,學生一般難以接受紅樓夢的賈寶玉是一個娘娘腔的男孩。誠然,我必須提醒學生,可愛的男生也大可以是娘娘腔的(而不必是男子漢),而且清朝的審美觀大大不同於當代美國的意識形態。但是說服大學生接受不同的觀點未必容易。學生巴不得把賈寶玉拋在腦後,趕快改而擁抱水滸傳的打虎英雄武松。至於武松這個大男人的缺點,學生未必有興趣去想。

教男性角色不容易,而教女性角色更容易引起學生的抗拒。我教了武松,也就自然教了潘金蓮。學生一讀潘金蓮的戰績,馬上驚詫連連:為何中國古時候的女人竟然外遇?(我馬上反問,難道從古至今的美國人就不會外遇?)華人學生的反應更叫我驚奇:有人認為中國社會不可能出現像是潘金蓮這樣的壞女人,甚至要求我不要向美國人介紹潘金蓮,以免在美國人心中醜化中國人的形象。

誠然,這些學生(華裔與非華裔)的離奇反應,我可以炮轟反駁,也可以一笑置之,然而課後總不禁感歎。他們為了捍衛他們心中想像的「美好人性」,「完美的中國人形象」,竟然也可以對幾世紀之前的,一點都不切身的文學文本宣戰──那麼,他們對於切身的自我認知,豈不是更不容挑戰?在一切都在崩垮的時代,「自我感覺良好」的心理反而就逆勢地更加理直氣壯了。

(作者為美國康州大學外文系駐校助理教授)

※ 阿Q精神? self-satisfaction 似乎是比較常見的用法?人類感知鴻溝真可怕。

fsj 提到...

為愛朗讀從孩子0歲開始 打線不連貫的棒球政策

* 為愛朗讀 從孩子0歲開始
* 小一送閱讀福袋 父母學共讀
* 語言認知 親子共讀好處多
* 世界最古老的海上書船「忠僕號」四月再訪台
* 觀念變了!建中生棄台大醫 改選基礎科學
* 教改破網 愈補洞愈大 捨棄也罷
* 世青少桌球王陳建安 奧地利挖角年薪73萬
* 打線不連貫的棒球政策

◆ 為愛朗讀 從孩子0歲開始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 2009.03.27

孩子幾歲才需要閱讀?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柯華葳昨天說,孩子出生後,父母就可以讀書給孩子聽,每天花一點時間,就可養成孩子閱讀習慣,也可增進親子關係。

柯華葳說,孩子要成為一個能學且學得好的人,全看能不能讀得好,學習閱讀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父母是孩子首要且最具影響力的老師,每天花一點時間共讀,對孩子幫助很大。

她表示,很多家長在孩子還是嬰兒時,抱著孩子要親子共讀,嬰兒的反應常常是推開書本、啃書,甚至是不耐大哭,父母帶著共讀的熱情也大減。

柯華葳說,這當中很多父母方法不對、耐心不足。孩子出生後可從念故事書開始,等到小嬰兒長到五、六個月大,父母可讓孩子坐在懷裡,念書給孩子聽,帶著看色彩鮮明的繪本或布書等。

不過,小嬰兒的注意力不足,一開始不要期望太高,柯華葳說,「就算每天只有一分鐘或兩分鐘也好」,重點是讓孩子熟悉書本的存在。一歲是寶寶語言發展重要時刻,到兩、三歲時,聽習慣爸媽念的故事書,孩子已可接著爸媽說的故事,用自己的話說出來。

柯華葳也表示,嬰幼兒沒有辦法將注意力維持在同一件事物上太久,很容易分心、好動,父母單調、沒有變化念書,無法讓孩子把心思放在書本上,可適當變換聲調、唱歌,或手舞足蹈,提高孩子興趣。

從沒有念故事經驗的父母,柯華葳建議,句子要簡短,表情要豐富,甚至可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或製造音效;孩子若排斥新故事書,不要急,先試著將書的內容做簡介,讓孩子更容易上手。

她說,從小熟悉書本,並和父母親子共讀的小朋友,通常會喜歡、且習慣閱讀,語言表達及正確使用詞彙的能力也較優秀,對激發創意及思考能力也有幫助,親子關係也更緊密。



◆ 小一送閱讀福袋 父母學共讀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 2009.03.27

為讓閱讀及早向下延伸,教育部八月要推出「閱讀起步走」(Bookstart),送給廿萬小一新生裝有書本的閱讀福袋,同時五十萬冊的「閱讀從0歲開始」父母手冊已經出爐,希望協助親子共讀。

受教育部委託撰寫這本手冊的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柯華葳表示,「閱讀愈早開始愈好」,從小養成閱讀習慣,除了讓孩子有豐富字彙,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了解「書是終身伴侶」,且閱讀可以很休閒、很愉快。

教育部國教司長楊昌裕說,閱讀往下延伸的觀念,愈來愈普遍,接受度高,除了繼續補充圖書量,「閱讀起步走」(Bookstart)是今年新措施,八月要送給小一新生的閱讀福袋,裡面可能還有學校的借書證等。

楊昌裕表示,這項措施在國外行之多年,國外有學者發現,送小一新生一本書,有的小朋友會拿起來讀,讀得津津有味,但也有小朋友不知要拿這本書做什麼,有的人甚至拿起來咬。學者認為,推廣閱讀愈早愈好,政府也送書給小朋友。

國教司說,這本「閱讀從0歲開始」父母手冊,希望可以帶給父母閱讀的新觀念,且從孩子在媽媽的肚子裡到學齡前階段,提供父母有用的小技巧,有效引導幼兒閱讀,培養閱讀習慣。

楊昌裕表示,手冊在全國各鄉鎮市區公所、衛生所讓民眾自由索閱。民眾也可以到教育部幼教資訊網線上瀏覽或下載參閱,網址:www.ece.moe.edu.tw



◆ 語言認知 親子共讀好處多

【聯合報╱記者劉惠敏/台北報導】 2009.03.27

從零歲開始培養兒童閱讀興趣,醫師大力贊成。國內外許多研究認為,親子共讀可增加孩子語言、學習認知能力,好處多多,父母應常「為愛朗讀」 。

馬偕醫院新生兒科主任許瓊心說,親子共讀是她大力推動的新生兒照護重點之一,透過父母親懷抱孩子,為孩子講述繪本故事等,可以增進親子關係、語言以及學習認知能力,也可有效減少未來輟學機率。

特別是可能出現腦神經遲緩問題的早產兒,許瓊心都會苦口婆心建議父母,力行親子共讀。前美國總統布希夫人大力推動小兒閱讀計畫,藉由「ROR(Reach Out and Read)」,鼓勵將父母陪讀的兒童識字計畫融入小兒照護。

台安醫院敦南心智發展中心小兒心智科主任許正典也說,靜態的閱讀、圖形辨認等方式,讓孩子比較專注,比流行的動畫、影片,更能培養孩子認知及注意力發展,透過父母親為孩子朗讀的聲音,能適當產生共鳴,可良性刺激身心、大腦思緒發展。



◆ 世界最古老的海上書船「忠僕號」四月再訪台

【林秀麗/高雄報導】2009-03-27 中國時報

世界最古老的海上書船「忠僕號」,兩年前曾造訪台灣,吸引逾廿六萬人登船參觀。九十五歲的忠僕號預定四月二日至廿八日停靠高雄港,隨後轉往花蓮、基隆繼續航程,該船此行為第七次訪台,未來是否還能來訪則是未知數。

忠僕號建造於一九一四年,船齡只比「鐵達尼號」小兩歲,至今卻仍穿梭於世界各大洋之間,是金氏世界紀錄中世界上最古老且仍在航行中的載客郵輪。新的國際海洋法將於二○一○年實施,船齡已九十五歲的忠僕號設施諸多不符規定,不確定未來能否繼續航行。

忠僕號由德國非營利慈善機構GBA好書共享協會所擁有,船上的海上書局擁有超過六千種中、英文書籍,涵蓋科學、運動、烹飪、藝術、基督教與兒童書籍等。

自一九七八年開始為協會營運以來,忠僕號已拜訪過一百多個國家,遠達拉丁美洲、北美、非洲、歐洲、阿拉伯半島及太平洋各地,至今已有超過兩千萬民眾登船參觀。船上的三百廿位基督徒船員來自近五十個國家,從船長到清潔部門,每個人都是無給薪的義工。

今年忠僕號訪台將停靠於高雄、花蓮、基隆三個港口,開放日期分別為高雄四月三日至廿八日(漁人碼頭);花蓮五月一日至十二日;基隆五月十五日至廿八日。民眾登船參觀每人只需付清潔費十元,十二歲以下免費但需成人陪同。



◆ 觀念變了!建中生棄台大醫 改選基礎科學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186468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2009/03/27

台北市建國中學今年學測有22人考75級分,其中只有8人申請台大醫學系,其餘14人就是不愛台大醫學系,改選電機、物理、化學、數學、生科、藥學或法律。

大學甄選入學每個考生可申請5個校系,學測考75級分的人,只要肯申請一定可通過第一階段篩選。但建中近三分之二的滿級分生不申請台大醫學系,台大各系中,電機工程系是建中滿級分生最熱門的選項,有11人申請,其次是物理系有7 人申請,其中林逸瑋只愛台大物理系,黃偉傑只對台大生命科學系情有獨鍾,吳聿富捨傳統第一志願,最想讀台大藥學系或生化科技系。

相對於北一女今年10個滿級分生,多達9人以台大醫學系為第一志願,建中學生的興趣志向較為多元,沒有一窩蜂往醫學系擠。建中校長蔡炳坤表示,以往會聽到家長希望孩子讀醫學系,但現在家長多會尊重孩子的興趣和選擇。尤其建中學生的自主性很高,越來越多優秀學生有志於從事基礎科學研究,這是可喜的現象。

蔡炳坤很樂見優秀學生不以台大醫學系為第一志願,有助於逐步扭轉家長單一的價值觀。建中這幾年一直鼓勵學生多元發展,就是希望能為國家社會培育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建中將於98學年度和台大合開科學班,就是希望能為培養一流的基礎科學研究人才。

※ 相關報導詳見原站。



◆ 教改破網 愈補洞愈大 捨棄也罷

【聯合報╱朱立安/教(嘉義市)】 2009.03.27

美國的AIG和台灣的教改有些類似,大家都知道漏洞大,卻不敢讓它倒。

華府高層怪來怪去,就是不怪官員。台灣內閣改組聲浪未稍歇,可嘆的是,教育部若有人下台,不會是因為幾萬名準大學生英文作文零蛋或其他教育缺失,而是「棄車保帥」的時刻到了;每當問題爆發都已病入膏肓,卻沒有敢扛責大破大立的掌權者。

最近媒體熱烈討論的棒球經典賽、英語教育等人才議題,其實不少教授正憂慮大學倒閉潮。顯然我們的人力培育和供需體系都從基本面出大問題了,但「大有為」的教育部拿出大病小治的偏方只有棒球選手免試升學、免費營養午餐和閩南語課綱之類,究竟是解決問題,還是創造更多問題?

先說語言教育,我們早視大學生看不懂原文書為理所當然,英語教學之破敗從高中畢業生能否寫出一、兩句通順句子,快速沉淪到小學生放棄英語的層次。今年民間基測成績公布,國文科成績偏弱,有考生在作文寫下「我靠」等語,還以錯誤注音「英翻中」,更多是連基本的字形和字義都無法掌握者,教育部竟在此時要求英文字母大小寫可能都寫不完整的小學生,學習閩南語羅馬拼音!這種不食人間煙火的決策令人質疑究竟有否真正專業的研究!

台灣高等教育歷經急速膨脹、公資源被瓜分、學費凍漲,再因少子化、地區化淪落到技職化、生產線化,否則就面臨倒閉的命運,都是無遠見的教改造成。只要有人質疑不具備中學程度的學生如何接受大學教育,立刻會有人指責「階級傲慢」!教育部是否又因扭曲升學制度的手段,助長了衝擊教育本質的功利氣焰,令所謂大學精神更萎靡不振?

教改迷思仍和先前沒兩樣,現今教部對過去亂象消極不作為—學生英語能力的問題不解決、學校生存的問題不處理,高喊營養午餐免費卻要地方政府埋單,同類政策充滿討好,不勝枚舉。

在推動短期民粹式政策之際,應體認多數民眾計較的不是某幾個閩南「字」怎麼寫、文言怎麼讀、白話怎麼講,也不會將教育機構當成社福,要求全體納稅人共墊午餐費,民眾真正關心的是弱勢家庭投資了廿年的受教光陰之後賣的碩士雞排是否更美味!

美國處理AIG看似力不從心,畢竟像往正確方向走;台灣大專及以上勞動力已逾三成,並逐年成長,能否藉此人才資本重振當年「四小龍」的領先地位,或「學歷向上提升,階級向下流動」,教育部的職能不會是「美好一仗已打過」的過程導向,人民要的是成果!



◆ 世青少桌球王陳建安 奧地利挖角年薪73萬

自由時報 2009.03.27

〔記者許明禮/台北報導〕繼「泰山神童」吳珈慶出走之後,新科世界青少年桌球冠軍陳建安也被奧地利相中,開出年薪1萬6000歐元(約新台幣73萬元)條件,邀請他加盟當地俱樂部,但目前尚未提及轉籍。

年僅17歲的陳建安去年底在西班牙舉行的世界青少年錦標賽,連退中國、英國好手,勇奪台灣史上第一面世青少男單金牌,被視為桌壇明日之星。

陳建安優異的潛力被前中國名將丁毅看中,直板顆粒打法的丁毅,曾代表奧地利角逐2000年雪梨奧運,後來轉任奧地利國家隊教練。今年農曆年後,丁毅來台探望友人,順便造訪新埔國中桌球訓練站,在教練葉萬壽安排下,陳建安和丁毅進行一場友誼賽,結果陳建安3局全贏,丁毅也盛讚他是可造之才。

後來,愛才的丁毅開出年薪1萬6000歐元條件,邀請陳建安到奧地利打俱樂部比賽,但葉萬壽認為,陳目前仍在成長階段,還不考慮送他出國。

葉萬壽表示:「除非國內環境太惡劣,完全沒有人重視,才考慮離開台灣。」但他也對陳建安在拿下世界青少年冠軍後,桌協、體委會不聞不問,也未提出未來培訓計畫,感到失望。面對最近體壇「出走潮」,葉萬壽無奈地說:「是不是會吵的小孩才有糖吃?」

對於葉萬壽的質疑,桌協秘書長楊正雄表示,今年度桌協補助款從700萬元砍成405萬元,光應付一年四項世界性大賽出國經費已捉襟見肘,根本沒錢可培訓。

楊正雄指出,去年「黃金計畫」還有200萬元經費用於青少年選手培訓,但今年黃金計畫中止後,實在沒有多餘經費。



◆ 打線不連貫的棒球政策

【劉昌德】2009-03-27 中國時報

日本與南韓在本屆世界棒球經典賽鏖戰至總冠軍賽的「五戰」戲碼,勢必成為國際賽「經典」;對照台灣代表隊在預賽慘遭二連敗出局的窘境,即將出爐的體委會「棒球振興計畫」依目前媒體披露的草案內容觀察,仍集中在傳統的「產製補助」,而欠缺對「流通」與「消費」層面的整體規劃,猶如不連貫的打線,恐怕徒留殘壘而難以建功。

台灣棒球代表隊兵敗東京,引發行政院長「表態震怒」之後,體委會連續拋出了多項振興棒球的政策思考。近日許多評論正確地指出以「減稅」來增強投資與消費意願的謬誤之處;不過更為根本的問題,在於主事者仍舊以「強身報國」哲學來看待棒球。因此,「缺錢」似乎成了唯一的問題關鍵。例如體委會的〈運動產業發展條例〉草案,對於企業投資運動產業與個人體育消費的租稅抵減;或者「棒球振興計畫」中以大筆經費挹注甲組成棒等各級業餘球隊的成立與運作、以增加國家培訓隊的成員;又或者順勢將中職納入運彩標的、並推出〈運彩發行條例〉規定盈餘提撥運動發展之用等等,大體上都遵循著類似高教發展的「五年五百億」邏輯,短期內給予部分球員更多的經費補助,期待「重賞之下有勇夫」。

從文化產業政策的角度來分析,這是針對「產製層面」的直接經費補助,短期內或許能夠看到某些成效。但如果以台灣電影輔導金政策為殷鑑,主事者或該重新思考,避免此類將資源集中在少數菁英與產製層面的「頭重腳輕」作法。政府的輔導金政策,除了去年異軍突起的《海角七號》之外,此一長期的產製補助政策並未帶動國片全面發展。對照南韓電影的崛起,許多論者指出關鍵點之一,在於韓國電影政策不僅補助產製,更對本國電影的戲院等映演有所保障;在當地市場的「流通」與「消費」支撐之下,才造就前些年亞洲各地的韓流。

因此,如何在產製補助之外,同時透過對棒球產業流通層面的著墨、培養民間的各色棒球消費,進而創造更大的優秀球員基礎,是當前主事者可以重新考量的政策重點。

首先,在流通層面方面,過去各地政府多半將焦點集中整建大型球場,甚至荒謬地不惜砍樹蓋巨蛋。雖然提升球場設施有其必要,但這卻錯估了當代運動觀賽的商品流通方式。事實上,比起現場觀賽的人數與收入,更重要的棒球「映演」商品,其實是商機更大、且更為普及的電視轉播。在此層面政府能著墨的部分,是透過一定程度的資助與管制,避免商業電視台在追逐利潤與獨尊國族主義邏輯下,僅集中在跨國的MLB與中華隊賽事轉播,而忽略本地的各級基層棒球比賽。

在包括像高中聯賽等各級基層棒球賽,都能有一定轉播機會後,球迷將有機會接觸不同層次的球賽,從中建立起一定的在地或社區認同,而能逐漸養成對本地各級棒球的消費習慣;因此,各級基層棒球也就有更大的機會建立球迷基礎,進而在公部門補助之外找到球員與經費來源,建立起真正的「全民棒球」。或許有人以為,「不頂級」或「非中華隊」的球賽,難以吸引足夠的觀眾--不過,想想剛落幕的熱血高中籃球聯賽,或者日本的甲子園,不僅擁有眾多球迷,而且這些「非國族」與「非職業」的多元觀賽經驗,也正是運動文化的真正精髓。

僅僅透過類如電視轉播的棒球「流通」與「消費」政策,當然無法單獨地振興棒球。但是運動作為一種文化產業,政府若一味強調短效與國族主義需求,複製國片輔導金與租稅抵免的產製補助政策、忽視對「流通」與「消費」的全面關注,這套棒球振興方案要能揮出致勝打點的機率將降低不少。

(作者為政大新聞系副教授)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fsj 提到...

產學結合 從實驗室出發...

【聯合報╱李源德/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交大講座教授】 2009.04.02

三月卅一日交大吳重雨校長宣布該校所提之《鑽石計畫》,主要係整合學術與產業資源,包括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及國內科技產業等,積極培養跨領域人才並建立相關平台,全面提升國家競爭力。本計畫最主要的特色為,將過去由「計畫主導」的傳統模式轉為以「實驗室主導」的創新策略。筆者認為,唯有以產業經驗做為「真實研發」的基礎,才能蓄積創意能量,消弭創新與實作之間的時空鴻溝。

以博士後、博士及碩士研究生為主力的實驗室,較不會受限於老舊的思維框架,容易激發創意;且在同儕競比及畢業的壓力之下,催生並累積更多的創新能量。交大小巧玲瓏,科系相關性強,再加上有許多傑出企業校友支持,成功機會較其他學術機構大。交大今年八月擬先成立生醫及光電實驗室,其中生醫工程將和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上海交大附設醫院等多家醫院結盟。

對此,筆者建議應以「經世濟民」為原則,儘量聚焦,朝向實體化方向發展,以長壽健康、器官衰竭、整合預防等領域為重點項目。且以動的功能、生物體時序調整、產品定位、新科技整合運用等思考邏輯進行整合型研究,例如研發讓不動的器官恢復或改善功能,維護其原有頻率或節奏,設計物美價廉且少侵害性之醫療器材,並加強奈米科技與現有技術的整合運用,使科技新品功能日益強大。

好的研究環境可匯集名師,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群聚效應,惟為網羅優秀人才,亦應在制度面加以改革並加強配套措施,如修正升等制度、調整薪資結構、增列升等條件等,才能讓此計畫畢其功於一役。總之,對於交大吳校長所提兼具創新與前瞻之標竿計畫,堪稱國內學術界一大創舉,若能獲得校友及產業界支持合作、積極落實,應能在制度與組織銳意改革下,有效擴散人才競爭優勢;並在產學緊密結合及互動交流下,共創技術產出與產業投資雙贏局面。



◆ 觀念平台-正視SSCI對大學的嚴重影響

■周祝瑛 2009-04-02 中國時報

近年來台灣的大學受到全球化、市場化與標準化等三方面影響,而形成以SCI、SSCI、A&HCI等以量化為指標的評量架構。加上全球百名大學評比的推波助瀾,教育部與國科會等政府部門紛紛透過「追求卓越計畫」、「頂尖大學」及研究計畫獎補助等政策,全面推動這一波以國際期刊論文發表數量為主的研究取向。也形成以下的特殊現象:

一、鼓勵以英語發表論文,其他語系包括以中文發表的期刊論文或專書,不再具優勢。

二、為了增加投稿的錄取率,國際議題成為研究主流,國內議題相對不被重視。

三、投稿對象以國外的英語期刊為主,政府與大學獎勵著重刊載篇數的多寡,而非文章的品質。

幾年來在上述政策下,各大學盡量提高SSCI等國際期刊的數量,以便獲取更多的經費補助,並提升所謂的大學國際能見度。於是撇開蘋果與橘子不能相提並論的道理,無視於理工以外人文社會領域不公的哀號,也不考慮期刊論文與專書,英文與中文出版無法等量齊觀的現實,在大學評鑑與政府獎補助政策的遊戲規則下,出現了與有違原先提升台灣學術水準的異化現象。

例如,某頂尖大學的資深教授因上述論文不足,面臨評鑑不過,將遭資遣或解聘的命運。舞台設計系無法聘進國際級著名編劇導演,因對方沒有上述論文,遭校評會予以否決。某大學為了鼓勵老師拚論文,全面降低授課鐘點,以致開課數量降低,數百個選不到課的學生站在教室門口要求老師加簽的場面。還有各大學中許多還未升等的助理教授與副教授,早已不問世事,竟日關在研究室,努力寫SSCI論文,經常處於退稿與升等的焦慮中。至於教學,學生輔導及社會服務早已淪為次要。

當大學內的教授之間階級逐步拉大時,不但薪水待遇不同,教學負擔各異,過去同事之誼也因激烈競爭而反目相向。尤其更嚴重的是在以SSCI等單一標準下,國內的學術研究成果愈來愈少能成為業界或政府部門所運用,究其原因,如同國內許多產業大多停留在「設備移植」與「技術模仿」的代工層次,在過份強調國外SSCI等論文篇數,而非論文的獨創性、重要性與對本國社會影響力等品質要求時,就更加深國內研究套用西方典範,缺乏創新,淪為西方「學術代工」的取向,導致研究成果無法有效解決國內問題。這種現象也嚴重打擊人文社會學科的士氣,影響大學的教學品質與教授對公共事務的參與。

因此,在此呼籲,重新檢討當前大學學術評量指標的政策,加速建立人文社會學門客觀且有效的評量標準,才能導正國內學術發展的歪風,真正提升國內大學品質。

(作者為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



◆ 工研院產業學院以獎金萬元找「講義王」

聯合新聞網 2009/04/02

因應「宅經濟」當道,工研院產業學院以萬元獎金,即日起到5月底廣徵「講義王」。

因應「宅經濟」當道,工研院產業學院以萬元獎金,即日起到5月底廣徵「講義王」。

活動辦法請詳見「講義王」網址:http://www.slideking.com

即日起至5月底,工研院產業學院推出「誰是講義王」活動,要讓「know-how」知識變現金,不用出門工作,只要在家把自己的獨門智識或拿手的技藝,整理成文字檔案上傳到「講義王」網站分享,並獲得網友最多的收藏,就有機會贏得萬元獎金;還有機會成為產業學院講師,轉戰專業新舞台。

工研院產業學院推出的「講義王」網站,提供專業的講義,供網友試閱與下載,並與知識同好交流;而專業知識提供者可在此分享、販售個人著作,藉此經營個人品牌、從中獲利。

工研院產業學院每年開辦近700門課程,已有數十位講師,將其講義精華部分放在網站,分享的都是當前熱門課程,包括LED、太陽光電、替代能源、研發管理、掌握市場商機、新產品開發等,提供上班族在家可自學又省錢的管道。

fsj 提到...

悅讀種子 在孩子心中 萌芽

記者黃文鍠/專題報導 2009.04.06 自由時報

星期六下午兩點,就讀石門國小6年級的小傑,自己走到住家旁邊的校園內,墊著腳尖從流動書架上,挑了「哈利波特」,津津有味的看著。

住在台南市北區的勳勳,跟爸爸騎著自行車,經過校園時,也好奇的停了下來,進來借了一本繪本,吵著要爸爸「講故事」。

同一個時間,安南區海尾大道公廟口喇叭,正大聲廣播「台江行動圖書館,下午來到大廟埕,歡迎鄉親父老,兄弟姊妹一起來辦借書證,一起來看書。」

不多時,一位小姊姊背著襁褓中的小妹,右手牽著幼稚園的大妹,來到行動圖書館的櫃臺,詢問著如何辦借書證,辦完借書證,趕忙著借了幾本繪本書,將大妹拉到膝中,一頁一頁讀給妹子聽。

場景拉到市立圖書館,「藝想天開魔法故事團」的「瑞瑞巫婆」,正對著20幾名學童及家長,比手劃腳說著「威廉的洋娃娃」,生動誇張的肢體語言,引得孩子們時而驚呼,時而大笑,充分融入故事情節。

在教育處、市立圖書館、社區大學,以及多個熱心團體的努力下,類似這樣的場景,每週都在台南市各地上演,閱讀的種子正慢慢的在孩子們的心中萌芽。

為了提升學生閱讀能力,教育處去年利用擴大內需,編列2800萬元全面補助各級學校購置圖書,推展深度閱讀,使閱讀融入學習生活情境中,培養終身學習基本能力。

今年,教育處更擬定「提升國中小學童閱讀興趣實施計畫」,透過專業智能研習、產出型工作坊、成果發表、專業對談、網路平台分享等方式,全面推展閱讀。

目前先在長安、龍崗、學東、鎮海、青草、顯宮等6所國小,以及成功國中舉辦各種閱讀推廣活動。而學東、鎮海、青草、顯宮等校,也規劃讀報、說故事、戲劇等方式,以多元方式讓孩子們進入閱讀世界。



◆ <廟前展書讀> 行動圖書館 老幼都喜歡

記者黃文鍠/專題報導 2009.04.06 自由時報

安南區地廣人稠,受限於地理環境,借書、閱讀風氣一直無法提升,為了在安南區推廣閱讀,海尾朝皇宮斥資百萬元捐贈「台江一號行動圖書車」,並由市立圖書館規劃配置各類圖書,「大廟興學」,為向來被認為是文化沙漠的安南區帶來了第一片綠蔭﹗

去年9月6日,台江一號行動圖書車上路,由社區大學台江分校志工隨車伴讀,送書到台江八個村落大廟埕,推廣台江的閱讀風氣。

行動圖書車帶來的效益,遠超過預期,每個週日、週末,來自各庄頭的男女老少,有白髮蒼蒼的老奶奶帶著小孫女,有年輕的媽媽領著小男生來借繪本,甚至還有休假的年輕木工,也來借漫畫書,截至去年年底,總共12次出勤,共有762人次前往借書,借出書籍共2580本,是土城圖書分館1個月的借書量。

台江學習中心籌備處主任吳茂成興奮的表示,「台江一號行動圖書車」成功的開啟了閱讀的康莊大道,在地方有心人士推動下,更進一步將市立圖書館安南分館連外出入通道改造成台江第一條的「閱讀.學習巷」,未來在學習巷會展出各項「新書介紹」、「閱讀學習新知」、「講座活動」等訊息,讓民眾可以隨時獲得第一手的資訊。

fsj 提到...

學術審查的倫理該改了

■ 邱天助 2009-04-07 中國時報

近日,台灣學術生產再度成為議論,論者大致將批評焦點放在SSCI化的種種缺失。其實,為人詬病的豈只是獨尊西方知識霸權的SSCI制度,也存在於國內 TSSCI式「同儕審查」(Peer Review)的諸多不合理現象,只是許多人已見怪不怪,或敢怒不敢言罷了。

在國家「計畫性知識」規畫下,台灣學術界如今已進入全面「集體管控」階段。同儕審查的積極意義在提升論文品質,但由於台灣知識場域的某些偏狹心態,近年來,不管是國科會申請研究計畫案、大學教師升等或學術期刊論文審查,每每讓台灣學術圈瀰漫著冷酷、肅殺、挫折、沮喪的氣息,不但無法形塑積極正向的學術氛圍,甚至可能造成反生產的不良後果。

這些不合理審查包括:

一、順我則昌,逆我則亡:審查者將自己主觀的學術立場、理論視域予以「意識型態化」,以己之見做為論文好壞的唯一判準;有時明明自己不懂,卻硬指對方無知。這時,除非受審者願意(雖然不甘心)完全依其建議修改,否則只能接受退稿的命運。

二、公報私仇,排除異己:基於非學術性理由,例如政治立場或學門派閥的利害關係,甚至個人的恩怨情仇,斷定其論文品質的優劣。這種情形在非匿名性的國科會研究審查尤其多,受評審者即使申覆也鮮少有翻案的機會。

三、尖酸刻薄,言語傷人:以情緒化的語言書寫評審意見,讓受評審者有被斥責、凌虐、強暴,甚至無地自容的感覺,雖然心生憤懣,卻苦無地方發洩。

四、敷衍了事或藉詞拖延:只看標題大意,草率提出空洞的評語;斷章取義,在文中挑一些語病,然後,隨意勾選「推薦」或「不推薦」的建議;拖延評審時間,讓受評審者焦慮等待一年半載是常情,有些評審者甚至不斷以「修改後再審」的理由,論文延宕兩年以上者亦時有聞之。

學術場域本是由不同權力分配結構所決定的位置之間,彼此的客觀關係所形成的網絡和建構。因此,不論任何學門,其間總有尊卑、高下、優劣的差序格局,也因此存在著宰制及被宰制的關係。我們擔心的是,當宰制者成功地壓制、弭平被宰制者的反抗和敵對時,當所有的學術生產都完全以一種自上而下的管控方式進行時,宰制的效果就會加強,甚至全面發生,以至於構成知識場域的各種鬥爭關係和辯證關係都會停止發揮作用,所謂創見或「典範革命」將不會發生。

為做到評審的相對客觀性,並進一步激發學術生產的潛力,我們亟需建立一套學術審查的專業倫理與規範,其中包括:

(一)平等對話的權力關係:當前「審查者」與「被審查者」之間缺乏「互為主體」的對話機會,被審查者總是處於被宰割的位置。正向的審查倫理應基於「同儕平等」關係,相對尊重並充分理解他人的主觀性,即使提出另一種相對主觀的「立論」,也只能「僅供參考」,沒有理由強迫對方接受與修改。

(二)以「同儕評論」(Peer Commentary)取代專斷的匿名審查:用「評論的評論」(Comments on Comments)的設計方式,讓評審者的意見公開,並將作者對於評審意見的答辯,附於正式刊登文章之後,求取更多人的公論與回應,一來可相互約束避免偏頗之見,二來可提高學術論辯的深度和廣度。

(三)設立迴避審查機制,避免學門派系或個人恩怨的干擾,這對非匿名性的國科會研究專案尤其需要。

(作者為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教授)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fsj 提到...

品格教育爆紅 不容弱勢兒輸在天注定

* 品格教育課 冷門變爆紅
* 與國美館合作/興大推廣藝術教學 提升競爭力
* 不容弱勢兒 輸在天注定
* 教部編經費 大畢生實習討債?
* 合法催收員 有證照不能罵人
* 勞團:教部實習方案 眨低大學生 肥了仲介

◆ 品格教育課 冷門變爆紅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2009/04/10

教育部所屬的中正紀念堂將首度針對幼稚園大班,即5歲幼兒舉辦品格教育課程,經本報報導後報名爆滿,連備取都「超額」;還有不少中南部家長打來,請教育部也到中南部辦幼兒品格教育課程。

教育部首度把原來只針對小學生開辦的品格教育課程,向下延伸到5歲幼兒,從本月底起開設「品味出眾-生活教育列車」系列課程,從行走坐臥教起,還要教孩子如何穿衣、排隊、用餐,及參觀展覽、運動比賽的禮儀。

原來被視為「冷門」的品格教育課程,內容一經公開,就得到極大迴響。中正紀念堂人員表示,本周一一整天,報名專線「每幾秒就響一次」,詢問開課的時間、內容規畫,還有許多是中南部的家長。

品格教育課程從本周二開始報名,負責報名作業的承辦人連宜敏說,因小小禮貌家、小小品德家、感恩小天使等三大系列課程都採小班制,每班20人,一下子就額滿了,就連備取的15名也「超額」,「有的家長一報就報了三種課程。」

連宜敏表示,針對幼稚園大班生開設的課程,比國小中高年級的課程更快額滿,顯示許多家長都有品格教育應從小教起的觀念。

家長還關心下次開課是什麼時候?中正紀念堂管處理處處長曾坤地表示,原本規畫為一年一次,但因反應太踴躍,將設法挪出經費,今年下半年再開一次課。

曾坤地表示,雖然捧著錢想要為孩子報名品格課的家長很多,但收來的費用都必須上繳國庫,而無法用於聘請講師等開課之用。曾坤地表示,目前正向教育部申請實施「作業基金」制度,未來開辦活動的收費,就可以再用於活動。

※ 相關報導:

* 品格教育愈早教 效果愈棒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188867

* 禮儀教育》行走坐臥... 第1課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MAIN_ID=12&f_SUB_ID=21&f_ART_ID=188054



◆ 與國美館合作/興大推廣藝術教學 提升競爭力

自由時報 2009.04.10

〔記者蘇孟娟/台中報導〕中興大學向來以理工、科學研究見長,為強化校園競爭優勢,9日與國立台灣美術館合作,除引進藝術人才師資強化通識課程內容外,更將開設藝術研究所學程,打造校園人文風。

校長蕭介夫指出,興大在科技研究領域已有頂尖成果,屬研究型大學,但校園欠缺藝術人文的薰陶,這次跟國美館合作,希望能藉以提升校園藝術知能。

蕭介夫構想,國美館也可以走出去,提供藝術展品或活動延伸到興大展出,讓更多人參與藝文活動;另近來文化產業活動興盛,他也期待雙方合作開發結合藝術與科技研究的產業,協助文學院學生未來更具競爭優勢。

蕭介夫說,多年來他積極規劃成立音樂藝術研究所,但受到學生員額管控限制始終未能突破,與國美館合作後,引進藝術人文師資,可先開設藝術研究所學程,讓學生跨領域學習。

國美館館長薛保瑕則指出,目前興大通識課程已安排不少校外教學到館內參觀,未來除推廣藝術教學外,更盼雙方結合科學與藝術推出跨領域的研究題目。

蕭介夫也說,曾在國外看過有藝術家的創作作品主題竟是病毒,除肉眼可見的世界外,顯微鏡下的世界也像大千世界,他希望能引進藝術創作讓學校知名的生命科學研究變得很藝術。



◆ 不容弱勢兒 輸在天注定

【聯合報╱戎撫天/元智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台北市)】 2009.04.10

社會流動曾是台灣經驗的傲人成就,教育部長鄭瑞城最近在一次教育菁英群聚的論壇中,呼籲社會思考:學生自主流動困難、社會階層流動度低、學生全球流動意願與能力不足等當前教育三大問題,觀察確實一針見血。

提高學生自主流動機會,曾經是教改重要的理念與目標,經過多年努力,大學入學管道多元化目標已經達成,但顯然對提高學生自主流動性沒有太大幫助,校園依然充斥著「應付族」,沒有學習熱情。

早些年,紐西蘭學者弗林研究全球廿個國家標準智力測驗成績,發現一個現象:愈晚出生的世代,智商成績愈高,稱為「弗林效應」。但最新的研究發現,弗林效應已開始趨緩,原本智商增加最多的丹麥已停止增長。

不過,在個別國家內進行的研究顯示,弗林效應在不同社會階層間依然存在。弗林現象顯示,社會階層愈低的孩子,應該分配愈多的教育資源,政府有限的預算才能得到最大的效益,但台灣的教育體制卻反其道而行,社會階層愈高的孩子愈有機會進入好學校,分享愈多的國家教育資源。低社會階層的孩子,連智力發展的機會都不如人,不只「輸在起跑點」,簡直是「輸在天注定」。一個號稱多元民主的社會,豈容天生不平等現象存在。

鄭瑞城部長是教育主管首長,他的責任不僅只是提出問題,如何解決問題,國人更關心。



◆ 教部編經費 大畢生實習討債?

【林志成、陳至中、朱芳瑤/台北報導】2009-04-10 中國時報

教育部將花一二○億元、讓三萬三千五百名過去三年的大學畢業生到企業實習,各行各業展開搶人大戰,有些工作職缺讓人看了眼花撩亂。目前至少有五家幫銀行討債的資產管理公司上教育部網站登錄,要找一百多名實習員做帳務催收工作;還有物流公司要找聯結車駕駛員、怪手操作員。

一家殯葬服務公司一口氣登錄一百個實習員,從事生命禮儀師工作。錄取條件很嚴格,男生身高一七○公分以上、女生一六○公分以上,還要具服務熱誠、同理心。

要求有催收員證照 無犯罪紀錄

教育部安排九十五到九十七年學生大畢生到企業實習,實習員每月實領二萬二千元,全由政府埋單。企業積極搶人,上網到教育部「培育優質人力促進就業計畫資訊網(www.excellent.lhu.edu.tw)」登錄人力需求,目前開出一萬多個職缺。

其中有資產管理公司,他們是接受銀行、電信業者委託從事合法討債業務,外界常與民間催收業者、地下錢莊混在一起,導致形象不佳,找員工不容易。

名豐、寶貿、新誠、元誠及互助財信等五家合法資產管理公司登錄共要一三○多名實習員從事帳務催收工作。要錄取這種工作還不簡單,必須要有催收員證照、信用良好及沒有犯罪紀錄。

免付成本就有員工 各行業搶人

青年勞動九五聯盟執行委員陳柏謙說,教育部這項計畫讓企業不用負擔成本就可得到員工,造成一大堆「奇奇怪怪」的工作都來找人。各大學不見得有能力辨別這些企業好壞,如果將畢業生送錯地方,將產生嚴重後遺症。

一位去年從成大畢業、現正在服役的葉先生說,他下半年要進入職場,目前積極搜尋可能的工作機會,他願意擔任禮儀師、聯結車駕駛員,「但絕對不當討債的」,他個性內向,不喜歡逼別人就範。

爭議性較多的工作 學校會把關

對於業界提供社會觀感較負面、或與大畢生所學相差太遠的工作。第一線的學校認為,校方一定會事先過濾掉有疑慮的廠商,也不建議同學投入爭議較多的工作。

政大職涯中心鄭鴻章表示,媒合以廠商的未來發展性、學生能發揮專長為主,將一家一家去審核,「不會把學生丟到不適合的地方!」不可能會有討債公司。嶺東科技大學表示,日前確有資產管理公司登錄該校的媒合網站,打算應徵帳務催收人員,但校方評估工作性質不適宜,已刪除這些實習職缺。



◆ 合法催收員 有證照不能罵人

【林志成/台北報導】2009-04-10 中國時報

中華民國金融機構不良資產管理同業公會祕書長柯象菊表示,近年經濟不景氣,還不出銀行貸款的人增加,銀行就委託資產管理公司催收債務,因此催收業務量明顯增加。

「曾有人來參觀公司,卻不敢一個人來,帶著朋友壯膽,因他們以為在裡面上班的都是黑道。」也是新誠國際資產管理公司董事長的柯象菊說,合法的催收人員是不能去人家家裡潑油漆的。

柯象菊表示,要成為帳務催收人員,必須通過金管會辦理的催收員證照考試,不能有任何犯罪紀錄、信用良好,加上要不怕苦、抗壓性高,這類人才不容易找。現在各家資產管理公司業務都成長,極須生力軍加入。

根據統計,目前國內通過催收員證照考試的有一萬二千多人,一部分在銀行工作,約六千人在資產管理公司。催收員要有專科以上學歷,現在一大堆碩士也從事這方面工作。

「當催收帳務人員要有同理心,不能罵人,只能被罵。」柯象菊說,催收人員打電話找到欠銀行錢的人時,要先傾聽,瞭解對方是沒能力還錢或故意要賴帳,並幫他們想出解決辦法。

有些資產管理公司會派催收人員到欠錢人的家裡訪視,規定絕對要兩人同行,衣著整潔、不能有脅迫之事。柯象菊說,到人家家裡催收帳款反而可能被打,風險很高。



◆ 勞團:教部實習方案 眨低大學生 肥了仲介

自由時報 2009.04.10

〔記者曾韋禎、林曉雲/綜合報導〕台灣勞工陣線、青年勞動九五聯盟等團體昨赴立法院,痛批教育部撈過界,耗費一百二十億元投入大學生企業職場實習方案,根本是資源錯置,同時拉低大學生的勞動條件。

台灣勞陣秘書長孫友聯指出,教育部爭功爭過頭,胡亂推出高達一百二十億元的大專生企業職場實習方案,提供三萬五千個實習機會,補助每位實習生二萬二千元的薪資,這就像日前那位沿路亂撒錢的乘客一樣。

孫友聯說,透過大學媒介失業者實習、就業,並無法解決大學生的失業問題,最終將淪為各大學對企業的公關行為,各人力銀行已摩拳擦掌成立專屬網頁,準備爭食這塊大餅。

青年勞動九五聯盟執委劉侑學要求,教育部必須嚴格控管,參與此計畫的企業在實施前三個月及實施後的一年間不得裁員,也不得讓有重大勞資爭議紀錄的企業參與此計畫。

全國產業總工會副秘書長黃吉伶直指,就業體系是個環環相扣的流程,此計畫讓大學身兼就業服務站的功能,不但不專業,也對其他須透過就業服務站找工作的失業者不公平,破壞原有的就業體系。

教部:媒介需透過學校

教育部昨天說明,大專畢業生到企業職場實習方案,所有媒介管道都要透過一百六十二所大專校院,參與企業也可上網登錄需求,無論哪一種形式,都無需繳交任何費用,若有外界任何人力仲介公司聲稱可代為媒介實習方案,都非事實,歡迎提出檢舉,以利政風單位追查。

教育部強調,官方補助是要增加企業主參與申請實習人力的誘因,在計畫執行期間,除非人力派遣到期,或員工退休、自願離職等,否則員工總人數也不得減少。

fsj 提到...

台灣「X很大」,最後「輸很大」!

◆ 南方朔觀點-台灣「X很大」,最後「輸很大」!

【南方朔】2009-04-14 中國時報

近年來,台灣無論搞政治或玩廣告的,在語言符號的操作上都日益爐火純青。最近鬧翻半個天的「殺很大」,以及抖動得讓人發暈的「震很大」及「摸很大」,就絕對是廣告上的經典之作。

因為這幾則廣告所訴求的「很大」是什麼,他們自己知道,每個人也都知道,它可以滿足人們那種「幼齒崇拜」的「童顏巨乳」性感想像,同時卻有「殺」、「震」、「摸」這種高度雙關觀念來保護及供人聯想。當有人嗆聲,即可以回應此「殺」非彼「殺」,是指線上遊戲的「殺」,這裡的「震」,是工人工作時的「震」。這和另一個「摸很大」有異曲同工之妙,麻將本來就是「摸」的!

因此,「殺很大」、「震很大」、「摸很大」,都是語言符號絞盡腦汁到了極致境界之作。當某個語言或符號能被發明並流行,它一定投射並反映了該社會的某些氣氛,因而該語言象徵遂可以自己一路發展下去,於是由「X很大」,遂有了後來的「醜很大」、「博很大」、「貪很大」,以及軍中弊案的將官星星「賣很大」等等。近年來每到年底都會選出代表該年度特性的關鍵詞,現在距年底還未走到一半,但我們已可鐵口直斷,「X很大」必屬二○○九年的關鍵詞,因為它已把當今那種每件事情一定會搞到誇張離譜之極致的搞法具體而微的顯露了出來。

台灣已成了「X很大」的社會,每件事情非搞到「很大」,否則即不會甘休。這就讓人想到紀元前一世紀時古羅馬政治家及哲學演說家西塞羅的名言。西塞羅看到當時羅馬帝國每下愈況,任何事都在袖手無為下走到荒唐離譜的程度,他遂感慨的說:「智者的指針是理性,差一點的人則靠經驗,最無知的只有受制於必然性,而禽獸則靠本能。」他的意思是說,智者和差一點的人,至少都能根據理性的原理原則或人間的經驗,知道什麼可做及不可做,因而縱使品質不能更進步,但也能維持一個差不多的局面;至於更差的,則只有一切順其自然像水往低處流一樣非搞到「很大」,否則就不會察覺。

在最近「X很大」種種風波裡,「亞洲政經風險公司」「貪汙評估報告」裡,台灣首次落後於大陸,這下代誌大條了。因為近年來台灣每下愈況,我們早已弄成一種習慣,無論誰我們都不敢比也不去比,只和大陸比,只要贏過大陸,就覺得舒爽,證明我們的優秀。棒球我們早就不跟日韓比了,只有連兩次「輸很大」給了大陸隊,才被定位成「國恥」。而在貪汙問題上,我們也早就不跟香港、新加坡比了。而今居然連大陸都已比不過,這怎麼得了!

其實,「亞洲政經風險公司」的評估,乃是對亞洲政經菁英,特別是外商所做的意向調查,它並不客觀,但因外國商人多少都有一些反中情結,因而它的不客觀是向台灣這邊傾斜的。台灣因而能夠被列在星港日澳這個層級的下方。但近年來台灣在許多方面早已出現倒退的「第三世界症候群」,這種向台灣傾斜的態度已逐漸改觀。這次貪汙評比,台灣在所有的華人社會已成了最後一名。

正如同棒球須兩次敗給大陸隊才開始緊張,台灣反貪也要等到評比落後於大陸後才開始喊話。這就讓人須提到傷感情的問題了。現在早已不新的新政府上台迄今已快一年,在這一年裡,台灣的媒體提過多少意見要它縱使不能興利,也該好好除弊。今天軍中的賣官案早已陳舊得發霉了,但它有去辦嗎?台灣弊案多到一拖拉庫都載不完,除了扁案外,有那個案子被當成正事在辦?如果不是板橋地檢署不小心捅出軍中賣官及性招待等案情,此案不就在鄉愿做好人裡被吃掉了!自己有權不好好去除弊,只有等到外國顧問公司發表評比報告才開始有動作,這種動作有多少真誠的含量?又會有多少效果?等拖過了「五二○」,又是一切回復原樣,什麼都沒有發生,什麼都被忘記。

台灣各種「X很大」仍持續在出現,許多事只在第三世界出現過,此刻已成了我們的常態,再這樣下去,最後的結果不就是「輸很大」嗎?(作者為文化評論者)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fsj 提到...

如果張栩留在台灣... 掌握黃金機會

* 學生時代笑容 可測婚姻成敗
* 台灣棋士10段奪冠張栩日棋壇首位5冠王
* 師法百家 張栩刻苦練成絕技
* 如果張栩留在台灣...
* 兩岸口譯賽包辦冠亞軍台師大雙姝「翻倒」中國菁英
* 小女生大將風 贏在自信、笑容
* 過猶不及的學貸政策
* 砸40億 教部搶救失業碩博士
* 學做人做事 掌握黃金機會


◆ 學生時代笑容 可測婚姻成敗

【世界日報╱編譯中心綜合12日電】 2009.04.16

如果你想預知結婚後夫妻感情能否長久維繫,只要查閱配偶過去的同學錄即能一窺端倪。印第安納州狄保大學(DePauw University)心理學家最新研究發現,配偶在學生時代照片上出現笑容的程度,可預判未來婚姻是否幸福。

研究人員在這項試驗中,把所有受測者在大學同學錄上照片中的笑容,以一至十評定其強度。結果發現,笑容燦爛程度名列前10%的人,沒有一人離婚,但殿後的10%當中,幾乎有四分之一以離婚收場。

另外,研究人員要求65歲以上的受測者提供童年時期照片,在評定每個人照片上的笑容強度後,亦發現笑容最燦爛者僅11%有離婚紀錄,而在照片中皺眉頭不開心者,有高達31%的人歷經破碎的婚姻。研究發現的整體結果顯示,在照片中出現皺眉頭者,其可能離婚的比率,是笑容開懷者的五倍。儘管這項關聯性令人震驚,但研究人員強調,尚無法探究出兩者關聯的原因。

領導該研究的狄保大學心理學家赫登斯坦(Matthew Hertenstein)說:「微笑可能代表一個人對生活的正面態度,或是笑容可掬者更能吸引其他生性樂觀的人,這兩種人的結合更可能產生天長地久的婚姻。不過,我們無法確定原因。」

赫登斯坦也分析其他可能原因,例如心情常保開懷者能交到更多朋友,並擴大社交支援網路,以至於較易維持健康婚姻。這項研究已發表在4月5日的「動機與情緒」(Motivation and Emotion)期刊。



◆ 台灣棋士10段奪冠張栩日棋壇首位5冠王

【黃菁菁/東京十六日電】2009-04-17 中國時報

旅日台灣棋士張栩十六日再創佳績,在第四十七屆「十段戰」棋賽中,以三勝一敗的成績擊敗衛冕的日本棋士高尾紳路,首次贏得十段頭銜。已經擁有名人、天元、王座、碁聖四大頭銜的張栩再添一冠,成為當今日本棋壇首位擁有五大頭銜的「五冠王」。張栩於賽後表示:「成為第一人,深感責任重大。」

本屆比賽仍由《產經新聞》主辦,冠亞軍決賽第四戰十六日上午九時起,在愛知縣蒲郡市舉行,下午五時廿分時,持黑子的張栩在第一百五十七手時以中押獲勝,在五盤分勝負的賽制中,以三勝一敗的成績打敗衛冕者高尾紳路。

今年是張栩睽違五年第二度挑戰十段頭銜,終償奪冠宿願。張栩說:「這盤棋從頭到尾都下得很辛苦,是我運氣好,十段賽下得很順利,也完全發揮了自己的實力。」

張栩還提及他要出門參加棋賽時,三歲的女兒心澄笑著鼓勵他說「要下好棋喔!」為了專心拚這場決賽,他不吃早餐,中午只吃一碗烏龍麵,點心也只吃水果,為的就是想一意地一決勝負。

日本棋壇自一九七七年起便維持七大頭銜的圍棋賽。廿九歲的張栩從二○○三年獲得的第一個本因坊頭銜後,六年來在日本棋壇屢創佳績,與日本六段女棋士、「女流本因坊」小林泉美結婚後氣勢更旺,這次勇奪十段頭銜,成為首位五冠王頭銜的保持人,更鞏固了他在日本棋壇的地位。

張栩獲勝後表示:「我感覺責任更重,也更應該在世界棋賽中留下好成績。」

張栩日前在富士通盃世界棋賽的八強賽中失利,一直念念不忘那慘痛的經驗。

張栩還說,他目前擁有的五大頭銜當中,有四個頭銜的比賽方式都是一日制,也就是雙方各有三或四個小時,在一天內之下決勝負,他自認比較適應一日制的比賽,下起來比二日制更為順手。

張栩出生於台北,六歲開始學圍棋,十歲赴日學棋,拜旅日名棋士林海峰名譽天元為師,十四歲入段,二○○三年首奪本因坊頭銜時,年僅廿三歲又五個月,至今仍保持日本棋壇「最年少本因坊」的紀錄。



◆ 師法百家 張栩刻苦練成絕技

【黃邱倫/特稿】2009-04-17 中國時報

不經一番寒徹骨,焉能梅花撲鼻香!張栩就如同古代武林高手,歷經多年苦訓,師法百家之優,發揮眾人之長,終於在競爭激烈的日本圍棋界開創一個獨領風騷的新局面。曾有人拿他和金庸筆下的張無忌相比,但張栩內斂謙和,卻沒有無忌的優柔寡斷。

張栩的啟蒙老師是父親張遠錫,由於張遠錫認為教育小孩適合以遊戲來教導。張栩二歲半時就開始學釣魚、撿紅點、大老二甚至到複雜的橋牌。藉著遊戲的過程,激發出驚人記憶力、計算力和邏輯推理能力,六歲半就有過目不忘的本事。

學會不翻臉 棋盤上拋開得失

張栩曾經說過:「要學會贏很簡單,要學會不翻臉才難」。年少就學會用平常心面對勝負,難怪張栩在棋盤上始終能拋開得失心、保持「不汲汲於勝」的冷靜態度。

「刻苦、極刻苦、不以為苦」這段話是張遠錫對張栩的教育哲學。經過長時間磨練與淬煉後,張栩完全頓悟箇中道理,而且還將所有的苦消化轉而為前進動力。

從小就赴日拜在林海峰大國手門下的張栩,陌生的語言、環境、臉孔,對他來說已是小事,磨練心性才是最大課題。林海峰曾有句名言:「下好棋先要做好人」。他對張栩的教育正是著重於此。

棋界獨領風騷 棋風獨樹一格

張栩在自己的傳記「天生棋才」中就曾寫著:「林老師要我學的不只是棋,而是精神、負重、忍耐、厚實與待機。」

張栩綜合兩大門派(瀨越憲作與鈴木為次郎),曾有人拿他和金庸筆下的張無忌相比,但張栩內斂與謙和,卻沒有張無忌的優柔寡斷。

已是日本棋界首強的張栩,論鋒頭更在林海峰與小林光一當年之上,在尚未三十而立之際就能憑著獨樹一格的棋風讓日本棋手臣服,他的年代正在開啟,或許有朝一日還能成為一代宗師!



◆ 如果張栩留在台灣...

【聯合晚報╱社論】 2009.04.17

張栩勇奪「十段」頭銜,才二十七歲,不只在日本圍棋界打下一片天空,而且其成就已經具有歷史性分量了。

看到這樣的成就,我們忍不住又要問:「如果張栩留在台灣呢?」

這個假設問題很容易回答。最有可能,今天沒有人知道張栩是誰,他的職業跟圍棋無關,頂多自己休閒時下下棋,可是周遭也找不到什麼人能夠跟他匹敵的。還有一種可能性,他在台灣有限的圍棋界浮沉,偶而參加比賽,生活靠教小孩下棋勉強維持,一樣沒什麼人知道他是誰。

如果留在台灣,連張栩都不會知道究竟自己的圍棋天分有多高,因為這個環境沒有提供他發揮挑戰極限的機會。還好張栩沒有留在台灣,所以我們今天還能看到他在日本闖盪得到的光采,替他高興,因他的台灣背景感到驕傲。

為什麼這麼多人才都必須離開台灣才能發光發熱?歸根究柢,因為我們社會對於「人才」的看法、定義太狹窄,社會提供的機會仍不夠多元,教育中從小就急著把孩子們限制在「有用」的道路上,而那「有用」的職業空間往往既狹小又無。

棒球不是「有用」的才能,圍棋也不是。若單以職業出路而言,現在好像連人文訓練也不算是「有用」的了。如此製造出惡性循環,偏狹的社會觀念限制小孩發展,沒有機會多樣嘗試的孩子長大了,當然對開創社會多樣性不容易有什麼貢獻了。

圍棋是一種需要高度專注能力的技術,而且對弈中嚴格考驗意志力與鬥志。像日本那樣連圍棋天分都充分鼓勵發展的社會,自然會有更多小孩接觸圍棋學習圍棋,日本社會在這些方面的表現也就突出並且領先了。

台灣雖歷經號稱「多元入學」的教改,但如果社會上不能欣賞、珍視多元才能,教育體制還是以智育為中心,台灣小孩的許多特殊天分就沒有辦法發掘出來。最近受美國歐巴馬夫人賞識而走紅的台籍服裝設計師吳季剛,就是因為在台灣學習適應不良而變成小留學生的。多少孩子內在最強大的生命能量,被關鎖住了,從來沒有機會被發現被肯定。這樣的狀況,是多麼可惜的浪費。成年人實在應該多想一想,希望有朝一日,「如果張栩留在台灣…」能得到較樂觀的答案。



◆ 兩岸口譯賽包辦冠亞軍台師大雙姝「翻倒」中國菁英

【陳至中/台北報導】2009-04-17 中國時報

在廈門舉行的第一屆海峽兩岸口譯大賽結果揭曉,台灣師範大學翻譯所學生黃致潔、郭恬君在三回合廝殺中,擊敗中國各省菁英,分別拿下特等獎及一等獎。參賽者來自中國五十多所高校(大學),由廈門電視台全程錄製,規模很大,卻由台灣學生包辦冠、亞軍,令人意外。

中國經濟崛起,需要大量語言人才,近年積極推動口譯教育。十二日舉辦的「海峽兩岸口譯大賽」決賽中,來自福建、湖北、東北及台灣五十多所大學的選手同場競技。

郭恬君挑戰印度腔 快語、怪調難不倒

競賽分對話口譯、會議口譯、應變考驗三回合,主題圍繞「全球性金融危機」,選手必須以「逐句口譯」方式,在講者語畢後即刻翻譯成中、英文,除了必須準確表達原意,還得注重儀態、台風,稍一停頓,就會令對談雙方尷尬。

比賽全程由電視台錄影,主辦單位為確保節目可看性,第三回合安排「應變考驗」,包括特殊口音、笑話、快腔快調。抽籤前保密到家,參賽者對自己即將面對的考驗全然不知。

台灣參賽者郭恬君抽到「印度腔」,講者不僅腔調怪異,語速也「飛快」,全場笑聲不斷。郭恬君以穩定的表現克服難關,她說,印度口音速度太快,往往一個字聽不懂,對方又講了一大串,就只能抓重點;遇到不確定的語句,就把握「寧跳過,不講錯」的原則,意思傳達正確即可。

黃致潔遇詩詞考驗 意會言傳流利應對

黃致潔遇到的考驗截然不同,講者沒有怪腔調,講話速度也正常,卻不時「落」詩詞,左一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右一句「舉杯望明月,對影成三人」,翻成英文的難度之高,難以想像。

但這難不倒黃致潔,她表示,正巧參賽前曾到故宮服務,對特殊文言文字詞的譯法多有瞭解,競賽時把握「得意忘形」的原則,不要陷在字詞解釋中,直接傳達精神。例如「路上行人欲斷魂」,解釋為「前往祭拜的人想著去世的親人,心情非常哀淒」即可。

黃致潔和郭恬君本帶著「姑且一試」的心情參賽,沒想到一舉拿下第一、二名,成為「台灣之光」,兩人都表示意外,黃致潔更獲得旅英學者林超倫的贊助,可免費到倫敦遊學一周。其他獲獎者包括大連外國語學院、廈門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校,該比賽明年移師台灣舉辦。



◆ 小女生大將風 贏在自信、笑容

【陳至中/台北報導】2009-04-17 中國時報

兩名來自台灣的小女生,何以在口譯大賽中打敗中國各省菁英?評審認為,台灣學生台風佳、一舉一動充滿自信,講話時會看著對方。相比之下,中國學生大都一直低頭盯筆記,就算字句翻譯完美,仍是美中不足。

面對對岸菁英,黃致潔和郭恬君都認為,中國學生字詞翻譯很精確,遇到專有名詞也不害怕,「顯然練了很久!」台灣學生不熟悉「官樣文體」和「宣傳標語」,但懂得和觀眾互動,聽、說時面帶微笑,贏得評審一致好評。

黃致潔表示,他們沒想到對岸如此重視該比賽,每個參賽者都有指導老師、親屬等大隊人馬,只有他們兩人是自己買機票,獨自飛到廈門。「當看到歡迎拱門和電視台攝影機,才知道誤上賊船!」

黃致潔說,對岸參賽者都是經過地方初選,水準相當高,但其實逐步口譯除了要譯的精準,「包裝」也很重要。例如,一開始上場必須作簡短的自我介紹,對手大都草草帶過,台灣學生則把握這個與觀眾互動的機會,用自信和笑容給評審最好的第一印象。

郭恬君也認為,大陸口譯教學重視政府機關用語,跟他們未來出路有關。台灣則以一般商業市場為主,兩者培養人才的方針略有差異,台灣老師教學時很重視儀態和台風,講話時一定要看著對方,傳遞信任感,這點在外交場合的逐句口譯尤其重要。

台師大翻譯所所長李根芳表示,台灣學生在靈活度、中英文素質有一定的水準,且在教育中,講究廣泛吸收各種知識,常要求學生閱讀各種類型的雜誌,避免碰上專業的議題,就翻譯不出來。

李根芳認為,翻譯不只是轉換語言,也是一種「溝通」,翻譯系學生未來除了可以當口語翻譯、文字編譯,還可以到外交部、外貿協會服務,不愁沒有出路。



◆ 過猶不及的學貸政策

【聯合報╱張瑞雄/東華大學副校長(花縣壽豐)】 2009.04.17

教育部規畫將修訂就學貸款辦法增列「生活費」,不限資格,未來高中職、大專學生均可申請每月六千元的「生活費」貸款,一學期最多可借三萬元。此舉固然讓很多人可以專心念書,不用為生活費煩惱,但副作用也不少,如果不考慮清楚,恐怕會有料想不到的流弊。

首先是這些「生活費」要如何撥付,一次或分次?要撥付給誰?現在規畫是一次撥付,若撥付給學生本人,會不會幾天就將一學期的生活費花掉?若撥付給家長,會不會被挪作他用?改成按月撥付也有其問題,不管是透過銀行本身或銀行先撥付給學校,學校再按月發給學生,都會增加銀行或學校的行政成本,還有學生要不要向銀行或學校要存款利息?

更嚴重的是這種貸款讓原來很多不想念或不適宜念大學的學生改變主意,反正不貸白不貸,也讓很多原來要倒的學校因為這些學生而得以苟延殘喘,甚至會標榜在學期間一切免付費,從學費貸款到生活費貸款,學校都幫學生一手包辦,學生負責出人頭,學校收錢發畢業證書,真的變成學店。

當學生從這些學店畢業以後,背負了六十萬以上的債務,卻無一技之長,找不到一個像樣的工作,將造成更大的社會問題。如果當初其能在高中或高職畢業後習得一技之長,四年的時間足夠讓其技術更加成熟,國家補助就學貸款利息的錢如能用來補助其訓練和開店或創業,這樣整體的人力和財務資源的規劃和使用,對個人或國家而言都更好。

是否值得念大學的關鍵在教育的品質和學生本身的學習心態,由於學生人數逐年減少,大學已逐漸變成買方(學生)的市場,如果大學的教育品質不改進,市場會將其淘汰,生活費的貸款會不會拖延病情,延誤高教改革的時機?

學生當然也要了解在這人人可念大學的時代,大學文憑已經不代表什麼,靠的還是自己的實力,所以不要以為就學貸款是一個不吃白不吃的午餐,非必要不要貸,貸了更要用功讀書充實自己,否則就像借錢來玩樂一樣,非常不智。

論語中子貢問孔子:「顓孫與卜商孰賢?」孔子說:「顓孫做事太超過,卜商做事常達不到本來的要求。」子貢說:「所以說是顓孫比較好了?」孔子說:「過猶不及。」保障學生不因經濟的困難而失去受教的機會,不但符合教育均等的原則,也彰顯公平正義的概念,更是政治正確的決定。但不分青紅皂白地一律開放生活費的貸款,可能真的就是「過猶不及」了。



◆ 砸40億 教部搶救失業碩博士

自由時報 2009.04.17

〔記者林曉雲、胡清暉、陳宣瑜/台北報導〕教育部搶救碩博士失業,要花四十億元給大專院校聘請一年期的博士後研究、研究助理、博士教師、教學行政助理、專案管理人及駐校藝術家共九千零九十人,博士級月薪五萬一千多元,碩士級月薪三萬二千多元。

青年勞動九五聯盟執行委員陳柏謙批評,真有人力需求,教育部和各大學應考慮成立研究中心,採取長期穩定的聘用,顯然政府只靠砸錢來降低失業率數據。

其中針對頂尖大學,教育部預計投入十七億六百萬元,讓學校聘請九十五到九十七學年度畢業的碩士及博士生,作博士後研究或研究助理;教育部高教司專員彭淑珍表示,委員會將依該校取得國科會研究計畫的成效作為審查指標,政府雖然只出一年薪水,學校若有經費可續聘。

至於博士教師、教學行政助理、職涯輔導教師與專案管理人、駐校藝術家(含文學家)等職缺,則是針對「弱勢學校」,專員彭淑珍表示,非頂尖計畫、非卓越計畫的學校可優先申請,博士教師不能新開課程,也不能取代原有教師,而是以分享課程方式教學,例如把一個大班拆成兩班上課。

彭淑珍並特別強調,這些人力不會給「有存續危機」的大學,例如今年獨招的稻江或致遠兩校。

被點名的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主任秘書方政治強調,獨招只是想做一點改變,招收多元化的新生。致遠管理學院副校長郭添財則表示,不了解教育部觀點,少子化加上南部鄉村學校,一定會衝擊學校招生,教育部應協助和輔導,而不是放話、打壓,「若不給幫助,那乾脆關掉算了。」

台大教務長蔣丙煌則對此方案指出,研究需要人力投入,教育部補助對研究當然有幫助,但短期補助一年可能會發生培訓好卻要離職的狀況,校方篩選分配名額時,會考慮優先給一年後仍有經費續聘的系所。

交大教務長林進燈則表示,交大提出博士教師十六人,以資訊、外語為主,教學助理五十二人,主要負責帶學生企畫專題,也歡迎具有實務經驗、正在待業的竹科工程師。



◆ 學做人做事 掌握黃金機會

【經濟日報╱▉鄭秋霜】 2009.04.17

很多創業有成或已在公司任職高階主管職務的人,都有受惠於第一份工作的經驗。雖然人生的第一份工作,通常很難一下子就能學以致用,但在第一份工作,最重要的是學習如何融入社會,學習一個「上班族該有的樣子」,以及知道自己哪些技能不足,並加以學習補足。

東海大學經濟系畢業的奧美公關協理鄭淑芬,畢業後同學找的多半是銀行或會計相關領域的工作,她在衡量自己真正的興趣後,決定反其道而行,告訴自己只找「會計以外」的工作。

鄭淑芬大學時代只有當家教的打工經驗,由於經驗並不多元化,她找第一份工作的條件是專業技術門檻不那麼高、可以給新人機會、工作職稱看起來順眼,她就願意去嚐試。結果她找到的第一個工作是南部一家公司的「總裁室秘書助理」。

她的直屬主管是總裁的秘書,做事很有系統、效率,就是一個幹練的上班族樣子;當時剛畢業的她,就觀察這位30歲主管的做人做事方法,啟發了她認為一個上班族該有的工作模式。

現在已當了主管的鄭淑芬認為,新鮮人的第一件工作通常很難真正學以致用,反而應該先學會「一個上班族該有的樣子」以及適應公司文化,這也是公司目前對新人培養的重點。

她指出,學校和社會是很不同的世界,社會新鮮人剛從學校進入社會,有很多需要學習之處,「簡單地說,就是重新學做人、做事的道理,並且融入社會」;如果這一關可以通過,才有機會讓自己的特質、專長被看見,並被委以其他重任或找到真正發揮所長的工作。

她也建議社會新鮮人,在第一份工作上,必須把握黃金學習機會,也就是知道上班所需的技能有哪些還不足,並趕快去學習補足。例如她的第一份工作雖然只是個小助理,但因為在總裁室工作,接觸的面向很多,她為了工作所需,曾經去學電腦、活動企劃課、公關實務課等,反而成了她後來轉到公關界任職的職場大轉換的機會。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fsj 提到...

敢唬爛草包也能升官 日大學怪系搶學生

◆ 敢唬爛 草包也能升官

【尹德瀚/綜合報導】2009-04-19 中國時報

很多人當起官來官威十足,令下屬望之肅然起敬,以為上司想必有天大的本事,才能坐上這種重要位置。但根據《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期刊》登載的一項研究,官大不一定學問大,能當上領導的人,經常只是因為勇於發聲,建議案提得又快又多,但肚子裡未必有真材實料。

為了確定一個人能否光憑唬爛,就當上一個團體的領袖,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組織行為學副教授卡麥隆.安德森(Cameron Anderson)和博士候選人基達夫做了兩項研究。第一項研究找來六十八位學生,將他們每四人分成一組,每組都被賦予組織一個非營利社團的任務。

每組進行任務的過程都被錄影下來,事後組員彼此評分,評分項目包括對群體的影響力和做事能力。另外一群裁判也對各組組員進行評分。結果對那些勇於表達自己主張的人,裁判和組員在「一般智商」等正面項目上都給予高分;至於那些怯於發言的人,普遍在「守舊」和「缺乏創意」等負面項目獲得高分。

聲音大 誤為能力強

但這個結果並不能證明主導性格強的人就是沒能力的草包;於是安德森和基達夫又做了第二項研究。這回他們找來另外一群學生,同樣把他們分成四人一組,讓他們解答GMAT考試中的數學問題,各組提出什麼答案由他們自己決定。事前所有組員先把他們的GMAT考試成績告知兩位研究者;事後也進行評分。

評分結果顯示,那些在各組最常搶先說出答案的人,在領導才能和數學才能的評估上都獲得高分。但兩位研究者發現,這些人提出的答案往往錯誤,而他們的GMAT成績也不怎麼樣,只是因為他們說話大聲,敢搶答,也勇於表達意見,其他組員往往也就附和他們的答案,造成他們有領導才能和數學才能的假象,其實未必如此。在94%的狀況下,只要有人高喊出第一個方案就會得到採用。安德森說,主導性格強的人就算沒本事,也會裝出有本事的樣子。

這樣的研究結果其實不令人意外,社會上本來就充斥一些濫竽充數的假權威,靠著說大話到處混飯吃。如果你覺得上司的作為很愚蠢,也許最好的對策,是挑明了說出來,大聲講,而且常常講。結果可能是你會獲得晉升─或者被開除。

※ 這個世界一直是會吵的有糖吃。



◆ 全入時代 日大學怪系搶學生

自由時報 2009.04.19

〔編譯鄭曉蘭/綜合報導〕日本政府鼓勵大學及新學系設立的結果,讓日本邁入「大學全入時代」,相對地也造成大學生及大學教育素質低落。在人人有大學念的情況下,各大學開始以空有響亮名號的獨特學系招攬學生,而基本學力不足的大學新鮮人,往往必須在大一時先惡補各種基礎課程,大學畢業生的形象也因此一落千丈。

廣設大學 導致品質低落招生難

據日本「產經新聞」報導,日本政府六年前為推動「大學學習多元化」政策,放寬大學及學系設立標準,使得國內的公私立四年制大學去年增加至七百六十五所,學系數量也增加至兩千三百七十四系,平均每年新成立的學系或學科達三百個。然而,少子化衝擊讓去年日本四十七%四年制私大無法達成招生目標,創下史上最高紀錄。

未來創造系、城市生活系? 有看沒有懂

知名度不夠的大學為救亡圖存,開始設立各種創新學系,希望能夠吸引學生的目光。這幾年出現如「國際學習」、「數位溝通」、「社會革新」或是「未來創造」等光從字面實在難以判斷的新科系,像是宇都宮大學「城市生活系」,學習科目包括外語、經濟學、都市景觀、地方財政;而東洋大學所創設的「生活設計系」則涵蓋生活福利支援、健康運動及人類環境設計等三大領域。

部分名字創新的科系其實換湯不換藥,只是把舊有科系的科目大彙整後重新包裝,甚至一些新科系完全沒有按照當初申請的計畫教學,讓學生有受騙上當之感。「大學全入時代」也造成新鮮人素質低落。日本約三成大學必須在大一開設「作筆記方法」、「圖書館使用方法」或「時間分配方法」等國高中程度基礎課程。

日本櫻美林大學教授諸星裕表示:「在全入時代,大學已無法培育出社會領袖,只能試著培養出成為社會基礎的成年人。」



◆ 經濟危機效應 美學生赴加留學增加

中央社 2009-04-19

美國經濟衰退危機效應已經出現。許多付不起本地大學高額學費的學生,開始跨過北邊邊界,到加拿大留學。估計每名學生每年可省下2萬至3萬5000美元的學費。

加拿大駐美大使館統計,目前有9000多名美國學生在加拿大的60所大學留學,比2001年增加15%。

位於蒙特婁(Montreal)的馬吉爾大學(McGillUniversity),目前就有2200名美國學生,佔全校學生總數的12%。

統計顯示,美國水準以上私立大學學費,每年約需4萬到5萬美元,而加拿大較著名的學府,學費約只美國大學的45%至50%,每名學生每年約可省下2萬至3萬5000美元的學費。

同時,美國政府並未規定大學生申請助學貸款或參加「529大學儲蓄計畫」的學生,必須在美國就學。因此許多學生拿著美金到加拿大付加幣,連生活費都有著落。

此外,大部份加拿大大學並不要求申請入學許可的美國學生提出SAT成績,也不必口試或提交研究計畫,一些學校為爭取美國學生就讀,還提供獎學金,讓許多美國青年趨之若騖,成為金融風暴時代的避風港。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fsj 提到...

啟動台灣「有品」教育 大學生賺了沒?

* 教長鄭瑞城:啟動台灣「有品」教育
* 學校發展特色 學者質疑本末倒置
* 有請余光中 北縣韻文讀本免費送
* 旅行社申請4千實習生?教部:公平審核
* 嚴格審查 怎麼把關?
* 不再玩4年 大學生賺錢是王道
* 向錢看 魚與熊掌如何兼顧

◆ 教長鄭瑞城:啟動台灣「有品」教育

【林志成/台北報導】2009-04-20 中國時報

教育部長鄭瑞城昨天在一場電視節目中表示,將啟動台灣「有品」教育,提振學生的品德、品質及品味等三品素養。升高中職制度則將朝免試及免費方向發展。

中視「挑戰面對面,唱旺新台灣」節目,昨天由鄭瑞城、全國教師會理事長吳忠泰及國民黨立委洪秀柱等三人座談,討論「台灣的孩子愈來愈苦?」話題。

洪秀柱表示,一個孩子如果功課很好、讀醫學系,但品行不好、是個壞蛋,最後仍會成為社會負擔。這幾年,教育的核心價值沒有了,問題相當嚴重。

鄭瑞城說,過去幾年,不管從國小到大專,現行教育體系的品德教育鬆脫了,教育部非常重視此一現象,正設法把品德教育找回來。教育部正規劃台灣「有品」教育,將透過各種方式,提振學生的品德、品質、品味。

吳忠泰則說,每個在台灣成長的人似乎都要經歷升學壓力,好像是一個成年禮。早年每年有四十萬人要升高中職,但隨著出生率下降,現在只有三十萬人,未來剩不到二十萬人。在這種趨勢下,是否有必要讓每個小孩在成長過程中都面對升學壓力,可以好好檢討。

鄭瑞城回應,教育部正在規畫的高中職免試入學方案將逐年提高免試入學比例,慢慢達到七、八成學生都可以不用考試,就近升高中職。但社會上還是有菁英學生,他們要以競爭方式進入明星高中。

鄭瑞城說,未來高中職入學除免試外,也希望可以做到免費,慢慢達成十二年國教的目標。教育部將先從高職免費著手,再擴大到高中也免費。鄭瑞城表示,「成功」定義是多元的,不是擠進最好的高中或大學才算成功。他期許家長調整觀念,讓會跳舞的小孩專心跳舞,不一定要跟其他人一樣去跑升學馬拉松。教育部將建立更健全技職體系,讓不擅長讀書的人可以在技職體系有發揮空間。



◆ 學校發展特色 學者質疑本末倒置

【聯合報╱記者羅紹平/台東報導】2009/04/20

國內最近興起一股「特色學校」風潮,上自教育部、體委會,下至地方政府都在鼓勵學校發展特色教育,國立台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曾世杰、社會科教育學系教授章勝傑對此社會現象憂心忡忡,章勝傑甚至主張「沒有特色的學校,才是好學校」。

曾世杰日前投書媒體說,「最近兩則新聞,讓我心驚肉跳。第一是劉揆震怒,責成體委會限期提出提升棒球和籃球計畫。第二是天下雜誌、商業周刊默契十足地尋找特色小學;其中商周從全國兩千多所國中小學選出百大特色小學,不知幸或不幸,台東縣91所國中小學居然有12所上榜。」

曾世杰根據他個人觀察研究,感慨表示「台東有學校為發展特色,卻忘了學生基本能力」,他說,他不認為辦學有特色是錯的,但孩子沒有基礎能力,「學校就沒資格談特色」。

章勝傑也有同樣看法,他憂心現在政府、社會鼓勵學校發展特色,結果卻本末倒置,不少學校只專注集中一科目發展;發展特色是否有助孩子成長、學習成就及未來發展,值得商榷, 「五育均衡發展,難道不更重要?」

章勝傑說:「我不認為數學好、英語好的孩子才是好學生,但學校發展特色要問問能為孩子帶來什麼?讓孩子未來有競爭力?」他以長期觀察台東基礎教育心得說:「台東一些有特色的學校並非真為孩子好。」

他說,並非否定台東所有學校校長、教育人員,確實有不少學校校長有理念,但也有少數學校拚命發展特色,卻變相壓榨、剝削學生勞力,最後獲利的是部分教育行政人員,「因為名氣大了,教師、校長申請升遷調動會更容易。」

章勝傑說,現在小學努力發展自己的特色,但現階段國中、高中沒有銜接教育,反而讓孩子無所適從,就算國中、高中有銜接教育,學校發展特色,若不能兼顧孩子的基本能力與人格發展、社會競爭力,「實質意義何在?」

※ 教育最重要的是教孩子怎麼做人。



◆ 有請余光中 北縣韻文讀本免費送

【聯合晚報╱記者黃福其/板橋報導】 2009.04.20

台北縣政府為提昇學生韻文能力,聘國學大師余光中擔任「北縣語文政策總顧問」,指導北縣教師自編補充教材「韻文讀本」,今天正式亮相,將免費提供全縣40萬國中小學生;特殊的是,收錄作品有古詩詞、兩岸新詩、歌仔戲,連周杰倫「上海一九四三」、SHE「長相思」等流行歌都入列。

縣長周錫瑋強調,語文是國家發展的基礎,北縣將推動國語、英語及母語為「三語城市」,韻文讀本就是余光中教授指導北縣36位優秀教師、9位美術老師編輯,提供教師教學參考、輔助學生學習,另分送各縣市教育局、圖書館典藏,資源共享。

讀本分國小低、中、高年級及國中一至三年級共六冊,依次名為「昂首向天歌」、「我從山中來」、「春江水暖鴨先知」、「坐看雲起時」、「搖首出紅塵」、「思入風雲中」,冊名取自最具代表性的選錄作品,例如第一冊以唐朝詩人駱賓王「詠鵝」命名、第二冊則以胡適「蘭花草」命名。

教育局長劉和然說,160篇作品內容多元,毫不「古板」,國小讀本除五言絕句、律詩、宋詞、樂府、台灣古典詩與新詩,還有流行歌曲與Rap舞曲;國中讀本加入元曲、崑曲、南管樂曲、歌仔戲、詩經等程度較深的經典作品。

他舉例,第三冊選錄向陽的新詩「雨後的山」,第四冊選錄廖瓊枝的歌仔戲「陳三五娘」、歌手SHE的「長相思」,第五冊選錄陳克華醫師作詞、王芷蕾演唱的「台北的天空」,第六冊選錄方文山作詞、周杰倫演唱的「上海一九四三」。

編輯教師林淑娟說,讀本未附翻譯,以避免僵化的記憶學習;配合韻文可吟唱,每冊都附3首曲譜,體會音韻之美。每篇作品都有「小字典」、「悠遊詩境」、「餘韻迴響」等闡述,除印製大本書冊,採學長姐傳學弟妹的環保概念,另印製口袋書送給學生永久留存。



◆ 旅行社申請4千實習生?教部:公平審核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 2009.04.20

教育部優質人力促進就業計畫,立委管碧玲上網查詢企業徵實習生的概況發現,康福旅行社一口氣就申請4000多人,鴻海集團兩家公司共申請900多人,質疑政府將為單一企業付上億元實習費。教育部長鄭瑞城表示,「不管大小企業一視同仁,保證做到公平」,但他解釋說,鴻海答應實習生聘用滿一年後,會再「續用兩年」。

管碧玲今天在立院教育文化委員會質詢時指出,康福旅行社上教育部「優質人力促進就業」網站,一口氣登錄申請4000多名實習生,人數為現有員工數7倍多。「誠實科技」也要申請579名實習生,超過單一實習機構聘實習生以「不超過335名」為原則。誠實科技在教育部網站上登錄的廠商介紹是「富士康、鴻海精密工業旗下專門從事高端智能手機代工的子公司」。

管碧玲指出,她上教育部網站蒐尋後統計出,光是康福旅行社一家就申請4152名實習生,包括各地業務助理、企劃、程式設計師等工作,實習生需求人數是康福現有員工人數578人的7.18倍,占教育部方案提供3萬3500名實習生的12.3%,如果全部都聘用,政府要付出近13億元給一家旅行社,非常不公平。

教育部長鄭瑞城答詢說,不會發生供應單一企業太多實習生員額的事。至於鴻海集團申請實習生人數偏多,鄭瑞城解釋說,「鴻海答應實習生晉用滿一年之後,會再續用兩年」。但他保證這項政策,不管大小廠商一視平等,保證一定做到公平。

【記者謝蕙蓮/台北報導】

針對立委管碧玲質疑,康福旅行社申請4000多名實習生,人數是現有員工七倍多,年花12億多元全部由政府買單。康福旅行社中午澄清,是登錄錯誤所致。該公司只需要80名實習生,截至目前只有1所學校引介1名學生,但還未正式到公司實習。

【記者嚴珮華/台北報導】

鴻海精密發言人丁祈安副總今日中午表示,「誠實科技」並不是鴻海的子公司,鴻海並未與誠實科技有股權的投資關係。



◆ 嚴格審查 怎麼把關?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特稿】 2009.04.20

「培育優質人力促進就業計畫網站」平台公布後,企業徵才百態「全都露」,連日陸續被立委和民眾「抓包」,實習工作包括行李員、怪手操作員、連結車司機、生命禮儀師、清潔工、心臟內科主任... 實習工作無奇不有,教育部一律回應說大學會「嚴格審查」,但大學又不是經濟部商業司,萬一有企業登錄不實,有能力加以過濾、嚴格把關嗎?

政府搶救失業,提供3萬3500名企業實習生,月薪2萬6000 元,表面上121億元由政府埋單,實際上是從全體納稅人口袋掏錢。這麼龐大預算的執行,所謂的審核機制及責任,竟然只交給各大學去負責。

今天立委質詢時指出,康福旅行社一家就要申請4000多名實習生,明顯超過教育部規定的不能超過現有員工數的三成,但教育部的網站平台,卻對企業的不符條件的申請,沒有事先篩選機制就讓它公開在網站上。

日前有醫院要徵實習生擔任心臟內科主任,事後該醫院解釋說是「登錄錯誤」。今天康福旅行社也說申請人數過多是「誤植」。而這些資訊教育部都是等到立委質詢、媒體爆料後才知情。而教部的只會制式地回答「會嚴加審查」。

我們不禁要問,為何教育部官方的媒合工作平台,無法事先做正確資訊的「把關」,任由錯誤的訊息、不合理的工作機會全部都上網?讓人擔心這項計畫執行的是否流於草率?

※ 說不定還「傳播公司」哩。



◆ 不再玩4年 大學生賺錢是王道

曹婷婷/專題報導 2009-04-20 中國時報

中天電視台節目「大學生了沒」捧出學生明星,「星光大道」捧紅素人學生偶象,撇開打拚家計因素,大學生賺錢正夯。不論創業或打工,在全球不景氣狂潮下,「由你玩四年」宣告落伍,「拚經濟」才是王道!也有學校體認這股潮流,推出「校園創業基金」,補助學生邊面念書、邊創業當頭家。

「大學生了沒」深獲大學生喜愛,至今已有三、四十位大學生躍上螢光幕秀自己,少數懷有星夢者已轉型當學生藝人,口袋麥克麥克。

電視節目捧紅學生 打工創業都夯

經紀人賴心瑩說,這群大學生看似搶錢,但公司要求須以課業為主、表演為輔,遇上期中、期末考、校內重要活動,會挪開錄影,不至於影響學業。但她坦言,學業與賺錢孰輕孰重,學生難免拿捏失衡。

賴心瑩說,大學生藉節目平台與全台北中南各地大學生進行跨校交流,拓展視野、增進人際互動,這經驗比賺錢可貴。不可諱言,如今是人人可念大學的年代,部分學生認為,在校階段把握創業、打工契機,遠比讀書考好成績來得重要。

在網路賣飾品的大四生「小花」說,網拍風行,班上同學多半如此,大夥抱持「能賺就賺」的觀念。畢竟,畢業即需面臨求職壓力,不如先存點本。「小花」坦言常因作息晨昏顛倒而翹課,她笑稱,要兼顧賺錢跟學業真難,只求別被「二一」(二分之一不及格)當掉就好,這年頭失業率高、工作難找,有錢賺比較實在!她的話,反映多數「搶錢」的大學生心聲!

鼓勵當頭家 學校也推「創業基金」

有感景氣蕭條,南台科技大學幫學子提早作生涯規畫,今年首創「校園創業基金」,補助十四支隊伍各五萬元,七十名大三、大四學子未踏出校門、先學創業,學生在校園、夜市賣巧克力、手工餅乾、香皂或做指甲彩繪,體驗賺錢的酸甜苦辣。

南台餐旅管理系大三學生發揮烘焙專長,成立「巧克力工作坊」,學生在校內作市調,根據學生口味,研發口感不甜膩的巧克力,吸引高買氣。為提升商品好感度,還找來資訊傳播系同學跨系設計包裝禮盒。

但創業代價不小,當同儕在玩,他們只能犧牲玩樂與談戀愛,甚至忙到無暇碰書本。但也自我安慰,至少有一技之長,即使日後沒頭路,還可去賣巧克力!



◆ 向錢看 魚與熊掌如何兼顧

曹婷婷/專題報導 2009-04-20 中國時報

主計處統計,至二月份止,失業五十八萬人中,廿二萬人擁有大專學歷,高達四成大學生滿街跑,印證學歷越高、失業率越高。大學生向「錢」看,似乎情有可原。但魚與熊掌如何兼得?考驗大學生智慧。

「學生向錢看不是不好,但令人憂心的是,賺錢動機為何?」長榮大學公關暨新聞中心主任張瑛玿、也是大眾傳播系專任講師,她觀察,系上約三分之二學生忙打工,她不反對課餘打工,尤其是亟需賺生活費的同學,但她希望學生們千萬不要為賺取微薄薪水,耗損青春和學業。

張瑛玿常跟學生分享指出,打工、創業皆非賺錢手段,重點是過程中獲取經驗。大學生習慣把學業、打工分開,這是不對的。例如,航管系學生去加油站打工,不如去貨運公司;大傳系去超商不如去傳播公司、電台打工,汲取相關經驗,厚植求職潛力。

設有校園創業基金的南台科技大學教學發展中心表示,鼓勵學生創業目的不為賺錢,而是提供學生一個經驗,從鎖定一門生意開始,到如何訂價、吸引消費者等層層關卡,逐步與職場接軌。

教發中心強調,透過實際創業,學生不再僅限於理論,以企管系學生來說,親身體驗何謂經營管理,比課本說的理論可貴。校方坦言,確實也擔心學生創業、學業兩者比重失衡,因此要求指導老師從旁觀察協助,如發現學生忽略學業,立即提點、不容馬虎。

※ 不能學以致用是一大隱憂。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fsj 提到...

校園霸凌... 師遭生掃耳光怒毆

【聯合晚報╱記者陶煥昌/台北報導】 2009.05.11

「殺很大!除鬥毆、恐嚇勒索之外,連教師都敢打!」台北市議員戴錫欽表示,北市國小、國中、高中職近三年(95至97年度),經校安系統通報的霸凌事件,計299件,以一般鬥毆最多,其次是師生衝突,在衝突中,更有24名教師因學生不服管教,遭到學生毆打受傷,甚至有教師被失控學生掌摑情形。

戴錫欽痛批,校園霸凌事件層出不窮,學生大欺小、強凌弱之外,「尊師重道」更是蕩然無存。教育局針對學校暴力及霸凌事件,在各校推出的輔導、預防機制,不但績效不彰,更毫無作用。

鑑於校園暴力、霸凌事件頻傳,戴錫欽特別調出最近三年(95至97年)北市國小、國中、高中職學校,透過校安系統通報之霸凌事件,計有299件,分析結果令他相當驚訝。

他說,校園暴力、霸凌事件他還可以理解,但師生衝突似有日趨嚴重的情形,戴錫欽說,光是師生衝突就有65件,離譜的是,除口角衝突外,還有肢體衝突,有24人受傷,且受傷的都是教師,顯示校園管教,出現嚴重問題。

經調查,師生間衝突以學生不服教師管教為主,進而發生口角衝突,包括辱罵師長等,有的甚至引發肢體衝突,有24名教師因此被學生毆打受傷,還有教師被情緒失控的學生打耳光。

戴錫欽說,校園是教師傳道授業的園地,但暴力、霸凌事件讓校園蒙上陰影,除了上述透過校安系統通報、有紀錄的案子外,沒通報、記錄的黑數更多。

戴錫欽表示,台北市教育局曾於去年,配合教育部之政策,針對全市公私立國中進行五個梯次的「校園生活記名問卷調查」,每梯次調查一萬二千多人,五梯次共計調查了六萬一千多人,結果有3378個受訪國中生表示,曾遭到毆打及勒索。其中,曾遭到毆打的有2907人,曾遭勒索有471人。顯示校園暴力、霸凌事件相當嚴重!

但學校在處理校園暴力、霸凌事件時,除了輔導、記過外,還有勒令學生轉學或退學,有暴力傾向之學生,只是從這個學校轉到哪個學校,問題並未真正獲解決。

※ 大家繼續「自我感覺良好」下去吧... X獄風雲的續集就是校園風雲。

fsj 提到...

從專業人士資訊透明化到洗廁所的證照

◆ 醫師、教授資訊透明化

【聯合報╱鄭聲/醫學教授(台北市)】 2009.06.03

十七家中小型醫院診所長期雇用冒牌「醫師」為民眾看病。帶來的問題省思之一是,為何衛生署不能適度公布合格醫師名單及相關資訊在網路上,讓各醫院診所以及就醫民眾可以自行查閱?

在網路發達的時代,這的確是可以改進的方向。退一步說,各醫學會其實也可以自行公布合格的專科醫師名單在網路上,這雖會少了住院醫師名單,但在門診應診及收治病人的主治醫師,本來就應是各相關科的專科醫師。

其實不只醫療專家的資訊公開不足,影響民眾的就醫安全,教育專家的資訊也一直不公開,同樣影響民眾的權益。

眾所周知,「老師」是一個比較不特定的通用名詞,而「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講師」則是教育部頒給合格證書,才能取得的資格,每一個關卡都需要教學、研究、服務績效的證明,加上幾位高一級以上的同儕專家審查通過才行。然而,因為教育部並不公布全國各大專院校的各級合格教師名單在網路上,因此不但時常發生學校送論文出去給非該專長領域的人審查,甚至我還見過副教授審查副教授升等教授,具有「臨床教授」,但其實連部定講師都沒有的大醫院科主任,審查升等講師的論文。

尤有甚者,教育部為省麻煩,前幾年開始開放所有的學校,助理教授以下(含)皆可自審,因此不少私立科技大學大放水,完全沒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的論文者,只要找個朋友在論文中將他排上名,即自審為助理教授,並報教育部頒給證書,這樣水準的助理教授,在國內私立科技大學院校可能出產成千上百位!這樣學校的學生之受教權又何在?

醫療與教育都具有相當高度的公益性,國家應當高度介入規範,醫師與教授分別由衛生署和教育部頒給證書,也應該讓民眾有知的權利,才能保障民眾的就醫權與受教權。



◆ 觀念平台-洗廁所也要考證照

【紀大偉】 2009-06-03 中國時報

政府要求廁所清潔工也要考證照之後,群情譁然。媒體馬上對準歐巴桑們採訪;她們抱怨,自己本來就是打掃專家,但並不識字(即,屬於教育程度的弱勢,也就是階級上的弱勢),要怎樣考證照啊?難道考試技巧比打掃技巧更重要?這種反彈,很容易想像,也很有正當性。

同時也可以想像:有人會說,如果清潔工也要考證照,就等於把清潔工的社會地位拉拔起來了,簡直可以跟其他需要證照的職業(如,建築師)平起平坐。對大我(國家)來說,是產業升級;對小我(從業者)而言,不但有了面子,而且將來在收入/福利上似乎會得到更好的保障。在聞疫色變的此時此刻,清潔工站在防疫的前線,逼他們掛上證照上陣(似乎,這樣他們就可以更有效地跟國家密切合作),似乎也合乎大勢。

這種「產業提升」,卻讓我覺得悲慘。覺得悲慘的原因很多(但這些未必是我最掛心的原因):如,為清潔工設計的補習班也要出現了;無數階級弱勢人口,因為不擅考試,在職場交要更加邊緣化了。

不過我目前最感慘然的地方是,國家(或稱,像企業界一樣的國家/像國家一樣的企業界)對老百姓的魔爪伸得更徹底,更無孔不入了。國家要求某些職業考證照,就是要控管這些職業;未久,國家就要以監控建築師的方式來監控清潔工。芸芸眾生本來是一群散沙,可是國家一步又一步將眾生整合,整頓成為一塊水泥──散沙再也沒有散漫的自由。

國家由上而下定義民眾的(靜態)位置──而非民眾由下往上定義國家的(動態)走向,乍看之下也不錯,事實上卻有隱憂:人民會失去(或,早就失去了)對於「共同體」(國家,社會等等)的多元想像力,而只會在乎自己有沒有考了證照。長久以往,社會國家的潛力不再是民眾關心的事;民眾只關心個人的價值。而且,一個人的價值,被簡化,淪為證照這張紙。

國家由上而下擺布民眾,難道一定邪惡嗎?全民納稅,全民健保,還不是國家設計的全民總動員?──在台灣,稅收和健保的國家化,恐怕難以避免,我承認。但,我也質疑,民眾在其他生活層面,也非要如此節節讓步才行嗎?我們人人一定要在生命的各個層面都聽任國家安排,才活得有價值嗎?

我猜想,我在美國教大學的經驗,對台灣的老師們並不陌生:談到文學,文化的時候,大部分的學生就翻白眼;可是,一提起「考證照」,學生原本無神的眼睛就發亮了。(美國學生也愛拚命去考一張又一張的證照)。可是,人不可以窮得只剩下錢,也不能窮得只剩下證照。在學生的白眼和垂青之間,我似乎看見未來世界的可怕。(作者為美國康州大學外文系駐校助理教授)

※ 有趣的比較。

fsj 提到...

基測的兩個世界

【聯合報╱葉信良/國中教師(雲縣虎尾)】 2009.06.08

基測放榜後,照例鎂光燈聚焦在各校多少滿分同學,偶有回顧一下基測低成就的同學,就只是一下而已,因為三分鐘的新聞熱度,加上學校的招生看榜是滿分或高分同學,而不是今年低於一百分的同學相較去年減少多少人...。

高中入學聯招改為國民中學學生基本能力測驗,究竟是為何而改?為誰而改?細看基測命題原則:中間偏易。其目的應該是在減輕學生負擔吧。顯然的,這方面是不成功的。當電視上播放著學生因課業壓力而輕生的新聞時,更多學生無奈的枯坐課堂,他們要坐三年的國中教育監牢;當某些學生汲汲營營、錙銖必較的為量尺分數爭論時,更多學生在五分鐘內寫完考卷,趴在桌上睡覺,考試是他們最無聊也最輕鬆的時間,只要寫完考卷就可以光明正大的趴著睡覺等待下課鈴響。這就是國中教育中的兩個世界,這就是現實!一邊是不斷加重的課業壓力,一邊也是沉重的壓力—一天呆坐於教室七節課。基測,明顯不是為後段學生而改,也沒有減輕前段學生的壓力。

懇切的呼籲教育改革不該只是著重制度的改變,應該更實際的照顧到學習低成就的學生,因為學習低成就的學生是學校管教上最頭痛的問題。近來教育部「攜手計畫」雖已展開,僅是杯水車薪而已,尚須結合民間力量參與,尤其類似「博幼基金會」、「永齡基金會」等成效顯著的團體,相關單位應學習其管理模式,促進政策成效,否則僅是淪為一般課輔罷了,期待社會能正視目前國中教育的現實。

fsj 提到...

【人生就是要好玩】-找出自己那把鋤頭

【魏德聖】 2009-06-13 工商時報

我很喜歡「讓天賦自由」這個觀念。我們的教育制度、社會觀念、很多父母的態度,都在無形中做了相反的事:束縛孩子的想像力、打擊孩子的信心,阻礙他們的天賦。結果,許多人長大後變成「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的人;或者,就算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卻輕易屈服於種種壓力,沒有信心和勇氣堅持下去。

以我自己來說,我是老大,但從小在家裡是比較不被看見的那一個。我家開修理鐘錶眼鏡的小店,二弟聰明靈巧,小學二年級就可以組裝電動車,相較下,我顯得笨拙,家人很自然有事情就交代二弟做。連弟弟都比不上,讓我很自卑。我的功課也不好,升學壓力太大了,我決定不考高中,念專科學校。

我從小愛講話,愛編故事,這個「天賦」從來沒被看見、肯定過。我就這樣懵懵懂懂,一直到服完兵役,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拍電影。沒想到,愛講話、愛講故事給別人聽,就是拍電影需要的基本能力!我們小時候都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但教育制度讓我們愈大愈迷惘。不信,去問國中、高中學生:「你喜歡什麼?」年紀愈大,愈多人會回答「不知道」。可是,我覺得年輕人一定要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愛做什麼啊!

我兒子小時候學騎腳踏車,在台北怎麼學都學不會。讓他回南部住,3天就學會。我問他怎麼學會的,他說:「因為很好玩!」「讓天賦自由」就是放手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因為喜歡、因為好玩,別人不用逼,自己不必學,就會努力做、不懂的地方主動問,無論如何都要靠近目標、完成夢想。

這陣子,常有人邀請我出席一些場合,希望以我的故事「鼓勵」年輕人。坦白說,我覺得很奇怪,為什麼需要我鼓勵?事情可以很簡單:喜歡的事情就去做,不喜歡的就不要做!要做就好好做、認真做。退伍後,我知道自己想做和電影有關的事情,但在台南沒有機會,我就到台北找工作。當年有一群朋友,約好一起寫劇本,然後互相幫助,拍出自己想拍的電影。結果,只有我一個人真的寫出來,想辦法籌錢、拍出短片,一步一步往下走。我不是覺得自己劇本寫得好,只因為我喜歡做這件事、只想做這件事。我相信一邊做一邊學,沒有理由做不好。

那些放棄的人,有各種理由。我覺得他們何嘗不是在「虐待」自己的人生?有些人放棄的理由很奇怪,例如:「我不喜歡和某個人一起工作」,或是「我不喜歡這個行業的人」。你不喜歡某個人,和做你最喜歡的事情,有什麼關係?有人的理由是「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任」,什麼責任?食衣住行嗎?很多人從小被教育得沒有想法、沒有夢想,然後把夢想寄託到下一代身上,期望他們達成自己沒完成的夢想,下一代很可憐啊!

常常,人因為太貪圖安定而忘了自己真正喜歡什麼。如果你才20幾歲、30幾歲,要安定做什麼呢?你要做的應該是「讓天賦自由」!上帝讓你來到這個世界,就會給你一片田、一把鋤頭,你要自己找出這把鋤頭!

這本書提到很多人找到天賦所在、活出天命的故事。他們的人生不見得順利,但他們聽從自己內在的聲音和渴望,一路往前走,即使當下完全不知道未來會不會成功,走下去就是了。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全力以赴,人生就是要好玩!(摘自本書推薦序,作者為電影導演)

※ 相關報導:

破壞性創新完全解讀》減掉用不到的性能,發動低階市場破壞

fsj 提到...

從世運預算被減2.3億到台灣軟實力

◆ 世運預算被減2.3億 陳菊:高市孤軍奮鬥

中央社╱高雄17日電 2009.06.17

2009高雄世界運動會下月登場,高雄市長陳菊不滿行政院體育委員會縮減世運經費新台幣2.3億元,她說高市府孤軍奮鬥,還被欺負,這種感覺很不好,盼議會及市民支持高雄世運。

陳菊率副市長李永得、秘書長郝建生、財政局長雷仲達、2009世界運動會組織委員會基金會(KOC)執行長許釗涓及文化局長史哲等人召開記者會,批評體委會縮減預算,今年度要給高雄市的世運預算,由原預算數額8.45億元減為6.14億元,足足少了2.3億多元。

陳菊表示,2.3億元包括世運主媒體轉播、世運博覽會、巨蛋球場租金、選手之夜、文化交流等經費。她說,市府歷經9次赴行政院、立法院及7次公文往返爭取,仍未獲體委會同意放行立法院通過的預算,讓部份高雄世運已發包項目面臨經費籌措不足或是違約的處境。

經費不足2.3億元,陳菊說,市府一度想要對外籌募,但受限政府不能對外募款的限制,只能省一點花。

陳菊說,籌辦世運高雄市委曲求全,實在是忍無可忍才召開記者會。她表示,世運攸關國家顏面,但是目前看來是高雄市政府在孤軍奮鬥。她說,被欺負、被糟蹋的感覺很不好,盼市議會議長及市民都要當市府的後盾,並允諾市府會盡全力辦好世運。

史哲表示,台北聽障奧運的開、閉幕經費有5.25億元,但是高雄世運只不過要求放行立法院通過的8.45億元就被縮減2.3億元;面臨體委會的阻撓刁難,讓一心要辦好世運、維護國家顏面的高雄世運處境困難。

陳菊指出,體委會的刁難,市府已無力再尋求體委會的協助,請議會及市民支持高雄世運,她並允諾高雄世運的榮耀要自己追求,盼市民做市府的後盾。

高雄世運7月16日到26日,為期11天在高雄舉辦,共有近百個國家,近4000名選手報名參賽。



◆ 經費短缺 陳菊氣得跳腳

中時電子報╱周敏煌/高雄報導 2009-06-18

高雄世運只剩29天就要正式開幕,巿府向行政院體委會申覆說明了9次,所核定的補助經費卻依然短少2億3千多萬元;市長陳菊昨日氣得跳腳,哽咽地說「被人糟蹋、被人欺負的感覺」,讓她很不好受,她已經忍無可忍了。

陳菊展示體委會公文指出,賽事經費歷經數月煎熬、十餘次的申覆及公務往返,仍得不到體委會在經費上的支持,讓她相當感慨,世運是全台灣的世運,辦好是全民的榮耀,不應該有黨派或機關的分別。

立法院通過本年度經費是8億4542萬元,但體委會最後總核定僅6億1450萬元,整整2億餘元的缺口,將對世運賽事造成嚴重的影響;例如小巨蛋的租金被擋下,運動舞蹈跟體操的賽事要怎麼辦理?另外開閉幕、世運博覽會和相關文化活動的經費都被削減,影響觀光效果,主要場次的轉播更因經費被苛扣而有違約之虞。

除了經費以外,陳菊也痛批體委會在整個過程中間,為了主張對主場館的宗主權,而表現出「只要主場館、不管世運會」的種種官僚作為,如520主場館啟用音樂會當天,體委會所雇用的保全人員,竟然封鎖中海路場館大門口,不讓市府車輛與人員進入;晚上七點音樂會要開始,體委會也直到一小時前,才讓煙火施放人員進入布置,讓音樂會節目險些開天窗。

陳菊感嘆,市府本來寧願忍辱負重、不願多談,只求世運能夠順利舉辦,無奈到了最後階段,體委會仍悍然阻撓世運進行,實在令人心寒。世運辦得好,不只是高雄市政府的榮耀,而是台灣全體人民的驕傲,體委會不該因黨派、個人之私,而打壓巿府。高雄市府基於主辦城市的責任,有義務要對全民說明白、講清楚。

※ 棒球、籃球會如此淒慘,一點也不讓人意外。



◆ 評鑑制度惹禍? 我學者多寫小論文 少有經典專書

【陳至中/台北報導】2009-06-18 中國時報

台灣評鑑制度長期以來重論文、輕專書,已對學術界產生重大影響!一項研究發現,學界引用的專書文獻有逐年「老化」現象,尤其是人文、社會學門缺乏新書,過度仰賴四、五○年代的經典,翻譯著作的量及速度也不及大陸。學者擔心,台灣學者只寫論文,和社會大眾的閱讀習慣脫節,將嚴重影響「國力」、動搖國本。

台大社會系教授蘇國賢分析「台灣人文學引文索引資料庫(THCI)」及「台灣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TSSCI)」的數據發現,學界引用專書文獻的「平均間隔年數逐漸拉大,尤以人文學門最明顯,一九九○年為十六七年,二○○八年為十八三年。

也就是說,台灣學術專書的質與量都有逐漸下滑趨勢。根據統計,人文學門專書引用次數最高的前十名全為四、五○年代「前輩」的作品,包括牟宗三、錢穆、唐君毅、徐復觀等人。

蘇國賢表示,受學術評鑑、升等制度影響,近年學界普遍重論文、輕專書,新論文數量遠遠高過專書。

清大外語系教授、國科會人文處處長廖炳惠表示,三、四十年前,美國大學的圖書館中有很多台灣出版的專書,但現在新藏書已幾乎看不到台灣作者。而大陸大學鼓勵教授出版專書,單南京大學中文系一年出版的新書恐怕就比台灣全國加起來還多。

廖炳惠說,台灣學者寫論文習慣聚焦在一個小點作大文章,但堪稱「經典」的書籍多是「巨觀」。例如美國耶魯大學知名學者史景遷的著作就是廣泛閱讀文獻,再用自己的話將史料串起、加入觀點,深入簡出的寫作方式連一般讀者都能懂。



◆ 再創奇蹟 台灣軟實力須昇華

【白德華、朱建陵/專題報導】2009-06-18 中國時報

去年八月京奧掀起一股「中國熱」,京奧成了世人矚目焦點。北京令人驚艷,不在於營造體育強國的氣勢,而是藉京奧成功展示了和過往不同的風貌。「共產中國」已成過去,一個現代化及懂得自我推銷的中國正在崛起。對台灣來說,當北京棒球隊擊敗台灣那一瞬間,令人見識到,中國的軟實力已逐漸甦醒。

提出「軟實力」的美國學者約瑟夫.奈曾說,「不管做什麼,美國的大眾文化就是具有全球影響」。的確,好萊塢電影、百老匯名劇、美國CNN或比爾蓋茲的XP,不管走到哪裡,都代表美國的文化和價值,這就是「軟實力」。

大陸開始厚植軟實力

鑒於美國文化的強勢展現,英國也早在一九九八年提出「創意經濟」概念,並把文創業及資訊業視為兩大振興英國的支柱產業。

就像徐小波所說,過去數十年讓國人驕傲的「台灣奇蹟」,也植根台灣培養出的軟實力。台灣軟實力的確風靡大陸。當阿妹、Jolin或周杰倫在大陸開演唱會並造成轟動,大陸觀眾會問,「為什麼一個小島,能培養出那麼多歌星明星?」當「康熙來了」、「全民大悶鍋」開演,大陸民眾也會問,「為什麼我們(大陸)做不出這麼生動的節目!」

不僅台灣流行語彙、台式唱腔走紅大陸,張毅和楊惠珊的「琉璃工坊」、達芙妮女鞋、捷安特自行車等「台灣品牌」,代表的更是國際聲譽及金字招牌。「台灣製造」成為軟實力的象徵,「台灣」在大陸觀光客眼中,也成為「再怎樣都比大陸好」的同義字。

發展文創部會待整合

雖說如此,北京棒球隊在京奧上演一場「長江後浪推前浪」戲碼,卻讓人驚覺大陸從官方到民間,已開始厚植軟實力的事實。

十數年前,設計台灣「舊情綿綿」咖啡館的登昆艷,賣掉台灣產業轉移上海後,從說服楊浦區政府文創產業的重要性起步,到成立「上海濱江創意產業園區」,再到北京派官員考察及全面推廣,既看到台灣軟實力對大陸的影響,也見識大陸以國家力量逐步推廣的過程。

然而,台灣「文創法」至今遲遲未出台,文創業主管機關政出多門,跨部會整合難度高,如何克服這些難關恐怕才是問題所在。

保存傳統台灣有優勢

值得欣慰的是,台灣優勢仍然存在。文建會主委黃碧端說,像源自泉州南管的台灣「漢唐樂府」,在源頭沒落之際,卻能在台灣發揚光大;台灣崑曲還有很多人喜歡,台灣的國光劇團仍進行戲劇創新,在在顯示台灣在傳統文化保存方面的相對優勢,也表明台灣軟實力還會推陳出新。

軟實力運用得當,就會形成一股「巧實力」(smart power)。當美國藉軟實力進行「文化輸出」、「價值觀輸出」之際,我們政府加把勁,也可將台灣的多元文化、自由、民主與人權,甚至電影、電視、藝術人文與學術創作向全世界輸出。

韓國偶像劇能風靡全球,印度寶萊塢漸受重視,無不展現各個國家用政府力量厚實軟實力;如果台灣能將軟實力匯流,那麼,拿軟實力再創「台灣新奇蹟」就絕非不可能。

fsj 提到...

追求排名的背後

【經濟日報╱社論】 2009.06.24

政權雖已二次輪替,但政策制定卻服膺同一套邏輯:大就是好,國際排名尤其重要。二次金改政府宣稱金融機構「大不一定好,但好一定要大」。教育部鼓勵清大交大合併,理由則是「規模不夠就不可能卓越」;又端出了五年500億計劃,要打造國際一流大學,進入世界百大名校。連體育活動的棒球,體委會編列四年12.6億預算,目標都是讓成棒在世界經典棒球大賽每屆都進入前四名。

但客觀的事實是:政府不斷強調規模,平均國民所得卻下滑,今年較去年減少1,242美元;而積極爭取排名,國家的競爭力卻由13名跌為23名。我們必須問,政府的政策是反應國力下降的焦慮,還是對台灣發展有一定的願景,而規模與排名是達成願景的必要手段?

以教育部五年500億為例,先要決定的是台灣高等教育的願景是什麼,我們希望高等教育培養哪種人才?而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釐清台灣未來的走向,以及政府施政的重點。政府重大政策除了近期廣泛討論的兩岸關係外,在公部門就是精簡政府組織,提升行政效率;而在私部門,則是發展知識經濟,把產業自出口導向的製造業轉為高附加價值知識型的服務業,例如觀光旅遊、文化創意及醫療照護等產業。綜言之,就是營造兩岸和平,以廉能政府提升台灣軟實力。

依教育部規劃,五年500億的投入就是要讓台灣一或多所大學進入世界百大,由於作百大排名者泰半依循西方既定指標,可想見資源的投入、分配悉依西方標準。而非量化指標既難以掌控,量化指標,例如論文發表篇數,即居於關鍵地位。這就產生了資源分配極大扭曲;第一就是重理工輕人文。理工類容易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在資源分配上即占有先天優勢。但反觀政府重大施政,無論組織再造、發展軟實力或兩岸關係,無一不與法律建制、社會次級結構與文化形塑有關,此均人文、社會議題。以發展軟實力為例,我國最欠缺的不是資本與技術,而是要建立一個能有效組合社會資源,從事效率生產,甚或將之國際化的環境與機制;這就涉及五年500億計劃的第二個大問題,重海外輕本土。

由於悉依西方標準,使得我國不僅產業以「代工」為主,連學術也淪為「代工」業,學術成果愈來愈少能為社會所用。譬如文創產業,特別注重人文素養,使投入者能發展出有別於傳統西方的創意產業,否則永遠是拾人牙慧,無法創新。但要激發創意,課程就要經過設計,鼓勵獨立思考,掌握並分析問題,這是課程創新,也是軟實力的一種,但難以量化。

五年500億的第三個大問題就是重產出輕創新。教授忙著寫論文,不但授課質、量均下降,而且為增加論文篇數,題目越寫越細,此尤以人文、社會為最。而如產學合作發展創新商業模式,這雖然也屬軟實力,卻無法立即轉換為論文產出。第四個大問題則是重競爭輕合作,五年500億形成校與校、系與系、老師與老師間的競爭,而非合作。但是知識經濟的現代,首重跨領域整合。相互競爭的結果是學校競相挖角,遑論在重要議題上進行跨校合作。偏重個別學校產出的代價是犧牲了資源整合的建制。

這所有問題的根源是,我們不知道台灣高等教育的願景是什麼?國際排名顯然是過度簡化的指標。一旦確定願景,重要議題,或待解決的問題才會浮現,據此亦可設計出實現願景的執行步驟或衡量基準,不需全盤抄襲西方指標,也才能發展屬於台灣的軟實力。

fsj 提到...

大學生教電影 資優童呼過癮

◆ 創意特教 開麥啦 大學生教電影 資優童呼過癮

【陳至中/台北報導】 2009-06-28 中國時報

當崇尚自由的大學生導演,碰上國小資優班的天之驕子,會迸出怎樣的火花?苗栗縣福興國小特教班突發奇想,找來小有名氣的陳鵬文當講師,「我的電影夢」課程轟動特教界,甚至有嘉義學生不遠千里來旁聽。以此為題材的論文還入選國際期刊,十一月將到美國發表,讓世界看見台灣的創意!

傳統資優教育重視學科,學童小小年紀就跑班上課,接觸科學、語文等深度教材,與同儕、家人互動的時間卻比一般學童少。苗栗縣福星國小特教資源中心為改善這一現象,今年開始將電影引入教學,邀請陳鵬文等大學生組成團隊,每兩周上課一整天,吸引不少資優學童和父母報名參加。

陳鵬文目前就讀輔仁大學資訊管理系三年級,是小有名氣的學生導演,作品包括《波麗士》、《平行色》等,本身也是苗栗子弟。他的課程突破國人對資優教育的印象,甚至可說是非常大膽,曾在課堂上播放《送行者》,讓小小年紀的學童就接觸「生死」議題,模擬自己已經死亡,創作「來自天國的信」。

而在肢體表演課中,他讓學童想像自己是一顆正要發芽的種子、在水中浮浮沉沉的波妞,或者讓右手化身為羽毛,輕輕吹一口氣就會隨風飄揚。

「小朋友從排斥到放開,最後甚至爭著相互吹氣,有趣極了!」回想上課的情景,陳鵬文記憶猶新。

他還要求學童在日記中,細細觀察身邊的一件事物,題材包括馬桶、爺爺的盆栽、庭院的大樹。

讓陳鵬文印象深刻的是,一名小朋友描寫禱告中的祖母,發現祈求的內容不見得樣樣都能實現,但祖母祈禱依舊,絲毫不受影響,從中推理出祈禱最重要是「求心安」的心理作用,「小小年紀就能明白這個道理,實在讓人驚訝!」

住在嘉義市的楊叢熙,每回都會帶著兩個特教班的孩子橫跨三縣市、四百公里北上到苗栗參加課程,來回少說要四小時,但她仍堅持要陪著上完每一堂課。楊叢熙說,該課程最大的特色是聚集各種類型的資優生,讓不同領域的孩子互相激盪。

同樣是資優生媽媽的謝郁倫也認為,女兒的個性「很不溫柔」,酷愛搞笑,一般老師的教學方式太過拘謹,參加「我的電影夢」課程後,發現女兒快樂許多,回到家還會表演《呆呆向前衝》的劇情討爸媽的歡心。有一回,女兒吃力地帶回一顆芒果大的石頭,一問之下才知道是期中展演的入場券,「她故意挑了顆最大的!」

福星國小特教資源中心主任張傳源表示,每次上課前,陳鵬文等人都會提前一天到苗栗開會,一整天課程結束後,也會馬上開檢討會,認真的態度一點都不像是被稱作「草莓族」的七年級。這門課太受歡迎,端午節時曾停課一次,就有孩子受不了要求補課,未來希望能將類似的教法推廣到全國,不只是資優生,一般學生也很需被開發潛能。



◆ 水平式互動 幫「聰明工具」找到最愛

【陳至中/台北報導】2009-06-28 中國時報

陳鵬文是「我的電影夢」課程核心人物,但他坦承,剛開使聽到要教資優生,心裡的第一個感覺是排斥和反彈,認為這些孩子必定是嬌生慣養,從小被捧在手心上、難以伺候的一群。真正去瞭解後才發覺,資優生不過就是「資賦優異的問題學生」,需要人耐心去引導,滿足其求知的需求。

陳鵬文說,資優生普遍對自己很有自信,認為自己和一般學童不一樣。交換日記時發現,許多孩子非常忙碌,到處跑班、上課,假日也得參加科學班、才藝班,比常人承受更大壓力,但他們甘之如飴,最常出現在日記中的結語便是「沒辦法,我們是資優生!」

然而,經過幾次相處,他慢慢發現這些孩子的可愛之處。「他們太聰明,學習東西太快,學校制式化的課程不能滿足,導致他們容易倦怠、對事物喪失興趣。」陳鵬文說,許多大人習慣把他們當作「聰明的工具」,一心一意培養成醫生、科學家,卻忽略了孩子本身的興趣。

在教學裡,他強調與資優學生「水平式互動」,不是強勢的灌溉,而是互相潑水、互相激盪。大學生團隊也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習如何和小朋友溝通,如何啟發組織課程,也慢慢瞭解自己的興趣所在。陳鵬文說,曾有一個孩子在課後跟他說「好羨慕你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愛的事!」簡單的一句話,就讓他們對未來有無比的勇氣。

彰化師範大學資賦優異所研究生葉俐君,將「我的電影夢」創新教學方案寫成論文,日前投稿至國際期刊被接受,將到美國將該案例分享給世界各國的學者。她表示,陳鵬文等人的上課方法,其實就是「集體團體輔導」的一種,以較無壓力、活潑的方式引導,啟發學生的興趣。

葉俐君認為,一般教學方案多重視學科智能,其實資優教育更該強調多元,將知識提前填鴨給資優生,不如讓他們瞭解自己的專長和興趣所在,之後就能自發學習。這樣的教法不只適用於資優生,也可以延伸到一般學生,能看到這樣的創意教法在「我的電影夢」中實驗,她感到非常興奮,相信外國學者也會對台灣資優教育的改變有興趣。

fsj 提到...

社論-營養午餐比十二年國教還重要?

【本報訊】 2009-07-02 中國時報

最近一個多月,教育部上上下下一定都感到相當委屈,因為他們努力想推動的事行政院不支持,而行政院大力交辦的事教育部卻做不好。一個偌大機關與上級產生這麼緊張的關係,恐怕與兩個機關首長之間的氣氛有關。照理說,教育部是行政院的下屬單位,其首長當然要服從長官領導。但仔細檢視雙方的衝突事件,我們又不得不為教育部抱屈。且讓我們把事情一件一件攤開來,請社會大眾評評理吧。

第一個爭端發生在今年三月間,行政院長劉兆玄在立院答詢時表示,將開辦國中小全面營養午餐,事後傳出教育部同仁聞訊甚表驚訝,而後又改口說該部已開始研議。但無論如何,這不是一個教育部想推動的政策,殆無疑義。依法,教育部主管全國教育行政事務;雖然行政院是上級機關,但像營養午餐這麼重大、每年花費近一百七十億的政策,斷無不經該部研議而逕由行政院長宣布之理。事後,行政院為了維繫院長「威信」,提出不排擠教育經費、中央與地方分擔、尊重地方職權三個原則,強力要求教育部貫徹,該部只好硬著頭皮勉強幹。

接著,國民黨籍立委在某種巧合下,開始質疑教育部「媒合大學生實習」計畫的成效。數據顯示,教育部核准的實習缺額約四萬五千多人、登記的人數也近四萬人,但教育部四月至六月下旬只媒合了三千多人,於是該部又飽受各界責難。但是也有論者提出,媒合就業本來就不是教育部的職掌,而是青輔會、勞委會的職權。教育部各處司沒有哪個單位熟悉就業市場,當然不擅就業媒合。更何況,教育部理應著重學生「畢業之前」的培訓,而非「畢業之後」的出路:故以媒合效率責難,教育部當然也有非關職權的委屈,此為部院心結之二。

第三個爭議點,則是該部努力研議規畫、逐年實施的十二年國教案,竟遭行政院以經費不足為由予以封阻。各界教改人士投書媒體指出,行政院有錢每年花一百七十億開辦完全沒有重要性的免費營養午餐,卻沒有錢開辦更重要、更關鍵的十二年國教,是本末倒置;這樣的批評多少也反映教育界人士的心聲。此外,行政院聲言營養午餐將「不排擠其他教育經費」,但卻第一個干擾到十二年國教的推動進度,更是自相矛盾。教育部鄭部長初上任就成立升學制度審議委員會,經過數十次大小會議後才提出十二年國教逐步推動的構想,雖然仍有不少爭議,卻總是個開始。如今才剛提議案就遭結案,而同樣的經費卻要用在莫名其妙卻事涉院長威信的營養午餐上,會衍生不滿可以想見。

整體而言,對於前述三樁爭議,我們是該為教育部鳴不平。就法制而言,教育部雖然在體制上是行政院的下屬單位,但依教育部組織法,絕大多數的教育政策確實應由該部提出。當然,行政院長有權力提出其重大政策方向,但是這些政策事前未先與主管部會商議,實在是草率而不可取,事後再要堅持貫徹就更是不可思議。

同理,絕大多數的教育部施政也該在組織法涵蓋範圍之內。雖然行政院為了救經濟而協調各部會做些配合也在所難免,但把數百萬就業媒合的重擔丟給全無職場操作經驗的部會,卻讓本司其職的青輔會、勞委會成為配角,也不是正常的運作模式。

更嚴重的問題當然是經費與業務的排擠效應。同樣的經費支出,拿營養午餐與十二年國教相比,孰輕孰重其實大家都很清楚。行政院以營養午餐經費活生生排擠掉十二年國教的規畫,當然令全國家長與教師團體失望。教育部人員感到挫折,也許是因為業務方向沒有沒到尊重、就業媒合責難頗多。但是對於身受其苦的學生、家長,他們對於當前政策的扭曲與官僚的作為,卻苦無宣洩機會。家長團體七月十二日遊行的原本訴求主題是十二年國教、對象是教育部,如今既然教育部也成了行政院的橡皮圖章、十二年國教也不敵營養午餐,七一二遊行的訴求會有什麼轉變,也就值得觀察了。

※ 高層們若半年不領任何一毛錢,或許施政品質可以獲得改善。不過話說回來,現代小孩真的普遍「營養不良」。以上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fsj 提到...

行政效能 馬不如扁?

【經濟日報╱社論】 2009.07.05

儘管陳前總統弊案纏身,其任內用人唯色、施政為錢的質疑層出不窮;但論及執政者最基本使命:有效能地運用公權力、最大限度地發揮政府部門的功用、儘可能地為人民服務,陳前總統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因為有繼任的馬政府做為對照組。

政府先天上就是最沒有效能的組織,在政治經濟學早有定論;20餘年來蔚為風潮的自由化、民營化,也正是基於對政府低效能的深惡痛絕,而要求政府的大黑手退出市場、儘可能減少干預。

政府之所以無效率,有八個關鍵:首先,百年來政府愈變愈大、干預愈來愈多,甚至國家竟至於無所不管。規模愈大、事務愈繁雜,效率自隨之而急遽滑落,即使是一般民營企業也常難以避免。然而政府與民營企業有一根本歧異:官員所干預管制的事務,常與其切身利害毫無牽涉,甚至會因過於認真而自取其禍;因而推、拖、拉、爭功諉過,敷衍塞責,就成為絕大多數公務人員的共同寫照。而且,公務人員的選取,常來自八股考試,與其才具、專長、喜好幾無關聯;一旦捧上鐵飯碗,怎麼也不虞摔破,反而只要耐著性子熬,終有一天升到遠超過他能力所及的位置。

以這樣的庸劣,擔當關係國家命脈、人民興衰的使命,面對千絲萬縷、經緯萬端的複雜事務,要求政府發揮與民間部門一樣的效率,的確難如登天。

但即便如此,仍有等差,某些政府年年被國際評比列為榜首,其效能再低,仍然遠高於其他政府。與我們同文同種、同屬四小龍的新加坡與香港,正是其中典範。但由幾乎相同的種族組成、經濟幅員相去也未太遠的台灣,則年年膛乎其後;而且我們似乎也早有自知之明,從來不敢寄望緊附驥尾,乃至忝列前10名之內。

我們政府的低能,固已成為官員與人民共同接受的命運,但亦有等差,某些領導者主政時,名次會迭向上升,另外的執政者則更往後掉。其原因何在,頗值玩味。最近一項鐵證出現:貪腐臭名遠播的扁政府,在2007年政府行政效能的評比,尚能保持20名以內;政權輪替以溫良恭儉贏得政權,高喊苦民所苦的馬政府,上任甫一年,排名大幅滑落,掉到20名以外甚遠。

或有人會替馬總統抱屈,認為時不我與,逆途乖蹇,恰巧碰上最壞的年頭,非戰之罪。其實正好相反;馬總統最有福氣,選前因扁政府惡名昭彰、倒行逆施,不費什麼力氣就高票獲勝,選後又因國民黨的基本立場與民進黨截然相反,而一舉突破鎖國政策,讓台灣海峽波濤平息、氣氛和諧,過去不敢想像的直航、陸客來台、陸資進入 市場等,都一一水到渠成,創造難以想像的和平紅利;一直到去年9月金融海嘯爆發,一方面馬政府高喊禍源自海外,馬政府全無罪咎,一方面正好給執政者最好的舞台,運用無限的籌碼,表現其英雄救世的壯懷,凡此種種,都是天賜良機;但何以馬政府反而名落孫山,連前政府都望塵莫及?

一個政府要突破先天的原罪,必須具備幾個要件:首先,儘可能拔擢槃槃大才承擔艱巨,因此要多方求才、用人唯才;第二,必須善謀能斷,遇事果決而絲毫不瞻前顧後,當斷則斷;第三,紀律嚴明、賞罰得當,使能者不氣餒、惰者時戒惕。

阿扁千錯萬錯,在這三件事上無一輸給馬總統;馬總統自組閣之初,我們早已再三強調,這三者正是其致命的弱點。如今不幸而言中,斯可憾矣。但四年任期只過了一年,如果知過能改,最有福氣的總統未曾不能成為最偉大的總統。否則,徒抱清譽,卻又怎能對得起百姓蒼生?

※ 史記,酷吏列傳序:

孔子曰:「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老氏稱:「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法令滋章,盜賊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濁之源也。昔天下之網嘗密矣,然姦偽萌起,其極也,上下相遁,至於不振。當是之時,吏治若救火揚沸,非武健嚴酷,惡能勝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職矣。故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下士聞道大笑之」。非虛言也。漢興,破觚而為圜,斲雕而為朴,網漏於吞舟之魚,而吏治烝烝,不至於姦,黎民艾安。由是觀之,在彼不在此。

fsj 提到...

我見我思-清官就是:讓他倒閉!

■呂紹煒 2009-07-10 中國時報

最近大家在吵政府效率低,危橋改建速度超慢、公文旅行漫長,院長震怒又震怒,還是用處不大。除了公務員的怠惰與缺乏淘汰機制外,咱們有一個特殊的「圖利他人」罪名,也是重要原因。

以公共工程而言,主辦單位完成設計發包後,如果承攬的廠商工程能力強,有省錢又快速的方式完成工程,也不能採用,因為「怕你胡搞」,所以要先辦變更設計,計算價格變動,而且,最好以最苛刻方式計算,以免日後被指是「圖利廠商」。

你說:公務員是民脂民膏供養,應該勇於任事、努力負責,讓事務有效率的推動完成。對,講得好,值得拍拍手。但,麥瞑夢了啦!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工程迅速推動,你不會有獎金、不會升官發財,但卻可能吃上「圖利廠商」的官司;如工程延誤,是廠商的責任,你不會受到任何處罰。你該怎麼做?答案很明顯。

對廠商而言,如果兩年工期可以從容做完,為何要拚命先幫你趕工?別的地方有工作就先去做,多賺點錢才是正道,因為,政府工程就算完工了,還是要等很久的驗收才拿得到尾款。如要趕工,錢來吧,可知廠商請工人廿四小時趕工,是要多支付不少錢的哩。所以,廠商也沒動機替政府趕工。最後的結果當然就是:「官民合作一起慢慢做」。

幾十年來,這種超低效率的工程進度,每幾年就「發作一次」;發作時點都是出現幾個「圖利廠商」案件在大舉偵辦之際。過去,工程會官員就感嘆過,中華民國從來沒有公務員因趕工效率高得到獎賞,倒是不少吃上官司,工程要辦得快、有效率,難。十多年前,江丙坤還擔任經建會主委時,為提升政府效率,就曾一再呼籲取消「圖利他人」罪。十多年過了,大家還是在「圖利他人」與「政府低效率」的輪迴中打轉。

同樣的制度與邏輯也適用在公文漫長旅行的政府文化上。如果有人─特別是企業,提出如投資申請、變更土地等案件,廠商一定是評估認為有利可圖嘛。如果某單位就「擅自核准」,未來萬一被指「圖利他人」,真是跳到黃河洗不清。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東會西會大家一起會」,所有想得到有一丁點關係的單位(大家很習慣說的「相關單位」),全部都「會他一會」。以後萬一有人質疑,嘿,我拿出一個蓋了八百多個章、會了上百個「相關單位」的公文出來,嚇都嚇死你,看你能辦誰?能講什麼話?至於廠商因此延誤商機、民眾與社會無法共得其利的問題,就算了吧,誰管它?沒有公務員會因延誤廠商的商機而受罰啊。

雖然政客可以假政策之名,幾十、幾百億的花國庫錢,行政治之賄賂,但,一般公務員即使完全未收錢受賄,只要被認為因其作為而讓廠商得利,都可能吃上圖利他人罪。所以,在台灣最棒的清官,應該是那個讓所有做該單位生意的企業,全部倒光光的官員。

以「錄取率」看,台灣的公務員是千人、甚至萬中選一,算是非常優秀─至少考試方面非常優秀傑出,但,最後官僚單位的效率與表現是如此,制度使然是重要原因。一個缺乏淘汰制造成只進不出、以「圖利他人」罪變相鼓勵公務員少做事的制度,縱然院長震怒再震怒、氣得頭昏肚痛,也沒用。看是你院長當得久,還是我的鐵飯碗捧得久?



◆ 查弊的反而先被砍 像話嗎?

呂昭隆/特稿 2009-07-10 中國時報

軍、情單位肅貪查弊,沒查到一個買官的人,已是不可思議,反而是負責調查的先打包走人,真是一場荒謬劇。

馬總統發動的肅貪,主要是針對國防部買官案,國安局因為剛好有個多益案,且有多名將校涉成績作假,算是被掃到颱風尾。

結果,馬英九宣誓的三個月肅貪防弊時限一到,處於暴風圈的國防部,什麼事都沒有,既查不出買官的案情,也沒有人負責,一切「風平浪靜」,彷彿所有買賣官傳聞都是外界興風作浪;反倒是處於暴風半徑邊緣的國安局成了災情中心,被調查的人,沒一個人有事,負責調查的人,遭到黑函攻擊辭職不幹了。

能買官、敢賣官的人,本來就道高一尺,否則哪有種本事搞殺頭生意,這些人不但出手狠,而且消息靈通,得知軍方或情治內部真有人想認真查弊,出個招,就讓「勇於負責卻不長眼的人」消失,前國安局政風處長汪兆華就是一例。

國安局有一段時間不願處理多益案,畢竟涉及三個將官,汪兆華卻讓這些人法辦,對某些人而言,這種「成全自己廉潔名聲的人」,絕對是「害群之馬」。如果不是奉命或針對性的查弊,情治單位內部哪個人想「鍥而不捨」地查弊,下場只有兩種,一是「高官送客」;二是栽個名目,把當事人鬥臭搞跨。

認真查弊的人,在軍中或情治單位,都是不受歡迎人物;有不受歡迎的「孤鳥」,不一定就表示長官有問題,通常是不希望惹事,尤其是碰到追根究底的,特別是升遷或採購弊案,因為不曉得會牽扯到什麼層級,很容易得罪人而影響自己前途,所以避之唯恐不及。

一葉知秋。國安局政風處長去職,馬政府應該關切,別反讓軍、情單位的害群之馬,藉肅貪查弊之名,行反淘汰之實、掃除異己。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fsj 提到...

社論-教改公媽派 七一二來遊行

中國時報 2009-07-11

一九八七年七月十五日,台灣宣布解除戒嚴,迄今整整二十二個年頭。在這廿餘年光陰裡,台灣社會展現其向上向善的動力,推出一波又一波的改革運動,包括政治改革、司法改革、媒體改革、教育改革等。在這些改革運動中成效最卓著的,當然就是政治民主化的進程,讓台灣一步步走出威權體制,邁向多元民主社會。而諸多改革中進展最緩慢、績效最差的,恐怕是教改。教育改革推展遲滯的原因很多,但其中最關鍵的因素,大概就是參與者的熱度難以持續。我們拿教改與司法改革做一對比,即能看出端倪。

國內某學術單位日前以「台灣司法改革十年」為主題舉辦研討會,檢討過去十年的司改進展與挫折。司法改革的推動者往往是司法界的工作者,包括律師、法官、檢察官、法學教授等。他們參與改革研討,是出於對自身工作環境的直接感觸。正因為如此,司法改革團體的參與動力強,而大家也對十年事業未竟感到不耐,亟待習法出身的新任總統能對司改做出更大的承諾。

如果拿司法改革與教育改革相比,則後者的難度更高、挫折也更大。司改十年是由一九九九年上一次全國司改會議起算;如果拿教改大事一九九四年的四一○教改遊行算起,則迄今已逾十五年。即使以體制內連戰時代的行政院教改會做起算點,也已經歷經十四年。如果司改十年未見成效就已凝聚這麼大規模的再次集結動能,那麼教改近廿年幾乎是一事無成(甚至治絲益棼),台灣社會的挫折真不知道有多少,只是苦無機會呈現而已。

其實,教育改革不易推動、不易凝聚共識,確實有其社會結構上的原因。司改的參與者都是司法工作者,但教改參與者除了教師之外,絕大多數都是學生家長。這些家長親身感受其子女在教育環境中所受煎熬,遂投身呼籲改革之列。但是時光荏苒,三、五年後子女長大了、念大學了、熬過去了,除非這些家長還有更年幼的在學子女,他們恐怕很難再為「別人的孩子」呼籲教改。因此,司改尖兵常在司法環境中一待三、四十年,但家長投入教改活動,往往不超過五、六年。正因為推動改革的主要動力隨時更迭,因此能量難以蓄積、動力難以彙集、社會壓力不夠強,以至於教改始終難以出現成效。

當我們說家長更迭以致教改動力難以為繼時,其實也點出了學童們的弱勢與無奈。十三、四歲的孩子們既不懂事、也沒發言權,甚至連權利意識都很薄弱。他們即使面對再不合理、再僵化、再不符人本理念的教育環境,也只能對父母親訴說其無奈。國中生即使每天考上四、五次,放學後補習到晚上十點鐘,日復一日背誦演算無聊至極的功課,近視眼比例幾近百分之百,他們也無從義正辭嚴地表達抗議。他們靠同儕的共通經驗相濡以沫,勉強在成人之後相忘於江湖,不計較當年大人們對他們年幼生活的摧折。但是誰無子女、誰無童年?我們怎能因為孩子們無力反抗,遂忍心將受教育的痛苦,年復一年地加諸在他們身上呢?

明天,台北街頭有一場十五年來僅見的大遊行,要呼籲當局正視教改困境,勇敢地推動十二年國教。七一二遊行推「一二」年國教,當然是名正言順,值得我們呼籲對孩子們的心靈同步解嚴。七一二上午基測結束,也正是受苦學子上街宣洩的好時機。我們不但呼籲所有在國中教育過程中受苦的孩子們上街參與,也希望當年投入教改、但子女已經成年的「老家長」們能夠重回教改戰場。

畢竟,我們呼籲教育改革不只是為了自己的孩子、也是為了別人的孩子;不只是因為心疼自己孩子受折騰,也是因為人溺己溺的同理心。唯有當年教改的「公媽派」健將一個個站出來共襄盛舉,教改才能像司改一樣,每年有人持續不懈地「為了教育環境」而投入。唯有投入教改者有規模、成氣候,社會才能被我們感動,官僚才肯聽我們發聲,體制才會被我們融化,教育才會被我們改造。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fsj 提到...

去年溺死800人 救生員執照沒法管?

◆ 去年溺死800人/溺水的常是會游泳的

【聯合報╱記者曾懿晴/台北報導】2009.07.16

台灣去年死於溺水者達八百多人!國際水域救援專家張培廉指出,淹死的人數居高不下,因為救生員執照發照機構無一致標準,救生員素質良莠不齊。

張培廉擁有五十六張英、澳、美等國的水域救援、活動等執照,他自民國六十年起統計溺死人數,發現「溺死者以一到四歲幼童位居首位,占溺死總人數一成七,其次是十五歲至十九歲青少年,占溺死總數一成。」

卅三年來在紅十字會擔任水上救生訓練的救生教練房子治表示,凡是沒有經過規畫,也沒有救生員的戲水場所,民眾都不可下水。

「溪流在颱風、大雨過後,地形地貌都會改變。」房子治認為會溺水的人不見得不會游泳,反而是會游泳的人,腳打滑一緊張站不穩,意外就發生了。

房子治說,不諳水性的人不敢往深的地方走,卻會在踩得到地的時候大意。根本改善是從教育著手。「如果孩子在學校上游泳課時,學的不是如何游完一百公尺,而是在安全環境下練習在溺水時自救。」



◆ 救生員執照 竟有14單位在發

【聯合報╱記者曾懿晴、林以君/台北報導】2009.07.16

消保會抽查發現,全台救生員及教練證照沒有統一的發照單位,各單位的培訓辦法、時間、標準也各自為政,成為民眾人身安全的隱憂。

消保會抽查全台卅七家游泳訓練班,發現救生員及教練執照的發照單位多達十四個。消保官吳政學表示,紅十字會、游泳發展協會、游泳協會、水上救生協會等都可發救生員執照,但各單位的報名資格、訓練課程、測驗項目、合格標準並不一致,全由發證機構自行訂定。

「救生員的工作攸關人命,連廚師都需經國家考試發照,救生員卻毫無規範,不合常理。」吳政學指出,調查發現,有的救生員執照已過期十年,目前卻仍在值勤;還有救生員執照連換照日期都沒有,「形同考一次試,救生資格就終生保障。」

調查指出,卅七家業者的救生設備「零零落落」,不合格率高達六成五。消保官張嘉麟表示,有的游泳池甚至以吊衣竿當成救生竿;桃園縣建國游泳池及台南市三華游泳池在五項規定救生器材中,都僅備有救生圈。

體委會全民運動處長吳龍山表示,若需要強化救生人力、素質,體委會將立即檢討相關法令。全民運動處科長簡燕青表示,過去救生屬於推廣性質,政府希望由民間單位自行發照。體委會已多次邀集民間團體協商,最快年底前可訂定「水上救生員核定發證辦法草案。」

不過,中華海浪救生總會理事長張培廉表示,體委會民國九十年時訂出「救生員授證辦法」,九十二年經行政院通過並實行。「體委會身為主管機關卻未具體實行,才是問題關鍵。



◆ 離譜 救生員、教練認證沒標準

唐鎮宇/台北報導 2009-07-16 中國時報

許多家長都利用暑假讓孩子學游泳,但消保會突擊檢查全台卅七家泳訓班發現,高達六成五救生器材不合格,三成二救生員人數不足。更誇張的是,國內救生員及教練訓練竟沒有統一標準,任何一家政府立案、與游泳相關的人民團體都可以發證照。

消保會七月六日到八日發動全台消保官突擊檢查泳訓班,違規結果相當驚人。依《游泳池管理規範》規定,游泳池需具備救生浮具、救生繩、救生竿、浮水擔架及人工呼吸器。但抽檢卅七家,有廿四家不合格,比率高達六十五%。

消保會突檢 有人證照已經過期十年

消保會還發現,救生員證照過期問題相當嚴重,十二家泳池的救生員或教練證照過期,或無法提出救生員證;甚至有證照過期十年仍擔任救生員的情況。

救生員或教練證照該由誰來發?消保會抽查卅七家業者證照,發現總共來自十四家社團,包括紅十字會、游泳協會、海上救生協會、水中運動協會等都可以發證照,讓消保官組長吳政學大呼「不可思議」。

吳政學表示,救生員專業技能事關人命,國內發照單位卻不需經政府核准,體委會無法掌控到底哪些單位在發照,也沒有統一訓練標準。如此會造成各單位訓練課程標準不一,訓練出來的救生員能力也不同。

體委會研擬 統一發證單位訓練標準

與會的體委會全民運動處科長簡燕青回應,最初救生員定位是「公益」,只要以推廣游泳為宗旨的人民團體都可以辦訓發照,「的確沒有統一標準」。體委會正研擬《水上救生員檢定授證辦法》,未來所有可發證的單位會有統一訓練標準。吳政學強調,相關辦法已研議十年卻遲遲沒有結果,救生員雖有賴熱心民眾參與,但「公益」與「職業」本質並不相同,體委會應盡快規範發照機構與救生員。

黃邱倫/綜合報導

體委會副主委陳顯宗昨日表示,目前全國有超過八個單位培育救生員,卻沒有一個機構統籌認證,體委會將在世運會結束後,盡快召開會議,選出最具公信力的單位執行最後把關工作。

陳顯宗表示,游泳池場地部分,體委會有訂定水質、逃生、身心障礙等統一標準,倘若不符標準,當地縣政府有權限懲處。救生員訓練方面,體委會正研擬《水上救生員檢定授證辦法》,未來所有單位只能培訓,不能直接認證;專業教練則必須由中華民國游泳協會或全民發展協會負責。

fsj 提到...

五年500億 摧殘理想累壞校長

【聯合報╱莊宜文/中央大學助理教授(台北市)】2009.07.17

半年前蔣偉寧校長仍為中大代理校長,在香港中文大學開會時,接到手機報訊獲悉當選校長,激動之情溢於言表,一旁各大學教授紛紛起身握手道賀,新科校長顧盼生風的神采,讓人記憶猶新。半年來卻見蔣校長笑容愈少,面色愈益凝重。

在高教政策之下,現今大學校長得應付各種行政會議,恐怕比大企業家更操煩勞碌,特別是獲五年五百億補助的大學,既獲得資源,就得格外拚命,並應付系所評鑑可能更嚴格的檢視。五年五百億,直如一場災難,校外爭排名、校內爭資源,從國科會計畫到校內計畫,多的是漂亮的包裝;繁瑣冗贅的行政會議,讓人腦袋充滿二氧化碳,趕赴教室上課時,卻得立即轉換情緒。

校車上,資深教授注視逐一上車面色慘澹的教師,感嘆:「看,多像一幅地獄受苦眾生圖呀!」資淺助理教授或許就在地獄的最底層,行政總是有分,研究必得衝刺。

我們學生時代所見的師長,從容悠閒飲茶漫談,早已成奢侈的神話,學術研究慢工細活的代價是業績不良,多數教師被迫速食量產以讓業績長紅,理想成為難以啟齒的夢話。

為了證明師資出類拔萃,升等辦法一改再改,讓多少年輕教師在嚴苛制度下受挫消沈,我們的學術生命正在萌芽,卻在揠苗助長之下注定早萎。

不妨分析五年五百億計畫前後,受補助大學在世界排名之差異,進一步統計大學教師罹病比例與業績指數的關連。倘若非良性競爭,沒有實質進步,在更多人倒下之前,我們是否該自永劫不復的惡性循環中脫身?

fsj 提到...

克朗凱之嘆 台灣媒體寫照?

【聯合報╱蘇蘅/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兼系主任】2009.07.19

美國最受尊敬的新聞主播克朗凱(Walter Cronkite)在紐約溘然長逝,克朗凱生前對新聞的詮釋和品質的堅持,不但樹立電視新聞權威,影響深入人心;而新聞同業給他的另一個暱稱:「永不滿足的電視記者」,更標幟他一生成功的關鍵所在。

克朗凱出生於密蘇里州聖約瑟夫市,在家鄉時間不長。早年曾從事公關,做過報紙和廣播記者,直到進入美聯社,才展現才華。

他跑新聞時代,是美國近代史上最為動盪不安的歲月,包括慘痛的越戰、甘迺迪總統遇刺、反戰運動洶湧、水門醜聞,擔任這個時期的記者或主播,必然要有敏銳的眼光透視當時的新聞事件,才能獲得信賴。

克朗凱做記者時,永遠最先走到新聞現場。他有過跳降落傘採訪二次世界大戰戰地新聞的經驗,二戰結束後也主動請纓,採訪紐倫堡世紀大審。這些經歷使他對國際現勢和美國政情瞭若指掌,因此聲名大噪。一九五○年他加入哥倫比亞電視公司,不久後即有機會開闢專屬的晚間新聞時段,並以他為名,成為CBS晚間新聞金字招牌。

除了播報新聞沉穩優雅,深獲觀眾信賴外,克朗凱也是一位有領導力、深諳新聞決策、幹勁十足、充滿熱情的主播。一位新聞史學家曾形容克朗凱,「一般新聞永遠無法滿足他,隨著年齡增長,他愈來愈成熟,年輕一輩更難以企及。即使年華不再,他還像野火一樣燃燒」。不過克朗凱雖然對新聞熱情洋溢,但是他的播報風格從不激情花稍。只有在一九六九年七月廿日,他播到美國前總統甘迺迪遇刺時,突然摘下黑框眼鏡,無語凝噎,擦拭溼潤的眼角。那一剎那,逾百萬電視機前觀眾情緒凝結,和他同感悲慟。

美國商業電視新聞在收視率的無情競爭,曾導致克朗凱在一九六四年因收視率不敵NBC掉到第二,被迫求去。結果CBS接到全美一萬多封觀眾來信,要求讓他回去,CBS又把他請回主播台。一九六六年他的收視率上升回到第一,直到退休前都沒有動搖。

克朗凱退休後長住紐約,但仍一直為公共電視擔任貧童、老人和健康等紀錄片主持人。他對新聞教育關切也不遺餘力,美國亞利桑納州立大學新聞傳播學院以他命名,他退休前後每年皆定期從東岸飛到這所學府,和師生討論如何做出優質新聞;他也參加許多新聞記者組織,教導年輕一代記者製作好的新聞節目。

近年美國新聞品質日趨下降,新聞人員社會責任感薄弱,克朗凱前幾年受訪時曾相當感慨,「那種眾聲喧嘩,可以讓多元意見交相辯論的時代已漸遠離」。他也認為當下媒體不再有憂患意識,尤其電視新聞對政治權力相當疏離,「忘了新聞事業是讓民主政治運作的根本」。這些,豈不也是當下台灣新聞環境的寫照?

克朗凱的去世,代表廿世紀傳統新聞價值的典範人物真正走入歷史,但他見證的新聞事件,和他做主播時期為美國電視新聞奠定「快速、正確和不偏倚」的「黃金標準」,將永遠贏得尊重和懷念。



◆ 典型在夙昔 新聞人典範克朗凱特辭世

中央社 2009-07-18

在美國新聞媒體界能被稱為典範並不容易,但精采生命縱橫幾乎一世紀的新聞界傳奇人物、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前新聞主播華特爾克朗凱特(Walter Cronkite)當之無愧。

克朗凱特今天去世,享年92歲,他的新聞事業成就非凡,從甘迺迪總統遇剌、越戰、人類登陸月球、到水門案醜聞,他都曾經歷報導,在動盪年代播報新聞的權威形象,讓他被譽為「全美最值得信賴的人」。

尤其令老一輩美國民眾無法忘懷的是1963年11月22日那一天,46歲的美國總統甘迺迪在德州達拉斯遇刺,經緊急送醫急救,仍不幸於下午1時不治。1時38分,螢光幕中的克朗凱特強忍悲痛,哽咽報導甘迺迪遇刺身亡的噩耗,全美國頓時陷入驚駭悲痛中。

克朗凱特從1962年到1981年擔任CBS黃金時段晚間新聞主播,幾乎成為新聞主播的代名詞,觀眾不計其數,他主播新聞的公信力,應屬空前絕後,曾有調查顯示,克朗凱特獲得美國民眾信賴的程度,遠超過對總統、國會、以及其他新聞記者的信賴。

克朗凱特在8年前的一次公開演講中指出,在他主播生涯中唯一幾乎不能控制自己情緒的一次事件,就是甘迺迪在德州遇刺身亡的新聞。為了這則震驚全世界的新聞,他整整6、7個小時未離開主播台。

克朗凱特並回憶他漫長電視主播生涯最得意的事,當屬70年代初期無意中促成當時才上任4個月的埃及總統沙達特訪問以色列首都特拉維夫,並歷史性地會晤了以國總理比金,導致以、埃雙方相互承認。

克朗凱特回憶,以埃和解的關鍵,就在他專訪沙達特時,沙達特說出:「我隨時都可以訪問特拉維夫。」

退休多年的克朗凱特並未停止他對各項事務的關心,他當時認為,過去50年世界政壇對人類影響最大的事件是蘇聯解體;影響人類文化發展最大的事件,是發明避孕藥,而今後10年世界面臨的最大挑戰,是維持世界和平及如何贏得對抗愛滋病的戰爭。

他這席談話8年後的今天來看,克朗凱特可稱得上洞燭機先,先知先覺。

同時,克朗凱特也一直是一位積極的人道主義者,他多次頂著新聞主播指標人物的光環,參與維權組織的連署活動,要求中國釋放在押的新聞工作人員;對於批評美國政府的不當作為,也毫不放鬆,例如他在911恐怖攻擊事件後,美國揮軍阿富汗,但限制美軍在阿富汗境內軍事行動的有關消息時,批評美國布希政府忽視人民「知」的權利。

克朗凱特認為,媒體記者只要詢及軍事行動進展,得到的答覆都是:事關軍事機密,恕難奉告;他強調,這種說法完全違背作為民主制度人民享有知的權利的根本信念,民主的可貴,就在於人民是主人翁,有權監督與瞭解國家大政。

2005年8月29日卡崔娜(Katrina)颶風重創路易斯安那州紐奧良之後,克朗凱特撐著近90歲的軀體站出來猛烈批評美國政府指出,美國再強也沒有能力同時在國外打兩個戰爭,又能在國內救災,美國必須放棄其中一件,否則到頭來兩件都會搞砸。

現任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的回憶錄「活出歷史」中曾記載,1998年8月17日,當時她的丈夫、美國總統柯林頓向大法官作證,承認與白宮實習生呂茵斯基有不正當的親密行為。

希拉蕊整個8月情緒幾乎崩潰,她說:「柯林頓的民意支持度仍維持高檔,只是我們之間的關係已跌到谷底」。

柯林頓全家人之後外出度假,為的是躲避媒體,希拉蕊說,度假期間,知心好友紛紛安慰她、勸她,克朗凱特還駕船載他們出去兜風,他對希拉蕊說:「人非聖賢,不要想那麼多,我們駕船去吧!」(譯者:郭無患)

fsj 提到...

我選哲學系 大家說:要餓死嗎?

【聯合報╱鍾超然/高中應屆畢業生(嘉義市)】2009.07.21

是的,我讀哲學系。

我是用多元入學的管道,考學測、參加指定項目面試成為準大學生,能早點達到自己目標,不需要再參加七月的指考,我覺得很棒。

可是許多人聽到我考上哲學系的第一個反應是,「讀這個有什麼用啊?」或者「你以後出社會要幹嘛?要餓死嗎?」。

在我們這個把大學當成「職業訓練所」的社會,認為讀醫學系、法律系才是所謂成功、有「錢」途,讀哲學系好像變成了一件難堪、難以說出口的事。

我知道不只是哲學系,有很多的科系也有相同的困擾。

你可能會說,「現在是多元社會啊,行行出狀元啊」。可是身為學生,我感受到的不是如此。很多父母、老師的觀念還是停留在「把第一志願放台清交」、「成績到了就去填醫學系」,從每年學校、補習班的招生傳單和紅布條就可以看出來。什麼夢想的實踐與自我興趣的發展?看衰你的人,多;鼓勵你的人,少。

現在有許多專家學者鼓勵青學子追求夢想、往自己的興趣邁進。父母、老師們是不是要漸漸試著改掉一些舊觀念,鼓勵兒女和學生堅持自我目標,而不是以「錢途、台大」來做為判斷基準呢?

最後,在批評哲學系之前,是不是要先了解「哲學是什麼?哲學在學什麼?」然後再下評判呢?還是,在台灣這個一點也不注重哲學思辨的教育體制、社會環境下,要求了解「哲學」二字,是一種奢侈?

※ 教改要改的不只有學生。

fsj 提到...

高職生憑統測 也可進台大

◆ 明年起 頂尖大學開另一扇門 高職生憑統測 也可進台大

【林志成/台北報導、陳至中/台北報導】2009-07-23 中國時報

讀高職也可進台大、成大等頂尖名校!教育部昨宣布,明年開始,獲五年五百億、教學卓越計畫補助的頂尖大學,每校要提供一至五個名額參加四技二專推甄招生,高職生持四技二專統測成績申請就讀。

依目前學制,高中生參加大學學測申請進台大、成大等一般大學;高職生參加四技二專統測申請進入台科大、北科大等技職體系學校。高中生要進科大或高職生進一般大學,兩體系有交流,但不對稱。

教育部次長林聰明說,技職體系的科技大學每年提供一萬一千個名額招收高中生,但一般大學只挪出四千個名額給高職生入學,且台大、成大等頂尖大學未參與其中,對高職生很不公平。

林聰明表示,今年十二所獲五年五百億經費的大學、三十所獲教學卓越計畫補助的大學,明年每校要提供一至五個名額,供高職生以四技二專統測成績入學,大約二百多個高職生受惠。

林聰明強調:「明年第一年,頂尖大學招收的高職生名額雖不多,但為高職生打入一劑強心針,未來升學之路更寬廣、公平。」

台北市大安高工校長陳清誥表示,過去頂尖大學總認為高職畢業生的數學、英文等能力不好,所以不願招收高職生。但這幾年,大安高工、台中高工等明星高職收進來的學生都相當優秀,他們畢業後,有能力讀台大、成大等頂尖大學。

陳清誥說,現有升大學制度對高職生不公平,教育部願意調整,讓高職生以四技二專統測成績進台大等頂尖大學,「是一個好的開始」。但他建議,頂尖大學招收高職生名額應該再多一點。

今年九月要進台中高工資訊科就讀的楊提多說,他原本設定讀大學的第一志願是台科大或北科大,現在教育部開了另一扇門,他決定將第一志願改成台大。

教育部要求五年五百億頂尖大學、教學卓越計畫學校開放部分名額給高職生就讀,大學大都舉雙手贊成,認為此舉有利吸收多元學生。但也有技專擔心好學生都被搶走。

台灣科技大學教務長李三良表示,政策施行後,估計每年有二、三百個高職生能夠因此進入優秀的一般大學,但他對台科大有信心,學生不會全被搶走,「大安高工第一名,不見得會讀台大!」少數鎖定目標的學生可能因此選擇進入一般大學,但並非所有學生都適合進一般大學,一般大學偏向理論,喜歡「動手做」的高職學生反而容易被壓抑,原本的潛力無法發揮,相當可惜。



◆ 建構大學教育軟實力

【■黃俊儒】2009-07-23 中國時報

從這幾天的相關報導中發現,許多分析都顯示出大學畢業生的「態度」、「次核心能力」、「第二專長」... 等,幾乎變成了能夠在職場中存活的關鍵因素。如果「軟實力」(Soft Power)指的是一個國家在軍事、經濟等硬實力外的意識、價值及文化的感召力。那麼,我們也可以說,每個大學生除了自己的專業知識、技能等「硬實力」之外,或許更需要另一種「軟實力」的補足。

普遍的企業主多認為專業知識的不足可以進入職場後補足,但是包括視野、態度、人格特質、忍受挫折…等能力,卻是需要透過長時間的涵醞方能有成。既然社會與企業有這樣的需求,那我們的高等教育回應這樣的期待及需要了嗎?

在近代西方大學興起的原初精神中,高等教育被認為應該是為學生提供博雅(liberal)、非職業性的課程,而不僅僅是專才的培育。但是隨著社會分工的日趨精細,這樣的想法卻也在屢遭挑戰後,逐漸地演變至目前大學組織及評鑑中著重專業表現的各種要求及規範。雖然這種強調「硬實力」的人才培育型態具有其顯而易見的功效,但卻未必能完全跟上這個時代的快速變化。因為「硬實力」的內涵更迭急遽,「軟實力」卻反而歷久彌新。而大學中的通識教育課程一方面最符合近代大學的原型,另一方面也最能提供學生在專業知識之外的軟實力。

在大學的通識教育課室中,至少具有下列幾點不可取代的特質:首先,基於自由選修的設計,通識教育的課堂具有最大的多元性及異質性,各種科系的學生齊聚一堂,也最能反映一個真實社會的縮影;其次,通識教育首重學科領域間的貫穿與融通,而不是僅為單一知識領域的專精,因此不論是主題內容、問題情境均最能回應真實世界的樣貌。最後,在教學的層級上,它最能援用包括行動導向、問題解決、同儕互動…等統整性的教學方式行之,除更能體現大學「結合老成與少壯以從事創造性之學習」的理念外,更能含括各種現代社會之關鍵能力的習練。

進入廿一世紀之後,我們每天幾乎都需要面對各種複雜多變的跨領域議題,這些議題幾乎都難以單純地透過某個單一領域的專家得到解答。因此對於學生而言,在通識教育的特殊情境下,更有機會全面地去瞭解自己及時代,並內化為一種「態度」,促成一種「作為」,激勵一種「關懷與情操」。

對於教師而言,更可以藉由通識教育的準備及教授,反省自己的專業在整體社會、歷史及文化脈絡下的意義。如果老師們覺得自己的專業有著不可取代的重要性,如果覺得自己的專業是社會重要的維繫力量,那就可以在這個活生生的社會縮影中,說個動人的故事來說服下面的學生。否則這個社會縮影的坦率回饋,也可以是教師自我專業反省的最真實諍言。

過去筆者在學生時代,曾聽過學界前輩對於什麼是「博士」的一段描述。他舉個例子說,就像是研究昆蟲的專家,他可能只研究眾多昆蟲中的蟑螂,並且只是某一品種的蟑螂;而在蟑螂的眾多部位中,他也可能只研究蟑螂的腿;而在蟑螂的好幾節腿中,專家也可能只研究後腿,甚至只有第三節。這條蟑螂後腿的第三節,說明了所謂的「硬實力」,其實是很精密專注地鑽研在某一個事物的細部上。但事實上,這一根「後腿第三節」卻必然有掛連於個人、社會、歷史、文化等廣泛脈絡上的意義。

如果我們培育出來的大學生,既瞭解「後腿第三節」的硬知識,更能夠從這條後腿學習到傾聽、尊重、包容、合作,瞭解什麼時候該主導,什麼時候得配合。相信這種「硬」中帶「軟」的實力,才是我們在高等教育中真正該堅持與投入的「真」實力。

(作者為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通識教學中心副教授)

fsj 提到...

一位系主任猝逝之後

【林靖堂/北市(銘傳新聞系校友)】2009-07-27 中國時報

日昨,驚聞四十多歲的銘傳大學新聞系主任許志嘉副教授英年猝逝,此一噩耗,在校友網路間傳播,聞者無不哀慟惋惜。然而,一位年輕有為、廣受學生喜愛的副教授的離去,背後凸顯的卻是台灣學術研究工作者勞動條件惡化的普遍現象。

近年來,愈是新進的學術研究工作者,愈被要求負擔高教學時數、極重的系務行政,再加上研究升等壓力,學者罹患重病比例愈來愈高,過勞猝死更時有所聞。許老師在學校不僅必須負擔傳播學院本院學士班、碩士班與碩士在職專班的平日教學與學士碩士論文指導工作,亦兼任其他兩校區多個碩士在職專班的教學與論文指導任務,同時,在外校還兼職通識課程,擔任他求學時母校研究生的論文指導,真可謂一根蠟燭多頭燒。

據筆者了解,台灣當前學術工作環境的勞動條件,普遍對許老師這樣的新進學者,相當不利。新進助理教授,時而必須負擔系上繁重的行政業務,同時必須負擔教授階級中最高的教學時數,曾聽聞有老師甚至一學期內要負擔每星期廿四學分的教學任務。而其他林林總總借調他校教學行政工作、研究生論文指導,參與社會服務、國家政策擬定與遊說等,更是壓垮學者健康的一層層壓力。

如此嘔心瀝血的工作,想必是累倒活力充沛、樂觀和善的許志嘉老師的原因。像許志嘉老師這般優秀年輕學者的猝逝,絕非台灣學術界之福。請教育當局多注意學術工作者健康透支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