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15

2050 年人類嫁娶機器人?

◆ 人「性」所趨 與機器人做愛指日可待

潘勛/綜合報導 中國時報 2007.10.15

現代人的生活中,已離不開貯存有資訊的晶片與機器,現在,人工智慧專家更大膽預測:最多再過幾十年,也許到了2050年,人類甚至會嫁娶機器人,與其做愛、廝守。

主修人工智慧的英國專家大衛.李維(David Levy)在其博士論文《人與人工智慧夥伴的親密關係》中推斷,依當前機器人與人工智慧的趨勢,人類進一步與機器人組成各種關係,包括做愛與結婚,都有可能。

李維也擁有西洋棋「國際大師」的頭銜,他相信,機器人的容貌舉止很快就會變得跟人類很像,以其「人格」與表達情緒的方式,使得很多人會愛上「他/她」們。

李維的預測本於他對某些趨勢的分析,還有他認為何以這些趨勢未來會繼續下去,避不可免。

第一股趨勢是人類鍾愛的目標,已慢慢擴大到其他人以外的客體,首先是寵物,接下來到虛擬寵物如電子雞、機器狗,所以很快就會擴展到機器人。

第二股趨勢是人類對性愛的態度,人類的性行為愈來愈開放自由,而且這種態勢很穩定。

李維表示,跟機器人做愛一開始聽來很古怪,但是一旦有人投書給《Cosmo》之流的時尚雜誌,說自己與機器人做愛,感覺棒極了,那麼很多人就會跟進。

李維指出,人類為什麼會陷入愛河,心理學家已大略找出十幾個基本原因,其中大部分都可以運用在人與機器人的關係。

舉例來說,會促使人愛上他人的一大原因,是人格與知識有諸多類似之處,而另一項因素是人如果曉得別人喜歡他或她,比較可能觸動愛意,而這兩點都可以程式化,並將之輸入機器人。

李維另預測,美國麻塞諸塞州將成為第一個讓人與機器人合法結婚的地方,原因是該州的立法比起美國其他州都要開放,而且是同性戀結婚的先驅。當地另有許多高科技研究在進行。

李維寫論文時,參考過大約450份出版品,內容有心理學、性學、社會學、機器人學、材料科學、人工智慧、性別研究及人與電腦的互動。目前荷蘭馬斯特里赫特大學已通過他的論文,將授與博士學位。

李維已經出版過一本書,探討人類與機器人的關係及性愛,書名叫《機器人無限公司:虛擬時代的生活》(Robot Unlimited:Life in the Virtual Age,暫譯)。他在書中寫道,愛情、性愛與生殖是人類存在的核心,但也無法對電腦化免疫。

李維認為,沒有情感的機器人只是機器,所以,研發人形機器人的下一步是讓它們擁有情感,還有能力感受到人類的情緒,這一點很合理。機器人接下來會對人類的情緒有反應,以各種有益的方式與人類互動。

李維寫道:「一旦讀者接受這個觀念,心裡只要再跨一小步,就會懂得人類對有情感機器人的感受,以及此中一切涵義,包括種種恐懼,比如自己的老婆會不會跟她的髮型設計機器人搞紅杏出牆。」

喬治亞理工學院機器人學專家阿爾金表示,他不認為到2050年會有什麼地方會承認人與機器人結婚是合法的,但是,一切都可能發生。

他說,不合法並不意謂人類不會去嘗試。人類是很不尋常的生物:不見得人人都願意嫁娶一個機器人,但如今卻也已經有人準備跟性玩具結婚了。

※ 在探討這個議題之前,建議大家把『正子人』這本書看過一遍,可惜目前已絕版,而電影『變人』描繪的比較不深刻。

* 正子人
http://www.bookzone.com.tw/Publish/book.asp?bookno=SF002

阻礙科技進步的 10 大障礙
2025 年 12 大技術創新領域
人工智慧在 2029 年可與人類較量?
2020 年的電腦:具有創造性的機器
創智慧 -- 理解人腦運作,打造智慧機器

駭入大腦 創造新感覺
用腦波玩電玩
瑞典在 Second Life 設虛擬大使館

科學家以矽晶片打造大腦皮層
將資料存在活的神經元中
分子將「記憶」儲存在新皮質
腦細胞運作方式與之前所想不同
研究:複雜的突觸使腦部演化!
MIT 解開腦部造影背後的祕密

機器人 聽得懂笑話
未來,語言會如何演化?
電腦科學家把他的臉變成遙控器

別再抓了:發癢感覺基因被發現
仿生手臂大進化:模擬肌肉
強化「觸感」的頭戴式裝置
聲控福祉車 輪椅族重掌方向盤
「流體手」:能分別移動每根手指
荷蘭機器人 Flame 像人一般行走
蒼蠅眼可強化機器人視覺
科學家製作出第一份「嗅覺地圖」

利用百萬張相片還原場景
呈現在空氣中的 3D 影像
以伸縮晶體製成的彈性彩色顯示器
Drawing on Air:藝術家在空中繪出 3D 圖案
「電磁蟲洞」一種可能的隱形技術
「鹵莽」軟體更新 更快發現「對稱」

合成染色體 製出人造生物
3D 虛擬實境加速奈米機器人研發
極速!超級電腦問世
最佳化電腦速度的新技術
微小電容器造就龐大記憶
光子甲蟲:大自然替未來光學電腦打造鑽石般晶體

9 則留言:

fsj 提到...

日本舉行國際機器人展 設計凸顯實用性

法新社╱何世煌 2007-11-29

(法新社東京二十九日電)在研發新一代高科技甚或古怪的機器人方面居於領先地位的日本,現在逐漸回歸現實,考慮這些機器人實際上能為人類做些什麼。

日本及他國的大約兩百家公司和五十多個組織正參加在東京舉行的二零零七年國際機器人展,這是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展覽之一。

在兩年前的上次展覽中,日本各公司展示他們最新的發明,從兩條腿站立的小號手到機器接待員不等,而這兩類機器人都曾在日本中部愛知縣的世界博覽會展示。

與二零零五年的豪華展覽相較下,今年為期四天的展覽在昨天開幕時,展示了許多為日常生活設計的機器人。

日本機器人工業會高層人員濱田說:「展示未來如何與機器人一同生活的二零零五年展覽會過後兩年,如今是看看我們能如何使用機器人的時候了。」該會是本週展覽的主辦單位之一。

他告訴法新社:「如今機器人的實用性已指日可待,此間許多公司正準備讓民眾看看,在科技發展的現階段,機器人的實際用途何在。」

許多展出的保全機器人在日本已具商業用途,至於剛推出的機器人也已準備上市。

※ 相關報導:

* 2007 国際ロボット展
http://www.nikkan.co.jp/eve/07ROBOT/

fsj 提到...

看護機器人 銀髮族的「智慧拐杖」

黃菁菁/東京專題報導 中國時報 2007.12.21

日本邁向超高齡社會,平均約每3個年輕人要撫養一個老年人,高齡醫療和看護工作漸成為社會的沈重負擔,在看護人手不足的情形下,日本早已動腦筋到機器人身上,期望機器人能打破機械式、冷冰冰的刻板印象,成為銀髮族喜愛的「智慧型拐杖」。

日本針對高齡市場開發的機器人,有幫助長者行走、復健、提升筋骨能力,協助臥床老人入浴、處理如廁排泄問題,有代替看護人員背負老人、餵食行動不便老人的機器人,甚至有娛樂用的寵物、彈琴、吹長笛、舞伴機器人。

早稻田大學機械工學科教授藤江正克指出,機器人的潛在市場需求日增,日本政府希望機器人能走出實驗室與工廠,對醫院、社福機構與一般家庭帶來貢獻,而經濟產業省投注27億日圓(約台幣7億7400萬元),結合產業界和學界推動「支援人類型機器人實用計畫」。

筑波大學研發的「機器人裝」(ROBOT SUIT)「HAL」是世界首創將人改造成像半個機器人一樣的機械裝備,將機器裝置穿戴在身上可提升身體機能,而HAL可依照主人的意思隨意操控,蹲、站、步行等動作都可隨心所欲,將來可望成為行動不便者的輔助裝備。

以前行動不便的老年人靠拐杖步行仍感到相當吃力,支援步行的機器人則像是電動的醫療步行輔具,可以協助老人更輕鬆地在戶外或家中走動,豐田汽車等也致力開發更輕便、小型的單人座車,可望將來成為老人的代步工具。

為了實驗這些代步機器人到底能不能協助老人外出或到商店購物,九州福岡地區將一些商店街、購物廣場和餐廳劃為「機器人特區」,提供研究單位實地進行機器人實驗,讓機器人走出實驗室,體驗一下現實的生活環境。

SECOM公司研發的餵食機器人「My spoon」(我的湯匙)則可協助手部不方便的長者或殘障者,讓他們不用靠別人也能自己吃飯,曾獲得2006年的經濟產業省「機器人大賞」評審委員特別獎的肯定。SECOM也開發可以做出細部手指動作的人工手臂機器人,裝在輪椅或床頭等地方,可以代替老人處理拿飲料、拿書本等身邊鎖事。

東北大學開發的舞伴機器人「PBDR」有豐富的社交舞知識,也具有高度的探知能力,可以配合真人舞伴的動作翩翩起舞,這款機器人主要是為喜歡跳社交舞的高齡族群設計的。

步行訓練機器人則是支援復健的機器人之一,過去的步行復健訓練要患者扶著欄杆行走,必須有復健師在旁指導、攙扶,而步行訓練機器人則像健身房的步行機般,站在原地即可練習,機器人也會記錄每次訓練的時間來驗證復建的成效。

為了提高復健者的意願,還有像電動遊樂機器般的步行訓練機器人,即在螢幕中顯示影像,腳步快時,螢幕中的小狗就越接近目標,走得慢,小狗就越來越落後等。此外,「丸富精工」的手指復健機器人,新產業創造研究機構的上肢和下肢復健機器人等都開始在醫院、老人設施等地進行測試實驗。

日本期待機器人產業可以帶來無限的商機,但是要讓機器人真正實用,還要看價錢和安全問題。藤江教授指出,價錢的問題還在其次,因為只要機器人被接受而普及了,售價自然可以壓低,應該不至於成為富人的專利,但是比較難克服的是人們對安全、倫理問題的疑慮以及法律的限制。

藤江說,在日本要測試機器人找義工很難,若是在實驗中出意外也沒有人願意負責,因此目前幾乎都不是患者當實驗義工,大多是醫護或實驗人員自願當被實驗者。不過,經種種的實驗證實機器人的安全性後,保險公司的態度已改變,以前不願為機器人保意外險,現在已經願意支付保險金。

至於醫療用機器人的活用範圍,藤江表示,目前要實際運用還有點困難,厚生勞動省的安全審查標準嚴格,所以有些機器人雖然是日本研發出來的,卻無法在日本國內使用,而被歐美買斷使用並推廣,實在有點可惜。



◆ 年度風雲機器人 3隻手快如風

黃文正/綜合東京二十日外電報導 中國時報 2007.12.21

由日本經濟產業省主辦的第二屆日本機器人大賞20日在東京市政廳舉行頒獎典禮,而今年獲選為「年度風雲機器人」者,是具擁有3支旋轉式組合機械手臂、可於每分鐘迅速撿拾120件物品的作業型機器人「M-430iA」。

日本官方贊助舉辦的機器人大賞,旨在鼓勵並推動機器人科技產業研發,而從本屆比賽結果來看,機器人的功能性與商業潛力,顯然比娛樂性與純學術研究更吸引日本官方的支持與青睞。

迅速撿拾物件 避免致命錯誤

此次入圍決賽的機器人,包括丹麥玩具製造商樂高的教學用機器人Mindstorms NXT,以及富士重工可載重200公斤的作業型機器人。不過,相較之下,今年獲選「年度風雲機器人」、由發那科公司設計的3支組合機械手臂機器人,功能性顯然更勝一籌。

發那科經理仁平涼表示,這款可迅速撿拾物件的機器人,目前已正式在食品或藥物工廠服務,這兩種工作場所的衛生品質,向來令人擔心,而這款機器人,可透過前端的攝影機精準撿拾物件,完全杜絕可能的人為致命錯誤。

仁平涼說,這款機器人無暴露在外的管線,清洗方便,衛生可靠。它可不眠不休連續24小時拼命工作,絕不會抱怨或罷工。「盡可能不用人力,已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因為,人類可能傳遞細菌等骯髒東西。」

醫用透明機器人 方便模擬手術

另外,由名古屋大學研發的醫學用透明機器人,體內有仿人體血管的纏繞塑膠管線,可讓醫師模擬或實習血管手術技巧。不過,如果操作太用力,它可是會呻吟抗議。研發團隊負責人池田誠一表示,這款醫學用透明機器人已大量製造,希望所有人都可因它受益。他說這款命名為「夏娃」(「Eve」)的機器人,可針對不同的病人量身訂做,一具售價25萬日圓。

另外,一具由富士通設計研發的人形智慧型機器人,身高60公分,還可左右搖擺跳動,售價600萬日圓。該公司表示,包括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和德國漢堡大學,都向他們購買這款機器人,以提供科學家簡易使用的機器人硬體,幫助他們進行人工智慧科技研發。

消防機器人 背水救火不怕險

此外,機械製造商小松製作所推出的消防機器人,身上裝載的巨型水槽,可以遙控的方式,接近爆炸火場或其他危險地點,噴灑出1300加崙的水,噴水距離可達100公尺,幾乎是一般消防員的3倍之多。

日本機器人設計公司ZMP最新研發的蛋型機器人「Miuro」也獲選進入決賽,高約35公分的Miuro與蘋果電腦合作,內置iPOD播放器,播放音樂時會翻滾,模樣相當可愛。

fsj 提到...

台灣機器人展 國人研發救災機器人亮相

中央社 2008-05-01

(中央社記者黃淑芳台北一日電)2008年台北國際數控工具機暨製造技術展、首屆台灣國際機器人展今天聯合開幕,總計有289家廠商、940個攤位參展。中山科學研究院研發,配備超音波、熱像儀,可處理爆裂物等危險現場的「智慧型災害處理機器人」也首度亮相,預計很快可加入警消維安行列。

外貿協會與台灣區機器工業同業公會今年決定將「台北國際製造技術暨設備展」,改名為「國際數控工具機暨製造技術展」,強化台灣工具機產業代表性,今天起至 5日,與首屆「台灣國際機器人展」同步在世貿一館展出。

根據統計,台北國際數控工具展有255家廠商、850個攤位參展,比上屆成長 11%;展出各類綜合加工機、車床、車銑複合機、機械關鍵零組件等。台灣國際機器人展則有34家廠商、90個攤位參展,還有來自日本、中國大陸、印度等國廠商參展。

出席開幕式的經濟部國貿局長黃志鵬表示,台灣是全球第四大工具機出口國,僅次於日本、德國、義大利,產品研發設計質量均佳,也有外包加工絕對優勢。面對全球科技與人工智慧發展態勢,台灣也有許多優勢,包括完整的機械與電子資訊產業體系、多元製造能力、極佳成本控制與商品化能力等。

黃志鵬說,2005年台灣機器人人工智慧與科技產值為新台幣200億元,已逐年攀升,經濟部工業局預估2015年產值可上看2500億元,全球市占率可達6%。

經濟部科專計畫補助,國防部軍備局中山科學研究院研發的「智慧型災害處理機器人」,今天在機器人展中首度亮相。

中科院表示,災害處理機器人是利用全方位環境感測系統與無線傳輸,讓操作者在 100公尺外距離,操作機器手臂處理爆裂物、危險物品,或協助消防工作、偵查搜救等。

災害處理機器人配備有方位偵測系統、GPS 定位系統、雷射測距系統、超音波避障系統,還可因應使用者需求加裝熱像儀等。中科院下個月將和警政署等單位會商量產事宜,這項發明很快就會投入維安執勤行列。

fsj 提到...

機器人指揮交響樂 馬友友驚豔

黃文正/綜合報導 中國時報 2008.05.16

本田汽車公司設計的「Asimo」人形機器人13日在一場名為「不可能的夢」(Impossible Dream)的音樂會中,首次登台客串指揮底特律交響樂團,演奏百老匯音樂劇《夢幻騎士》中的著名曲目《不可能的夢》,表現令人驚豔。而跟Asimo一同演出的華裔大提琴家馬友友戲謔笑稱:「我很擔心,他們以後會教它其他技藝。」

在音樂會開始前,Asimo向交響樂團隊員揮手示意,問候:「大家好!」之後,音樂響起,Asimo化身指揮家,雙手巧妙擺動,指揮整個交響樂團。演奏完畢,台下爆出掌聲,Asimo向觀眾鞠躬致意,並說:「能與底特律交響樂團合作,實在令人振奮,這是一座非常華麗的音樂廳。」

雖然看起來相當流暢,但Asimo的指揮動作,其實全是抄襲底特律交響樂團的教育部門總監查理斯.伯克。

在演出前6個月,伯克將自己指揮《不可能的夢想》的畫面拍下,設計師根據錄影帶設定程式,讓Asimo模仿其動作。

本田發言人瓊斯表示,這是Asimo第一次登台指揮交響樂團,對所有機器人來說,可能也是頭一遭。許多音樂家都說,Asimo的表現遠比預期來得佳,動作相當流暢。不過,有人認為,它的動作過於僵硬,且無法精準掌握節拍。不過,能與它一同締造紀錄,仍令許多團員雀躍,一名團員笑說:「最棒的是,所有的動作,這位指揮總會重複兩次。」

當被問到,是否擔心會被Asimo搶了飯碗,底特律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史拉特金老神在在地說:「以前不會,未來也不會。它雖令人驚歎,但缺乏與團員相互溝通的技巧,我想,它永遠也學不會。」況且,「它的電池時效僅有20分鐘,根本無法擔任貝多芬交響樂的指揮。」

※ 怕什麼,舞台上有插頭

new brazilian 提到...

機器人時代真的來臨了。這對人類來說只能說是半喜半憂呢。喜的是利它機器人的人可得到好處,憂的是人類社會間人和人的互動會越來越低調吧。。。

new brazilian 提到...

恩,我現在有在考慮是不是能嫁給機器人呢! 不過,如果有機器人老公的話,可能不會有婆媳問題或是理財問題,甚至子女教養問題也可能不存在,畢竟我是"主人"哩。

但是,"它"真正能了解老婆我的想法嗎?還是只是打掃,顧家搬東西或負起守衛的職責而已?

那麼,機器人當狗、清潔工,保標甚至人類另一半的種種差別在那里, 只因為記憶晶片的大小容量和設定差別嗎?

這樣的話,永遠跳脫不出自戀的模式,我們靈性成長空間有限。

fsj 提到...

交大研發ROLA 老人跌倒速通報

【陳愛珠/竹市報導】 2008-07-14 中國時報

交大電機與控制工程系教授宋開泰實驗室研發出一台居家看護機器人,可以偵測到獨居老人跌倒,並及時以視訊或網路通知家屬,命名為RoLA(Robot of Living Aid) ,希望能為高齡化社會帶來更多便利。

宋開泰表示,台灣人口結構逐漸高齡化,未來將會有許多獨居老人,或家中老人獨處情況。老年人缺乏照料時,萬一不慎發生緊急情況,例如不慎跌倒時,外界不易及時得知,極易造成無法挽回的遺憾。

宋開泰師生 打造看護機器人

為了協助高齡社會帶來獨居老人生活照料問題,宋開泰師生設計了家用機器人系統,希望藉此幫助老年人。碩士研究生陳弘哲、王兆戊、賴裕宏負責各項功能實現、硬體相關部份;黃富聖、林振暘、陳俊瑋及林志昇負責機器人系統設計與整合,師生合作從無到有,打造RoLA居家看護機器人。

模擬實況 1米8長人天天摔

為了模擬老人家不慎跌倒狀況,身高180公分的陳弘哲一次次不厭其煩的練習「跌倒」,因為個子高,跌倒再爬起來還真是辛苦。他說,老人家跌倒是不小心的,他卻是刻意跌倒,險些造成腿傷,幸好研發成果順利出爐。雖然開發過程很辛苦,但想要因身高是團隊中最高,可以發揮「跌倒姿態產生的加速度訊號最大」功能,順利測試機器人看護反應,覺得很欣慰。

感測+3G影像 及時通知救援

宋開泰指出,RoLA不僅是一具自主移動的機器人,同時結合網路、影像視訊傳送,可以方便與家人或遠方親友聯絡。RoLA主要特點可以透過散布在環境中的感測器節點,以及配戴在老人身上的姿態感測模組,讓機器人即時偵測老人家狀況,並主動巡航至老人身邊,追蹤人臉,再以3G簡訊及無線網路傳送即時影像,通知家人及醫師,讓受傷的老人及時獲得救援。

實驗室成員目前繼續進行第二代RoLA研究,希望未來RoLA可以擁有更多照護與家庭保全功能,協助老人在室內行走,防止老年人跌倒。

fsj 提到...

明道晶研社 機器人稱霸全國

【聯合報╱記者林重鎣/烏日報導】 2008.07.16

烏日鄉明道中學有個「單晶片微電腦社」,製作的機器人在多項競賽中稱霸全國,不但在圈內打響「明道中學晶研社」的名號,優異的成績更吸引盛群半導體公司贊助一間實驗室與設備,幫助社員進行更專精的研究。

這個社團由一群充滿熱情的社員組成,由電機科黃建堌老師指導,除利用每周四進行社團活動,師生還犧牲假日,在周六全天自行到學校實驗。

晶研社社長、在今年全國機器人大賽拿下兩項大獎的黃子洋表示,比賽前,參與的社員全心投入,每天都會到社團教室研究組裝,直到作品完成為止。

「來這個社團,完成一部電動自走車,是最基本的要求。」黃建堌表示,社團運作分為基礎、中階、進階三部分,基礎課程為了解單晶片微電腦架構和原理及程式撰寫;中階課程要求每位社員組裝一台電動自走車,社團期末進行比賽;進階則是組成參賽隊伍,選定主題設計、組裝各項機器,代表學校到全國各地征戰。

在如此嚴格的要求和磨練下,使原本學期初總會有五、六十位社員的團隊,到最後能堅持到底的,往往只剩不到廿位,但這些留下來的,都是最能吃苦、最有興趣的學生。

黃建堌自民國89年創社就擔任指導老師,他說,那時大學多元入學才剛起步,學生們希望能有課業外的更多研究,所以成立單晶片微電腦社培養學生更專業的才能,讓他們有機會參加比賽,增加競爭力。

※ 可以為自己在職場上加分。

fsj 提到...

「後人類 」肉體融合機器 未來世界霸主

自由時報 2008-07-17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全球學者專家十七日將召開首屆全球災難危機會議,討論可能讓地球人毀滅的災難,其中一個重點就是科技發展終將讓人類不再只是單純的人類,生物科技、奈米科技與機器人科技的研發,最終將讓人類變成結合了非生物性的人工智慧體和生物性的人的「機器人」,這種人類物種的劇烈轉型,可能在二十年內就會發生。

這場由英國牛津大學人類未來研究中心召開的會議為期四天,將討論科技進展或許會讓現今人類所屬「智人種」消失。該中心主任波斯卓姆說:「任何聰明程度遠勝於人類的形體也會很有威力」,「如果我們走錯一步,你可以想像後果將是人類絕種。」

波斯卓姆是一名哲學家、也是「超人類主義」(Transhumanism)的領導者,「超人類主義」不僅提倡研究未來科技對人類生命可能帶來的利弊,也要找出如何讓科技使人類生活更好。

科技改造
將涵蓋生理心理面

根據波斯卓姆的說法,超人類主義者期待一個以科技強化人類智慧,改善體能極限,甚至情緒心理狀況的時代來臨,這終將導致一種「後人類」的新生命形式出現,這樣的生命形式素質和能力都先進到已經不能再單純的歸類為「人類」。

人類轉型
最快20年內發生

另有科學家指出,人類物種劇烈轉型短則二十年就會發生。預測科技發展趨勢的未來學家柯茲威爾博士預期,科技將讓「奇異點」(Singularity)加速來臨,也就是人類生物性思考和存在與科技結合,從而導致一個超越人類生物性的世界。他說:「後奇異點時代,人類和機器,或者實體和虛擬實境將不再有區別。」

他預測,二○二○年奈米科技二次革命,「奈米科技將不只是用來重新設計生物性,而是藉由與非生物性系統結合,超越生物性和其極限。」二○三○年代人類非生物性將超越生物性本質,住在許多不同的虛擬世界中,甚至能長生不老。二○四○年代非生物性智能會比人類生物性智慧強數十億倍,屆時人類大腦可能如同廢物。

柯茲威爾認為,人類與機器融合已然發生,這點在生物科技領域最明顯,科學家越深入探索支持生命存在的基因,其實也就越能透過發展新基因療法和醫藥重新設計人類的生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