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16

研究者調查老年人的決策退化

Study examines decision-making deficits in older adults
http://www.physorg.com/news119536285.html

January 14, 2008

我們常讀到或聽到關於老年人遭詐騙畢生積蓄的新聞,不過老年人真的比年輕人更好騙嗎?若是如此,老化在實際上如何影響判斷力與決策力呢?

最近由 Iowa 神經科學家 Natalie Denburg, Ph.D. 所領導的研究指出,有顯著數量的老人,可測量的神經心理缺損(neuropsychological deficits)似乎導致差勁的決策(品質)而且容易受欺騙的程度也會增加。這些發現亦指出這些個體也許經歷過不相稱且攸關決策的腦部區域老化。

"我們的研究指出會成為詐騙廣告犧牲者的老年人,並非這麼簡單就會受騙、憂鬱、孤單或是不夠聰明。相反地,事實上那更像是醫學或神經學上的問題," Denburg 說,他是 UI Roy J. and Lucille A. Carver 醫學院的神經學助教授。"我們的研究闡明此問題,或許還能導致某種方法產生,以確認某人正處於被騙風險之中。"

能確認老化如何影響判斷力與決策力,會有廣泛的社會牽連。如何對抗以年老個人為目標的詐騙廣告 -- 有些人顯然容易遭受欺騙 -- 是一個重要的領域。此外,老年是一段經常要面對許多攸關生活決定的時期,包括健康照護與住宅選擇、退休收入的投資以及分配個人財產。

Denburg 最近的研究在 2007 年 12 月號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年報上發表,證實 80 位受測的健康老人中,35% - 40% 沒明顯出現神經缺損者,不過在實驗室實驗,即所謂的 Iowa Gambling Task (IGT) ,接受測驗時,卻具有差勁的決策能力。IGT 是一個電腦化的決策測試,參與者在此要將其所贏得的錢最大化為目標,從不同一副牌中抽出牌來。某牌堆會產生好結果的聚集(aggregate),而其他則產生不好的結果。

接著,決策差勁者在經歷數種額外測驗後,研究者發現除了在 IGT 上的表現不足外,這一小群老年人也容易成為詐騙廣告的犧牲者。

利用一組被 FTC 認定為騙人的真實廣告,以及數種相似的、非詐騙性質的廣告,這項研究證實與決策優良者相較之下,決策差勁者無法認出前後矛盾之處以及選出詐騙訊息。差勁的決策者亦較喜歡購買在詐騙廣告中廣告的商品。相較之下,對於非詐騙廣告的理解,在這兩組老人之間都沒有明顯差異。

研究者亦在進行 IGT 時測量每位參與者的手汗總量。身體的(或自律的)回應,例如出汗,以證實在決策中扮演重要角色。當缺乏這些回應或回應異常時,決策也會受到影響。

優良的決策者在一個好或不好的選擇之前,會展現出不同的預期回應(汗的總量),那顯然幫助他們在二選項間區別。相較之下,決策能力貧乏者,在好或壞的抉擇之間做決定時,並不會流更多或更少的汗。

另一組參與者,在 IGT 上的表現貧乏,而且對此測試有異常身體回應,是那些腹內側前額葉皮質(VMPC,腦部的一個區域,那顯然對好決策相當關鍵)受到傷害的人。

"我們的假設是,老年決策差勁者,在其前額葉皮質有缺陷," Denburg 解釋。"我們研究下一個元素將會是完成結構上與機能上的腦部造影研究,要看看我們是否能在決策差勁者與決策優良者之間確認出不同的差異,不管是在腦部結構,或在在進行決策任務時,腦部如何運作。"

該團隊正進行結構上的造影試驗,而 Denburg 也獲得 Dana Foundation 為期三年,1 萬美金的資助,以進行功能性造影研究。

結構性造影資料的初步分析指出,差勁決策者與優良決策者的腦部之間,有物理上的差異。

了解受損決策的神經學基礎能提出可能有幫助的療法。某些研究也出神經傳導素濃度的改變也會影響決策能力。然而,Denburg 提到,這種途徑此時仍純屬理論。

※ 相關報導:

*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http://www.nyas.org/annals/index.asp

血液能影響大腦神經活動?
高血壓也許使年長者的思路難以清晰
大腦健康操 賺你的健康護照

研究發現思考方式可分為「左、右翼」
莎翁有說,老闆有沒有聽?
研究:腦袋的處理速度比 "即時" 還快
猴子天生就會算數?
教養很重要:人類似乎天生藉由「過度模仿」學習
研究發現「記憶」會受到「照片」操縱
研究:觀看暴力媒體可造成大腦改變
基因使人類表現出慷慨大方的行為?
CMU 研究者確認長期學習的新機制
白天睡覺能改善記憶強化?缺乏想像力與老化有關?
一個腦神經細胞 就很夠力
為何某些憂鬱女孩聞不到玫瑰花香?
連接至沈思的腦網路 成人比小孩複雜
即興表演中多數腦前額葉合作讓創造力流洩

研究:當人覺得有權勢 他們會忽略新意見
變色龍與抄襲者:模仿如何影響人際之間的說服
研究:背景如何支配我們信什麼就看見什麼
老狗變不出新把戲:知識影響客戶如何接受新資訊

科學家讓脊髓損傷老鼠恢復行走能力
髮中蛋白質可望再生神經
研究:質子作用如同線蟲的神經傳導素
增進『精神力量』的藥物是好是壞?
能觸發免疫反應、避免阿茲海默症的疫苗
長壽的祕密也許不在基因

4 則留言:

fsj 提到...

聰明人不上當? 研究:專業人士更容易受騙

【中央社╱中央社台北十七日電】 2008.03.17

媒體報導,醫生、建築師、工程師等白領階級專業人士,常會受到電子郵件的詐騙,騙徒從研討會網站上取得專業人士的詳細資料,然後引誘他們捐助資金給假事業。

英國「泰晤士報」報導,一份關於電子郵件詐欺行為的報告指出,高成就專業人員經常遭詐騙,這與一般認為教育水平低或財務有困難的人最容易受到詐騙的想法相左。

總部位於荷蘭的資訊科技詐欺研究機構Ultrascan進行的這項研究,也顯示白領階級受到詐騙,與家庭創傷有強烈相關,這種創傷可能是最近發生,抑或改變了他們的一生,而這些創傷似乎損及他們的判斷力。

研究調查了三百六十二個最嚴重詐欺案例,受害者損失都在十五萬英鎊(約九百三十三萬台幣)以上,研究發現八成五受害者都曾經遭受與父母有關的創傷,不是死亡,就是痛苦的骨肉分離。

報告結論說,那些曾遭受喪親之痛的人,似乎更可能遭到詐騙。

報導說,騙徒要求受害者先付款,才能獲得利益,這也就是所謂的「預付型詐欺」,這是全球最成功的詐欺類型,去年估計造成受害者損失二十一億英鎊(約一千三百零六億台幣),而去年共三十萬騙徒活躍於世界各地,比前年增加百分之三。

報導說,其中一名受害者,十二歲那年父親死於車禍,他非常聰明,取得博士學位,並且幫助管理家族事業,但是過去七年來他遭到詐騙損失超過五十萬美元(約一千五百三十八萬台幣)。他的堂兄弟告訴「泰晤士報」,這名受害者至今仍相信那些騙徒是真的;不願透露姓名的堂兄弟,曾是這名受害人的事業夥伴。

該研究機構說,教育程度低,或缺乏財務經驗者,比較不會受到騙徒覬覦,因為他們不相信自己的判斷,很快就會發現自己受騙。

該研究機構專門研究這種預付型詐騙的專家恩傑斯曼說,醫生特別容易受到詐騙,因為騙徒會鼓勵他們行善。恩傑斯曼說:「他們經常容易掉入陷阱,騙局一開始透過行善的目標,要求他們幫助世界各地的窮人。為了騙到更多錢,你必須讓受害者相信他們自己的能力與經驗。」

該機構說,許多損失金額龐大的詐騙案,都與專業人士有關,如精神病醫生與神經外科醫生等。

fsj 提到...

老≠腦力差 資料吸收更多

諶悠文/紐約時報廿日報導 中國時報 2008.05.24

年紀大的人在派對上記不住賓客姓名,往往以為是老來智力減退所致。可是有愈來愈多的研究顯示,此一假設經常是錯的。

研究發現,老化的頭腦只是吸收更多資料,並試著從一堆雜亂的資訊中進行篩選,這樣做從長遠看是有好處的。新版本的神經學書籍《大腦研究的進展》(Progress in Brain Research)便對這些研究做了分析。

該書指出,有些人的頭腦確實會隨年齡增加而變差。65歲以上的美國人有13%罹患阿滋海默氏症。

但對大多數老年人來說,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是注意焦點逐漸擴大,使得他們難以專注於一個姓名或電話號碼這樣單一的事情。雖然這會令人感到挫折,但卻有實際用處。

哈佛大學心理學研究員雪萊.卡森表示,注意力分散未必是壞事,這也許可以擴增意識所能取得的資訊數量。

譬如,研究員要求受試者閱讀一段文章,其中隨便插入一些意想不到的文字或成語,結果60歲以上的成年人閱讀速度會比大學生慢許多。不管插入的文字意思為何,學生組都保持一貫的閱讀速度,但長青組在碰到與文章主題有關的語詞時,速度會變得更慢。這顯示,他們不只發現了多餘的資訊,還將這些資訊消化處理。

接著這兩組接受問題提問,答案可能就是那些亂加的字詞,結果長青組的回答比學生組好很多。

多倫多大學心理學教授林恩.哈雪指出,對年輕人來說,他們彷彿從未分心過,而年長者因為留存了所有多加的資訊,突然就成為解決問題的高手,他們能夠把先前吸收到的資訊轉換到另外的情境。

在現實世界,這類傾向會產生很大的助益。現實生活中,資料的重要性未必很清楚。哈雪博士表示,注意力範圍寬廣可能讓年長者比年輕人更能了解狀況,以及環境中隱含的間接訊息,而這可能是一般人認為長者較睿智的一個重要原因。

卡森等人在2003年做了一項研究,讓學生接受密集的資訊轟炸,測試他們不理會非相關資訊的能力。結果發現被認為愈有創意的學生(藉問卷調查評斷其創造力),忽略不必要資料的能力愈差。結論是,篩選和設定優先次序的能力降低,可能反而有助於原創性思考。

卡森表示,這種現象經常與腦部的前額葉皮質區活動減少有關。之前的研究已經發現,受傷或病變導致這個區域活動減弱的人,對於追求創意會變得更有興趣。

fsj 提到...

六、七年級女生 最易被詐騙

【聯合晚報╱記者楊正海/台北報導】 2009.02.01

詐欺案發生數居高不下,去年共發生4萬2910件,增加2562件;根據一項抽樣分析,發現居住在台北縣、市的六、七年級女生容易被騙,研判可能是上網購物被騙或資料外洩所致,與一般人印象中有經濟基礎的中老年人容易當肥羊,大相逕庭。

去年一整年,詐欺損失的金額達123.7億元,不過比96年150.9億元,減少27.2億元,詐欺案件中,以電話、手機詐欺最多,共1萬6060件,其次為詐騙款項5701件、網路詐欺6056件。

詐欺案發生數增加,主要是電話、手機簡訊詐欺發生數增加2657件,網路詐欺增加1089件;而減少較多的案件是刊廣告、報章詐欺,減少431件,幅度最大,虛設行號減少290件。

破獲案件部分共有3萬6741件,較上年增加2449件,以假冒名義義詐欺破最多,詐騙帳號密碼居次。

警方曾做過一項抽樣調查,「165專線」為宣導民眾避免被騙,曾經針對報案人進行分析統計,從性別、年齡、遭詐騙方式及報案地區等資料,希望找出被騙的高危險群,加強宣導。

從統計資料中發現,居住於台北縣、市的女性,且年齡為民國60至70年以後出生的六、七年級生,竟是最容易被騙的高危險族群,被騙後報案比例也比男性多出1倍以上。

此外,很多大學生或研究生,愛上網購物,反成歹徒利用對象。警界人士分析,根據案例,教育程度高,未必就不會上當,很多名人被騙,就可見一斑,此外,很多科技新貴,因埋首電腦、工作,較少接觸新聞資訊,受騙案件時有所聞,且金錢損失慘重。

fsj 提到...

永遠相信「中獎了」 2年受騙11次

【聯合報╱記者張榮仁/台北報導】 2009.03.11

高雄市張姓市民屢屢接獲自稱是香港彩券局的中獎詐騙電話,總是選擇相信真的中獎,結果被騙十一次、騙走三百四十六萬元;每次被騙都報警,創下一六五專線報案最多次的個案紀錄。

警方好奇張姓男子既然報案又為何一再被騙,派人訪談發現,張姓男子(六十六歲)天性樂觀、善良,子女已成家。他告訴警方自己是講信用的生意人,對人從不懷疑,只是接連被騙失財,欠了一百多萬元,被老婆「碎碎念」,覺得很愧疚。

刑事局一六五反詐騙專線指出,張男子自己開公司當老闆,九十五年六月間,他接獲自稱打自香港的「報明牌」電話,依據明牌簽注樂透彩券,發現明牌很準,中了三個號碼,助他發筆小財,從此對「中獎電話」深信不疑。

隔月,張姓男子接獲自稱「香港彩券局」人員電話通知,指他簽中香港六合彩,要求匯款四十八萬元保證金;四個月後接到「香港賽馬會」通知他又中獎,再匯款卅萬元。張姓男子一直以為可以領回巨額獎金,總是在失望後報警。

九十六年間,張姓男子車禍住院四個月,擔心家計受影響,決意「賭一賭」;一接到中獎電話,就匯款五萬元、三萬元、兩萬元,結果當年連著被騙七次,其中一次還一口氣匯款兩百零八萬元,所有匯款都有去無回。

雖然被騙得很慘,豈料去年七月,詐騙集團改以「香港廉政公署」名義打電話給張姓男子,聲稱抓到過去騙他的歹徒,要求匯款廿二萬元以贖回被騙的三百餘萬元,張又選擇相信,這是第十次被騙。

沒想到這次被騙報案沒多久,一通「香港彩券局周部長」來電,又騙張姓男子三萬元。

※ 可能是老化所導致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