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群/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 2007.12.16
初期巴金森氏症治療以藥物為主,但服用數年後藥效會逐漸降低。台大以「深腦手術」治療,在全球居於領先地位;台大神經部醫師戴春暉表示,在大腦深層植入電擊刺激多巴胺分泌,可以有效改善手腳顫抖症狀,適用於五年診斷以上的老病號,療效是藥物治療的二倍。
先開腦植入電擊 胸口接電線
病人接受這項「深腦刺激器植入手術」必須要開腦,在大腦深層「視丘下核」的部位裝上一顆綠豆一般大小的電擊,並經由皮下組織外接電線到胸口,每隔五年必須再動胸口手術「換電池」。
開腦前的檢查相當複雜,涉及核磁共振與電腦斷層造影,以及視丘下核定位造影。戴春暉表示,台大與美國同步採用全球最新的「無頭架式立體定位技術」,把視丘下核的定位檢查與開腦手術分成兩個過程,病人再也不用忍受頭頂用螺絲鎖著三公斤重鐵盔、手術長達十二小時的折磨。而此項技術在美國本土之外,台大也是首次使用者。
病人不用戴鐵盔 藥量少一半
「無頭架技術」的定位檢查最快卅分鐘即可完成,病人不用戴鐵盔,只需在頭上插上五枚釘子,即可定位出視丘下核的位置,方便下階段開腦手術快速進行。
戴春暉表示,病人動完電擊植入術後仍須持續服藥,但用藥量比術前減少一半,對於每三至四小時就要吃藥的巴金森氏症病人來說,減少很多麻煩。
但深腦手術治療也有風險,三%至五%的機會會腦出血,病人也可能暫時意識不清、體重上升、咬字不清。
並非每位巴金森氏症患者都適合接受這項手術。戴春暉表示,多巴胺藥物治療失效,以及合併精神疾病、癌症、肝硬化及失智的病人,都不適合。
這項手術目前沒有健保給付,病人必須自費八十五萬元左右,因為費用昂貴,二○○二年至今,台大只收到卅五位手術病患。
此外,台大醫院昨日宣布成立全國第一個巴金森氏症專屬治療園地,整合院內相關醫療資源,提供一周五天的免費衛教課程,以及「巴金森氏症失智」醫療服務。
台大整合資源 成立專屬園地
「巴金森氏症暨動作障礙中心」,附設全國第一個巴金森氏症患者專屬復健室,未來將利用台大開發的「虛擬實境」訓練設備,患者透過類似「Wii」的實況模擬,進行四肢運動的復健。
台大神經部醫師邱銘章研究指出,巴金森氏症病人罹患失智的風險是一般人的二至六倍,目前有三成巴金森氏症病人合併失智。邱銘章表示,八成五的巴金森氏症失智病人會出現精神疾病症狀,其中七成會有幻覺,五成會有憂鬱症;妄想、冷漠、白天多眠嗜睡也是常見症狀。
巴金森氏症也會合併睡眠障礙。邱銘章表示,常見患者會有「夢境演出」症狀,即使不做惡夢,睡覺時也會拳打腳踢、大呼小叫,不但造成家屬困擾,病人心理也得承受巴金森氏症與失智之後的「第三次重創」。
台大「巴金森氏症暨動作障礙中心」下周一開幕,民眾可上網(www.PDcenterntuh.org.tw/index.htm)查詢更多服務資訊。
◆ 服藥後嗜賭、亂性 醫:極端例子
朱立群/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 2007.12.16
巴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患者因腦內多巴胺(Dopamine)分泌不足導致行動遲緩、身體顫抖,必須服用多巴胺促進藥物治療。國外日前傳出患者服藥後性慾高漲、嗜賭、甚至性慾對象錯亂等症狀。對此國內醫師指出,這些都是「少數個案」,病人不應受極端病例誤導而任意停用藥物。
衛生署藥政處處長廖繼洲說,國內尚未傳出與媒體國外案例類似的極端例子,多數病人使用藥物後都有正向作用,呼籲患者務必按照醫師指示用藥。該處也已行文各大醫院,要求醫師留意劑量、定時追蹤病人病情。
台大醫院神經部醫師楊智超表示,國外文獻的確指出多巴胺促進劑(Dopamine agonist)會產生導致「衝動控制失調」(Impulse Control Disorder)副作用,包括性慾高漲、病態性賭博、衝動購物等症狀,但總體發生率低於六%;國內目前無相關文獻,但患者不應受媒體報導影響正常服藥。
治療巴金森氏症最常用藥是「左多巴」(Levodopa),其次才是「pramipexol」或「ropinirole」等「多巴胺促進劑」。義大利醫學家彭法(Flavio Bonfa)二○○六發表於《運動障礙》的研究指出,病人服用「左多巴」或「多巴胺促進劑」後一年內出現「病態性賭博」的機會是六.一%。同年由史登(Mathew B. Stern)等人發表於《神經學檔案》的論文也指出,服用多巴胺促進劑導致「衝動控制失調」的機會約六%。
※ 相關報導:
* 力抗病魔 李泰祥完成「情奔」
* 血液能影響大腦神經活動?
* 硫化氫握有長壽關鍵嗎?
* 大蒜能增加硫化氫以降低血壓
* 帕金森氏症藥物與心瓣膜失效有所關連
* 新證據顯示 statin 與帕金森氏症有關
* 研究:Isradipine 可治帕金森氏症
* 眼神操控病床 癱瘓患者不求人
* 研究:睡眠多寡會升高糖尿病風險
* 胰島素管控抗老荷爾蒙 Klotho 的分泌
* 研究:抗菌化學製品會擾亂荷爾蒙活性
* 研究顯示吸菸與二型糖尿有密切關連
* 研究:酒精如何對腦細胞產生影響
* 研究:觀看暴力媒體可造成大腦改變
* 研究:腦袋的處理速度比 "即時" 還快
* 科學家發現引起神經退化的新原因
* 科學家發現人腦可再生細胞新證據
* 研究:某些成年腦細胞維持可塑性
* 研究者朝重建脊髓神經邁進
* 生物聚合物中的神經傳導素能刺激神經再生
* 以『深腦刺激』(DBS)療法治療憂鬱症
* 研究:磁脈衝可治療憂鬱症
* 奈米伏特計能測量細胞內部電場
* 新相機隨身帶 可幫助失憶症患者恢復記憶
* 科學家繪製人類銘印基因圖譜
* 精子的免疫機制或能解釋癌症如何擴散
1 則留言:
巴金森病深腦刺激術 慈醫突破
【聯合報╱記者范振和/花蓮報導】 2008.08.26
花蓮慈濟醫院神經醫學中心至今已完成100多例深腦部刺激手術,不僅建立完整的術前評估模式,更能透過調整晶片放電位置與藥物治療,有效改善病患情緒,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在國際神經外科學界獲得高度肯定。
昨天在發表會中,慈院神經醫學中心主任陳新源指出,巴金森病與許多的動作障礙疾病患者一樣,病人的神智清楚,但身體卻像是被禁錮般不聽使喚,行動與日常的生活都需要別人扶助。
巴金森病是僅次於失智症第二個常見的神經退化疾病,臨床表現包括顫抖、僵硬及動作遲緩,1990年起深腦部刺激術的發明逐漸取代了燒灼術,在21世紀成為手術治療的主流。
慈院成立有全國第一個跨科部的巴金森治療與研究中心,截至目前該醫院也是台灣單一醫學中心巴金森深腦部刺激手術量最多的醫院,均能將晶片精確植入視丘下核,並以全身麻醉取代國外的半身麻醉模式,研究成果獲國際肯定。
3年前,醫師蔡昇宗發現有一病患在完成深腦部刺激術後,雖然動作障礙獲得改善,但追蹤觀察術後病人,出現情緒控制的心理問題,常與家人爭吵。最後,他以術後追蹤一年以上的病人為研究對象,38例中有8人發生情緒管理問題。
於是,巴金森治療與研究中心針對這8人的腦部晶片,調整放電區域與藥物治療,病人情緒問題隨即獲得改善,這項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讓慈院深層腦部刺激術更加完美。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