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29

泰緬孤軍 國民黨有責

◆ 給馬總統的一封公開信

李美萍/北市(無國籍僑生)2008-06-29 中國時報

尊敬的馬總統:我是來自緬甸的無國籍僑生,也是國共內戰時期孤軍後裔。一直都想要寫封信給您,可我不知如何投遞,我想了很多的方法,例如:攔截您的座車、站在您家門口大喊、或是寫信到總統府的信箱等等。最後,我選擇了公開這封信,希望這封信能「寄」到您心底。

我到台灣已經八年了。帶著懵懂對祖國懷抱的信仰起程,當時的資訊是:「只要在台灣求學住滿五年就可以申請在台灣定居」,到台後,才發現這是一條騙人的規定。還說:到台灣讀書,不用繳學費,可以申請公費補助,這對家境清寒的我來說,是多大的誘惑啊!加上回台灣,是父親的心願,也是我成為孝順女兒的心願。為了完成這份心願,我吃足了苦頭,我沒有公費,必須自費的完成學業,好不容易完成學業後,五年的歸化沒有了,而我就此成為滯台人球;和我有著相同命運的有近四百位同學。

到台灣後,我幻想著祖國的模樣,像滴塵不染的天堂、像母親的細心照顧,給我溫暖、給我安全感。我以為,祖國是一種安全意識,像天生的血緣關係,人人都可以懂;可是現在,祖國好像被無情控制了,她不再溫暖、不再安全。我們不知道可以躲到哪裡?哪裡可以逃避在祖國逾期居留的拘捕?

我們這群無家可歸的孩子,現在組成了「泰緬地區華裔難民權益促進會」,我們祈求祖國政府接受的心願被移民署駁回;我真心祈求尊貴親民的馬總統,能看看我們這群二十出頭的年輕人,我們有著貢獻已力的熱忱,有著服務社會的夢想,真心祈求祖國能給我們合法生存的機會,成就完整的人生!



◆ 泰緬孤軍 國民黨有責

【聯合報╱李志德】 2008.06.29

民國三十八年底,國民黨在國共內戰中敗走台灣,第八和第二十六兩軍撤進緬北,在國民黨政府的支持下編為「第二十六軍併若干縱隊」,總計約一萬八千人,總指揮為李彌將軍。

民國四十二年,孤軍部分撤離,剩下的改編為「雲南人民反共志願軍」。民國五十年,國際輿論再度迫使孤軍撤離緬甸,國軍撤出了第一、二、四軍。第三、五軍主力在李文煥、段希文軍長的帶領下,拋棄國軍軍籍資料及一切標識,退駐泰北唐窩和美斯樂,孤軍官兵連同後裔一直在異鄉生活至今。

泰緬孤軍曾經在四十二、五十年因為國際壓力,將部分軍隊撤回台灣,但卻因國民黨還寄望「反攻大陸」時,孤軍能配合從西南進兵,因此兩次撤軍都陽奉陰違,留下至今難解的泰緬孤軍問題,國民黨政府對此有難以迴避的歷史責任。



◆ 泰緬孤軍後裔 7.3上街爭身分

【聯合報╱記者李志德/台北報導】 2008.06.29

一群來自緬甸北部的僑生將在七月三日走上街頭,抗議中華民國一「證」難求,他們明明是國軍後裔,長輩們為了準備「反攻大陸」被迫在異鄉生根,如今回到「祖國」就學,卻連一紙身分證明都拿不到,被迫過著見不得光的日子。

這項抗議行動是由「泰緬地區華裔難民權益促進會」等多個團體發起,為什麼選擇七月三日,泰緬權促會負責人劉小華說,因為七月四日是包機直航首飛的日子,象徵國共的歷史恩怨已經成為過去,但泰緬北部孤軍後裔,卻還承受著國共戰爭的苦果。

這群抗議的學生來自緬甸北部,卻不是「緬甸人」。劉小華解釋,國民黨當年為了準備反攻大陸,在泰國、緬甸北部部署軍隊,目前在泰國北部的孤軍後裔,在「泰化政策」下,大部分都已經取得泰國國籍;但在緬甸北部孤軍官兵及後裔,卻始終不被緬甸政府承認為本國人民,在法律上,他們被稱為「無國籍人」。

劉小華說,緬北不同於泰北的地方在於:緬北沒有難民村,無國籍難民身分不明顯;台、緬兩國無邦交,無正常交流管道;當地官員貪汙受賄情況嚴重;緬甸境內戶籍管理紊亂鬆散,但也因此使得當地的華人在取得正當公民身分的機會上更加困難。

既然是無國籍人,就無法取得合法護照出國,但台灣的學校仍然年年到當地招生,為了「到台灣念書」這個翻身脫貧的機會,這些緬甸僑生只好使用黑市購買的假護照出國,但念完書後,他們無法回緬甸;一旦居留期滿,也無法合法在台灣工作、生活。

民國八十八年五月「入出國及移民法」修正通過後,曾對上述情形進行一次「大赦」,但大赦之後政府繼續任由學校到緬北招收無國籍學生進入台灣讀書。劉小華批評政府昧於對事實的了解,依然用鬆散的態度審核他們入境時所持用的證件,但卻對入境後的無國籍人的生存問題不理不睬,理由竟然是:「我們怎麼知道他們是無國籍人?」「是誰鼓勵他們用假護照回台灣的?」

這場爭權益、爭身分的遊行,發起團體沒申請,以凸顯「他們連身分都沒有,何來申請集會遊行的權利?」劉小華半開玩笑地說,「被抓最好,反正他們也不准工作,本來就養不活自己,正好『進去』讓政府養。」

※ 新政府起碼要恢復給他們泰緬僑胞證,讓他們像個人。

* 新觀念緬甸資訊網
http://newidea.g.amalay.cc/

美年度人口販運報告:台灣情況改善
東協新憲章 人權問題無共識
歐盟憲法翻版 里斯本條約草案通過
 - 東協簽憲章 邁向歐盟化
 - 東協簽訂憲章 10+3從此定型
移民法修正 受虐外配免驚 可在台居留
期待移民政策新視野
熱帶氣旋重創 緬甸逾6萬罹難

11 則留言:

fsj 提到...

拒當人球 泰緬孤軍後裔要求入籍

顏玉龍/北縣報導 2008-07-03 中國時報

近四百名來台求學的泰緬孤軍後裔,今天將前往立法院、行政院請願,並在北市自由廣場前絕食抗議,要求政府務實面對無國籍僑生的困境,讓他們有尊嚴的活下去。

發起抗議行動的泰緬地區華裔難民權益促進執行長劉小華說,兩岸將在四日歡喜迎接包機直航,長達六十年的國共對立情勢都能化解,但在異域出生的孩子,循著長輩過去六十年「回到祖國」的夢想,來台求學卻未能取得身分證明,成為無國籍的人球,沒有健保、沒有身分,終日過著偷偷摸摸、顛沛流離的生活,縱使完成了大學學業,卻看不到自己的未來。

劉小華說,他們要求政府務實面對無國籍華裔難民的事實,讓他們以合法方式返國,同時解決目前在台已逾期居留者合法生存問題。

劉小華表示,何明超九十二年參加僑委會海外聯招考試並進入台大就讀,他卻因沒有身分證,無法打工賺學費,今年四月底向泰緬地區華裔難民權益促進會登記入會,爭取中華民國國籍,不到半個月又去電要求退出,在無國籍的經濟與身分雙重煎熬下跳樓自殺,結束廿六歲的光輝歲月。

劉小華說,無國籍逾期居留僑生,以過一天是一天的運氣來求生,泰緬權促會已責付十位因逾期居留被收容的無國籍僑生,若政府不願正視他們的人權,將不再出面責付,讓他們無限期留在收容所。

※ 政府不懂得惜才?

fsj 提到...

泰緬孤軍後裔 入籍有望

【聯合報╱記者李志德、王宏舜/台北報導】 2008.07.04

延宕多年的近四百名泰緬孤軍後裔無國籍問題終於露出解決曙光。昨天深夜十一時四十分,內政部長廖了以到孤軍後裔陳情現場宣布,同意他們七月十五日一天內完成自首,自首後發給臨時身分證明,後續的工作及定期居留問題,內政部九月會送出法案。據了解,修法方向就是比照八十八年的大赦方案。

在兩岸直航前夕,昨天為爭取身分走上台北街頭,要求政府「給我工作權、還我國籍」。一名泰緬孤軍後裔說,他們把台灣當成夢中的祖國,沒想到想盡方法來台,卻成了人球。

晚間接近十點,警方兩次舉牌,準備逮捕前,內政部長廖了以邀請代表入部協商,晚間十一點四十分,廖了以走到現場宣布協商結果。

下午三點,孤軍後裔聚集在立法院群賢樓前,身穿白衣、頭綁「還我國籍」白布條,不斷誦唱「亞細亞的孤兒」一曲,甚至是中華民國國歌;他們認為國共對立時,孤軍變難民,國共和解之際,後裔卻變成無國籍人球。

這場由「泰緬地區華裔難民權益促進會」發起的遊行,參加者是八十八年五月以後來到台灣念書的僑生,他們要求政府務實面對泰緬地區無國籍華裔難民,讓這批人提供真實身份證明文件,接受政府嚴密審核後,以合法方式返國。

警方派出六十名警力戒備,抗議的孤軍後裔保持理智和秩序,遞交陳情書給立法院長王金平,由秘書處長莊麗珍代收後,下午四點遊行至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在大太陽下靜坐。

卅歲的女子張心來自緬北腊戌,廿三歲時到黑市買假護照,到台灣就讀暨南大學,畢業後卻無法工作,只能靠朋友接濟。她難過地說,「沒有國籍,連生病的資格都沒有。」她曾到火鍋店打工十天,雇主才給她一千元,拿到錢時眼淚都飆出來。

泰緬權促會執行秘書李美萍說,這批學生都是持假護照入境,為什麼要用假護照?李美萍說,因為所有的孤軍後裔都沒有緬甸籍,不用假護照,根本無法出境。

廿四歲的楊崇周是國軍第三代,他在緬甸難民村念完高中,從小父親便告訴他「好好念書,將來一定要去台灣」;後來花了廿萬元想辦法來台灣,沒想到一直無法取得身分,「早知道就不會來了」。

楊崇周說,為了謀生,朋友們會相互介紹打工機會,他到建築工地做粗工,做了五天工地主任卻不給錢,還要他「趕快滾,不然報警抓你」,讓他傻眼。



◆ 地位不如陸客 孤軍後裔請命

自由時報 2008.07.04

〔記者謝文華、林毅璋/台北報導〕「六十年前國共對立,我們的父兄為國民黨打共產黨,淪落泰緬,孤軍成為難民;六十年後國共握手言和,陸客大舉來台shopping、度假,孤軍後裔卻變人球!」泰緬地區華裔難民權益促進會籌備處執行長劉小華,昨晚九點半起,在台灣民主館自由廣場封口、絕食抗議台灣政府,製造問題卻不解決問題,泣訴:「給這些無國籍的孩子一張身分證有那麼難嗎?」

劉小華強調,八十八年五月移民法修法讓泰緬邊境華裔難民就地合法,但台灣僑教單位在泰緬卻未宣導,反而告訴孩子「只要能用任何方法來台,就會有合法居留權」。以致於有四百多名年輕人借了大筆錢買假護照前仆後繼來台唸書,政府也讓他們入境,之後就撒手不管,家也回不去了,難道要他們跳海?

昨晚十時,靜坐學生代表赴內政部和部長廖了以會談,雙方取得共識後,一起回到自由廣場靜坐現場。廖了以表示,馬總統和劉揆都很關心此事,但認為應尊重法制,他承諾立院下會期九月開議後會立即推動相關修法,而移民署本月十五、十六兩日將先密集約見這些沒有身分的學生,並在三天後發給臨時登記證。現場靜坐的學生因此決定解散。



◆ 柏楊一句話 劉小華甘為難民奔波

【聯合報╱記者李志德/台北報導】 2008.07.04

「他們的爸爸、爺爺都是國軍,政府不能這樣用完就丟!」爽利的談吐,花白的頭髮加上短小精幹的身形,是「泰緬地區華裔難民權益促進會」執行長劉小華給人的最初印象。問她是什麼因緣讓她願意長年為這批孤軍後裔奔走,她的回答令人意外:「我是軍情局退休軍官,以往就和他們聯絡。」

昨天晚間,劉小華靜靜地坐在昏黃的自由廣場上,一語不發,但在內政部深夜宣布最後方案後,劉小華在夜色中歡呼流淚,與學生互相擁抱。

劉小華說,中校退役後多次進出泰、緬邊區,與當地國軍、遊擊隊聯絡。八十三年,劉小華認識了一名楊姓女學生,「她的父親是與中華民國友好的坤沙部隊的高官」,在工作之餘,她開始為泰緬無國籍的僑生奔走,「沒辦法,前輩子做太多壞事,欠他們的吧!」

另個讓劉小華投入為無國籍民眾爭權益的動力,是已故的作家柏楊。劉小華說,遇到在台灣的泰緬無國籍學生時,那時想幫忙,卻沒有信心,也聽不到支持的聲音。她問柏楊:「我能怎麼辦?」柏楊回答:「只要是下了決心要做到的事情,就沒有做不到的。」「這成了我這後半生的生命動力:不達目的,絕不罷休!」

※ 在修法之前,應該可以發一張「特別居留證」吧?

* 異域
作者:柏楊(鄧克保)
出版:遠流出版
日期:2000.12.01
ISBN:9789573242130

* 重返異域
作者:柏楊/策畫;汪詠黛/執筆
出版:時報文化
日期:2007.02.16
ISBN:9789571346281

fsj 提到...

泰緬生自首 發1年外僑居留證

【林修卉/台北報導】 2008-07-13 中國時報

為了讓三百多名泰緬孤軍後裔學生可以在台合法居留,內政部長廖了以十二日表示,經僑委會、教育部招生列冊在案、未涉偽變造護照罪刑者,可在十五日、十六日兩天,本人親赴北縣中和市公所登記申請,移民署將派員專案集中受理,經核可者,移民署將核發一年效期臨時外僑登記證。

廖了以表示,依新訂定的《泰國緬甸地區以學生身分入國逾期居留未能強制出國者處理要點》,只要在八十八年五月廿日至去年十二月廿六日期間,經僑務委員會、教育部招生列冊在案的泰緬學生,除了曾犯下偽造、變造護照或冒用他人身分入境的罪刑外,只要最近五年內,沒有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的刑者,都可提出申請。

未涉偽變造護照罪刑者適用

七月三日三百多名泰緬孤軍後裔走上街頭爭取國籍並在自由廣場靜坐,當天深夜廖了以與靜坐代表達成共識,承諾學生只要在七月十五、十六日內完成自首,將發給臨時身分證明。至於後續的工作及居留問題,廖了以說,內政部將在立法院下個會期開議後,立即推動相關修法。

此外,為了解決泰緬學生在台滯留問題,內政部日前召開跨部會協調會議,特別訂定《泰國緬甸地區以學生身分入國逾期居留未能強制出國者處理要點》,作為辦理臨時外僑登記證依據。

十五、十六日親赴中和辦理

依這項要點規定,凡持偽造、變造護照,冒用身分入國者,應辦理自首,由入出國及移民署專勤隊當場製作筆錄,並函送地檢署偵辦。經審核符合申請條件者,將在三個工作天後發給一年效期的臨時外僑登記證。

廖了以表示,考量這些泰緬學生大多數居住在台北縣中和、永和地區,為方便他們申請,因此移民署集中在中和市公所統一受理登記;三個工作天後,居住地在台北縣的學生,可在十九日、二十日前往移民署台北縣服務站捺指紋及照相建檔後領證;至於居住在其他縣市的學生則必須到移民署台北市服務站領證。

※ 為什麼他們要用假護照?看看下面報導:



◆ 假護照來台 63泰北後裔緩刑

2003.04.11

〔記者張琦珍╱台北報導〕六十四名泰北邊境孤軍後裔為來台接受教育,而持偽造泰國護照入境案,台北地方法院日前審結,法官認為,這群孤軍後裔既無中華民國身分證,也無泰國國籍,為來台求學才使用假護照入境,其情可憫,故除已死亡的陳志光判決公訴不受理外,其餘沈雲煥等六十三人均依偽造文書罪判刑四個月,得易科罰金,緩刑三年。

判決指出,沈雲煥等均為居住在泰國北部邊境美斯樂及滿星疊地區的我國國軍後裔,如同所有泰北孤軍後裔一樣,沈某等始終過著沒有中華民國身分證,又無泰國國籍的日子,而這種無國籍、無身分的狀態,也影響到沈某等人的受教權,沈某等人嚮往來台接受中文教育。

沈某等人先在泰國向當地少數民族,或家中有人亡故而尚未除戶的人家,購買已死亡者的身分證,再以購得的身分證向泰國政府申辦護照,持以進入台灣。

沈某等人陸續以上述方式取得不實泰國護照,於七十七年至八十七年間來台,且成功獲發居留證,進入大學受教,有部份已畢業進入社會各階層工作。

因沈某等人終極目標仍希望以其真正身分取得中華民國身分證,遂主動向警察機關自首,全案始告爆發。

法官審酌沈某等人均為泰北孤軍後裔,因歷史因素而淪為無中華民國身分證,又無泰國國籍的無國籍人士,實非其所願,而沈某等持不實護照來台,僅為達成其求學的願望,其情可憫,故判處沈某等人四個月徒刑,得易科罰金,緩刑三年。

〔記者何瑞玲╱中和報導〕「在泰國辦一本真護照,比買假護照要貴十倍,而且美斯樂多數孤軍後裔沒有身分,貧困的遺孤只好買假護照,取得來台的證件。」
在台灣教書卅年的緬北華僑趙立屏說,邊境的泰北孤軍後裔與華僑,回歸祖國的路途遙遠,遠的不是距離,而是取得合法身分的困難。

從台北縣中和國中退休的趙立屏,是緬甸仰光華僑,十九歲那年和多數來台僑生一樣,進入僑大先修班讀書,考上師範大學畢業後,分發中和國中,一教就是卅年。

中和市南勢角地區廿多年來,逾四萬的緬、泰華僑以依親或讀書名義來台定居,趙立屏卅年來教到不少同處境的華僑子弟,也因此特別關照這些來自異域的學子,而有僑生「乾媽媽」的封號。

趙立屏說,早期政府體恤華僑,僑生以無國籍護照來台,入境後都會發給身分證,後來國籍法修改,僑生除非是依親或結婚,否則書念完還是得出境,回歸祖國之路如此之遠,讓僑生不得不買假護照取得來台管道,這是顛沛流離時代造成的坎坷命運。

fsj 提到...

官僚邏輯再見

【廖元豪】 2008-08-11 中國時報

政府被質疑時,常會宣稱他們必須高度尊重公務員「專業」意見。許多部會首長要嘛是從該部會基層公務員一路做上來,對業務駕輕就熟;否則至少也是在公務員體系「歷練」過多年,熟悉行政部門運作。

然而,政務官跟事務官,有著非常不同的邏輯。享有身分保障的永業公務員,的確熟悉官僚體系的運作,也比較了解一些基層運作的現實。可是不負政治責任的事務官,不能也不該做重大的「價值」抉擇,我們更無法要求他們「改變」現狀。因此,當遇上困難的問題時,事務官的訓練,會傾向於用最簡單且符合現狀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官僚的「專業」,是在努力維持既有的體系,或客觀地分析各種選項供政務官抉擇。但當我們遇上了新局面、新問題,需要不同的視野來因應時,官僚邏輯就不夠用了。在此時,如果政務官的骨子裡流的仍是多年公務員訓練的血液,或說政務官居然把政策的決定權交給官僚體系,那這種官僚型政客,就不配當什麼部會首長或政務次長。

泰北孤軍的「身分」問題,就可以反映出那種「用官僚手段解決政策問題」的風氣:法律上,泰北孤軍的後裔根本不是什麼「無國籍人士」或「外國人」,而是百分之百的「中華民國國民」。從大是大非的角度,中華民國有義務排除萬難接納他們。怎麼會東轉西繞,要這些「忠良之後」去買假護照,假冒僑生,然後再要求他們自首,最後仍只是基於人道而暫時延長居留?荒謬的是,這樣的處理方式,居然似乎是目前最完善的方法!唯一不願承認他們的理由,就是他們沒有「證據」證明自己身分。天呀,孤軍後裔,歷經多年戰亂與慘痛,那能期待他們留著什麼證件?但在官僚的心態中,既然沒有證件,他們的地位就「什麼也不是」。即使明明知道「大部分」應該都是正港的孤軍後裔,也必須堅持「證明文件第一,是非靠邊站」的官僚思維:寧可錯殺一百,不可放過一人。

然而,只要有是非觀念,有政治承擔,解決這種問題的方法應該是先確立基本方向:孤軍後裔「一個都不能少」,他們當然有權(而非施捨)回到中華民國領土!在這個前提下,政府應該積極調查並協助在台(甚至海外)孤軍後裔取得相關證據。如果原始證明找不到,部長或院長擔起責任,逕行承認他們的資格並核發國籍證書便是。官僚系統可以做的,頂多是建議長官在相關文件上附加切結書,同時明文提醒事後若證明身分不實,得註銷或撤銷國籍。怎能捨此不為,卻要這些「天朝棄民」花上無數心血、青春與精力,到處碰壁?

這篇文章不是在譴責官僚系統,因為公務員以最「穩當」的方式來做事,是很正常的。但政務官面對價值抉擇或是非問題,必須有自己清楚的定見與承擔。政務官不能把自己當成科長,用官僚的邏輯來辦事,還把責任推給細節的法令規章與下級職員。只要政務官有明確的方向,並且願意承擔責任,那麼官僚系統自然會在這個方向下幫長官找到出路。

新任總統所揭示的某些方向,如人權、公平、多元文化,從來不是以往的公務系統遵循的主要價值。所以,在這些事項上,新政府的政務官,請帶領官僚系統走出新方向;而不是拿官僚邏輯來搪塞。

fsj 提到...

巴紐異域 國軍荒塚千骨枯

* 巴紐異域 國軍荒塚千骨枯
* 八百壯士淪戰俘 倖存者稀
* 讓他們回家 無推諉藉口
* 國防部:協助確認陣亡官兵身分
* 拉布爾 美日激戰 火山毀城
* 被迫殺人 他雙手顫抖回憶

◆ 巴紐異域 國軍荒塚千骨枯

【聯合報╱記者程嘉文/專題報導】 2008.12.22

南緯五度,巴布亞紐幾內亞偏僻的山坡上,有一千多名埋骨異域的國軍將士,被海峽兩岸的政府給遺忘。不但連祭拜的人都沒有,甚至在火山灰掩埋與當地人破壞下,面臨死無安寧棲所的淒涼境況。

發現這批荒塚的當地華僑向記者透露,在巴布亞前首府拉布爾(Rabaul)附近的這批國軍將士墳墓,是一位前澳洲飛行員告知。由於二戰時期盟國與日本在當地曾有激烈交鋒,許多戰機一去不回,因此至今美國與澳洲仍派員在當地尋找殘骸,試圖尋找失蹤官兵的下落。澳洲這位飛行員在任務中,意外發現密林中有幾座刻著中文與青天白日圖案的墓碑,曾告知中共駐巴紐大使館,但是對方沒有興趣前往勘查。

這名華僑後來付錢請土人帶路,果然在山坡荒煙蔓草間找到三座國軍墓碑,其中兩個可辨識碑文,分別是陸軍六十七師兩百團的上尉吳坤、陸軍新卅師上士孔憲章,另一具破壞嚴重難以辨識,死亡時間都是一九四五年。很明顯他們都是抗戰期間被日軍送到當地當奴工,來不及等到勝利返鄉就客死異域。

對於國軍俘虜原係到南太平洋當奴工一事,海峽兩岸的相關研究都很少。少數記載包括當年堅守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退入上海租界後被英軍軟禁,後來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攻入租界,孤軍變成俘虜,其中部分被解送到拉布爾,成為巴紐戰俘。

澳洲昆士蘭華人聯合會前秘書長粟明鮮博士在檔案中找到相關記載:根據解放拉布爾集中營的澳軍報告,先後約有一千六百多位中國軍人被送來當奴工,在運輸途中死亡者不計在內。在俘虜營當中死亡者六百五十三人,剩下約一千人,到一九四六年被美國海軍送回中國。

當年擔任戰俘營譯員的華僑張榮煦回憶:倖存官兵回國前,曾與當地僑界合作修建一座公墓,安葬二五九位官兵遺骸。但十幾年後墓園失修荒廢,遭當地政府夷平。當時僑界曾向中華民國政府求援,但是台北方面沒有下文。隨著巴紐獨立,華人大量遷居澳洲,後來拉布爾市區毀於火山爆發,留在當地的僑胞更少,早已沒有人記得埋骨於此的國軍將士。這次居然還能發現未被破壞的墳墓,令人相當訝異與興奮。

畢業於廣州中山大學歷史系、任職於澳洲格里菲斯大學的粟明鮮感嘆,儘管這些官兵都是不見經傳的小人物,但都曾為了保衛國家而受盡苦頭,最後犧牲了生命,可能親人至今都還不知道他們遭遇。對比當年的盟軍對陣亡官兵的極盡尊崇,國軍犧牲的將士卻被輕易遺忘,實在令後人感到汗顏。

※ 人太多,命不值錢了。



◆ 八百壯士淪戰俘 倖存者稀

【聯合報╱記者李志德、程嘉文╱專題報導】 2008.12.22

近代史上最有名的戰俘,恐怕是抗戰初期堅守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了。這支由謝晉元團長率領的部隊,撤入租界後,在抗戰中期成為日軍俘虜,有人進了拉布爾的戰俘營。

1937年八月淞滬會戰,十月國府決定撤出上海,命令88師524團第一營進駐四行倉庫牽制日軍。四行倉庫戰役只打了短短八天,最後在上海租界外籍人士的壓力下,十一月二日凌晨,370多名孤軍撤入租界。

八百壯士前半段作戰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但撤進租界後淪為戰俘,卻比較不為人知。撤入租界之初,他們還能維持部隊的編制、訓練,一心想的是看管他們的英軍能夠遵守撤軍時的交換條件,把孤軍送到後方,重新投入抗戰。

但天不從人願,1941年十二月,太平洋戰爭爆發,上海日軍佔領租界,孤軍的士兵變成日本人的戰俘。他們分別被押往南京和杭州做苦役。另外有36名官兵,由第二排排長薛營鑫率領,被日軍押到新幾內亞的拉布爾戰俘營,光海上航程就經歷近五十晝夜。

民國六年出生在湖北的孤軍戰士田際鈿,2005年曾接受大陸媒體訪問,為拉布爾戰俘營口述歷史。根據田際鈿的回憶,到島上後,孤軍戰士被拆散,田際鈿所屬的「中國軍人勤勞隊」共有160人,包括共產黨新四軍。戰俘們一天得工作十多個小時,住的是岩洞,吃的是地瓜,生病得不到醫治,就眼睜睜等死。

1945年八月,日本無條件投降,接管拉布爾的盟軍澳大利亞第十三師所屬軍艦來了,島上的戰俘爭相跳下海迎接,游了近半公里爬到艦上,和艦上盟軍士兵一起享受勝利的喜悅。但存活下來的戰俘所剩無幾,田際鈿所屬的勞工隊,兩年多後只剩38人。



◆ 讓他們回家 無推諉藉口

【聯合報╱記者程嘉文】 2008.12.22

戰場上命懸一線,唯一剩下的,只有榮譽感與互信。

因此不難了解,麥克阿瑟元帥為什麼在反攻菲律賓時要親自登上沙灘,履行「我一定回來」的承諾;1990年代美軍在索馬利亞被迫撤退,也要想盡辦法把戰死同袍的屍身一起帶回後方;甚至於太平洋戰爭結束超過一甲子,盟軍仍在原始森林與海底尋找那些失蹤者的蛛絲馬跡...,對死者的重視,正是對生者的承諾。

對於埋骨南太平洋荒島、被遺忘了六十年的國軍將士,政府不管是最起碼的修葺墓塚與入祀忠烈祠,或迎回骨骸安葬,都沒有推諉與敷衍藉口。

軍購始終是熱門話題,但軍人失去靈魂與傳承的問題卻鮮少被重視。埋屍異域的國軍當年為國效力,淪為日軍俘虜,最後客死異鄉,政府有義務盡一切努力幫這些「失蹤者」還鄉。



◆ 國防部:協助確認陣亡官兵身分

【聯合報╱記者李志德/台北報導】 2008.12.22

對拉布爾森林中的三座國軍墳墓,國防部發言人池玉蘭坦言,以往沒碰過這樣的案例。她表示,國防部可以立刻做的,是根據墓碑上的姓名和單位,查對現有的檔案,確認三位陣亡官兵的身分。

池玉蘭說,如能辨識身分,又能找到家屬,國防部會依規定發慰問金。至於要不要如空軍墜落大陸的「黑蝙蝠中隊」成員,遷葬回台,池玉蘭坦言,「黑蝙蝠中隊」是特殊個案,本案沒有先例,國防部將會同外交部等部會研究,才能決定後續處理。



◆ 拉布爾 美日激戰 火山毀城

【聯合報╱記者程嘉文/專題報導】 2008.12.22

拉布爾(Rabaul)位於巴紐東北方新不列顛島上,廿世紀初由德國人建城。一次大戰之後,澳洲取得德屬新幾內亞,由於拉布爾是深水港,因此將殖民地首府設於此地。不過1937年附近火山爆發,導致五百多人死亡,首府因而移到新幾內亞島的萊城(Lae)。

太平洋戰爭爆發不久,日軍攻佔拉布爾,建設為海空軍基地,作南進跳板。日軍與盟軍在新幾內亞中部雨林與歐文史坦利山脈間激戰,跨越海拔四千公尺山脈轟炸對方,傷亡慘重。一直到今天,美澳兩國軍方都持續在新幾內亞尋找失蹤的軍人遺骸。

1943年四月十八日,日本海軍山本五十六大將從拉布爾起飛視察前線,事前被美軍偵知情報,派戰機攔截後攻擊殞命。此後盟軍取得上風,但麥克阿瑟元帥決定只以海空武力封鎖拉布爾,不發動強攻,直到日本無條件投降為止。總計日本在拉布爾駐軍超過十萬,並有約兩千名從各地(包括台灣)招來的慰安婦,此外還有大批盟軍戰俘擔任修築奴工。除中國戰俘外,各國在當地都有軍人公墓。

1994年火山再度爆發,大半市區被火山灰掩埋,拉布爾人口減到不足四千。華僑從清末開始移民巴紐,大多來自廣東的臺山、新會等縣,因此他們以粵語稱拉布爾為「亞包」。在大戰期間,華僑總數約有一千多人。經過遷居與火山毀城,現在拉布爾的華人已經極少。



◆ 被迫殺人 他雙手顫抖回憶

【聯合報╱記者江良誠/南投縣報導】 2008.12.22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大批台灣青年被日人徵召到南洋戰場,擔任看管盟軍俘虜的監視員;日本投降後,他們反變成戰俘,不是被判刑,就是送上絞刑台。

住在彰化縣和美鎮的柯景星,當年和其他台籍監視員被軍法庭判處死刑,罪名是「處決戰俘」;幸好日籍軍曹杉田鶴雄承認「台籍監視員是奉命行事」,他逃過一死,改判十年徒刑。

八十七歲的他,每次回憶六十多年前的往事時仍雙手顫抖;「造孽啊,我從沒想到這輩子會開槍殺人」,但站在後面的軍曹一手拿刀、一手拿槍,恐嚇「再不開槍,連你們都殺」,「我除了閉上眼睛扣扳機,又能怎樣…。」

太平洋戰爭日本俘虜有不少是盟軍,因需要人看守,大量徵調台灣和韓國的殖民地青年擔任戰俘監視員;台灣的監視員派到菲律賓及婆羅洲、沙勞越。

柯景星當年只有十七歲,日人要求台籍監視員要取日本名,他的日名叫河村星輝,派到沙勞越首府古晉的戰俘營,看守三千多名戰俘,有英軍、澳洲士兵和少數印度人。

柯景星說,初期俘虜種菜養豬,自給自足;到了戰爭末期,盟軍大規模轟炸,物資運輸遭封鎖,配糧少,監視員和俘虜常餓肚子,加上瘧疾,不少戰俘病死。監視員要監督俘虜修築機場、伐木開路,若有戰俘偷跑,監視員會受到嚴厲處罰。

日軍戰敗後,柯景星等十多名監視員在日籍軍曹杉田鶴雄帶領下,押送四十六名戰俘到婆羅乃,杉田鶴雄逼他們處決戰俘,他鼓起勇氣說「國際公約不能虐殺戰俘」,但杉田鶴雄拿刀、槍恐嚇「不處決戰俘,連你們都殺」,他們只得被迫開槍。

他說,當初兩千多名俘虜,在移送過程中死亡,日軍聲稱是病死,但事後查出,全都是遭處決。戰後大審,柯景星逃過一死,但仍有李琳彩、蔣清泉、潘進添等七名監視員被判絞首。

柯景星說,被判刑的台籍戰犯至少有一百七十三人,他們被送到馬努斯島服刑,澳洲軍人為了報復,要他們扛石頭、木頭,頂著烈日跑步,不時鞭打他們,「不過,比起日本軍人對待戰俘,寬厚多了」。

他說,服刑七年後,台籍戰犯陸續遣送回日本,日本政府依國籍法,將他們視為台灣人,甚至指稱虐待俘虜是台籍監視員行為,和日軍無關。

「回到台灣,帶著戰犯的標記,長時間受到監控,只能在社會底層勉強謀生。」

報導文學作家李展平近年研究這段歷史,四處走訪這批台籍監視員,有人卸下心防,願意吐露深藏心中六十多年的秘密,卻也有人受創太深,不願開口,有更多數監視員是帶著遺憾,從歷史中消失。

fsj 提到...

歷史錯置 正視台籍戰俘創傷

【聯合報╱李展平/台灣文獻館編纂(南投市)】 2008.12.27

秉讀貴報廿二日十一版,詳述二戰在新不列顛拉布爾島戰役,國軍千餘人被日軍押往該島當奴工,死亡甚眾,凸顯問題的悲劇和政府的漠視;唯自一九三七年盧溝橋事件爆發後,台南市安平區四百多人,被徵調中國戰場當軍伕,今尚有十二座軍伕墓塚,留安平公墓。

東京靖國神社祭祀三萬多名台籍戰歿「慰靈碑」名錄;也許有人認為活該,當什麼日本兵,或所謂台籍軍屬,這是一種生命抉擇。根據筆者長期觀察:二戰時,台人當上「日本兵」少之又少,大部分是軍屬,按日方解讀是充當軍中雜役,甚至日本軍方文件更以「陸軍傭人」視之。同時下部隊充滿打罵,稍有不快,即叫:台人「清國奴」。連文武雙全的前輩作家陳千武,以台中一中高材生,報考陸軍特別志願兵,廿萬人錄取五百人,宛如考上台大一般優秀,派駐印尼帝汶島戰區,照樣百般受辱,其小說《活著回來》有深刻描述。

筆者追蹤台籍盟軍戰俘監視員多年,戰俘於北婆羅洲古晉、山打根等地,由於日方進行山打根熱帶雨林行軍,導致兩千多名澳大利亞戰俘不是餓死、病死、即被射殺;台籍監視員一七五人,被盟軍報復性懲罰,當戰犯草率審判,少至兩年重則廿五年不等刑期,從南洋納閩、馬努斯、拉布爾等地關押,一直到戰後日軍投降,刑期超過十年以上者,續押解到東京巢鴨監獄再囚,台籍戰犯林水木、周慶豐等五十餘人,判絞首刑者十一人,由於含冤末白,李琳彩臨刑前脫下上衣,割手指泣血書表清白。戰後宮埼縣林水木(娶日籍妻)向日方索討戰爭賠償,纏訟四十年、前後上訴五十八次,日方皆以各種法令擋駕,不但分文未得,目前尚負擔訴訟費台幣卅萬,他們從未謙卑面對自己戰爭罪惡自省。日人吉田裕撰「日本人的十五年戰爭觀」指出:昔日反戰,今天被合理化成「追求和平」,日人未曾真正面對殖民統治嚴肅課題,相對日方對台籍戰歿或判刑處死之戰犯,少有敬意和善意回應,如遠在宮崎縣林老以八十六歲高齡,每於言念及此皆淚流滿面。

日本植基於戰後富裕經濟重建,造就對亞洲諸國狹隘政治視野;兩岸同屬「大東亞戰爭」受害者,原台籍軍屬、日本兵是歷史孤兒,沒有國家保護,前後上書自喻「本土」政權李前總統、阿扁總統,皆無下文。這種歷史錯置,祖國認同錯亂,極端壓抑底層心靈有發聲機會?台灣要全球化,要營造台灣歷史主體性,除觀照對日抗戰弟兄魂斷異鄉,更應關懷並正視十多萬台民投入太平洋戰爭留下歷史創傷。

fsj 提到...

大陸網友擬赴巴紐 迎抗日戰士遺骸

【聯合報╱特派記者汪莉絹/北京報導】 2009.02.06

去年十二月,本報獨家報導「巴紐異域,國軍荒塚千骨枯」,引起兩岸政府重視,大陸網友回響更大,民間發起「迎抗日戰士遺骨回大陸」活動,準備啟程到當地迎回國軍遺骨。

中共外交部表示,正積極安排駐外使館尋求和核實遺骸下落。

去年十二月,本報獨家披露南緯五度,巴布亞紐幾內亞前首府拉布爾附近偏僻的山坡上,有一千多名埋骨異域的國軍將士,被兩岸政府遺忘,不但沒有祭拜的人,甚至在火山灰掩埋與當地人的破壞下,面臨死無安寧棲所的淒涼境況。這批國軍中,有當年上海堅守四行倉庫的部分八百壯士。

北京網民「天竺道」將本報報導貼在大陸網路轉載,發出「上海四行倉庫保衛戰的八百壯士遺骨在海外無人問」帖子,引起大陸網友注意,短短半個月,就有十萬網友簽名,呼籲中共政府將將士遺骨接回,給予相應待遇。

由大陸搜狐社區工作人員和「天竺道」發起成立的「迎接抗日戰士回國籌備組」,計劃安排二十名網友前往巴紐,迎接抗日戰士遺骸回大陸。

籌備組成員之一、搜狐社區總監梁春元表示,原計畫春節後將有幾名先遣人員前往當地,再次核實公墓地點和相關資料;目前因當地火山噴發,機場關閉和安全問題,先遣隊的行程推遲。

梁春元說,這些遺骸迎回中國後,將在北京建立一個專門的陵園安置,相關經費將考慮尋求企業贊助。

中共官方對民間的「迎抗日戰士遺骸」活動,表示支持。中共外交部北美洲大洋司官員向北京「京華時報」記者表示,中共外交部對海外發現抗戰將士遺骸,高度重視,已緊急安排駐巴紐和澳洲大使館官員前往實地察看墓地,並尋找其他抗日戰士的墓地,並透過適當渠道,妥善安置這些抗日戰士遺骸。

中共駐巴紐的趙領事表示,目前已通過當地老華僑了解情況,正全面查核中國士兵的詳細資料。

【記者王光慈/台北報導】巴紐國軍公墓,傳出中共有意「認養」。國防部發言人池玉蘭昨天表示,只要確定身分,國防部當仁不讓,絕對會負起照顧的責任。

外交部發言人陳銘政則說:「這是我們的事,我們也已經在做了。」謝謝各界的關心。

池玉蘭說,國防部原訂本月初前往巴紐現地勘察,但當地一月底發生嚴重的火山爆發,導致空中交通完全中斷,目前國防部專案小組正密切注意當地交通狀況,等恢復順暢後,立即出發。

fsj 提到...

巴紐國軍英靈 迎回忠烈祠

【聯合報╱記者王光慈、李志德/台北報導】 2009.03.05

英靈終於返國!二次大戰時被日本送至巴紐當奴工的國軍戰俘,亂葬當地無人聞問,經本報去年底獨家披露後,國防部於上周派員前往當地會勘。專案小組明天傍晚將帶著忠魂牌位返國,在中正機場舉行簡單軍禮迎靈後,直接前往大直忠烈祠安位。

國防部軍事發言人虞思祖表示,台灣與巴紐沒有邦交,之前國防部態度比較低調。國防部規畫配合三月廿九日國家春季祭祀大典當天,為忠靈在大直忠烈祠舉行隆重的入祀儀式,表達國防部對這些殉職官兵最崇高的敬意。

長期關注此事的立委林郁方指出,據他了解,軍方至當地探勘後發現,多次的火山爆發使現場辨識極為困難,再加上公墓座落在私人土地上,想在當地立碑實在有困難。林郁方說,現階段先迎回英靈,是政府能給為國捐軀的忠烈們最起碼的尊敬和承諾,表示「國家不會忘記你們!」

原訂一月底就要啟程至巴紐會勘的專案小組,因當地忽然火山爆發,交通中斷,延至上周才出發。二月廿八日抵達拉布爾後,小組進行數天的探勘、清點和抄錄姓名,並在現場舉行簡單的招魂儀式。小組成員昨天返抵巴紐首府,今天搭機到新加坡轉機,明天傍晚返台。

fsj 提到...

巴紐國軍英靈 魂歸忠烈祠

【聯合報╱記者李志德、程嘉文/台北報導】 2009.03.08

「忠烈將士英靈,迎接回國」,昨天在憲兵機車導引下,黑色靈車緩緩駛進大直忠烈祠,迎靈人員接下刻著「中華民國國軍于巴紐陣亡將士之靈位」的木質牌位,並向後備司令陳良濬報告任務完成。

本報日前報導二次大戰期間,一群遭日軍俘虜的國軍,被送到巴布亞紐幾內亞戰俘營,不少人客死異鄉;六十年後,墳墓湮沒在亂石雜草間,無人聞問。

迎靈小組由後備司令部留守業務處處長任全森上校帶隊,牌位下車後,由儀隊軍官捧著,在國防部示範樂隊及儀隊導引下,緩步進入忠烈祠正殿。示範樂隊樂器繫著黑絲帶,儀隊槍口朝下,原本金黃色的刀與槍穗也改成黑色,以示哀悼。

牌位進入正殿後,儀隊用布拭淨後,放上供桌。典禮由陳良濬主持,立委林郁方及多位軍方官員陪祭,典禮過程肅穆莊嚴。

國防部軍事發言人虞思祖表示,巴紐迎回的烈士,將在今年春季國殤正式入祀忠烈祠,每年舉行春、秋祭國殤祭典;安葬在巴紐當地的遺骨,要遷葬迎回骨骸有實際困難,但國防部將整理墓地,找地方立碑定期祭拜。

「我們是軍人,就用軍人的方法」,任全森說,「我們拿香祭拜,在心裡告訴祂們我們的身分,此行目的是帶祂們回家。」

這趟任務非常倉促,為了考證戰俘營確實人數和身分,國防部動用和日本的軍事合作關係,查詢戰俘營名冊及檔案。迎靈小組原本在春節後就要出發,但碰到火山爆發,機場停擺,被迫延到二月底出發。

國軍荒塚地處偏遠,代表處和僑胞辛苦開路才到達;最後共查證吳坤上尉、孔憲章上士、曹友生上士、梁有年、陳緯南等個人墓葬,及「中國廣東民眾死亡紀念碑」等三處墓塚區。

fsj 提到...

國軍巴紐尋英魂 奇事不斷

【聯合報╱記者王光慈/台北報導】 2009.03.11

國防部昨天詳述至巴布亞紐幾內亞尋找國軍遺外忠靈的經過。帶隊的後備司令部留守業務處長任全森透露,冥冥中似有天意,讓迎靈工作順利圓滿。

任全森說,原本專案小組規畫一月底啟程,沒想到出發前遇上近年最大的火山爆發,當地對外交通完全中斷,行程被迫延後。

我駐巴紐代表處原本擔心,迎靈小組二月底再次出發的行程會因濃厚的火山灰被迫再延,沒想到出發前一天,下起大豪雨,把火山灰都洗掉了。雨只下一天就停,隔天又是豔陽高照的好天氣,讓專案小組順利啟程。

由於碑體幾乎被火山灰覆蓋,專案小組遂請當地僑民協助開挖,原先因乾熱土質極硬,小組原擔心挖掘會不順,但開挖前晚又下大雨,土質變軟,第二天又變成涼爽陰天,挖掘相當順利,很快就讓整個紀念碑完整露出,上刻「中國廣東民眾死亡紀念碑」。

依碑文顯示,這是一九四二年被俘虜送至拉布爾當奴工的廣東民眾,在一九四五年被澳洲軍隊釋放後,為戰俘營中死難的六百三十六位弟兄建的紀念碑,其中有二百五十六人葬於後方墓區。

專案小組著手抄錄名冊,但紀念碑上的刻文為陰刻,經半世紀風吹雨打,已難以辨識;專案小組準備對最後兩行名字辯識前,成員心中默想:「前輩們,如果你們不想默默無名的亂葬異域,就讓我們帶你們回家吧。」

此時原本陰暗的天空忽然露出陽光,小組成員在陽光下趕緊用布擦拭碑體,原本難以辨識的名字,忽然「一閃而現」,讓成員們清楚看到完整名字;成員開始誠心默念,邊擦邊抄,五百五十四個名字(有八十二員無名)都抄完後,碑體又變回原本難以辨認的狀態。

提到這一段過程,小組成員說印象非常深刻,「他們應該知道,我們這一回去,(他們)可能就再沒機會回家了。」小組成員不願討論這是否是靈異現象,只說「他們真的很想回家」。



◆ 四行倉庫被遺忘 「八百」後人很鬱卒

【聯合報/記者程嘉文/台北報導】 2009/03/11

巴紐國軍戰俘中包括著名的「八百壯士」,引發對岸網友的高度關注。不過八百壯士當年據守的上海四行倉庫,卻始終沒獲得相對的重視與保護。

八百壯士原有四二三人,到戰後倖存不到一半,最高階軍官是團附上官志標。他的兒子上官百成表示,隨政府來台並與父親保持聯絡的有十多人,可惜現在都已謝世。另外擔任過謝晉元團長傳令下士的厲鼎新,目前住在花蓮榮家,前幾年也曾被紀錄片訪問,不過他在部隊撤入租界後就離營,並沒有經歷後來的戰俘生涯。

中共建國初期,由於不承認國府抗日功績,也不重視八百壯士故事,謝晉元的墳墓還在文革中被毀。四行倉庫則出租作為商場與辦公樓,屋頂還被加蓋兩層。直到二○○二年,才在七樓樓梯間闢出一間小陳列室,但每周只開放兩個半小時。一樓有謝晉元銅像與一幅水彩畫,不過畫中官兵的服裝,卻完全是「八路軍」造型,根本不是當初德式鋼盔的中央軍打扮。

民國卅年謝團長遭刺客暗殺,上官志標在一旁救援也受重傷,當時的染血軍服至今被上官百成珍藏。上海方面曾經希望捐出來陳列,但他堅持要在倉庫設立紀念館,「把四行倉庫還給壯士們,我一定捐」。



◆ 91歲八百壯士 淚憶袍澤

【聯合報/特派記者汪莉絹/北京報導】 2009.03.11

一九三七年,中日上海松滬會戰,國軍第八十八師第五二四團的四百五十二名官兵釬(當時宣傳為八百壯士),在團長謝晉元指揮下,死守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掩護主力部隊撤離,他們的英勇事蹟,深植人心。然而,「八百壯士」有一百多人被日軍俘虜,五十人被送往巴布亞紐幾內亞,十四人客死他鄉,埋骨異地。

住在北京的「八百壯士」王文川,憶起昔日袍澤,老淚縱橫。

一九七六年,台灣把「八百壯士」故事搬上銀幕,由丁善璽導演,柯俊雄、林青霞主演;林青霞飾演泅水攜帶國旗潛赴四行倉庫,鼓舞抗日守軍的女童軍楊惠敏,奪得亞洲影展最佳女主角。

當年「八百壯士」撤入租界,日軍占領租界,「八百壯士」成為戰俘。大陸網友「天竺道」指出,「八百壯士」中五十名官兵,被押送到巴紐的拉布爾當苦役。一九四六年三月十八日,只有三十四人回到上海,十四人客死異鄉,一人被日軍毆打成傷,在當地治療,一人精神錯亂,留在當地治療。

住在北京的「八百壯士」王文川,是當時連裡唯一一挺重機槍機槍手。「京華時報」報導,九十一歲的王文川,現住在北京安老院,仍能清楚地報起當年的番號。

王文川回憶,四行倉庫保衛戰後,倖存的士兵退入英租界,被英租界當局囚禁在上海膠洲鐵路的孤軍營。後來,日軍突入孤軍營,將孤軍全都押走。王文川等人被送到安徽蕪湖挖煤,一部分人被送去南洋當苦力,另一部分送往巴紐當苦役。

王文川想起被送到巴紐當奴工的袍澤,十分激動,泣不成聲,吃力地一字一字說:「希望犧牲的戰友們,死在異鄉的戰友們,早日回鄉。」

大陸除王文川外,「八百壯士」中還有兩位健在者,一位是楊養正,九十四歲,住在重慶,雙目失明;另一位住在上海。

※ 相關報導:

* 「中華民國」不見了 牌位照遭大陸竄改
http://mag.udn.com/mag/world/storypage.jsp?f_ART_ID=182335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fsj 提到...

巴紐國軍遺骸 大陸想遷葬

【聯合報╱特派記者汪莉絹/北京報導】 2009.03.19

國防部前已派人到巴紐,迎回國軍陣亡將士英靈,並安放大直忠烈祠。大陸民間組織「海峽兩岸和諧發展基金會」,前天出面舉辦「迎接抗日戰士遺骸回國」活動,基金會秘書長任安利表示,計畫清明節前後組團到巴紐,考察抗日將士墓地,同時進行確認遺骸身分的工作。

國共兩黨和解,國軍形象在大陸有重大轉變,其中,抗日國軍更被視為民族英雄。本報獨家披露巴紐國軍遺骸一事,受到大陸媒體高度關注,網站大量轉載,大陸民眾自動發起赴巴紐迎抗日將士遺骸。

這些抗日將士中,最受外界注目的,是保衛上海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該基金會表示,已找到兩百多位「八百壯士」名單,將繼續前往日本、台灣、巴紐等地,對當時巴紐的中國勞工營和埋骨異鄉的將士名單進行確認,並找尋他們的家人,爭取年內把遺骸接回大陸,並舉行遷葬儀式。

國軍抗日形象受肯定,大陸不少文化或藝術作品開始以國軍抗日作為創作題材。一九四二年國軍一支精銳部隊到緬甸,企圖打通被日軍占領的滇緬公路遠征軍故事,最近被大陸改編成劇本,拍成連續劇「我的團長我的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