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11

國人十大癌症報告 男肝癌女乳癌居首

中廣新聞網╱徐韻翔 2008-04-11

國人最新癌症登記報告出爐!93、94年全國罹癌人數為6萬多人,平均每7分38秒台灣就有1人罹癌,男性口腔癌增加最多達一成七,已成威脅中年男性的新殺手,女性癌症增加最多的示乳癌達二成二,而男性食道癌是女性的15倍,口腔癌是為女性10倍,導致男性癌症增加率比女性高,男性的發生率前三名為肝癌、結腸直腸癌以及肺癌,女性發生率前三名為乳癌、結腸直腸癌和肝癌。(徐韻翔報導)

衛生署國健局公佈「93年及94年癌症登記報告」,依據新發生癌症個案統計,93年發生個案數為6萬7千896人,94年發生個案數又增加1000人左右,為6萬8千907人。男性所有癌症增加3.7%,女性增加了2.1%。

國健局副局長趙坤郁表示,台灣男性10大癌症發生率排行前三名為肝癌、結腸直腸癌以及肺癌,女性發生率前三名為乳癌、結腸直腸癌和肝癌,其中,男性食道癌是女性的15倍,口腔癌是為女性10倍,凸顯男性嚼檳榔吸菸喝酒的危害。男性增加幅度最高的為口腔癌、降幅最大是胃癌,女性增加幅度最高的為乳癌、降幅最大的是子宮頸癌。男性肝癌與女性乳癌的癌症發生率,連續三年都是排名第一名。

威脅年輕男女的癌症,25~44歲男性癌症發生率前三名為口腔癌,肝及肝內膽管癌以及鼻咽癌,25~44歲女性癌症發生率前三名為乳癌,甲狀腺癌以及子宮頸癌。國內推廣子宮頸抹片雖然已經12年,每年仍有2000多名婦女得到子宮頸癌,約有800多名婦女死於子宮頸癌。

國健局呼籲,要防癌及早診治,維持健康生活飲食,定期健檢很重要,才能減少癌症發生率,提高存活率。



◆ 13歲初夜23歲子宮頸癌逝

自由時報 2008-04-11

〔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熟女怕怕的子宮頸癌、乳癌,也可能發生在年輕人身上。成大醫院近年接獲一例罕見的年輕子宮頸癌病患,才二十歲就癌症第三期,三年後就驟逝,如此年輕罹癌,推測與其複雜的性生活有關。

台灣婦癌醫學會理事長、成大婦產科教授周振陽表示,該名女性大約一年前過世,十三歲時就有第一次性行為,之後性生活複雜,擁有相當多性伴侶,醫師也在她體內檢測出致癌風險最高的人類乳突病毒十六型。

另一名二十二歲的女病患是輕度智障的女性,她自訴從未有過性行為,但醫師無法確定是否屬實,發現時,已是末期子宮頸癌,同樣帶有人類乳突病毒十六型。不過周振陽表示,八成人類乳突病毒感染透過性行為,但有兩成的傳染途徑至今成謎。

昨日的婦癌宣導記者會上,年僅二十六歲的子宮頸癌病患洪小姐現身說法(見圖左二,記者王昶閔攝),她在去年因陰部不正常出血,到成大做子宮頸抹片檢查,發現罹患一期癌,回想起化療副作用、插尿管、裝著尿袋那段長達四十幾天的日子,她語帶哽咽,所幸治療相當成功。

國健局昨日公布的民國九十四年子宮頸侵襲癌發生率最新資料顯示,子宮頸癌發生率從九十二年的十萬分之十六點三七降到十四點七,顯示子宮頸抹片篩檢發揮效用;不過乳癌發生率數據為十萬分之四十九點二,與前兩年的四十二相比,成長比例高達十七點一四%,創下近年紀錄。

三十二歲的洪小姐長期在俄羅斯工作,去年發現乳房有硬塊,卻自恃年輕而不以為意,年初返國就醫已是二期乳癌,最後開刀切除乳房,她昨呼籲女性朋友重視婦癌篩檢。

六成乳癌患者 發病前未篩檢

一份婦癌認知度調查發現,在年輕乳癌病友中,六十一%自認年輕不會得乳癌,發病前未做篩檢。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台大外科教授張金堅表示,年輕女性也應養成每月定期自我檢查乳房的好習慣。

※ 排名已經有變化了(2009.03.16),相關報導:

結直腸癌 頭號癌症殺手

十大死因癌症榜首 肺癌第一
科學家發現吸菸如何致癌
某些維他命會增加肺癌風險尤其是吸菸者
國高中生 3%與網友性行為
從適婚女尋 Mr.Right 到直腸癌
國人乳癌年輕化 比歐美少10歲
亞洲女性輕微超重也會增加罹癌風險
男人為何容易罹患肝癌?基因的性別戰爭?
發展結腸癌的新機制
研究:老化的血液也許會影響患者

癌症的另一種理論:染色體錯亂
世癌基金會:肥胖是致癌罪魁禍首
研究:數千種基因影響體重 快速減肥不太可能
研究:低脂比低醣飲食更可能減少心臟病風險
中年得糖尿病會增加阿茲海默症的風險
活到 100 歲比想像中容易

太景生技 超級抗生素、治癌新藥研發突破
癌症新療法:利用致癌基因殺死腫瘤細胞
殺死「癌幹細胞」 治癌新藥希望
研究:外遺傳致癌起因於細胞對 IGF-II 上癮
阻斷關鍵能量蛋白可殺死癌症細胞的首個證據
台灣研究團隊發現癌症印記 預測肺癌復發率
中研院發現DNA關鍵序列 可望開發抗癌藥物
錸188治肝癌 動物實驗8成存活
新方法可洞悉輻射對於 DNA 的傷害
連接「DNA 修補」與「癌症」的新發現
雷射光或能憑著呼一口氣偵測疾病

3 則留言:

fsj 提到...

肛門出血 小心直腸癌找上身

【台灣新生報╱記者高碧蓮/台北報導】 2008.04.23

肛門出血是患痔瘡嗎?小心大腸直腸癌找上身。大腸直腸癌是世界上最普遍的惡性腫瘤,內科醫師林南宏表示,如果發現有下腹疼痛、血便的情形發生,千萬要到醫院去做大腸癌統合式篩檢,以期早發現早治療。

醫師林南宏提醒,只要大於50歲的民眾,假如有貧血、排便習慣改變或大便有血絲、體重減輕,均要速往醫院檢查,而大腸癌高危險族群,尤其需要提高警覺。

醫師表示,大腸直腸癌平時多半沒有症狀,也因此通常在被發現的時候,已經有轉移的情形,結果導致只有50%左右的病人能被治癒。事實上,多數的大腸直腸癌是由大腸直腸的息肉演變而來,而且其演變的時間長達五~十年,因此,若是能及早發現及移除息肉,癌變的情形或許就可以被預防。大腸直腸癌若能在早期被發現並且接受治療,則其治癒的機會通常可以提高到80%,甚至是更好。

大腸直腸癌最簡單的篩檢工具除了肛門指檢,就是檢測糞便中少量且看不到的出血,這就叫做糞便的潛血反應檢查。這個試驗非常簡單而且快速,但不幸的,它僅在大腸癌或是息肉出血的時候被檢測出來,大概只有50%的大腸直腸癌和10%的息肉症有足夠的出血使潛血反應呈現陽性反應,而且常常受到食物影響而導致偽陽性機會升高,因此,須搭配其他檢測工具。

大腸鏡檢查是利用軟式纖維內視鏡提供醫師們直接觀察大腸和直腸內部狀況的一個檢查。當一個息肉或是大腸癌被腸鏡偵測出來,便可以直接切除息肉或是作病理切片進一步化驗。大部份的大腸鏡檢查可以安排在門診完成,但病人會感到一些不舒服及不方便是一大困擾。大腸鋇劑攝影通常是用來偵測較大腫瘤的方法,因此對於比較小的腫瘤和息肉一般較沒辦法準確的確定,另外殘存的糞便亦會影響到正確的判讀。

研究顯示遺傳因素在大腸直腸癌的發生上,有其一定的角色,估計大腸直腸癌的一等親得到大腸直腸癌的機會較一般人高二至三倍,若是遺傳性的非息肉性大腸直腸癌症候群的親屬,更有高達一半的機會得到大腸直腸癌。

另一與大腸直腸癌有極密切關係就是飲食習慣食物,過去許多研究顯示飲食習慣的改變,尤其是高油脂的食物,更會影響到大腸直腸癌的發生。因此有學者認為大腸直腸癌發生上,遺傳因素的角色僅佔30%,而其他百分之七十是因環境因素,特別是飲食習慣所決定。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fsj 提到...

18 種職癌可望納入勞保給付

朱武智/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 2008.04.24

癌症將納為職業病的一種!勞委會今天審議《勞工保險職業病種類表》,把廿一種有害或致癌物質,或致癌特定製程而造成的十八種癌症,包括皮膚癌、血癌、骨癌、肺癌、肝癌等,正式納入職業性癌症。新制預計五月一日「勞動節」公布生效。

罹患癌症勞工若經勞保局指定之北、中、南、東區職業傷病診治中心認定屬實,並以職業病身分就醫住院,即可省下門診、藥品、住院等健保部分負擔費用。另外,申請職災傷病給付方面,若以投保薪資四萬三九○○元計算,勞工最多(以二年計算,第一年月薪的七成、第二年五成)可領六十三萬二千元;職災殘廢給付方面,最多(以一八○○天、六個月計算)可領二六三萬三千元。

勞委會也打算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納職業病,因職災而導致身、心理受創勞工能有更多保障。長期從事手部重複操作的人員,如電腦打字等,若因而罹患「肌腱腱鞘炎」,也納入職業病。

勞委會強調,《勞工保險職業病種類表》增列「職業性癌症」,並不等於表列中的癌症都是職業病,而是「必須與其工作有相當對應性」,尤其長期接觸某些有害或致癌物質導致的癌症。例如,表列廿一項有毒或致癌物質或致癌製程的石綿、苯、巴拉刈、鎘、煤焦油瀝青、游離輻射線等,勞工若因此罹患表列中十八種癌症,才可申請職災給付。

又如,醫療院所醫護人員若罹患肝癌,且係B型肝炎或C型肝炎引發,並確認因針扎、噴濺等途徑,或因工作暴露人體血液、體液而感染所致,就屬職業傷病。又如使用、處理、製造石綿之作業,或暴露在其纖維粉塵之工作場所勞工,若罹患肺癌、喉癌、間皮細胞瘤(胸膜、腹膜、心包膜)等,也可認定為職業傷病。



◆ 18種癌症 列職業病

【聯合報╱記者程嘉文/台北報導】 2008.04.24

勞委會今天將討論將廿種疾病增列為職業病,其中包括將十八類癌症列為職業病,因應社會變遷,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以及肌腱腱鞘炎也列入。

這廿項新增職業病類別是日前通過法規會審核,今天預期可以在委員會議中通過,五月一日實施。

這一波職業病增列的最大特色,是將接觸特殊化學物質或製程引發的癌症視為職業病,一共列出了十八種癌症:這些致癌物質包括石綿、煤焦油、礦物油、煤煙、苯、游離輻射線、氯乙烯、無機鎳、無機砷、鈹、鎘、B型與C型肝炎等,致癌的製程則包括農藥巴拉刈的生產、以及鋼鐵業的煉焦爐作業等。

另外,在工作中遭受嚴重身體傷害之後所發生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以及由於負重、重複動作或用力,不良姿勢等工作引起的肌腱腱鞘炎,也被列入職業病範圍,顯示不僅是「黑手」藍領勞工可能罹患職業病,白領勞工但也是職業病的受害者。

不過,即使被增列為職業病,仍必須舉證其工作與該病有相當的對應性,且要經勞保局認定才算數。

工運團體則表示,對於主管機關願意將職業病名單增加,以符合職場工作的實情,當然是樂觀其成。問題是在實際執行面上,負責核保的勞保局對於勞工的疾病是否出自於職場從嚴認定,往往還是「看得到吃不到」。

fsj 提到...

新竹醫院出版新書 教你如何面對癌末

中央社 2008-05-08

(中央社記者梁慧穎、羅廣仁台北八日電)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今天發表新書「那一天我們去看你」,內容包含三十一篇癌症末期病患的真實紀事,告訴病患家屬如何協助親人走完人生最後旅程,及家屬自己如何得到慰藉。新竹市長林政則在新書發表會中表示,這本書可成為生命教育一個很好的教材。

他說,生命教育非常重要,教導人們如何面對生與死,而這本書就透過經驗分享,給予病患和病患家屬精神上的支持。

新竹醫院院長張景年指出,現今有四分之一的人死於癌症,院方有感於除病患飽受折磨,病患家屬一樣需要扶持,於是訓練一批志工,除在院內也到病患家裡提供協助,從中發掘出許多感人故事,而由醫師韋至信和輔導員彭月枝聯合將這些故事集結成書。

今天出席新書發表會的嘉賓尚包括遠見雜誌群總經理林文玲、贊助單位蔚華教育基金會代表林銘燕等人,同時「一日志工協會」理事長楊烈以過來人身分分享抗癌經歷。

身為資深藝人的楊烈表示,當年罹癌時,親友雖然都感到憂慮,但在他面前總是堆起笑臉給予鼓勵,正因為親友的真誠關懷,才令他從病痛中走出來。楊烈勉勵病患家屬和病患本身,都要保持平靜心情。

新竹醫院今天也邀請志工李清繡,分享他兒子如何從無法接受罹癌事實到臨終前願意捐出遺體,貢獻醫界作病理研究的故事。

她說,當初自己也無法接受兒子罹患癌症,甚至沒有勇氣過問病情,直到兒子臨終的半年前,才豁達面對事實,陪伴孩子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由於感同身受,李清繡投入志工行列,幫助病患家屬,傳播大愛精神。

「那一天我們去看你」由天下遠見出版社協助出版,版稅收入將全數捐贈教育及癌症防治相關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