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03

北極搶能源浩劫來了 能源氣候糧食列三大挑戰

* 北極藏千億桶石油 搶能源、浩劫來了
* 丹麥 經濟也衰退了
* 丹麥經濟衰退 歐洲各國當心了
* 10個大陸股民9個虧 平均賠掉28萬台幣
* 新華社:人民幣漲勢 下半年可能逆轉
* 電荒再起! 大陸夏天電力供應將缺1600萬瓩
* 潘基文要求北京面對 能源氣候糧食挑戰
* 中研院為內閣把脈 油電雙漲○ 調控油價╳
* 劉揆:節能減碳計畫 月內提出
* 廢棄物未必是廢物

◆ 北極藏千億桶石油 搶能源、浩劫來了

【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 2008.07.02

美國地質調查局專家估計,北極可能蘊藏了1000億桶石油資源,隨著石油價格節節攀升,預料北冰洋周邊各國將爆發激烈的資源爭奪戰。

開發中國家需求增加、產油國的供應速度卻趕不上,石油工業界莫不積極尋找新油源,而北極正是下一個焦點。美國地質調查地質學家高提耶在西班牙的世界石油大會上說:「北極地底下石油蘊藏豐富。」

世界石油大會主要討論天然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再生能源及探勘石油等議題,高提耶在會上提到,北極的石油資源幾乎完全尚未被開發。

美國地質調查局計畫在7月底發表報告,繪出北極圈北部的石油及天然氣地圖。「資源寶藏」主要分布地帶包括丹麥格陵蘭島東北部、西部及加拿大東部,以及覆蓋國際及美加水域的阿拉斯加地區。

高提耶表示,由於覆蓋700公里的北冰洋冰層,厚度不到500 公尺,所以在離岸油田開採並不成問題。開採北極油源的最大困難不在技術,而在環保與主權爭議。

北極目前不屬於任何國家,而是由國際海床管理委員會管理。毗鄰北冰洋的有加拿大、丹麥、挪威、俄羅斯和美國等五國,這個地區的資源愈來愈引起興起,各國宣稱擁有主權的聲音也愈來愈高。

加拿大總理哈珀己表示,加拿大隨時保留保衛北極國土的權利,上月加拿大政府並允許英國石油公司等三家石油業者在北極區探勘。俄羅斯考察隊亦曾在北冰洋海床插下國旗以宣示主權。

加拿大石油與天然氣公司總裁勃尼說,環保問題也是北極地區石油開採的一大障礙,現在雖然擁有太空時代的技術,擔心環保就足以阻止開採行動。環保人士最擔心的是北極生態遭到破壞,以及石油外洩的風險。

工業界領袖與分析家則認為,只要油價繼續高漲,石油公司一定勇於投資。一名分析師說:「油價達到每桶140美元,如果認為石油業沒錢投資的話簡直滑稽。」



◆ 丹麥 經濟也衰退了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 2008.07.02

丹麥中央統計局1日宣佈,丹麥第一季度GDP比上年同期下降0.6%。由於去年第四季度GDP已比上年同期下降0.2%,因此丹麥已經成為歐盟第一個進入經濟衰退的會員國。

比起去年第四季度,今年首季度丹麥家庭開支降低1.1%,企業固定資產投資下降0.6%,政府開始縮減1.4%。5月份, 丹麥經濟並無起色:商品零售額比起4月減少0.6%,通脹率按年率折算為3.4%。

丹麥漢德爾斯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傑斯?阿斯姆森說,由於全球經濟減速影響丹麥的出口、影響就業,同時借貸成本高企將阻礙企業投資,因此今年丹麥經濟將明顯黯淡,明年也將全然停滯。

時局不佳,信貸緊縮導致借貸成本走揚,並抑制投資,而油糧價竄升侵蝕消費者支出能力,這些因素均連累丹麥的經濟成長。

丹麥消費者物價(CPI)增幅創18年來最大,且房地產價格滑落,損害了家庭支出能力,而該國經濟有一半是倚靠家庭支出來支撐。

鑒於丹麥勞工短缺,推升了生產成本,加上全球經濟趨緩降低需求,丹麥的出口業恐怕會面臨壓力。

丹麥經濟學家隆霍特指出:「丹麥經濟已進入衰退期,這是毫無疑問的,今天的數據僅僅是個預告。」

儘管如此,據最新的一份國際性調查報告指出,丹麥因為擁有優越的民主、平等及和平氛圍,仍然是世界上最快樂國家。



◆ 丹麥經濟衰退 歐洲各國當心了

【經濟日報╱編譯劉道捷/二日電】 2008.07.03

丹麥變成歐洲第一個陷入經濟衰退的國家,眾多經濟疲弱的資料顯示,歐洲其他國家離衰退可能已經不遠了。

丹麥中央統計局1日宣布,丹麥第一季國內生產毛額(GDP)經季節性調整後,比去年同期減少0.6%,由於去年第四季GDP已衰退0.2%,從GDP連續兩季萎縮代表衰退的定義來看,丹麥經濟已經陷入衰退。

6月歐元區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從5月的50.3,降為49.2,是三年來首次萎縮。採購經理人指數高於50,代表製造業擴張,低於50代表萎縮。

歐洲經濟目前受到多項不利因素影響,包括通貨膨脹壓力升高、油價高漲、匯率堅挺、全球成長疲弱無力與信用緊縮。丹麥、西班牙、英國和愛爾蘭也落後美國兩年,出現房價盛極而衰情勢。

但這種憂慮無法阻止歐洲中央銀行3日提高利率,歐洲央行已經暗示要把主要利率從4%提高為4.25%。因為6月歐元區通貨膨脹率升到4%,是歐洲央行通貨膨脹率目標的兩倍,似乎更強化了歐洲央行升息的決心。

由於交易者擔心歐元區成長展望,1日歐洲各國股市劇烈下跌。經濟學家認為,丹麥經濟衰退後,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愛爾蘭最可能跟著丹麥沈淪,英法兩國頂多只能維持停滯狀態。

美商美國銀行經濟學家經濟學家施密丁說,歐元區走向嚴重經濟減緩的證據日增,衰退風險不再像過去一樣微不足道。

歐洲就業市場也出現衰弱跡象,歐元區5月失業人數連續第二個月上升,增加大約6.7萬人,前一個月增加5.2萬人。

歐元區四大經濟體中,除了德國上月還有經濟擴張跡象外,另三大經濟體企業活動都已經走平,法國顯然向西班牙和義大利看齊,以驚人的速度萎縮。

在歐元區外,英國的採購經理人指數從5月的49.5,劇降為6月的45.8,顯示經濟狀況加速惡化,震撼金融市場。

丹麥經濟連續兩季萎縮,房市低迷是原因之一。不過根據密西根大學的全球福祉調查,丹麥還是世界上最快樂的國家,原因是和平、民主和社會平等。排在丹麥後面的是波多黎各、哥倫比亞和冰島;世界最不快樂的國家是辛巴威。



◆ 10個大陸股民9個虧 平均賠掉28萬台幣

李書良/台北報導 2008-07-03 工商時報

中國股市在經過今年上半年的持續重挫下,上證指數慘遭腰斬,許多股民、基民的荷包更是大失血。許多去年趁著股市熱潮才進場的股民和基民,被隨後市場反轉向下的情況嚇傻了臉,紛紛發狠說:「這輩子再也不碰股市。」

中國股市大跌讓投資人遭受到多大的損失呢?根據「成都晚報」報導指出,今年中國A股的重跌,已讓90%以上的投資人發生較大虧損,若按5,000萬個股東帳戶進行分攤,則每個帳戶平均要虧損6.32萬元人民幣(下同),約折合27.8萬元新台幣,這筆金額相當於大陸沿海地區1名工人兩年半的薪水總和。

而投資基金的基民臉色也不好看。資料顯示,今年以來,中國大陸各類型基金的平均效益幾乎全部為負數,股票型基金平均虧損超過三成。

對此,銀河證券研究所基金研究中心負責人胡立峰認為,由於一系列國內外綜合因素,特別是「大非小非」減持的巨大壓力,讓中國股市今年上半年出現了大幅下跌,而面對如此巨大的系統性風險,基金也無法獨善其身。



◆ 新華社:人民幣漲勢 下半年可能逆轉

【經濟日報╱記者林則宏/綜合報導】 2008.07.03

人民幣兌美元上半年升值速度明顯加快,但大陸媒體新華社近日卻表示,下半年人民幣升值速度將放緩,報導甚至引述商務部的分析指出,人民幣未來可能出現逆轉風險。

中國大陸2005年7月21日啟動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迄今,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升值超過20%。今年上半年人民幣累計升值幅度達6.5%,與2007年全年6.8%的升幅相當。

新華社日前發表一篇專文,將這波人民幣升值歸咎美國聯準會的利率政策。文章指出,美國次級房貸危機發生後,聯準會擔心信貸緊縮和經濟衰退,向市場注入大量流動性並大幅降低利率,導致美元對全球主要貨幣出現大幅貶值,加大人民幣被動升值壓力。

新華社表示,人民幣兌美元加快升值,已對大陸外貿企業經營、產業結構調整都帶來深刻的變化,許多外貿出口企業遇到前所未有的「艱難困境」。

報導指出,人民幣兌美元基本上仍維持升值態勢,但在美國次貸危機帶來需求下降,和大陸國內經濟環境變化的大環境下,「人民幣升值加速態勢在下半年未必持續」。

中國社科院貨幣理論與貨幣政策室主任彭興韻表示,人民幣匯率不可能持續加速升值下去,隨著成本的累積效應,出口加速回落的因素將會降低持續升值的可能性。

中共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員梅新育指出,大陸經常帳與資本帳仍維持雙順差,境外資本仍持續流入,但人民幣匯率逆轉的壓力也在快速累積。越南經濟危機及傳染風險、美國聯準會宣布結束降息周期等因素,都可能導致資本流動逆轉,進而引發人民幣匯率逆轉的風險。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助理何帆警告,一旦美國轉而加息、美元走強,可能引發熱錢大規模流出。中國應警惕美國政策變化,加強對資本流動管制,並做好相關準備與預案,以防危機發生。



◆ 電荒再起! 大陸夏天電力供應將缺1600萬瓩

【彭媁琳/綜合報導】2008-07-03 工商時報

受到今年上半年雪災、地震、水災等等重大災情,以及國際能源飆漲的影響,中國國家電監會就估計,今年夏天中國大陸的電力供給量,將會缺少1,600萬瓩的危機。浙江省也積極與企業進行協調,制定出供電的限量方案。

「每日經濟新聞」引述電監會相關負責人談話指出,近期電力公司的電煤庫存持續下降,而且市場上電煤也出現短缺的問題,因此將會擴大今年夏天電力短缺的窘境,而且許多地區用電量還會圖破過去的紀錄,用電高峰期將提早來臨,估計短缺的電力將達到1,600萬瓩。

但是這位電監會的負責人也強調,限電的問題只會侷限在部分地區,除了珠三角地區將會推出限電的政策外,長三角地區可能也無法避免電力不足的問題。

浙江省政府就在6月底召開了「全省電力迎峰度夏會議」,估計今年浙江省用電缺口將達到3百萬瓩以上,相當於半個杭州的用電量。浙江省電力局指出,今年該省電力高峰期將自6月15日開始,直至9月23日結束,總共歷時1百天。這期間,預計最高負荷量將超過710萬瓩,較去年同期增加14.7%。

杭州熱電集團董事長余偉民認為,造成浙江電力供應不足的原因在於煤炭價格上揚,致使部分地區性電廠不願購煤發電。余偉民指出,今年稍早浙江省電力短缺約在2百萬瓩左右,但是近期電煤供應量減少之後,電力短缺量又進一步被擴大了。

為了因應電力短缺問題,杭州市電力局與杭鋼集團等1百家企業,簽訂了「用電避峰」協議,要求在第一輪限電的企業,在電力緊缺時,必須在20分鐘內降低3萬瓩用量,其後5個輪次的企業,則視需要進行調整。



◆ 潘基文要求北京面對 能源氣候糧食挑戰

【聯合晚報╱紐約特派員傅依傑/一日電】 2008.07.02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下週赴日出席八國峰會,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1日在北京公開要求中國,積極肩負氣候、能源、糧食三大全球性挑戰,擔起大國應負的責任。

結束日本訪問後,潘基文1日前訪北京,在中國外交學院發表講話時指出,中國身為世界強國,國際地位舉足輕重,同時負有全球性責任,對全球性挑戰首當其衝。

潘基文列出能源、氣候、糧食為當前世界三大挑戰,這些挑戰阻礙聯合國實現千年發展目標,也衝擊國際秩序;若國際無法因應這三大挑戰而失序,各國都是輸家,但居領導地位、關係國際利益甚大中國可能輸得更多。

聯合國發佈潘基文的演說指出,若全球經濟發展減速,自然影響中國製造業;若氣候變遷持續惡化,將驅使更多中國人口移向城市;而全球糧食危機勢將造成缺糧與社會動盪不安。若這三大不利趨勢匯合,將破壞一直推動中國進步的國際秩序。

潘基文要求北京,發揮全球大國重要作用與領導力,與各國協同合作,共同應付糧食危機、氣候變化及發展等各項挑戰。



◆ 中研院為內閣把脈 油電雙漲○ 調控油價╳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2008.07.02

油電雙漲,民怨不斷!不過,中研院卻站在政府這一方,環境與能源研究小組認為,長久以來台灣的能源價格偏低,早該合理調漲能源價格,政府更不應該介入油價調整,應回歸市場機制。

中研院前院長長李遠哲表示,中研院環境與能源研究小組並不是一個常設機構,幾年前,院內人士參加行政院的會議時,當時舊政府都認為,二氧化碳不可能減半,頂多減緩排放量,因此,關心能源政策的學者們則成立了環境與能源研究小組,希望讓民眾、政府更重視地球暖化所帶來的影響。

中研院環境與能源研究小組在「因應地球暖化臺灣之能源政策」中批評扁政府,在過去幾年間強力介入油價調整,除造成2005年中油油品部門虧損150億元外,並造成桶裝瓦斯供給發生短絀。

2007年元月起正式實施浮動油價,但只維持了10個月,之後就凍結油價,由於進口國際原油價格大幅上漲,中油公司每個月虧損60億元。

另外,小組認為,目前汽車燃料使用費採取隨車課徵,這對較少開車的民眾來說,相當不公平,無法達到節約能源的目的,應該改為隨油課徵。

不過,汽車燃料使用費如果改成隨油徵收,勢必讓油價問題雪上加霜,造成更多民怨,對此,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劉紹臣劉紹臣則認為,短痛不如長痛,如果能夠隨油徵收汽車燃料稅,才能符合公平原則。

環境與能源研究小組指出,電價若再不反映燃料成本而有所調整,97年台電將虧損312億,98年預估虧損更將高達700億元,因此,電價應該充分反映燃料成本,最好訂出公式,機動反映燃料成本的變動。



◆ 劉揆:節能減碳計畫 月內提出

呂雪彗/台北報導 2008-07-03 工商時報

行政院長劉兆玄昨(2)日向外籍媒體表示,節能減碳將是政院最重要施政主軸,將可帶來更多節能產業商機及新生替代能源示範計畫,並調整產業結構,預計一個月內將提出更完整且前瞻性完整全貌計畫,借力使力使油價上漲壓力,轉換成節能減碳動力,促使減碳目標提早實現。

劉揆並強調,國際油價上漲是全世界每一位總統和每一個行政院長或總理要面對的最頭大問題,油價會繼續往上走,看不出後面的發展,他說「以前所有可以做預測的專家現在通通倒在地上,不知道結果是什麼。」但若有決心步向節能減碳社會,2014年才能看到二氧化碳下降趨勢有可能更早實現。

劉揆的節能減碳大作戰計畫將會同馬蕭政見如何兌現,在明(4)日一併向馬總統報告。劉揆說,節能減碳是當前政府相當迫切課題,未來在產業發展、促進科技研發等法規鬆綁,要求所有部會提出節能減碳更大施政創意作法。

劉揆昨天與外媒茶敘時表示,行政院施政藍圖,將以能源政策作為施政最重要貫穿主軸之一,將來會貫穿在每一個部會施政當中,不是只是經濟部能源局,不是只有每個月調整油價和電價。

他說,政策除了落實節能省碳綱領,整個產業結構甚至推動節能產業會一一推出完整全貌,因為節能本身可帶來很多商機,也可以在一些重要節能省碳示範計畫,及新生替代能源的示範計畫。

劉揆說,政院的策略是把持續上升的壓力轉換為動力和助力,此一助力可幫助台灣走向一個節能省碳社會,不只會強調省電,政策也必須有前瞻性與理想高度。若不及早轉換,沒有辦法永續發展,現在既有這個壓力,可借力使力,讓台灣步向一個更理想能源使用社會,未來一個月當將一一推出配套措施。



◆ 廢棄物未必是廢物

【黃萬傳】2008-07-03 中國時報

近日油電陸續漲價,全國都在想辦法節能減碳。國際油價已攀升至每桶一四三美元以上,甚至預測油價很快就會飆升至二○○美元/桶。雖然高油價並不意味我們今日油品的短缺,但卻暗示著三到五年內,我們將處在國際油品短缺的狀態中。然而,國內再生能源的發展始終處在試驗與鼓勵推廣的階段,由於「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尚未立法通過,相關業者也裹足不前。

實際上,在政府的能源政策裡,似乎忽略對農業與非農業有機廢棄物的利用,如動物(牛、豬、雞、鴨)排泄物、食品加工(含麵包)的廢棄物、廚餘及油脂廢棄物等。根據環保署有關垃圾的統計資料,今年三月分全台計有六一八千噸,其中有四二%屬於有機廢棄物,而廚餘(含堆肥、養豬、其他廚餘)的回收率僅有九.三五%,由此推估,國內一年內產生的有機廢棄物將有一五七三七千噸。

環顧先進國家利用農業(有機)廢棄物最好的國家之一是德國,她在二○○七年八月二十三日再修正其再生能源利用目標,於二○二○年,有二五%至三○%再生能源用在電力生產,一四%用在熱能生產,一七%用在生質油料。德國約有五千個生質沼氣廠,利用各種生質原料產生生質沼氣,透過汽電共生設備將其轉化成電力與熱能。在考量生質作物與糧食用地的競爭,目前此等生質沼氣已開始轉型,利用有機廢棄物當作原料,甚至將醫院內過期的胃乳及含有乳酸菌的藥物當作原料。

依德國相關研究顯示,每公噸牛豬排泄物可產生二十五至三十六立方公尺生質沼氣,油脂為四百至六百立方公尺,麵包剩餘物為四八六立方公尺,廚餘為二二○立方公尺。尤其,亦有一些生質沼氣廠開始研究將此沼氣淨化為天然瓦斯,由此來減少生質油料對農地的依賴;另外更利用多餘的熱能用來烘乾木料。

由於充分利用生質原料是傳統糧食與纖維物生產的另一種方式,且是提供另外所得的來源。目前政府透過擴大內需作為提昇國民所得的手段,那為何不考慮將現有的有機廢棄,化腐物為所得的來源,即建立「髒就是錢」的概念。

由此,除政府快速拍板訂定「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外,筆者建議:

一、調整能源發展的目標,雖生質能源不可能全數取代石化油源,但分散能源來源是可再強調的方向。充分利用農業與非農業的廢棄物及有機廢棄物來生產生質沼氣,透過汽電共生設備將其轉化為電力、冷氣、熱氣烘乾與瓦斯。由此,一方面可做到環保,亦可增加農民收入。

二、考量目前國內垃圾處理或焚化場的營運,將可回收處理者,尤其在有機廢棄物的再利用,用來生產生質沼氣,再轉化成電或是瓦斯。另外,在「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再增列鼓勵生質沼氣的設置,亦可參考德國「再生能源來源法」對電力收購等激勵的作法,以早日奠定利用生質物發展能源的基礎。

三、建立能源(油、電、瓦斯)使用者的市場區隔,即產業用的大量能源使用者,利用由石化來源的油與電,而一般民眾小用戶。如在鄉村或郊外地區,則以透過由生質沼氣廠(以有機廢棄物為原料),來提供其所需的電、瓦斯、沼氣。如在農村地區可充分用動物排泄物和廚餘,結合食品加工廢料等投入生質沼氣。由此,一般小用戶,尤其在鄉村或郊外地區,除可自給自足所需能源外,若其又投入經營,又可增加收入。

在面對石油價格走向不確定性,政府應積極整合跨部會,如經濟部、農委會及環保署,研商產業廢棄物透過生質沼氣廠的設置,可提供電及相關的能源。雖再生能源不可完全取代石化能源,但化有機廢棄物為能源,則是多元化能源之世界潮流。

(作者為農業與應用經濟學博士,中州技術學院教授兼學術副校長)

※ 相關報導:

台灣環評大調查 謊言? 真相?
從歐洲重颳燃煤風到國際碳交易
經濟新民族主義崛起 世界不再是平的
從擴大內需、物價上揚到歐元升息抗通膨
彭淮南抗通膨愈來愈殺 油價飆破140美元
當能源飆漲時 日本大規模測試燃料電池
台商回流專題報導

綠色企業受金融市場獎勵
氣候變遷 要積極面對
美澳研究顯示 海洋暖化速度遠高於預期
馬英九擬開放3浬拖網 創造海底沙漠?
高油價時代,要綠色交通網
「環保」生物燃料的新來源
來自排氣管的電力
新燃料電池系統 水與空氣即可產生電力
不完美造就完美的太陽能電池
太陽能產業 將掀整併潮
可縮放的風力渦輪發電機也能裝在屋頂上

23 則留言:

fsj 提到...

油價逼近150美元 商品飆不停

【經濟日報╱編譯劉道捷/綜合三日電】 2008.07.04

原油、黃豆、期銅價格紛創新高,歐洲升息、美元下挫、戰爭威脅、美國原油庫存大減、洪水、罷工等不利因素輻湊,促成多種商品價格狂飆,商品經紀公司已經喊出「300美元油價在望」。

北海布侖特原油8月期貨3日大漲逾2美元,首次突破146美元,近午盤漲到146.69美元,遠高於2日收盤的144.26美元,西德州輕原油8月期貨3日在美國國慶日前縮短時間的交易中,同樣暴漲逾2美元,漲到145.85美元,2日收盤為143.57美元。

歐洲中央銀行一如預期,把主要利率提高1碼到4.25%,歐美利差擴大打擊美元匯價,是油價飆漲的原因之一。伊朗再次宣稱要封鎖荷姆茲海峽、阻斷波斯灣石油輸出唯一出海口,報復以色列或美國打算攻擊伊朗核能設施的說法,更增添油市緊張氣氛。

歐洲央行升息後,美元續軟,紐約早盤美元跌到1.5895美元兌1歐元,是兩個月以來最低匯價,助長以美元計價的油價漲勢。

花旗集團分析師根據技術分析預測,歐元匯價形成雙重底,逼近「爆炸點」,可能狂飆到突破4月24日1.6019美元的空前新高。

黃豆11月期貨因為美國中西部水災造成種植面積減少,產量可望下降的關係,2日盤中創下每英斗16.3475美元空前新高價,收盤價仍然高達16.3美元。

秘魯銅礦罷工持續,供應不穩,加上美元走軟,促使倫敦三個月期銅2日在盤後交易中,漲到每噸8,920美元的空前高峰,遠高於2日收盤的8,720美元與1日收盤的8,610美元;紐約9月期銅2日飆漲15.30美分,以每磅4.0635美元收盤,漲幅高達3.91%。

油價繼續看漲的情緒表現在經紀商Execution公司每日研究報告中,該公司分析師魯波2日發表報告,標題是「300美元在望」。

魯波說,300美元油價是「伊朗戰爭險」,不太可能出現,但上月27日有將近2,000口買權以300美元成交,亦即買方買到以300美元買進原油的權利。



◆ 油糧雙漲 「一場人為災難!」

【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 2008.07.03

世界銀行總裁佐利克今天大聲疾呼,八大工業國(G8)和產油國必須立刻採取行動,以解決糧價與油價不斷高漲所造成的「人為災難」。

在G8會議即將於下周召開前,佐利克以「雙重危險」形容油價、糧價齊漲的狀況,並表示全球現正步入「危險地帶」。佐利克在致G8會議地主國日本首相福田康夫的信中提到:「這是人為災難而非自然災難,必須靠人力解決。」信的副本也送達八國集團其他成員國和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

窮國、窮人 衝擊最大

佐利克指出,各國同時受到高油價和高糧價的沖擊,是1973年以來首見。去年1月以來的糧價、油價與其他初級商品的價格上漲,已在41個國家影響國內生產毛額的3%至10%。糧食與能源的雙重危險對窮國與窮人衝擊最令人憂心,已有30多個國家發生糧食暴動,而高燃料價格引發的動盪也在擴散。

據世界銀行、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與國際貨幣基金估計,緊急糧食援助就需要100億美元,以幫助各國因應糧、油價雙漲的問題,另外還需35億美元以支應社會計畫和幫助農民購買種子、肥料等。

佐利克表示,各國的援助要求已超出世銀可取得的資源。他敦促產油國將部分石油收入用於幫助受油價沖擊最嚴重的窮國,並提議八國集團和國際社會考慮仿照國際能源署,建立全球糧食儲備機制,以應對糧食緊急事件。

※ 好個大泡沫,請期待崩盤的時候到來。



◆ FAO:全球土地退化 四分之一人口受影響

【精實新聞╱記者 黃文章 報導】 2008.07.03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2日表示,根據過去20年的資料所做的研究顯示,全球許多地方的土地退化正在加劇,這將使得四分之一的全球人口受到影響。土地退化是表示生態系統功能以及生產力的長期下滑,全球有超過20%的耕地、30%的森林以及10%的草地正在退化當中。根據估計,全球有四分之一或15億的人口直接仰賴這些正在退化的土地。

土地退化將導致生產力降低、移民,並損及糧食安全、基本資源以及生態系統,也會因為棲地的改變而喪失物種的多樣性。儘管在1994年有193個國家於聯合國會議決議防制土地的荒漠化,但數據顯示土地的退化仍持續惡化當中。

約有22%正在退化的土地是處於非常乾旱或半乾旱地區,而78%則處於潮濕的地區。研究發現,土地退化主要是因為缺乏土地的管理所導致的。自1991年以來,土地的退化已經波及一些新的地區,而歷來一些退化較為嚴重的地區,則土地已經被遺棄或僅做低生產水平的管理。

此外,有19%的耕地被持續性使用,而有10%的森林和19%的草地則顯示了質量以及生產力的提升。研究表明,土地退化是各界必須重新重視的一個優先問題。



◆ 外資丟「大卡」撿 台股破底翻紅

【劉宗志/台北報導】 2008-07-04 中國時報

美股重挫牽動外資狂賣台股一六○億元,不過昨日台股早盤大跌二三八點後,竟一路狂拉三百點翻紅作收,讓早盤殺低的投資人「泣血」。法人說,外資如此摜壓權值股,指數竟然收紅,顯示有「大卡」進場接走外資和融資的籌碼,短線國際股市若不再破底,台股應有反彈好戲可看。

台股從五二○以來狂瀉二千點,近來象徵散戶動態的融資更紛紛不支殺出,市場一片哀鴻。昨晨因美股大跌、外資再度啟動「殺盤機制」,早盤甚至將台積電、金融權值股殺至跌停,指數一度大跌二百多點。

不料,特定買盤隨後進場一路拉抬指數翻紅,台股昨日開低後從大跌二三八點,到一度翻紅八十五點,等於狂拉了三二三點、振幅逾四%,帶動其他亞洲股市一度向上拉抬;而上證指數更為驚人,從大跌到翻紅,振幅竟達七%。巧的是,台股、陸股恰好是五二○來跌得最深的股市,昨天一起跌深大反彈。

一家本土法人的總經理就說,有一些「資金雄厚、一年只做二、三趟」的本土實戶,嗅到近期融資大減,開始探聽市況,昨日台股破底翻的傑作,除了政府基金外,這群人應該也是幕後推手。

台股在五二○總統就任時見到今年高點九三○九點,之後一路狂瀉,到昨天低點七一一五點,波段跌掉二一九四點、跌幅超過二十三%,平均每位股民荷包失血已超過六○萬元。

同期間,全球主要股市跌幅比得上台灣的也只有中國、印度,其中,陸股堪稱台股的「難兄難弟」,上證指數從三六三二點,下跌至昨天低點二五八○點、跌幅二十九%,大陸股民悲慘程度不輸台股股民。

而昨天外資大賣一六○億元,竟然「船過水無痕」,指數不跌反漲,市場紛紛傳言,近期外資、散戶倒出來的貨,已經被政府基金、公司派和中實戶等「大卡」接走了。

※ 真懂得逢低承接,難怪人家愈來愈有錢。



◆ 大陸緊盯出口收結匯 衝擊台商

【經濟日報╱記者陳慧敏/台北報導】 2008.07.04

為遏止熱錢持續大量透過企業進出口途徑流入,大陸近日宣佈將實施「出口收結匯聯網核查辦法」,未來企業出口結匯款須先存入「待審查帳戶」,銀行連線向海關確認與貨物出口額相符後,才能匯入企業經常帳戶。此外,企業預收貨款和進口延期付款也必須向外匯局登錄,接受外債管理限制。

此兩大措施將打擊加工貿易台商以浮報出口結匯單、增加預收貨款等貿易名目,將海外資金匯入中國大陸的作法。台商除少了一 條賺取人民幣升值匯差的途徑,在大陸籌資困難的台資企業資金週轉可能會雪上加霜。

經常帳與資本帳長期雙順差,加上海外看好人民幣升值的熱錢不斷透過各種管道湧入,使得大陸外匯存底近幾年快速膨脹。據統計,截至5月底大陸外匯存底達到1兆7,970億美元,較去年底又暴增2,600多億美元。其中,熱錢估計就達1,700億美元。

為此,中共外匯管理局、商務部和海關總署日前共同發布「出口收結匯聯網核查辦法」,將於14日起試行,8月4日正式實施,以打擊透過出口貿易名目流入中國的熱錢。外匯局同時發布「關於完善企業貨物貿易項下外債登記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將對企業出口預收貨款和進口延期付款實行外債登記管理,該法同樣於14日試行,10 月1日正式實施。

「出口收結匯辦法」規定,企業出口結匯要先匯入以企業為名開設的「待審核帳戶」,企業提供結匯說明書,並提供海關電子口岸IC卡給銀行,銀行將連線查核海關資料,確認出口結匯額等於海關出口貨物額,進料加工企業出口結匯額等於工腳料,才能將結匯款項匯入企業的經常帳戶或美元帳戶。

漢邦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史芳銘說,過去企業報關同時要填寫報關單和出口結匯單,企業可在出口結匯單「浮報」,增加出口結匯額度。新辦法最大的改變就是取消報關時要填寫出口結匯單,改由出口結匯先進待審核帳戶,結匯時銀行主動連線海關資料庫,透過此橫向聯繫,確認出口結匯額等於出口貨物報關額相符,才能結匯。

外匯局同時規定,企業必須將出口預收貨款和進口延期付款等貿易項外債,登錄到中共外匯管理局的「貿易信貸登記管理系統」,採取逐筆登記和註銷手續。

史芳銘說,台資企業常以預收貨款等貿易項名目,進行海外資金調度,未來大陸要求把預收貨款等名目列入外債管理,大陸規定外債不得超過註冊資金和投資資金的差額,等於把預付貨款等貿易項外債列管,受外債管理限制。



◆ 自然人投資陸股 下一步開放

【謝錦芳、江慧真/台北報導】2008-07-04 中國時報

行政院院會昨日通過放寬境外、海外、私募基金投資陸、港股限制,陸股上限放寬為10%,港澳H股與紅籌股限制完全取消。金管會副主委張秀蓮表示,未來上市櫃公司投資大陸上限40%取消後,將解除基金投資陸股限制,也將開放自然人投資陸股。

所謂香港H股是指大陸國有企業到香港上市的股票,即國企股,而紅籌股是中國內地到香港掛牌,其中含中資35%以上的股票。先前因為主管機關的限制,使得24檔境外基金因紅籌股比重太高而下架,張秀蓮昨日表示,這些基金可以申請恢復上架,投資人可以有較多的選擇。

投資大陸上限若取消 基金跟進

張秀蓮昨日指出,國際間並未針對基金之投資地區加以限制,我國過去因為政治因素而對陸股、港澳H股與紅籌股設限,未來台灣要邁向亞太金融中心,不宜自我設限太多,因此這次大幅鬆綁境外基金、海外基金與全權委託交易資產投資大陸、港澳H股與紅籌股上限,投資港澳地的限制已完全取消,投資陸股暫時保留10%,未來將在適當時機全面取消。

張秀蓮說,當初討論時曾考慮投資陸股與港股的限制同時取消,但因為經濟部尚未解除對大陸投資40%的上限,因此暫時把投資陸股的上限由現行0.4%放寬為10%,放寬的幅度高達25倍,這已是很大的比例,目前亞太基金或國內投信募集的海外基金沒有一檔達到這個上限。未來將會進一步取消。

大幅鬆綁 邁向國際自由化

有關自然人透過國內券商複委託下單的範圍,張秀蓮表示,目前已放寬境外、海外與私募基金投資陸港股,下一步將檢討開放自然人投資陸股,鬆綁的動作要一步步進行。

有人擔心這次大幅鬆綁將導致資金加速外流,不利台股的發展,張秀蓮表示,這是市場邁向國際化與自由化的必要措施,行政院放寬了限制,並不表示投信業者馬上會有大筆資金匯出,這還要配合國際大環境的變化。

行政院指出,主管單位應儘速完成法規修正發布作業,提高業者資產管理操作彈性,滿足投資人多元化的投資需求,有利於提升國內資產管理業務的國際競爭力,發展台灣成為亞太金融中心。



◆ 投機台商 頭號打擊對象

【聯合晚報╱記者仝澤蓉、黃朗倩/台北報導】 2008.07.03

炒樓、炒股、炒匯... 沒門了

中國祭出外匯管制措施,嚴禁熱錢湧入,學者認為此舉將對以內需為主的台商將造成衝擊,但是打擊最大的是想要進入中國股市房地產的台商投機客。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陳麗瑛認為,中國為抑制熱錢採取擴大管制措施是合理的。不過,為了能夠真正達到外匯自由化,在FDI(外商直接投資)管制上應該全面鬆綁,讓這些投資金額得以回到國際市場自由循環。

中原大學教授呂鴻德表示,目前有5000億人民幣熱錢湧入中國,目的包括炒股、炒匯、炒樓等。由於中國股市大跌,現在這些熱錢靜待股市變化,一方面也等待匯率升值。如果5000億人民幣貿然抽離,對中國金融市場是很大的風險,管制外匯是中國目前不得不採取的措施。

呂鴻德表示,管制外匯進入中國市場,對製造業和中小企業台商影響比較小,因為中國實施宏觀調控,台商已放慢布局中國,擴充的腳步也減緩,因此這次管制外匯措施如果是發生在幾年前,影響會比較大。

不過,呂鴻德也表示,以內需市場為主的台商,例如食品業、服務業,在資金匯入中國時影響會比較大。尤其是近年來不少台商看好中國內需市場,積極布局中國內需市場,都要比較留意,但是只要資金有正當用途,應該也還好。

打擊最大的應該是想要炒樓、炒股、炒匯的台商投機客,這也是中國這次外匯管制措施要打擊的對象。不過中國的地下金融倉狂,呂鴻德指出,上有官方管制措施,下有地下金融管道,熱錢想要匯入依然有辦法,如果真的要打擊投機性熱錢,嚴格取締地下金融才是最有效的辦法。

抗通膨、打熱錢 學者肯定

由於通膨壓力及阻撓國際熱錢炒作,中國採取限制外幣兌換人民幣措施,陳麗瑛認為這樣做法是正確的。

陳麗瑛指出,中國先前在外匯政策上採取非常保守的措施,特別是人民幣兌換外幣上,有非常嚴格限制。隨著經濟開放改革,加上開放人民出國旅遊、觀光等,在人民幣兌換外幣採取較為鬆綁政策,但都還屬於小部分開放,真正對投資影響最大,還是外商直接投資的匯出匯入管制。

不過,真正回到市場面來說,中國應該儘速開放FDI的外匯管制,讓以台商為主以出口為導向的外商製造業投資者得以自由匯出、匯入美元,讓這些美元在國際市場循環,降低人民幣的壓力。

fsj 提到...

通膨燎原、能源重挫亞洲工廠、馬上氣死凱因斯

◆ 通膨野火燎原 亞洲狂滅火

【經濟日報╱編譯廖玉玲/綜合四日電】 2008.07.05

通貨膨脹大火在亞洲愈燒愈旺!最新資料顯示,菲律賓和印度的通膨率均飆到十餘年高點,亞洲開發銀行(ADB)總裁黑田東彥直指,打擊通膨現下已成各國最大挑戰。

最新數據顯示,菲律賓6月通膨率比去年同期上揚11.4%,成為14年來新高,超過市場和菲國央行預期。此外,印度在6月21日當周的通膨年率,也停留在13年高點,從前周的11.42%增加到11.63%。連早已習慣通貨緊縮的日本消費者,對通膨的預期也創歷來最高。

日本央行在5月15日到6月10日進行的調查顯示,88.9%的消費者預期今年物價會上漲,比率為該行1997年起開始進行消費者通膨心理的訪調來最高。

ADB總裁黑田東彥4日在日本的外國記者協會演說後表示,由於新興亞洲經濟體相當依賴進口石油,加上能源使用的效率低落,因此油價飆漲對他們的衝擊更大。他同時警告,油價對此區的國內消費和經濟成長的衝擊,今、明兩年就會開始浮現。

從菲律賓到印度,多國央行都已暗示會升息以壓制通膨,但黑田東彥也點出,這些央行其實左右為難,希望透過升息以壓抑通膨,但又能避免扼殺經濟成長。

黑田還說,目前美國和日本的利率都在低點,如果新興亞洲國家不斷升息,結果就是拉大和美日的利差,如此一來只怕會吸引更多資金湧入,進一步推高資產價值,經濟硬著陸的風險隨之提高。

亞洲許多國家的經濟發展,都以出口為導向,其匯率當然也就無可避免地直接或間接和美元連動。法國銀行(央行)總裁、同時也是歐洲央行(ECB)理事諾耶形容,這麼做等於無形中「進口」美國的匯率政策。既然是美國的政策,當然不適合本國的經濟情勢。如此一來將導致通膨壓力更難以控制,最後就是向全球輸出通膨。

不過黑田東彥也說,亞洲各國這十年來累積的外匯存底,應足以讓其貨幣維持穩定,1990年代末期的亞洲金融風暴不至於捲土重來。

他還說,亞洲各國央行控制通膨的貨幣緊縮政策實施得宜,預料還會繼續實施一段時間。各經濟體依然「相當強勁且健壯」,此時正值歐美各國經濟逐漸減緩之際,亞太地區將是世界「穩定的力量」。



◆ 炒作?短缺?誰是油價飆漲元兇

【經濟日報╱編譯林聰毅/綜合紐約四日電】 2008.07.05

國際油價近日漲至每桶逾146美元的歷史高點,再度引發舉世對投機客扮演的角色展開激辯,誰才是這波油價飆漲的真正元兇?各方說法紛紜。

分析師說,美元走貶、原油庫存下降,加上中東地緣政治緊張升高,是油價逼近每桶150美元的近因。油價到底會飆到多高?有人說會漲到200美元,也有人喊到260甚至300美元。但連世界最大石油輸出國沙烏地阿拉伯的石油部長奈米都不敢妄下斷言,他說:「假如我猜得到,早就在賭城拉斯維加斯了!」

受到伊朗4日積極回應主要國家勸說停止製造濃縮鈾影響,美國輕原油8月期貨跌回每桶143.88美元。伊朗製造濃縮鈾可能引起以色列攻擊,是近日油價飆漲主因之一。德黑蘭官員表示,伊朗已準備好「以強調共識和建設性的觀點」,回應國際鼓勵伊朗停止製造濃縮鈾的方案。

然而,過去12個月來油價飆漲一倍的主因究竟為何?至今仍無定論。Rensburg基金管理公司經理人莫頓說,沒人知道答案,雖然以沙烏地為首的產油國認為,投機炒作是禍首。沙國油長奈米說:「我相信供需已平衡,且原油產量不是油價上漲的主要推手,市場已充分供應,但油價上漲因素很多,主要是炒作。」

主張投機炒作的一派認為,生產一桶石油的邊際成本約75美元,但當前油價卻高出約一倍,顯然是有人在炒作。有些國家已採取行動以打擊投機炒作,例如美國國會正考慮通過「2008年終結石油炒作法」、「聯邦價格欺詐預防法案」等法案,以限制投機活動。但這種論調迄今仍沒有確切的證據支持。美國能源部長波德曼說:「沒有證據證明投機客推升期貨價格。」批評者認為,真正的問題出在供需基本因素,產油國應增產並擴大投資,以解決長、短期的供應問題。

國際能源署的中期石油市場報告說,需求強勁成長、供應短缺,以及煉油產能不足,才是油價居高不下的真正原因。報告指出,雖然投資人購買石油與其他商品的金額,已從2003年的150億美元激增至目前的2,600億美元,但沒有證據顯示這類交易導致石油供需脫序。

世界石油大廠的主管也說,油價高漲的推手是新供應不足,而非投機客。英國石油公司執行長海華德說,金融投資人推升油價至歷史高點的說法缺乏根據。他強調:「主因是供應無法應付日漸增加的需求。」



◆ 能源高成本 重挫亞洲工廠

【聯合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 2008.07.05

全球化的世界本來是「平」的,自從能源價格飆漲,增加運輸成本,轉而使亞洲經濟奇蹟蒙上陰影,這個世界變「圓」了點。

「世界是平的」,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托馬斯‧富利曼在2005年暢銷書「世界是平的:廿世紀簡史」裡所提,主要說,全球化世界裡,商品和服務很容易在同一地生產,賣到全球。這是出口型亞洲經濟體的關鍵基礎。

此基礎先決條件是運輸和能源價格低廉。一旦石油每桶要140美元,情況即逐漸改觀。倫敦摩根士丹利策略師詹恩形容:「整個亞洲模式現在都受到壓力測試。」

詹恩指出,「世界已完全改變。過去10年來,中國無數工廠以某種能源成本為建廠假設,我想,使這些工廠活得下去的能源成本已經不再了。」

此改變對亞洲的影響是,利潤不斷下滑,股市和貨幣連帶不斷滑落。

「MSCI新興亞洲」指數近來連告重挫,今年已跌大約23%。史坦普五百的跌幅是14%左右。感受壓力的不只是中國,而是整個亞洲。

在「平」的世界裡,亞洲發展出效率高而且獨立的製造模式:商品原料取自數千公里外,在低工資地區開始製造,然後拿到中國的高科技工廠做技術層次和附加價值較高的完工,最後裝運,賣給歐洲和美國的消費者。

此模式要龐大的運輸能源,而能源成本已巨幅上揚。先在別地製造,到中國完工再出口,比例劇減到44%。

加拿大「CIBC世界市場」資深經濟學家魯賓和塔爾兩人估計,油價每桶150美元的時候,12公尺的貨櫃從上海運到美國東岸,成本將近1萬美元(台幣30萬3800元),是2005年的兩倍。相形之下,同樣的油價,同樣大小的貨櫃,從墨西哥運送的成本只要4000美元。

物價隨成本上升,中國商品價格上升,當然不只令中國及其廠商頭痛,對美國及其貨幣決策者也構成難題。亞洲進口貨低廉,抑制了整體通膨,美國貨幣決策者日子還算好過。

中國補貼能源壓低物價,關鍵是補貼多久。兩周前,中國將柴油和汽油價格提高約18%,是歷來最大漲幅。

全球化效應改變,有人吃虧也有贏家。墨、加、東歐,甚至美國和西歐的製造業會變較有競爭力。鋼鐵業已如此。美國鋼鐵業者競爭力提升,因他們比較接近原料來源,中國的鋼鐵公司必須從巴西或澳洲進口鐵礦。

詹恩指出,全球化以中國為中心,但情況有變時,中國也會成為主要受害者,供應中國並且受益於中國的其他亞洲地區也將受傷。

詹恩說,亞洲企業受到多面擠壓,一方面,貨幣對美元升值構成壓力,另方面,工資和能源成本上升,使利潤受到壓力。另外,美國和歐洲的需求不是減弱,就是停滯。



◆ 高油價時代 亞洲競爭優勢不再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 2008.07.04

全球化的世界本來是「平」的,自從能源價格飆漲,增加了運輸成本,轉而使亞洲的經濟奇蹟蒙上陰影,這個世界變得「圓」了一點。

「世界是平的」,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托馬斯‧佛里曼在2005年暢銷書「世界是平的:廿世紀簡史」裡提出的說法,主要說在全球化的世界裡,商品和服務很容易可以在一個地點生產,賣到全球。這樣的世界是中國和其他出口型亞洲經濟體的關鍵基礎。

這樣的基礎,先決條件是運輸和能源價格低廉。一旦石油每桶要140美元,情況即逐漸改觀。倫敦摩根士丹利策略師詹恩形容:「整個亞洲模式現在都受到壓力測試。」

能源成本改寫亞洲經濟

詹恩指出,「世界已完全改變。過去十年來,中國無數工廠以某種能源成本為建廠假設,我想,使這些工廠活得下去的能源成本已經不再了。」

這種改變對亞洲的後果是,利潤不斷下滑,股市和一些貨幣連帶不斷滑落。

「MSCI新興亞洲」指數近來連告重挫,今年已跌大約23%。史坦普五百的跌幅是14%左右。

感受壓力的不只是中國,而是整個亞洲。

在「平」的世界裡,亞洲發展出效率高而且獨立的製造模式:一種商品的原料往往取自數千公里外,在越南等從低工資地區開始製造,然後拿到中國的高科技工廠做技術層次和附加價值較高的完工,最後裝運,遠渡重洋賣給歐洲和美國的消費者。

中國代工出口 劇減44%到50%

這樣的模式需要龐大的運輸能源,而這能源成本已經巨幅上揚。油價步步走高,先在別地製造,拿到中國完工再出售海外的出口比例,去年劇減44%到50%。

加拿大「CIBC世界市場」資深經濟學家魯賓和塔爾兩人估計,油價每桶150美元的時候,一隻12公尺的貨櫃從上海運到美國東岸,成本將近一萬美元 (台幣30萬3800元),是2005年的兩倍。相形之下,同樣的油價,同樣大小的貨櫃,從墨西哥運送的成本只要四千美元。

物價隨成本上升,中國商品價格上升,當然不只令中國及其廠商頭痛,對美國及其貨幣決策者也構成難題。亞洲進口貨低廉,抑制了整體通膨,美國貨幣決策者日子還算好過。

中國補貼能源而壓低物價,關鍵問題是會補貼多久。兩周前,中國將柴油和汽油價格提高約18%,是歷來最大漲幅。

全球化效應改變,有人吃虧,也明顯會有贏家。墨西哥、加拿大、東歐,甚至美國和西歐的製造業會變較有競爭力。鋼鐵業已經如此。美國鋼鐵業者的競爭力加強了,因為他們比較接近原料來源,中國的鋼鐵公司必須從巴西或澳洲進口鐵礦。

整個亞洲都受到波及

詹恩指出,全球化是以中國為中心,但情況有變時,中國也會成為主要受害者,供應中國並且受益於中國的其他亞洲地區也將受傷。

詹恩說,亞洲企業受到多面擠壓,一方面,他們的貨幣對美元升值,對他們構成壓力,另方面,工資和能源成本上升,使他們的利潤受到壓力。另外,美國和歐洲的需求不是減弱,就是停滯。

詹恩說:「亞洲股市會很慘,而這只是過程的開始。」



◆ 歐洲央行 近期不再升息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綜合報導】 2008.07.04

歐洲央行(ECB)總裁特里謝3日暗示這一波升息可能就此打住,美元兌歐元匯價趁勢出現兩個多月最大漲幅,金、銅期貨跟著回跌。

歐洲央行3日提高基準利率一碼至4.25%後,特里謝在記者會上說,這次的升息將有助於把通貨膨脹率拉回到2%以下。市場因此解讀,歐洲央行近期內可能不會再升息。

管理全球最大債券基金的PIMCO公司歐洲策略主管雷瓦諾說:「特里謝的語調已明顯軟化,這是ECB立場的大轉變,也讓歐元失去一個大靠山。」

紐約美元3日下午時急升1.2%,以1.5699美元兌1歐元成交,遠高於前市的1.5882美元,東京4日上午更升到1.5675美元兌1 歐元。美元兌日圓匯價也升到106.81日圓,紐約2日下午的報價是1美元兌105.84日圓。

ECB必須在高利率可能加速經濟減緩,以及通膨急升可能帶動薪資與物價上揚的兩難之間找到平衡點。紐約的CMC公司分析師賴迪說:「ECB絕不會告訴市場是否要繼續升息,因為一旦透露這樣的訊息,歐元與石油都會跟著飆漲,他們的工作就更難做。」

ECB幕僚表示,歐元區明年的經濟成長率可能從今年的1.8%降到1.5%,去年的成長率則尚有2.6%。

美元大漲3日也造成若干商品行情回跌。紐約的8月黃金期貨下跌12.9美元或1.4%,以每英兩933.60美元收盤。9月銅期貨更重挫11.45美分或2.8%,以每磅3.949美元作收,寫下最活躍合約自5月29日以來的最深跌幅。



◆ 馬書呆氣死凱因斯
http://blog.udn.com/ntlutw/2009471

陸念慈 2008.07.03

如果凱因斯復活碰見台灣的馬書呆,可能會再活活氣死一次。馬英九於六月二十五日在總統府接見國際投資客時提到,他現在的「擴大內需」,乃遵照凱因斯理論,希望藉由兩岸開展和增加政府投資,抵銷全球通貨膨脹問題。並強調雖有潛在風險,但他仍走在「正確」的方向,也希望國際投資客能夠給他一些建議?

先不說馬英九以總統之尊,接見以投機股市為能事的國際投資客有多麼不適當;馬英九如此錯誤解讀凱因斯理論,也讓人萬分質疑其驢馬不分,又如何能從哈佛畢業?

是否馬英九認為政府增加任何投資,都可以抵銷通膨?難道凱因斯的理論,就是要求政府蓋蓋殯儀館或買買垃圾車?或有人說,蓋殯儀館與買垃圾車,也能增加建築工人與垃圾車業務員的就業機會,一樣可以視為擴大「內需」?其實這就是馬英九最書呆,最驢馬不分的地方。果真如此,為何不多蓋精神病院或是啟智學校,讓馬政府這批官僚進駐,一方面療養精神啟發智慧,另一方面又能讓建築工人與醫生護士增加就業機會?

凱因斯的增加政府支出,其目的是為了「提振國內景氣」,以國內景氣對抗國際之不景氣,也就是關起門來「吃自己兼窩裏爽」的意思。凱因斯的理論,最重要的在「提振國內景氣」,只要能夠有效的「提振國內景氣」,任何方法都可以,並非只有死腦筋的「公共建設」一途。

然而何謂「國內景氣」?國內景氣簡單講就是人民消費之意願與程度,人民消費意願越高,消費則越多,則景氣越好百業興旺。蔣經國十大建設並非因為單純之硬體建設所提供之有限工作機會來提振國內景氣,十大建設提供便利的交通,讓人民日積月累的高儲蓄找到釋放的出口,全民透過高速公路與環島鐵路之往來與消費,為百業帶來龐大金流與商機,因此提振國內景氣渡過國際難關。

然而物換星移,現在時空背景與蔣經國當年十建設大不相同,不但民間沒有當年的龐大儲蓄,台灣島內交通也已經非常便利;而馬英九一味抄襲十大建設,其四兆「十二項愛台建設」仍然東施效顰以全島便捷交通網路為主,因此不但因交通便利帶動全民消費之邊際效應趨近於零,也讓國家債台高築瀕臨破產,最嚴重的,就是以公共建設為名,行選舉綁樁之實圖利少數特定人士,不但浪費公帑大搞蚊子建設,樁腳吸血偷工減料之工程品質也令人擔憂。

更有甚者,馬英九居然將錯誤的「使用者付費」用在油電價格,一面痛批前朝凍漲不當,一面強調「市場機制」,放任中油台電「一次漲足」,以免「將來」中油台電撐不下去全民買單?因此馬英九當選之後,馬政府調漲油價急急如律令,甚至演出與民眾鬥智之突襲漲價,結果就是帶動萬物齊漲,造成人民消費意願大幅降低,經濟陷入百業蕭條景氣不振之惡性循環。

或有人說,國際油價不斷上漲,中油漲價反應成本有何不當?然事實並非如此簡單,石化工業發展至今,石油可謂為萬物之源,也成為民生之必需品,試問如果稻米糧食價格不斷飆高,政府該不該讓「市場機制」反應成本不加干預?現代人生活之食衣住行,哪一項可以跳脫石化相關產品?油價漲則相關油品與石化產品一定跟漲,例如肥料大漲則糧食全面上漲,油價上漲等於稻米糧食大漲,如此政府還自陷「使用者付費」的迷思,一再強調「一次漲足」是「硬碰硬」的政策,還不知醒悟地認為「對」的事就要堅持下去?

眾所週知民生必需品不能放任市場機制失控飛漲,否則必將動搖國本。更別說放任萬物齊漲,造成百姓不願消費能省則省,又如何奢談提振國內景氣?

或有人說,難道政府應該拿人民稅金來填補油價深不見底之黑洞?試問馬英九可以奢談「四兆」建設,「五百億」擴大內需,為何籌不出經費補貼油價?其實政府不但應該繼續凍漲油價,甚至應該反其道而行,逼迫中油重新檢討購油成本,調整其不合理之薪資結構與年終獎金,找出最低預算補貼之微幅「降價」政策,以此造成抑制萬物通膨之效果;再將毫無意義「擴大內需」之五百億拿來退稅,讓人民實質收入增加,才能激起人民消費意願,人民消費增加則經濟景氣才能提昇,景氣提昇則稅收增加,如此政府就有更多子彈來補貼油價對抗通膨。簡而言之,政府應該全面激起人民之消費意願,而不是在萬物飛漲之後,再來大教人民如何能省則省,結果造成大家都不願消費,最後景氣蕭條商家紛紛倒閉。

或有人說,在國際油價高漲與節能減碳之時代,補貼油價豈非鼓勵浪費並不利環保?其實這個問題早有解法。凱因斯理論為「大有為政府」之干預政策,1929 年全球經濟大蕭條年代,蘇聯就因全面干預之計劃經濟得以保持經濟高成長。眾所週知,以蘇聯為主之共產國家早就發行過限量消費之糧票油票。因此政府應該制定每個人民生必需之汽油消耗額度,並對全民發行油票,額度內之購油價格則為較低之優惠,超過油票額度則必須適用較高之市場價格,並以身份證配合油票號碼,規定油票不得轉售。如此既不會影響民生必需之汽油價格,也不會因此鼓勵民眾浪費。為了防止民眾害怕額度用不完而急於購油,油票有效期限應該拉長以季或年為單位發行。另外,對於其他石化相關產品,政府也應該全面補貼漲幅,並全力研究替代方案,只有全面抑制通膨,才能鼓勵民眾消費,增加政府稅收,景氣春天才會到來。

當然,提振景氣不能光靠政府補貼,應該多管齊下才能造成效果,例如加速能源替代方案、找出正確之產業政策、全面查緝各種中間商如菜虫米虫糧虫之囤積與盤剝、確實檢討中油台電真正成本、清查所有建設之偷工減料、貪腐、與浪費... 等,才能在國際不景氣恢復人民經濟信心,為國家找到一條活路。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提振國內景氣的做法之一就是加強軍備,官兵多了,消費自然會提高,國防也得以重振。

fsj 提到...

美國慶人民嘆不幸 G8應接納新興國家

◆ 美國國慶 人民嘆不幸

【聯合報╱國際中心/美聯社特稿】 2008.07.06

4日是美國建國232年國慶日。但是,今年沒人敢說,民眾是否能歡欣鼓舞慶祝國慶。種種國情令人擔憂,悲觀氣氛瀰漫,連亞利桑納州吉柏特市(Gilbert)「樂觀俱樂部」的義工,都很難想出令人鼓舞的詞句。

亞利桑納州這個慈善組織的18名義工,為國慶替學童和社區準備的特別計畫,必須集中全力凸顯「積極面」。他們鼓掌分享好消息,包括在房市不景氣下亞利桑納州有一棟房子賣出;一位成員英勇抗癌,她在歡呼聲中表示:「我還活著。」

但是,話題一轉到國事,樂觀立即化為淒涼、無望。他們只能用「可怕」、「可憎」、「恐怖」來形容美國當今「一團糟」的國事。令人痛苦、悲觀的事情不勝枚舉:伊拉克戰爭拖個沒完沒了、汽油狂飆到每加侖4美元、糧食價格暴漲、工作前景不明、股市難以捉摸、房市旺不起來。

一談起來,個個牢騷滿腹。一位義工的兒子兩度前往伊拉克服役;另一義工的女兒剛失去工作;還有一名義工的兒子在建築業,薪水被減了一大截,他的朋友連汽油錢都付不起了。

60歲的小學老師嬌安‧康泰克總結道:「不對的事情實在太多了。」

不分老幼、無分共和黨員還是民主黨員、不管有錢沒錢,美國人的心境可謂備受打擊,傷痕累累,普遍悲觀。大家都在想:我們到底身在何處,將往何處?他們也在想:誰能拯救我們?什麼東西能拯救我們?

這不是一般的訴苦、發牢騷,而是恐懼。憂慮不只反映在民調中,更滲入了日常談話:消費者信心大跌、個人幸福縮水、更多人憂心國家走向。

義工娜露‧道森說:「現在必須做許多事情,才能生存。我加油後會不會生氣?當然。但是,如果百年後我還在世,我真的關心一加侖汽油我付了4美元嗎?不會。我真正關心的是,我的孫女是不是安全、過得很好?有沒有好地方可以住?」

最後,「樂觀俱樂部」的成員終於把困擾從胸中宣洩出去,辯論可能的解決之道,然後竭盡自己的心力,為社區和自己的生活帶來一些積極的改變。或許,這是所有美國人在國慶日應學習的一課。



◆ 全球一半人口受惠 油價狂飆 補貼油價國大失血

【陳鳳英/台北報導】 2008-07-06 中國時報

國際油價上探每桶一四六美元天價,引爆全球通膨壓力,各國政府紛紛砸重金補貼油價,企圖穩住物價。依據摩根士丹利估算,全球有一半人口在享受用油補貼優惠,估計全球有四分之一的汽油,低於市場行情出售。

以歐美為主的工業國家就曾批評,大陸、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補貼政策,是助長國際原油價格持續上漲的原因之一。

目前馬來西亞是全球用油補貼成本最高的國家,估計馬國將投入一四○億美元補貼油價,占其政府歲出卅二%,油價補貼成本高達馬國GDP的七%。因為管制油價,馬國是全球卅二個新興經濟體中,通膨率最低的國家。

但面對漲不停的油價,受限於政府預算,馬國政府已打算減少部分補貼,而油價補貼占GDP二%的印度,也準備跟進降低補貼。

隨經濟擴張,現已躋身全球最大油品消費國的大陸,為了維持物價穩定,保守估計大陸今年至少得砸七二七億美元補貼油價,約占大陸歲出的八%。

目前大陸成品油價格與國際市場價格還有每噸二千元至三千元人民幣的價差,專家指出,用油補貼還不到大陸GDP的一%,由於大陸負債低,預算盈餘充足,還有能力負擔用油補貼。

惟市場人士強調,大陸若維持現行的補貼政策,並無法制止內部成品油浪費及油品外流現象。

油價過去一年已經飆漲一倍,市場憂心高油價將拖累全球經濟成長,並侵蝕企業獲利,亞洲股市已連續四周下滑,日經二二五指數呈現五十四年以來最長下跌走勢。

歐美資產管理經理人也不諱言,油價飆高抑制需求,全球股市正在做出反映,目前投資氣氛已轉向空頭。



◆ 財經院士:政府勿過度介入股市

【陳鳳英/台北報導】 2008-07-06 中國時報

馬英九總統五日首度會見中研院十大財經院士,聽取院士對當前財經局勢的建言。據悉,與會院士們強烈建議,為減緩「停滯性通膨」困境,兩岸政策可以更開放,但政府不應對短期波動頻繁的股市,發表太多意見,以免有誤導民眾之嫌。

面對院士一面倒要求,政府不應過度介入股市的呼聲,馬英九頗感無奈地表示,他也了解政府不應對短期變動劇烈的股市,有太多發言,但他身為民選總統,又不能不關心。

建議仿效美國 設財經顧問群

至於部分與會院士建議,仿效美國總統的「經濟顧問委員會」,成立以中研院院士為主的「財經顧問群」,據轉述馬英九表示會再進一步規畫研究。

唯據了解,馬英九這次與財經院士會面後,將重啟總統與財經院士對話的機制,定期或不定期聽取院士們的意見。

自蔣經國總統時代,財經院士在院士會議後,與總統會面暢談財經局勢,幾乎已是不成文的慣例。二○○○年政黨輪替後,陳水扁曾在總統府聽取財經院士建言,隨後由於陳水扁出訪非洲、國內政情動盪等因素,多數財經院士對與總統會面漸感意興闌珊,自此停辦三屆。

兩年一度的中研院院士會議日前落幕,也順勢重啟財經院士與總統的會面。據悉,包括鄒至莊、刁錦寰、劉遵義、于宗先、麥朝成、蕭政、朱敬一、李龍飛、胡勝正、管中閔等「財經十院士」,昨日早上九點進府與馬英九展開兩個小時的會面,會談主題由高物價、高通膨到股市、兩岸等無所不談。

指調高存準率 恐傷經濟發展

針對當前高油價引爆的通膨危機,有財經院士指出,央行日前調高調款存備率等緊縮貨幣的做法,其實是「雙面刃」,固然可能暫時治了通膨,卻也埋下傷害經濟發展的種子。

兩岸周末包機已於日前啟動,大陸觀光客正式登台。據轉述中研院士劉遵義在會中指出,當年陸客到香港觀光,之所以能創造出龐大的經濟效益,關鍵就在於「自由行」,目前陸客來台是採取團進團出的操作模式,並未開放自由行,對台灣經濟的擴散效益也比較低。

通膨衝擊 兩岸政策可更開放

與會院士多強調,當前全球都面臨高油價、高物價的衝擊,台灣不可能獨善其身,為了減緩油價引發的「停滯性通膨」困境,政府的兩岸政策可以更開放一點。

另有院士建議,政府要有力行大刀闊斧改革的魄力,而不是做些放小腳式的改革,才能創造對未來的不同想像,帶動經濟良性自我預期的實現。



◆ 院士獻策 莫當馬耳東風

【陳鳳英/新聞側寫】 2008-07-06 中國時報

國際油價一年漲一倍,引爆全球高通膨危機,由歐洲的西班牙、法國到亞洲的印度、馬來西亞,陸續爆發示威抗議事件,各國政府面臨嚴峻的政經震盪。

已停擺三屆的總統與財經院士之約,昨日重出江湖,席間並重提籌組「財經顧問群」之議,未來馬英九總統是否會「照單全收」,在行政院之外,另闢財經諮詢管道,已備受各界關注。

一九七四年國際爆發第一次石油危機時,國際油價漲了三.五倍,近年來油價也驚漲了三.五倍之多,隱然有第三次石油危機之勢,情勢之險峻可見一斑。

當年第一次石油危機時,中研院有財經六院士,提出一套完整的改革方案,內容涵括利率、匯率自由化,對後續政府的金融改革有很大的影響。

事實上,陳水扁執政初期,一度也面臨美國高科技泡沫化的衝擊,國內經濟成長率首度轉負,台股也跌破四千點大關。二○○一年初,陳水扁曾允諾中研院財經八院士,仿效美國總統的「經濟顧問委員會」,成立院士財經顧問群,作為總統最高財經幕僚,由院士參與組成專案小組,在重要財經政策成形前,提供專業評估。只可惜,財經專業依舊不敵高層政治考量,最後陳水扁端出的「總統經濟顧問小組」,改由時任中經院董事長的蕭萬長領銜,並有工商團體領袖參與運作,與財經院士理想中的藍圖,頗有一段距離。

面對此波因油價觸發的輸入型通膨壓力,台灣政府面臨的挑戰接踵而至,十大財經院士多期許,政府更勇敢並堅定地邁出兩岸開放步伐,但在股市議題上則需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官員動輒大動作宣示以資金挹注股市,恐怕得冒賠上政府威信,又護盤不力的風險,甚為不智。



◆ 經濟學人:老路走不出新方向 接納新興國家 才能共存共榮

鉅亨網黃欣.綜合外電 2008.07.06

在各式各樣的俱樂部中,很多時候會員們都聊著一些他們自以為了解,卻可能已經不再了解的事。而全球經濟發展至今,新興國家的角色愈來愈吃重,放眼目前的國際組織中,似乎都沒有新興國家的份,那麼世界運行的方向,會真正符合現況嗎?

下週一( 7日),G8國家官員即將在日本召開高峰會,重新審視全球經濟。峰會中可能會討論到目前不停飆高的油價問題,但全球最大產油國沙烏地阿拉伯並未列席。會中可能商討美元的疲軟,旦握有大量美美國庫券的中國也沒有與會。商討AIDS、全球暖化,或通膨問題?八大工業國中,(當然)一個新興國家也沒有,討論這些議題意義何在?

《經濟學人》指出,G8如同領導全球前進步調的組織,但它卻顯得老邁無力。聯合國安理會要求伊朗停止濃縮鈾計畫,但效果不彰。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對各國的約束力也接近支離破碎。原本扮演金融危機救火隊的國際貨幣基金會 (IMF),在信貸危機發生時袖手旁觀,世界貿易組織(WTO)在Doha的談判進展不佳。

當然,有些組織還是非常恰當地扮演著它的角色,比如國際清算銀行。然而在全球問題不斷增加,現今資訊的散佈又如此快速,這些機構對於國際金融事件的反應總是顯得慢半拍又軟弱。或許這個世界需要的是一批新的領導人。

改變的呼聲已經愈來愈高昂。英國首相Gordon Brown與美國財長Hank Paulson,都想要重新設計全球的金融法規。有人則希望能從頭來過,比如美國總統共和黨候選人John McCain提出的民主國家聯盟(League of Democracies),或是亞洲國家組成類似歐盟的「亞盟」。

有許多評論家認為,既然這些國際組織這麼不濟事,要它們又有何用?新興市場的經濟發展不希望有世界銀行來插手,一個內部意見談不攏的安理會又能做什麼?

《經濟學人》認為,評論者們說得固然沒錯,全球的各式組織應該更專注於它們自身所負的任務,但這些組織仍有存在的必要性。

當一個國家發生動亂時,它確實可能需要維和部隊的進駐;或發生金融危機時,可能也需要來自外部的注資。若聯合國安理會或世界銀行不再存在,想必成立類似機構的呼聲會再響起;與其裁撤這些組織,不如想想怎麼讓它們發揮更大的用處。

這也表示,有必要重新了解經濟活動對全球造成的改變。新興國家現在占全球成長的比重超過 50%,其中最有分量的國家,莫過於中國和印度,顯然也需要相應的發言權。想必印度不會樂見永遠都被排除在安理會名單外,中國也不會接受它在 IMF的投票比重竟還不如荷比盧三小國。

但無論如何,目前的環境存在著 3個限制。首先,較好的體系並不能會讓棘手的問題消失。比如較大的G8國家組合並不會自動克服通膨困境,改善過的世界糧食計畫署(World Food Programme)也不可能停止饑荒現象的發生。其次,不管怎麼改變俱樂部的會員規定,都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最後,事情不可能從頭再來過。1945年聯合國剛成立時建立了全新的架構,但時至今日不可能把一切打壞重來,只能將新的大樓建在舊地基上。

比如說G8國家組合。有些人提議將其規模縮小,只讓經濟強權加入:美國、歐盟、中國和日本。雖然想法很有趣,但義大利和俄羅斯不太可能接受。或許擴大編制反而會比較好,比如讓印度、巴西、中國與西班牙加入,同時好心地讓加拿大留下。

關於安理會的政治問題就更過時了。雖然現在 5大常任理事國中,已經沒有人會再行使否決權,但也沒有人想要放棄這個權利。印度、巴西、德國與日本尋求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但遭到同區域的競爭對手杯葛,比如巴基斯坦、阿根廷、義大利與中國。最好的變通方法,可能就是讓這4國成為「不具否決權的常任理事國」,順便再各提供一席給伊斯蘭國家和非洲國家。

至於金融體系方面的協定簡單多了,只要西方國家願意改變就可以。但他們目前還找不到一個夠好的理由。世界銀行的存在仍有其必要性,真正貧窮的地區仍需要它的援助,全球氣候變遷研究計畫也需要它來主導。

對於來說,他們仍需要世界銀行,仍然是被需要的,做為捐贈者或是全球公共物品的支持者,或是進行。原本設立用來觀察匯率的 IMF,其功用比較不明顯,但它可以轉型為監管機構,以國家角度來觀察金融規章。

面對著國際機構的改革需求,富足的西方世界只有一個選擇。若貪戀權力不放,那麼中國和印度終究會組織起自己的小圈圈,只關心自己的利益、只解決自己的問題。但若放棄現有的權力,接納中印的加入,那麼利益將全球共享、問題也將齊力解決。這才是推動世界巨輪前行的最好方法。

fsj 提到...

節能新構想 政院規劃課徵碳稅

* CO2排放量 日本商品將標示
* 開發節能跑車 法拉利也減碳
* 別人喊歡迎 我們吵環評
* 節能新構想 政院規劃課徵碳稅
* 碳稅比能源稅效果好
* 工研院出招 宅配通月省油費兩百萬
* IEA:國際油市吃緊直到2013年

◆ CO2排放量 日本商品將標示

【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 2008.07.06

日本共同社報導,為了讓消費者了解食品生產過程、乘坐飛機等活動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日本政府已召開專家會議,以擬定二氧化碳標識的計算標準和標注方法。

日本的二氧化碳標識,將涵蓋生鮮食品、加工食品、日用品、家具,以及快遞服務及列車、飛機等運輸業,從商品的原料採購、加工、回收所消耗的石油量為基準,確定二氧化碳排量計算標準。這項標識制度的目的在倡導消費者選購低排放產品。



◆ 開發節能跑車 法拉利也減碳

【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 2008.07.06

在環保減碳風潮中,法拉利車廠也在開發混合動力跑車,計畫把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將近一半。法拉利總裁柯德洛向德國媒體表示,法拉利正在研發使用替代能源的跑車,希望由現在到2012年間把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40%。減碳法拉利將以F1賽車的動能回收系統引擎為基礎,使用混合燃料的法拉利可望2015年上市。



◆ 別人喊歡迎 我們吵環評

【經濟日報╱記者 邱展光】 2008.07.07

台塑企業越南河靜大煉鋼廠昨(6)日在千餘位縣民見證下,熱熱鬧鬧地完成動土典禮,邁向建廠階段。但台塑企業雲林大煉鋼廠環評進行近三年,卻卡在二階環評,仍動彈不得。國內外投資兩樣情,讓台塑感觸格外深。

尤其二階環評要求台塑企業必須提出「減碳」措施,更增添這項投資案的變數。

不只台塑雲林大煉鋼廠在台建廠遭環評擋關,連國光石化科技也因為環評問題,被迫捨棄雲林,決定遷移至彰化大城濱海區。

兩大指標性的重大投資案,完全都卡在二氧化碳排放問題。有沒有解,完全要看環評委員、環保人士,及全國百姓對於二氧化碳排放的認定。因為,二氧化碳排放最嚴重的,並非是產業,而是用電。

台灣發電廠發電給家庭、工業等使用,排放的二氧化碳約占總排放量的60%;汽、機車排放量約14%;工業排放的則占19%。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元凶,其實不是來自產業。

經探索後發現,目前「減碳」進行最力的還是工業界,尤其是中油、台塑石化等企業最為積極,因此,「環保人士」以二氧化碳排放問題,全力杯葛新的重大投資案,顯然是師出無名,而且,是找錯對象。

但電是民生、工業必須品,發電廠存在也是必要的。為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讓不是排碳元凶的重大投資案順利推動,此時是否該重新思考,是否要重新啟動核能發電呢?



◆ 節能新構想 政院規劃課徵碳稅

【經濟日報╱記者何孟奎/台北報導】 2008.07.07

為達成節能減碳目標,行政院規劃從產業結構、交通系統、新能源開發與生活面著手。在推動產業結構調整部分,具體做法包括課徵碳稅、不再補貼能源價格,對於節能減碳績效好的廠商給予部分或全部退稅的優惠,並鼓勵業者在生產過程中致力提升效率。

行政院本周四(10日)將召開節能減碳跨部會議,有關產業結構調整的部分,為提高效率,將訂定二氧化碳排放上限,達不到減量標準者就課徵碳稅。經建會官員表示,有了明確的排放標準,產業會自己調整,未來也可透過市場機制買賣碳排放量。

對於節能減碳績效好的廠商,政府將以退碳稅做為獎勵,官員表示,為了讓節能減碳有實施誘因,減少對企業的衝擊,行政院將擬定租稅優惠獎勵辦法。

有關碳稅的制定,環保署官員說,目前還在立法院審查的「溫室氣體減量法」原本以能源稅為基礎,不過新政府考量碳稅的效果較好,因此考慮改為課徵碳稅,相關單位今(7)日將進一步研議。

官員指出,提升生產效率,是要透過科技方式,讓高耗能產業做好節能,讓每1塊錢的國內生產毛額(GDP)能源消耗量減少,並且提高附加價值。

至於不補貼能源價格,是要落實能源價格合理化。官員說,過去能源價格未全數反映成本,由中油、台電等國營事業吸收,新政府的原則是要充分反映成本。

另外經建會也研議,要求各縣市政府降低路燈照明亮度,以全台大約140萬盞路燈計算,預估一年可省下10 億元;此外,行政院也考慮在各大商圈擴大實施限制空調溫度等措施,以節約能源。

再生能源方面,官員說,未來將積極開發非化石能源,如德國發展風能和太陽能、法國發展核能、荷蘭發展風能,目前談取代石油仍言之過早,但擁有領先技術,也是台灣應該努力的方向。在生活方面,經建會則有「綠色建築、低碳城市」的規劃。

【記者蘇秀慧/台北報導】行政院長劉兆玄昨(6)日表示,8月底前行政院會提出具體的「節能減碳方案」,包括產業結構如何調整、節能產品的開發、加強推動大眾運輸系統等,「整個內閣會動起來」,這項計畫也會反映在下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裡。

劉兆玄指出,他已指示各部會務必在8月底前,就提出具體的節能減碳方案。他強調,國家發展首重兩項資源,一是人力資源,這部分他已請各部會加強人力資源培育;另一項就是節能減碳,這也是內閣未來的施政主軸。



◆ 碳稅比能源稅效果好

【經濟日報╱記者何孟奎/台北報導】 2008.07.07

政府考慮課徵碳稅以節能減碳,學者認為,碳稅比能源稅更能達到減碳效果,對經濟成長衝擊也相對較小,不過課徵碳稅須有完整配套,才能降低對經濟成長率的衝擊,政治上也較具可行性。

中央研究院經濟所研究員梁啟源表示,能源稅是針對廣義能源來課稅;碳稅則針對燃料的含碳量課稅。例如汽油、柴油能源稅的費率最高,燃料油、煤油費率較低,如果依財政部版本計算,汽柴油費率35%,燃料油才4%;但若依碳稅計算,汽柴油與燃料油的費率一樣,兩種計算結果不同。

梁啟源指出,課徵碳稅是比較好的方式,不過政府須有配套,以及減稅措施,並且有效運用碳稅,可以沖銷對經濟成長的影響,新政府除了競選政見中提到的減所得稅、貨物稅等做法,對於減碳效率高的廠商,也應該提供租稅優惠的誘因。

梁啟源說,他曾針對碳稅、能源稅進行經濟影響評估,如果依能源稅計算,碳減量效果9%,加上退稅後,對經濟成長率影響是負0.57%;如果用碳稅,碳減量25%,可能拉低1.12%的經濟成長率,不過加上減稅效應後,對經濟成長率只影響負0.67%。



◆ 工研院出招 宅配通月省油費兩百萬

【李宗祐/專題報導】 2008-07-07 中國時報

油電價格齊漲,各行各業展開節能省錢大作戰。工業技術研究院服務業科技應用中心經理王茂榮指出,最近委請工研院協助節能減碳的公司機構明顯增加,經協助後,有宅配業每月足足省下二百萬購油費,辦公大樓電費更從三百萬元降為二四○萬元。

工研院服務業科技應用中心代主任郭儒家指出,節能減碳必須「因地制宜」,透過資通訊監控系統,依天候、建築設計、內部調控、營業狀況(來客數)與油電價波動五項參數,分析設計出不同節能方案,協助企業主有效控管營運支出。

全家便利商店是工研院協助對象之一,目前已陸續在六家分店採用智慧型節能系統,計畫今年擴大到五十家分店。全家便利商店協理吳勝宏指出,六家分店經過半年到兩年的長期驗證,單店平均可節省一○%以上電費,若全國二千多家分店全部採用,預估每年約可節省八百萬度電,相當於六座大安森林公園、近五五四二噸二氧化碳吸收量。

工研院估算,智慧型節能系統每套約十萬元,便利商店投資安裝,依現行電價,約四至四年半就可以從節省電費「賺回來」;七月電價調漲後,回收期可再提前半年到一年,預料將吸引更多便利商店加入節能減碳。

台灣宅配通靠工研院研發的「全溫層物流系統」,在三年內虧為盈。台灣宅配通業務本部部長周政雄指出,現有車隊達七百輛,依傳統冷凍櫃設計,光是設備投資就要二億五千萬元;每個月冷凍設備耗費柴油成本達二一○萬元,支出龐大。改採特殊蓄冷保鮮技術研發的「全溫層物流系統」,不但省下車隊冷凍櫃建置成本七千萬元,蓄冷設備每個月電費僅九萬元,每個月光是油費支出就可節省二百萬元,全年油費節省超過二千萬,也減少排放二百萬噸二氧化碳。

樓地板面積達十萬坪的遠東世紀廣場(廠辦大樓)找工研院進行環境評估及能源使用診斷,先從空調設備著手改善,每個月空調電費從三百萬元降到二四○萬元,接下來計畫委託工研院診斷照明與公共用電節能。遠東世紀廣場主任委員邱富如評估,每年可節省一五二萬度電費支出,減少排放二一四○噸二氧化碳。

最特別的是,遠東世紀委託工研院進行節能源減碳,所有設備改善費用全由工研院負擔,但遠東世紀從每個月省下的電費攤提一定比例,回饋工研院。

郭儒家指出,這是目前新興的「節能服務營運模式」,業主僅須簽約允諾,節能設備建置完成後,由若干年內節省的電費中,依比例與技術服務公司分享(抽成),合約期滿後,不必再提撥任何費用支出,達到雙贏目的。

隨著高價能源能時代來臨,郭儒家預測,「節能服務營運模式」將成為最熱門的服務業之一,而除了廠辦大樓商機,辦公大樓和集合式住宅大樓也是「節能服務營運模式」的潛在客戶,「錢」景可期。



◆ IEA:國際油市吃緊直到2013年

【陳穎柔/綜合外電報導】2008-07-07 中國時報

國際能源總署(IEA)署長田中伸男日前指出,國際油市吃緊狀態預料將持續到2013年。而英國石油公司(BP)最新一期《世界能源統計回顧》年報上周出爐,顯示去年全球原油產量寫下2002年以來首度下滑紀錄,肇因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減產。

上周五國際原油價格自前日創紀錄油價走跌,原因是伊朗表示已對停止擴大發展核計畫要求有了建設性回應。伊朗的回應可望舒緩以色列已準備要攻擊伊朗核設施的憂慮。伊朗是OPEC第二大產油國,以伊衝突恐怕導致伊朗原油減產。

以伊衝突 上周油價破146美元

上周四因中東情勢可能惡化,紐約原油價格盤中衝上創紀錄的每桶145.85美元,倫敦油價更是一度站上每桶146.69美元,隔日因情勢可能改觀而跌價約1%。

根據BP《世界能源統計回顧》,2007年全球每日原油產量比前年短少0.2%,為8,150萬桶,同年,全球原油需求量增長1.1%,與最近10年平均年成長率1.4%相差不遠。

田中伸男指出,國際油價將在2009與2010年之交較當前水平略為走低,因為可預見原油供應量將因新的產油地開始營運而增加,但預料供應量之後會下降,在需求量持續上升的情況下,油價勢必回升,以開發中國家的原油需求量成長最為驚人。

油價飆漲 來自全球供需緊繃

根據田中伸男的觀察,俄羅斯等一些國家正在對外商課重稅,他認為此舉將阻退投資人。田中伸男認為,有些國營石油公司應該將部分營收回饋社會並用以投資原油生產。就石油消費面而言,田中伸男反對調降石化產品稅負,因為這樣是對力抗浪費的行動釋出錯誤訊息。 BP首席經濟學家呂爾(Christof Ruehl)上周在世界石油大會上表示,最近幾年全球原油庫存沒有太大變化,一直維持在1.24兆桶水平之上,預計在2048年底前可滿足全球總體需求。呂爾指出,政治因素使得全球原油產量目前難以在短期內大獲提高。

呂爾表示,目前油價飆漲主因全球原油供需關係緊繃,投機行為也是推高油價的原因,但並非帶動國際油價上揚的根本因素。

fsj 提到...

油價暴漲 美國受益最大? 新能源保江山

* 油價暴漲 美國受益最大?
* 油價帶動高通膨 全球民眾皆苦
* 進口物價飆漲 吃掉上半年出超
* 家外食物漲幅達10% 18年來單月新高
* 痛苦指數飆高 恐破27年紀錄
* 物價年增逼近5% 主計處:第4季有機會走緩
* 物價問題 政府應積極應變
* 油價補貼 助長社會不公
* 制訂完整能源政策 不能再拖
* 新能源保江山 減貧戶全球最高

◆ 油價暴漲 美國受益最大?

【聯合報╱編譯朱小明/報導】 2008.07.08

國際油價不斷飆升,究竟是因為供需定律,還是另有玄機?最大的得益者是誰?除了石油輸出國、參與期貨交易的金融機構和投機客,西方的石油公司以外,由於美元是石油交易的主要結算貨幣,油價暴漲的最大得益者,其實是石油進口大國美國。

油價暴漲誰之過,也許是羅生門,諸多原因包括原油供需平衡脆弱、美元貶值,以及無庸置疑的市場投機炒作。許多專家都認為,國際油價已達瘋狂地步,油價中的金融因素遠遠超過了商品因素,借助各種衍生工具推高價格的資金力量,才是原油價格飆升的真正原因。

美國經濟學家克魯曼指出︰全世界都在努力地生產美元能夠購買的商品,而美國則負責「生產」美元,利用其核心貨幣提供國的地位,以印刷品的價格換取石油。

美國可說是最近金融風暴的始作俑者,去年夏天爆發的次貸危機引起全球金融市場動盪,美國不僅沒有懲罰肇禍的華爾街業者,反而注入大量流動資金來挽救陷入危機的金融機構,並不顧通貨膨脹的壓力而連續減息。美元匯率持續疲弱,以美元計價的原油期貨因此掀起投機風潮,把油價炒到天價。

有分析認為,美元的氾濫和貶值,可能是企圖透過美元發動一場全球金融戰,來轉嫁美國的經濟危機。次貸金融危機以來,全球商品市場、農產品價格和油價猛漲,通貨膨脹嚴重,美國的養老基金、金融炒家、石油巨頭和國際糧商,趁機通過金融衍生品市場輕鬆獲取暴利。

有資料顯示,過去一年大約有超過2600億美元(台幣7.9兆)的投機基金湧入了商品期貨市場,比2003年成長近20倍。這2600億美元的投機資金斬獲5兆美元(台幣152兆)利潤,其中有至少一半的資金轉戰原油期貨。

同時,高油價和美元貶值打擊到中國、巴西、印度和俄羅斯等金磚四國,美國向這些地區輸出通貨膨脹,奪回了四國從美國拿走的美元財富。而石油輸出國賺到的油元多投資於美國資本市場,又讓美國政府從石油漲價中,間接受益。

更有分析認為,美國總統布希的白宮歲月所剩不多,油價暴漲也許是他在下台前為利益集團謀取的最後福利。趁著各方看好油價後勢必漲,已經賺飽的利益集團,可在油價泡沫破滅前趁機抽腿。

※ 是哪位「經濟殺手」這麼厲害?可以操控全球市場

* 經濟殺手的告白(時報/ISBN:9571345849)
* 美利堅帝國陰謀-經濟殺手的告白2(時報/ISBN:9789571347981)



◆ 油價帶動高通膨 全球民眾皆苦

【林上祚/綜合報導】2008-07-08 中國時報

油價持續飆高導致全球物價持續上漲,讓全球民眾苦不堪言,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創下十六年來新低,歐洲央行為抑制物價上漲升息一碼,歐洲民眾除了面臨物價上漲,還得面臨房貸利率走揚,印度、泰國、越南等新興市場,為了避免高物價傷害窮人,紛紛祭出禁止糧食出口的禁令。

國際貨幣基金會(IMF)理事長史卓孔恩(Dominique Strauss-Kahn)警告,如果油價與糧食價格持續上漲,將導致部分國家出現糧荒,不利於全球穩定,事實上,根據IMF統計,今年油價持續飆漲,已經導致七十二個國家貿易收支出現惡化。

高油價導致部分國家政治動盪,已經在部分亞洲國家看到,泰國、馬來西亞、巴基斯坦等國,最近的政治動亂有部分原因與通膨走揚有關,高油價已經在歐洲、韓國等地,引發卡車司機示威,玉米等穀物價格飆漲,更在墨西哥、埃及等地引發民眾示威。

高油價對於出口導向的亞洲國家,衝擊尤其明顯,韓國六月物價上漲率創下近十年新高,達五.五%,韓國央行日前也調降今年經濟成長率目標,從原本六%大幅調降為四.七%,高物價已經讓南韓李明博政府支持度明顯下滑。

為了抑制物價上漲,韓國政府日前祭出措施,公務車根據車牌號碼,改成單雙日分開上路措施。

中國大陸總理溫家寶日前表示,打擊通膨是中國政府今年施政首要目標,大陸今年物價持續上漲,今年前五月物價上漲率達八.一%,要達成四.八%的通膨目標難度頗高。

印度六月通貨膨脹率高達一一.四二%,創下十三年新高,印度政府為避免高糧價傷害廣大窮人,日前祭出玉米出口禁令,今年十月十五日之前,玉米將停止出口。印度央行六月才宣布調高放款基準利率二碼達八.五%。

由於台灣去年電子業出口成長動力,絕大多數來自於中國、印度等新興市場,高通膨引發的消費緊縮效應,已經讓台灣電子業需求蒙上陰影。



◆ 進口物價飆漲 吃掉上半年出超

【經濟日報╱記者陳美珍/台北報導】 2008.07.08

高油價與高物價「吃掉」了貿易出超,財政部統計處昨(7)日公布6月出進口貿易統計,上半年受全球原物料與油價高漲影響,出口成長增幅小於進口,導致上半年累計出超只有79.9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縮減24.5%。

根據統計,6月單月出口總值243.5億美元,再創歷年單月新高紀錄;進口總值則達228.6億美元,是歷年單月次高紀錄。出、進口增幅分別達21.3%與22.5%。6月單月出超14.9億美元,較去年同月增加0.7億美元,增幅4.9%。至6 月為止,我國已連續28個月呈現出超。

財政部統計處指出,上半年的出口總值累計1,345.3億美元,進口總值累計1,265.4億美元,出口增幅較去年同期成長18.1%,進口增幅則達22.4%。進口增幅高於出口的因素下,今年上半年的出超只有79.9億美元,與去年同期105.8億美元相較,出超縮減約26億美元,減幅約二成五。

財政部統計處表示,進口增幅較出口增幅擴大,主要是受全球原物料與油價高漲影響,以致出超金額減少,但我國的出口貿易近年屢創新高,單月出口總值增幅都出現二位數成長,顯示我國對外貿易力道仍然十分強勁。

今年上半年我國貿易出口總值達1,345億美元,主要是對亞洲地區出口增加21.6%,特別是對大陸與香港、東協六國與韓國、印度。其中對印度出口成長最大,高達57.1%;但我國對外貿易仰賴香港與大陸日深,依據統計,上半年對香港與大陸的出口總值合計549億美元,占全部出口市場總值40.8%。

主要的出口貨品以精密儀器、鐘錶、樂器、光學照相、計量與醫療器材的出口金額成長最多,6月單月出口值雖只有23 億美元,但出口增幅高達65.7%。統計處說,精密儀器的出口大宗為液晶裝置零件,單月出口值為12.45億美元,主要出口市場是大陸。



◆ 家外食物漲幅達10% 18年來單月新高

【聯合報╱記者許玉君/台北報導】 2008.07.08

外食族注意!主計處昨天公布六月熟食、冷熱飲等食物價格節節高升,年增率高達百分之十,是近十八年來單月新高。

因應快速升高的惡性通膨趨勢,未來可能有越來越多上班族要帶便當,少外食了。

物價驚驚漲,不僅日用品價格直線上升,外食族最常光顧的家外食物漲幅更驚人,改寫民國七十九年五月以來的紀錄。

主計處官員說,七十九年四月的家外食物價格年增率高達百分之十點一八,比今年六月還高;但當年的經濟景況可是「台灣錢淹腳目」,股市一度攀上萬點,相較於今年,是天壤之別。

主計處表示,家外食物範圍極廣,舉凡民眾在外購買的熟食、冷熱飲等,都是漲價幅度逼近一成的家外食物。

官員強調,家外食物的漲價原因主要是食材、燃氣價格都上升,國際大宗穀物價格居高不下,家外食物價格想要走緩,機率恐怕不大。

主計處第三局科長吳昭明說,九十五年初到今年六月,國際大宗穀物的價格幾乎都呈倍數成長,像小麥漲了一點五倍、黃豆一點六倍、玉米二點三倍,稻米也有一點五倍的漲幅,短期內仍看不到漲勢趨緩的可能。



◆ 痛苦指數飆高 恐破27年紀錄

自由時報 2008.07.08

〔記者王孟倫/台北報導〕萬物皆漲、民生痛苦指數飆高!「痛苦指數」(Misery Index)是將消費者物價上漲率和失業率加總,若以主計處的預估數據來看,今年痛苦指數將高達七.二,創下二十七年來、即第二次石油危機以來的最高紀錄!

國際上對「痛苦指數」之衡量並無一致性規範,一般是以物價上漲率與失業率的變化,來衡量各期間景氣波動對民眾生活的影響,以供判斷經濟痛苦的程度。

指數由五上看七.二

根據主計處的統計資料顯示,我國從二○○○年到二○○七年,由物價上漲率與失業率加總的「痛苦指數」,平均數為五;而受到全球通膨劇增影響,今年我國的痛苦指數,將大幅擴張到七.二,這也將是一九八二年以來的最高峰。

今年的痛苦指數將創下二次石油危機以來,最嚴重的一次,主要原因是物價上漲率持續飆高,光是今年六月份,上漲率就高達四.九七%。

物價上漲壓力勢難擋

此外,主計處原本預估二○○八年全年物價上漲率三.三%,但由於昨天最新公佈的今年一到六月物價平均上漲率已高達三.九%,今年下半年在油電雙漲的衝擊下,物價上漲壓力勢必更高,並拉高全年物價上漲率。

因此,從目前趨勢來看,主計處未來勢必上修調高今年物價上漲率,今年痛苦指數只會向上攀升而不會縮減。



◆ 物價年增逼近5% 主計處:第4季有機會走緩

中央社 2008.07.08

行政院主計處公布,6月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年增率4.97%,由於7月電價又上漲,官員不否認國內物價壓力將更為沈重,要直至第4季因基期比較關係才會走緩。

主計處第三局科長吳昭明表示,6月CPI年增率為4.97%,代表物價長期趨勢的核心物價6月年增率3.7%,更創下1996年4月以來的新高;躉售物價指數 (WPI) 年增率更高達9.86%。

吳昭明說明,6月CPI年增率4.97%,主要是受到6月初的豪雨造成農損,再加上5月底汽柴油價格調漲,進一步細分,食物類影響比重占3.06個百分點、油料費占0.79個百分點,二者合計影響物價比例高達3.85個百分點。

他說,全球物價都面臨大宗物資價格上揚影響食物類價格的問題,國內主要農工原料靠進口,也因此今年物價會較以往更嚴峻,但在亞洲四小龍國家中,台灣算相對和緩。

不過,國內油價5月底解凍上揚,7月及10月電價也上漲,吳昭明不否認這恐將加重國內物價壓力,但強調主計處會更細部考慮電價調漲組距對物價的影響。

吳昭明表示,依目前情況觀察,國內物價可能要至第4季才有機會走緩,因為去年第4季比較基期高,主計處會密切觀察廠商轉嫁情況。

據主計處統計,今年6月較去年同期漲幅顯著項目包括香蕉大漲173.9%、木瓜71.88%、沙拉油及調理油68.89%、芒果56.25%、吳郭魚49.01%。

但另一方面也有下跌項目,例如影像儲存記憶卡下跌29.71%、行動電話24.41%、馬鈴薯22.89%、西瓜22.88% 、影碟機22.26%。



◆ 物價問題 政府應積極應變

【彭漣漪/新聞分析】2008-07-08 中國時報

在油價推升之下,物價這幾個月快速飆高,儼然已形成全面性的世界危機。馬政府在競選時期的思維是創造經濟成長動能,上任以來也是採取穩定物價、創造經濟成長的「雙腳並進」策略。但物價這兩個月以來惡化之快,恐怕不容馬政府按原計畫行事。

通貨膨脹問題已在海地等多個國家造成政治危機,不僅暴動頻傳,更因此有執政黨被迫下台。南韓總統李明博聲望跌得這麼快,處理物價問題不當所引發民怨是關鍵。越南政府則因為一開始誤判物價問題的嚴重性,結果超過兩成的物價成長率,已造成經濟上全面性的災難,股價重挫、外資逃離,要面對為時已晚。

民進黨政府凍結油電價格,留下超級爛攤子,新政府為體恤民眾,調漲油電價格都打了折扣。不少經濟學者認為,這固然可見新政府用心良苦,但應該只能做為短期過渡做法,不是長久之計,交由市場機制自然調整,才是長期正確的做法。

包括中國等不少亞洲國家,政府也以補貼油電價格暫息民怨,但結果顯示,最後還是擋不住物價,必須調漲。除了對弱勢族群,其他的各種補貼,其實都只是用油電少的人補貼用油電多的人,企業大戶、開大車的富豪得利最多,包括計程車補助等措施,表面上可搏得一些民眾短暫的感謝,但長期而言,不但造成不公平,也無法達到節約能源的目的,當擋不住洶湧的物價時,政府卻往往因之前的補貼而失血過多,無力照顧真正弱勢者,結果更引發社會動盪。

未來政府必須花更多的力氣穩定物價─方式不是想更多補助措施,而是應重新思考資源的利用。為創造經濟成長率急急推出的擴大內需方案,現在看起來反而不是當前最急的事,物價問題才是燃眉之急。 雖然新政府被考試監察院人選、黨政協調弄得焦頭爛額,但物價是更緊急、更迫切、影響更深遠的問題,政府應有更積極的作為。



◆ 油價補貼 助長社會不公

【洪兆武/高雄市(金融業)】 2008-07-08 中國時報

據報載中油主管指出,為了穩定物價,政府祭出多元補貼方案,將使中油今年虧損高達八五○億,占其資本額的三分之二。

如果說中油的虧損來自於補貼,我們不禁要問,這些補貼都補貼給誰了?又為何要補貼?從五二○之後油價也漲了兩次,民眾也沒有享受到補貼的效果,如今中油說下半年還要繼續虧損下去,是不是意味著油價還要漲,中油將漲價拿來補貼給特定機構,這是不公平的政策應該要檢討。

既然高油價趨勢避免不了,政府就必須找出對策,一方面積極的尋找替代能源,一方面倡導如何減少用油。例如推動無車日運動、優惠搭乘大眾運輸系統、推廣自行車運動風…等。

政府不能坐以待斃,讓高油價吃光經濟成長,不能讓汽油繼續將環境汙染,不能毫無作為讓油價漲、物價跟著漲,再這樣到時民眾受不了,一定會走上街頭抗議無能政府,讓大家的生活變得更加困苦。



◆ 制訂完整能源政策 不能再拖

【顏瓊玉/特稿】 2008-07-08 中國時報

節能減碳措施,台灣並沒有繳白卷,舊政府時代已經祭出補貼,鼓勵民眾使用液化石油氣(LPG)汽車,不過,再多的補貼獎勵,都只是治標不治本,要迎戰高油價時代,制訂全面的能源政策才是可長可久的利器。

日本政府可以限制商家營業時間以達到節能減碳目標,原因在於日本早在一九七九年即通過《能源使用合理化法》,二十餘年來,就提升能源使用效率頗有助益。

因應《京都議定書》上路,日本政府又於二○○二年完成《能源政策基本法》的立法,這是一部上位法,不管誰執政,必須依法提出能源供需的長期整體計畫,確保經濟永續發展。

南韓起步稍晚,但南韓政府已經做了「最壞打算」,分別就油價一百五十美元及一百七十美元制訂出兩套危機因應辦法,清楚告訴人民,當油價一百五十或一百七十美元時,經濟成長率可能下滑多少,你的生活可能因政府提出何種因應對策而受到影響等。

台灣目前不受《京都議定書》約束,但台灣不可能自外於國際,環保人士屢屢發出警訊,警告台灣政府,如果繼續放任產業在排放二氧化碳上毫無節制,可能受到歐盟等其他簽訂《京都議定書》之國家的相關制裁。

台灣需要完整的能源政策,但油價就要站上每桶一百五十美元了,《能源稅法》、《溫室氣體減量法》等相關基本能源立法仍附之闕如。G8高峰會正在如火如荼召開,如何因應高油價代即是其中議題,能源問題已被世界最進步八個國家視為當前最嚴峻課題,台灣不能還只停留在討論油價如何浮動、運輸業者如何補貼枝微末節之上。

※ 政策、政策,沒大刀闊斧的魄力,很難拉動所有的人。



◆ 新能源保江山 減貧戶全球最高

【謝錦芳/專題報導】 2008-07-08 中國時報

雲南玉龍雪山下美麗的麗江古城是納西族的故鄉,納西族人世代務農為生。近年在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輔導下,村民以太陽能與沼氣做為新能源,婦女們不必再上山砍柴,家戶平均所得比六年前成長了二倍,同時也保住了美麗江山。

「村民們改用太陽能與沼氣做為能源,以行動證明經濟發展與環保可以並行。」任職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The Nature Conservancy,美國財長鮑森先前曾任主席)的納西姑娘和繼珍說,這對保護美麗森林有很大幫助,否則五十年後,這些森林都禿頭了。

麗江古城用太陽能 保住森林

納西族目前約三十萬人,傳統上納西婦女要上山砍柴,同時養兒育女、負擔家務。納西族男性則非常好命,農暇時抽著水煙或拉琴,不必做家務。

納西族人張成貴世居麗江附近的美泉村,種植果樹為生。他說,六年前遇到來自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的蕭老師,才知道安裝太陽能熱水器與沼氣設備有很大的好處。在該協會與政府補助下,他採用了新式能源,婦女每年省下約一百天到山上砍柴的時間,空出來的時間可以去賺錢。

納西族每戶一年多賺一萬元

張成貴說,若以每天工資五十元人民幣計,每戶人家一年可以多賺一萬元人民幣。目前村裡一個中等家庭的平均年收入可達三萬元人民幣。

走進張成貴的四合院,庭院裡種植許多景觀盆栽,還有結滿果子的櫻桃樹。張成貴自豪地說,他是全村第一個用太陽能與沼氣的示範戶,現在打開水龍頭就有熱水;以前是要燒很多木材才能準備洗澡水。沼氣則用來煮飯,如今所得是六年前的三倍,生活也改善了很多。最初村民們沒有意願安裝這些東西,在他的解釋下,全村慢慢都裝了。

全村四人上大學 示範戶占二個

張成貴五十二歲,一雙兒女都上了大學,全村有一百人,至今只有四個年輕人上大學,他們家就有二個。張成貴說,收入增加了,才有辦法讓孩子上大學。接下來,他最大願望是讓孫子也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為避免雲南美麗的森林被砍光,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自二千年起在雲南地區推廣另類能源計畫,從少數民族村落開始,迄今已有一萬二千多個家庭採用先進的太陽能與沼氣設備。村民們不再燃燒木材,空氣品質大幅改善,也減輕對婦女健康的威脅。更重要的是,也保住了森林。

雲南是大陸第三窮的省份,但以張成貴為例,因為使用新能源,生活大幅改善,收入倍數成長,這是他過去做夢也想不到的景況。

依世界銀行統計,中國大陸的貧窮率近年來大幅下降,每日所得在一美元以下的窮人,一九八一年高達七成四,二○○四年已降至一成五,降幅非常顯著。

第三窮省份 發展經濟兼顧環保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指出,中國自一九七八年改革開放以來,有三個很大的進步,首先是經濟高速成長,最近三十年中國經濟總量以每年接近十%的高速成長,三十年來人均GDP增長近四十二倍,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沒有先例。

第二個成就是人民生活水準提高,三十年來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長了三十四倍,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長廿七倍。第三個成就是降低貧窮,以世界銀行的減貧統計,自一九九○年至二○○二年間,全球減貧人數有九成在中國實現。

三十年來,中國經濟快速成長,由於忽略環保,沿海發展較快地區的環境因此遭到破壞,空氣和水都變髒了,生活品質也變差了。位於偏遠內陸的雲南少數民族反而後來居上,採用新式能源,出現令人驚豔的跳躍式成長,不僅家庭所得大增,也實現了環保的理想,難能可貴。



◆ 領袖忙消滅恐龍?電影拿峰會搞笑

【楊明暐/綜合報導】2008-07-08 中國時報

正當八大工業國(G8)峰會在北海道洞爺湖召開之際,一部日本怪獸電影《吉拉拉的逆襲》也在北海道上映,而洞爺湖高峰會更被刻意編入劇情。片中,布希、布朗和薩科奇等國家元首皆有令人噴飯的表現。

《吉拉拉的逆襲》是日本怪獸電影中最新的一部,其劇情荒誕不經,演員演技呆板,怪獸則由真人穿橡皮衣假扮,和歷來「嘎吉拉」系列電影如出一轍。

不過,《吉》片的靈感倒是來自洞爺湖峰會。片子裡,頭部呈菱形,長有一對乒乓球觸角的太空恐龍吉拉拉,在峰會期間降臨,並在洞爺湖附近一座城市撒野。被困在洞爺湖的各國領袖決定將牠消滅,希望贏得民眾的讚揚。

《吉》片除了大家熟悉的低科技特效,也展現日本人對其它種族所持有的成見。片中的美國總統狂妄自大,英國首相非常在意自己國家的榮譽和聲望,而法國總統在整部片子裡大多光著屁股,和他的日語女口譯在床上鬼混。

飾演美國總統的外籍演員,說話帶加拿大口音,英國首相由一位美國人扮演,加拿大總理則是一名義大利人。另外,各國領袖的名字也做了些更動,法國總統尼可拉斯.薩科奇被改為艾斯卡果.薩科奇,俄羅斯總統名叫史卓加諾夫.普丁,英國首相布朗則被改名叫「肉餅布萊曼」。

片中的日本首相並非現任的福田康夫,而是去年因腸胃疾病請辭的安倍晉三。片子從頭到尾,安倍不斷放屁,且不時離席上洗手間。

法國的薩科奇在勾引其女口譯時說:「妳是我的凱旋門,我是妳的艾菲爾鐵塔。」英國的肉餅布萊曼首相在瞧見吉拉拉後說道:「的確,日本是個眾神的國度。」

《吉拉拉的逆襲》是由與松竹電影公司製作。片子於5日在北海道札幌市上映,預訂26日在日本全國上映。

fsj 提到...

從G8領袖吃魚子醬談糧荒到瑞典2020無油國

* G8領袖 邊吃魚子醬邊談糧荒
* G8達成共識:2050年 全球碳排放量減半
* 美國剝奪全球財富 弱美元引發通膨 中國損失最大
* 瑞典的2020大夢 打造世界第一個無油國

◆ G8領袖 邊吃魚子醬邊談糧荒

聯合新聞網 2008/07/08

八大工業國領袖齊聚一堂討論援助非洲窮國和全球糧食危機,如此艱鉅的工作一定讓他們飢腸轆轆,所以更能胃口大開的享用東道主日本準備的八道菜盛宴,大啖魚子醬、暢飲香檳和日本清酒。

18種高檔食材上桌!

魚子醬、海膽、京都牛、絨螯蟹湯、黑松露小羊排、名酒、夢幻甜點...

英國獨立報報導,當升斗小民為開門七件事樣樣漲價傷腦筋時,以及英國首相布朗敦促請英國人不要浪費食物後的24小時,在北海道洞爺湖的G8高峰會餐桌上絲毫嗅不出糧食危機,八國領袖和夫人所享受的美食含有18種高級食材。開胃前菜是魚子醬、煙燻鮭魚、海膽、洋蔥穌、百合等。

第二道菜更是宛如盛宴,在竹葉裝飾的扇型盤子上擺著八樣美食,包括京都牛肉鍋、麻醬拌蘆筍、鱷梨鮪魚丁、煮蛤蜊、紫蘇番茄蛤蜊湯、蓴菜鰻魚、醬汁蝦、鰻魚牛蒡卷、甘藷、香煎刺鰭魚。

接著上桌的是日本絨螯蟹湯、焗雪斑,主菜是以牛奶餵養的小羊排配黑松露、松子油醬汁等。最後的「G8夢幻甜點」,是咖啡和蜜汁蔬果。搭配這些美食的有 Le Reve grand cru/La Seule Gloire 香檳、磯自慢清酒、以及來自法國的 Corton-Charlemagne、美國加州的 Ridge California Monte Bello、和匈牙利出產的 Tokaji Esszencia 等名酒。

八國領袖的工作午餐比較簡單,包括蘆筍松露湯和杏仁油毛蟹配青橄欖醬、釀雞腿,咖啡、乳酪、小蛋糕等。

非洲人還在餓肚子!

高峰會動員60位廚師花170億,夠買1億頂蚊帳,讓非洲人民遠離瘧疾...

要照顧多國領導人的口味不是件容易的事,日本共動員了60位廚師,主廚是日本首位獲得米其林評鑑一顆星的中村勝宏,帶領來自北海道地區和東京各大頂尖飯店的廚師承擔烹飪任務。

諷刺的是,在大啖美食之餘,美國總統布希按照日本習俗,在竹子掛許願紙條,許願的是「希望全世界不再有暴政,不再受飢餓和疾病之虐」,英國首相布朗也許願全世界不再有恐怖主義和貧窮。

舉辦這次八大國峰會耗資2.85億鎊(約台幣170億),這筆款足夠購買一億頂蚊帳,讓非洲人民避免感染瘧疾。英國政論家指出,花這麼多錢辦高峰會,八國領袖最好拿出一點成績來。

※ 他們對不能挨餓,這樣尊貴的、榮耀的、至高無上的大腦,才能擬出完整的配套方案。知道為何要拍出那部電影吧?



◆ G8達成共識:2050年 全球碳排放量減半

中央廣播電台/黃啟霖 2008/07/08

這次在日本北海道召開的八大工業國家高峰會,有關氣候問題的最大焦點是希望達成一項長期目標,也就是「到2050年前,讓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半」,八國元首已經在8日的會議上,基本達成一致,將承認減少碳排放的重要性,並且呼籲新興經濟體認可這項目標。

在八國會後發表的宣言中,要求「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的所有簽約國,都支持這項目標。

擔任會議主席的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在北海道洞爺湖舉行的第34屆峰會會議後的記者會上指出,八國元首已經達成一致的看法,確認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到2050年為止,比目前減半」這項長期目標和理念。

福田表示,如果沒有其他二氧化碳主要排放國的貢獻,將無法達成這項目標。他表示,9日將強烈呼籲中國和印度等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國,也削減排放量。

G8發表的環境和氣候變化宣言中表明,為加速開發地球暖化對策的基礎和應用技術,G8在今後數年內,將經由政府的直接投資,每年總共投資100多億美元的資金,進行研究開發,並透過各種措施將應用技術商業化。

在削減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長期性目標方面,去年德國主辦的峰會曾經認真檢討,「在到2050年為止,將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半」的建議上,達成協議。在本屆的峰會,歐洲國家主張,應該對明確的長期目標達成協議,率先採取行動。但是,美國堅持,如果沒有中、印兩個主要排放國的參加,在削減二氧化碳排放量一事上,將沒有意義,而且形成對立。

在日本努力協調下,八大工業國8日針對地球暖化對策達成一致的看法,這和去年的峰會相比,顯出它有所進展;由「加以考慮」前進到「G8共同的目標」,也有助於為後京都議定書的架構舖路,只不過還沒有達成明確的協議。

包括中、印兩國在內的8個二氧化碳主要排放國,將在9日和G8召開氣候變化的擴大會議,這兩組國家會如何交鋒,受到矚目。

※ 2050... 地球能等到那一天嗎?



◆ 美國剝奪全球財富 弱美元引發通膨 中國損失最大

鉅亨網查淑妝‧台北綜合報導 2008/07/07

美元貶值向全球出口通貨膨脹,變相地掠奪全球財富來彌補美國長期所欠下的巨額財政赤字和貿易虧損。美元作為世界儲備貨幣,美元的海外資產遠遠超過了國內,類似中國這樣的國家,辛苦累積的美元財富正不斷的蒸發。

《香港文匯報》綜合外電報導,據美國財政部公佈,2008年 5月份美國財政赤字達到1659億美元,創歷史單月最高紀錄。布希政府 2月份也預計,2008財年美國財政赤字將達到4100億美元,僅低於2004財年創下的歷史最高紀錄4130億美元。

面對居高不下的財政赤字,美國刻意讓美元貶值,向全球出口通貨膨脹,變相地掠奪全球財富來彌補美國長期所欠下的巨額財政赤字和貿易虧損,包括中國在內擁有大量外匯儲備國家,其所擁有的以美元計價的海外資產急速貶值,損失相當慘重,辛苦累積的美元財富也不斷的蒸發。

而由於應對策略出現偏差,美國次貸危機損失最大的居然不是美國本土,而是中國,中國受損失的不單單是外匯儲備,次貸所引發的全球信貸危機,造成中國的股災,這段期間,股市已蒸發了10幾兆的國民財富,並且錯失了一次金融崛起的機會,成為次貸危機「蝴蝶效應」中損失最慘重的國家。

美國輿論指出,中國和印度等新興經濟體對石油需求增加推高油價,但事實上,中國和印度被迫接受國際高油價,才是這場遊戲的輸家。

分析指出,很多對石油依存度高的脆弱經濟體很可能因為承受不了這種巨大的輸入型通膨壓力而陷入危機,少數石油巨頭和投機者為了滿足獲得巨額暴利的慾望,剝奪了全球老百姓的福祉。

※ 今天報導的補充。



◆ 瑞典的2020大夢 打造世界第一個無油國

文/楊瑪利、王一芝 (更完整內容請詳閱 256 期《遠見雜誌》)

2006年,當全世界都為了油價節節高漲而恐慌、因高爾的《不願面對的真相》紀錄片而憂心氣候變遷時,瑞典總理發表了一個「邁向2020的無油國家」宣言,驚豔全世界。一夕之間,大家對這個北方國家充滿好奇心,難道能源解決方案就在這裡了?一旦完成目標,瑞典將是世界上第一個以替代能源為主的「無油經濟體」。未來輸出全球的淨化科技,更可能是最強盛的國際競爭力。

8月底、9月初的瑞典,已經比台灣的冬天還要冷。走在首都斯德哥爾摩的馬路上,即使有太陽,風吹過來,還是冷颼颼的,下班交通巔峰時段,也絕少有一絲大城市常見的躁動。走在這樣的城市裡,不敏感的觀光客、外來客,可能很難注意到,這個安靜的城市,其實和世界上許多城市不太一樣。 這應該是全世界綠色能源的典範城市了。

(中略...)

瑞典總理:2020年,我們國家Oil-free!

就在2006年,當全世界都為了油價節節高漲而恐慌、因高爾的《不願面對的真相》紀錄片而憂心氣候變遷時,瑞典總理發表了一個「邁向2020的無油國家」宣言(Making Sweden an Oil-free Society by 2020),堪稱驚豔全世界。

包括《英國衛報》《西雅圖時報》、美國《BusinessWeek》及美國電視台NBC等世界各大媒體,都對這個石破天驚的計畫製作了大篇幅報導。一夕之間,大家對這個北方國家充滿好奇心,「難道未來的解決方案就在這裡了嗎?」媒體紛紛發出問號。

一旦完成這個目標,瑞典將是世界上第一個以替代能源為主的「無油經濟體」。

在世人印象中,歐盟是全球最重視環保與氣候變遷的區域,歐洲中的北歐,又是其中的佼佼者,而瑞典,更可能居北歐之冠。


事實上,在綠色能源的使用上,瑞典已經交出了許多世界第一。

根據歐盟統計,永續能源目前已占瑞典能源消耗量的28%,比歐洲國家平均值6%,高四倍多。目前瑞典只有32%的能源來自於石油,比1970年的77%,已大幅降低,石油替代率堪稱世界第一。瑞典也是全歐洲環保汽車銷售最好的國家。

瑞典政府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瑞典就銷售了2萬3058輛使用替代能源的汽車,比去年同期成長了25%,占所有新車銷售的15%。

替代能源車潮的蔓延,也反映在瑞典替代燃料使用量的飛快成長。從2005年瑞典國會通過一項法律,強制國內每年賣出3000噸以上油品的加油站,必須提供至少一種再生燃料。短短兩年間,E85(酒精85%、汽油15%)燃料及沼氣的銷售成長,紛紛創下新紀錄。尤其是成長近三倍的E85燃料。根據瑞典當地石油公司的銷售紀錄,E85燃料在2006年的消耗量,比2005年大幅成長270%,瑞典平均每個人使用生質酒精的數字,已遠遠超過歐洲任何一個國家。

現在瑞典提供E85的加油站,已經超過920個,預計到2009年底應該可以達到2300個,占全國加油站總數的一半。

瑞典也是第一個把沼氣拿來當交通燃料的國家,擁有沼氣車的比例當然是世界最高。「世界上其他地方都沒有沼氣車,這個只有瑞典有,現在奧地利、瑞士和德國,都說要開始做了,」瑞典Biogas董事長卡爾(Carl Lilliehook)說,目前全瑞典的沼氣加油站更已有100家,舉世無雙。

科技研發,把汙泥變沼氣、從木屑煉酒精

一般瑞典人在分析自己國家的DNA時,除了強調重視自然之外,第二個還會提到的就是重視研發與創新。「我們常常是創新者,我們喜歡開創、喜歡研發,例如15年前為了讓市區公車都是環保車,我們就想辦法把廢水處裡廠的汙泥變成汽車燃料,」瑞典最大的瑞典沼氣公司董事長卡爾說。

「以科技來解決問題是瑞典人百年來的傳統,」瑞典前總理環保顧問、目前正忙於籌備明年高爾訪瑞典領取戈登堡年度環保獎籌備事宜的史蒂芬(Stefan Edman)就指出,在替代能源的開發上,瑞典一直執全球牛耳,像是水力,或利用森林裡砍伐後廢棄的木屑,提煉出纖維素酒精供發電用等。

只要看看瑞典能源局一年贊助能源研發計畫有多少,就知道瑞典人多愛研發與創新。在能源領域工作30年的瑞典能源局局長湯瑪士(Thomas Korsfeldt)接受訪問時提到,光他這麼單位每年約贊助400、500個研究計畫,一年經費約15億克朗(約75億台幣)。

「主要贊助再生能源研發,以及提升能源效率的技術,有些計畫一做20年的也有,」他舉例,能源局贊助一個利用人工光合作用產生氫氣的專案已經將近十年,仍只是初步階段,「據說2011年會有初步商業模式出來,但是我們其實也不太樂觀。」

此話一出讓台灣訪客都驚訝地說,未免太久了吧?但湯瑪士可不這麼認為,「雖然能要花20年,但是如果做出來,將是很了不得的。」

事實上,整個瑞典境內,各種能源開發研發案正此起彼落,例如北方極地的恩舍爾茲維克(Ornskoldsvik)小鎮,正投資了440億台幣金額,計畫要在十年內,研發出從木屑生產汽車用生質酒精的技術。

復古未來,無油將是國際最強競爭力

瑞典人很清楚,這是一個石油愈來愈少也愈來愈貴的世界,而替代能源將愈來愈值錢,無油的瑞典人必須緊緊抓住這一波,一方面拯救地球環境危機,一方面增強自己的國家競爭力。

因為全球溫室效應及能源短缺,已經成為足以影響世界政治、經濟和社會動盪的因素。2007年《經濟學人》的年度專刊就報導,最重要的政治問題就是全球暖化。 兩年前由一份英國知名的《史登報告》(The Stern Report),引起歐盟相當關切,內容指出,如果歐盟國家要防止全球暖化,到2020年將消耗1%的GDP,但是如果不著手進行防範的措施,未來將會損失5%~20%的GDP。

2009年即將擔任歐盟主席的瑞典,當然明白全球暖化造成的嚴重性。瑞典環境部環境品質司副司長伊葛朗茲(Lars Ekecrantz)指出,到那個時候,瑞典會把全球暖化放在前五個優先討論的議題,甚至擺在比就業等議題之前。

「如果瑞典能堅持現在的路線,在製造環保車、淨化科技維持世界領先的地位,將會成為模範的經濟體,」環保部幕僚長克麗絲緹娜說。

今日走到瑞典的大城小鎮,常常看著人民騎著腳踏車從身邊經過。走訪瑞典各城市發電廠,發現外面堆放的原料,盡是一堆堆的廢木屑。而廢水處理場裡,也特別撥個空地讓廚餘、有機垃圾堆放,好製造沼氣。

騎腳踏車、燒木頭、做堆肥,瑞典人的生活,好像很復古,但這事實上,也是最未來的。

因為該如何因應沒有石油的未來,瑞典人已經超前許多國家好幾步了。

2020的瑞典會變成怎麼樣?全世界都好奇。

※ 政策,就是要有這種魄力。與石油脫勾才能同時解決能源、糧食與氣候三大問題。話說回來,瑞典也擋不住這一波通膨,但比台灣輕微。

fsj 提到...

商品泡沫價格破滅 股民自保之道

* 商品泡沫 價格面臨破滅
* 油價再重挫 逼近135美元
* 穀物期貨跌停 商品價格重挫
* 斷頭壓力再起 散戶愈攤愈平
* 極度悲觀時 底部就近了
* 股民自保之道
* 八國集團擴大的關鍵何在

◆ 商品泡沫 價格面臨破滅

【經濟日報╱編譯 劉道捷】 2008.07.09

大家都注意食物和油價上漲時,很容易忘了商品價格走勢的另一面,也就是很多東西都在下跌。

例如,從5月至今,CRB現貨金屬分類指數已經下跌12%,原料分類指數已經下跌4%,紡織分類指數已經下跌2%。

連某些農產品的走勢都已經逆轉,小麥和稻米尤其如此,這兩種商品最近才從很高的水準跌下來。

這顯示市場和價格努力發揮力量,新供應開始進場。

商品價格波動、尤其是工業金屬價格波動,反映全球經濟循環走弱。

但大家仍然十分關心食品和能源價格,畢竟食品和能源是消費者最常接觸的東西,也是談話時的重點。

還沒有什麼證據顯示物價波動已波及工資,表示1970年代物價與薪資雙漲的的惡性循環開始,只要沒有這種情形,投資人應該記住通貨緊縮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最近幾周除了石油外,大部分商品價格至少都已經穩定下來,供需關係顯示中期內物價會下跌,到今年底,物價上漲的消息應該會急劇減少,明年應當更少。

分析師說,石油是決定性因素。如果新供應和消耗減少造成油價下跌,其他商品應該會加速下跌,石油畢竟是其他商品生產成本中的一大要素。

如果油價大跌,影響可能相當大,通貨膨脹可能變成通貨緊縮。

這種情勢會自我茁壯,投資人如果採取分散投資商品的長期策略,碰到商品價格普遍下跌時,決心會遭到嚴厲的考驗,因為劇跌最容易使人出脫「長期投資」。

不只看空的市場觀察家擔心物價下跌及其不利影響,連國際清算銀行都在最近的年報中,強調中期內日本式的通貨緊縮可能侵襲全球。



◆ 油價再重挫 逼近135美元

【經濟日報╱編譯陳家齊、莊雅婷/彭博資訊八日電】 2008.07.09

全球經濟衰退的風險可能減少商品需求,國際原油價格8日再重挫逾5美元,黃金、白銀、銅與玉米價格同步下滑。

但石油投資大亨皮肯斯(Boone Pickens)8日接受CNBC電視台訪問時說,油價今年應會在150美元上下盤旋,兩年內會跌到約100美元。西德州輕原油8月期貨下跌4%,在紐約早盤最低跌至135.14美元,比3日創下145.85美元天價下挫逾10美元。北海布侖特原油8月期貨下跌6.3美元至135.5美元,跌幅為4%。

能源與經濟策略研究公司總裁林區說,經濟局勢的壞消息讓投資人對商品投資三思。伊朗與西方政府就核子計畫進行協商對談,也是油價下滑的重要原因,伊朗總統阿馬丁加德表明支持重啟核武談判以化解衝突。



◆ 穀物期貨跌停 商品價格重挫

【經濟日報╱編譯劉道捷/綜合八日電】 2008.07.09

穀物期貨跌停板7日帶動商品價格重挫,CRB指數重挫近3%,創3月以來最大跌幅,8日早盤跌破450點,主因是美國穀物生長前景改善、美元走強與油價下跌。

CRB指數(Reuters/Jefferies CRB)7日大跌2.82%,收盤報459.04,創下3月19日以來最大跌幅,8日早盤續跌2%。

玉米、黃豆、小麥與棉花很多個月期貨全部跌停板;原油期貨在歐洲經濟走軟消息中也重跌4%。

新加坡時間8日下午3時,玉米12月期貨續跌22美分,跌幅達3%,報每英斗7.25美元,沒有停板限制的7月期貨續跌2.9%至6.95美元,比6月底的空前高峰7.65美元下跌9%。黃豆11月期貨下跌23.95美分,報15.3725美元。

美國穀物主要產地中西部天氣晴朗,且本周80%美國主要產地可望降下陣雨,有助於促進穀物成長,供應展望大為改善,上月中西部水災造成的供應不足恐慌不再成為威脅,是穀物食品暴跌的主因。

美國中西部6月發生1993年以來最嚴重水災後,玉米價格暴漲26%,黃豆也躍漲15%。國際油價3日升到每桶145.85美元的天價,主因是以色列與伊朗可能為核能設施發生衝突,破壞中東石油供應。

CRB指數涵蓋的19種商品中,7日有17種下跌,該指數3日曾升抵473.97的空前高峰。

美國農業部7日在盤後發布報告指出,至7月6日止,62%玉米、59%黃豆生長狀況良好或完美,都比前周提高,也促使穀物食品下挫。

西德州輕原油8月期貨7日重挫4%,跌破140美元整數大關後,8日在紐約商業交易所(Nymex)早盤續跌,每桶報138.67美元,比7日收盤價下跌2.70美元。

穀物與原油價格跌勢起因是美元匯率走強,美元反彈降低原物料的吸引力,造成商品價格下跌。但美元對一籃六種主要貨幣加權匯率上漲0.6%後,8日幾乎沒有變化。

分析師指出,美元見底的心理愈來愈濃厚,將來美元匯率會穩定上升。

根據彭博資訊訪調的38位分析師預測,第四季時,美元對歐元平均匯率可能為1歐元兌1.5美元。



◆ 斷頭壓力再起 散戶愈攤愈平

【劉宗志/台北報導】2008-07-09 中國時報

外有全球股市重挫,內有大老呼籲內閣進行改組,台股昨天重挫近四%,面臨七千點保衛戰。這幾天好不容易才鬆了一口氣的股民,再度遭遇追繳、斷頭壓力。有股民忍不住要問:「馬上」哪裡好?

股市被稱為經濟櫥窗,昨天台股已經創下二○○六年十一月以來的近二十個月新低,顯示市場對經濟展望的悲觀預期。而馬政府也認為現在股市下跌是「經濟性因素」,所以國安基金沒有護盤打算,等於也承認是「經濟性因素」讓台股大跌近二千三百點。

不過這理由讓相信「馬上就會好」而住進「套房」的投資人無法接受。投資人謝小姐在四月買進營建股,開始套牢之路,在股票跌了二成多後,還一度進場攤平,想不到該檔股票至今竟跌了四成多。

她指出,國際股市一直跌,台股跟著跌沒話講,但是全球股市是因為次貸、通膨問題在跌,台灣除了這些「外患」因素,內閣才上任一個多月,竟然就有大老出來呼籲內閣改組。

外患已經搞不定了,內憂還一直出現,看來「馬上就會好」要改成「馬上也不會好」了。

投資人的罵聲其來有自,因為自五二○以來,平均每位股民損失金額已超過一般上班族一年薪水,不少股民在昨天台股大跌二八九點後,已再度面臨融資追繳、斷頭壓力。

法人表示,台股自六月最後一周開始出現融資自我了斷與斷頭壓力,上周台股稍有止穩,融資壓力暫歇,但昨天的大跌恐怕讓融資維持率由一四○%附近再度向下探一三○%,融資追繳壓力再起。尤其是部分跌深、高融資的中小型電子、兩岸開放題材股,可能撐不下去了。

※ 政府對於中小企業的著墨似乎不多?別忘了,國內大部分都是中小企業。



◆ 極度悲觀時 底部就近了

【劉宗志/特稿】 2008-07-09 中國時報

近來台股跌不休,投資人心裡最大的疑問就是,指數大跌、小跌、不跌都罷,怎麼我的股票每天都有新低價?其實,就歷史經驗來看,在悲觀氣氛瀰漫、各項指標出現極端值時,台股底部即使未到,也不遠了。

當專業的法人在九千點以上看好台股,不料越買越套,一路跌了二千多點,眼看轉折不來,反倒出現外資喊空台股到六字頭,嚇壞投資人。

也許外資有其專業理由,但是如果是在台股九千點時出面「勸退」投資人,豈不更令人佩服得多?

面對這波台股險惡的跌勢,慘套的散戶股民們其實也不用太自責,畢竟連投信基金這些專家們都全軍覆沒,其中一半還被大盤打敗,就知道悲觀氣氛瀰漫,大家的心情都不好。

回到現實來看,現在的問題是「停滯性通膨」的威脅是否已充分反應在股價上?從乖離率、融資變化、本益比、指標股評價等重要指標來看,都已出現極端值。

況且台股還有兩岸開放題材的長線利多,除非國際股市未來一季持續全面走空,否則七千點的台股怎麼看都比較像底部。

今年六月底上市股票平均本益比為十二.八一倍,而從一九九八年至今,台股本益比介於十二.五八倍至四十七.七三倍之間。

目前的本益比是近十年台股的相對低檔,應該無庸置疑。

最近一年,單日融資大減逾五○億元,且持續二天以上的情況,一次在去年十二中旬,一次在今年一月下旬,之後都有一波反彈。依目前指數走法看,複製一月模式的機會較大,但前提是投資人能撐得過融資追繳、斷頭壓力。



◆ 股民自保之道

【郭迺鋒、劉名寰】2008-07-09 中國時報
日前行政院為搶救近期跌跌不休的台股,緊急召開財經首長會議,商討如何挽回瀕臨潰散的市場信心,並於會後宣布八大激勵台股的因應措施。不料,隔周台股指數仍硬生生的下跌三二○點;昨日又重挫二百八十九點。市場對於政府所研擬的提振方案似乎不為所動。股市哀鴻遍野,股民不知如何自保。

其實近期台股大跌實為反映全球總體經濟情勢惡化及全球股災現象,台灣身為全球經濟體的主要成員之一,自難以置身事外。面對目前全球股災,政府可以發揮的空間本就極為有限,大可不必貿然入市欲表現有所作為之態,落得兩面吃力不討好。值得議論的是,政府雖然清楚此次台股重挫乃受全球資本市場連動所致,但仍為平息各方輿論壓力,硬是端出幾道生冷牛肉,希望展現政府的有所作為。政府護盤的行動已不自覺的陷入帶有「情緒」的施政決策。

長久以來,每逢股市表現不佳,股民便寄望政府能夠出手干預,而執政者往往也為討好選民,樂於出手相救,此一現象在大選期間更是明顯。

但是在全球資本市場高度連結的時代,全球投機資本快速移動,即便在本國市場,政府所扮演的干預角色能發揮的功效愈來愈小。投資人只能反求諸己,提升自己的投資知識系統,再不然則直接委請專業投資機構代為管理財富。

其實從「行為財務學」的觀點分析目前台股及全球股災,投資人其實可以擁有更多的投資自保之道。

一九八○年代末期財務學界掀起全新革命性概念,跨領域的結合,使傳統財務學展現全新風貌,許多研究者致力於將財務學結合心理學、神經科學等其他領域學門,試圖檢視投資人制定及執行投資決策時是否可能存在的投資行為(心理)偏誤,此一研究領域被稱之為「行為財務學」。

行為財務學派所提出的眾多投資人行為偏誤現已被廣泛證實存在,不論是資本市場發展歷史悠久的歐美股市,亦或新興市場(如台灣股市),處處皆可拾獲市場存在投資行為偏誤的證據。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行為偏誤例如:過度自信、過度悲觀、過度反應、反應不足、處分效應(實現獲利股票,持有虧錢股票)等。

近日台灣股市與國際股市頻創新低,除了經濟基本面之外,市場情緒也是不可輕忽的關鍵因素。根據哈佛大學與紐約大學商學院的Baker與Wurgler兩位教授二○○七年所發表的研究指出,股市交易量、消費者信心指數、封閉型共同基金價格,以及各類型基金規模等多項指標,皆可作為衡量市場情緒的參考依據。

當市場交易量縮小、消費者信心指數降低、封閉型共同基金存在折價,以及保守型基金規模上升(例如貨幣或債券型基金),皆可視市場存在悲觀情緒。倘若利用上述幾項指標觀察近期台灣資本市場現況,似乎符合兩位教授所定義的悲觀市場。

在上述兩人的實證研究中指出,市場存在所謂「情緒蹺蹺板」效應,若市場呈現樂觀情緒,則投資人容易高估「新成立」、「規模小」、「成長率高」等性質的公司股票(或可稱為成長股),低估與上述性質相反的投資標的;反之,若市場呈現悲觀情緒,則易傾向高估「規模大」、「歷史較久」、「股利發放穩定」等符合相對保守型性質的股票(或可統稱為價值股),低估成長型股。

面對當前市況混沌不明,投資人不妨冷靜思考,回頭審視自己的投資行為是否存在過多情緒雜質,惟有投資過程去除多餘情緒因素才可能避免因行為偏誤導致的投資損失。而投資人也可依照上述幾項指標判斷市場情緒,進而利用適時股市情緒蹺蹺板效果轉換投資風格,為自己找到「亂市」當中的財富自保之道。

(郭迺鋒為世新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劉名寰為中央大學經濟學系博士生)



◆ 八國集團擴大的關鍵何在

【本報訊】 2008-07-09 中國時報

這幾天國際輿論對於「八國集團」(G8)是否應擴充的討論勝過了對會議的關注,這也難怪,因為目前的G8顯然已解決不了問題,因此國際間期望該組織能擴大,至少應將中國、印度、巴西、南非、墨西哥納入,但事情並非如此簡單,老成員固然有意見,被認為應加入的成員也有其立場。

英國與法國的考慮沒有私心,他們確實相信G8已解決不了問題,1997年時G8所佔的全球經濟總量有65%,現在已減為58%,因為新興經濟體在冉冉上升,展望數年後,目前G8所代表的恐怕會連過半都不可能,而目前最大的困境是它不能全部控制全球的貿易格局。所以G8已無法避免與新興經濟體商量問題,而與其在體制外商量,何不如將其納入?

但是美國與日本則懷有私心。就美國來說,它向來是以「控制」為目標,G8會議的原始前身因德國總理施密特與法國總統季斯卡私交甚篤,他倆建議無拘束、無議題地自由討論國際經濟問題,但後來美國介入,便變質了,使該組織有了議題也有了規範,這便利於控制,終於法德勢力消磨,反而成為美國控制的東西了。以目前這些成員國而言,美國尚有其控制力,只有俄羅斯較麻煩,但俄國不能討論政治議題,在集團內勢孤力弱,美國目前還能應付,如果擴大組織而將中、印、巴西、墨等國納入,這些國家與俄國的關係可能較與美國的關係更近,美國何必要擴大組織,那豈不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而日本雖然經濟力量大,但在每個國際組織中都不能突出,尤其是代表亞洲發聲,因為此代表早已落入中國之手,而目前只有G8組織沒有中國的席位,日本既有代表亞洲的機會,它當然不願中國加入,而且日本還另有私心,想讓中國支持其加入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出任常任理事國,那麼日本拿支持中國加入G8作為交換也許是個籌碼。

而被指名邀請加入者也各有盤算,印、巴、墨、斐等國是想加入的,《印度時報》便說:「如果八國集團想要更有效地對應世界面臨的諸多挑戰,那就別無選擇,只能擴大。」

但角色最重要的中國卻不想急於加入,儘管其態度已略有鬆動。2002年,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在例行記者會中回答這問題時非常堅定明確,他說:「中國無意加入G8但我們願與G8有關國家就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對話與溝通。」而如今中方的立場似乎仍無改變,外交部長楊潔箎說:「中方注意到G8內外均有關於擴大集團,納入一些開發中國家的建議…關於這問題,包括G8成員國在內各方仍有分歧,目前八國與有關國家的對話模式運作良好,可以繼續保持。」

中方當然是考慮其自身利害的,不加入這個「富人俱樂部」可以代表開發中國家,中國一直是以開發中國家自居的,每逢利害時便抬出這招牌,而加入這個俱樂部除了縛手縛足受牽制之外,有何利益?身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在國際間已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為什麼要加入這個俱樂部而像俄羅斯一般受二等待遇呢?而G8不得不與中國對話就已夠了,能對問題發表意見又不受作為限制,豈不上算?

fsj 提到...

節能減碳抗通膨 500億優貸來了

* 節能減碳抗通膨 500億優貸來了
* 經建會:物價控管有成效 景氣不悲觀
* 務實救經濟 以會養會行不通
* 通膨高漲 還要硬推擴大內需?
* 我們不是被唬大的
* 中國式次貸風暴浮現
* 救市奇招 大陸不准基金主管出國
* 20世紀最偉大選股大師 坦伯頓病逝
* 商品行情 連2天重挫

◆ 節能減碳抗通膨 500億優貸來了

【聯合晚報╱記者李濠仲/台北報導】 2008.07.09

補助企業 國發基金加碼

行政院穩定物價小組上午舉行會議,討論多項節能措施。其中,為結合民間對抗高油價,配合推動節能減碳政策,「國發基金」已提供公司購置節能設備優惠貸款總額度100億元,經濟部目前打算提高至500億元,行政院最快下周核定。所謂優惠利率,最高不超過郵政儲金2年期定期儲金年息機動利率加年息2.45%,將另提供前3年2個百分點利息補貼(形同郵儲利率2.725%加0.45個百分點)

行政院副院長邱正雄主持的物價穩定小組,責成各部會擬定節能減碳措施,除公部門將對車輛管理做出規範外(明年起部會首長座車不得超過2400cc;中小型公務汽車每月每輛189公升耗油標準,降為151公升;新增油電混合動力車等),同時鼓勵民間企業響應。

同時,行政院將推動重點服務業(如飯店、百貨、醫院)簽署自願性節能協議,以及輔導1100個連鎖商店集團冷氣調適溫及不外洩。

省能設備60萬 抵7%稅

經濟部已提報穩定物價小組的措施為,若公司響應政府政策,添購省能、高效率設備60萬元以上(有限定產品廠商),這部分可抵7%營業稅;國發基金融資優惠貸款部分,則不限廠商,由公司自行和開發基金合作的銀行(兆豐銀、台企銀)洽談貸款。截至目前為止已受理16件,約17億元。

另外,針對中小企業面對能源價格調整所受經營困難,原申請「購料周轉融資信用保證」,個別企業授權金額將由1000萬元提高至1500萬元,最高保證成數提高到9成,至於新增加的500萬元,則不計入現有動保上限的1億元額度,等於是讓中小企業貸款更具彈性,提供期限至97年11月30日。

中小企業資格均可申請

申請資格只要符合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所訂中小企業條件即可。(營利事業,資本額8000人以下或員工200人以上;非營利事業,上年度營收1億元以下或員工50人以下)



◆ 經建會:物價控管有成效 景氣不悲觀

【陳洛薇/台北報導】 2008-07-10 中國時報

六月消費者核心物價指數創下十二年來新高後,行政院副院長邱正雄昨日會同財經首長召開穩定物價小組、因應景氣專案小組會議。官員表示,與亞洲鄰近國家相比,台灣物價上漲率只高於日本,顯示政府在控制物價方面,成效不錯。

六月消費者物價指數近五%

經建會主委陳添枝會後表示,今年六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四.九七%確實較高,食品類蔬果與油的價格調漲占八○%,核心物價年增率三.七%還好,油價上漲效果確實有擴散,但與亞洲國家相比,除日本外,政府對物價控管相當有成效。

通貨膨脹居高不下,陳添枝說,行政院每周密切觀察物價變動,如果有不正常變動,行政院會準備介入,不讓不正常的供需影響價格過度上漲。目前為止,沒有發現物價不正常的狀況,請民眾放心。

他指出,政府對抗通膨有兩個重大政策:一是維持物價穩定,不要出現有人利用物價上漲的機會趁火打劫、囤積居奇;第二是擴大照顧中低收入戶,行政院長劉兆玄已指示內政部明年增加社福預算,並上修貧窮線,明年會擴大照顧層面。

前六月出口成長18%表現佳

景氣方面,陳添枝指出,今年一至六月台灣的出口數字成長一八%,六月單月成長二○%,在亞洲國家來說表現不錯。他很有信心地說,「今年台灣的景氣不會太悲觀!」

股市跌勢不休,外資大賣台股,行政院副院長邱正雄八日也密會外資溝通。外資認為國內批評聲浪掩蓋政府施政作為,導致外資無法充分了解政府的政策方向,致影響其對台股的投資行為。

陳添枝:將啟動第三次金改

陳添枝表示,外資認為,政府做了很多很好的政策,但是卻沒有好好宣傳,非常可惜,但外資並沒有真正把錢匯走,這只是「國際資金的調度問題」。

陳添枝透露,美股受次級房貸風暴影響大幅下挫,台股受到波及,但是長期而言,未來政府將對金融機構的產品採較開放的政策,並啟動第三次金改,台股並不悲觀。



◆ 務實救經濟 以會養會行不通

【陳洛薇/特稿】2008-07-10 中國時報

劉內閣上任近兩個月,國內經濟未好先壞,物價持續飆漲、人民生活品質下降。

面對沸騰的民怨,政院會議不斷,卻多是「情勢分析」,一再灌輸全民「相較鄰近國家,台灣狀況最好」的觀念。「以會養會」的官僚們,似乎感受不到人民的痛苦指數。

政院要救經濟,菁英官員與其唱高調,不如去問問市井小民。他們會說:一桶瓦斯已經漲到九百多元、食用油都漲價了,臭豆腐只能用回鍋油炸、什麼都漲就是薪水沒漲,大家都勒緊褲帶在過生活。重點不是囤積居奇,而是每樣都漲價,真的吃不消了!

政務推動必須勤政務實,但現在行政院不去體察民意,卻疊床架屋、以會養會,會議流於形式,連會議重點都無法向媒體清楚交代。

難怪連外資也質疑劉內閣不懂宣傳、民眾也不清楚政府到底做了什麼、有什麼效果。

行政院每周召開穩定物價小組、景氣因應小組會議,還有節能減碳、關懷弱勢等會議,財政部、經建會的官員每天也有開不完的會。會議到底有何具體決策,恐怕連與會官員都不是很清楚。

召開會議的目的,是要解決問題,全盤衡量利弊,再做出決策,而不是一味地要官員天天寫訪價、查價報告。這種因循守舊的方式,做出的決策,根本無法解決現階段的問題。

馬英九總統說,台灣不是被嚇大的,只要做好準備,等熱帶氣旋來,就可以趁勢而起。

但是,如果行政官員還是用過去的官僚心態做事,就算熱帶氣旋真的來了,台灣也不見得能趁勢而起。



◆ 通膨高漲 還要硬推擴大內需?

【陳嘉宏】2008-07-10 中國時報

新政府上台不到兩個月,股市大跌兩千多點,核心物價指數創十二年來新高,顯示台灣現階段所面臨的經濟局勢超乎想像的嚴峻。馬政府先前倡言「六三三」,還希望以六%的經濟成長率,來抵銷人民面對通膨的剝奪感。如今「六三三」幾乎已不可得,新政府財經政策如果還不知變通,苦日子恐怕還有得熬。

一個立刻浮現的問題是,五八三億的擴大內需方案還要急著在下周休會前通過嗎?擴張型的經濟支出本來就與對抗通膨的經濟手段相違背,政府繼續出錢與民間競奪有限的民生資源,更形同變相推升物價。行政院一方面要民眾節能減碳,一方面卻又「擴大內需」,難怪李登輝會大嘆這是個沒有經濟政策方向的政府。

坦白說,就總體經濟面來看,五八三億的擴大內需實在微不足道;但政府寧願把這些錢拿去蓋殯儀館、拓寬道路水溝,其實是在告訴外界一項態度:解決通膨並非它的首要之務,或者在現階段的經濟成長與壓制通膨之間,它還是選擇兩者得兼。問題是,通膨危機既凶且鉅,股市持續疲弱不振,政府既要高成長,又要低物價的曖昧態度足堪應付嗎?

一旦通膨危機持續擴大,央行可能被迫棄守台幣,專心打擊通膨,而當台幣被迫不斷升值,台灣的出口產業又將面對何等打擊?到時候,物價升了,經濟成長率跌了,「餅」沒做大,人民還在「搶糧,搶油,搶衛生紙」,停滯性通膨的噩夢才真正來臨。

馬政府如何面對通膨危機,五百八十三億的擴大內需預算如何處理是一項指標;除非地方樁腳都已經被綁好了,外界實在看不出一個有違法之虞、且完全不合時宜的擴張性經濟手段,為何非得在此時此刻上路不可?想要將擴大內需預算強度關山的馬政府,必須面對外界,給個交代。



◆ 我們不是被唬大的

【中時小社論】 2008-07-10 中國時報

馬英九昨天強調「我們不是被嚇大的」,希望全民共體時艱。但馬英九不要忘了,是馬政府自己保證馬上好、馬上漸漸好的,我們也不是被唬大的。馬政府不能把所有問題都推給國際大環境,那就實在太不負責任了。

細心的民眾會發現,馬英九最近都在抄襲蘇貞昌的名言。馬強調「窮不能窮教育,苦不能苦孩子」,這是蘇在當台北縣長時說的話;馬昨天引用「等待熱帶氣旋來的時候,能趁勢而起」,這是蘇卸任行政院長時的感觸。光是這兩次,蘇貞昌就可以向馬英九收取智慧財產權費用了。

話說回來,當前物價一直漲、台股直直落,馬政府到底可以給人民多少信心與希望?

選前馬陣營保證馬上好,五二○後卻是馬上壞;劉兆玄日前修正為馬上漸漸好,現在看來能夠漸漸壞已經算是不錯了。這一切若全都推給國際大環境,那人民幹嘛要大費周章讓民進黨下台、給國民黨機會?

馬英九應該面對的情勢是:「兩岸牌」與「擴大內需」牌至今皆未發揮預期效果。行政院雖再三強調,台灣物價穩定優於亞洲其他國家,但台股指數已充分反映出投資人的缺乏信心。

我們無意唱衰政府,但卻必須嚴肅指出:號稱準備好了的執政團隊,到目前為止的表現是令人失望的。台灣人民不是被唬大的,馬政府應該更有擔當才對。



◆ 中國式次貸風暴浮現

【經濟日報╱記者陳慧敏/綜合報導】 2008.07.10

大陸房價下跌,學界擔憂,中國式的次貸風暴危機已浮現,房地產行業今年的資金缺口達人民幣7,100億元,今年7到9月是資金最緊的時候,中小型開發商將面臨生死大限。

中國經濟報引述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的報告指出,2008年房地產行業資金缺口達人民幣7,100億元,相當於去年房市最高峰時新增房地產中長期貸款的兩倍。

報告說,不少地產開發商都有資金壓力,主要是去年高價拿地,今年必須付清土地出讓金,預估7到9月是開發商資金最緊張的時間,一些中小型開發商將面臨生死大限,房地產金融危機已初露端倪。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新華金融學院房產研究室主任王凌雲表示,中共中央持續緊縮的貨幣政策,已使開發商的融資難度加大,建設材料、人工等成本上升,增加所需資金,房地產市場景氣下滑,讓開發商處境更加艱難。

王凌雲說,房市不振影響房貸市場,房貸量減少,銀行盈利下降;已發放的貸款風險會上升,「房價下降,銷售不暢,開發商資金回籠慢,開發貸款的償還來源難以保證,且房地產價格下降,使房地產消費貸款的違約率上升。」

房地產高級經濟師章林曉說,大陸房市存在濃厚投機心態,無法以「房價收入比」理論和「房價房租比」理論來解釋,只能用「追漲殺跌」理論才能解釋得通。

章林曉提醒,金融界如果以為房價跌幅不超過首付款比例,房價下跌對銀行就不會構成威脅,這種靜態分析相當危險。在投機占主導地位的房地產市場,如果沒有非常強有力的調控措施,房價一旦開始下跌是很難剎得住,房價將會是螺旋下跌直到崩潰。

章林曉說,「如果不及時採取有效措施,中國式次貸危機將不可避免。」



◆ 救市奇招 大陸不准基金主管出國

【彭媁琳/綜合報導】2008-07-10 工商時報

為了在奧運前拉抬低迷了大半年的股市,中國大陸政府積極救市的手段,已經到了難以想像的地步。除了拋政策、信心喊話之外,近期更要求各家基金的高級主管,不能在奧運前夕出國,以達到政府「維護穩定」股市的目標。而那些手中滿滿股票,展現出救市決心的基金業者,還會被政府單位稱讚表揚。

近半年來,中國大陸股市走勢相當慘烈,腰斬再腰斬,不但大部分的股民被套牢,基金管理人的處境也很慘,不但要因應政府救市的指示,更要為了基金績效不佳而負責。「上海證券報」就指出,光是今年六月份已經有8家基金公司的高層主管出現異動,比例達到13%,是大陸投信業史無前例的離職潮。

而那些順利保有位子的基金業高層主管日子也不好過,相關監管單位要求救市、維穩的壓力越來越大,現在甚至更限制這些高管出境的自由,要他們在奧運前好好待在國內救股市。

「東方早報」指出,近期證監會、證券業協會等主管機關,搶救股市的方法除了明著的政策支持和信心喊話外,現在也有一些暗著來的動作,對法人投資者施壓,最讓基金業高管不能接受的,就是奧運前夕限制出境的管制了。

就有一家基金公司總經理向媒體大吐苦水表示,去年的一波大牛市,讓他忙得沒有時間休年假,今年就想趁著股市清淡時,跟家人一起出國度假。但沒想到上面突然下了管制令,不許基金高管出國,只能以國內旅遊來取代。

更有位基金高管表示,原本在公司安排下要到國外去受訓的,但監管部門居然告訴他:「這種時候,你怎麼能出國?」否決了他的出國申請。

相關人士指出,不讓基金高管在奧運前夕出國的目的,在於避免這些高管去和海外的股東會面,避免私下達成拋售的協議,危害股市穩定。所以基金高管只能用電話等方式來與海外股東進行溝通,當然,這是很有可能被相關單位監控的。

另有一些聞得出政府政策走向的基金高管,就以不變應萬變的方式來處理市場上的變化。有一位不具名的基金高管得意地表示,這段時間該公司沒有拋售手中的持股,基金倉位比較高,有監管單位來表揚他們能以大局為重的精神。

為了不要變成監管單位眼中的「出頭鳥」,基金業者的活動近期也都「低調再低調」,北京的一家基金業者就決定,奧運前要停止一切公開活動,包括和投資人見面,或是投資策略說明會等等,全部取消。

看來,這些業者要研究的標的,不是奧運概念股、能源概念股,而是主管機關的政策變化了。



◆ 20世紀最偉大選股大師 坦伯頓病逝

【經濟日報╱編譯劉道捷/綜合巴哈馬九日電】 2008.07.10

全球投資先驅坦伯頓(John Templeton)8日因肺炎去世,享年95。坦伯頓縱橫全球市場近70年,一生賺錢行善,在2000年還大量放空科技股,又多次警告房地產價格過高,創設的坦伯頓獎獎金超過諾貝爾獎,第一位獲獎人是德瑞莎修女,六年後,德瑞莎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坦伯頓是共同基金先驅,1954年創立坦伯頓成長基金公司,把公司經營成世界最成功的基金公司之一。如果1954年你投資1萬美元在這檔基金,到1992年坦伯頓以9.13億美元把公司賣給富蘭克林基金集團時,這筆投資會暴增至200萬美元。《錢雜誌》1999年推崇他是「20世紀最偉大的全球選股大師」。

在華爾街外,他最著名的事蹟是1972年創立坦伯頓獎、1987年創立坦伯頓基金會。坦伯頓(研究發現性靈真相進步)獎1973年開始頒發,得主包括分屬不同宗教的人士。坦伯頓基金會每年捐出7,000萬美元,獎助研究宗教與科學融合,提倡進化論與上帝創造世界說相容,也致力解決貧窮問題。

坦伯頓於1912年11月29日,出生在美國田納西州窮鄉僻壤溫契斯特小鎮,靠著打工和獎學金,1934年從美國耶魯大學畢業,獲得羅德獎學金,前往英國留學,1936年從英國牛津大學巴里歐學院(Balliol College)畢業,取得法律碩士學位。再取道東方,遊歷八個月後回到美國,進入華爾街工作。

1939年9月德國入侵波蘭,二次大戰爆發,坦伯頓向老闆借了1萬美元,買進美國兩大交易所中所有股價低於1美元的股票,每一檔買100美元,一共買到104家公司股票,其中有34家公司已經破產,四年後,他賺了4萬美元,104檔股票中只有四檔變成壁紙。

1960年代,日本還是新興股市時,坦伯頓率先投資日本,1980年代末期日本泡沫形成前,出脫所有日本股票。後來也率先投資中國大陸、俄羅斯和其他亞洲市場。

2001年第一季,那斯達克股市崩盤前,坦伯頓放空84檔那斯達克股票,平均每檔股票放空220萬美元,賺了8,600萬美元。

坦伯頓採取由下而上的價值型投資哲學,秉持耐心、彈性展望,總是了解所有證券與資產的價格最後都會反映未來盈餘。他把自己的成功歸功於能夠維持精神振奮、避免焦慮、遵守紀律。



◆ 商品行情 連2天重挫

【林國賓/綜合外電報導】2008-07-10 工商時報

受到全球經濟成長走疲削弱能源與原物料需求的利空衝擊,商品行情連2天重挫,金、銀、銅、玉米與多數穀物價格周二聯袂大跌,玉米期貨盤中一度又殺到跌停。分析師警告,走了1年大多頭行情的商品,近來已頻頻出現漲不動訊號。

紐約油價周二狂跌近6美元,加計周一後2個交易日已暴跌近10美元。油價領跌連帶造成商品行情全面回檔,包括金、銀、銅等金屬與多數穀物價格都告不支,除了油價暴跌,商品的另一個大利空是美元升值,因為美元走升會讓商品投資熱潮退燒。

以玉米跌勢最為凶猛,芝加哥期交所玉米12月期貨繼周一以跌停板做收後,周二盤中一度又殺到跌停價,尾盤雖然打開跌停板,但結算價報每英斗7.225美元,大跌24.5美分。黃豆11月期貨挫低31.5美分,收在15.295美元,跌幅約2%。

穀物價格的利空除了油價重挫外,還有氣象預報美國中西部天氣將好轉。前一陣子中西部大雨成災導致許多玉米與黃豆作物泡在水裡,推升穀物價格連番上漲。

金屬價格也齊步走低,紐約商交所8月期金下跌5.50美元,來到每盎司923.30美元,9月期銀盤後交易跌到17.895美元,9月期銅則跌至每磅3.6965美元,重挫4%。

經過1年的行情大噴出後,分析師表示,商品市場近來已浮現一些漲不動的訊號,包括美元起死回生、能源與原物料價格大漲已使亞洲與中東的經濟成長放緩以及美國國會已在評估限制熱錢流進商品市場。

芝加哥全球曼氏金融公司(MF Global)資深副總裁費爾提斯指出:「從全球總經的角度看來,商品的多頭行情恐怕將會結束。」



◆ 八國峰會落幕 認全球經濟問題無特效藥

法新社╱陳昶佑 2008-07-10

(法新社日本洞爺湖九日電)八大工業國集團今天結束聚焦全球經濟的高峰會談,與會領袖再度針對商品價格飆漲構成的威脅提出警告,但認為面對市場動盪並無特效藥。

分析家說,油價失控飆漲,正推升通貨膨脹,並威脅全球經濟成長,而峰會的結果反應八國集團這個富國俱樂部欠缺對抗油價飆漲問題的火力。

八國領袖在日本北海道洞爺湖舉行的三天峰會今天落幕,他們發表最後宣言,「同意必須解決」油價與糧價上漲,以及全球通膨壓力等問題。

他們再度呼籲提升產量、煉油產能與投資,以增加石油供應。

英國、加拿大、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俄羅斯與美國等八國,也與中國及印度等新興經濟強權舉行會談,設法為火熱的商品市場降溫。

這些對能源需求若渴的新興國家獲邀與會,反映出自全球富有國家為因應首次石油危機而於一九七五年召開非正式峰會以來,全球經濟景況已出現改變。

除了俄國,八國集團不包括任何主要石油出口國,因而對緩和油價飆漲少有著力之處,而能源需求的成長大部分來自持續蓬勃發展的新興經濟體。

美國商業銀行東京分行的高級經濟專家藤井智子說,對於八國集團能否成功遏制油價飆漲,外界並不敢抱太大希望。

藤井說:「但是打從一開始,市場也就不抱太大期望。如果石油問題的重要角色沒有參與會談,八國領袖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實在很困難。」

油價過去一年來倍增,自二零零三年以來的漲幅更達五倍,上週逼近每桶一百四十七美元,創下紀錄。

英國首相布朗說:「這對全球每個國家都產生重大影響。我們必須承認這是全球問題。」

外界憂心能源價格飆漲會造成糧價上漲,而糧價問題已在世界部分地區引發抗議甚至暴動。

國際貨幣基金主席史特勞斯卡恩警告,若干新興國家的通膨「即將失控」,可能必須升息以遏制物價。

史特勞斯卡恩在八國峰會場邊告訴記者,現在通膨似乎成為「全球經濟的最大威脅」。

八國領袖在聯合聲明中並未提到美元走弱,但法國總統沙柯吉說,各國領袖一致相信弱勢美元不利全球經濟。

沙柯吉告訴記者:「美元價位太低,日圓也太低,歐元則太高,而幣值失衡可能對經濟造成損害,如今大家對此的觀點顯然漸趨一致。」

分析師說,美元走弱造成以美元計價的原油價格飆漲,部分是因為投資者持續購買原油期貨,以便針對美元價值下滑進行避險。  交易商認為,八國立即採取協同行動干預市場以支撐美元的可能性很低,而歐洲國家可能不樂見他們的貨幣貶值過多,因為那可能引發通膨。

東京中央三井信託銀行的首席外匯策略師細川說:「八國高峰會對市場沒有影響。」

細川說,無論如何,對於八國集團針對經濟問題採取行動的期望很低,「特別是因為近年來大家都在說,峰會本身只是虛有其表,實質內容不多」。

※ G8 看起來比較像「派對」。

fsj 提到...

馬擬開放12吋晶圓登陸 郭台銘槓上陸豪

* 馬端牛肉 12吋晶圓可登陸
* 飲鴆止渴? 12吋晶圓將開放登陸
* 外資:半導體業助益有限
* 晶圓雙雄在對岸 恐演肉搏戰
* 華邦電:該鬆綁的快鬆綁
* 火大! 富士康400員工被挖角 郭台銘槓上陸豪
* 全球今年蒸發334兆 美多家金融坐以待斃

◆ 馬端牛肉 12吋晶圓可登陸

【陳洛薇/台北報導】 2008-07-11 中國時報

晶圓登陸大鬆綁!馬英九總統昨日表示,美國半導體大廠英特爾去年在中國大陸成立十二吋晶圓九十奈米製程的生產工廠,台灣只開放八吋晶圓登陸,在這方面比較落後。如果美國政府可以容許,「相信我們進一步開放,應該是合理而必要的政策。」暗示政府有意進一步鬆綁晶圓登陸設廠。

馬英九強調,新政府希望能鬆綁與開放,只要符合瓦聖納協定(Wassenar Arrangement)相關規定,不會另外加上更多限制。據了解,經濟部正在研議鬆綁晶圓登陸政策,但開放範圍未訂,預計八月邀集相關單位及業者協商,最快九月正式宣布。

開放範圍 經部將邀業者協商

馬英九昨日上午在總統府接見美商應用材料公司全球總裁暨執行長史賓林特。他表示,應用材料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製程設備供應商,民國七十八年起在台投資設廠,最近又計劃在台灣擴大生產,估計可以帶來七十億元產值,還可提升國內的關鍵零組件產製技術。

他向史賓林特表示,台灣是晶圓代工業的龍頭,IC設計和封裝測試也是全球第一,因此製程設備技術公司對台灣非常重要,希望應用材料公司能擴大對台灣的投資,讓台灣成為全球創新中心、亞太經貿樞紐與台商營運總部。

馬英九也指出,去年此時,英特爾在大陸大連投資成立十二吋九十奈米製程的晶圓廠,預計明年開始生產,可能是九十或六十五奈米製程,對於大陸市場與全球半導體市場都有相當大的衝擊。

政策解禁 不會再加更多限制

他說,如果美國政府可以容許英特爾到大陸去,美國又是執行瓦聖納協定最嚴格的國家,,「相信我們進一步開放應該是合理,也是必要的政策」,只要符合相關規定,不會另外加上更多限制。

馬英九表示,台灣開放到大陸投資的半導體晶圓是八吋的,在這方面台灣比較落後,新政府希望能夠鬆綁與開放。

他相信,如果政府要這樣做,一定有很多機會讓應用材料公司發揮這方面的專業。



◆ 飲鴆止渴? 12吋晶圓將開放登陸

自由時報 2008.07.11

綠營痛批 政府病急亂投醫

〔記者王寓中、曾慧雯、蘇永耀、王孟倫/台北報導〕儘管五二○以來,馬政府的兩岸開放牌在台股屢屢失靈,但馬政府仍執意決定加速拚開放!馬英九總統昨天指出,政府過去開放八吋晶圓廠登陸,英特爾(INTEL )二○○七年宣布在大陸成立十二吋晶圓廠,生產的是更高的九十或六十五奈米製程。如果美國可以容許英特爾到中國,台灣進一步開放應該是合理而必要的政策。

這段話等於宣示馬政府將開放十二吋晶圓廠赴中國投資,民進黨痛批,此事關係台灣關鍵科技競爭力,馬應多作功課慎重發言,不能因施政無能、經濟不振就病急亂投醫,未經產官學詳盡評估就信口開河,讓經濟更失血、股市雪上加霜。

專家警告 不能盲目拚開放

前國策顧問黃天麟也表示,台灣要有自己的科技發展前景與產業戰略藍圖,不能哪家公司開放,我們就得跟著去。他以一九九○年代美國摩托羅拉、日本NEC先後赴中設廠為例;當時台灣也有很多聲音說,別人都去了、我們不去,市場會被吃掉。結果這兩大國際廠在中國發展半導體廠並未成功且出現虧損,台灣當時採取的「戒急用忍」,反而厚植我國半導體產業根基。

針對馬總統談話,經濟部投審會說明,十二吋晶圓廠登陸解禁正在研議中,考量到產業競爭力與國家安全性等,目前尚未決定開放範圍,預計八月邀集相關單位及業者協商,具體政策最快九月才會宣布。

馬英九在會見美國應用材料公司全球總裁暨執行長史賓林特時強調,美國半導體大廠INTEL去年宣布在中國大連成立十二吋晶圓、九十奈米製程的生產工廠,造成業界震撼,對中國、乃至於全球半導體市場,都會有相當大的衝擊。

晶圓製程 規劃九月就鬆綁

他說,目前台灣開放到大陸投資的八吋廠,相對落後,新政府的態度基本上希望能鬆綁跟開放,只要符合一九九六年瓦聖納協定,就不會另加管制。美國是瓦聖納協定主要的國家,也是最嚴的國家,若美國政府可容許 INTEL到大陸,台灣進一步開放應該是合理而必要的政策。

馬英九強調,新政府的經濟政策對這一塊非常重視,希望台灣成為全球創新中心、亞太經貿樞紐及台商營運總部,希望應用材料公司能加強在台投資,幫助台灣維持在這個領域領先地位。

史賓林特則表示,應用材料公司在台灣投資超過二十年,與台積電、奇美電等公司都維持良好的關係,該公司將在台灣擴大投資並於南部設立生產顯示器與太陽能主要設備的製造中心。



◆ 外資:半導體業助益有限

【經濟日報╱記者林杰兒/台北報導】 2008.07.11

外資認為,12吋晶圓登陸解禁當然是產業正面利多,不過由於兩地生產的成本差異不大,加上毛利可能受到壓縮,開放後對國內半導體族群的實質幫助可能有限。

外資分析師表示,由於技術領先優勢,目前國內生產90奈米製程晶圓的成本,平均都比大陸生產0.13微米製程晶圓少了30%以上,「這部分是目前大陸業者再怎麼節省,也無法比得上的。」

根據估算,晶圓廠的勞工成本約為6%,12吋晶圓的勞工成本更僅5%,總計整體勞工相關成本不超過15%,比重並不大。

外資分析師指出,晶圓代工業者設廠地點的主要考量還是在接近國際客戶,生產成本的差異反而不大;未來假設開放到大陸生產,由於當地市場小、且多本土客戶,接單可能難有顯著提升,不過若從全球生產配置的角度來看,開放落後台灣兩代製程的晶圓到大陸設廠,包括0.13微米以及90奈米製程晶圓,應該是較為可行的方法。



◆ 晶圓雙雄在對岸 恐演肉搏戰

【聯合報╱記者許玉君/台北報導】 2008.07.11

經濟部長尹啟銘昨天表示,有關國內晶圓廠登陸案,將會在八月底前完成評估,確定開放層級,屆時也將會一併討論面板業、石化業上游的開放時程。

尹啟銘說,政府的開放原則是,只要能掌握關鍵技術留在台灣,還有須符合國際規範(例如瓦聖納協定),再參考先進國家的作法,目前尚未決定要開放到何種製程。

據了解,經濟部之前一直都在評估開放八吋晶圓廠的0.13微米製程,尚未擴及十二吋晶圓廠、九十奈米的主要原因是,考量九十奈米是台灣主力技術,開放西進可能有益於加速大陸半導體產業發展,因此始終未曾討論。

不過,也有人主張,九十奈米製程在台灣已經十分成熟,開放九十奈米到大陸設廠,不會對台灣半導體業造成負面影響,再說先去大陸可先卡位,一座晶圓廠的投資金額這麼大,業者自然會審慎評估,不需要政府替他們擔心。

尹啟銘強調,由於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的發展環境不若台灣健全,包括人力供應、上下游支援體系等,都尚未形成完整的產業聚落,他認為,國內業者想要自己去大陸蓋十二吋晶圓廠的可能性並不大,大陸本地的半導體業者也不至於對國內業者構成「嚴重威脅」。

相關人士說,開放十二吋九十奈米製程赴大陸有跡可循,早在今年總統大選前,國科會檢討敏感性科技管制時,就已把半導體設計製程移轉至大陸的管制放寬到九十奈米以下。

【記者許佳佳/台北報導】馬政府釋出加快開放半導體登陸,業者多表肯定。業界認為,廠商會自行評估前往中國設廠的風險考量,馬執政團隊或許應將發球權還給半導體業者。

而法人圈則認為,這項「口頭開放」屬口水護盤的動作之一,對於近期正在進行七千點保衛戰的台股而言,可對低迷的電子股帶動一點利多刺激。

最早西進登陸設廠的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昨天對馬政府所釋出的政策走向「表示歡迎」。目前台積電在上海松江設有廠房,依法令規定以零點一八微米的製程生產產品。

和艦科技今年年初宣布開始量產目前台灣仍未開放的零點一五微米製程,明顯比台積電的上海廠快了一步。業界預估,若政府在半導體西進登陸上有大動作,晶圓雙雄在對岸馬上又會掀起新一波肉搏戰。



◆ 華邦電:該鬆綁的快鬆綁

【聯合晚報╱記者徐睦鈞/台北報導】 2008.07.10

馬英九總統表示,將鬆綁12吋晶圓廠、奈米級的技術赴大陸投資,國內半導體大廠力晶表示,「樂觀其成」。華邦電則呼籲,政府該鬆綁的就要趕快鬆綁,應該採對其他國家的公平方式,不要因為是大陸而有差別,在技術上可以開放到慢一個世代即可,不要落後太多,意義不大。

晶圓廠西進進策在總統陳水扁時代,只開放3家公司台積電、力晶、茂德的申請,而且都是8吋廠,技術上則限制必須在0.18微米以上,不過,由於目前晶圓代工廠技術早已在0.18微米以下,DRAM記憶體廠甚至到達70奈米的奈米級,所以對於半導體大廠西進投資的意願大減,認為以政府規定的技術前往,競爭力太差。

對此,馬英九總統表示將儘速開放12吋晶圓廠、奈米級技術赴陸,力晶發言人譚仲民表示,樂觀其成,不過,力晶雖然之前第一波已取得門票,早就可以赴大陸投資,但礙於記憶體產業目前景氣低迷,業界持續慘賠,加上DRAM技術今年已演進到70奈米,因此對去大陸投資目前還沒有打算,也沒有時間表。

華邦電發言人溫萬壽表示,目前半導體業的0.18微米已經快落伍,以政府之前開放的標準,還是太慢,不符合市場的需求,像目前邏輯IC代工的技術已到0.13微米以下,DRAM更是到奈米級,所以政府在評估何種技術可開放時,應該徵詢業者的現況,只要把最先進的技術世代留在台灣,前一個世代若能鬆綁,業者普遍應該可以接受。

此外,也有業者認為,以目前國內半導體業的現況來看,晶晶圓廠開放西進,對台積電、聯電等晶圓代工廠最為有利,其他像DRAM廠,因為產業狀況不佳,即使力晶、茂德拿到門票,都還不會加快腳步,畢竟晶圓代工業在大陸設廠可就近照顧大陸的IC設計公司,提升與當地代工廠的競爭力,此項政策的最直接受惠者還是台積電、聯電兩大廠。



◆ 火大! 富士康400員工被挖角 郭台銘槓上陸豪

NOWnews.com 財經中心/綜合報導 2008/07/09

鴻海集團旗下、也是全球最大手機代工廠富士康今年面臨嚴重威脅,號稱大陸最大的手機供應商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不但挖角富士康4百多名幹部,還複製鴻海模式,讓郭台銘氣炸了,特別成立專案小組告比亞迪侵權,向對手宣戰。

7月底即將迎娶美嬌娘,郭台銘好心情全寫在臉上,但有件事其實讓他很心煩,一家位在深圳的手機供應商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大動作挖角富士康旗下員工,惹毛了郭總裁。

比郭台銘足足小16歲,王傳福身價高達台幣400多億,在大陸富豪中排名第41,他一手創立的比亞迪,短短5年間營收暴增五倍,卻因為挖走4百多名富士康高層,還copy鴻海的經營模式,變相瓜分富士康版圖,讓已經退居第二線的郭台銘氣得要提告,要求比亞迪賠償2千8百多萬元,兩人戰爭一觸即發。

第一財經日報總編輯秦朔2006年曾表示,「他們是一個成吉思汗式的公司,所到之處寸草不生,競爭中的手段非常凶悍。」

商場競爭激烈,不甘示弱的的王傳福也將侵權申請移到老家深圳審理,大陸的電池大王對上台灣的電子代工皇帝,鹿死誰手還是未知數。



◆ 全球今年蒸發334兆 美多家金融坐以待斃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綜合報導】 2008.07.10

信用危機的最壞情況已經過去了嗎?從美股三大指數正式走進熊市,金融類股跌勢方興未艾看起來,股市只怕還有更多的苦難在後頭。在高油價和美國衰退陰影摧殘下,全球股市今年已蒸發11兆美元(台幣334兆)。

彭博公司的分析師魏爾 (J. Weil)指出,2000年、2001年網路與電信類股泡沫即將破滅之際,「燒錢速率」 (burn rate) 與「資金缺口」 (funding gap)是當時最流行的兩個用語。

燒錢速率在當時是用於計算一家新創公司每季支出的金額,以及銀彈再撐多久時間就會耗罄。至於公司若出現資金缺口,就表示籌措新資金的時機已經消逝,投資人必須不斷提供新的現金,直到公司可以自立為止。

魏爾表示,若從這個意義來看,信用危機的下一個階段,可能就要重蹈科技泡沫的覆轍。因為為數可觀的美國銀行與金融公司,正快速燒掉各種來源的資金。隨著資產減值不斷惡化,除非有人出面收購,很多業者已來不及籌資改善資產負債表。

從2007年初以來,全球銀行業提列的資產減值與信用虧損已接近4000億美元,而美國與加拿大就占了1760億美元。全球金融業在這段時間並且籌募了3040億美元的新資本,而美加銀行占了約1590億美元。

然而,銀行業籌措新資本的能力早晚都會枯竭,再有耐心的投資者,很快就會厭倦拿白花花的銀子去換壁紙。美國許多地區銀行,已經被華爾街券商與歐洲經紀公司擠出市場,更多金融公司更是坐以待斃。

例如,加州Downey金融公司的市值到6月底時已降到8700萬美元,只占11億美元帳面價值的8%。佛州資產最大的銀行BankUnited金融公司,6月底的市值是4700萬美元,只有帳面價值的7%。

難怪賠得不耐煩的投資公司要大罵美國的金融市場是個大黑箱,沒有人知道何時才看得到隧道盡頭的光亮。然而,只是黑箱還算好,就怕演變成一個大黑洞,讓美國聯準會或歐洲央行都束手無策。

fsj 提到...

以色列要攻打伊朗?分析師:開戰機率小於10%

◆ 以色列準備攻打伊朗?紐約原油飆至146.90美元 創歷史新高

鉅亨網編譯鍾詠翔‧綜合外電 2008/07/11

紐約原油再創新高,8月原油期貨一度飆至146.90美元,報導指出以色列可能準備攻打伊朗,巴西工會揚言罷工,且奈及利亞激進份子誓言對石油設施發動新一輪襲擊。

據《Jerusalem Post》(耶路撒冷郵報)報導,以色列戰機在伊拉克領空進行軍事演練,市場懷疑以色列正準備攻打伊朗。而巴西工會計畫舉行為期5天的罷工,原油輸出恐有中斷之虞。

台北時間11日晚間8:46,紐約8月原油報146.59美元,稍早一度勁揚5.25美元,或3.7%,創下每桶146.90美元的歷史新高。

《Jerusalem Post》指出,以色列戰機在伊拉克領空進行軍演,並使用美軍位於伊拉克的空軍基地,很可能是在演練對伊朗進行襲擊。

對此,以色列政府發言人Mark Regev予以否認。

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第2大產油國伊朗,在本周試射飛彈,射程涵蓋以色列。

根據AAA的數據,美國加油站7月8日的平均汽油價格,達每加侖4.11美元,年增38%。



◆ 黑色星期五:倫敦指數慘跌 宣告進入熊市

中央廣播電台/黃啟霖 2008/07/11

伊朗情勢緊張引發石油價格11日再創新高,國際原油每桶價格逼近147美元,加上市場分析師看空美國與英國經濟前景,倫敦股市以藍籌股為主的金融時報100種指數FTSE100,下跌到今年的最低水準,距離去年6月的最高點相差20%,宣告股市進入熊市,市場愁雲慘霧。

罷工威脅以及加劇的伊朗緊張局勢,引發油價每桶飆升5美元,創下147美元的新高價,倫敦北海布倫特原油,也勁升5.22美元,每桶漲到147.25美元,倫敦股市開盤後,指數即一路走跌。

FTSE指數上午勉強守住5,300點關卡,盤中跌到5,330點,和去年6月創下的6,730點收盤高點,已相差20%以上,進入市場定義的「熊市」。

下午近2時,FTSE100下跌近70點,達5,337.3點,創下今年以來的最低水準。市場人士認為,利空接連不斷,指數還可能再繼續向下探底。

11日除了石油股逆勢上漲,包括金融、營建、零售等類股,幾乎全部倒地,空頭賣壓令指數「欲振乏力」,寫下令股市投資人心痛的「黑色星期五」。



◆ 伊朗危機?分析師:恐怖平衡罷了!開戰機率小於10%

鉅亨網陳律安‧綜合外電 2008/07/11

伊朗的飛彈試射已在全球掀起軒然大波;而以色列境內的軍事訓練也模擬攻擊伊朗的情況。這一切的一切,代表著在富涵石油的中東地區,緊張情勢正在逐漸升溫,國際原油市場將首當其衝。

從地理位置來看,伊朗位於波斯灣上部,且產油量占全球 20%。而其目前部署飛彈所涵蓋的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等地的巨大油田,產能加總起來達每天2500萬桶,佔全球總產量8600萬桶的 30%強。

Execution LLC 能源分析師Christopher Ruppel表示:「緊張情勢前所未見,避險基金與共同基金都認為開打機率高達 50%,而一旦開火,油價將攀升到每桶200元以上。」

《CNNMoney》分析指出,飽受伊朗威脅的猶太國家以色列,也許會趁布希所剩不多的任期,當作打擊伊朗及其核子設施的最後機會。雖然伊朗強調,那些核子設備只做為和平用途如發電之上,但以色列還是備感威脅。

在星期四時,伊朗的第三次飛彈試射導致國際原油價格飆升 5美元,而美國國務卿Condoleezza Rice也再次保證保護以色列國家安全的承諾不會改變。她說:「我們將會盡全力的協助盟國抵抗入侵。」

多數分析家認為,伊朗應該不會對以色列先行展開核子攻擊,儘管國際間認為,伊朗擁有核子兵工廠已是公開的秘密。Ruppel說:「核子武器使伊朗擁有更多談判的籌碼,也更能對其他反以色列組織提供支援。」

Ruppel表示:「為了回應美國或伊朗可能地先行攻擊,伊朗可能先行對鄰國的重要生產設施展開攻擊。」其中,目標包括伊拉克港灣城市 Basra的石油裝卸裝置。此港對伊拉克而言意義十分重大,因為伊拉克每天 200萬桶原油由此運出。另一攻擊對象極為可能是:沙烏地阿拉伯的原油提煉廠Abqaiq。此地原油產量每天超過 600萬桶。若是對Abqaiq的攻擊成真,原油價格將可能從預期的每桶 200美元飆漲到每桶 250美元之譜。

荷姆茲海峽(Strait of Hormuz)是中東國家油輪要將石油從波斯灣運出去的必經之地。每天約有1700萬桶原油經過這裡,大部分運往亞洲國家。它的寬度只有21英哩,而伊朗在其北邊鄰近海峽的領地更是重兵部署,滿佈地對地飛彈以及軍艦鎮守。

如果戰爭真的爆發,美國政府可能計畫攻擊伊朗油田,希望能夠取回荷姆茲海峽的控制權。分析師指出,以美國的海軍實力來說,奪回控制權應該並不難。

Ruppel表示,美國海軍也可能在巴林部署反飛彈系統,希望能夠藉此保護沙烏地阿拉伯不受攻擊。但這項反飛彈系統是否威力真如此強大,卻依然是個疑問。因為它在首次波灣戰爭中表現不如預期。

風險管理公司 Control Risks的中東分析師Hrinrich Matthee表示,除了奪回海峽控制權外,美國也還有其他穩定油價的方法,包括:美國戰略石油儲備的解禁,以及靠輸油管將 60%原油運出,藉此就可以不用通過荷姆茲海峽。

但Matthee 認為情勢並不會升高到這個局面。他認為伊朗終究將會屈服在美國的核子武器,以及美國陸軍攻擊其石油設施的雙重威脅下。 Matthee說:「伊朗無法保證,侵略行動的展開不會引來對方報復性攻擊,所以開始攻擊可能意味著自身也會受損。」

如果伊朗要打擊以色列及美國兵力,還有一個較為簡易且成本低廉的做法,那就是伊朗利用其在伊拉克的影響力,來攻擊美國在伊拉克的駐軍。但 Matthee表示,布希政權會顧慮到伊拉克的緊張情勢已漸漸和緩,因此也不願再與其他中東國家挑起爭端。因此,Matthee認為美國與伊朗要開戰的機會不大,將低於10%。

然而緊張情勢,卻也已導致國際油價飆高。

伊朗德黑蘭大學政治系教授Sadegh Zibakalam表示,其實有很多較溫和的伊朗人,是願意坐下來與美國好好談的。他們認為無論是核子議題,或是其他尚未解決的爭端,都可以從協調中取得共識。

※ 不過以色列總理曾表示伊朗最快在 2010 年就擁有核武,看來兩邊還有的吵,相關報導:

* IRAN: War games are over ... now, let's talk - Babylon & Beyond - Los Angeles Times
http://latimesblogs.latimes.com/babylonbeyond/2008/07/iran-war-games.html

* Iran's nuclear programme - More sabre-rattling in Iran - Economist.com
http://www.economist.com/world/africa/displaystory.cfm?story_id=11701400

* News Analysis: Iran nuclear issue likely to fester rather than reach flashpoin - English_Xinhua
http://news.xinhuanet.com/english/2008-07/11/content_8531845.htm

* Robert Fox: Iran's dangerous game - guardian.co.uk
http://www.guardian.co.uk/commentisfree/2008/jul/09/iran.middleeast

以色列軍演 衝著伊朗來
美歐孤立不了伊朗

fsj 提到...

油價全球大不同 投資大陸不設限

* 國際瞭望:伊朗炫耀武力弊多利少
* 油價全球大不同 差逾80倍
* 大鬆綁 總部在台 投資大陸不設限
* 經部抓太緊怕死 放太鬆怕飛
* 金管會:開放幅度愈大愈好
* 總統信口開河不足取/防止企業債留台灣 才是重點
* 中國製問題多 德商出現撤廠回流潮
* 幫中小企業度過通膨危機

◆ 國際瞭望:伊朗炫耀武力弊多利少

【本報訊】 2008-07-12 中國時報

伊朗連續兩天試射飛彈,其中還包括射程可達以色列國土的飛彈,但是卻也有報導說伊朗故弄玄虛,部分發射畫面有造假之嫌。不管其中是否有假,問題是:伊朗有必要這樣炫耀嗎?是虛張聲勢以嚇唬美國與以色列?還是在對國內外自我膨脹?

也許伊朗這種作法在配合其外交策略,伊朗的外交策略忽軟忽硬,硬到極點時往回撤,稍撤又硬,若說它不怕美以攻打,那是假話,它是料定在這情況下美國未必會動武。

倒不是美國怕伊朗,而是美國怕在中東引起更多的麻煩,使它的中東政策亂了套。伊朗便利用美國這個弱點,忽軟忽硬,讓中東國家提心吊膽,唯恐戰爭會爆發,而一旦美伊大戰,對中東地區肯定是大不利。

所以伊朗的一再試射飛彈,與其說是嚇唬美國與以色列,倒不如說是嚇唬全世界,全世界都怕中東戰起,原油價格再暴漲,使大家一起倒楣。

但伊朗這種玩法如玩過頭,很可能反而招致美以的更強硬動作。

伊拉克總統哈珊當年並沒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但它擺出的姿態就是有,很有嚇唬美國及中東其他國家的味道,卻不料還給了美國一個很好的藉口去攻打伊拉克以摧毀其大規模性武器。

伊朗如一再試射可以攻擊以色列及美國基地的飛彈,便可能給他們、尤其是以色列一個藉口。而對伊朗開戰,當然不是像攻打伊打克式的地面戰爭,而是用空襲摧毀伊朗所有的軍事基地,畢竟美以不攻打伊朗不是怕伊朗的武力。伊朗的飛彈再厲害。與以色列比起來,還是小巫見大巫。



◆ 油價全球大不同 差逾80倍

【聯合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 2008.07.12

美國汽油價格走高,全國哀號。洛杉磯時報十日說,美國人嫌汽油貴,到挪威首都奧斯陸開車看看,一加侖(三點七八五公升)九點八五美元(台幣三百元),世界最貴。報導說,美國汽油一加侖四美元出頭,和世界許多地方相比,算便宜了。

一位專家說:「美國人今天付的加油價格,歐洲人老早在付了。」不單是歐洲,整個開發中世界的汽油都比美國貴:肯亞五點九四美元,智利五點一八,尼加拉瓜五點○七,印度四點九四。麻州國際研究/諮詢公司AIRING今年三月比較一百五十國的資料,其中三分之二國家的燃料比美國貴。

委內瑞拉每加侖十二美分,比牛奶還便宜,加滿一輛耗油的悍馬車,總價買一個麥香堡有找。

汽油價格各國懸殊,最大單一變數是政府政策,亦即稅負。美國油價約一成九是油稅。倫敦一加侖將近九美元,其中有八成一是稅。歐洲國家油稅都重,用於修路、補助社會計畫,以及鼓勵節能。

亞洲有些國家也走重稅路線,南韓和日本就是,兩國石油滴滴皆進口。自己不產油,講求能源效率是上策。

石油產國,是另一套哲學,以補貼政策作為財富共享之方。委內瑞拉每年花一百一十億美元補貼油錢,油價世界最低,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也因有補貼,一加侖不到五十美分。

政府埋單,一時無事,人民承受,則怨氣難耐。歐洲消費者要國會調降燃料稅,英國卡車司機今年已三度演出抗議,法國、西班牙、義大利、葡萄牙、比利時漁民紛紛示威。荷蘭卡車司機往南越境到比較便宜的盧森堡加油。

開發中國家最慘。肯亞首都奈羅比卅二歲的媽媽奧達加獨力養活三個孩子,三個孩子每天上下學的公車錢增加四倍,奧達加於是每天天沒亮就叫醒孩子,要他們摸黑走六公里路上學,三人到校已筋疲力竭,尤其是五歲的幼女。加上路上欠安全,奧達加只好把孩子們轉到離家較近的學校,品質不佳,但她說,「至少孩子安全,一家子也三餐得繼」。



◆ 大鬆綁 總部在台 投資大陸不設限

【王莫昀/台北報導】 2008-07-12 中國時報

西進投資上限大鬆綁,在台設立營運總部可望不設限!配合馬英九總統的兩岸經貿開放政策,經濟部計畫放寬企業赴大陸投資上限,對在台設立營運總部企業將全面鬆綁,不設投資金額上限。經濟部官員指出,包括台塑、鴻海、陽明海運等五九九家、國內主要的中大型企業都將受惠,全案將於近日呈報行政院審議後實施。

至於一般企業部分,經濟部原規畫將投資上限一律放寬至五○%,但考慮較現制放寬幅度有限,二、三年後廠商投資恐再度「超限」,業界與部分主張開放單位,支持將西進投資上限直接放寬至六○%。

經濟部在與二○餘家上巿櫃公司、工總等公會團體及相關部會開會後,已將上述方案提報行政院,全案最快在下周提報行政院會審議。

過去政府對企業赴大陸投資有所謂「四○%上限」的限制,業者與外資對此限制批評不斷,新政府上台前就承諾會檢討放寬。經濟部指出為促進兩岸產業策略聯盟,吸引跨國企業來台投資,推升台灣成為跨國企業赴大陸投資、進行全球布局的投資平台,經濟部決取消現有「累退式比率上限」改為「單一比率上限」,考慮放寬至五○%或六○%。

根據經濟部的估計,如投資上限一律放寬至五○%時,受惠上巿櫃公司可達一五二家,全體可投資額度增加四成二;若一律放寬至六○%,則將有一六三家上巿櫃公司受惠,全體可投資額度增加七成左右。

在新的檢討方案中,最特別的是對有海外布局、但將營運總部設在台灣的企業,給予更大彈性。經濟部評估方案包括將投資上限一舉放寬至七○%、八○%,甚至完全不設限。基於廠商全球布局考慮,對於在台設立營運總部者,經濟部內部已有共識,支持完全不設限,目前在台設立營運總部的五九九家業者都將獲得鬆綁。

官員指出,這五九九家受惠的企業,其實就是台灣最有全球布局的眼光與需求的企業,而且也包含大部分主要的中大型企業;此規畫,又可鼓勵企業在台設立營運總部,從而產生良性循環。

過去政府對企業赴大陸投資上限現有規定是,個人或中小企業對大陸投資,累計金額不得超過新台幣八千萬元,實質資本額超過八千萬元的企業,則以投資額占淨值或合併淨值比例設限。

淨值或合併淨值在五○億元以下企業,投資上限不得超過四○%或八千萬元(以較高者規範);逾五○億元、低於一○○億元以下者,以三○%為上限;逾百億元者,以二○%為上限。



◆ 經部抓太緊怕死 放太鬆怕飛

【王莫昀/新聞幕後】 2008-07-12 中國時報
新政府上台後,昔日「看緊、捉緊、查緊」的兩岸策頓時柳暗花明,由「戒急用忍」轉為「積極開放」。只是如何「放」,可是一門大學問,抓太緊怕死,放太鬆怕飛,在整個決策過程中,經濟部廣徵外界意見,謹慎拿捏,因而也不斷調整幅度。

以西進投資上限放寬為例,雖然總統馬英九競選時政見,即積極主張開放,一度喊出全面鬆綁。但真正執政後,可沒有官員敢立刻作出全面鬆綁的決策,因為,這一鬆,未來若出了問題,沒人敢承擔。

就有學者直言,西進投資上限全面鬆綁,由目前累退式比率限制二十%、三十%、四十%,一律放寬為零,不再設限,恐產生新一波對中國大陸的投資熱潮,造成國內產業空洞化。

經濟部也瞭解,政策鬆綁後,一旦發生問題要重新設限,恐難上加難,因而力主投資限制不應一下子全面放寬,開放政策急踩煞車。但政策要由「限制台商西進」,轉為「鼓勵台商走出去」,未來門檻要設在那裡,還是眾說紛紜。

究竟台商赴大陸投資上限怎麼設限最恰當,學者專家、企業界意見不一。過去常在政治意識形態下辦事的官員們,拼命找數據研究分析支持立論,但也不忘將保守勢力政治觀點納入評估,希望找出多數人滿意的好對策,這時放寬廠商西進投資五十%,兩岸一邊一半,被認為是政治爭議性最少的方案。

惟與現制相較,投資上限定在五十%,對一些成長型企業將形成障礙。業者認為,放寬至五十%太少,因為目前超出投資上限的上巿櫃公司,以淨值五十億元以下的企業最多,占八成七,這些企業現今都適用四十%限制,預期兩、三年後,即會面臨累積投資再度超出五十%上限的難題。為此,經濟部不得不考慮將數字進一步拉到六十%。

而整個決策過程中,最大的突破是考慮對於在全球各地設點,但將營運總部設在台灣的大型企業,給予投資上限一舉放寬至零,不再設限的優惠。這點能突破,主要就是如此大幅度的開放,才能符合企業界、外資法人與社會的期待;但有一個營運總部設在台灣的前提,又有「根留台灣」的意義,可以「堵住」反開放者的嘴巴。



◆ 金管會:開放幅度愈大愈好

【謝錦芳/台北報導】 2008-07-12 中國時報

對經濟部將大幅放寬企業赴大陸投資上限,金管會主委陳樹指出,未來開放的幅度愈大,自由度愈高,相對海外台商回台上市的吸引力也愈大,長期而言,對台商的全球布局是正面的。配合這項鬆綁政策,金管會也將擬定相關配套措施。

財經學者則指出,這項鬆綁有利台商的海外布局,不過,有些公司虧損累累,卻大幅增加對大陸投資,投資人要特別小心風險。

對有人擔心開放的幅度太大,會加速資金外流,陳樹說,香港與新加坡是因為市場的自由與開放,造就了今日的榮景,目前台灣的游資太多了,若能適度開放,讓企業有更大的空間施展,也是利多於弊。

為使台灣成為亞太金融中心,陳樹昨日表示,一年半內將完成資本市場整合法,其中將優先與香港發展資本市場,包括落實台港ETF互掛、香港掛牌企業來台第上市等,將鼓勵香港掛牌企業回台第二上市,先以在香港掛牌的台商、外國企業為主。

針對大幅放寬赴大陸投資上限,台灣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龔明鑫指出,經部原規畫上市櫃公司赴大陸投資上限由淨值四十%放寬至五十或六十%,可能考慮到多數上市櫃公司都可適用了。在正常情況下,如企業有賺錢淨值會擴大,那麼投資大陸的空間也跟著增加。有些企業虧損累累,淨值不斷萎縮,那麼投資大陸的空間也相對縮小。



◆ 總統信口開河不足取/防止企業債留台灣 才是重點

自由時報/記者鄒景雯/特稿 2008.07.12

馬先生昨日又喊話了!他說,只要總部設在台灣,赴中國投資的上限就可以儘量放寬,這個邏輯一出,其財經團隊與政策幕僚真該全部切腹,以謝國人。若非該等失職,怎麼可能任令一個國家領導人口出這麼失專業、無水平的言論,甚至要進而下達成為政策?

民主國家的總統,不必是全方位的專家,他只要懂得知人善任,並且運用群體智慧,要做到稱職與適任,並非難事。唯有剛愎自用,偏好單線領導,以為一人即可運轉國家機器,下場多狼狽悽慘。不幸,馬先生似乎走上了這條許多耽於權力迷思者容易犯的老路。

要正視四十%的限制,先要理解這個措施當初訂定的意旨,若要因應時空環境而修正調整,也必須服膺在同樣的避險思維下,才是確保台灣經濟安全的妥善之策。

四十%的門檻,最主要的規範對象在公開上市公司。這些公司的經營者在股市裡取得資金,有義務對全體小股東負責。中國因法治不彰且經濟型態特殊,至今為高投資風險地區的因素依舊存在。上市公司要把自台灣取得的資金投資於中國,如何避免錢進中國、債留台灣,除了公司內部治理之外,政府的適當介入,當然是確保投資人權益、降低經濟風暴的必要手段。

因此,關鍵在會不會債留台灣,不在總部有沒有設在台灣,總部設在台灣、然債留台灣,這樣的鬆綁毫無正面意義,只是加速掏空台灣而已。由此檢視馬先生的言論,他絲毫未提出如何強化防止債留台灣的機制,卻言不及義論述總部設哪裡,離題太遠之餘,其對問題認識的貧乏,已至不可想像地步。

企業界已經傳出,馬先生這一波之所以要如此急迫性的放寬四十%上限,是因為有一批大公司因投資中國連年虧損,造成資本的分母減少,已經要逼進四十%的違法邊緣,因此鬆綁是幫這些公司解套的權宜作法。若此,則馬先生所下「台灣經濟體質變強、投資環境變好」的結論,從何而來?其關心著眼的究竟是少數大股東?或是廣大小投資人?道理就更不言可喻了。

這種可怕的外行心態,就如馬先生宣稱「開放中國觀光客,能讓台灣在未來變成區域核心,讓台灣能和全世界接軌」一樣讓人咋舌。以現在雙方旅客的進少出多規模,台灣若不淪為邊陲已是萬幸,與中國接軌為實,不要與全世界斷軌,才是新增考驗。

過去躲在第二線,馬先生只是被笑,現在上第一線,則是胡言亂語被罵,若是還沒有準備好如何治國,還是回第二線潛心學習,不該出來嚇人。



◆ 中國製問題多 德商出現撤廠回流潮

自由時報 2008.07.12

〔編譯魏國金/路透德國金格鎮十一日電〕在國際油價迭創新高、運輸成本也漲聲不斷之際,一些德國公司無視中國的廉價勞力與廣大消費人口,決定逆流而行,從中國遷回祖國,生產泰迪熊的史泰福公司(Steiff)就是一例。

品質不穩、運輸成本高...

為追逐「中國製造」的低廉成本,史泰福將逾半數的產品拉到中國生產,如今因品質與勞工素質的考量,宣布在二○○九年底將生產線撤回德國與歐洲其他國家。

由三十五個部分組成的泰迪熊,平均價格約四十至七十歐元(約台幣二千元至三千四百元)。製造一個泰迪熊約需花一年的時間學習,其中有八成作業需靠手工。

然而,史泰福總經理弗萊辛說,中國製的產品常被打回票,因為員工流動率高,使得勞工的訓練不足,他感嘆:「在那裡我們水土不服。」

資誠(PwC)會計事務所主管中國企業集團的凱瑟說,問題在於中國下游工廠的品管難以掌握,如果中國總公司沒有人到下游工廠監督,那麼品管就會出問題。

PwC的調查發現,中國製造的貨物成本要比在德國製造便宜五成以上,然而這些公司往往低估了物流成本,約有三分之一的公司因將生產線東移,實際面臨虧損。

德國健身彈簧墊公司Bellicon也表示,後悔將一些生產線拉到中國,現在已亡羊補牢,將其拉回德國。該公司經理施馬克說:「在德國我們必須做許多的後續工作,比如處理顧客的退貨,我們盤算一下,幾乎沒有省到什麼成本。」

他抱怨說,公司人員常往返中國,試圖與中國合作廠商建立好關係,但是如果超過半年沒去走動,整個廠的勞工幾乎就換了面孔,「品質如此參差不齊令人慨嘆,新人來,品質就往下掉,他們提升技術後又走人。」

企業顧問公司「中國優勢」董事長米德勒說,外商公司沒有計算好整體企業成本,包括訓練、時間延遲、生產線監督等。此外,攀升的運費與油價也使得在中國生產貨物失去意義。

德國工程技術協會的一項研究顯示,每五家德國公司中,就有一家在短暫外移後回歸德國。該協會主席布勞恩說:「這個數據告訴我們,德國製造的標籤仍是品質保證。」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 幫中小企業度過通膨危機

【陳秉訓/美國(博士生)】 2008-07-12 中國時報

最近因為油價上漲而引發的各類物資的價格上漲,漸漸造成許多企業在經營上的困難,一方面在吸收原料漲價的成本,另方面又不敢提高貨品的售價。這樣的經營困境有可能造成日後大量的企業倒閉潮,甚至帶來更大量的失業潮。

對此,筆者建議立法院應該儘速制訂法律,以減緩或減低中小企業在履行契約義務時發生困難的責任。亦即,應針對有可能在這波物價上漲時面臨倒閉風險的企業,提出法制上降低其倒閉機會的規範。更具體而為,要求各地方法院成立特別庭,來解決中小企業因物價上漲而造成履約困難問題。契約爭議可包括產品定價、貨款給付等等,甚至銀行借貸還款的壓力也一併處理。立院應立法要求法院,來幫助有困難的中小企業找出履約的替代方案。如果可以免除賠償責任,即可免除之。

筆者期望,在透過公權力的介入下,來讓企業間在如此艱難的時刻,共同找出雙贏的路子。也就是政府不應該放任「市場機制」,讓因為通貨膨脹而有履約困難的中小企業馬上倒閉。

fsj 提到...

馬總統救經濟 民間投資1.08兆

* 救經濟 馬:今年民間投資1.08兆
* 經部:重大投資多在太陽能、半導體
* 等待熱帶氣旋... 好可怕啊!
* 全球通膨恐拖累經濟衰退?各國考驗嚴峻

◆ 救經濟 馬:今年民間投資1.08兆

【陳洛薇/台北報導】 2008-07-13 中國時報

股市低迷、物價攀升,馬英九總統昨日信心喊話表示,今年將執行的民間重大投資計畫共計一.○八兆元,包括金屬機電業、電子資訊業、民生化工業等投資案,預估四年內可達近四兆元;行政院也規劃一系列重大施政,十九、廿日政院內閣研討會將公布藍圖。

馬英九前晚急召行政院長劉兆玄入府商談國政,昨日他與總統府記者聯誼會餐敘時宣布,新政府上任做了很多事,但五十天過去了,大家要看到更新的成果,劉揆告訴他,行政院規劃了一系統重大施政,愛台十二建設明年也將啟動。

預估四年內可達近四兆

馬英九預告政府五大重大施政方向,新政府將採專案管理的方式,協助民間推動重大投資計畫。目前政府已掌握,將在今年執行的民間重大投資計畫共計一兆八百億元,其中包括金屬機電業二九六九億元、電子資訊業五六七○億元、民生化工業一三三○億元、其他八三一億元。

如果以今年加上未來三年計算,企業重大投資案在這四年將達到將近四兆元。其中金屬機電業八三七九億元、電子資訊業二兆一四四五億元、民生化工業六二四八億元、其他三六七七億元。

馬英九說,政府也會大幅改善台灣投資或經營環境,吸引台商及外資投資,包括檢討賦稅、鬆綁法規,使台灣稅制與稅率具有國際競爭力,減少法規對投資經營限制。

愛台十二建設明年啟動

同時,政府未來將發展都市更新、文化創意產業、醫療、生物科技產業、綠色能源及觀光旅遊等新興產業,做為施政重點,推出振興新方案,同時提出具體的節能減碳方案,確立未來增加能源使用效率和減少依賴進口能源的目標。

馬英九說,除了重大施政,政府會加強擴大照顧弱勢,最近行政院規劃推動的「工作家庭所得保障方案」,將對家戶總所得落於最低一○%、但尚未獲得政府照顧的低所得家庭納入補助,盡快補助「新貧階級」,他提出的勞動所得租稅補貼,即負所得制政見也會盡速落實。



◆ 經部:重大投資多在太陽能、半導體

【陳鳳英/台北報導】2008-07-13 中國時報

為提振國內投資信心,馬英九總統昨日對外透露,政府現已掌握將在今年執行的民間重大投資計畫共計一.○八兆。經濟部官員表示,馬總統講的一.○八兆重大投資,包含國內與僑外投資,今年以來國內重大投資還是多集中在太陽能、半導體與鋼鐵等幾個產業,「只要沒有大狀況,有信心能達到一.○八兆的目標。」

工業局官員強調,要列為經部當年度的投資計劃案,必須取得環評通過,或完成五年免稅申請,因此總投資金額逾六千億的國光石化案及一千三百多億的台塑大煉鋼廠案,礙於未走完環評程序,都不在計算之列。

截至目前為止,浮上檯面的國內投資,仍以太陽能、半導體領域居多。尤其隨油價攀高,以太陽能為首的替代能源產業也在快速擴張。國內太陽能電池上市櫃「四大天王」昱晶、茂迪、益通、茂矽等,今年下半年擴產幅度至少在六成以上,目前台灣太陽能電池產出已穩居全球第四名。

而在傳統產業部分,暫以中鋼集團旗下的中龍鋼鐵領先群雄。環保署六月有條件通過中龍鋼鐵第二階段擴建環評案,中龍原本打算投資七百多億元,興建第二支高爐,但受到國際物價波動影響,投資金額可能要追加至近一千億元左右。

至於僑外直接投資部分,累計今年前五月,核准僑外投資金額為三○.三七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減少一二.八二%。其中,以美商美國國際人壽保險公司及美商德拉瓦美國人壽保險公司,申請現金增資南山人壽保險,增資金額共計三.六億美元較為大宗。

投審會官員分析,過去我國僑外直接投資金額都在三十至四十億美元之間,去年因外資紛紛登台購併國內的銀行與有線電視,使得去年僑外直接投資達到一五三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但「今年前五月還沒有什麼大的案子」。

馬英九上周接連會晤美商應用材料與英商渣打集團兩家重量級外商,兩大外商相當給面子,會後馬上表態,考慮加碼投資台灣。應材承諾明年在台總投資規模上看七十億元;渣打更看好兩岸三通後台灣的經濟前景,有意再買下一家國內銀行。

※ 馬總統還是沒有看見中小企業?



◆ 等待熱帶氣旋... 好可怕啊!

【陳穎青/北市(「老貓學出版」網站站長)】 2008-07-13 中國時報

馬英九總統日前表示,政府該鬆綁的要鬆綁,該做的要做好準備,「等熱帶氣旋來」,就可以趁勢而起... 只要做好準備,國家就有希望。

馬總統為了鼓舞國民,用心可謂良苦,他還特別引用了民進黨前閣揆蘇貞昌「等待熱帶氣旋」的名言,應該也頗有包容藍綠的苦心。可惜兩人科學常識欠佳,胡亂比喻,擬於不倫。

二○○一年,讓台北受創慘重的「納莉」;○五年橫掃美國南部,水漫紐奧良的「卡崔娜」;今年五月初重創緬甸,讓百萬人流離失所的「納吉斯」;前不久才在菲律賓吹翻渡輪,造成八百多人失蹤的「風神」;全是「熱帶氣旋」。

熱帶氣旋也者,在西太平洋乃是「颱風」之謂,在美國有另一個名字,叫做「颶風」。沒有人會乘著熱帶氣旋翱翔直上的,即使是台大大氣系「追風計畫」,專門研究颱風的觀測飛機,也不能直接深入颱風的暴風圈範圍。每一次熱帶氣旋登陸,帶來的總是人命、財產的巨大損失,身為國家領導人,脫口而出竟然要「等待」這樣威力可怖的自然天災光臨,實在讓人哭笑不得。

如果要效法老鷹,審時度勢,乘風而起,要找的東西叫做「上升氣流」。不只老鷹會尋找上升氣流在空中翱翔,許多滑翔機、飛行傘、滑翔翼等空中運動,也全都仰賴上升氣流,以便提昇高度,延長滯空時間。

一個精采的科學比喻,只因一個不求甚解,結果就會逆轉,撫慰變成祈災。總統的文膽實在不能只有文采,也應該多點科學常識才好。

※ 總算有人看見了,順便一提,熱帶氣旋中心是『下降氣流』...



◆ 全球通膨恐拖累經濟衰退?各國考驗嚴峻

中央社 2008-07-13

-世紀危機專題報導系列之九(中央社記者蔡素蓉台北十三日電)全球通膨愈演愈烈, IMF示警,若油價續揚,全球經濟恐陷入衰退。學者殷乃平認為,若各國政府處理不好,很可能會重演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景象。學者林向愷表示,經濟衰退的前提是需求減少,不過新興國家需求仍高漲,目前景氣雖趨緩,還不至於衰退,但各國政府確實面臨嚴峻考驗。

經濟學者認為,各國通膨警戒值水準不一,各國面臨考驗也各自不同,但單純靠央行貨幣政策,恐無法抑制通膨,還需搭配財政租稅政策、經濟產業政策,多管齊下,才能面對這波考驗。

經濟學人雜誌今年五月以「通膨大盜重現江湖,全球央行齊逮人」來形容這波全球通膨。根據經濟學人統計,今年夏天全球平均通膨率已升至5.5%,主因是原油與食品價格飆揚所帶動。

英國今年五月通膨3.3%,是16年來新高。比利時六月通膨率 5.86%,創下24年新高紀錄。十五國歐元區六月通膨率預估4%,創下自歐元發行以來的歷史新高。

新興國家通膨率更驚人!中國今年四月通膨率為8.5%、五月通膨率7.7%。世界銀行六月份把中國今年全年通膨率預估值由4.6%上修至7%。

越南今年五月通膨率25.2%、六月通膨率26.8%,創下自1992年最大漲幅。越南統計局表示,六月食品價格較去年同期增加74.3%,稻米價格年增45.6%。

因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今年五月研究就提出警語,商品價格狂飆,貨幣貶值,金融狀況疲軟,若油價持續飆揚,恐導致全球經濟陷入衰退。

八大工業國能源部會今年六月在日本集會,會後也同聲警告,若國際油價續飆漲,可能導致全球經濟衰退。

政治大學金融系教授殷乃平對此持較悲觀的看法。

他認為,這波通膨與1970年代初期很像,美元貶值,德國等歐洲國家出現工資、物價同步飆揚情況;美國、台灣等地則出現經濟遲緩、物價上揚景象。每個國家出現不同型態的通貨膨脹,一旦各國政府處理不好,很可能會出現全球性經濟衰退。

他舉例指出,美國經濟趨緩,受此影響,台灣今年第二季出口順差已大幅減少,預估第三季、第四季對美國出口也將減少。

「美國次級房貸風暴尚未止息,若美國處理不好,必然出現經濟衰退,進而影響全球,或者是未來三年經濟景氣都不會好轉」,殷乃平以最壞狀況示警。

不過,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林向愷則認為,「還不至陷入全球性經濟衰退」。

「今年物價水準確實比去年高很多,但通膨的定義是連續好幾年物價飆漲;景氣衰退的前提是需求減少,但現在是新興國家的需求太多了,供給趕不上需求」,林向愷分析。

「九0年代,美國透過寬鬆貨幣政策,造就了低CPI(消費者物價指數)、低失業率、高 GDP(經濟成長率)的景氣擴張期,這可說是二次大戰後最長的一段景氣擴張期,但隨著金磚四國需求上揚,再加糧食與能源不可能無窮盡的供應,要維持低CPI的年代已不太可能了」,他進一步分析。

他認為,美國最大危機並非通膨,而是次貸風暴還未劃下句點,前美國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強調自由市場,讓美國金控異業間防火牆太少,沒法落實監理查核,因此,「現在還不知道哪兒還有洞」。

「美國次貸風暴影響消費者信心,進而影響經濟成長,這會影響到出口為主的亞洲四小龍等國,特別是財政狀況不好的台灣、韓國,受衝擊最大。不過,金磚四國內需市場都很大,中國有十三億人口,印度也有十億人口,這些國家需求依然旺盛」,林向愷說。

他舉例指出,「俄羅斯、巴西、中國等國都還有財政剩餘,若透過擴大公共投資,都能繼續支撐經濟成長」,他分析指出。

寶華經濟研究院院長梁國源認為,「通膨確實是個風險,但這波通膨會不會拖垮全球經濟,尚待觀察。若通膨繼續惡化,進而限縮消費能力的話,隱憂就擴大了,但各國通膨警戒值不一,開發中國家CPI警戒值要遠高於已開發中國家」。

這波通膨是否可能拖累全球經濟陷入衰退?學者看法不一。但大家都同意,各國政府正面臨嚴峻考驗。

美國2007年8月爆發次貸風暴,讓美國聯準會降息,歐洲央行也聯手挹注資金,維持金融流動性。但為了力抗這波通膨,近來全球央行已不再調降利率,甚至大多改採升息。

加拿大銀行連續四度降息後,六月維持聯邦基本利率不變。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今年六月宣布,聯邦資金利率維持2%不變,這是 Fed自去年九月以來,從 5.25%一路降息至2%之後,首次不降息。

為抑制通膨,歐洲央行七月初宣布升息1碼至4.25%,希望協助把 CPI年增率控制在2%以下。

各地央行都有升息動作,巴西、菲律賓、印尼六月都調升借款利率;越南央行六月把基本放款利率調升至亞洲最高水準14%、存款準備率12%。中國人民銀行近一年來數度調升存準率,以抑制過熱通膨。

不過,經濟學者認為,要力抗這波通膨,已非單純透過央行貨幣政策就可奏效。

「想要抑制成本推動型通膨,光靠央行升息是不夠的,除了貨幣政策之外,還必須透過有鬆有緊的財政、租稅政策,並搭配良善的經濟、產業政策,最重要的是政府必須透過精細配套政策,消弭通膨預期心理」,殷乃平提出具體建議。

不可諱言,各國政府正面臨嚴峻考驗,因為帶動通膨的國際油價仍一路飆揚,自一桶突破130美元之後,雖在沙烏地阿拉伯允諾每日增產20萬桶,一度短暫回檔,但漲勢未歇,7月11日原油期貨價格盤中一度突破147美元新高紀錄。

前立委陳明真專研能源議題,他研究全球前幾大油田近十年來產量後發現,自2006年後,全球前幾大油田產量幾不再增加,因此,他預測「油價3年內上看200美元,五年上看300美元」。這與國際空頭大師麥嘉華(Marc Faber)預測油價上看300美元不謀而合。

若油價持續上揚,想要解決通膨難題,也許不僅是透過財政、貨幣、經濟政策,可能還要搭配適當的能源政策、節能科技,重啟核能應用,最重要是要改變現有生活模式,不要住在郊區大房子,耗費能源,開車通勤上班。

這波通膨將是各國政府與全人類的重要考驗,也許摒棄耗費能源的全球化所帶來的舒適便利,回歸簡樸生活模式,反而是解決世紀危機的良藥之一。

fsj 提到...

三大危機併發的世界經濟

【郭崇倫】2008-07-15 中國時報

世界經濟體系似乎隨時要崩盤,每天的變化都讓人提心吊膽,壞消息不斷出現,「借貸銀行印地麥克倒閉」、「油價又創147元新高」、「美元匯率又創新低」,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世界經濟體系現在不僅面臨一個危機,而是三個危機同時爆發,在險惡浪潮中,各國財經掌舵當局稍有不慎,就會滅頂,這三個危機分別是原油、原材料飛漲、美國次級房貸危機、世界經濟結構蛻變。

油價猛漲,許多人都把矛頭指向中國與其他新興市場國家,認為是他們為了經濟發展所需,在原油市場上爭奪,需求大了,供給一時趕不上,新的油源,像中亞等地,還來不及開採,因此導致價格攀升,價格越高,依賴原油進口的國家都慌了,也加入搶油行列。

但國際投機可能是真正原因,現在國際熱錢,比起十年前普遍有匯兌限制時,不知道多了多少倍,這些錢有些來自政府,有些來自新興富豪,但更多的是來自你我一般人的,或者投資在新興市場或者是放在能源基金,這些錢一個人也許很少,但涓涓細流,從國內匯為江河,乘上百萬倍之後,往國際大海流出,是非常可觀的。

這些熱錢有它的動力,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專往有利可圖的方向鑽,油價已經很高,但熱錢推得更高,原油其實與國際政治息息相關,不乏題材可以炒作,以色列演習空襲伊朗,奈及利亞三角洲游擊隊又「出草」攻擊油田工人,可以炒作一翻,伊朗試射中長程飛彈,威脅要封鎖赫姆茲海峽,更可以大炒特炒。

油價一旦到了波峰,居高思危,熱錢就開始尋找下一個可以炒作的目標,近來世界原材料價格,此起彼落都在漲,糧食、鋼鐵、原油,雖然需求增加也是原因,但是投機絕對有分,有人預測,只要原油需求減少千分之一,譬如中國景氣出現衰退,油價馬上會跌下來。

其次是美國次貸危機,前幾年房地產行情爆炸,隨著房價節節高昇,買到就賺到,想買房的人很輕易的能夠獲得銀行貸款,銀行甚至批出120%的比例貸款,就是因為期待房價會漲。即使收入不夠,銀行也可以寬鬆的條件貸給信用不好的,這些個人房貸就是俗稱的「次級房貸」,數額高達數兆美元,這些債權接著經過包裝,再轉賣給全世界各地的銀行。

現在,美國房市開始崩盤,部分地區跌幅超過五成。銀行在次級房貸上的虧損,需要提列準備,每虧一元,外面的信貸就要收回十元,這就造成嚴重的信貸不足,甚至連健康的企業也借不到錢,流動性不足衝擊經濟景氣,造成更多人失業,更多人付不出房貸,房地產價格再下滑的惡性循環。

上周末倒閉的印地麥克資產才320億,是小case,真正大的是,聯邦國民抵押貸款公司(Fannie Mae)及聯邦住房抵押貸款公司(Feddie Mac),兩大共擁有及擔保的房貸金額逾五兆美元,占所有美國房屋貸款的一半,自從去年八月以來,兩家公司的股票不斷下跌,市值縮水90%,現在雖已在籌資兩百億,但僅是杯水車薪。

美國總統布希周末密集與財金當局會商救援措施,但尷尬的是目前美國政府公債總額不過是4.6兆,傾國庫所有都怕不夠,財政部周日宣布要由聯邦準備銀行給予特別十年低利貸款,本周一股市是關鍵,驗證緊急措施有沒有效。

最後,前述的兩個危機,將會加速全球經濟結構的重組,但是重組若過快過於倉促,將會引發全球經濟大戰,沒有人得到好處。

譬如北海道G8高峰會,仍然是歐美為主,加上日本,這樣的結構在80與90年代,還勉強可以應付危機,但至今G8仍不考慮納入經濟快速成長的五國:中國、巴西、墨西哥、印度、南非,反而「指導」這五國多負起責任,減碳排放,不要亂用主權基金。

過去以美國為核心,G8他國環繞,發展中國家為邊陲的結構,可以讓景氣由中心傳到邊陲,也讓蕭條感染到邊陲。但現在的新興國家,就像拒絕G8國家對他們發號施令一樣,也拒絕已發展國家景氣波動的衝擊,他們想要「分別發展」(de-coupling),在已發展國家遭遇危機停滯增長的時候,發展中國家要繼續增長。

這不是每一個發展中國家可以做得到的,只有少數的新興國家,有足夠的國內市場,聯合足夠多的國家,才能形成有規模的區域經濟,目前中國與東協,南部非洲,南美洲,南亞,都是有一個新興國家在主導推進,從這個意義來說,薩科奇的地中海聯盟有這股味道。

這個區域經濟即使不是排他性的,至少是區域內自由化程度超過世貿組織,形成這些「準貿易集團」勢必鼓勵美國與歐洲的保護主義,貿易大戰隱隱將發。

未來的半年內,次貸與油價危機不會過去,台灣要儘快在世界經濟結構變化中,找尋自己最有利的位置。



◆ 彭淮南保證 二房問題免驚

【經濟日報╱記者傅沁怡、雷盈/台北報導】 2008.07.15

台灣金融機構投資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二房」商品合計可能逾7,000億元。但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昨(14)日「親上火線」指出,這兩家公司是美國專業房貸機構,只受理金額41.7萬美元以下優質房貸,且公司董事會成員一半以上是由美國總統指派,性質類似「準政府機構」,發行的債券評等更僅次於美國國庫券,不能把兩家公司股價下跌和「次貸風暴」畫上等號。

房利美、房地美股價腰斬衝擊美股,金管會上周五(11日)表示要全面清查台灣金融機構影響程度,此一消息面昨天衝擊金融股。金管會初步清查,本國銀行共有20幾家持有房地美、房利美所發行的債券和證券化商品,投資部位合計約2,000億元。加上壽險公司買進的相關商品,國內金融機構投資「二房」商品合計可能逾7,000億元。

不只金融機構,世界各主要央行多少都有投資「二房」商品,央行也買進不少,為免此消息在市場上不斷發酵,彭淮南昨天親自為「二房」商品「掛保證」。

他說,國內金融機構投資「二房」商品和購買次貸相關商品不同,且美國政府全力挹注「二房」流動性,相信金融機構投資相關債券不會產生損失,部分機構把投資「二房」商品和次貸風暴畫等號,「這樣的說法沒有常識,且不負責任」。

據了解,房地美和房利美是1930年代由美國政府成立,初期是100%政府機構,後來因應股票上市才民營化,但因多數董事由美國總統指派,仍被視為是「準政府機構」,債信評等也僅次於美國國庫券,是屬於AAA級的最高投資等級。

房地美和房利美發行的債券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公司本身發行的公司債,另一部分則是以房貸債權為標的發行的債券。彭淮南指出,兩家公司的債券除了債信評等很高,安全性無虞,由於發行債券金額達5、6兆美元,市場流動性向來很好。



◆ 5兆美元房貸怪獸 專家:不垮也難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綜合報導】 2008.07.14

房利美與房地美公司合計擁有或擔保5兆美元的抵押房貸,幾占全美未清償房貸債務的一半,但他們竟然會走到崩潰的邊緣?專家表示,以他們肩負的使命與經營的方式來看,不垮恐怕也很難。

這兩家政府贊助的企業,是國會為協助更多美國人擁有自己的房屋而創立,房利美成立於1938年,房地美設立於1970年。他們的任務是維持一個抵押貸款市場,先向銀行購買貸款,然後重新包裝成債券,在附上他們的擔保後,再轉售給投資人。

這樣的作法讓銀行更樂於提供放貸,因為付款延誤、違約與利率盪的風險都已由兩家公司承擔。然而,兩者同時也是公開上市公司,必須努力為股東尋求最大的獲利。

兼具官方與民營的混血色彩,為他們創造了機會,也誘惑他們勇於冒險擴張,在抵押房貸市場上扮演更大、更重要,獲利更高的角色。

事實上,對利率極為敏感貸款業務,實際風險相關地高。但市場與信評機構卻認為房利美、房地美,是穿上防彈衣的金融機構,都樂於給與他們AAA的信用評等,讓他們得以超低利率借貸,並藉以融通購買高收益率的抵押貸款。

兩者的利差為他們帶來難以抗拒的豐厚獲利,鼓勵他們在沒有緩衝資本的保護下,冒更大的風險擴張。而一旦公司的貸款組合損失價值,房貸市場也持續崩跌,對他們就會構成致命的重擊。

機構風險分析公司主管魏倫說:「他們肩負的擴張房屋業使命,就像是公共事業,但經營的方式卻像是保險公司。此外,他們能夠像券商一樣從事證券化業務與出售貸款,而套利的方式,又和避險基金如出一轍。」

在信用緊縮、房市低迷的當前,投資人對這兩個拼湊的混血怪獸已完全失去信心。兩家公司上周各自損失近半的市值後,美國財政部的緊急紓困方案已是迫不容緩,因為再不出招,就只能等著寫房市的墓誌銘了。



◆ 特權怪獸 垮在老大心態

【聯合報╱紐約特派員傅依傑】 2008.07.15

美國次貸風暴經一年肆虐,原以為最壞情況已過,沒想到情勢更趨險惡。這個大風暴,來自美國最大二個半官半民房貸機構房利美、房地美。

房利美是聯邦政府一九三八年設立,全稱是聯邦全美房屋貸款協會,一九六八年轉為民營;房地美於一九七○年成立,全名為聯邦住房貸款公司,二房在結構上由持股人擁有,但受國會管制,地位極重要。

房利美、房地美是否撐得住,影響太大,金融市場傳聞不斷,二房已在次貸風暴中損失近百億美元,股價過去一年折損逾百分之八十,情勢持續惡化,須增加融資挹注,房地美可望本週出售卅億元短期債券,將是測試市場對其信心一大挑戰。

為什麼如此重要的房利美、房地美會出問題?究其根本,還是官營與「老大」心態惹禍。二房最初由聯邦政府成立,後雖轉為民營,但仍有政府背書,享有運作特權,不必像純民營貸款機構保持大筆周轉金,在債券市場籌資享較低成本;這些權利使二房數十年來享厚利,地位穩如泰山。

近年早有人警告,房利美、房地美變得規模太大,監管不足會出事,果然年前被查出財務報告有問題,但國會、聯準會及相關監管機構未及時警覺,採取對策,結果次貸風暴一起,二房竟然不支,現在陷入須政府馳援的窘境,且可能掀起更狂烈的風暴。



◆ 美房貸 亞洲央行受傷最重

【林國賓/綜合外電報導、劉聖芬/綜合外電報導】2008-07-15 工商時報

美國政府針對兩大房貸機構房利美(Fannie Mae)與房地美(Freddie Mac)公布最新紓困措施後,暫時化解一場即將引爆的金融危機風暴,周一全球金融市場信心回穩,歐美股市止跌回穩。由於以亞洲為主的外國央行據悉持有近1兆美元的房利美與房地美債券,若這兩家機構果真出事,亞洲信用市場恐遭受波及。

針對上周末市場掀起房利美與房地美可能破產導致美股重挫的信心危機,美國財政部與聯準會(Fed)趕在亞洲金融市場開盤與房地美30億美元債券標售前,公布展現美國官方力挺政府支持企業(GSE)的決心,財政部的護盤動作以提高金援2大房貸機構的信用額度與購買股票為主,Fed則授權紐約聯邦準備銀行可貸款給這兩家房貸機構。

房利美與房地美若破產,事態非同小可,將在全球金融市場掀起連串的骨牌效應,由於這兩家房貸機構所發行的債券與房貸擔保債券向來被視為違約風險極低的金融產品,全球各國都持有相關的資產部位。根據路透指出,房利美與房地美共發行約5兆美元的債券與房貸擔保債券,其中外國央行持有部位高達9,790億美元,其中大多數又握在亞洲國家央行手中。

而市場關注的另一個焦點-房地美總額30億美元短期債券標售案,下單標購情況也比預期強勁,20億美元3個月期票券成交殖利率為2.309%,10億美元6個月期票券殖利率為2.496%。

受相關利多的激勵,歐美股市稍早全面反彈,歐洲主要股市早盤漲幅都逾1%,英國股市更逼近2%;美股3大指數早盤皆跳空大漲,道瓊工業指數反彈,但稍後又回到平盤。

亞洲信用市場周一稍早已衰先止跌回穩,Markit iTraxx不含日本的亞洲高收益信用違約交換指數周一報540基準點,較上周五大跌約20個基點,投資等級的信用違約交換指數也同步下跌約14個基點至146點。

華爾街日報周一報導,美國兩大房貸巨頭驚爆財務危機恐衝擊亞洲,因為亞洲央行與金融機構不但是美國外債的主要持有者,據信手上還握有房地美(Freddie Mac)與房利美(Fannie Mae)債券相當高的比例,不過間接影響將甚於直接影響。

根據美國財政部的最新數據,截至去年6月底,海外投資人持有總計1.3兆美元的美國長期公債,佔總額的21.4%。中國與日本是此類債券的最大投資者,分別持有3,760億美元與2,290億美元。目前還不清楚這兩個國家所持房利美與房地美債券的具體規模。

目前外界普遍認為美國政府不會讓房地美與房利美倒下,因此大多數觀察家比較不擔心危機對亞洲債券持有者造成的直接影響。而且,近期重挫的房利美與房地美股票,亞洲投資者的持有量不多。

然而,此一危機對亞太地區的間接影響可能嚴重得多。美國信用市場動盪已引發全球股價狂跌。在美國與歐洲的債券投資人忙著避開風險下,亞太地區的債券發行面臨國際資金來源枯竭的困境,有些公司因而瀕臨破產。

房利美與房地美的問題可能會使這場危機加劇。香港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Andy Xie)說,「這是最危險的時刻。」他認為,美國政府出手相救可能會引發美元進一步貶值。如此一來,將直接影響到亞洲央行與金融機構手上龐大的美元資產價值。



◆ 這波經濟危機是至少30年來最險惡的一次

中廣新聞網╱夏明珠 2008-07-15

對全球許多投資人而言,這波經濟危機,是他們這輩子到目前為止,所經歷過最恐佈的一次,而許多已經有幾十年投資經驗的老手,也開始這麼認為。

美國次級房貸風暴引發的全球股市重挫,給許多投資人從未有過的驚心動魄經驗,相形之下,2000和2001年網路泡沫,已經不夠看,1980年代晚期和1990年代早期的信貸危機,也顯得微不足道,就連1997和98的亞洲金融危機,都相形遜色。

和這一回合經濟危機最足以比擬的是1970年代,當時的經濟成長減緩,通膨加速,美元貶值以及油價飆漲,這次都具備了,這一回,加上房市泡沫化以及商品價格飆漲的因素一起攪和,它對經濟的衝擊,很可能更有過之。

投資專家索羅斯斷言,這可能是他畢生遭遇最嚴重的一次金融危機,它的影響將擴及美國總體經濟,而不僅限於金融市場。

索羅斯說,經濟蕭條已經緩緩來襲,它報到的速度愈慢,威力就愈強。房利美和房地美是這波危機中,最新引爆的炸彈,目前美國平均每天有八千到九千個房貸戶喪失抵押品贖回權。過去短短一個禮拜,房利美和房地美的股價,就幾近腰斬。見識過1970年代停滯性通膨的投資專家說,在全球化的投資市場上,已經找不到所謂的避險天堂,這一次經濟危機,程度恐怕是至少三十多年來,最嚴重的。

※ 經濟成長建立在經濟崩潰之上。

fsj 提到...

「二棟房子」壓垮台股 有這麼嚴重嗎?

◆ 金融股殺紅眼 二房風暴壓垮台股 三大法人賣超111億元

鉅亨網記者陳偉傑‧台北/2008.07.15

台股今(15)日被美國房貸機構危機掃到,由金融股帶頭暴跌,收盤跌幅重逾5%,拖累大盤跳空開低後走低,終場暴跌 322點,讓對台股反彈抱有最後一絲信心的多方潰堤,加權指數不但跌破7000點整數關卡,連6900點關卡都失守,外資賣超 82.15億元,賣超18.9億元,賣超10.07億元,合計三大法人賣超111.12億元。 美國房貸業兩大龍頭Fannie Mae與 Freddie Mac爆發財務危機,儘管美國政府全力搶求,發生倒閉的機會低,但市場仍對國內金融機構投資相關債券情形不明感到不安,衝擊金融股開盤後不久,多檔重量級金融股紛紛躺平,也使得金管會臨時在盤中緊急召開記者會,出面滅火。

此次房貸風暴國內金融業持有的曝險部位達6162億元驚人,但金管會強調大部分都是證券化商品,少部分是抵押貸款債券 (MBS),且美國政府承諾金援,到期償還應無問題;若以34號會計公報標準,長投部分目前甚至不用認列損失。瑞信證券金融產業分析師林淑娥就認為,市場對於這方面的衝擊,顯然是過度反應了。

外資今天對金融股出現賣壓,除賣超元大金、國泰金、兆豐金及開發金外,另一方面則著手大買富邦金、第一金、台企銀及永豐金;連續吃了 2根跌停板的華航,也依舊在外資的買超之列。

美國「二房」房貸機構出事,所發行的房貸擔保債券高達 5兆美元,部位相當龐大,儘管這部分類似準公債,加上有美國政府承諾金援,不致倒閉或有違約風險,但亞洲國家持有部位高,尤其中、日兩國持有比重最大,衝擊亞股今天全倒,台股跌幅4.5%,跌勢更重於其他股市。

除了金融股今日重挫外,重量級電子權值股也無力撐盤,股王宏達電除權息秀只演了半場好戲,終場小跌貼權貼息作收;台積電再度跌破60元關卡,回測本波低點,雙雙遭外資大賣;此外,外資對面板股賣壓力道未減,持續出脫彩晶、華映、友達及奇美電,友達今天股價跌破40元,四虎每股淨值保衛戰全面失守。

台股今天收在6834點,下跌322點,跌幅重達4.51%,為今年以來第 2大跌幅,跳空缺口達 104點,在下殺取量的過程中,台股今日跌破本波低點,融資斷頭賣壓再度出籠,來到22個月最低點,尤其是國際股市震盪再起,台股未見量縮止跌時,進場搶短更需要特別謹慎。



◆ 資美「二房」? 央行:其他央行也不會公布投資組合

中央廣播電台/陳林幸虹 2008/07/15

美國兩大房貸機構傳出財務危機,外界擔憂除了波及投資的台灣金融業,也質疑台灣中央銀行是否也持有這兩家公司的相關商品。中央銀行15日召開記者會,強調為不影響金融市場,因此無法透露投資標的。不過,央行卻是替這兩家公司「背書」,強調房地美和房利美絕不是「地雷」。央行也表示,目前投資的國內外商品都「良好」,總資產高於成本「甚多」,因此財務非常健全。 台灣中央銀行是否有投資房地美和房利美這兩家房貸機構,央行15日公開舉行記者會,仍不願意證實。不過,央行強調,2900億美元的外匯存底,絕不投資股票,主要都是投資債信良好的歐美等國家的政府公債,而且評等都是AAA。

至於房地美和房利美發行的債券,等級也屬「類公債」,評等目前還未被調降,一樣還是AAA,是不是也是央行的投資標的之一?央行表示,世界各國的央行,只要是外匯存底比較高的,因為顧及金融市場的秩序,絕不會公布它的投資組合(portfolio)。央行副總裁周阿定說:『央行不公布,我們是給審計部,主計處查帳,我們不對外,是跟其他央行一樣的,因為會引起金融市場的變動,我們主要concern在這裏。』

雖然不願意承認是否持有美國「二房」相關債券商品,不過,央行卻公開的替這兩家機構「背書」,強調它們是美國政府所支持,而且是準政府債券,評等(rating)也很高,絕對不是「地雷」。央行也向外界喊話,目前持有的資產品質都很良好,而且都屬「長期持有」,如果依照15日上午9點的市價計算,央行投資的資產價格高於成本「甚多」,外界不用過度擔憂。



◆ 美國兩大房貸機構困境引發次貸危機第四波衝擊

來源:新華網 2008年07月15日

新華網華盛頓7月14日電(記者 劉洪)近日,美國兩大住房抵押貸款融資機構——美國聯邦國民抵押貸款協會(房利美)和美國聯邦住宅抵押貸款公司(房地美)陷入困境。分析人士認為,次貸危機因此進入了更加動盪的階段。盤點過去一年次貸危機的發展過程,可以說市場已感受到了四波衝擊,而且危機早已從最初的次貸領域,向整個金融市場和美國經濟基本面蔓延。

第一波衝擊始於去年七八月份。當時危機開始集中顯現,大批與次級住房抵押貸款有關的金融機構紛紛破產倒閉,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被迫進入「降息週期」;第二波則是去年年底至今年年初,花旗、美林、瑞銀等全球著名金融機構因次級貸款出現巨額虧損,市場流動性壓力驟增,美聯儲和一些西方國家央行被迫聯手干預;第三波則是今年三月份,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瀕臨破產,迫使美聯儲緊急向其注資,並大幅降息75個基點。

目前,房利美和房地美陷入困境,其股價上周被「腰斬」,則昭示著次貸危機第四波的到來。隨著兩大房貸機構的最終失守,美國股市劇烈震盪。上周,標準普爾500種股票指數繼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和道瓊斯30種工業股票平均價格指數之後,與去年10月份的高點相比跌幅也超過20%。按照華爾街的定義,紐約股市三大股指已全面跌入「熊市」。

對美國和全球主要金融市場來說,房利美和房地美的問題還不僅僅是「熊市」那麼簡單。這兩大房貸機構本身並不發放房屋貸款,它是通過保證購買房貸證券的投資人能及時收到本金和利息,從而保障房貸市場的穩定性和流動性。由於有美國政府支持的背景,這兩大房貸機構的債務人中有不少是外國央行和大銀行。因此兩大機構一旦倒閉,不僅美國的住房和金融市場會遭受沉重打擊,全球的金融體系也將受到影響。

美國財政部長保爾森強調,房利美和房地美保持活力對「維持我們金融體系和金融市場的信心和穩定至關重要」。因此,為避免危機進一步惡化,美國財政部和美聯儲在經過兩天的緊急磋商後,已於13日宣佈對兩大房貸機構採取緊急救助措施。財政部決定,提高對兩大房貸機構的信用額度,並承諾在必要時政府將出資購買兩大房貸機構股票並出借資金。美聯儲也表示將給予兩大機構特別融資待遇。

雖然美國政府、房利美和房地美都表示,兩大房貸機構資本金充足,且大大超過要求的水平,但兩機構的股票仍然遭到拋售。這表明目前金融市場的信心嚴重不足。事實上,美國財政部和美聯儲救助兩大房貸機構的舉措更多的也是一種信心救助。《華爾街日報》有評論認為,美國政府希望以此重建市場對兩大機構的信心,從而「最終可以不必採取干預措施」。

在兩大房貸機構陷入危機的同時,加利福尼亞州的IndyMac銀行因財政困難而被聯邦政府接管,成為次貸危機爆發一年來最大的銀行查封事件。從這個角度看,當次貸危機第三波衝擊發生時,危機早已不僅僅局限在次貸領域,而成為涉及整個金融市場的危機。如何化解危機,無疑是美國監管當局面臨的嚴峻考驗。

從宏觀角度來看,一些經濟學家認為,美國經濟最糟糕的時候可能仍未到來,隨著金融危機繼續向經濟基本面擴展,今年第四季度美國經濟將可能出現負增長。但考慮到美國政府近來採取一系列的刺激經濟增長措施,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危機不大可能全面惡化。如果美國政府隨後的舉措得當,美國經濟在渡過今年的難關後,明年將迎來轉機,而美國的金融市場也將會緩慢復甦。

※ 太陽黑子與股市有關?雖然這種說法由來已久,且有不少天文學家出面駁斥,剛剛看見一篇有趣的論文表示太陽黑子、GDP 與 DJIA 的確有某種程度的相關性,且上揚趨勢大約會持續到 2008 年 6 月左右。不過去 CNN 看一下 DJIA 走勢就知道準不準啦~不過要提醒的是,太陽黑子大約在 2011 - 2012 才會達到高峰。

* Sunspots, GDP and the stock market
http://dx.doi.org/10.1016/j.techfore.2007.07.001
Theodore Modis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Volume 74, Issue 8, October 2007, Pages 1508-1514
doi: 10.1016/j.techfore.2007.07.001

fsj 提到...

資訊慢又不透明 投資人何來信心?

* 央行何不公開投資概況
* 資訊慢又不透明 投資人何來信心?
* 只靠金管會就能滅火?
* 央行:外資沒大舉匯出
* 二房效應 中國曝險部位逾1兆美元
* 索羅斯:二房危機 不是最後一件
* 如何正確看待及處置美國二房風暴
* 專家警告 美150家銀行將倒閉
* 通膨升溫 美PPI增幅飆27年新高

◆ 央行何不公開投資概況?

【吳坤明/北縣新店(金融業)】 2008-07-16 中國時報

近日因美國二家房貸機構傳出財務危機,連帶影響到全球金融市場。此二大房貸機構發行數兆美元債券流通在外,再加上為半官方機構,故許多銀行皆有進行投資。我國金管會近日清查國內各銀行投資情形,發現國內多家銀行皆有投資上述債券,也造成部分投資人的疑慮。外傳中央銀行也有投資,但中央銀行對外之記者會既不承認亦不否認,只表示此二房貸機構所發行之債券投資等級等同美國公債不會有風險等信心喊話而已。

既然金管會要求各銀行清查公告有無投資這二家房貸機構之債券,筆者認為中央銀行是否更應該也讓民眾知道央行的投資情形究竟如何。投資這二家房貸機構之債券並非錯誤,因為的確是等同於美國公債等級,所以不能以事後諸葛亮的心態來加以責難,因此似乎也沒什麼好遮掩的,大方說出來總比讓大家瞎猜好。

職是之故,筆者建議中央銀行是不是應該也考慮公開外匯投資概況(不用細目,類似目前基金公開投資概況一樣),好讓民眾了解一下國內數千億美元之外匯存底究竟如何運用?至少,民眾應該有權利知道央行如何賺錢或如何賠錢吧!



◆ 資訊慢又不透明 投資人何來信心?

【謝錦芳/特稿】2008-07-16 中國時報

美國二大房貸機構爆發財務危機,全球股市跌得鼻青臉腫,台股昨日下挫四.五一%,跌幅遠高於日本、南韓與香港。儘管金管會盤中信心喊話,投資人似乎不太買帳,還是沒信心。原因是,投資人根本不清楚自己投資的上市櫃公司是否踩到地雷。

平心而論,金管會昨日及時舉行記者會公布國內金融機構相關投資總額,在速度上比以前快很多。美國次貸風暴自去年七月爆發以來,這是金管會第一次在美國財政部採取重大紓困措施次日,就主動統計國內金融機構的曝險額度。以前總是拖延好一段時間,不僅時效過了,各金融業者是否確實揭露曝險部位,更是一大疑問。

國內上市櫃公司的資訊揭露有二大問題。首先,金管會以往未嚴格要求上市櫃公司在第一時間主動發布重大訊息,往往踩到地雷的公司不願太早揭露,反而是能拖就拖,能少報就少報。在這樣心態下,投資人無法在第一時間掌握充分訊息,只能靠市場流言揣測真實狀況。此時主管機關只是強調「我國金融業受損失非常小」,效果如何,可想而知了。

其次,上市櫃公司即便發布重大訊息,但是以多報少,避重就輕,金管會基於人力有限,無力即時進行查核。

市場盛傳,某規模龐大的金控公司,去年次貸風暴後買進美國次貸相關的證券化商品高達百億元,結果虧損累累,由於屬海外投資部位,並未依會計準則提列資產減損,也未在第一時間主動揭露,金管會根本不知情。不過,該公司股價反應了─投資人先跑為快。

金管會希望投資人對台股有信心,卻未嚴格要求上市櫃公司在第一時間充分揭露相關投資部位與損失,只顧著強調金融業整體損失很小。如此粉飾太平的話即使講一百次、一千次,別說投資人難以相信,恐怕連說的金管會也不怎麼相信。



◆ 只靠金管會就能滅火?

【聯合晚報╱記者黃國樑/特稿】 2008.07.15

今天的台股大跌,盤中一度跌破三百點,面對這樣的巨幅下跌,行政院並沒有直接挑起擔子,而是把問題丟給金管會,讓獨立機關去獨立承擔。

金管會管得了這麼多嗎,或它適合去管嗎?今天的確是金融股跌幅最深,因為美國的二房問題,嚴重性真的深不可測,台灣的金融體系究竟受到波及有多深,若由金管會只就二房事件損失向社會說明,恐難全面奏效。

關乎整體經濟的上升或頹圯,絕不是少數部會可以單獨置喙的,它也勢不能真正向全體股民闡述現今的經濟情勢,行政院在關鍵時刻,實在不應該拋棄自己的職責,不毅然站出來向國人傳達信心,或告訴全民政府的因應作為是什麼。

我們可以看到一張很扭曲的圖像,就是馬政府解救經濟的藥方,是以中國大陸的市場以及鬆綁兩岸間的經濟活動,做為帶動的引擎,但每每這些政策的啟動或法令放寬,卻在遭遇源自於美國等其他地區的經濟風暴時,完全被抵銷,甚至被沖刷地毫無蹤影,就像今天企業登陸投資上限,將在本周就鬆綁的訊息才出現,竟絲毫不敵同時發生的美國二房風暴,沒有發生半點抵擋頹勢的作用。

很顯然,馬英九總統及劉兆玄內閣必須在兩岸經貿鬆綁的處方之外,另外拿出更有動能的政策,因為兩岸的經濟藥方經常一點火就被吹熄,它的動能是勢必有限的,要不然,大家覺得九萬兆政府只有那麼一招半式,信心將潰散地更快,等到大家信心崩盤,想挽回就來不及了。



◆ 央行:外資沒大舉匯出

【聯合報╱記者陸倩瑤、羅兩莎、孫中英/台北報導】 2008.07.16

美國「二房」風暴重創台股,金管會和中央銀行昨天緊急信心喊話,指「二房」事件對國內金融機構衝擊有限,業者損失很少。央行副總裁周阿定說,外資在賣超台股後,沒有大舉匯出,約有三千億元資金還留在台幣帳戶。

央行昨天仍未承認或否認是否持有「二房」產品,只強調,央行持有的資產品質相當良好,以昨天上午九時的市價計算,資產價值高於成本甚多,顯示央行財務健全。

昨天金融股全面躺平,指標金控如國泰金、新光金、富邦金、元大金昨天全面跌停;中信金控昨天啟動庫藏股機制救火,才讓股價不致跌停。

儘管金管會在盤中就開記者會,但股民並不領情,記者會開始時台股下跌二百多點;記者會結束,大盤跌點已擴大到三百點以上。

金管會清查顯示,到七月十四日為止,全體金融機構購買「二房」相關金融商品,總投資金額約六千二百億元。

金管會指出,金融機構投資「二房」以證券化商品為主,例如具「擔保」效力的MBS(房貸擔保債權證券受益證券);其次是「二房」的公司債,只有極少資金買進「二房」的股票。

金管會副主委李紀珠強調,到目前為止,「二房」公司債與MBS仍正常交易,流動性沒有問題,債信評等也沒有調降。



◆ 二房效應 中國曝險部位逾1兆美元

【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 2008.07.15

美國房利美、房地美爆巨額虧損,大陸「第一財經日報」指出,「二房」事件顯示,中國規模巨大的外匯儲備,不僅面對美元貶值的匯率風險,還會因美國國債、機構債產品市值下跌而蒙受損失。而彭博新聞社則報導,中國絕不會默默接受鉅額損失。

「二房」擁有或承保的抵押債券總額逾5兆美元,但資本額僅810億美元,相當於總負債的1.5%。這意味他們以1美元的本金去賺66美元的報酬,槓桿之高實令人咋舌。抵押違約率只要出現小幅波動,都足以對「兩美」造成巨大影響。萬一這兩個巨人轟然倒塌,美國的住房抵押貸款市場將徹底停擺。

最近還大量加碼美政府贊助債券

據美國官方「海外持有美國證券情況報告」,中國是這兩家公司排名第一的外國債權人,持有3760億美元公司債券,接下來依次是日本、開曼群島、盧森堡和比利時等,海外投資者共持有1.3兆該公司的債券。

中國不只擁有美國政府贊助的企業(GSE)債券,最近更大量加碼。至今年4月為止的12個月,中國擁有的GSE債券增加了670億美元,比一年前多出26%。

學者:房市、中國都不容許「二房」倒閉

「外交關係協會」經濟學家塞瑟認為,中國擁有至少5020億元美國國庫債券,加上各種GSE債券,總額超過一兆美元,約占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四分之一。塞瑟說,所以不論房市或中國都不會容許「二房」倒閉。其他經濟學家也認為,這是美國政府緊急紓困以支撐這些債務的幕後原因。

美國的紓困計畫如成功降低房地美債券對國庫債券的風險溢酬,將為中國帶來巨大的利益。此外,美國紓困計畫已協助加強美元幣值。如美元保持這種勁道,面對升值壓力的人民幣也將獲得喘息空間。

謝國忠:政府出手 恐引發美元續貶

亞洲華爾街日報報導,香港經濟分析員謝國忠表示,美國政府出手相救可能會引發美元進一步貶值,從而衝擊亞洲央行與金融機構所持巨額債券的價值。「二房」的負債相當於美國GDP的38%,若聯邦政府為一肩承擔,其凈金融負債將超過GDP,勢引發新一輪美元拋售潮。

美國是亞洲地區最重要的出口市場,如果美國住房市場危機因此惡化,引發經濟陷入全面衰退。這將是亞洲經濟面臨的最糟結果。



◆ 索羅斯:二房危機 不是最後一件

【經濟日報╱編譯莊雅婷/路透紐約十五日電】 2008.07.16

投資大師索羅斯14日表示,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爆發債務危機,不會是最後一件,整體信用市場瓦解,將衝擊已疲弱不堪的美國經濟。

索羅斯接受路透採訪時說,長達一年的全球金融市場動盪,是「我們這輩子遇過最慘的金融危機」。他指出,房利美和房地美面臨的是債務而非流動性危機。兩家公司融資沒問題,但Fed的對策是為了提振流動性,這才是問題所在。

這位當年以作空英鎊賺進10億美元的投資大師還說,房利美和房地美的槓桿比率很高,房市惡化、法拍屋激增所造成的損失將超過其資產。

美國政府積極為二房紓困,凸顯這些問題不但持續傷害市場,也可能令美國經濟陷入嚴重衰退。

索羅斯說,官方激烈的手段,恐使美元面臨壓力,「經濟邁入衰退,如今美元很脆弱。



◆ 如何正確看待及處置美國二房風暴

【工商社論】 2008-07-16 工商時報

原本就陷入信心危機的台北股市,在疑懼美國房貸風暴可能進一步打擊台灣金融產業與經濟前途下,拉出一根長黑,加權指數大跌322.72點,以6834.24點作收,一口氣跌破7100、7000及6900點整數關卡,雖然金管會及行政院均立即發表談話,表示損失有限及台灣經濟體質健全,但投資人信心依然不足,市場仍舊一片愁雲慘霧,整體金融產業及景氣是否會受波及,更成為朝野共同關切焦點。

對於美國聯邦住宅貸款抵押公司(Freddie Mac,簡稱房地美)及美國聯邦國民抵押貸款協會(Fannie Mae,簡稱房利美),相關金融商品可能產生重大損失的「二房」金融風暴延燒台股,首先我們認為,國人資訊不足與瞭解不夠,應是最主要癥結。具體而言,發生金融風暴疑雲的當事人美國股市,前一交易日道瓊工業指數只下跌45點,與美國股市連動性極高的歐洲股市,包括英、德、法、荷,也都中紅收盤,昨日的亞洲股市雖然大多下跌,但資訊較足、民智較高的日本只下跌255點,南韓、香港跌幅較大,台灣根本是超跌。從同一事件但反映不一的現象而論,我們必須說,台股的投資人因為520迄今跌勢不止,每位股民受傷均極慘重,對股市、金融乃至景氣前景信心崩潰,乍聞美國金融風暴擴大,在尚未知悉詳情及深入分析之前,即如驚弓之鳥瘋狂拋售殺出手中持股,因此台股跌幅才會超越其他地區。

其次,我們認為政府相關部門發布資訊不足或不當保持緘默,亦須對日昨台股超跌負部分責任。具體而論,在避免國內投資人因不知情而錯誤投資考量下,金管會日前要求各金融機構回報狀況,包括國泰人壽與新光人壽等金融保險業者投資「二房」金額2,000億元與1,000餘億元即因而見報,並使首當其衝的業者股票在昨日交易中全軍覆沒。另一個被社會大眾及媒體懷疑可能遭受池魚之殃的中央銀行,對外的答覆卻是「這兩家金融機構沒有問題」,如此規避問題的噤口態度,不但沒有釐清朝野疑慮,反而引來央行損失莫測高深憂懼,對昨日台股行情雪上加霜。我們認為,如果央行能夠確實答覆我國是否持有「二房」發行債券及可能影響程度,以及金管會在查報金融保險業者曝險部位之同時,也如同昨日台股交易盤中緊急召開記者會般以具體數據詳細說明業者即使發生損失,損失亦非常輕微,或許國人就不會如此盲目追殺持股,信心危機也不至於全面發作。

最後,我們必須指出,政府官員從324、520後幾次快意發言或玩笑預測,因為始終沒有兌現,業已造成民眾對政府官員談話可信度的嚴重質疑,「狼來了」的後續效應就是即使官員強調沒有迫切危機,投資人也不肯、不敢相信,寧可讓美國政府已明白表態相挺的「二房」風暴在台灣一發不可收拾。從競選期間用力打出「馬上」股市上萬點文宣,到520正式運作後,官員隨意將股市可以直奔一萬點、一萬二千點,乃至兩萬點掛在嘴上,或者宣布已是中長期入市時機、外資沒有撤出台灣論調,馬政府的官員幾乎一面倒的看好台股表現,然而事與願違的結果,不但一萬點沒來,五十天的執政股市已經跌掉了四分之一強,每位股民在渾身傷痕累累,沒死也去掉半條命的恐慌、疑懼條件下,對於官員的「二房」風暴並不嚴重說法,自然不會相信,寧可虧損老本殺掉手中持股。我們認為,如果政府官員一開始即老實告訴國人,股市是市場機能一環,政府不會利用股市行情助選,也不會在執政後貿然以行政力干預,股民就會願賭服輸,不會要求政府護盤救市,更不會將股市虧損怪罪政府,政府官員說明美國「二房」風暴並不嚴重談話,就比較聽得進去,股市不理性崩跌的悲劇也許可以避免。



◆ 專家警告 美150家銀行將倒閉

【經濟日報╱編譯林聰毅/綜合紐約十五日電】 2008.07.16

美國金融業者頻傳警報,迫使政府出手相救,但分析師預估,未來12至18個月內全美7,500家銀行會有150家倒閉,大型銀行可能裁撤分行或尋求合併,美國金融機構已認列1,890億美元資產減值,恐將再宣布1兆美元的「價值損失」。

金融機構接連爆發危機,令美國政府疲於應付。主管機關甫於上周出面接管加州IndyMac銀行,這家大型儲貸業者因資金周轉困難無法繼續經營,為美國逾20年來最大的銀行倒閉案。屋漏偏逢連夜雨,聯邦準備理事會(Fed)14日又宣布拯救房利美(Fannie Mae)、房地美(Freddie Mac)方案,以免引發連鎖效應。

華爾街大型銀行近期將發布上季財報,可能帶來更多噩耗。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信用策略師芮德說,美國金融機構已認列1,890億美元資產減值,恐將再宣布1兆美元的「價值損失」。本周將發布財報的花旗和美林公司,雖無倒閉危險,但將再宣布數十億美元的資產減值。中、小型銀行可能更經不起美國房市崩跌和抵押貸款市場惡化的打擊。

在1980年代後期至1990年代初期,美國儲貸機構爆發危機,共有上千家業者倒閉,政府花了1,250億美元收拾殘局。分析師說,目前美國銀行業者的處境未如當年險峻,但未來一年至一年半恐將有150家中、小銀行倒閉。

今年來美國有六家貸款銀行倒閉,包括IndyMac在內。回顧1994年,有575家銀行被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 (FDIC)認為會出問題,相形之下,今年春季只有90家較令人擔憂。FDIC下月公布更新數字時,問題銀行的數目可能增加。



◆ 通膨升溫 美PPI增幅飆27年新高

【經濟日報╱編譯莊雅婷/綜合華盛頓十五日電】 2008.07.16

美國6月零售銷售增幅意外減少,顯示退稅的效果正在遞減中,消費者努力撙節開支。能源與食品價格上揚,推升6月躉售物價指數(PPI)持續攀升,年增率創27年來最大,通膨威脅依舊揮之不去。

商務部15日表示,6月零售銷售只增加0.1%,不僅低於5月經調整後的0.8%增幅,也不如分析師預估的0.4%增幅。汽車銷售除外的核心零售銷售則上揚0.8%,低於5月經調整後的1.2%增幅。

6月的零售銷售數字顯示,隨著房市持續惡化、信用緊縮肆虐銀行業、油價頻創新高,美國人對消費更加謹慎。瑞銀(UBS )資深經濟學家歐蘇利文說:「退稅利多出盡,未來幾月的消費力道將逐漸減弱。」

汽油價格居高不下,造成汽車、家具、電子產品與營建耗材的銷售下滑。上個月汽車經銷與零件供應店家的業績萎縮3.3%,跌幅創2006年2月以來最大。

家具銷售下滑1.4%,電子產品銷售減少0.6%,餐飲服務的銷售也下滑。汽油價格迭創新高支撐加油站營收,使上月銷售大增4.6%,增幅為去年11月來最大。

美國勞工部表示,6月躉售物價指數經季節調整上揚1.8%,創六個月來最大。過去一年來,PPI激揚9.2%,年增率為1981年6月來最快。食品與燃料除外的核心PPI增加0.2%,低於分析師預估的1.5%。

批發商面臨成本上漲的壓力,使布希政府提振疲弱經濟的難度升高。在能源與食品價格飆漲之際,貸款與就業市場嚴峻,導致經濟成長步履蹣跚。

政府的報告指出,上個月的能源價格上揚6%,汽油價格也大漲9%,蔬菜價格上揚帶動食品價格走高1.5%,奶蛋類產品的價格也跟著上漲。

fsj 提到...

美救二房 只有幾天時間

【聯合報╱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2008.07.17

美國兩大房貸業者房利美和房地美陷入危機,專家警告,美國政府只有幾天時間落實拯救「二房」的承諾,否則投資甚多的外國金主可能失去耐心而抽走資金,導致全球金融震盪。

白宮要求國會儘快就財政部援助「二房」的計畫行動,國會兩黨領袖十五日雖然同意,但也對計畫提出許多質疑和批評,使投票日期無法確定。

財政部長寶森十四日宣布援救「二房」計畫,包括聯邦準備銀行對二公司提供貸款、增加其貸款額度、讓財政部購買二公司股票,以及讓聯準會參與設定其資本額。

此外,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十五日宣布,為穩定金融市場秩序,將短期限制「二房」與大型券商股票的無券放空交易,以打擊炒作。SEC主席考克斯在國會作證時說,SEC將發布緊急命令,要求交易員對這些公司股票的所有放空交易,皆須符合「事先借入」的條件。SEC發言人奈斯特表示,新規定將從廿一日起實施十個交易日,最長可能實施卅個日曆天。

不過,「全球透視」首席經濟學家貝修恩認為,美國財政部必須在二、三天內拿出兩百億美元,加上吸引兩百億私人資金合計的四百億美元,應可讓「二房」度過美國高檔房地產市場崩盤之外的危機。

美林證券首席國際經濟學家裴特利斯則認為,外國對美國的信心有瓦解之虞。美國經常帳赤字達七千億美元,亞洲、中東國家和俄羅斯占最大比例,使得美國比1990年代的日本更易受信心危機衝擊。



◆ 學者:美救二房 通膨苦果亞洲嘗

【聯合晚報╱記者仝澤蓉/台北報導】 2008.07.16

美國兩大房貸公司財務危機,台股大受衝擊台股。學者表示,未來一周將是關鍵,如果美國政府決定全面介入,宣布二房收歸國有,勢必導致美元續貶,油價、金價續漲,通膨苦果由亞洲各國來嘗。

大和總研首席顧問劉憶如:政府慢半拍 台股跌得兇

才剛自美國返國的大和總研首席顧問劉憶如表示,美國政府如果不介入解決兩大房貸問題,可能會馬上完蛋,讓全球投資人捲入這個漩渦;但是美國政府介入,就得發行貨幣埋單,勢必造成美元續跌,進而導致油價金價續漲,油價不跌通貨膨脹壓力不除,在可以預期亞洲各國貨幣不可能大幅升值的情況下,亞洲人得繼續痛苦。關鍵就在本周,美國政府是否會宣布二房收歸國有。

劉憶如說,美國金融圈對兩大房貸問題都非常緊張,相較之下,台灣的警覺性不足,太輕忽了。中央銀行出面信心喊話,是有其必要性,但是台股本身信心薄弱,政府反應慢半拍,結果導致台股過度反應,昨天台股比亞洲其他股市跌得兇,就是慢半拍之後的多餘震盪。

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梁國源:二房燒一房 衝擊壽險業

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梁國源表示,二房合計負債高達5兆3000億美元,占美國GDP38%,問題嚴重性可想而知,房屋市場動盪不安,將惡性循環,進而壓縮到一般消費,今日二房問題凸顯出,美國房貸市場問題嚴重性,比原先想像得更複雜。

二房問題凸顯美國房貸問題已經從次級房貸,蔓延到一級房貸,也就是正常的房貸戶也都繳不出錢來,顯示美國景氣真的很差,亞洲各國高度仰賴對美國出口,美股跌連動台股也會跟著跌,連鎖效應產生今日台股大跌。

金管會清查,我國壽險、銀行金融業者投資二房商品6164億元,梁國源表示,台灣壽險業規模不如美國壽險大,6164億元是很大的一個數目,如果壽險業出問題,後果會很嚴重,政府一定要有所警覺。



◆ 柏南克效應 美元應聲揚

【經濟日報╱編譯廖玉玲/綜合華盛頓十六日電】 2008.07.17

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主席柏南克16日在眾院表示,在特殊情況介入匯市是合理的,而對抗通膨是Fed的首要任務。美元對歐元和日圓匯率應聲上揚。

柏南克在眾院回答議員詢問時表示,目前的美元政策是朝向讓經濟強勁發展,Fed的責任就是提供強勁成長,讓物價穩定。進場干預的做法雖已實施不少次,但柏南克認為不應經常使用此「尚方寶劍」,只不過若市場混亂,有一些暫時性的措施則屬合理。不過他認為,美元長期的走勢還是要看經濟基本面。

柏南克此話一出,美元對歐元和日圓匯率應聲大漲,美元對歐元匯價報1.5818美元兌1歐元,優於前一交易日的1.5912美元,對日圓最高則升抵104.98日圓。

此外,柏南克表示,目前通膨確實太高,對消費者形同是課稅,Fed的首要任務是緩和通膨。

至於二房問題柏南克也再度保證,房利美和房地美目前沒有倒閉的危機,資本非常充裕,問題是市場信心不足,讓兩家公司籌資困難。



◆ 二房風暴 工商大老:半年才能脫困

【陳鳳英/台北報導】2008-07-17 中國時報

美國兩大房貸業者出狀況,次貸風暴再掀波瀾,全球股市陷入愁雲慘霧,多位工商大老十六日不約而同地表示,美國次貸問題與高油價引發的全球通膨警報,大概還需要半年時間才能解除,中信金董事長辜濂松更預警,「今年大家要辛苦一下」。

集合國內逾四十家重量級企業集團負責人組成的「三三企業交流會」,昨日舉行每月例行座談會,這批掌管年營業額達兩百億元以上的企業大老闆,對國內外財經局勢的關切溢於言表。

面對居高不下的油價,東元集團會長黃茂雄半開玩笑地表示,油價高成那樣背後一定都有投機因素,「投機份子也是恐怖份子,讓大家都受傷」。如今高油價與美國次貸風暴相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他不諱言「局勢要拉起來,要花一點時間」,或許要花半年時間才能脫困。

台塑董事長李志村也加入聲援行列,「油價炒到這個地步太離譜了」,高油價讓全世界經濟都陷入混亂,「這個情況能持續很久嗎?我不相信」,他研判國際油價有機會在年底前回跌到每桶一百美元的價位。

身兼三三會會長的辜濂松強調,不管是次貸或高通膨的問題,都需要時間解決,一九九八年國內也爆發本土金融風暴,如今則有次貸風暴,這些都只是經濟景氣的循環,「我不能講樂觀,但的確是不太悲觀」,「時間會解決的,今年大家要辛苦一下」。

台灣人壽董事長朱炳昱則表示,全球大部分的成品如汽車、房子等都已出現下滑跡象,但原物料行情還是高高掛,由於銀行處理房地產拍賣,都需要一點時間,他推估全球經濟大概要等到明年第二季後才能脫離次貸陰霾。

美國二房危機,台股驚魂未定,投資人信心不足,昨日盤中融資賣壓再度殺出,摜破六千八百點,逼近十年線六千六百點大關。朱炳昱指出,依據以往經驗,在十年線附近買股票長線投資,很少會賠錢,因此台壽近日已進場承接具高殖利率題材的股票。



◆ 歐洲經濟 挺不住了

【經濟日報╱編譯朱小明、廖玉玲/綜合十六日電】 2008.07.17

歐洲經濟恐將硬著陸!幾周前,歐元區自以為能逃過全球經濟減緩最糟的情況,如今情勢卻岌岌可危,經濟學家甚至預測,歐洲經濟陷入衰退的風險比美國還高一些,或許今夏就會萎縮。

西班牙、愛爾蘭、丹麥已一腳踏進衰退,義大利腳步蹣跚,法國在急速減弱,連歐洲經濟火車頭德國的出口也在衰退,各方對歐洲免於經濟動盪的期待逐漸破滅。

歐洲經濟中心15日對德國投資人的調查顯示,投資人信心跌到1991年首次調查以來的最低點。西班牙更陷入自佛朗哥政權以來最嚴重危機,西班牙主要建築商Martinsa-Fadesa因為無法順利增資,加上負債51億歐元,15日向債權銀行聲請破產保護。

Martinsa-Fadesa的股價在兩天內暴跌50%,營建股一片愁雲慘霧。房地產在西班牙經濟所占比率達10%,高於美國的6至7%,而包括Martinsa-Fadesa在內的西班牙五大上市建築公司總市值在今年減少達60億歐元,另有65家未上市建商和經紀商申請破產保護。

德意志銀行分析師梅耶表示,歐洲變局已現,全球各地的壞消息終於吹到歐洲。雖然多數經濟學家都知道歐洲無法倖免於全球金融風暴,但其惡化的速度卻令人意外。

蘇格蘭皇家銀行分析師卡洛斯表示,歐洲恐怕會比美國跌得更重,重演網路泡沫化後的情況,不排除歐洲可能陷入衰退。

美國經濟前景不佳,許多投資人買進歐元避險,推升歐元對美元匯率,但這反而讓歐洲的出口雪上加霜。

在油價和歐元匯率齊漲下,德國5月出口減少3.2%,貿易順差也由188億歐元減至144億歐元。經濟學家警告,德國第二季經濟可能萎縮1.5%。

歐洲央行上個月還預測第二季經濟成長僅會微幅下降,不過最新數據顯示,歐盟區5月份工業生產下降1.9%,是1992年匯率危機以來最大單月跌幅。義大利、希臘、葡萄牙今年工業生產下降均超過6%。

歐洲陷入衰退的風險升高,代表儘管俄羅斯和中國大陸等新興市場經濟仍持續擴張,但去年從美國開始的經濟衰退效應,顯然已擴散到其他區域。



◆ 經濟蕭條 英六月失業人數創16年最高

中央社 2008.07.17

英國經濟蕭條,衝擊就業市場。國家統計局公布報告指出,今年六月申請失業救濟金人數增加一萬五千五百人,是連續第五個月增加,總數達八十四萬零一百人,創下自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以來單月最高人數。

統計局指出,今年三到五月,英國失業人數增加一萬二千人,達一百六十二萬人。並將五月份失業人口從九千人上修為一萬四千三百人。

今年第二季英國的失業率為百分之五點二,與第一季相同。失業人數連續五個月增加,是自二零零六年六月以來,失業人數持續增加的最長時期。

受到美國次級房貸引發的金融危機影響,英國企業的裁員潮從金融機構開始,擴大到房地產商、營建商、零售商和小型企業,近二週來英國大型營建商宣布裁員的人數近五千人,預估後續還將有更多企業裁減員工。

經濟學家警告,明年失業人數將再增加,這對於面臨信用緊縮危機、高通貨膨脹率的英國家庭,將造成更嚴重經濟困難。

負責就業政策的副部長堤姆斯坦承,申請失業救濟金人數增加的確令人關切,中央政府正積極與地方政府合作,協助失業者儘快重返就業市場。

fsj 提到...

經濟解嚴 配套周全嗎?

* 藍軍護航兩大預算案 1558億過關
* 嗆到後來... 還不是變利委
* 馬上鬆綁法規 近年要拚227項
* 中小企業 擔心資金排擠
* 學者憂 台灣經濟將急凍
* 經濟解嚴 配套周全嗎?
* 一再搏命超速登陸 無視失控險境
* 大陸熱錢 奧運後可能撤出
* 看衰老美 主權基金減持美元
* FBI查房貸詐欺 IndyMac麻煩在後頭
* 油價飆漲 譜休止符?
* 角色逆轉 新興國家穩健崛起

◆ 藍軍護航兩大預算案 1558億過關

自由時報 2008-07-18

〔記者陳曉宜、陳詩婷、黃維助/台北報導〕馬政府上台後提出的九十七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追加減預算案及擴大公共建設投資計畫特別預算修正案,在藍軍強勢護航下,兩大預算案昨天經立法院三讀通過,歲出預算規模達一五五八億元,僅小刪一億元(高屏大湖計畫),刪減幅度不到萬分之七。

總預算淨追加二五八億餘元

儘管民進黨團質疑這兩大預算案編列違失問題多,並提出廿二項提案訴諸表決,但席次懸殊下,綠委一路潰敗。外界質疑的若干擴大內需經費也全數照案通過,包括苗栗縣「馬奮館」聯外道路拓寬工程一.七億元、新竹市與台中市等多縣市提報的殯葬設施新建及改善工程經費三億餘元,各縣市提報興建行政大樓、整建辦公廳舍等預算也逼近十億元,都一毛未刪過關。

至於原先被詬病的購置垃圾車或辦理一次性活動等經費,則在經建會核定時自行刪除。

九十七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追加減預算案經審查後,歲入預算二五八億餘元照列,歲出預算追加與追減各減列一千萬元,追減預算改列為一九六億餘元、追加預算改列為四五四億餘元,計淨追加二五八億餘元。

擴大公共建設投資計畫特別預算修正案,原列中華電信釋股預算五二七億餘元,全數刪除,改以舉債支應。

在今年度總預算遭減列的一百九十六億元中,有多項遭民進黨團質疑恐影響民眾權益,包括減列文建會的台灣生活美學運動計畫、台灣藝術博覽會計畫、中興新村再發展計畫預算,綠營認為會影響國內藝術表演團體可運用資源與發展;住宅基金辦理農村改建方案也被減列四億元;水利建設保育計畫經費則遭減列二億餘元,綠營認為正值颱風來襲,恐影響水庫安全。

在上述一千五百多億元預算中,「加強地方建設擴大內需方案」約有一千餘億元,「當前物價穩定方案」一百二十餘億元。

擴大內需方案包括協助各地方公共建設六百六十八億元、加速中央重大公共工程一百六十億元、補助地方政府償還債務二百億元、因應兩岸週末包機及開放陸客來台相關經費十四.七億元。



◆ 嗆到後來... 還不是變利委

【聯合報╱記者林新輝】 2008.07.18

立法院預算中心提出厚達一百卅七頁、近八萬字「擴大內需預算案」諸多違法缺失的報告,藍委在事前也嗆聲嚴審不放水。但是五百八十多億的擴大內需預算案,幾乎毫髮未傷順利通過,說穿了,立委在選票壓力面前屈服。

行政院上台向立法院提出擴大內需方案,自家人藍委砲聲隆隆,甚至多位具預算專業背景的藍委說,民進黨政府時期五年五千億擴大公共建設預算案出現的缺失及違法,都可以在國民黨的擴大內需方案找到。

但擴大內需方案進入實質審查,基層選民、樁腳、縣市長的壓力與人情,四面八方撲向藍軍立委,人情與選票的夾攻,藍委紛紛棄守嚴審立場,一隻隻烏鴉變成散財童子。

不少具財經背景的藍委都認同,以提升經濟景氣為主要目標的擴大內需方案,會助長通貨膨脹,可是昨天預算案的表決大戰,藍委不再堅持專業,全部跟著顏色的標準舉手投下贊成票。

擴大內需預算案的通過,還有一項更嚴重的後遺症,行政院違法編列預算的陋習將會正常化。

平心而論,這次是立法院建立「依法嚴審」預算的機會,執政的國民黨立院黨團,若能夠刪減違法編列的預算,勢必可以導正行政院的陋習,未來必須依法編列預算。遺憾的是,國民黨沒有這麼做。但納稅人正好藉這次機會,看看立委面目:他們並沒有幫選民看緊荷包。



◆ 馬上鬆綁法規 近年要拚227項

【聯合晚報╱記者黃國樑、李濠仲/台北報導】 2008.07.17

為強化我國的國際競爭力,馬英九新政府的重要政策工程就是進行法規的全面鬆綁。經建會上午在行政院會報告「法規鬆綁振興經濟」,將會在近年內完成227個法規的鬆綁,目前內閣上任兩個月,就已經完成40個法規的鬆綁,今年年底前將再完成66個法規鬆綁。

鬆綁的法規主要包括十個面向,分別是兩岸經貿、金融市場、租稅行政、土地利用、人力資源、教育訓練、特定產業、運籌物流、企業經營及其他議題,除了各部會自行提報外,還納入工總、商總、工商協進會及相關服務業公會等40個工商團體提供的建言。

520馬政府上任至今,完成40個法規鬆綁,即包括營造業評艦辦法、專科以上學校學雜費收取辦法、標準化獎勵辦法、加工出口區保稅業務管理辦法、公司登記及認許辦法、大陸人民來台觀光許可辦法、人民幣在台管理及清算辦法、金馬與大陸通航實施辦法等。

劉兆玄要求經建會以後循此一模式,對法規鬆綁進行滾動式檢討,以維持經濟動能。

法規鬆綁是依據行政院長劉兆玄在上個月初的行政院會上的指示推動的,劉兆玄當時指出,政府推動愛台十二建設、產業再造及服務業升級等計畫,對台灣經濟成長可帶來正面動力,但相關法規鬆綁要優先辦理,立即推動,所以跟經濟成長有關需要鬆綁的法令,請經建會彙整後,各主管機關就配合辦理,最好能在二、三個月內完成鬆綁的工作。

經建會報告指出,今年底前完成的鬆綁法規重點,兩岸經貿部分包括鬆綁對大陸投資上限、開放證券及期貨業投資大陸、放寬企業募資用於投資大陸的限制、開放陸資來台投資生產事業。而金融市場部分,將會放寬「信用合作社投資有價證券」,土地利用上則將「放寬都市更新建築容積獎勵」,而教育上則開放私立高中以下學校開辦外國課程。

至於明年以後將鬆綁的重點,兩岸經貿部分將開放銀行赴大陸設置分行、推動大陸高等學歷採認等。金融市場將放寬金控公司轉投資的限制,租稅行政上將「研修所得稅等相關法規」,運籌物流上將突破自由貿易港區與物流中心相關發展限制。

經建會主委陳添枝表示,鬆綁法規以活絡經濟活動,提升競爭力,已成國際趨勢主流,各國多採積極手段檢討財經法規,以避免過度管制,阻礙市場競爭,以韓國為例,韓國在1997年金融危機後即推動管制與結構改革,鬆綁大量法規,為近年的經濟奠定基礎。



◆ 中小企業 擔心資金排擠

【聯合報╱記者林韋任/台北報導】 2008.07.18

兩岸經貿即將鬆綁,企業界都表示樂觀。台玻總經理林伯豐昨天表示,台玻有超過十二億元的兩個廠要回台投資;也有企業負責人表示,大陸貸款利率高、給台商額度少,未來可自台灣取得成本較低的資金投入大陸廠。

工總秘書長蔡練生表示,過去因大環境,資金出走就不敢回來,怕出不去,鬆綁能吸引更多廠商回台投資。

不過商總理事長張平沼認為,現在開放對規模已達一定程度的業者幫助有限。他以旗下耀華電子為例,當初要在大陸發展時,受到百分之四十的限制,只好到香港發展;但他現在不想擴充了,規模已到一定程度,加上大陸投資環境改變,他認為此時放寬只對部分有需要的業者有幫助,對沒需要的意義不大。

中小企業協會理事長林秉彬說,放寬對中小企業影響不大,因為中小企業多數非上市櫃公司,兩岸資金往來可以透過私人管道,較不會遇到上限問題;但他擔心鬆綁後中大型企業可名正 款額度帶到大陸投資,可能會造成資金排擠中小企業的效應。



◆ 學者憂 台灣經濟將急凍

自由時報 2008.07.18

〔記者王孟倫/台北報導〕針對新政府大幅鬆綁包括投資中國上限四十%、台商回台投資等兩岸經貿政策,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林向愷認為,這對國內經濟只有負面影響,未來台灣經濟成長力道將急凍萎縮,他強調,「政府應該照顧大多數民眾的福祉,而非少數企業家利益。」

首先,對於台商投資中國上限從四十%放寬到六十%,林向愷表示,新規定當中,營運總部設在台灣,就不必受到任何限制,如此一來,台灣還剩下多少就業機會?因為技術、廠房設備與資金都在中國,所謂營運總部無疑只是個空殼而已,這對台灣經濟發展絕對「有害無益」。

鬆綁投資中國上限四十%之後,也等於替台商回台上市解套,對此,林向愷表示,回台上市就是所謂的籌資,但資金回不回來,最大影響因素是稅制誘因,而不是投資限制,新政府顯然沒有弄清楚問題。他抨擊,「這是最基本的財務管理ABC,連這個也不懂,要怎麼治國?難怪才短短兩個月,就可以把國內經濟弄成這樣。」

林向愷表示,新政府這種開放台商回台上市的作法,等於是讓台商把國內大眾的錢,拿去中國投資,並創造中國就業機會,請問,台灣獲得了什麼?這又是哪門子的拚經濟?

資金是經濟活水 若流失產業將空洞化

林向愷指出,根據兩岸經貿關係的研究顯示,只要台商對中國投資金額佔GDP(國內生產毛額)比重愈高,台灣投資率相對就會愈低,即兩者呈現「反向變動」關係;換言之,新政府推出這些鬆綁開放政策,將導致資金流失到中國情況更嚴重,國內投資更加減少,令經濟走緩、產業空洞化。

中央研究院社科所研究員蔡吉源也指出,資金是一個國家經濟成長來源的活水,若資金大量出走到海外,會衝擊到國內經濟發展、產業面臨空洞化、就業機會降低,政府稅收也會跟著減少。他強調,「政府拚經濟要搞清楚方向,要想辦法擴大投資台灣,而不是去放寬投資中國。」



◆ 經濟解嚴 配套周全嗎?

【聯合報╱記者許玉君】 2008.07.18

行政院昨天鬆綁企業赴大陸投資上限,被譽為遲來的「經濟解嚴」。未來一年半內,將有多達六十六項的財經法規鬆綁,層面涵括金融市場、租稅行政、人力資源、土地利用、物流運籌等十大領域,打破所有過去的無謂限制,讓許多從前迂迴西進的台灣業者就地合法、化暗為明。

兩岸經貿往來與交流早已密不可分,妥善利用中國大陸的資源與廣大市場,絕對好過鎖國做法。「不沾鍋」馬英九總統這回出手,要切記,「權」、「責」向來一體兩面,釋出兩岸開放、鬆綁利多,不論後續效果好或壞,馬總統必定得概括承受。

姑且不論兩岸間長久以來特殊的政經關係,國際間咸認中國還不是法治、體質、制度健全的市場經濟。許多登陸的台商看似獲利,但富貴險中求,更多台商企業吃了悶虧,甚至血本無歸。政府積極開放兩岸經貿限制,長期看來,確實能有效提昇台灣經濟自由化的競爭實力,卻不保證台商登陸之後前途似錦。

中國的大型企業或海外投資行為,多半有濃厚的國家色彩,台灣鬆綁後,大陸資金可能大舉來台,台灣絕對有必要先設計一套縝密且周詳的全盤配套。一心期望靠陸資、陸客救台灣經濟的官員,對開放後的負面影響,考慮得夠周詳嗎?喜歡談論具有廣度、深度、高度議題的總統,可千萬不要「成也兩岸、敗也兩岸」。



◆ 一再搏命超速登陸 無視失控險境

記者鄒景雯/特稿/自由時報 2008-07-18

在馬先生強力主導下,行政院會昨日通過大幅放寬台灣企業投資中國上限,為示「有進有出」,馬先生又要求經濟部把開放陸資來台投資的時程提前到八月,這個想當然耳的作法,由於根本未與中國協商,在中國未有相對應配合下,根本是自唱獨腳戲,依舊是只出無進,問題是,中國的投資環境現在還有多少吸引人的價值?

先射箭再畫靶
自唱獨腳戲

任何政策要獲取人民的信賴,循序漸進、完善規劃很重要,行政院昨日為了趕進度,居然在配套規範盡付闕如,尚須以二週時間研擬下,草草宣佈了六十%、甚至無設限的赴中投資新制,等於先射箭再去畫靶,則後續辦法還有多少理性評估與規範的空間?

對岸在實施勞動合同法、兩稅合一後,多數台商僅剩微利經營,稍有政治因素干擾,就血本無歸,在不遷往內陸、即須離開中國的新情勢下,這時不致力於改善國內投資條件方便台商回流,卻放寬到中國投資上限,除了對一百六十餘家公司除罪化的消極目的,實在無甚誘因,新增的高度風險將轉嫁到台灣的借貸銀行與投資小股東身上,成為潛在的不定時炸彈。

牽涉更為複雜的所謂陸資來台,經濟部原本規劃為第三順位檢討,馬先生一聲令下,急忙提前改列第二項,問題是,中國至今並未將台灣列為可投資地區,對岸並限制中國人民匯入台灣單筆金額六萬美元的上限,這部分與對岸商談了沒有?若對岸不放,是要畫餅充飢?難道又要重演包機直航先斬後奏、踉蹌上場的覆轍?經長尹啟銘不以專業勸誡,若資金並無雙向交流之實,其所誑稱的全球創新中心、亞太經貿樞紐、台商營運總部,由何而來?

兩岸就經貿議題談判,亦應進與出兩項同時談,雙方也須就投資保障有所協議,以改善台商在中國寄人籬下、看人吃飯的待遇,結果政府把這些「眉角」悉數省略,此等無能表現,豈不是讓台商盡失後盾,處境更為艱難?

面對物價上漲與股市下跌的雙重挑戰,一位領導人的抗壓性與穩定力很重要,若受不了責難催促,即一再搏命違規超速,只是把大家帶向更失控的危境,再多利多都虛發後,馬政府還剩下什麼子彈可以衝鋒呢?



◆ 大陸熱錢 奧運後可能撤出

【聯合報╱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2008.07.18

大陸熱錢流向正發生變化,廣東社科院「境外資金異常流動研究」課題組組長黎友煥教授指出,大量的熱錢可能會在八月奧運後撤出大陸。

廣州日報報導,最近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金融運行數據,出現重要變化,六月新增外匯存底急劇減少,僅增加119億美元,是自06年二月以來,外匯存底增加最少的一個月。

更引人注目的是,大陸海關公布數據顯示,六月大陸資本淨流出約190.6億美元。渣打銀行預計,如果這種「熱錢」流入速度放緩的趨勢繼續幾個月,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因為股市的下跌,房市的脆弱和人民幣升值面臨的問題。

黎友煥認為,大量的熱錢可能會在奧運後撤出,因為最近兩個月的數據顯示,大陸經濟形勢出現一些變化,一方面由於外部需求放緩,出口市場收縮;另一方面由於原材料價格上漲,國內生產成本上升,一些傳統產品沒有利潤空間。在這種宏觀經濟前景出現變化的情況下,熱錢可能撤出。他的課題組對熱錢相關者的問卷調查結果也顯示,熱錢持有者很多看空奧運後大陸經濟運行情況。

黎友煥表示,若熱錢大規模流出,首先表現出來的,就是熱錢所藏各領域資金緊張。



◆ 看衰老美 主權基金減持美元

【王曉伯/綜合外電報導】 2008-07-18 工商時報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週四的報導指出,有鑑於美國經濟前景堪慮,美元疲弱不振,再加上對美國聯準會與財政部維持金融市場穩定的能力有所質疑,全球一些主要的主權財富基金都已在尋求減少對美元資產的持有。

報導指出,波斯灣一個大型的主權財富基金已將其美元資產的持有比率由去年的80%減少到60%以下。與此同時,中國的外匯管理局也在尋求與歐洲的私募基金達成投資的協議,以減少對美元資產的持有。

自美國爆發次貸風暴以來,主權財富基金一直是支撐美國慘遭風暴重創的金融業的主要金主。然而隨著金融市場益趨混亂,這些基金也是損失慘重,並對美國決策者失去信心。

報導指出,中國外匯管理局對美元資產態度的轉變,意義尤其重大。中國高達1.6兆美元的外匯存底大部分都是以美元資產的型態持有,這也表示其在分散外匯存底持有型態的腳步上落後如新加坡等國家。而現在中國外匯管理局決定加快其分散持有的腳步。

針對此一報導,中國外匯管理局拒絕發表評論。

報導指出,根據熟悉內情的人士透露,中國外匯管理局正與多家歐洲私募基金進行協商,計劃投入數以十億美元計的資金。而原因無他,就是因為這些投資並非美元資產。

此外,中國外匯管理局也鼓勵與其有投資關係的私募基金投資美國之外的天然資源公司,以儘量減少其對美元的曝險部位。

導致主權財富基金減少對美元資產持有的主因之一,是在於他們對美國聯準會與財政部捍衛美元與維持金融市場穩定的能力感到懷疑。



◆ FBI查房貸詐欺 IndyMac麻煩在後頭

【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 2008.07.17

法界人士16日透露,被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 (FDIC)接管的房貸業者IndyMac,被列為聯邦調查局(FBI)最新鎖定的調查對象。該公司貸款給高風險借款人,可能涉及詐欺。

目前尚不清楚FBI在什麼時候展開對IndyMac的調查,不願具名的官員表示,對IndyMac的調查以公司整體營運為重點,而非針對公司主管。對此消息,FDIC並未發表評論,聯邦調查局則拒絕對調查對象發表評論。

去年爆發房市危機後,FBI即對金融業者展開大規模調查,對象包括貸款業者及投資銀行,全美最大的貸款業者「全國金融」公司也遭調查。

FBI僅證實,因次級房貸危機遭到FBI調查的業者已從4月份的19家增加至21家。當局調查的房貸詐欺案至少1400件。自3月份以來,已有400多名房地產業者被起訴,貝爾斯登兩名前基金經理也在上個月以詐欺罪起訴。

FBI局長穆勒表示,調查重點在會計詐欺、內線交易,以及未透露房貸相關證券的價值和其他投資;這些造成屋主及其他借款人損失估計超過10億美元。

在金融風暴中,華爾街謠言滿天飛,美國證管會(SEC)已決定大舉查緝造謠者,對高盛、美林、德意志銀行等大型券商發出傳票,要求提供交易紀錄與電子郵件之類的資訊以供調查,並計畫傳喚50名避險基金業者。



◆ 油價飆漲 譜休止符?

【陳穎柔/綜合外電報導】 2008-07-18 工商時報

國際油價上周創下新高,不過本周立刻轉而下挫,而且跌勢深重。專家表示,由此來看,國際油價已確實開始反映未來全球對原油及天然氣需求可能趨於緩和的情勢,而市場也因此開始出現油價的大多頭走勢可能已近結束的聲音。

美國紐約油價周四歐美盤中一度跌破134美元,較上週五的歷史高價每桶147.27美元下跌近14美元,相當於近1成的跌幅。不過周四稍晚油價反彈至136.3美元。

分析師們認為,本周來油價大跌乃是反映油市已確實感受到美國與全球原油需求減少的影響。專家指出,油市顯然已經注意到大眾對高油價的反應。芝加哥一家能源顧問公司FundamentalAnalytics.com的總裁芬格曼表示,油市多頭有好長一段時間一直強調所有利多消息,並貶低任何利空消息,但民眾轉而捨棄運動休旅車,油市多頭就開始有所節制了。

澳洲聯邦銀行分析師莫爾表示,油價正處於用油需求開始進行大幅調整的階段。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在本周二發布一份報告中指出,明年全球原油需求預估將低於今年。

美國政府上周五公布能源庫存,原油呈現較前周增加300萬桶,與分析師所預期的相反,美國的汽油庫存則增長240萬桶,同樣跌破分析師眼鏡,而蒸餾油周庫存增幅超越分析師預期。這份報告透露出,油價創新高很可能壓制了美國的能源消耗,以致庫存增加。MF Global的能源分析師齊爾達夫表示,美國的能源庫存上升,加上整體經濟前景欠佳,使得油價下跌。

美國最新的能源庫存報告也顯示,美國油品需求較去年同期下降2.0%,顯示油價飆漲抑制了美國消費者對燃料的需求。美國一家能源風險管理公司Cameron Hanover的總裁柏伊托認為,這是原油價格將更大幅走跌的前兆,很可能油價這波漲勢所造成的最壞影響已經顯現,油價走勢已開始轉變。




◆ 角色逆轉 新興國家穩健崛起

自由時報 2008.07.18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近日美國房貸業者IndyMac被聯邦政府接管後,隨即湧現大批擠兌人潮,反觀同時間非洲肯亞首都奈洛比的銀行卻擠進大批民眾搶著開戶;迥異於華爾街股市近來走勢疲弱,有不少本國及跨國企業掛牌上市的奈洛比證券交易所,今年四至六月股價指數大漲了十%。

經濟連動低 新興國家受害較小

華盛頓郵報十七日報導,在這一波部分起因於美國金融危機惡化的全球經濟衰退中,富強大國受創最深,反倒是那些與全球經濟連動性較低的新興國家,以及若干曾脆弱不堪的經濟體,表現相對穩健許多。

文中指出,前述現象凸顯全球經濟角色已出現某種程度的逆轉。一九九○年代及二○○一年金融危機先後重創亞洲及阿根廷,其他新興國家隨後也遭殃,致使好幾國陷入經濟衰退,富國則大致上毫髮無傷。不過風水輪流轉,在目前這場全球經濟衰退潮中,受害最深的可能不是新興國家居民,而是那些住在最富有國家的人。

富國衰退 英美皆步入熊市

以英國為例,嚴重房市低迷與信貸緊縮,導致五月份新屋借貸市場規模比去年同期遽降六十三%,六月份平均房價也比去年下跌六.三%,與美國情況如出一轍,股市也尾隨華爾街腳步邁入了熊市。

相形之下,全球第二大石油輸出國俄羅斯受惠於能源價格飆漲,大體上未受到全球市場亂流衝擊,今年經濟成長率還可望締造八%的佳績,今年到目前為止,俄國消費支出增長率已達十三%。

國際貨幣基金首席經濟學家強生指出,美國經濟與金融體系和其他富國的連動性較高,與歐洲國家的關係尤其密切;通膨率不斷上揚,加上美元疲弱,使歐洲國家困境雪上加霜。而在日本,前景也同樣黯淡;官方最新的經濟成長率預估為一.二%,創下二○○二年來的新低。

出口導向新興國家 連帶重創

然而,如果美歐兩地同陷衰退,或金融危機殃及更多大型美國金融機構,新興國家恐怕也在劫難逃。事實上,新興國家一些產業已受到衝擊。例如近期美國經濟減速使得帶動印度經濟成長的資訊技術產業遭受重創,這些產業七成仰賴美國市場,五月份整個產業的成長率由去年同期的六%幾乎腰斬到只剩三.三%。

世界工廠中國 對美出口衰退

全球經濟衰退導致需求不振,也使中國出口產業受創,今年對美出口值可能出現罕見的衰退。許多中型製造商獲利率已從十五%下降至三%,單單廣東省就有許多工廠被迫關閉。不過,世界銀行經濟學家奈魯說,全球經濟的衰退只要不是太劇烈,或許有助於中國經濟的軟著陸。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fsj 提到...

大陸政策轉為一保一控 非理性恐慌與金融危機

* 大陸兩防政策 轉為一保一控
* 開放中國投資,配套何在?
* 不畏困境 美科技股逆勢成長
* 非理性恐慌 可能導致金融危機
* 鉅亨看世界-世界終究不是平的

◆ 大陸兩防政策 轉為一保一控

【經濟日報╱記者劉煥彥/綜合報導】 2008.07.19

去年年底中共官方才定調,2008年大陸經濟政策重點在防止經濟成長過熱與預防全面通膨等「兩防」,但由於半年來國內外經濟情勢變化過快,下半年北京當局可能調整宏觀調控方向,轉為保持經濟平穩發展及控制物價漲幅的「一保一控」。

香港經濟日報及信報報導,大陸從緊貨幣政策及穩健財政政策的基調將維持不變,但官方將視經濟形勢發展,針對部分地區與產業信貸做局部調整,實施方案可望下個月揭曉。

報導指出,由於美國經濟成長及全球需求雙雙放緩、大陸出口成長腳步急速下降,成衣出口甚至出現負成長,使中南海高層大為震驚。最近中共總理溫家寶、國家副主席習近平,連同兩位副總理李克強及王岐山,密集考察主要沿海出口省份,就是要為外貿出口把脈,準確拿捏宏調力度,希望遏止出口跌勢。目前中共官方正在北京召開中央經濟形勢分析會議,出席者包括全大陸各省市的主要領導、中央各部委和相關機構主要負責人,層級類似中央工作會議。

消息人士透露,儘管會議尚未結束,但胡溫高層對下半年經濟工作已定調,亦即從去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兩防」調整為「一保一控」,也就是保持經濟在較長時間平穩較快發展,並控制物價漲幅在經濟社會發展可承受範圍內。

由於基本穀物及石油等國際商品價格持續攀升,下半年中國大陸又可能再調整油電煤等資源價格,因此通膨壓力不會降低,北京方面因而決定維持貨幣政策從緊與和財政政策穩健的基調。

但在宏觀調控的變化上,北京當局將對特定地區及產業,局部調整貨幣政策,凸顯「有保有壓」。官方為防止失業問題進一步惡化影響社會穩定,在信貸與財稅政策上將支持中小企業、出口企業及紡織業,同時適度放鬆房地產信貸。

大陸業界人士推測,中南海為防止下半年經濟成長速度顯著下降,將設法在保持經濟成長與控制物價間找到平衡點。在大陸「保經濟」防止社會不穩定的前提下,利率和匯率政策將趨審慎,未來一段時間大陸央行升息機會不大,而人民幣升值幅度可能放緩。



◆ 開放中國投資,配套何在?

【陸念慈】2008-07-19 中國時報

馬英九政府大舉開放投資中國的政策,所持理由是,企業必須直接面對中國的競爭,不能限制企業在中國壯大機會等等;只要總部設在台灣,應該完全取消限制。反正台灣接單中國出貨,賺的錢還在台灣,有何好怕?美國大廠一樣投資中國,美國能,台灣不能?

然以下問題馬先生不知是否考慮周延。

一、根據勤業眾信資料,兩岸財報仍不一致;雖然中國新修訂「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與國際接軌;然新準則艱深難懂,中國基層會計人員良莠不齊,台商會計主管很難對其教育。此點最大的風險在台灣投資大眾,不同的會計準則,公司損益基準點不同,大股東是否利用此點行五鬼搬運,讓投資人血本無歸?

二、台灣總部與投資大眾如何稽核中國子公司?中國子公司對外採購的進貨價格是否合理?支出是否實報實銷?是否與空殼公司進行假交易等;筆者並非財經專業,對財團「五鬼搬運」所知有限,然以上問題足以撼動企業根基,馬先生開放投資中國,有無完整配套?上市櫃公司資金來自投資大眾,如企業被五鬼掏空,投資大眾只能欲哭無淚?

三、企業投資中國,資金是否自有,還是向銀行大量貸款?是否「錢進中國、債留台灣」?

四、台灣總部接單賺錢之後,一定繼續加碼投資中國,如不賺錢,台灣投資人還要跟著倒賠;除了少部份稅收,企業總部對台灣經濟有何幫助?

五、企業移往中國留下的空缺如何填補?光是台灣晶圓廠,就有五十萬人賴以為生。如遷走,相關的貨運業、餐飲業、租屋的房東、大廠週邊商圈、無法隨企業出走的低階勞工、清潔工、司機、警衛等,往後如何謀生?支持開放者很喜歡舉美國投資中國為例,然美國大廠前進中國關掉本土工廠,必須面對勞工龐大失業糾紛!企業前進中國,造福中國勞工及相關商業,卻讓台灣勞工與相關人員失業,企業移走之空洞該如何填補?

六、十二吋晶圓廠開放中國,是否台灣晶圓產業即將消失?十二吋既然開放,往後更先進晶圓廠必然就地昇級,有何更先進的替代產業可維持台灣科技國際地位?

七、中國出貨台灣接單能維持多久?企業僅留總部,工廠移往中國,國際大廠在台的採購處必隨之前往,否則如何驗貨比貨?久而久之這些國際大廠的IPO必會要求直接中國下單,否則成交之後國際大廠還必須由母國將資金匯入台灣,匯兌與額外稅金是否產生新成本?而中國外匯管制,就算賺錢也無法全數匯回,如此台灣總部形同虛設,企業如何根留台灣?

或云如果開放中國投資問題重重,民進黨為何一樣開放四○%投資?就是因為四○%能保住一半以上老本,因此發生問題企業還可承受;然而現在毫無限制,馬先生如此豪賭,可有做過風險評估?還是只聽信財團一面之詞!

以上幾點外行問題,「博士內閣」可能早有考慮;然如有配套應及早公佈,讓大眾釋疑以推動政策;反之,如無配套大舉開放,會不會製造更多機會讓經濟小偷搬空台灣?

(作者為美商業務協理)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 不畏困境 美科技股逆勢成長

【林國賓/綜合外電報導】2008-07-19 中國時報

面臨能源價格飆漲與信用緊縮進一步惡化,多數企業皆叫苦連天,但主要科技業者卻不畏這波經濟惡水,營收繳出逆勢成長的佳績。華爾街日報周五報導,微軟、國際商業機器(IBM)、Google與諾基亞最近公布最新一季季報數字,營收皆能維持成長,其中Google營收成長率高達近4成,顯示科技需求依然健康,科技業承受不景氣的能耐高於其他產業。

報導指出,分別代表軟體、個人電腦、網路與手機等科技領域指標大廠的微軟、IBM、Google與諾基亞發布最新一季財報數字,其中以諾基亞的表現較為遜色,獲利較去年同期衰退逾6成,營收小幅成長4%,其餘3家營收獲利皆呈現強勁成長,Google營收與獲利較去年同期雙雙成長39%與35%,微軟則擴增18%與42%。

相較於金融、汽車與製藥等產業皆深受經濟不景氣的衝擊,科技產業受惠於整體科技需求維持健康、網路經濟重要性日增以及新興市場手機與筆記型電腦普及率大幅提升,承受不景氣的能耐確實明顯高出其他產業一大截。

這4大科技大廠的財報也有一個共同的現象,即海外市場的營收成長特別強勁。以諾基亞為例,該公司表示歐美市場手機銷售雖然停滯,但亞太市場出奇亮眼,第二季亞太市場手機出貨量達3,640萬支,較去年同期激增42%。諾基亞同時宣布調高今年全球手機市場銷售預測,預估全年成長率將超過10%。

IBM也有相似的情況,該公司第二季美國本土市場營收僅成長8%,而亞洲地區則大增16%,歐洲市場成長率更達20%,IBM表示,海外市場的強勁成長可彌補美國市場銷售疲軟的缺口。

Google執行長施密特指出,「全球經濟成長走疲,Google不太可能完全不受影響,Google甚至可能因此而受惠,因為強調廣告效益的企業會更積極在網路下廣告,而且海外市場的成長也可作為美國市場不振的緩衝。」



◆ 非理性恐慌 可能導致金融危機

【尹德瀚/綜合報導】2008-07-19 中國時報

莎士比亞應該不懂市場經濟,但莎翁筆下人物馬克白的名句卻可套用在目前金融危機:當下市場究竟反映了實質的經濟基本面,還是一堆假訊號─投資人恐慌、作手趁機放空和媒體誇大危機─導致不理性的集體行為?

這是美國《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波斯坦(Steven Pearlstein)對當前市場亂象所提的疑問,他也告訴我們,市場一向牽涉正反兩面,不管是理性和非理性,經濟基本面和情緒導致的集體行為,以及現實與假象,市場總是在兩者之間游移,讓人難猜透市場究竟在搞些什麼。

市場是否到頭來都會回歸基本面?當然。但經濟學家凱因斯也開玩笑說過,到頭來,大家都死了。他其實是要提醒大眾,反映基本面可能需要很多年,這段期間不理性行為和恐慌可能已對市場造成重大傷害,且不管是市場參與者和理應對市場有規範作用的人都難辭其咎。

波斯坦認為,這樣的循環似乎有模式可循。當某個產業出現泡沫化徵兆時,總會有人出來否認,並贏得該產業從業人士的叫好,這時如果有人呼籲政府介入,業界立即同聲撻伐,宣稱政府干預自由市場機制將引起經濟災難;可是等泡沫破滅、價格直落時,這些人立刻抱怨市場反應不夠理性,要求政府出面干預。

美國房市就是一個例子。波斯坦指出,兩年前房地產市場向下修正時,有些號稱專家的人向大眾保證,這只是「一次性」的資產價格調整,以反映長時期的低利率和低通膨。但兩年來房價一路走低,到本周終於爆發房利美(Fannie Mae)與房地美(Freddie Mae)兩大房貸公司鉅額虧損的經濟風暴。

二房風暴進一步重挫美國股市,華爾街瀰漫悲觀氣氛。波斯坦指出,二房的財務危機並非始於今日,而且美國政府已經保證不會讓這兩家公司倒閉,但二房的股價仍然重挫,主要是投資人產生信心危機。

但波斯坦認為投資人有可能過度悲觀。好消息是美國政府終於承認,市場的不理性可能對實質經濟造成嚴重傷害,因此願意做出干預。這兩天來,光是美國國會揚言可能授權主管機關提高買進期貨契約的自有資金,就已導致油價3年多來的最大跌幅;另外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緊急下令,禁止對指標金融股進行「無券放空交易」,迫使空方趕快回補,也讓這些股票大幅回升。

波斯坦最後指出,未來股市還會有壞消息陸續傳出,但投資人務必切記,經濟舞台和莎翁的戲劇舞台一樣,唯一比「人人做最好打算」更危險的情況,就是「人人做最壞打算」。

※ 黑天鵝到處游



◆ 鉅亨看世界-世界終究不是平的

鉅亨網/林佳萱 2008/07/18

著名新聞工作者 Thomas Friedman在2005年4月5日推出了聞名世界的趨勢預測著作《The World Is Flat》(《世界是平的》),此書一出,立即成為各國暢銷排行榜上的常勝軍,這幾年來也造就不少擁抱「全球化」的熱情支持者,看起來經濟全球化被捧成萬能的真神,科技與歷史無情的趨勢演進不可違逆。

「全球化」指全球聯繫益發緊密,人類生活規模擴展及全球意識的崛起。國與國之間在政治、經濟與貿易上緊密互相依存。許多人視過去20年國際貿易及跨國投資猛增為全球化的象徵。全球化試圖推倒各國疆界,使全球經濟一體化。

但是事實真的就是如此嗎?前加州 Santa Clara大學金融教授、現任Ayn Rand非營利組織主管的 Yaron Brook在《Forbes》撰文指出,他認為這樣的看法大錯特錯。他表示,世界經濟變遷沒有明白的方向,只有不確定的未來。全球趨勢變化仰賴人們意念及策略的選擇。

Yaron Brook 指出,無限上綱、缺乏完善防護的資本主義很可能讓自由市場充滿風險。他引述《制高點:世界經濟之戰》(The Commanding Heights)一書作者、1992年普立茲獎得主 Daniel Yergin教授最近在《華爾街日報》撰寫的專欄內容,直言「國家正在逐漸收復失土」。

眼光放在拉丁美洲,1990年代開放市場的改革之聲現在已經被復甦的民族主義吞沒。走強烈國家社會主義路線的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態度強硬,企圖排拒自由主義在南美共同市場的蹤影,查維茲更扣押了流入委內瑞拉石油產業、採礦、水泥、鋼鐵、電信及電子業的外國資金。

厄瓜多、玻利維亞、尼加拉瓜和其他周邊國家也可能仿效委內瑞拉的作法,這令跨國貿易的氣氛降到冰點。苦受高通膨壓力的阿根廷最近決定強制徵收穀物出口關稅,使該國各地農民忍不住走上街頭示威抗議。

相較於查維茲在國際上大鳴大放,俄羅斯則低調進行國有化政策。俄羅斯採取選擇性起訴或其他威嚇手段,迫使外國投資人如British Petroleum(BP-US;英國石油)拱手放棄有價值的油田或天然氣探勘。

甚至連英國也開始擺脫柴契爾夫人留下的減稅、撤銷商業活動管制以及私有化等政治傳統,英國財政大臣在今年 2月宣布,將英國知名私人銀行 Northern Rock Bank(NRK-UK;北岩銀行)收歸國營。

除了抗拒國際貿易、進行企業國有化,另一個民族主義勢力擴張的典型徵兆,就是大量來自中東、巴西、中國、亞洲等國的主權基金如雨後春筍冒出。許多新興市場靠產油輸出或貿易外匯豐厚國庫,銀彈充裕之餘成立主權基金,以官資賺錢,也成為外交談判籌碼。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估計,現在手控 3兆美元資金的主權基金,到了2012年將會控制多達12兆美元的全球資產。但隨著主權基金持續增加,許多國家也日益焦慮,因為這些投資標的與投資組合都不甚透明的資金,可能挾經濟力量隱藏政治目的,實行進攻特殊產業侵略國家安全的投資併購。

在美國,政治人物都支持「強勢美國」的角色。因此今年不論哪一黨候選人當選,預計美國的貿易政策改革會朝遠離經濟全球化的方向移動。

在十幾年內,美國國會核准了兩大政策:1994年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及2005年的中美洲自由貿易協定(Central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觀察家原本認為各國貿易關稅將瓦解,美洲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Area of the Americas)即將誕生,然而最後只降低了部分貿易障礙,真正的自由貿易區並未成立。

今年布希政府勸說國會批准美國與哥倫比亞、南韓的自由貿易協定,已經被美國眾議院狠狠打了回票。不顧 WTO正在討論降低全球糧食關稅壁壘,美國參眾議院反而通過高額農業補貼法案,讓獲得補貼的富裕農民可以對發展中國家的農人發動強烈的競爭。

為什麼全世界都躲在國家主義的高牆後面,甚至連一向鼓吹自由市場的美國都如此?

一個簡短的回答是:過去幾十年來快速擴張的經濟自由,回應了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瓦解,但資本主義並未變成理想典型,儘管資本主義至今有諸多成就,但反對資本主義的聲音仍然存在在世界上。

畢竟,就連在美國,也會稱頌自我犧牲、社群意識、回饋和分享的價值。企業家如果自私地追求利益,就與這些價值觀產生矛盾。資本主義長期受到道德懷疑,因此不論什麼時候發生危機,企業和資本家仍然是首先被責難的對象,追逐利潤被視為商人道德上的瑕疵,而非主管機關的錯誤。

結果最後事情的發展聽起來都很耳熟:拉丁美洲仍然很窮困嗎?錯誤還不都是「偉大」的跨國企業,唯一拯救之道就是將天然資源收歸國有,強迫財富重新分配。

糧價還是那麼高嗎?該怪的是全球供需殘酷無情,投機炒手陰謀不軌。還是放棄自由貿易,重新課徵出口關稅吧。

國內企業都到海外設廠、把工作機會給外國人嗎?那麼禁止政府專案計畫外包、讓美元貶值、採取稅賦政策把工作機會留在國內吧。

在追逐利潤的動機被撕下「不道德」的標籤之前,資本主義始終會是全球各地的歸罪藉口。

fsj 提到...

物價上揚實減薪 杜哈談判烏雲罩?

* 物價吃掉加薪 上班族實質減薪
* 消費疲軟 6月零售急凍
* 經濟成長目標 政院不下修
* 香港通膨壓力大 社會穩定度受考驗
* 中共政治局 關注經濟議題
* 大陸有錢了 比炫爭第一
* 保護主義 籠罩杜哈回合談判
* 蘋果執行長喬布斯病了 分析師喊不妙

◆ 物價吃掉加薪 上班族實質減薪

【聯合報╱記者許玉君/台北報導】 2008.07.23

通貨膨脹情勢越來越嚴重,實質薪資不增反減。主計處昨天公布今年一到五月上班族平均薪資水準,扣除物價因素後,比去年同期衰退百分之二點零一,創近廿九年同期新低。中央研究院預測,今年恐陷入史上第四次「實質減薪年」。

物價猛漲,不僅吃光了民眾今年以來的加薪幅度,今年一到五月的實質平均月薪更較去年同期大幅衰退百分之二點零一,是民國六十九年迄今同期最大衰退幅度。如果加計福利津貼、加班費、工作獎金之後的「實質平均薪資」,今年一到五月衰退百分之二點二,同樣也是自六十九年以來同期最大跌幅。

台塑集團已確定今年平均加薪百分之二點八五,但因同時期百分之三點六六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台塑集團的員工實質薪資仍是「減薪一族」。

主計處第四局副局長黃建中指出,今年一至五月加計福利津貼等的平均薪資為五萬零一百九十七元,較上年同期增加百分之一點三七;實質平均月薪為三萬七千零六十六元,較上年同期增加百分之一點五八。

但若扣除物價因素,則實質平均薪資只剩下四萬六千四百九十二元,比去年同期減少一千零四十七元;實質平均月薪也只剩下三萬四千三百三十元,比去年同期減少七百零三元,減幅為百分之二點零一。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物價飆漲太快;黃建中說,今年一到五月平均月薪年增率為百分之一點五八,增幅雖然不大,也已經是近八年來的最高水準,而且已經有連續二十四個月單月薪資漲幅超過百分之一,顯示國人月薪穩定成長。

不過,受國際因素影響,物價不斷攀高,使國人可支配的實際所得反而減少,民眾荷包愈來愈薄。

中研院經濟所研究員吳中書表示,由於今年的物價情勢異常嚴峻,預料今年全年的國人實質薪資恐將持續衰退,可能是繼民國九十二、九十四、九十五年後,史上第四次的「實質減薪年」。



◆ 消費疲軟 6月零售急凍

【侯雅燕/台北報導】 2008-07-23 工商時報

受到國際原油價格飆漲,及物價上揚衝擊,民間消費疲軟。今年6月零售業營業額年增率為負0.4%,創下民國95年10月以來首度負成長,同時實質零售業營業額年增率更連續五個月呈現負成長。

經部統計長黃吉實表示,6月民間消費不振,此為繼民國95年卡債風暴席捲國內,以及92年發生SARS事件,導致零售業營業額年增率負成長後,再度出現負成長的情況。

統計處指出,5月份實質薪資年增率呈現負成長,主要受到物價衝擊,而又影響到一般民眾消費意願,才會導致6月份民間消費疲弱不振。

而6月份零售業營業額較去年同期減少,主要是受到汽機車及其零配件用品業年增率衰退24.04%,呈現持續下滑所衝擊最大。雖然名目上的批發、零售與餐飲業營業額累計上半年成長率仍達8.63%之高,但扣除掉物價上漲導致營業額假性上揚的原因,6月份批發、零售與餐飲業實質營業額年增率已呈負2.29%。

其中,零售業實質營業額年增率自今年2月以來,連續五個月呈現負成長,原本2至5月年增率為-1%至-2%間,到了6月,衰退擴大至5.12%。

批發與零售業實質營業額年增率均為去年12月以來首度出現負成長,分別衰退0.96%與3.03%。



◆ 經濟成長目標 政院不下修

【經濟日報╱記者蘇秀慧/台北報導】 2008.07.23

行政院今(23)日將召開「因應當前景氣小組」會議,雖然近期研究機構下修國內經濟成長率,但行政院官員認為,下半年實施擴大內需方案,刺激經濟成長計畫實際啟動後,全年經濟成長率4.8%的經建目標,沒有下修必要。

股市跌跌不休,行政院副院長邱正雄上周五責成金管會清查股市禿鷹,今天也將進一步聽取金管會相關因應措施。

高層官員指出,金管會已加強資訊蒐集與查核,如果發現任何投資人涉及不法交易情事,一定會依相關規定辦理,以維護投資大眾權益。

金管會近來已有交易異常而主動移送檢調的紀錄,對此,邱正雄昨晚說「很好」。邱正雄強調,今天的會議中將聽取金管會相關因應措施,並進一步檢討。

行政院高層官員表示,金管會已督促證交所及櫃檯買賣中心,確實依既有監視制度辦法,對異常股票採取必要措施。

台股連月重挫,市值蒸發超過6兆元,800多萬股民損失慘重,儘管行政院釋出兩岸經貿大幅鬆綁利多,台股依舊大跌,跌幅甚至較亞洲其他國家深。

尤其上周五外資已縮小賣超,三大法人買賣相抵差不多,台股卻依舊湧現大量賣壓,讓密切監控股市的行政院警覺是否有人為刻意放空台股,「因應當前景氣小組」召集人、副院長邱正雄於是責成金管會進行清查。

今天也將檢視近期研究機構下修國內經濟成長率的原因,經建會主委陳添枝認為下半年實施擴大內需方案,有信心達成全年經濟目標4.8%。

官員分析,有研究機構下修今年經濟成長率,主因是看淡今年第二季的國內投資,但財經部會研判,不會這麼悲觀,因為國內面板廠等重大投資雖然延後投資,但並非停止投資。

其次,研究機構看淡景氣的因素是民間消費不振,官員分析,這部分與物價上漲有關,但經過政府一連串穩定物價措施,再加上若國際原油價格可以回到每桶130美元以下,財經部會認為對舒緩國內物價會有很明顯效益,擴大經濟成長空間。



◆ 通膨壓力大 香港社會穩定度受考驗

中央社 2008-07-23

(中央社記者張謙香港特稿)最近無論是在香港的菜市場或是一般商店,最常聽到的的談話主題是百物騰貴,基層小民埋怨再埋怨。的確,當前香港正飽受通貨膨膨的壓力,且已開始觸發工潮,民心開始浮動,社會穩定度受到考驗。

一九九八年香港受亞洲金融風暴襲擊後,經濟開始下滑,隨之而來的通膨出現負成長。但自二零零四年起,本地經濟開始復甦並帶動通膨逐步上升。

根據香港官方最新公布的數字,六月份本地通膨率高達百分之六點一,創下十一年來新高;而去年同期通膨率只有百分之一點三。換言之,市民去年以港幣一百元可以購買一件衣服的話,現在就要多付六元左右。

對於通膨的成因,本地的學者專家普遍歸咎於外圍因素,包括人民幣升值、中國大陸輸港物品價格趨升,以及本地房租上升和各項商品服務價格持續上調等。

從歷史上看,過去香港曾經歷三次高通膨時期,而當時的通膨率曾高達百分之十五,遠高於眼前的水準。但問題是,當年的高通膨是由暢旺的經濟所帶動,普羅大眾的收入相對增加,足以抵銷物價的上升。

而這次香港在通膨大幅上升之餘,經濟成長卻開始減緩,令人憂慮香港可能會出現「停滯性通膨(高通膨低經濟成長)」。所以,儘管當前的通膨率並非歷來最高,卻引起社會各界更大的關注。

事實上,在高通膨的壓力下,本地人心已開始浮動,其中以低收入人士的情緒最為不穩。進入七月以來,本地陸續爆發工潮,大型鮮奶製品公司「維他奶」及蒸餾水公司「屈臣氏」先後受到衝擊,前者被迫同意調漲員工月薪百分之四點五,而後者仍在進行勞資談判中。

由於通膨持續惡化,加上經濟成長放緩,本地輿論開始擔心,類似工潮將會陸續有來。經濟日報於二十二日就發表社評指出,在高通膨壓迫下,基層生活不好過,資方應主動協助員工,不能坐待勞資糾紛爆發。

文匯報則呼籲勞資雙方一旦遇上糾紛,要互諒互讓;同時,當局也警告一些政治團體利用當前環境推波助瀾,以撈取政治本錢。

連串工潮及民意的反映也使特區政府感受到壓力。十七日,行政長官曾蔭權突然宣布十項措施來舒緩通膨對民生的影響,涉及金額達到港幣一百一十億元。這些措施包括減免學童搭乘鐵路的收費、免收公屋住戶兩個月的租金及免收外籍傭工的稅款等。

對於政府的上述措施,外界不少人覺得,在高通膨及低經濟成長的情況下,恐怕這只是杯水車薪。長遠而言,恐怕還得靠經濟成長及通膨回落。

短期而言,本地學者對通膨問題都不敢抱持樂觀態度。中文大學經濟系副教授關焯照公開表示,下半年通膨可能會突破兩位數;城市大學商學院經濟及金融學系副教授李鉅威則預測,下半年通膨可能會上升至百分之七。

即使政府對前景也不敢樂觀。政府發言人表示,由於國際食品及能源價格持續波動,通膨問題在今年剩下的時間恐怕仍不明朗。

綜合各方的看法,在高通膨及低經濟成長的情況下,下半年香港的經濟及社會恐怕仍將面對一些不確定因素,這對政府來說將是一次嚴格考驗。



◆ 中共政治局 關注經濟議題

【經濟日報╱記者劉煥彥/綜合報導】 2008.07.23

鑒於大陸經濟情勢異常嚴峻,中共權力中樞中央政治局將在本周召開重要政策會議,研擬下半年重大財經政策。由於中共官方上周才開過中央經濟形勢分析會議,此舉意味中南海已將應變層級由國務院提高至黨中央,突顯大陸內外經濟情勢已經引起中央中央的關注。

香港南華早報引述可靠消息人士的話說,大陸經濟成長速度減緩、通貨膨脹不斷上揚、加上全球經濟降溫導致大陸出口快速下降,讓北京當局憂心忡忡。

中共高層本月頻頻至沿海重要省份實地了解情況。繼中共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走訪山東、習近平考察廣東與李克強視察浙江以外,上周末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又親自前往山東訪查,總理溫家寶則是旋風式造訪廣東、浙江、江蘇及上海四地。這些省份都是大陸經濟重鎮及主要出口基地。

香港經濟日報日前報導,中共官方上周才在北京召開中央經濟形勢分析會議,出席者包括全大陸各省市主要領導、中央各部委和相關機構主要負責人,層級類似中央工作會議。

南華早報則指出,由於奧運會不到三周後就將登場,中共高層決定在實地調查結束後召開層級更高的財經政策會議,意味北京領導人相信官方必須立即著手處理大陸當前面對的經濟挑戰。

一位匿名官方經濟學家說:「高層領導人最近看過了初步數據,並且短時間內前往相關地區參訪,掌握這些經濟重鎮最新發展的第一手資料後,就決定召開這項會議。」

大陸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曉蕾認為,中共政治局在本周政策會議上,應該會大幅改變出口政策以提振出口成長,並可能減緩人民幣升值的速度。



◆ 大陸有錢了 比炫爭第一

【聯合報╱記者陳東旭/台北報導】 2008.07.23

大陸愈來愈有錢,外匯存底世界第一,稅收連創新高,財富充斥。這麼多的錢,大陸都拿去幹什麼了?除了讓人印象深刻的巨型硬體建設,還有各地城市的基礎建設。

十多年前,大陸在廣東省蓋「中國第一橋」虎門大橋,當時大陸很窮,廿七億的經費需向各國銀行團借貸。如今風水輪流轉,一百卅億的跨海杭州灣大橋五月通車;從長江出海口的上海到內陸的武漢,各地長江大橋更是動輒造價七十億、八十億,且造型爭奇鬥妍,這些橋梁早把當年風光一時的虎門大橋給比了下去。

橋梁只是一項城市指標建築,近年大陸的全國性重要工程,更有列為奇蹟的青藏鐵路、最近開工的京滬高鐵、剛完工的第一條高速鐵路京津快速通道、早幾年完工的三峽大壩,甚至五年前通車的世界第一條商業運轉的上海磁浮路線,個個來頭都不小,這些工程少則上百億,多的達到一千多億人民幣,又豈是十多年前所能想像。

除了重點工程外,在地方基礎工程上,高速公路每年蓋六、七千公里,現在連西藏的喜馬拉雅山也想蓋一條抵達入山口;地鐵以前只有在北京、上海,現在二線、三線內陸的廿多個城市都同時興建,就連三線城市的東莞也計畫要蓋地鐵呢!除了交通,在人文與城市風貌上,北京與上海,一些稀奇古怪的名家建築,耗資動輒數十億。

不過,大陸也出現有錢沒處花、或亂花的怪現象,河南新鄭的廿一公里水泥長龍,花了三億人民幣,只是想好大喜功炫耀一番;各地鄉、鎮政府新大樓的金碧輝煌,讓人咋舌,如安徽阜陽三千萬的「小白宮」。儘管大陸有錢了,但若不能改善民生、降低貧富差距,社會問題就難像這些光鮮的外表建築一樣,受到人民的肯定。



◆ 保護主義 籠罩杜哈回合談判

【閻紀宇/特稿】 2008-07-23 中國時報

世界貿易組織(WTO)主導的「杜哈回合」談判,在歷經近7年風風雨雨之後,可謂來到「危急存亡之秋」,21日在WTO總部展開的「貿易談判委員會非正式會議」,很可能是杜哈回合談判的最後一線生機,對世界經濟全球化與自由化將造成深遠影響。

2001年11月WTO在卡達首都杜哈舉行第四次部長級會議,啟動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宗旨在於推動WTO成員國降低貿易壁壘,營造更公平的貿易環境促進全球,特別是貧窮國的經濟發展,談判議題涵蓋農業、非農產品市場進入、服務貿易、貿易規則、爭端解決、知識財產權、貿易與發展及貿易與環境等8領域。

富國與窮國 各有盤算無共識

杜哈回合談判的議題洋洋灑灑,但關鍵在於農業與非農產品的市場進入,削減農業補貼、削減農產品進口關稅、降低工業品進口關稅三大問題尤其是兵家必爭之地,三大談判主角美國、歐洲聯盟以及由開發中國家組成的「20國協調組」(G20)激烈交鋒,造成談判屢次陷入僵局,甚至瀕臨破裂。

日內瓦會議 被寄望扭轉頹勢

爭議的焦點在於,以農業經濟為命脈的開發中國家要求美國、歐盟等富裕工業國降低或取消扭曲市場機制的農業補貼,讓它們的農產品可以在國際市場上公平競爭,交換條件則是降低本國的工業產品進口關稅。這種作法看似互利互惠,然而各國各有盤算,國內政治壓力使得政府不敢輕易做出承諾,協議終功虧一簣。

那麼今年的日內瓦會議能不能扭轉頹勢、開啟後續協商的契機?許多分析家並不樂觀。近年來美國與歐盟禍不單行,次級房貸風暴、全球信用緊縮、國際油價飆漲接踵而至,危機至今尚未落幕,各國政府與政治人物對貿易自由化格外戒慎恐懼,保護主義的陰影再度籠罩。

以11月初舉行總統選舉的美國為例,現任的跛鴨總統布希固然可以放手一搏,全力推動日內瓦會議達成具體成果,然而國會與新總統未必會照單全收。如果是向來支持自由貿易共和黨候選人麥肯當選,情勢較為樂觀,但民主黨控制的國會仍是一大關卡。如果是民主黨候選人歐巴馬上台,他可能連行之有年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都要改弦易轍,何況杜哈回合談判。

非政府組織 憂窮國農民被犧牲

在歐洲方面,歐盟貿易部長會議18日宣布將提供10億歐元(約台幣483億元),援助貧窮國家的農業部門。然而對於削減歐洲農民極為在意的農業補貼,各國政府仍是不敢造次。法國總統薩科奇最近砲轟歐盟貿易事務專員曼德森,理由正是他對農業補貼政策立場太軟弱。

對於開發中國家,近來的日子更不好過。在過去糧價偏低的年代,它們的農民慘澹經營,難以和享受補貼的歐美農民競爭,各國政府對農業部門基礎設施也缺乏投資。近來雖然糧價一路飛漲,但窮國農民受限於能源價格高昂、基礎設施欠缺,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許多長期協助貧窮國家的非政府組織認為,日內瓦會議就算談出成果,也未必能夠真正促成國際農業市場改革,讓窮國農民受惠。「行動救援」(ActionAid)組織主管梅拉美德警告說:「開發中國家已經遭受糧價高漲、氣候變化與全球經濟衰退等危機的衝擊,日內瓦會議如果勸誘它們簽署無益有害的協議,將形同以侮辱加諸全球貧窮民眾。」



◆ 蘋果執行長喬布斯病了 分析師喊不妙

【經濟日報╱編譯吳國卿/綜合二十二日電】 2008.07.23

業界人士和投資人愈來愈關切蘋果公司執行長喬布斯的健康,他一個多月前出現在蘋果開發商會議,顯得比以前消瘦許多後,就未曾在公開場合露面。

蘋果公司21日表示,健康問題是「私事」,且喬布斯不打算離開蘋果。不過近來一些部落格和業界觀察家,懷疑53歲的喬布斯出現胰臟癌的症狀,可能是四年前接受手術治癒後再復發。蘋果發言人日前說,喬布斯罹患一種「常見的病」(common bug),正接受抗生素治療。

Piper Jaffray公司分析師曼斯特說,如果喬布斯因為任何原因離開蘋果,該公司股價可能大跌25%,市值損失360億美元,因為蘋果十分仰賴喬布斯對流行時尚的敏感,和對科技的嫻熟。喬布斯健康引發關切的另一原因是,蘋果尚未安排接班計畫。

fsj 提到...

3千億美元救房市 美國拚了

自由時報 2008.07.24

〔編譯羅倩宜/綜合外電報導〕美國參眾兩院對房市紓困方案達成折衷協議,除將允許財政部對二房貸款援助,並將通過三千億美元的再融資抵押保證。該案未來兩日內將在眾院輕鬆過關,於參院通過後送白宮同意。

三千億美元的再融資抵押保證協商達數月之久,參眾兩院終於達成共識,其中包括白宮揚言否決的四十億美元項目,允許州政府購買及修繕法拍物。至於附加其中二房(房地美和房利美)紓困案,國會預算辦公室週二表示,二房紓困可能耗費政府約二百五十億美元,惟真正動用紓困的機率不到一半,有五%的機率會花掉政府一千億美元。

二房紓困方案是由美國財長保羅森上週提出,要求國會允許財政部在未來十八個月提供二房無限額貸款,必要時財政部也將透過認購股權來挹注資金。該案的支持與批評人士都對紓困案將耗費納稅人大把金錢,同表關切。

為了弭平疑慮,財長保羅森週二在紐約演講時重申,二房紓困案並無立即動用必要,成案目的是為了拯救市場信心,進而支撐美國資本市場及整體經濟。房地美和房利美受次貸風暴影響,今年以來股價已損失八十%,七月初跌勢尤其猛烈,主因乃市場擔憂二房無足夠資金支應未來虧損。

由於二房動向深切影響金融產業表現,迫使行政部門在七月初釋放政策利多,股價才止跌回升。二十二日美國包括Wachovia、Washington Mutual等五大銀行公布第二季財報虧損後,個股當日平均漲幅仍有十四%,股票市值合計增加一一六億美元。自財政部與聯準會在十四日祭出利多後,銀行股表現可圈可點,過去五個交易日漲幅達三十一%,五大銀行漲幅平均也有六十%。

一般預料國會將對財政部版本的二房紓困案提列限制條款,第一是政府貸款及資金須優先償付,第二是審核二房高階管理人的高額薪津,第三是二房舉債不得使聯邦債務超過九.八兆美元上限。聯邦債務至上週止,已達九.五兆,二房可用額度不多;惟國會隨時可投票表決提高聯邦舉債上限。



◆ 馳援屋主與「二房」 美眾議院通過紓困法案

法新社╱楊玫寧 2008-07-24

(法新社華盛頓二十三日電)美國聯邦眾議院今天通過一項廣泛的拯救房市法案,以協助數以千計的屋主免於房屋遭查封的噩運,及紓困遭房市風雨飄搖衝擊而岌岌可危的美國兩大房貸巨頭。

兩大房貸巨頭─房利美(Fannie Mae)是美國聯邦國民抵押貸款協會的簡稱,房地美(Freddie Mac)則是美國聯邦住宅貸款抵押公司的簡稱。

眾議院以二百七十二票比一百五十二票表決通過房市紓困法案,將送交參議院表決最終版本後,呈交布希總統簽署生效。

儘管仍有些疑慮,但白宮改口不再揚言否決,為這項法案今天在眾議院過關掃除了一大障礙。這項拯救房市法案旨在協助面臨查封的屋主,及重振對「二房」的信心。

這項紓困法案提供約三十九億美元,協助地方政府對於面臨查封的房屋予以收購或提供再融資房貸。

法案也將房利美與房地美可回購抵押貸款上限無限期提高,及擴大聯邦抵押貸款擔保計劃,藉由這些措施,可望對房市挹注流動性。

意義重大的是,這項法案改革「二房」的監督機制,未來將提供新信用額度,及「二房」可取得直接的聯邦資助。「二房」為美國國會特許成立的股份制企業。

※ 相關報導:

* House passes housing bill after Bush says he will sign it -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http://www.iht.com/articles/2008/07/24/business/24housing.php

* AFP: US housing bill may stem downward spiral: analysts
http://afp.google.com/article/ALeqM5g_nH-laF8ViWU5k_PltIkX4ijTIw



◆ 油價探125 月線下彎面臨變盤

【張子嫻/台北報導】2008-07-24 中國時報

國際油價連跌數日,昨盤中更下探125美元,原本預估颶風將威脅墨西哥灣油田及燃油設備,但颶風路徑轉彎,加上美元止穩,使得油價回跌至127.27美元。專家也指出,近期油價大幅回檔,也反映出部分投機性買盤,急於獲利了結,使得油價受到打擊。

根據Bloomberg統計,7月22日西德州原油期貨收在每桶127.27美元,23日盤中更下探125美元關卡,距離7月3日的收盤歷史新高價位145.86美元,原油價格已回落近14%,而如果以7月11日盤中創下的每桶147.9美元的歷史天價計算,波段跌幅更已逼近15%

由於,美國墨西哥灣颶風威脅範圍,可望落於油田及燃油設備區域之外,對原油供給影響大幅降低,加上美元趨於止穩走勢強勁,降低投資人原物料避險需求,打擊原油價格走跌。

投機買盤出場升勢受打擊

匯豐全球關鍵資源基金經理人高仰遠分析,油價近來急跌,除反映部份投機買盤的獲利了結賣壓,市場預期經濟趨緩將減少能源需求恐怕才是主因,但在地緣政治因素及颶風季節即將到來的情況下,石油供給面變數仍大。

近期油價急速回跌,但高油價時代結束,言之過早。高仰遠認為,在美元的弱勢短期內難以扭轉前,仍然為實質商品的價格提供了強固的支撐,下半年油價高檔震盪的可能性最大,目前論斷能源多頭告終、通膨煙消雲散,恐怕還言之過早。

然而富蘭克林證券投顧卻認為,就油價走勢觀察來看,可發現過去油價一直沿著月線上攻,但此次跌破後未立即拉回,甚至跌落季線之下,月線也出現下彎現象。這意謂著油價過去一段時間漲升的慣性已然改變,若無突發的供給面衝擊因素,未來油價以下跌的機率大。

新能源指數表現不跌反漲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與油價並駕齊驅的新能源指數不跌反漲。元大投信指出,目前油價與新能源相關係數低,各國政府拓展新能源已為長期趨勢。以往市場總認為新能源類股走勢與石油價格呈現相當程度的正相關,但其實兩者相關係數極低。

根據Bloomberg統計,新能源全球創新指數(NEX Index)由自今年7月14日的373.85點,上漲至7月22日的387.2點,漲幅為3.57%,與原油跌勢呈現負相關。元大投信表示,就未來新能源的發展趨勢來看,隨著石油浩劫危機,各國政府積極開發新能源已是長期趨勢,未來新能源商機相當值得期待。

大宗原物料價格若持續走弱,全球通膨可望獲得紓緩。高仰遠指出,受通膨衝擊最深的亞洲能源進口國將率先反彈,東北亞股市看好中國、台灣、南韓,東南亞股市則看好印度,由於印度股市本益比由21 倍大幅降為13倍,諸多利空已經反應完畢,印度股市自低點反彈超過18%,人氣回籠有助印度股市持續反彈。



◆ CFTC:油價不是投機客炒高的

【吳慧珍/綜合外電報導】2008-07-24 工商時報

在美國國會正為如何控制飆漲的油價及削弱投機炒家的角色而激辯之際,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周二公布報告指出,迄今並無證據顯示投機客計畫性地推升能源價格。

紐約時報報導,CFTC周二發表的中期報告,推翻了先前國際油價狂飆係投機炒家作祟的假設。

報告的初步結論指出,近5年來油價飆高,主要還是基本面因素,包括像原油消耗量激增及全球能源供應成長減弱。

報告指出,原油消耗量於2004至2007年間增加3.9%。與此同時,原油卻出現供不應求狀況,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之外的產油國,油產量已降到歷史平均值以下。

CFTC報告中坦承,在高收益利誘下,投資人近年來蜂擁搶進能源期貨市場,但在檢視官方及非官方資料後發現,將油價高漲歸咎於投機客並不公平。

舉例來說,交易商在能源期貨契約的買賣之間大致取得平衡。今年前5個月的交易部位賣多於買,而這段期間油價上漲28%。

此報告的重大發現為,投機客多在價格波動之後而非之前變更投資部位。

CFTC這份在聯準會與財政部等官方機構協助下出爐的分析報告,提供政府最權威的觀點,以判定油價2002年起竄升,是否與投機客利用指數基金等金融工具炒作有關。

在消費者團體的施壓下,美國國會今年1月起已舉行多場聽證會,就擴大離岸鑽探石油及將機構投資人逐出商品市場等提議進行討論。

尤其民主黨參院領袖的提案,在國會引起的政治摩擦最劇,內容包括限制投機客在期貨市場的角色,擴大CFTC的權限等。民主黨這項提案的支持者多次預言,削弱市場投機客的影響力,將使能源價格回檔下跌。

fsj 提到...

麵粉價格第四季崩盤?北極石油才夠用三年?

◆ 國際小麥行情下跌42% 第四季麵粉價格會崩盤?

NOWnews.com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2008/07/26

國際小麥期貨的價格大幅回檔,目前傳出國內麵粉廠先前聯合採購的小麥慘遭套牢,近一個月來麵粉廠的出廠價都悄悄地打折,許多麵粉業者的糧倉已經塞滿了高價小麥。至於國內第四季的麵粉價格是否有崩盤的可能,目前糕餅業者都在觀望。

根據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小麥行情,今年3月開始就一路走跌,回檔幅度達到了42%。雖然小麥期貨回跌,但麵粉公會總幹事黃錦和表示,國內的小麥採購有時間差,現在麵粉廠還在使用3、4月決標,6、7月剛到岸的小麥原料,每公噸成本都還在600美元以上的高價。

糕餅業者評估,由於麵粉價格不斷上漲,國內麵粉需求預估從每年約100萬噸將降到約莫7、80萬噸,但現在國內到岸的小麥就差不多60萬噸了,市場目前有供過於求之虞。而9、10月份,北半球新麥將採收,國際小麥行情還會呈跌勢,逼著麵粉廠雖然還在使用高價小麥,但是被迫悄悄調降出廠價,以紓解目前的庫存壓力。

雖然目前國際小麥價格呈現跌勢,但影響國際穀物行情的原因五花八門,例如無法預測的天候災害或是蟲害因素,都有可能會讓小麥價格再度攀高。國內麵粉是否會大幅崩盤,恐怕還要再觀察。

※ 這就是那一隻看不見的手。以下連結不代表本人立場,只能說賠本生意沒人做。

* 小麥期貨價跌40% 麵粉怎麼還是貴? 官民渾然不知
http://blog.nownews.com/alexandros/textview.php?file=147172



◆ 北極圈藏豐富油氣

自由時報 2008.07.25

石油蘊藏量約達九百億桶

〔編譯張沛元/綜合報導〕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二十三日首次公布針對北極圈以北的石油資源所進行的最大規模調查,估計當地石油蘊藏量達九百億桶,足以供應目前全球每天八千六百四十萬桶的石油需求約三年之久。此外,北極圈以北可能還蘊藏有一千六百七十兆立方呎的天然氣。調查結果證實北極將成為下一波全球石油探勘熱潮的新戰線,而俄羅斯將扮演樞紐角色。環保團體也警告,北極圈日後恐將淪為破壞原始生態的石油城。

各國展開探勘、資源爭奪

石油公司早就懷疑北極蘊藏大量能源資源,隨著全球暖化剷除了阻礙探勘的龐大冰山,包括荷蘭殼牌與雪佛龍等石油公司已加速展開北極探勘行動。在此同時,俄羅斯、加拿大、丹麥、挪威與美國等環北極國家,也開始爭奪北極圈資源的控制權。USGS的報告不但證實了外界猜測,也暗示大部分的資源並非位於北極下方,而是在靠近海岸、無關領土爭議的區域。該調查的首席地質學家高提耶就說,大部分資源位於已有主權歸屬的大陸棚區域。

USGS報告指出,北極圈以北所蘊藏的能源資源約佔全球未探勘石油的十三%,未探勘天然氣的三十%,與未探勘液態天然氣的二十%。其中逾半數未探勘石油僅存在於北極阿拉斯加(三百億桶)、美亞海盆(九十七億桶),以及東格陵蘭裂谷盆地(八十九億桶)三個地質區;至於逾七成的北極圈天然氣,則可能位於西部西伯利亞盆地(六百五十一兆立方呎)、東巴倫支盆地(三百一十八兆立方呎),以及北極阿拉斯加(二百二十一兆立方呎)這三個區域。

環保團體警告 將破壞北極生態

USGS的調查鎖定「技術上可開採的未探勘資源」,也就是能以現有科技生產的資源。儘管報告中未估計開採北極圈能源並送入市場的時間,但環保團體已發出警告。非營利組織的「乾淨空氣觀察」主席歐唐納就說,北極熊與其他北極圈內的野生動物,不但要面對因全球暖化而失去棲息地的危險,還要遭遇大企業鑽探石油所帶來的傷害,「一方面前往該區(取得能源供應)更為方便,但我們勢必得付出不一樣的代價... 可能會損失若干物種」。

※ 才能用三年?這表示大油田已經愈來愈稀少了,前面曾提過,石油最大產量許多人都預估會在 2010 - 2015 出現,再生能源政策得加緊推動了...

fsj 提到...

面對「停滯性通膨」 新政府準備好了嗎

【中時社論】 2008-07-27 中國時報

在通貨膨脹陰影下,台灣民眾工時增加,實質薪資卻縮水;主計處日前公布今年前五月台灣平均經常性薪資比去年同期負成長二.○一%,創廿八年來最大幅度的萎縮。對老百姓而言,最苦的莫過於工時增加,薪資卻縮水,而且這樣的情勢短期內難以扭轉。各國政府在「停滯性通膨」危機下,莫不嚴陣以待,我們的新政府準備好了嗎?

全球經濟走緩,最近國際油價開始回跌至一三○美元以下,跌跌不休的股市出現短暫反彈,讓投資人稍稍獲得喘息;央行總裁彭淮南鐵口直斷明年油價將進一步走低,甚至有機會回跌到八十美元。如果下半年沒有嚴重天災,那麼國內的物價漲幅可望緩和。

這些期望如果能夠實現,當然最好不過了。問題是,國際油價並非操之在我,颱風要不要來,更是難以預料。事實上,下半年全球經濟是否風調雨順,否極泰來,連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都不敢太樂觀。

柏南克最近一次在美國國會的報告,並未帶來令人興奮的消息,他反而嚴正地指出,美國經濟前景面臨嚴峻的向下風險,尤其是通貨膨脹風險持續惡化;美國六月分消費者物價年增率(CPI)達五%,創下十七年來新高;由於有經濟衰退與通膨的雙重風險,使得聯準會的利率決策更加困難。

或許因為是退稅措施的短期效果,美國第二季的民間消費支出表現比預期來得好,聯準會也上修今年經濟成長的預估值。但問題是這個現象恐怕只是曇花一現;商業辦公大樓的空置率上揚,零售的連鎖店面逐漸傳出裁員關店如星巴克等,這些都預告了下半年的景氣不太樂觀。

最近一年美國的金融與經濟情勢每下愈況;次級房貸風暴自去年七、八月爆發以來,不僅沒有好轉,甚至進一步擴大到兩家全美最大的房屋貸款抵押金融公司「房地美」與「房利美」;「二房」股價一年來重挫八成以上。它們原本被視為美國房市的救星,如今反成為被紓困的對象。這兩家背後有美國政府撐腰的房貸機構,過去幾年信用大幅擴張,股東們簡直賺翻了,如今出現財務危機,後果卻由社會大眾承擔,引發極大的批評聲浪。

遠在大西洋另一邊的英國,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英國剛公布的七月分CPI年增率為三.八%,創下十六年來新高。《經濟學人》指出,英國正面臨一九七○年代以來最嚴重的停滯性通膨危機。由於房價持續下跌且銀行體系風險仍高,經濟陷入衰退危機,此時通膨率又創下新高,這正是最致命的組合。如果首相布朗未能妥善因應,將付出極大的政治代價。

台灣亦面臨一九七○年代石油危機以來最嚴重的停滯性通膨危機。行政院長劉兆玄日前接見外賓時表示,台灣的物價表現在亞洲是第二低,相對表現良好,今年應可以達成經濟成長四.八%的經建目標。劉揆或許出於善意,希望帶給民眾信心,但是如果因此認為台灣下半年經濟成長一帆風順,那未免太天真了。

事實上,儘管今年經濟成長可以達到經建目標,但在通膨高漲之下,民眾的實質薪資負成長,各項日常生活必需品的漲幅均在一至二成以上,絕對超過官方版CPI年增率。今年六月CPI年增率達四.九七%,為十二年來次高。儘管主計處官員說,台灣不會有停滯性通膨,但對老百姓而言,實質薪資負成長是廿八年來最慘,加上各項開支都增加,在雙重夾擊下,生活壓力難道還不嚴重嗎?

從物價來看,台灣的物價年增率與美、英等國相比,情勢並未特別樂觀。國內的財經智庫建議,當務之急應採取匯率政策對抗輸入型通膨,讓新台幣匯率適度升值,還可以提升民眾實質購買力。但,目前執政當局似乎尚未認真看待問題的嚴重性。然而,正如劉揆所言,行政團隊唯有苦民所苦,認清事實,才能真正對症下藥。此時,財經首長們若只是說些避重就經、冠冕堂皇的話,那未免把問題看得太簡單了。

fsj 提到...

油價重挫 消費者信心指數史上最低

* OPEC主席︰78美元才正常... 油價重挫
* 消費者信心回升 美國股匯齊漲
* 美今年GDP下修至1.6%
* 消費者信心指數 史上最低
* 政府債息支出 一年1,273億
* 未來半年 廠商看壞比率增

◆ OPEC主席︰78美元才正常... 油價重挫 一度跌破121美元

自由時報 2008.07.30

〔編譯陳柏誠/綜合外電報導〕對攸關全球通膨與全球股市能否回穩的油價走勢,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主席凱里爾二十九日表示,油價每桶超過一二○美元屬於異常現象,正常情況應該回跌到七十八美元上下。

OPEC主席凱里爾表示國際油價異常偏高的一席話,導致紐約油價週二早盤重挫逾四.三一美元,跌破一二一美元,至一二○.四二美元,創下兩個多月來新低。

當被記者問到,如果油價繼續走跌,油國組織是否會減產,凱里爾說,他不認為會如此,「OPEC必須確保市場需求能夠得到滿足。」

凱里爾此說的動機值得玩味。市場懷疑,產油國為了自身利益,理應歡迎油價走高,如今凱里爾反而希望油價走跌,莫非油價飆高的利潤大多由石油公司獨享,還是高油價造成的通膨使得產油國亦身受其害?

Dahmlan Rose & Co.的資深能源分析師丁曼表示,出自凱里爾這類人物的評論,絕對具有相當分量,尤其是在市場如此緊張之際,一有風吹草動,將造成價格波動。

近來油價泡沫破裂之說不絕於耳,凱里爾受訪時表示,如果美元繼續走強,伊朗政治情況改善,長期油價應該在七十八美元左右,因為市場供應充足,庫存正常,需求沒有斷炊之虞。

國際油價曾在七月初創下一百四十七美元的紀錄高點,過去兩年間大漲了一倍。

國際油價在週一時,由於奈及利亞好戰份子攻擊荷蘭皇家殼牌石油公司輸油管而反轉走高,上漲一.四七美元,報一二四.七三美元。



◆ 消費者信心回升 美國股匯齊漲

【蕭美惠/綜合外電報導】 2008-07-30 工商時報

美國7月份消費者信心意外回升刺激美股大漲,加上油價跌破121美元,周二美元一掃周初的疲軟,恢復勁揚,對亞洲新興貨幣漲勢尤為明顯。美林宣佈第3季資產減記57億美元以及發行85億美元新股的消息,未如預期中嚴重,美股及美元均獲得支撐。

美股三大指數早盤同步漲逾1%,道瓊工業指數早盤大漲逾百點。

紐約經濟諮商理事會周二公佈,7月消費者信心上升到51.9,不僅脫離16年的谷底,並且是去年12月以來首見反彈。6月消費者信心則為51.0,係1992年2月以來的最低水準。經濟師先前的預測是50.0。

周二盤中,歐元兌美元下跌0.4%,為1.55689美元。法國7月消費者信心大跌到歷史低點,並為連續第七個月下跌,形成歐元的下壓。另一方面,美元兌日圓則升破108日圓,報108.20日圓。日本公佈6月失業率上升到近兩年高峰4.1%,家庭支出又告減少,加劇日圓賣壓。

在亞洲新興貨幣方面,美元周二兌韓元、新台幣和菲律賓披索均明顯升值。同樣在本地股市重挫之下,韓元與新台幣都承受揮之不去的貶值壓力。三星期貨公司一名分析師表示,金融股與信用市場的憂慮,將使韓元抬不起頭來。周二漢城匯市收盤,一美元兌1008.7韓元,高於周一的1006韓元。

菲國披索周二貶值0.8%,報一美元兌44.40披索。而在上週四,披索甫觸及43.83披索的7周高價。



◆ 美今年GDP下修至1.6%

【經濟日報╱編譯廖玉玲/綜合華盛頓二十九日電】 2008.07.30

美國白宮調降今、明兩年經濟成長預測,並指美國將同時面臨失業率攀升和通膨增溫兩大難題。此外,美國下年度預算赤字恐再創新高,新總統一上任可能就得馬上面對4,820億美元預算赤字的燙手山芋。

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CEA)28日發布半年報指出,美國經濟持續擴張,但成長速度恐會減緩。CEA預估,美國今年國內生產毛額(GDP)將成長1.6%,2009年可望成長2.2%,雙雙低於今年2月發布的2.7%和3%。

CEA也上修今、明兩年的平均失業率,由原先估計的均為4.9%,分別調升至5.3%和5.6%。今年上半年美國平均失業率為5.1%,去年為4.6%。CEA預測,到2012和2013年失業率可望降至4.8%。

此外,今年美國消費物價指數(CPI)將攀升3.8%,高於2月份預估的2.7%。明年CPI也由2.1%上修到2.3%。

白宮預算局預算報告顯示,因為經濟持續低迷、稅收減少以及大規模退稅振興經濟,美國從10月起計算的下年度預算赤字,將超越2004年的4,130億美元,再創新高;下任總統恐將接下4,820億美元預算赤字的燙手山芋。

至於本年度赤字預估,則從2月預估的4,100億美元,調降至3,890億美元,但仍然是2007年度1,620億的兩倍多。

不過,白宮的最新估計並未包括伊拉克、阿富汗反恐戰爭的開銷,也未考量可能通過的500億美元第二波景氣振興方案支出、房地產市場進一步下滑等變數,所以赤字可能更大。

美國本會計年度的預算赤字將占GDP的2.7%,略高於過去40 年的平均水準。明年的赤字雖預計刷新紀錄,但占GDP的比率3.3%仍低於2004會計年度的紀錄。

針對遠程前景,白宮樂觀認為經濟將逐步復甦、稅收隨之增加,因此維持2012年預算轉虧為盈的既定目標。



◆ 外資大匯出 央行力撐台幣

【陳美君、黃怡錦/台北報導】 2008-07-30 工商時報

在台北股市持續賣超的外資,資金暫留在帳戶的情況,終於出現變化,台北匯市昨日湧現近期罕見的匯出潮,大型匯銀交易室主管估計,外資昨天匯出金額,超過10億美元,影響所及,新台幣兌美元匯率終場以30.465元報收,貶值5.8分,合計兩家外匯經紀公司成交量,逼近20億美元。

外資急忙匯出,幾家大型外資保管銀行昨日早上9點一開盤,就進場狂丟美元買單,到終場收盤時還是如此。外銀交易室主管指出,央行目前顯然不希望台幣匯價明顯走貶,衝擊市場信心,因此,當美元買單湧現時,市場就有有反向賣美元的大單跟進,一來一往配對交易;本國匯銀則說,央行昨日操作上,主要是借重月底拋匯的出口商,幫央行阻貶,態度還算從容。

這也使得匯市的成交金額,明顯激增,台北外匯經紀公司爆出14.45億美元成交量,與元太合計,總成交金額達19.63億美元。幾乎是近期均量的2倍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匯銀主管說,每當匯價逐步逼近30.5元時,蜂擁而出的出口商,便進場大賣美元。這裡面,有兩個因素,一是新台幣美元匯率這段時間,介於30.3至30.5元盤整已久,因此,只要匯價接近30.5元,有的出口商便主動進場賣匯;另一原因是,央行主動安排大額的出口商賣單,在這價位傾巢而出,反映央行短期內的匯率貶值容忍上限,應該就訂在30.5元。

本國匯銀主管分析說,昨日算是外資明顯匯出的第一天,到底是一日行情,還是代表外資湧現匯出潮的開端?還難以判定,如果趨勢已成,匯率往貶值方向走,那出口商也會惜售,央行就得真刀真槍的與外資對上,很難繼續借力使力。未來幾天,相信央行會嚴密監控匯市的動態。

「若非央行干預,台幣匯價早貶破30.5元」持這種論調的,主要是滿手美元買單的外銀交易室主管,他們預估,本周外資匯出將繼續擴大,央行從3月底至6月底,一直將匯價守在30.4左右,底限清楚,30.5元將是未來幾天,央行與外資交手的重要關卡。



◆ 消費者信心指數 史上最低

【聯合報╱記者許玉君/台北報導】 2008.07.30

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昨天公布,7月分消費者信心指數(CCI)為56.08點,比上個月下降4.15點,六大構成指標表現全數下滑,創下這項調查史上新低點。

其中,跌幅最大的是「未來半年購買耐久性財貨時機」,刷新自五年半以來的新低紀錄。主持這項調查的輔大資訊學系教授謝邦昌指出,全球大環境不景氣,民眾消費信心可說是跌到谷底,他呼籲內閣團隊得把擴大內需「用在對的地方」,才能彌補景氣低迷的負面效果。

消費者信心指數六大構成指標,包括:未來半年國內經濟景氣、未來半年投資股票時機、未來半年國內物價水準、未來半年家庭經濟狀況、未來半年國內就業機會、未來半年購買耐久性財貨時機等表現全數下滑。

下跌幅度最大的是「未來半年購買耐久性財貨時機」,調查總數為99.15點,改寫自2003年2月來的新低紀錄。表現最差的指標則是「未來半年國內物價水準」,7月的指數只剩下19.8點,在滿分200的情況下,顯然民眾對未來物價持續走高的趨勢「悲觀到不行」。

謝邦昌說,特別是購買耐久性財貨部份,是自民國92年以來首次跌破100,這是很重要的警訊,顯然民眾不認為大環境會有更好的狀況發生。

他提醒內閣團隊,擴大內需得用在對的地方,更要誠實地告訴民眾當前所面臨的困境,「不可能對抗大環境,但可以稍微彌補一下大環境所帶來的負面效果」,謝邦昌說。

7月CCI調查是由中央大學台經中心主辦,輔大統計資訊系調查,調查時間由7月19日至23日,以電話訪問方式進行。共訪問2409位台灣地區20歲以上的民眾,在95%的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正負2個百分點。



◆ 政府債息支出 一年1,273億

【經濟日報╱記者蘇秀慧/台北報導】 2008.07.30

96年度中央政府總決算出爐,審計部表示,96年底中央政府債務餘額高達3兆6,144億餘元,較95年底增589億餘元,且近五年來平均每年債務利息支出達1,273億餘元,政府財政負荷沈重,債息支出龐鉅,亟待改善。依此估算,平均每位國民負債15.7萬元。

審計部建議,政府應加速稅制改革,落實財政改革方案,以減低政府財政壓力,改善歲入長年不足支應年度政事需求情況,早日達成財政收支實質平衡目標。

審計部也認為,部分國營事業長年持續虧損,經營管理效能始終未見提升,其中,台灣鐵路管理局虧損連年,經營情況更趨惡化,96年虧損148億餘元;台糖本業連續發生鉅額虧損,其中砂糖、量販、畜殖、精緻農業、生物科技、商品行情、休閒遊憩及油品等八個事業部計虧損31億餘元;榮民工程公司長年虧損,今年1月底淨值已呈現負成長。

審計部指出,政府一年以上債務餘額自91年底的2兆8,317億餘元,持續累增至96年底的3兆6,144億餘元,且92至96年度債務付息支出合計共6,369億餘元,金額龐大,政府財政負荷沈重,且排擠其他政事支出。

以96年度來說,債務利息支出高達1,236億元,占歲出總額7.97%。五年來計增加債務7,827億元,且每年度債務利息支出分別為1,443億餘元、1,266億餘元、1,174億餘元、1,248億餘元及1,236億餘元,平均每年債務利息支出達1,273億餘元。



◆ 未來半年 廠商看壞比率增

【聯合報╱記者許玉君/台北報導】 2008.07.30

台經院昨天公布最新景氣動向調查月報,製造業廠商看壞6月景氣比率大幅增加16.3個百分點;展望未來半年,整體廠商看壞比率由19.8%上升至27.3%。

另外,國內消費力下滑,而擴大內需等政策利多實質效果仍須進一步觀察,因此台經院下修今年全年的經濟成長率 (GDP)預測值,由4.3%下修至4.27%,成為目前國內各主要機構中最悲觀的預測值。

根據台經院的問卷調查,製造業廠商對6月景氣看法較上月悲觀,認為6月景氣「好」的廠商比率較上月下滑0.3個百分點,看壞的比率則是大幅增加16.3個百分點。

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陳淼表示,受到全球景氣成長趨緩影響,廠商對旺季出貨表現較保守,加上上游原物料持續上漲,導致受訪廠商對景氣看壞比率增加。

根據調查,包括製造、服務業的整體廠商對未來半年景氣看法的看壞比率也增加,看好比率雖然自33.9%上升至35.9%,但看壞比率則大幅由5月的19.8%上升至27.3%,持平比率則由46.3%減少至36.8%。

此外,台經院下修今年經濟成長率至4.27%,是國內各主要預測機構中最悲觀者;主計處預估今年GDP可達4.78%,台綜院預測值為4.68%,寶華經濟研究院預估4.6%,中經院的預測值為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