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祐/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 2008.02.18
肝癌治療出現新曙光!原子能委員會核能研究所利用放射性同位素錸一八八,研發治療肝癌標靶藥物188Re-ECD-Lipiodol,經動物試驗初步證實,接受該藥物注射治療的大鼠,兩個月後的存活率明顯提高到八成以上;未接受注射治療的對照組則全部死亡。
核研所輻射應用科技中心主任兼化學組長沈立漢表示,傳統肝癌療法皆無法治本,僅是讓病患能夠多活幾年,核研所的目標是希望徹底消滅癌細胞。
兩個月後 實驗鼠癌細胞全殲滅
188Re-ECD-Lipiodol療法經大鼠實驗結果,不但存活率明顯提高,在接受注射治療兩個月後,部分實驗鼠體內的癌細胞全部消失,恢復如正常老鼠一樣健康。
核研所正與台中榮總和台大醫院合作,進行輻射劑量安全性評估,待結果出爐後,即可正式向衛生署提出人體臨床試驗。沈立漢指出,188Re-ECD-Lipiodol殺死肝癌細胞的原理,跟精靈炸彈自動追蹤搜尋目標物一樣,從血管注入人體後,隨著血液循環、自動附著在肝癌細胞上,再釋放出貝他射線殺死癌細胞,卻不會傷害正常細胞。
評估安全劑量 即進行人體試驗
核研所此次研發188Re-ECD-Lipiodol的最大突破在於,研製出具有老虎鉗作用的螯合劑化學配方,成功地把傳統肝癌栓塞藥物Lipiodol與錸一八八緊緊結合,再透過Lipiodol把錸一八八帶到肝癌細胞裡。沈立漢指出,Lipiodol原本就具有隔絕營養來源,殺死肝癌細胞的作用,把錸一八八帶進肝癌細胞後,更發揮雙重火力,徹底殲滅癌細胞。
沈立漢強調,目前全球僅核研所利用錸一八八進行癌症標靶藥物研發,美國雖有研究團隊利用錸一八六進行治癌藥物研發,但錸一八六僅能釋放貝他線,雖同樣具有殺死癌細胞的作用,卻無法精確診斷、確定療效。
錸一八八 兼具治療與診斷功效
錸一八八則同步釋放出伽瑪射線,可透過電腦斷層掃描追蹤診斷治療效果,兼具治療與診斷兩種功效。核研所已向我國、美國和歐盟提出配方專利申請。
◆ 錸一八八產生器 獲歐美專利
李宗祐 中國時報 2008.02.18
錸一八八核種必須在高功率核子反應爐內,經過兩次中子碰撞後產生,取得非常困難,全球目前僅美國和俄羅斯擁有生產錸一八八的核子反應爐。
錸一八八半衰期為十六.九小時,不到一天活度就減弱一半,核能研究所為利用錸一八八研發核醫藥物,與美國橡樹園國家實驗室合作,由對方提供錸一八八的母核種鎢一八八(半衰期六十九天),再自行研發鎢一八八/錸一八八產生器。
核研所輻射應用科技中心主任兼化學組長沈立漢表示,鎢一八八在產生器內衰變後成為錸一八八,像乳牛一般,每天去擠就可產生錸一八八,這個產生器技術已陸續取得我國、美國和歐盟等國專利。
在鎢一八八/錸一八八產生器源源不斷供應研發原料下,核研所除研發出動物試驗具有初步療效的肝癌標靶藥物188Re-ECD-Lipiodol以外,也結合單株抗體研發出188Re-SOCTA/HYNIC-Herceptin乳癌治療藥物,以及大腸直腸治療核醫藥物188Re-BMEDA-Liposome。經動物生物試驗確認,均可大量聚集在癌細胞發生部位,具有發展治療藥物的潛力。
◆ 標靶藥物鎖定癌細胞 進階療法
黃庭郁/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 2008.02.18
肝癌一直是國人健康頭號殺手,醫界指出,隨著新的分子標靶藥物問世,加上精準放射治療「內服外用」雙管齊下,讓晚期肝癌治療不再束手無策。研究中的「放射標靶藥物」可望發揮療效,還可透過高階影像儀器,精確追蹤藥物是否「到位」,具臨床運用優勢。
今年一月下旬,台北榮民總醫院核子醫學部主任王世楨剛完成國內第一例使用放射性元素「釔九○微球體」治療轉移性肝臟腫瘤患者。他說,肝癌是國人較常見疾病,核研所投入肝癌治療相關研究,對國內患者是很好的事。
傳統癌症的放射性治療是從體外照射,標靶藥物除了找到可發揮療效的放射性元素,現在更進一步嘗試把放射藥物直接送到體內腫瘤細胞所在位置,以降低對正常細胞的傷害,也就是「標靶治療」。
王世楨說,台北榮總實驗使用的「釔九○微球體」,是把這個控制性佳的同位素,包在一個大小正好可以「卡」在肝臟微血管的微小塑膠球體中,並經導管送進體內。
而核研所動物實驗的治療原理與路徑與北榮有異曲同工之妙,還進一步把「錸一八八」直接送到腫瘤細胞上,可說是「進階版」放射標靶藥物。
馬偕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陳裕仁說,放射標靶藥物是癌症放射治療的新策略,且因為是放射性元素,後續可透過正子攝影等儀器掌握藥物的生物分佈,清楚追蹤到藥物在體內輸送路徑。
※ 相關報導:
* 新發現或能導致發展更安全的免疫抑制劑
* 成對奈米粒子證明有效對付乳癌細胞
* 再見了~針頭,以「果昔」傳遞疫苗
* C 型肝炎的新動物模型
* 國人十大癌症報告 男肝癌女乳癌居首
* 世界癌症日 讓孩童遠離肥胖
* 動物實驗 治C肝藥可抗腸病毒71型
* 「奈米炸彈」以超音速衝擊波對付癌症
* 新技術讓組織變成透明!
* 殺死「癌幹細胞」 治癌新藥希望
* 研究:外遺傳致癌起因於細胞對 IGF-II 上癮
* 科學家發展新疫苗概念:糖蛋白 D
* 研究者戮力創造「蛋白質百科」
* 研究者揭露人類--病原體蛋白質的互動網路
* 糖尿病使末期 C 肝患者肝癌風險加倍
* 男人為何容易罹患肝癌?基因的性別戰爭?
* 新基因護肝 肝癌女低於男
* 澳洲女孩換肝 血型陰變陽 全球首見
* 以科學家發現手機--癌症之間的關連
* 活到 100 歲比想像中容易
* 研究:植入胚胎心臟細胞可避免心律不整
* 注入活細胞 動物屍「心」動
* 子宮幹細胞所造神經元可抑制帕金森氏症
10 則留言:
台大體外培養唾液腺 造福癌患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 2008.02.23
口水對政治人物來說,從來不缺,但對罹患口腔癌或鼻咽癌而需接受放射線治療的病人而言,口水卻是極重要且珍貴的。台灣大學及台大醫院最近成功研發出可在體外培養唾液腺的方法,先將癌患的唾液腺取出並培養一陣子,等放射線治療後,再植回口腔內並繼續分泌口水,讓他們重新擁有說話及進食能力。
今天台灣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教授楊台鴻在台灣再生醫學學會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和國人分享這項研究成果。他認為,這項研究成果對成千上萬口腔癌及鼻咽癌患者來說,無疑是一大鼓舞。目前他們已完成老鼠的動物實驗,可望進入人體試驗階段,為臨床治療鋪路。
參與這項研究的台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楊宗霖表示,從耳下腺、舌下腺及頷下腺等唾液腺體分泌的口水,平均每天約1~1.5公升,這些口水具有潤滑作用,可讓我們在說話或進食時,更加順暢,不會結結巴巴,有口難言,也不至於食不下嚥。
問題是,一旦罹患口腔癌、鼻咽癌而接受放射線治療後,這些唾液腺會被破壞殆盡,即便已將癌症控制下來,這些癌患還是會因缺乏口水的分泌及滋潤,整天活在痛苦之中。
他舉例指出,這些已經無法分泌口水的癌患,口腔內的兩側黏膜會黏在一起,無法順利說話,而食物一吃進去後,也會黏在舌頭上,無法吞下肚,只能邊吃邊喝水,一口一口把食物推進食道、胃部,一頓飯吃下來,可能長達數小時。
為了解決這個困擾,楊台鴻進行老鼠的動物實驗,先取下老鼠的唾液腺,置入培養皿,再加入培養基、幾丁聚醣、生長因子及其他養分,結果發現這些唾液腺可存活一周左右,證實唾液腺確實可在體外培養並存活。
他樂觀認為,今後口腔癌、鼻咽癌等患者在接受外科手術時,可順便取下唾液腺,進行體外培養,等做完進一步的放射線治療後,再植入口腔黏膜下,使之繼續分泌口水,發揮原有功能。
楊宗霖表示,目前台灣每10萬人口中,每年約新增10名口腔癌患者,鼻咽癌發生率略少,但每10萬人口也有6至7人,大多數患者接受放射線治療後,都有口水減少、甚至不再有口水的困擾,只能仰賴多喝水或喝「人工口水」來改善,幾無生活品質可言。
全球第一個 中草藥抑制C肝病毒 工研院技轉
李宗祐/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 2008.03.05
工業技術研究院從三百多種中草藥篩選出六種藥材,研發完成全球第一個利用中草藥純化的「C型肝炎新藥BEL CATC七○一」,不但可增加動物體內天然干擾素,也可有效抑制C型肝炎病毒,搭配干擾素使用,可發揮三倍的治療效果。
在完成動物試驗,並向我國和美國等多個國家提出專利申請後,工研院昨日與懷特新藥科技公司簽訂技術移轉合約,授權該公司向衛生署申請人體臨床試驗,預定今年底以前展開,最快可望五年後申請新藥查驗登記。
工研院生技與醫藥研究所藥物資源室主任李連滋指出,目前醫學界均以干擾素搭配抗病毒藥物ribavairin(雷巴威林)治療C型肝炎,但治療率僅四○到五○%,還可能有發燒、食欲不振、嘔吐、憂鬱、失眠和貧血併發症。
國外目前研發的新藥大多為單一成分,很容易因病毒基因突變而產生抗藥性。
工研院生醫所發現,傳統中草藥典籍有很多保肝及養護肝處方,三年前開始,以西醫原理加以科學驗證,從各種典籍記載和中醫師臨床用藥經驗的三百多種中草藥,篩選出六種具療效藥材,分析出各藥材有效成份,研發出「C型肝炎新藥BEL CATC七○一」。
李連滋表示,新藥成分多達四十一種,主要成份是黃酮素、木質素和皂?等,可有效抑制C型肝炎病毒,還可強化免疫細胞功能,並提升動物體內的天然干擾素含量,降低病患使用化學合成干擾素劑量。
研究團隊以新藥連續餵食實驗鼠一周後,體內天然干擾素含量增加數十到十五倍。
低劑量和高劑量新藥搭配干擾素合併使用,以C型肝炎病毒細胞進行活性試驗,相對於單用干擾素來撲殺病毒,最大應可以發揮到三倍的療效。
◆ 工研院C肝新藥 年底人體試驗
【聯合報╱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 2008.03.05
台灣約有50萬至70萬名C型肝炎患者,工業技術研究院研發完成C型肝炎新藥動物實驗,昨天授權人體試驗及新藥申請,預計在年底展開相關計畫。
肝病素有「國病」之稱,調查發現,不少患者都在等待更多治肝新藥。工研院生醫所三年前展開BEL-CATC701中藥新藥研發,該所醫藥技術組長李連滋指出,藉由古方典籍及中醫師臨床用藥經驗,在近三百種中草藥中,篩選近卅種成分,主要有黃酮素、木質素和人參皂等,輔以工研院中藥複方發展技術驗證,日前完成動物實驗。
「做實驗的老鼠有數百隻,方式是灌食,」李連滋說,動物實驗證實,此藥可抑制C肝病毒細胞模式活性,也可誘導免疫細胞表現,增進老鼠體內天然干擾素,更有能力對抗肝病病毒。不過,李連滋也提醒民眾,肝炎用藥須遵醫師指示,切勿自行購服相關中藥,以免增加肝臟負擔。
李連滋表示,新藥將委託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進行人體試驗,預計今年底展開第一期臨床試驗,將招收30名男性及女性參與,測試藥物安全性,第二期將測試其療效。
高醫肝膽胰內科主任莊萬龍說,臨床治療C肝準則,以強效干擾素合併雷巴威林( Ribavirin)為主,約可提供七成患者治癒機會。莊萬龍表示,無論國外或台灣,約有一成至兩成患者,使用干擾素會產生頭痛、發燒、貧血、嘔吐、腸胃不適、失眠和憂鬱等副作用,未來中藥新藥如能減少這類副作用,應該能造福病患。
青壯男罹A肝猛爆亡 衛署籲注意飲食衛生
中央社 2008-03-31
(中央社記者陳舜協台北三十一日電)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今天宣布今年第一起罹患急性病毒性 A型肝炎,引發肝、腎衰竭死亡個案。個案為年僅三十歲的男性,三月十一日住院後,三月十四日死亡。疾管局表示,今年至今已有八十二例感染 A型肝炎病例,其中四十七例為三十歲以下,建議青壯年族群外食應特別注意飲食衛生。
疾管局副局長林頂下午表示,罹猛爆型肝炎死亡的個案在三月十一日送南部某醫學中心就診,當時個案就已呈現意識不清狀態,三月十二日地方衛生機關就接獲通報,三月十四日個案因肝、腎衰竭死亡。
林頂表示,疾管局在個案死亡後,根據檢體判定男子罹患A型肝炎,死亡原因與罹A型肝炎有密切關連。
林頂說, A型肝炎早年在台灣盛行率高,目前五十歲以上的民眾都曾被自然感染,隨著環境衛生及飲食習慣改善,以被污染的食物、飲水途徑傳染的 A型肝炎,近年來發生率已大為降低,但今年 A型肝炎疫情卻令人憂心。
他指出,今年至今已有八十二例感染 A型肝炎確定個案,過去五年同期只有四十二例、五十七例、六十二例、四十九例及四十五例,今年上升趨勢明顯;再者,八十二例中有四十七例為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其中更有十八例為八到二十八歲的學生,顯示年輕族群罹患 A型肝炎風險增加。
林頂表示,因 A型肝炎在台灣已很久沒有大流行,年輕人的抗體變少,加上飲食習慣以外食為主,且與東南亞、中國大陸的旅遊交流增加,年輕族群若沒有 A型肝炎抗體,加上飲食習慣不佳,不小心就可能感染 A型肝炎。
急性病毒性 A型肝炎潛伏期約三十天,症狀包括發燒、全身倦怠、食慾不振、嘔吐及腹部不舒服,數天後發生黃疸,甚至可能因猛爆性肝炎致命。疾管局提醒,預防感染 A型肝炎,應避免生飲、生食並留意飲食衛生,養成良好衛生習慣。
A型肝炎已有疫苗,但台灣目前只針對三十個山地鄉、九個與山地鄉鄰近的平地鄉、金門及馬祖地區的二歲到十二歲幼童常規接種,一般民眾若要自費施打,成人劑型每劑約新台幣一千五百元到兩千元、幼兒型每劑約一千元上下,須接種兩劑才能具足夠保護力。
日發展新藥成功抑制導致肝硬化的細胞
中央社 2008/03/31
(中央社記者楊明珠東京三十一日專電)日本每年約有四萬人以上死於肝癌及肝硬化,肝硬化被視為難以根治之病。不過,日本札幌醫科大學的研究小組進行動物實驗,成功地合成治療肝硬化的「藥物」,並預定今年內開始進行臨床實驗,以研發出根治肝硬化的新藥。
肝臟內的血管上有許多正常的星細胞,這些細胞如果感染病毒等,會變化成被稱為活性化星細胞(HSC)的異常細胞。之後,這些異常細胞會生成膠原質,堆積之後,就會導致肝細胞纖維化,引起肝硬化。
以札幌醫科大學教授新津洋司郎為首的研究人員於是將焦點鎖定在生成膠原質所需的蛋白質「HSP47」。研究人員為了減少膠原質的分泌量,合成具有短干擾核糖核酸(siRNA)的「藥物」。
研究人員以七十二隻已使有肝硬化症狀的老鼠進行實驗,觀察「藥物」的效用。結果,未注射藥物的老鼠在四十天左右就因肝硬化惡化而死亡。但有注射藥物的老鼠經過七十天之後,肝臟幾乎恢復到正常肝臟的功能,存活率百分之百。
研究人員調查實驗鼠肝臟之後發現,此「藥」已使得失去膠原質的活性化星細胞死亡,使得肝組織幾乎恢復原來正常的狀態。
新津說:「不僅是肝硬化可望獲得治癒,或許也能讓促使肝細胞再生的幹細胞功能活化。或許這項實驗也可以運用於與星細胞有關的肺、心臟、腎臟、胰臟等的纖維化等其他疾病的治療。」
一九八六年發現活性化星細胞的京都大學再生醫科學研究所教授永田和宏表示,目前醫學界尚未開發出纖維化疾病的有效療法,這次新津等研究人員以劃時代的方法論確認到療效,將有助於研發根治肝硬化的療法。
新津等人的這項實驗成果將發表於美國的科學雜誌「自然生技Nature Biotechology」四月號。
※ 相關報導:
* Resolution of liver cirrhosis using vitamin A–coupled liposomes to deliver siRNA against a collagen-specific chaperone
http://www.nature.com/nbt/journal/vaop/ncurrent/abs/nbt1396.html
Yasushi Sato, Kazuyuki Murase, Junji Kato, Masayoshi Kobune,
Tsutomu Sato, Yutaka Kawano, Rishu Takimoto, Kouichi Takada,
Koji Miyanishi, Takuya Matsunaga, Tetsuji Takayama &
Yoshiro Niitsu
Nature Biotechnology Published online: 30 March 2008
doi: 10.1038/nbt1396
奇美調查:A肝抗體 隨年齡遞減
潘杏惠/永康報導 中國時報 2008.04.03
疾管局監測今年的急性病毒性A型肝炎疫情逐漸升溫,且年輕族群罹患的機率大幅上升,奇美醫學中心附設南科診所針對南科園區幾家廠商員工進行調查,發現A肝抗體陽性率隨著年齡遞減而減少。
雖然感染A肝後,導致猛暴型肝炎死亡的機率並不高,但建議將外派至中國大陸或東南亞地區的員工可事先接種疫苗,以防萬一。
奇美醫學中心附設南科診所主任蘇世斌指出,2005年針對南科園區幾家公司的員工健檢結果加以分析時,發現A肝抗體陽性率為22%,以年齡別分組分析其抗體陽性率也隨年齡遞減而減少。
其中,1985年後出生者的抗體陽性率已接近零。
擬赴大陸東南亞 宜施打疫苗
蘇世斌說,A肝為RNA病毒經由糞口途徑感染所致的急性疾病,感染後約經2至6星期的潛伏期發病,約有0.1至0.5%的病患可能導致猛暴型肝炎,在數天至數星期的時間內死亡,其他大部分患者則會在2至6星期內康復,且終生自然免疫,而A肝的感染與該地區之環境衛生、飲食衛生,有很大的關係。
環境改善少感染 免疫力下降
蘇世斌指出,台灣在1980年代前屬於A肝高感染地區,但在政府力行使用免洗餐具、提倡公筷母匙等政策,以及注重清潔飲食文化,使A肝只偶爾在衛生環境較差的地區爆發過小規模感染,其他地方幾乎消失,也使得新世代人口失去自然免疫的機會。
蘇世斌表示,根據醫學文獻的記載,1988年上海地區曾因受汙染的毛蚶引起A肝大流行,病例數估計達31萬人,相當可怕,因此國人若因旅行、出差等因素,需前往中國大陸和東南亞等A型肝炎高流行區,若本身沒有抗體即可接種疫苗,並注重飲食衛生、多洗手、避免吃未經煮熟的蔬菜及生貝類海產。
幹細胞突破 治癒小鼠猛爆性肝炎
張翠芬/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 2008.04.07
台灣幹細胞研究又有新突破!榮陽幹細胞研究團隊成功以間葉幹細胞移植,治癒罹患猛爆性肝炎的小鼠。研究發現,小鼠注射幹細胞二周後,肝功能恢復正常,受損的肝臟還能再生並自我修復。
這項突破性的研究於三月被國際排名第一的腸胃醫學期刊《Gastroenterology》接受,近日即將刊登。由於猛爆性肝炎死亡率相當高,過去僅能對患者進行支持性療法,帶領此團隊計畫的陽明大學幹細胞研究中心主任李光申準備把這項研究成果運用到臨床上,對猛爆性肝炎和肝衰竭病患的治療將有突破性進展。
國內每年大約有四、五百位猛爆性肝炎患者,台大內科教授許金川表示,多數都是慢性B肝患者亂服偏方草藥,導致急性發作,過去因完全沒有藥物可治療,死亡率極高。近幾年可使用治療B肝藥物控制發炎或進行肝臟移植,死亡率已稍稍下降,但每十人仍有一人不治。
李光申研究團隊投入人類骨髓間葉幹細胞研究,領先各國率先成功在體外培養出肝臟細胞,這次的研究更進一步證實,未分化的間葉幹細胞進入體內,一樣可發揮功能,成功分化為肝臟細胞,並修復受損肝臟。
這項研究將小鼠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以藥物引發小鼠產生猛爆性肝炎,並出現急性肝衰竭現象。然後,發病第一天,將未分化的骨髓間葉幹細胞以靜脈注射或直接注入肝臟,原本肝功能發炎指數飆升到數千的小鼠,注射後全身氧化壓力馬上下降,受損的肝臟開始增生並修復,肝臟急性發炎現象緩解。二周後,小鼠肝功能恢復正常,沒有出現任何副作用,未注射幹細胞的小鼠則全數死亡。
幹細胞為何能修復受損肝臟的功能?李光申表示,幹細胞具有修復能力,還擁有多重分化功能,能釋出一種生長因子,對肝細胞發揮保護效力,讓受損的肝臟修復再生。
李光申說,間葉幹細胞可從人體骨髓或臍帶血取得,要在人體發揮功能,需要一定的使用量。臨床上可從自己的骨髓中找到間葉幹細胞,再純化、分離、放大後送進體內。
幹細胞真的無所不能?國外將幹細胞運用在臨床治療上,從治療心臟衰竭到早發性更年期都有成功案例,在醫學美容領域,未來以幹細胞隆乳非夢想。但這類治療在國內仍欠缺法令規範,且費用昂貴,單次療程至少二萬五千美元(約新台幣七、八十萬),國內醫師對未來發展看法保留。
美國抗老化醫學會台灣高峰會昨天在台北榮總舉行,英國皇家醫學院內科院士、香港抗衰老教育研究學會會長陳明志在會中分享他運用幹細胞的治療經驗。
一名六十幾歲的男性企業家因心臟衰竭,十年來試了各種療法都無法改善,醫生宣判他來日無多。這名企業家去年四月採取異體幹細胞移植,從腹腔注射兔子胚胎幹細胞,前後打了十多種,幹細胞總算發揮功能,讓他心臟功能恢復正常,走路不再動不動就喘,前後花了近五十萬美金。
※ 不是打一針幹細胞就能解決所有問題的。
體重過胖 肝臟太肥 小心變成肝硬化
自由時報 2008-04-13
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
國人越來越胖,已危及肝臟健康。兩位中年女性近來在醫院意外發現肝炎,才知已有重度脂肪肝。醫師憂心,若肥胖問題持續惡化,脂肪肝恐將成為「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的新主角。
脂肪肝患者的肝指數,最多是一般人兩、三倍,台北榮總肝膽腸胃科醫師黃以信最近卻接到兩名女病患,肝指數卻高達300單位,約一般人的10倍,顯然肝臟已默默發炎一段時間,經肝穿刺檢查確認是脂肪性肝炎。
黃以信表示,肝病早期沒症狀,有症狀多半很嚴重。值得注意的是,兩位病患體型相仿,身高155到160公分、體重60到70公斤,離病態性肥胖尚有距離,也不喝酒,肝臟卻嚴重發炎,必須進行體重控制。
他表示,同樣是肥胖,美國人是全身胖,台灣人則主要胖腰圍,脂肪更易在內臟周圍囤積,危害健康。據統計,歐美大約有5%到10%的脂肪肝病患變成肝硬化。
黃以信接過最嚴重的一例病患是吐血來掛急診。40歲的他,身高170公分、體重100公斤,脂肪肝炎已進展到肝硬化,造成食道靜脈曲張破裂,才會吐血。
雖然尚無大規模流行病學調查,但醫界公認,脂肪肝的盛行率正持續增加當中,是國人健康警訊。
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曾分析民國92年至94年間體檢資料發現,上班族女性有兩成七有脂肪肝,男性則接近5成。
肝基會另一份調查顯示,重度脂肪肝患者清一色體位過重,中度脂肪肝患者,體位過重佔8成;另一方面,7成6肥胖者有脂肪肝。
黃以信認為,B型肝炎靠著預防接種政策,年輕世代帶原率已相當低。雖然還沒有C型肝炎疫苗,但與B肝一樣,都有有效治療藥物,當未來兩種病毒性逐漸減少後,脂肪性肝炎將成為肝癌禍首,其次是酒精性與藥物性肝炎。
根據台大流病所教授陳建仁等人在2006年發表的調查顯示,男性肥胖盛行率為19.2%、過重為30.5%,女性肥胖為13.4%、過重為21.3%,有逐年增加趨勢。
蕾莎瓦治肝癌 末期患者救星
朱立群/美國芝加哥報導 中國時報 2008.06.04
國內肝癌末期患者目前無藥可醫,但我國領導的肝癌治療標靶藥物第三期亞洲臨床試驗最新結果顯示,末期肝癌病人服用蕾莎瓦(Nexavar)治療後,整體存活期提高四七%,可有效延緩疾病與症狀開始惡化的時間。國際藥廠已向我國衛生署提出申請,最快今年底肝癌末期病人將有藥可救。
台大醫院內科教授、腫瘤內科主任鄭安理是蕾莎瓦亞洲多國、多中心第三期臨床試驗總主持人,美國時間六月二日下午四時(台北時間六月三日清晨),在芝加哥召開的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ASCO)第四十四屆年會發表最新臨床試驗成果。
之前國際上也有其他以蕾莎瓦治療末期肝癌第三期的臨床試驗,但對象以罹患酒精性肝炎的歐洲人為主。鄭安理主持的臨床試驗鎖定亞洲人,證明該藥對B型肝炎帶原導致肝癌的亞洲人也有療效。
亞洲蕾莎瓦第三期臨床試驗的末期肝癌病人樣本共二二六人,來自台灣、南韓及中國大陸。我國與南韓病約三○至四○人,大陸方面希望更多肝癌病人免費接受治療,因此樣本數高達一五六位。
台灣病人樣本由台大、林口長庚、台北榮總、奇美醫院及彰化基督教醫院收治,二○○五年九月開始,二○○七年年中結案。
治療組一五○人服用蕾莎瓦,對照組七十六人則服用沒有任何療效的安慰劑。兩組平均年齡五○、六○歲上下,男性佔各組八成六左右。
試驗結果顯示,治療組整體存活期可達六.五個月,比對照組的四.二個月提升四十七%。治療二.八個月後,治療組才開始出現肝癌惡化,遠優於對照組的一.四個月。 也就是說,接受蕾莎瓦治療的末期肝癌患者整體存活期明顯提高,且可延緩病情惡化。
蕾莎瓦治肝癌亞洲第三期臨床試驗成果發表會吸引一千多位國際專家注意,計畫主持人鄭安理在國際媒體記者會上表示,中、韓、台三國B肝帶原嚴重,亞洲的臨床試驗首次證實,蕾莎瓦對肝癌末期的亞洲人也有明顯療效。
南韓B肝帶原盛行率高於台灣與中國,去年底率先核准末期肝癌適應症,成為亞洲第一個用蕾莎瓦治肝癌的國家。
我國衛生署目前僅允許蕾莎瓦治療末期腎癌,預計最快今年底會核准加列末期癌症適應症。
◆ 可延長存活機率 並非「神效」
張翠芬、林倖妃/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 2008.06.04
台灣每年約有一萬九千個肝癌新增病例,末期肝癌只能以傳統栓塞、化療等方式處理,但成效不佳。高雄長庚醫院院長陳肇隆認為,標靶藥物蕾莎瓦雖然沒有一般人期待的「神效」,但對末期患者仍可延長些許生命;該院目前用在接受肝移植後、預期復發機率較高的病患,仍在臨床試驗階段。
目前肝癌治療包括外科治療及非外科治療。外科治療有手術切除、冷動治療、微波凝固治療及肝臟移植。非外科治療有動脈栓塞術、經皮純酒精腫瘤注射法、化學治療、立體定位放射治療及標靶治療等。
台大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任楊培銘表示,末期肝癌目前只能用化療或標靶治療延長存活,新的研究發現,標靶藥物蕾莎瓦可延長病患存活二個多月。但這種新藥一個月要花大約廿萬元、甚至上百萬。每個人對生命的看法不同,值不值得要看每個人經濟能力與價值觀。
肝臟移植專家陳肇隆認為,雖然蕾莎瓦的治療成效沒有一般人期待的「神效」,但該藥不論在歐美或亞洲的實驗,都是使用在所有傳統治療都無效的末期病患身上,確實是一個新方向。
楊培銘提醒,肝癌與慢性B型及C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硬化有密切關聯,有肝炎病史的人應定期篩檢,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治療慢性B肝 新治療準則出爐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香港報導】 2008.06.13
大中華區的肝病專家今天公布亞太慢性B型患者治療新準則,明確訂出換藥及停藥時機,讓醫病雙方都可依循,不致盲目投藥。
此一新修正的治療指引,重點在於提醒臨床醫師,當病患開始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三個月後,即可檢測體內病毒含量,如果B肝病毒已明顯降低,代表可持續治療,如果下降不明顯,就要開始更改療法。到第六個月若完全測不到病毒含量,而且出現e抗原血清轉換,只需再吃藥半年,就可考慮停藥。
亞太肝臟研究學會(APASL)會長兼港滬國際肝病會議秘書長廖家傑指出,該會最早在西元兩千年訂出第一版的肝病治療指引,今年是第四度修正,主要是隨著新藥加入,醫界對抗B肝有更多的選擇,「雖無法讓慢性B肝達到根治的效果,但只要系統地進行病毒監測,未來對治療慢性肝患者的成效仍甚為樂觀。」
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高嘉宏指出,國際間對於何時停藥,莫衷一是,「一方面擔心貿然停藥,病毒又伺機而起,另一方面又害怕服藥過久,抗藥性增加」。此次匯集各方研究後,決定以e抗原轉換及病毒含量為參考指標,因為「病毒越早測不到,代表預後越好,越沒有抗藥性」。
他解釋,e抗原是感染B肝病毒的細胞所釋放出的蛋白質,當e抗原陽性轉為陰性,並出現e抗體,若再加上患者體內B肝病毒數目低於300個以下,代表病患對該藥反應良好;相反的,如果病患在用藥後的半年,體內病毒數目仍超過一萬個,顯示藥物未如預期必須調整。
大陸廣州南方醫院感染病主任侯金林也針對治療B肝,提出監測和管理的治療路線圖( Roadmap),他說現代用藥的模式應做好3P,亦即預防(Preventive)、預測 (Predictive)和個體化治療( Personalized),建議在病人用藥的第三個月和半年後,即應進行評估,及早因應,考慮用藥選擇。
肝癌露曙光!新療法由內而外殺敵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2009.03.23
木馬屠城記是古希臘歷史上一場著名戰役,現在肝癌治療上,也出現了類似木馬屠城的新技術。台北榮總引進了體內放射療法,將數百萬個具有放射性元素釔90的微球體,直接送至肝臟內部,由內向外釋放高輻射劑量,來殺死癌細胞。
台北榮總去年引進「釔90微球體—選擇性體內放射療法」,總共收治41名肝癌末期及其他癌症轉移至肝臟的病患,治療效果不錯。「這種由內而外的放療提供了肝癌末期患者最後一線生機!」台北榮民總醫院放射線部主治醫師李潤川表示,依照目前治療技術,肝癌末期患者可說是無藥可治,而放射性元素釔90的微球體提供了新希望。
不過,這新療法光是藥費就得花上40多萬元,事先的檢查及術後的住院都得自費,全部醫療費用超過60萬元。
李潤川指出,含有放射性元素釔90的微球體,直徑非常小,差不多只有頭髮的三分之一,藉由以肝臟血管攝影方式,從鼠蹊部打進肝臟內部的肝動脈,直接將微球體送至腫瘤血管裡面,然後在兩個星期內逐漸釋放出高劑量輻射,以殺死肝腫瘤。
李潤川解釋,除了釔90微球體之外,其他所有放療都是由外而內,放療從體外打進人體,因此,劑量不能太高,以免傷及正常組織,而微球體則是由內而外,除了準確度高之外,放療劑量也較高,約為其他放療的二至三倍。
如同木馬屠城一樣,利用血管攝影方式,釔90微球體被送至肝動脈之後,就會主動尋找癌細胞。由於腫瘤附近血管的流量較大,釔90微球體鎖定目標之後,就會進入腫瘤內,放出輻射線殺死腫瘤。
李潤川指出,目前接受釔90治療的病患大多是因為多線化療失敗、或其他治療無效的肝癌末期患者,臨床顯示,術後兩個月後追蹤發現,在41名患者中,約有九成五腫瘤縮小或是受到良好控制。
至於釔90微球體能否用在其他癌症治療上呢?答案是否定的。其他器官因為血管相通,所以不能使用這類放療。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