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04

研究者揭露人類--病原體蛋白質的互動網路

Researchers unveil landscape of human-pathogen protein interactions
http://www.physorg.com/news122570853.html

February 18, 2008

Virginia 理工生物資訊研究所與電腦科學系的研究者對與人類互動之病毒蛋白與其他病原體蛋白,提供了第一次全面性的分析。

科學家檢查可公開取得的,190 種不同病原體的實驗資料,那包含 10,477 種人類與病原體蛋白質之間的交互作用。這種方式提供了一份人類蛋白與不同病原體蛋白互動的,高度詳細的網路圖。這個互動網路發表在最近一期 PLoS Pathogens 上,並為對抗傳染性疾病之療法未來的發展,揭露了可能的關鍵介入點。

Matt Dyer,該研究所的生物資訊人,同時也是一位畢業於 Virginia 遺傳、生物資訊與計算生物計畫的學生,評論道:"傳染性疾病每年導致數百萬人死亡。雖然許多努力都朝向研究某種病原體的傳染如何使人致病,但直到最近才有大量的蛋白質互動資料可公開取得。我們藉此良機以 190 種不同的病原體來比較人類與病原體蛋白質之間的交互作用,對病原體用以感染人類細胞的策略提供重要的洞見。"

研究者特別留心二種人類蛋白質網路 -- 與至少能與二種病毒性病原體互動的蛋白質,以及至少與二種細菌性病原體互動的蛋白質。為兩組蛋白質所計算之基因本體論關係(Gene ontology terms),在不同蛋白的功能上,提供了關鍵資訊。某些矚目的研究發現包括,一個清楚的論證:優先與二種人類蛋白互動的病原體被稱為軸心(hubs)與瓶頸(bottlenecks)。軸心是熱門的蛋白質,在人類蛋白互動網路中能與許多其他蛋白互動。瓶頸則是那些處於網路中許多最短路徑上的蛋白質。

病原體顯然在感染期間,會以這些高度作用、有影響力的蛋白質為目標,最大化其成功的可能性。在許多案例中,那些斡旋病原體效應的人類蛋白,是那些已知涉及到癌症路徑的蛋白質,例如,轉錄因子 STAT1 或腫瘤抑制蛋白 TP53。這項發現指出病原體感染與癌症之間有趣的相似之處,並為研究開啟了未來的領域。

T. M. Murali,Virginia 理工電腦科學系助教授,補充道:"先前研究指出,蛋白互動網路的拓樸學,對於任意節點的攻擊具有恢復力(resilient),但很容易受到標的性攻擊的影響,例如那些軸心。我們的結果對於「病原體如何演化出利用人類蛋白之間的互動結構的能力,以便促進感染,提供了顯著的例子。這項全面性研究也指出,許多病毒共用相似的策略以控制人類細胞週期、掌控程序化的細胞死亡,以及經病毒性遺傳物質五鬼搬運到人類細胞的核膜中。"

Bruno Sobral,Virginia 生物資訊研究所的所長與科學主任,評論道:"傳染性疾病加諸沈重負擔到全球各地的公共衛生系統上。在此同時,製藥與生物技術產業則在他們的藥物與疫苗研發路線上,面臨創新與生產率增加,令人洩氣的挑戰。這項開創性的研究,為科學社群中任何有志在優先化(prioritizing)抗病毒與抗菌目標的人,提供了一種令人振奮的策略性工具。"

※ 相關報導:

* The Landscape of Human Proteins Interacting with Viruses and Other Pathogens
http://www.plospathogens.org/article/info:doi/10.1371/journal.ppat.0040032
Matthew D. Dyer, T. M. Murali, Bruno W. Sobral
PLoS Pathog 4(2): e32.
doi:10.1371/journal.ppat.0040032
連結 - 讓60億人串在一起的無形網路
研究者完成 25 年來首度「網際網路普查」
人擇推論實際上能告訴我們什麼?
法國科學家計算平均首度通過時間
等公車或走路 數學家:懶是上策
思考太複雜?神經活動遠比所認為的可預測
實驗室晶片模仿腦部的化學作用
未帶電的有機分子能與帶負電的離子結合
強大的新網路技術讓基因探索更容易
DNA 是新結構的藍圖、承包商與建築工人
新演算法從 2D 照片重建 3D 景致
蜜蜂的策略能幫助 server 跑的更愉快
光學上的「瘋狗浪」?市場上的「黑天鵝」?
光的黑暗面 -- 碎形的光渦流
物理學家示範量子位元與量子三元的糾結
衝浪老兄的萬有理論讓物理學家驚嘆

更進一步了解微生物的祕密語言
研究:超級病菌由同一種細菌演化而來
研究者戮力創造「蛋白質百科」
都是幾何學:蛋白質接觸表面握有治癒關鍵
中研院新化合物能抑制愛滋病毒
雷射光或能憑著呼一口氣偵測疾病
預測新興傳染病的下一波「熱點」
活到 100 歲比想像中容易

1 則留言:

fsj 提到...

抗菌蛋白「洞」穿細菌 人體防疫第一關

中時電子報╱朱立群/台北報導 2008-04-08

人體內有一種天然殺菌劑「抗菌蛋白」,是人體抵擋細菌入侵的第一道防線,屬於免疫系統的一部份,但全球科學界從來不知道它殺菌的機制。國內學者耗時六年研究,終於解開抗菌蛋白殺菌之謎:它會在細菌的細胞膜上打洞,導致細胞內外失衡而死亡。

我國研究團隊同時也創全球首例,用理論模型描繪出「抗菌蛋白」的動力學與作用機制,為殺菌藥物研發找到新方法,成果受到美國國家科學院肯定,論文四月一日登上《美國國家科學院刊》(PNAS)。

該研究成員全部來自台灣,包括國家同步輻射中心助研究員李明道、中央大學物理系教授陳方玉、陸軍官校物理系教授洪偉清,以及美國萊斯大學物理系教授黃惠文。《美國國家科學院刊》過去甚少出現清一色台灣作者的論文。

一九八○年代以後,科學家發現一個名為「抗菌蛋白」(antimicrobial peptides)的天然物質可以殺菌,香菇內、非洲蟾蜍皮膚上、人體腸道內都可找到。美國藥廠以此開發新藥,以非洲蟾蜍(magainin)的名字命名,但仍未能找出抗菌蛋白作用機制。

李明道表示,研究成員藉螢光顯微鏡與細胞吸取技術,發現細菌與抗菌蛋白結合後,細菌的細胞膜會像被撐開的保鮮膜,先變薄、再破洞,最後死亡。

「與抗菌蛋白結合後,細菌細胞膜會開始展延、變薄,並在表面出現破洞。」李明道說,抗菌蛋白趁機堵住洞口,不讓洞口閉合,這時,細胞外的物質就會跑進細胞內,並破壞其中的平衡。

「我們的研究非常基礎,讓人們清楚認識抗菌蛋白如何作用,也為後續應用研究指出新方向。」李明道說,抗菌、抗癌藥物研發,都可用他們的理論模型為基礎。

香菇內有抗菌蛋白,是否多吃香菇,就可幫助人體攝取更多抗菌蛋白對抗細菌?李明道表示,香菇的演化敵人與人類不同,因此兩者「道不同、難以互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