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22

科學家在南極發現巨大的海洋生物

Giant Marine Life Found in Antarctica
http://www.physorg.com/news125316111.html

By RAY LILLEY, Associated Press Writer

(美聯社)-- 在紐西蘭南極水域進行迄今最廣泛調查的科學家,因他們所發現的某些樣本的大小而感到驚訝,這些樣本包括觸鬚有 12 呎(365.76 cm)長的水母以及 2 呎(60.96 cm)寬的海星。

一趟通過 Ross Sea,長達 2000 哩旅程在週四結束,也可能發現數個新物種,包括多達 8 種新軟體動物。

"當你遇到新物種時,會感到相當興奮," Chris Jones 說,美國 NOAA 的漁業科學家。"所有漁人都對此相當熱衷 -- 但你必須有所保留的帶走它。"

這些發現仍須經專家複審以決定牠們是否真為新物種,Stu Hanchet 說,紐西蘭水與大氣研究國家研究所的漁業科學家。

但除了發現新物種之外,科學家表示,這次調查,Ross Sea 至今最為無所不包的,出現了其他驚奇。

Hanchet 挑出海百合(sea lilies)「牧場」的發現,那在海床上延伸數百碼(1 碼約 0.91 公尺)之遙。

"這些如此龐大的海百合「草地」,我認為任何人之前都沒見過," Hanchet 說。

Ross Sea 先前只完成小規模的科學取樣。

這次調查是國際極地年(International Polar Year,IPY,譯註:從 2007到 2009 年)計畫的一部份,涉及 23 國在 11 次航行中調查海洋生物與環繞南極洲的棲息地。此計畫希望為決定全球暖化在南極洲上的效應設立基準點,研究者說。

大規模的海蜘蛛、具有 12 呎觸鬚的水母、巨大的海蝸牛與具有大體盤(food platters)的海星都在 50 日的航程中被發現,海洋學家 Don Robertson 說。

寒冷的溫度、數量較少的掠食者、海水中高濃度的氧,甚至是長壽都能解釋某些樣本的尺寸,Robertson 說,NIWA 的科學家。

Robertson 補充說,他們蒐集了 3 萬種樣本,其中數百種也許會是新物種。

Stefano Schiaparelli,義大利 Genoa,National Antarctic Museum 的軟體動物專家,表示他認為這次發現將產生至少 8 種新的軟體動物。

"這是南極知識之牆的新磚塊," Schiaparelli 說。

※ 相關報導:

* IPY 2007-2008
http://www.ipy.org/

最長壽的動物:400 歲的蛤蜊被找到

國際極地年 探索氣候變遷與極地奧妙之謎
北極海如何誕生?
衛星見證史上面積最小的北極冰
NASA:北極海洋流會向後轉
NASA 衛星以空前觀點揭露神祕的「夜光雲」
科學家開始搜索「嗜極生物」
海豚都到哪去了?

史上最大暖化會議召開
群 - 現在進行式?
澳洲卡布其諾海岸 泡沫漫天
新發現扭轉對於光合作用的概念
啟動繁殖訊息 日發現報春荷爾蒙
生態系統「非線性」的回應指出環保解決辦法
預測新興傳染病的下一波「熱點」
搶水,引爆新一波國際衝突
糧荒 一顆黃豆恐整垮世界
摸準老天爺脾氣 投資無往不利

3 則留言:

fsj 提到...

南極冰架崩裂 比2個北市還大

潘勛/綜合華盛頓廿五日外電報導 中國時報 2008.03.27

科學界廿五日表示,南極大陸西南部的「威爾金冰架」,最近裂解出面積四一五平方公里、足足有七個曼哈頓島大般的一大塊浮冰,比兩個台北市還要大,同時整個冰架也岌岌可危,而崩解的原因是氣候暖化。過去卅年間,南極有好幾個冰架一直在縮小,其中有六個完全崩塌。

位在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國家冰雪資料中心」人造衛星影像顯示,威爾金冰架這次斷裂始於二月廿八日。該中心首席科學家史坎伯斯表示,巨大的堅冰一塊又一塊崩解,墬入海洋。

威爾金冰架 整個都在碎裂中

史坎伯斯表示,威爾金冰架不僅是出現龜裂,然後部分冰架逐浪而去,而是整個都在碎裂中,這通常會導致整個冰架消失不見。

威爾金冰架位在南極西南方的「南極半島」,面積一萬三千平方公里,距離南美洲一千六百公里,是一大塊厚厚的浮冰層,壽命已有幾百年,甚至達一千五百年。

「英國南極調查所」科學家沃恩教授表示,威爾金冰架是南極岌岌可危的冰架中最大的一個;一九九三年他曾預測:假如全球暖化繼續下去,威爾金冰架的北半部卅年間就會消失。但他表示,沒想到事情發生得這麼快,現在冰架如懸絲累卵。

人造衛星影像顯示冰架斷裂開始之後,英國南極調查所專家每日嚴密觀察此一現象,並派出一架「雙水獺」(Twin Otter)軍機前往拍攝整起事件。

機上人員艾略特表示,一行人沿著冰架主裂痕飛,觀察整個冰架運動的規模,目睹大小如同民宅的堅冰往四方迸開,彷彿發生爆炸。

已近夏末 剩下的可熬到明年

最近斷掉的部分,僅佔威爾金冰架的四%左右,但它相當重要,目前兩大巨塊僅剩一小塊還連在一起,可能導致冰架進一步崩塌。

沃恩表示,目前已到南極夏季末尾,當地天氣開始轉冷,所以威爾金冰架剩下來的部分有機會撐下來,熬到明年。

史坎伯斯表示,威爾金冰架雖然在當地至少有幾百年之久,但大氣變暖,又在大洋巨浪衝擊之下,導致迅速分解。

南極的氣候很複雜,與世界其他地區也較為隔離。南極大陸許多地區沒發生暖化,甚至有些地帶還在變冷。但是,含括威爾金冰架的西部半島地區卻在暖化。

史坎伯斯表示,南極半島區的暖化,其原因相當明顯,與溫室氣體增加、改變南極周遭的大氣氣流關係密切。

科學界其實最擔心南極半島區的結冰融化成水,會導致全球海平面升高。由於冰架就像是浮在海面的冰製平台,所以威爾金冰架這次斷裂不會影響全球海平面。

※ 不要融化就好... 更不要隨著洋流飄向熱帶。



◆ 福衛二號軌道獨特 定點監控靈活

楊淑芬/台南報導 中國時報 2008.03.27

南極威爾金冰架崩解,世界各國都嚴密觀察中,來自台灣的福衛二號影像所以能獨步全球,主要在軌道設計和解析度,可以稱得上是全世界最靈活最機動的定點監控衛星。

成功大學劉正千教授表示,福衛二號的軌道設計,主要是在平行與垂直的軌道上,有的控制系統,可以前後左右快速旋轉,並有四十五度的指向角度調整,因此可以大幅度的拍攝;一般的衛星錯過一次拍攝時間,可能必須再過好幾天才能再來拍一次,而福衛二號是「日再訪軌道」,可以每天同定點拍攝,這個功能也在這次南極威爾金冰架崩解事件中獲得印證。

福衛二號從三月七日開始拍攝,連續拍了七天,其中以三月八日天氣最好,效果最佳。另外三月九日、三月十一日所拍攝的影像,也都可以看得出來有不同的變化,不僅看到崩解的過程,還有冰架下的水塘也歷歷可見。

為了福衛二號大量的影像特性,劉正千開發「福衛二號影像自動處理系統」。這套系統除了能同時大量處理影像,最傲人的是影像分析準確度,衛星是移動式攝影,每一張照片都有時間上的差異,加上地球自轉的效應,準確校正是最迫切問題。

福衛二號影像自動處理系統中,以航空或衛星平台所產製的正射影像為基底影像,先在基底影像上利用空間特徵,自動圈繪出不隨時間改變的區域,再以福衛二號拍攝影像進行嚴密的錯位修正,以及多期影像幾何配準與輻亮度正規化處理等,產製高階影像。



◆ 協助災害取像 國際救援貢獻良多

楊淑芬/台南報導

福爾摩沙二號衛星,在二○○四年發射,是台灣自主控制的第一枚高空間解析度遙測衛星,共耗資四十六億元,研究時間長達五年。發射三年以來,已經拍攝三億九千多萬平方公里的面積,換算為全球陸地總面積的兩倍有餘。

台灣福衛二號發射由國家太空中心主導,主要遙測任務是災害評估、環境監控、土地利用變遷、農林規畫以及科學研究與教育等五大任務,衛星升空後拍攝的大量影像,就交由成功大學處理。

除了這次南極冰架崩解事件,去年福衛二號就曾提供全世界第一幅南極科學站高空間解析度光學衛星影像,在國際極區年會議中轟動一時;而過去南亞海嘯、美國加州森林大火也都派上用場,協助國際災害評估與防災救助。

二○○四年南亞海嘯,國家太空中心於地震發生後第二天便開始連續取像,成功大學對福衛二號於災區所拍攝的遙測影像快速加以分析,進行災害評估,並提供國際人道救援之用。

去年美國南加州大規模森林大火,受到北方沙漠吹來乾燥而強烈的聖答安娜焚風影響,延燒面積超過兩千平方公里,死傷數十人,福衛二號的影像在第一時間判定出Poomacha 地區野火延燒的狀況,準確地將起火地點標示出來,提供給美國國家航空太空總署,並公布於自然災害網站上,提供災害防救之用。

另外,福衛二號也曾對曾文水庫集水區拍攝的多期影像,探討集水區崩塌地時空變化受到地震事件與大規模降雨事件之影響;也曾對濁水溪、高屏溪所以影像進行長期監測,評估以衛星影像進行河川區域大面積變異監測與通報的可行性與時效性,期望可由少數人力進行大面積監測。劉正千表示,為了分析運用數量龐大的衛星遙測影像,並能帶動國內遙測技術之開發,及提升成大在去年成立了國內第一個「衛星資訊暨地球環境研究所」的研究水準,將培育更多的優秀人才投入相關研究。

fsj 提到...

解剖巨魷 海洋物種大揭秘

自由時報╱自由時報 2008-04-30

〔編譯魏國金/綜合威靈頓29日外電報導〕紐西蘭博物館開始對人類迄今捕獲到最龐大的巨魷進行解凍,並準備對這個堪稱最神秘的海洋生物展開揭謎工作。

紐西蘭博物館28日將一條長10公尺、重495公斤的巨魷移出冷凍庫,並放進一個充滿生理食鹽水的水槽,這尾眼睛如主菜餐盤一般大的大王酸漿魷最後將公開展示。

館方指出,整個解凍工作將進行兩天,為避免魷體內部尚未解凍,外部就開始腐爛,29日開始在水槽添加冰塊。紐西蘭的烏賊專家歐夏、奧克蘭理工大學的伯斯塔德與日本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窪寺恆己,30日將聯手對巨魷進行細部調查。

紐西蘭博物館自然環境部主任狄貝爾表示,3人小組將了解巨魷的解剖學特徵、取出肚腹、嘴喙與其他嘴巴部分、採取組織樣本以進行DNA分析,並鑑定巨魷的性別。歐夏說︰「如果我們判定牠為雄性,那麼這將是此類雄性生物第一份的科學報告。」

巨魷的嘴喙在解凍過程中展現出來,經館方人員測量,其下部嘴喙長度約43至45公釐,之前在抹香鯨的胃內曾取出長達49公釐的巨魷嘴喙。

專家認南極洋還有更大巨魷

該館專案經理保林說,若從嘴喙與體型的比例關係來推論,49公釐嘴喙的巨魷可能重達750公斤。歐夏也認為,部分在南極海洋下的巨魷體型恐比這條10米長的巨魷還大。

專家認為,巨魷或能長到14公尺長,牠們能直下2公里深的海域,是兇猛的狩獵者。沒有人目睹活的巨魷,30日展開的研究有助於科學家了解牠們的生存方式。

歐夏也指出,如果將這條巨魷切塊,看起來就像拖拉機的輪胎,巨魷的肉嚐起來有尿味,並非美食。這條巨魷是於去年2月因貪食南極犬牙魚,而被一艘在南極作業的漁船捕獲。

fsj 提到...

南極洲乾谷 發現「失落的世界」

【王嘉源/綜合報導】 2008-08-06 中國時報

英國《每日電訊報》四日報導,一支國際研究小組已在南極洲發現一個「失落的世界」,當地高山處有著保存完好的動植物化石,其狀態與約一千四百多萬年前突然被冰凍時一樣。

這次發現的地點是在南極洲一個名叫「乾谷」(Dry Valleys)的未結冰地區,當中發現的很多古代生命化石,可能是在地球溫度遽降以前,留在南極內陸凍土帶的最後一批生命。

這支研究小組由美國波士頓大學教授大衛.馬尚與北達科他州立大學教授亞倫.艾許華及亞當.劉易斯教授領導,他們收集冰川、南極生態系統、火山灰資料,加上電腦模型,推測出南極洲氣候變化過程。其研究報告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研究院學報》。

馬尚教授說:「我們已了解南極洲發生氣候巨變的時間和程度」一千三百九十萬年前,南極洲氣候開始發生巨變,在廿萬年時間內,最高氣溫下降到只有攝氏八度,導致大量苔鮮和昆蟲滅絕,南極洲從此進入永久性深凍狀態。

劉易斯說,這次在南極洲「乾谷」頭一遭發現湖床沉積物,其中包括保存完好的蘚類植物、矽藻及小甲殼動物化石,特別令人感到興奮。而據亞倫.艾許華指出,這些矽藻和蘚類植物化石與現存品種幾無分別,但現存這類植物品種在世界各地都可找到,唯獨南極洲沒有。

劉易斯又說,如果能夠解開南極洲這一氣候變冷的謎團,就有助於預測未來氣候暖化狀況。這次發現也有助於科學家解開火星上的秘密,因為南極洲「乾谷」地區擁有最極端的環境,氣候乾燥、長年刮狂風,寸草不生,被認為與火星表面很相似。

至於引起南極洲「乾谷」這次大冰凍的原因還不清楚,但研究人員推測,可能是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改變,也可能是板塊構造發生變化,影響了海洋環流,導致氣候變化。



◆ 北極「海底黑煙囪」 生命起源處?

【陳文和/綜合日內瓦四日外電報導】2008-08-06 中國時報

國際科學研究團隊日前在北冰洋極北地區海底發現一個高溫地熱流活動區,富含礦物質的濃稠水柱從區內地殼裂口噴湧而出,狀似「海底黑煙囪」,且熱液溫度達攝氏四百度以上,是地球上已知的位置最北端海底地熱出口及最高溫海底湧泉。

這個海底地熱活動區周邊生機蓬勃,存活著許多特殊生物群落,宛如一處海底「生命綠洲」。

地熱出口區 煙囪最高四層樓

由挪威柏根大學、美國華盛頓大學、德國布里曼大學以及洛桑瑞士聯邦科學院組成的科研團隊,在格陵蘭島與挪威之間的大西洋中洋脊海域,北緯七十三度的海面下三公里處,發現共包括五個「黑煙囪」的海底地熱流出口群,其中最高的「煙囪」有四層樓高。

科學家們在七月底以遙控探測設備對此噴口群進行探究,並拍下了海底熱液排出的場景。科研船此行獲取了大量海底影像資料和硫化物、生物採樣,對中洋脊擴張中心的地質、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等進行了比較全面的調查。人類之前已在各大洋底部深海位置發現多處類似的「海底黑煙囪」,而這次的新發現座落在其他已知地熱噴口北邊一百九十多公里處。

礦物供養分 活躍至少數千年

據科研團隊指出,海底地熱裂口是海底地殼沿中洋脊破裂帶錯動擴張所造成。隨著地殼錯動擴張,海水滲進地殼下遭遇熾熱的岩漿形成熱液,而熱液又攜帶礦物質從噴口處返回海中。海底熱液排出後遭遇冰冷海水,導致熱液中溶解的硫化物遇冷凝固,凝固的礦物質在裂口周圍不斷堆積,形成巨大的「煙囪」。

一般情況下,地理位置越北,地殼擴張速度越慢。而在極北地區,地殼擴張極緩慢,竟然還會產生熱液出口群,實屬罕見。

新發現的活躍「煙囪」大部分都是黑色,由於熱液排出的鐵元素被氧化,老「煙囪」逐漸變得斑斑駁駁。其中最大的「煙囪」,底部直徑大約為二百五十公尺,頂部直徑大約為九十公尺。科研人員根據堆積物的體積判斷,這片海底地熱出口集中區肯定已活躍了至少數千年。雖然海底缺少生命所需的陽光,但是熱液中的黃金等礦物微粒還可以為海底生物提供養分。因此,在地熱噴口的周邊區域生活著大量的微生物。

生態極不同 疑為生命起源處

初期觀測結果顯示,北極熱液出口周邊的生態系統與其他海底地熱裂口的生態系統有著明顯的不同。若干科學家甚至認為,海底地熱液噴口可能是地球生命起源的最理想環境。

海底熱液研究處於當今科研的前沿,由於巨大的「熱通量」(單位時間、單位面積發射或接收的熱能)、海底熱液生物、「黑暗生物鏈」等與生命起源有關的因素存在,海底熱液活動區域「煙囪」的周圍,存活的長管蟲、蠕蟲、蛤類、貽貝類,還有蟹類、水母、藤壺等特殊生物群落,成了極佳的天然海底實驗室。

※ 相關報導:

* Ancient moss, insects found in Antarctica
http://www.physorg.com/news137089101.html

* AFP: Undersea 'black smokers' found off Arctic: Swiss scientists
http://afp.google.com/article/ALeqM5jqD5tczFimzYMKOljw2rrdEbmg6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