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14

航海家 2 號發現太陽系外型「凹陷」

Voyager 2 finds solar system's shape is 'dented'
http://www.reuters.com/article/scienceNews/idUSN1044867120071211

Mon Dec 10, 2007
By Mark Lawin

舊金山(路透社)-- 太空科學家在週一表示,NASA 的航海家 2 號(Voyager 2)太空船發現我們的太陽系並不是圓形的,而是被深太空中當地的星際磁場給「弄凹」了。

他們表示,這資料是它在經歷過 30 年的旅程到達太陽系邊緣後所收集到的,當時它穿越一個被清掃盡淨的區域稱為「邊界震波層(termination shock,終止激震波)」。

航海家 2 號是繼航海家 1 號,那在 2004 年進入日磁鞘的北方區域,之後進入該區域的第二艘太空船。

邊界震波層是一個動盪不安的區域,遠在冥王星的軌道之外,在此,自太陽散發出來的太陽風,在遇到星際空間的稀薄氣體後會明顯驅緩。太陽風會從我們太陽的四面八方吹拂出來,而其形狀一度被認為像泡泡一樣環繞包圍整個太陽系,稱為日鞘(heliosheath,譯註,相當於蛋白,指日球層(heliosphere,相當於整顆蛋)中,邊界震波層(蛋黃)以外的區域,一顆蛋頂住星際物質的地方,也是太陽風終止處稱日球層頂(heliopause),詳見 http://en.wikipedia.org/wiki/Heliosphere)。

"航海家 2 號所進入的、位於太陽系南半球的邊界震波層,其距離幾乎要比航海家 1 號先前所遇到的,幾乎近了 10 億英里," 航海家計畫科學家,加州理工學院的 Edward Stone 表示。

NASA 表示,航海家 2 的資料在科學上有數個理由讓人感到興奮。這艘太空船擁有一具可運作的電漿儀器,那能直接測量太陽風的速度、密度與溫度。航海家 1 號上的相似儀器多年之前已停止運作。

航海家的科學家已預期,邊界震波層的溫度大約會在攝氏 555,500 度,這時物質通常會降速,然後當它在一般的衝擊波當中遇到阻礙時會被加熱。

但根據加州理工的 Edward Stone 表示,所登錄的溫度低很多,大約在攝氏111,100 度。此外,航海家 1 號只橫渡過 1 次邊界震波層,而航海家 2 號在數日之內至少有 5 次衝擊橫越,這讓他們能收集更多資料。

科學家相信航海家 2 號將在 7-10 年間抵達星際空間,並估計該太空船有足夠動力可維持到 2020 年。

(Editing by Eric Walsh)

※ 因為布希的政策與預算,NASA 之前本來還要裁撤掉這個單位哩!

* Voyager -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http://voyager.jpl.nasa.gov/

* Voyager 2 proves solar system is squashed
http://www.physorg.com/news116509273.html

THEMIS 觀察極光磁暴、磁弓衝擊波爆發
百萬度的電漿可能在星系中「氾濫」
哈伯在外太陽系行星發現首個有機分子
銀河的巨大黑洞從三百年前的沈睡醒來
太陽系在銀河平面間的「反彈」終結了恐龍?(更新)
天文學家發現最小系外行星 體積為地球三倍
天文學家發現三顆「超地球」
紅外線看銀河 開啟新視野
NASA 計畫造訪太陽:Solar Probe Plus

航海家太空船 30 週年慶
錢學森96大壽 各方祝賀
福衛3號掛一半 各國探月計劃揭秘
光子雷射推進器號稱一週內可抵達火星

泰坦大氣發現有機物「基石」
從反「雪球說」到生命能隨隕石抵達地球

阻礙科技進步的 10 大障礙
2025 年 12 大技術創新領域
2050 年人類嫁娶機器人?

3 則留言:

fsj 提到...

教科書錯了!太陽系是蛋形非圓形

法新社╱盧瑞珠 2008-07-03

(法新社巴黎二日電)全球有數百萬本教科書在形容太陽系時都說它是圓形,根據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研究太空船「航海家二號」從外太空中傳回的珍貴數據顯示,太陽系原來是蛋形。

NASA表示,太陽所影響的區域--日光層,經證明是不對稱,不是圓形。

日光層包含由太陽風或太陽粒子控制的空間,比冥王星運轉的軌道還要大很多。冥王星在將近六十億公里的距離外圍繞太陽旋轉。

「航海家二號」從一九七七年發射升空,已經越過稱為「邊界震波層」的渦動界,日光層自此進入星際空間。

另一個「航海家一號」早在四年前,就經由另一個不同的點,距離太陽十五億公里的地方越過邊界震波層。

根據今天發表在英國「自然」期刊上的研究報告,這項差異證明日光層距離完美的圓形根本差很多,應該是橢圓的蛋形。

※ 唔... 這裡的日光層是指日磁鞘(heliosheath,日鞘),相關報導:

* Domination of heliosheath pressure by shock-accelerated pickup ions from observations of neutral atoms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54/n7200/abs/nature07068.html
Linghua Wang, Robert P. Lin, Davin E. Larson & Janet G. Luhmann
Nature 454, 81-83 (3 July 2008)
doi: 10.1038/nature07068;

* First images of solar system's invisible frontier
http://www.physorg.com/news134223453.html

fsj 提到...

外星人挾持? 航海家二號 傳回怪訊號

自由時報 2010.05.14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德國「畫報」(Bild)上月三十日報導,德國知名幽浮研究專家豪斯多夫宣稱,美國國家航太總署(NASA)三十三年前發射升空的「航海家二號」(Voyager 2),日前開始傳回難以理解的怪異訊號,顯示這具無人太空飛行器可能遭外星人挾持,外星生命或許嘗試與人類對話。

距離地球138億公里

航海家二號於一九七七年八月二十日升空;兩週後,航海家一號發射升空,共同探測木星、土星、天王星及海王星。目前航海家二號及一號已抵達太陽系邊緣附近,分別距地球一百三十八億公里及一百六十九億公里,是外太空中距離地球最遠的人造物體。

當年NASA在航海家一號上安裝了一片十二吋碟片,內含音樂及五十五種語言的問候語,以備與外星生命相遇時所需。但豪斯多夫透露,航海家二號上月突然開始傳回一些怪訊號,讓NASA科學家大吃一驚,但他們無法加以解碼判讀。

豪斯多夫說:「看來好像有人重新改編它的程式,或劫持了這具飛行器。」

航海家二號發送的訊號得花上十三小時才能傳回地球。NASA表示,航海家二號傳送的訊號自二月二十二日起已經中斷,目前正由技術人員修復中。NASA並未直接評論豪斯多夫的說法,只說可能是航海家二號本身的電腦記憶體出了問題。

fsj 提到...

太空探索/航海家2號 不是被外星人綁架!

NOWnews 生活中心/台北報導 2010/05/24

美國航太總署(NASA) 航海家2號(Voyager 2)從1977年發射至今,與地球的距離約138億公里,僅遜於它的孿生兄弟航海家1號的169億公里,兩者已成為離地球最遠的人造物體。航海家2號目前正在穿越太陽系邊界層,但運作小組在2010年4月22日開始收到航海家2號傳回的一堆亂碼,經過辛苦工作,工程人員終於了解造成亂碼的原因─電腦記憶體的其中一個位元故障了!所以事實證明,這艘太空船並非如某人宣稱的被外星人綁架了。

工程人員於4月30日傳送電波訊號,命令太空船檢測健康狀態。訊號花了13個小時才抵達太空船,之後又花了13個小時才將檢測結果傳回地球,由NASA的深空聯絡網(Deep Space Network)接收,結果顯示太空船的健康狀態基本上相當不錯。

工程師又陸續發出命令,要求太空船回傳所有飛行資料系統電腦 (flight data system computer)的訊息,直到5月12日才全部接收完畢。從這些資料中,他們發現記憶體的其中一個位元故障,會使原本的0和1訊號相反。他們利用實驗室電腦重製這個位元故障所造成的影響,發現與太空船傳回的亂碼狀態相符。

工程人員於5月19日再度傳出電波訊號給太空船,重新設定 (reset)以修正這個記憶體位元的錯誤,並於修正後再度傳資料回地球,結果顯示記憶體已經恢復正常狀態。持續監測數天後,確定這個位元都沒有再出狀況,工程人員於5月22日送出命令,讓太空船恢復成是回傳科學資料的模式,並從5月23日開始正常接收科學資料。

航海家1號和2號原本的任務目標只有木星和土星,任務時間只有4年。但30幾年過去了,這2艘太空船不僅狀態非常好,按原目標探測木星和土星之後,航海家2號還首度拜訪天王星和海王星,並持續向深太空航行。

目前航海家1號已經為在太陽系到星際空間的過渡帶中,科學家預估大約5年左右就會完全脫離太陽系而進入星際空間中,航海家2號在未來幾年內也會跟著步入星際空間中。這兩艘太空船已經大大改變人們對太陽系的認識了。(文/引用自臺北天文館網路天文館網站)



◆ 太空探索/今年最亮彗星C/2009 R1 錯過無緣再見

NOWnews 生活中心/台北報導 2010/05/26

喜愛觀察彗星者請注意!今年內預測最亮的彗星「麥克諾特(C/2009 R1(McNaught))」已進入適合觀察的時機,即將達到最亮的程度,目前全球彗星觀測者都在密切注意它的變化。

根據計算,當它於 2010年7月2日通過軌道近日點時,距離太陽僅0.405AU (相當於6075萬公里),預測最大亮度可達2~3等,預期是今年中最亮的彗星!可惜在地球上觀看,此時彗星離太陽非常近,不易觀察。對台灣地區而言,最佳的觀測時機是在過近日點之前的5月到6月25日期間的凌晨天亮前。

根據最新觀測報告,這顆彗星亮度現在已達7.5等,彗髮直徑約9角分,大致呈對稱的圓形,利用雙筒望遠鏡或口徑5公分以上的小型望遠鏡即可觀察。彗尾近日才開始漸漸明顯,仍需利用長時間曝光的攝影方式才能將彗尾呈現出來。目前彗星位在雙魚座的子魚和仙女座之間,向英仙座的方向移動,約於凌晨1時20分從東偏北方升起,這是它升起時間最早、天亮前仰角最高之時,若不考慮亮度因素,則此時可觀察時間最長,觀測條件較好。

彗星於6月中旬之後抵達英仙座,此時亮度預估約5等,在天氣清朗、沒有光害的地方,視力佳者或許以肉眼就可瞧見這顆彗星。但因彗星此時比較接近地球,在天空中的移動速度加快、位置變動很大,東升時間從凌晨1時50分快速推遲到3時30分,天亮前仰角愈來愈低,可以觀察的時間也愈來愈短。如果亮度變亮趨勢不變,或許6月中下旬時就可達3等左右。之後就因彗星過於接近太陽而無法觀察。

C/2009 R1 (McNaught)彗星由澳洲塞丁泉天文台(Siding Spring)的麥克諾特(R. H. McNaught)在2009年9月9日發現,這是他發現的第51顆彗星。這顆彗星並非周期彗星,這可能是它第一次進入太陽內側,也可能是唯一一次進入太陽系內側;錯過之後,將再也無緣見到這顆彗星了。

除了C/2009 R1彗星之外,目前有另一顆同樣由麥克諾特發現的彗星C/2009 K5(McNaught)亮度約8.5等,也適合業餘愛好者觀察或拍攝。它目前位在仙王座,向鹿豹座的方向移動中,由於非常接近北極星,因此整夜均可見,但天亮前仰角高度比較高,觀察條件較好,有興趣者不妨試著拍攝看看。

彗星命名規則,「C/」代表非周期彗星或周期超過200年的長周期彗星;已發現年份、月份和發現順序為主要名稱,其中每半個月用一個英文字母代表,但略過字母I,例如:2009 K5代表2009年5月下半月發現並確認的第5顆新彗星,2009 R1代表為2009年9月上半月發現並確認的第1顆新彗星;McNaught則為發現者的姓氏。

相關天象相關圖文、彗星升沒時間預報等資料,可至臺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天象預報項下取得,歡迎多加利用!(http://tamweb.tam.gov.tw/forecast/forecast.asp)

(文/引用自臺北天文館網路天文館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