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09

亞洲女性輕微超重也會增加罹癌風險

◆ 亞洲女發胖 不孕、癌症等易上身

張翠芬/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 2008.06.09

別以為只胖一點點沒關係,多位肥胖專科醫師八日一致提出警告,亞洲女性比西方女性「不耐胖」,身體質量指數BMI一超過廿五,就開始百病叢生,罹患新陳代謝症候群、癌症、關節炎、不孕症等的風險越高。尤其五十五歲以上婦女發胖速度遠高於男性,須注意發福帶來的健康危機。

第一屆亞洲地區女性與肥胖高峰會七、八日在香港舉行,共有泰國、馬來西亞、印度、新加坡等八個國家的九十多位肥胖專家與會,國內也有多位醫師共襄盛舉。

與會專家認為,女性肥胖是一個須積極面對的重要課題。女性壽命普遍比男性長,五十五歲後進入停經期,因受荷爾蒙影響,發胖速度比男性更快,罹患心血管及其他疾病的風險也大增。

屏東基督教醫院減重中心主任賴承志指出,亞洲女性比白種人「不耐胖」,西方女性個頭高、即使BMI廿五,外觀看來不算胖,也不至於產生疾病。但亞洲女性卻沒有胖的本錢,例如身高一六○公分、體重六十五公斤的女性,BMI值已超過廿五,外觀只是稍微豐滿些,但或許是人種、基因或體格的差別,雖然「只胖一點點」,亞洲女性卻面臨各種疾病嚴重威脅。

賴承志說,肥胖程度越嚴重,對健康的影響也越大,最明顯的就是罹患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新陳代謝症候群比例增加;罹患心臟血管疾病、癌症、關節炎、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不孕症的風險也都上揚,甚至壽命縮短。

根據美國研究,五十歲的肥胖者,折壽早死的風險約增加二至三倍;整體來說,體重過重者早死風險約增加二至四成。

萬芳醫院肥胖防治中心主任劉燦宏在大會中報告一例有家族糖尿病史的個案,這位身高一六二公分的卅三歲女性,從小就胖又不愛動,體重最高曾飆到八八.五公斤,就醫時已有糖尿病。醫院以飲食控制、運動並搭配減重藥物,半年內從六六.六公斤減至五七.七公斤,BMI達廿二的正常標準,血糖、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都恢復正常。

基隆市立醫院瘦身門診醫師胡麗娟建議,飲食控制和生活型態調整,在減重過程非常重要。但通常需要加上運動和藥物配合,否則無法持久、也很容易復胖。建議民眾養成天天量體重或至少一周量一次的習慣,當體重稍稍上揚時,應立即控制,以免太胖了就很難減下來。



◆ 輕微超重 也增加罹癌風險

張翠芬/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 2008.06.09

醫學研究發現,肥胖會增加罹患多種癌症的風險,包括胰臟癌、大腸癌、乳癌、腎臟癌和子宮內膜癌都與超重有關。專家建議,預防癌症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從預防變胖做起。

高雄榮總家庭醫學科潘湘如醫師指出,近幾年國外幾項大規模研究發現,肥胖與癌症有明顯相關。以身體質量指數BMI做為罹癌風險基準,若BMI在正常標準時,罹患所有癌症的風險為一;當BMI上升到卅,罹癌風險增加到一.一倍、BMI四十時,風險增加到一.五倍,越胖風險越高。

肥胖的男性特別容易罹患肝癌、胰臟癌、攝護腺癌及血液方面的腫瘤。肥胖的女性則容易罹患乳癌、子宮內膜癌和腎臟癌。

為什麼肥胖會增加罹癌風險?潘湘如表示,脂肪大量累積在體內,會分泌一種發炎反應的細胞,吸引致癌因子,讓身體抗氧化力下降,抑制癌變的能力變差,因而增加罹患癌症風險。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WCRF)曾針對飲食和癌症相關性進行研究發現,即使輕微超重都會增加罹患乳癌、腸癌、胰臟癌等常見癌症的風險。如不想得癌症,最好減少紅肉和酒的攝取量。

潘湘如建議,不抽菸的人想預防癌症上身,更實際的做法就是「控制好體重」。目前體重正常的標準是身體質量指數BMI在十八至廿四之間,超過標準就應著手減重,從飲食運動等生活型態的調整,或配合藥物控制。BMI超過卅五以上的人,只靠飲食運動效果恐怕有限,或許可以考慮以手術等方式回復理想體重。

※ 相關報導:

世癌基金會:肥胖是致癌罪魁禍首
國人乳癌年輕化 比歐美少10歲
發展結腸癌的新機制
分離幹細胞 卵巢癌大突破
科學家發現吸菸如何致癌
另類檳榔文化
新基因護肝 肝癌女低於男
國人十大癌症報告 男肝癌女乳癌居首
十大死因第1殺手 癌症死亡破4萬
最適者生存:癌細胞也遵循演化法則

女人在懷第一胎時想些什麼?
涉及減數分裂與男性不孕症的性染色體基因
研究:性別差異 男嬰夭折率高於女嬰
研究:亞洲婦女處於動脈缺陷的風險中
家庭背景使小孩對壓力有不同的荷爾蒙反應
研究證實躁鬱青少年吸菸與物質濫用的風險增加

脂肪如何貯存於細胞內?
發炎:大肚楠與心臟病之間的遺失環節?
研究:低脂比低醣飲食更可能減少心臟病風險
瘦體素、類固醇在免疫系統上的新發現
腦部對於卡路里的「第六感」被發現
遺傳變異與含糖食物連結
乙型糖尿病也許因「腸道」機能障礙所引起
研究新奇的腸-腦-肝迴路確認糖尿病潛在藥物
動物實驗 治C肝藥可抗腸病毒71型
糖尿病使末期 C 肝患者肝癌風險加倍
肥胖與糖尿病:脂肪殺死β細胞的新手法
含氯殺蟲劑導致糖尿病的風險增加?
可可會是種對糖尿病患者有益處的治療
研究:缺鐵細胞為何會燃燒更多葡萄糖

教你如何計算想減去的體重
研究:數千種基因影響體重 快速減肥不太可能
4 個健康好習慣讓你多活 14 年
活到 100 歲比想像中容易
長壽的祕密也許不在基因

3 則留言:

fsj 提到...

早餐飽食一頓 反有助減肥

【鍾玉玨/綜合十八日外電報導】 2008-06-19 中國時報

減肥方法五花八門,少吃多動是不二法門,但無論怎麼少吃,早餐可不應該省略。美國研究人員賈庫波維茲(Daniela Jakubowicz)說,其實好好吃頓豐盛早餐,反而有助於減肥。

維吉尼亞州邦聯大學教授賈庫波維茲說,受訪者一連數月在早上飽餐一頓,吃掉一天一半的熱量,減肥效果反而優於早餐吃得少。她說,如果早上吃得少,反而會刺激食慾。

她設計的「豐盛早餐」熱量約610卡,遠高於中餐的395卡與晚餐的235卡,三餐刻意降低脂肪攝取,但提高醣類(58毫克)與蛋白質比例。

至於對照組一天熱量約1085卡,營養以蛋白質和脂肪為主。早餐熱量只有290卡,是一天當中份量最少的一餐。

4個月之後發現,低醣量少早餐組的減肥效果優於高醣量大早餐組,前者少了28磅(約14.2公斤),後者甩了23磅(約11.7公斤)。不過8個月之後,低醣量少早餐組出現復胖,體重增加了18磅(9.1公斤)。而量大早餐組則持續瘦身,每個人平均甩肉16.5磅(8.4公斤)。

整體而言,早餐吃得飽,平均可減重20%;早餐吃得少,平均體重只掉了5%。

賈庫波維茲說,刻意降低醣類攝取,短期可看到減肥效果,但低醣容易引發食慾、減緩新陳代謝,長期下來反而造成復胖。

new brazilian 提到...

看來我減肥是勢在必行了。一直以為自已不算胖的說。

fsj 提到...

攝護腺癌年輕化 去年致死逾千人

【聯合報╱記者曾希文/台北報導】 2008.08.06

別以為攝護腺癌是老人家的毛病,和信醫院泌尿科醫師張樹人發現,約百分之十四患者在六十五歲以下,他的病人中最年輕的只有卅九歲。

衛生署統計,去年死於攝護腺癌的男性逾千名,比死於子宮頸癌的八百卅三人還多,成為男性大殺手。張樹人說,攝護腺癌像乳癌、大腸癌一樣人數向上攀升,且年齡下降,卻宣導不足,許多人存有錯誤迷思,例如認為攝護腺癌不會致命、仗著年輕有恃無恐、開刀將喪失性功能和尿失禁等。

台灣攝護腺癌防治協會的理事長黃清祥說,他四十六歲那年,抽血發現攝護腺特異抗原指數飆高,看了十位醫師,有九人跟他說只是攝護腺發炎、肥大,太太急尋偏方,讓他嘗試斷食、拔罐放血、吃花精,甚至花了卅幾萬加入抗衰老治療,當時健檢中心還跟他說:「五十歲以下不會得攝護腺癌。」

由於攝護腺特異抗原指數居高不下,經切片檢查後,確定黃清祥罹患攝護腺癌。聽說攝護腺切除手術可能影響性功能,讓黃清祥一度打退堂鼓,但在醫師解釋後,他才決定動刀。

由於保留了一條性神經,現在勃起沒問題,夫妻生活親密,術後尿失禁的併發症,也在三個月後逐漸恢復。

張樹人表示,攝護腺癌不是老人病,也別怕開刀,許多患者術後仍享有性生活。他建議男性五十歲以上就要抽血檢驗攝護腺表面抗原,若有必要,進一步接受肛門指診。

但不少男性排斥肛門指診,病友李先生說,一開始不能接受,「沒事幹嘛給男人摸屁股?」張樹人表示,肛門指診有助早期診斷,台灣有六成病患發現罹患攝護腺癌已是末期,相較於美國九成為初期,就差在對指診的普及度。

張樹人建議,防攝護腺癌,應避免攝取過多的脂肪和肉類,多吃青菜。防治協會收集攝護腺癌相關資料,請人撰寫「看不見的敵人」的一書,希望提供民眾實用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