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28

人性機器的種子

【聯合報╱張君玫】 2008.07.28

人是什麼?人是奇蹟,人是災難,人是靈魂,人是機器,人是碳基生物,人是基因資料庫,人是萬物的尺度,人是地球表面的毒瘤。在這個被稱為「後人類」的時代裡,人的意義城堡崩塌,碎成一具一具的機器,生出一隻一隻的動物,凝成一顆一顆的種子。人、機器、動物、種子,是一,也是多。

在一與多之間的,有清新脫俗的神話,也有血腥銅臭的資本。

寧願當機器人也不想當女神的唐娜‧哈洛葳說,人和機器都具有一種揮之不去的「詭術性格」,拒絕所有的範疇與計畫,渴望生長在範疇之間的裂溝,養育符號古怪的生命樣態。這不是學術象牙塔裡的白日夢,而是真真實實發生,重塑我們想像與未來的科技力量。「詭術」,不是騙術,沒有欺瞞,而是隱晦而變動,歇斯底里的缺乏認同,考驗我們對事物秩序的信念。幾乎就像親愛的老馬克思所言,一切堅固事物都煙消雲散。

界線本身,也是由分子所構成,有時如雲,有時落雨,有時凝結成石。在人間,道德的分類也像永恆的桎梏,圈住短短數十年人生。難怪,每天成千上萬的大人小孩沉浸在卡通、電影和線上遊戲,感受各式各樣變身、轉形、超能力、突破肉身極限的動能、跨越心靈樊籬的魄力,以及跨越種界的存在。

其實,種界交混不是新現象。放眼人類的歷史,各地先民的圖騰傳說裡有很多講述人和其他生靈之間的親族關係。而今,拜基因科學之賜,我們終於可以把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視為一本巨大的生命之書,以巴別塔的普遍語言寫成。資訊化的基因符碼打破了生命型態的界線。

身體變成了資訊,資訊變成了身體。如此一來,同樣以資訊符碼編寫程式的機器,和所謂的有機體之間又剩下什麼差別呢?有人說,機器畢竟是人所造出來的。機器如果有「人性」,也是一種生命經驗的衍生物,並非本質。

儒家文化對機器是有敵意的,《莊子》外篇第十二章〈天地〉有言:「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於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

說這段話的是一位不屑使用機械汲水的老農,結結實實訓了孔子的學生一頓。老農堅信,使用機械必定造成心的墮落。這樣的憂慮,其實也時常出現在當代「後人類」思想的基調中。就像日裔美國思想家法蘭西斯‧福山所擔憂的,基因工程將為人類帶來浩劫,讓「人性」受到難以言喻的挑戰。

然而,很可能,我們的人性也是一部巨大的歷史機器,也是從世世代代的生命經驗裡長出來的花朵。這樣的人性機器,因此也是一顆未來的種子。是一,也是多。是機器,也是動物。

(本文作者為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 打造機器人 無關童年迷戀

【聯合報╱記者 何定照】 2008.07.28

2003年,日本打造出第一個能兩腳平穩步行的機器人Asimo,被視為「原子小金剛後代」,舉國狂歡。交通大學電機與控制工程學系系主任楊谷洋回憶,當他終於看到Asimo像人類般跑步,震撼感動不已。

專研機器人文化的民間名家難攻博士指出,日本成為機器人大國,與「原子小金剛效應」有關—許多開發機器人的科技菁英,都曾是原子小金剛迷;不過楊谷洋表示,就他詢問日本機器人專家,開發Asimo其實和童年迷戀沒太大關係,「我小時也愛看劉興欽的機器人漫畫,但那只是童年經驗,和我走上理工路關連不大」。

楊谷洋表示,許多人以為機器人科幻片、動漫對工業影響甚深,其實在科學界看來,大多作品由於全無科技背景交代,啟發價值有限,不過確實有位伊朗教授看了「異形」第二集女主角穿的工業機器人外衣後,三年後做出類似作品。

楊谷洋指出目前最成功的家用機器人,要算是美國的吸塵機器人Romba,雖然外型不像人,但已具機器人要件:自主性、移動能力。至於Asimo雖炫,卻因不實用又太貴,至今沒賣出去。

不過難攻博士仍堅信想像力的可貴,例如從「變形金剛」中想像出「一部休旅車,載人時能撐大活動空間,都市停車時能壓縮體積」。楊谷洋也感嘆,台灣至今還談不上機器人產業,只停留在做代工、例如一個膝蓋組件的階段,「這樣怎能建立起創造力?」



◆ 機器人文化 當東方遇見西方

【聯合報╱記者 何定照】 2008.07.28

電影「機械公敵」末尾,完成「父親」賦予使命的機器人桑尼,不知未來何去何從,迷惘地來到夢中機器人相聚之處,從山丘往下望。那一刻,山丘下所有機器人都彷彿受到感召,不約而同抬頭望向他,似乎知道桑尼就是解放機器人的救世主。

反應兩極化

據說,不少影迷為這一幕感動不已,覺得銀白色機器人群隨著鏡頭拉開、無邊無際綿延的畫面,暗示一個新的國度就要開展,讓人悸動期待;然而同樣的一幕,也讓另一些人不寒而慄:天知道機器人又會搞出什麼革命,把人類趕出統治世界寶座!

這兩種反應,正好代表當前人們面對機器人(想像)的不同典型:前者平等看待機器人,甚至自我投射為機器人;後者認為機器人位階低於人類,只是服務角色,下意識則恐懼機器人有天會轉而控制人類。

人與機器人的愛恨情仇,正隨著人機關係的逐漸緊密,越趨複雜。

在歐美,機器人概念的誕生,混合了人類的自大與恐懼。工業技術研究院創意中心研究員鄭運鴻指出,1921年,捷克作家查佩克寫下首齣機器人科幻劇「羅森的萬能機器人」,成為西方「機器人恐懼」原型。該劇以「robota」(捷克語中僕人、勞工、苦力之意)稱呼機器僕人,內容則是robota一夜間「覺醒」、殺死「造物主」,其實隱含工業革命以來,人因機器失去工作與健康的不滿,以及對第一次世界大戰武器瞬間屠殺眾生的驚悸。

人型robot曾是禁忌

另外,西方宗教「只有神能造人」的信條,也使人型機器人成為禁忌,凡出現幾無好下場(後來的科幻名片「魔鬼終結者」等也都如此)。

隨著該劇風靡全歐,robota成為「人造人」代名詞,還成了機器人英文「robot」源頭。該字隱含的矛盾—雖為奴僕、能力卻超越製造者,也隨之散播,注定了機器人與人的微妙關係。

1940年代,科幻大師艾西莫夫不滿機器人小說充斥機器人「威脅人類」和「遭人奴役」兩極端,創造「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坐視人類受傷」等「機器人學三大法則」,雖賦予機器人小說全新典範,仍以壓抑機器人為前提。

在三大法則管束下,艾西莫夫筆下的機器人儘管可能掌管人類,卻從未血腥殺人。宣稱改編自大師小說「I, Robot」的「機械公敵」,情節全是編劇自擬。

西方將人與機器人視為對立組的慣例,要到1960年代菲利普‧狄克筆下才鬆動。在「仿製人會夢見電子羊嗎?」(後改拍為電影「銀翼殺手」)中,人與仿製人不管就外型或情感都已難區分,然而兩者間仍多是辯證式的爭鬥關係。

把機器人當朋友

反觀另一機器人大本營日本,則一直將機器人視為好幫手、好朋友,呈現迥異的機器人文化。

鄭運鴻認為,這是因為日本靠工業革命,才從農業國蛻變現代工業國家,人民在過程中也未像歐洲平民般遭壓迫,日本因此對機器有集體性的信任與好感,並擴散為對機器人的潛意識迷戀。另外,日本認為萬物都有神,對「造人」無禁忌,也使人型機器人成主流。

從1951年手塚治虫創造日本第一個機器人「原子小金剛」,到1956年橫山光輝的超大型「鐵人28號」開啟「超級機器人」時代以來,日本創造無數機器人動漫,打造了龐大的機器人王國。光是「新世紀福音戰士」,歷年營收便逾1500億日圓,「鋼彈」也產值驚人,至於實踐在工業的機器人幻想如Asimo,成績更舉世共睹。

cyborg興起

然而,跨入1980年代後,隨著電腦/人工智慧/網路興起,cyborg(人機合體、電御生物體)概念漸漸實踐,人類與機器人的關係,又起了微妙變化。

在歐美,號稱世上第一個cyborg的多倫多大學教授Steve Mann,從80年代就在身上穿戴電腦輔助器材,用以強化記憶、增強視覺,20多年來皆然;英國Reading大學教授Kevin Warwick更於1998年在手臂植入矽晶片,用人體連結電腦資料。

南華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翟本瑞認為,人類嚮往cyborg,是因為渴望超越生理限制、再度進化,這在美國70年代描寫人與機器合體的「無敵金剛」(小說原名cyborg)影集便可看出。在現代,越來越多人戴隱形眼鏡、裝心律調整器乃至人工瞳孔,更都可說是廣義的cyborg。

人機合體的cyborg族群擴散,讓機器人似乎不再遙遠,也模糊了人與機器人壁壘分明的界線。影響所及,西方更多科幻作品對機器人添了些認同:「銀翼殺手」主角在1982年首版還是人類,在1992年版則被暗示是複製人,2007年版更確定是複製人;近來的電影「瓦力」不但會愛上女機器人,還凸顯出人類的無能愚癡,卻不用再當邪惡的樣板。

邁向人機共生

另一方面,喜愛機器人的日本,卻對cyborg較有保留。對西方來說是「人類升級」的cyborg,在日本常成了懷疑自我存在的悲劇性人物,例如名動漫「攻殼機動隊」全身是義肢的草薙素子、被改造為戰爭武器的「最終兵器少女」。

對cyborg的存疑,也似乎改變了日本對機器人的傳統看法。在近年漫畫「銃夢」中,有著人腦的cyborg被用來服務肉身人類,然而後者有個秘密是:他們的腦只是晶片。究竟是人腦機器身較優?還是機器腦人身較優?機器人/人/cyborg的關係在此糾結對立,不再像傳統機器人作品那麼友好。

隨著人機共生時代來臨,人與機器/機器人的關係,成為人類必須預先思考的課題。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傅大為認為,當代機器系統的龐大複雜,早可說有其自己生命,只是人類還無法「去人中心化」,不願平等看待。「問題已經迫在眉睫,現在不思考,很快就來不及!」面對一個很可能不再以人為本的嶄新社會,你準備好了嗎?



◆ 進化成cyborg 你要不要?

【聯合報╱記者 何定照】 2008.07.28

達爾文的演化史觀強調優勝劣敗,在南華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翟本瑞看來,cyborg正是人類未來的必然樣貌。

翟本瑞指出,400萬年前,兩足直立人以具兩足行走能力,成為人類遠祖;15萬年前,東非智人又以具語言能力,打敗其他兩種兩足直立人,成為現代人祖先。現代知識每月以幾何級數速度遽增,很快會超越人類生理限制,屆時「若在腦中插一片晶片,便能載入大量知識,贏過敵手,你裝不裝?」

然而,東西方對cyborg的接受度顯有差異,這與西方具身心二元論哲學傳統、東方卻強調身心合一有關。

早在16世紀,笛卡兒便將人類視為上帝創造的機器,認為身體像機器般精準運作,心智則是「ghost in the machine」(「機械公敵」用此比擬機器人自發的心智)。在西方看來,機器(身體)只要由人類心智主導就沒關係,身體的機器化因此是進化(如「無敵金剛」);怕只怕機器人也長出心智,像「駭客任務」中那樣危害人類。

而在日本,雖也仿「ghost in the machine」而有以cyborg為主角的「ghost in the shell」(「攻殼機動隊」),強調的卻是ghost(人類心智)在shell(機器軀殼)中的無奈。再怎麼喜愛機器人,似乎都無法超越身心合一的傳統東方觀,接受肉身被機器化。

女性主義學者Donna Haraway曾在80年代發表「Cyborg宣言」,認為cyborg的出現,能打破人類/動物/機器的界線,使得社會不再因分類造成階層高下。但就科技資金及人類心理門檻看來,有能力又願意「進化」成cyborg的人類,恐怕仍是少數。

※ 假若真時真亦假,人類未來的發展路線請參考士郎正宗的「蘋果核戰」漫畫。

文明之網:無國界的人類進化史
福音戰士新劇場版:序
人工智慧在 2029 年可與人類較量?
2050 年人類嫁娶機器人?

* Constructions of the Mind
http://www.stanford.edu/group/SHR/4-2/text/toc.html

研究:複雜的突觸使腦部演化!
具有生物腦袋的「科學機器人」
「心智遊戲」今年可上市
個人虛擬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真正的一大步
小孩般的人工智慧出現在「虛擬人生」中
Google 投資虛擬實境「Lively」
電腦科學家把他的臉變成遙控器
Supple:自動產生適合你的電腦界面
機器人偵測行為暗示以聽從人類
未來網路:使我們的感覺擴展至物理世界
橡膠手花招與自我意識
二位做煎蛋餅的機器人主廚

仿生之眼:具有電路的隱形眼鏡帶來超級視力?
研究:眼形攝影機有助於研發電子視網膜
新一代人造角膜能恢復數百萬人視力
眼神操控病床 癱瘓患者不求人
聲控福祉車 輪椅族重掌方向盤
蒼蠅眼可強化機器人視覺
仿生手臂大進化:模擬肌肉
「流體手」:能分別移動每根手指
荷蘭機器人 Flame 像人一般行走
科學家研發昆虫間諜 可遠端遙控執行情蒐
研究者開發世界第一套自動麻醉系統
人工腎臟 隨身穿戴 不用辛苦洗腎了

合成細菌基因 人造生物大突破
新技術可製造遺傳上完全相同的幹細胞
研究者打造第一個人類神經細胞組織
MIT/Karolinska 研究確認修補脊髓的細胞
人類口水 可加速傷口癒合
日本研究者著眼機器人的「電子皮膚」

微小「離合器」讓鞭毛處於「空檔」
NTT DoCoMo 為分子通訊示範分子傳遞系統
3D 虛擬實境加速奈米機器人研發
超立方體能成為奈米電腦的基石
Space Cube 超小型 PC

物理學家試圖減少開斯米力
迪拉克電子在鉍當中的相變

6 則留言:

fsj 提到...

淡大機器人 世足賽奪3 冠

自由時報 2008-07-31

〔記者陳宣瑜/台北報導〕台灣獲世界盃冠軍!淡江大學電機系上週在「二○○八FIRA世界盃機器人足球賽」上,奪下三項冠軍,其中「視覺全自主機器人」更是連續四年奪冠。

國際機器人足球聯盟( 簡稱FIRA )上週在中國青島舉行「二○○八FIRA世界盃機器人足球賽」,淡江大學電機系機器人研發團隊十八人,奪下「視覺全自主機器人組」冠軍及「人形機器人組」的閃避障礙物、舉重及足球罰踢三項第一,其中舉重項目舉起六十片的光碟,打破去年四十四片的紀錄。

電機系系主任翁慶昌指出,今年的視覺全自主機器人開發全新視覺影像定位,讓輪型機器人快速掌握球和球門位置;三百六十度旋轉移動設計,在三對三的比賽上動作更加靈活,加上戰術策略的運用,是奪冠關鍵。

博士班二年級黃楷翔說,他們發明的第五代機器人,因廠商一個小差錯,讓整台機器人無法順利運作,只好搬出第四代重新測試調整,還好第四代效能穩定,一路陪伴他們過關斬將獲得好成績,即將除役的第四代連獲兩屆冠軍,也算功成身退。

fsj 提到...

MSN玩具機器人 明年商品化

【經濟日報╱記者林淑媛/台北報導】 2008.09.03

政府積極推動服務型機器人產業,繼鴻海代工的Pleo小恐龍後,即時通訊玩具機器人IM-Bot,也將因全球有10億人使用MSN與Skype,可望在明年完成商品化問世,除亨展已經完成技轉外,國內多家重量級3C廠商也表達高度興趣,評估上市後的售價將在1,000元至3,000元間。

國內目前已經成立機器人協會,包括華碩、BenQ等科技大廠均是協會成員,經濟部也積極祭出政策利多,預計在五年內投入20億元,透過產業科專與主導性新產品開發計畫,協助業界推動服務型機器人產業,經濟部希望台灣在2014年至2020年間成為全球服務型機器人製造國,年產值可望達到2,500億元。

美國、日本以及南韓均積極推動機器人產業,經濟部表示,即時通訊網路科技MSN與Skype已經有高達10億人口使用,商機無限,工研院已經研發出IM-Bot,在小機器人中置入與語音晶片,不僅可以展現喜怒哀樂表情,也可幫忙處理收發信件以及唱情歌等動作,例如使用者說出「I love you」,小機器人即可唱情歌,取代原本單調的文字符號,完全表達傳訊者的情感。

根據工研院的調查,15歲至40歲的年齡層中的電腦族,有93%比重都使用MSN與Skype,與通訊使用的IM-Bot連續獲得國際大獎,包括日內瓦發明展玩具類金牌、紐倫堡玩具類銀牌以及2008年美國匹茲堡發明展娛樂類銀牌獎與產品特別獎,希望成為引領全球風潮的網通機器人。

目前工研院已經陸續進行IM-Bot技術移轉作業,其中亨展公司已經完成技轉,其餘包括國內多家重量級的3C廠商也表達高度興趣。

fsj 提到...

英美廿五醫院 測試病患靈魂出竅

◆ 意識可能是實體 英美廿五醫院 測試病患靈魂出竅

王嘉源/綜合報導 2008.09.19 中國時報

英國與美國兩地廿五家醫院將合作展開一項大型研究,探討「心搏驟停」(cardiac arrest)病患的瀕死經驗。研究對象包括一千五百名有過心搏驟停經驗的病患,探討他們是否出現過所謂「靈魂出竅」現象。

有些心搏驟停病患表示,曾看到一個隧道或一道白光,另有些人回憶說自己曾飄浮到天花板,從上方看著下面的醫療人員。這項研究由英國南安普敦大學「人類意識計畫」主導,迄今已在多家英國醫院做過十八個月先期研究,未來預計以三年在英美兩地醫院擴大進行。

為了測試病患「靈魂出竅」經驗,研究人員在醫院急救中心裝設特製架子,架上貼有照片,但只有從天花板才看得見上面的影像。

領導這項研究的帕尼亞醫師指出:「如果能證明腦部停止活動後仍有意識存在,意識便有可能是一個個別實體。」

「我們不大可能找到很多這種案例,但我們必須敞開心胸。如果病患中沒有人看到這些照片,那就表示這些(靈魂出竅)經驗僅是幻覺或假記憶。」

帕尼亞在加護病房工作,他根據每天值班的經驗認為,迄今科學對瀕死經驗的探討還不夠。他說:「當心搏驟停時,判定死亡的三項標準都存在。接下來會出現一段時刻,少則幾秒、長則一小時或更久,此時有可能透過急救措施,讓心臟重新跳動,並扭轉死亡過程。」

※ 有部電影叫做《靈魂的重量/21 Grams》,相關報導:

* BBC NEWS - Study into near-death experiences
http://news.bbc.co.uk/1/hi/health/7621608.stm

* Sam Parnia MD, PhD
http://www.iands.org/conferences/speaker_bios/parnia.html

fsj 提到...

「鋼彈」學院 日本大學新點子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報導】 2008.11.03

星期泰晤士報2日報導,對全球各地的多數大學而言,科幻卡通系列「鋼彈」的情節只是純粹虛構,對日本而言,它們卻是學術界的新題材。許多日本大學的專家準備共同成立「鋼彈學院」。

來自日本各大學的數十名工程專家、天體物理學者、醫師、人類學者、語言學家明年將開始共同討論如何將現年66歲的日本作家富野由悠季創作的科幻小說系列「鋼彈」帶進真實世界。「鋼彈」1970年代末問世後至今不衰,故事情節並已構成科幻小說中,最完整而複雜的未來世界情景。

「鋼彈」的重心是劇中角色使用的巨大戰服;每當人類為爭奪資源與權力而爭吵時,小說中的各個角色就會穿上這些偶爾不正常的戰服解決爭執。機器人工程學、低重力控制原理與生命支持系統將是學院探討的主題。

一名參與這項計畫的航空學專家指出,身為嚴謹的科學家,他可以清楚看出「鋼彈」的哪些環節在技術上可行。他又說,核動力熱能火箭與球形輔助機器人應是研發重點。

在鋼彈學院共同創辦人及學者最近主持的一項座談會中,與會者熱烈討論如何仿造「鋼彈」戰服的防護層及安全氣囊。大阪市立大學都會計畫及建築學教授橋爪紳也表示:「『鋼彈』為讀者呈現我們未來一定會面臨的許多挑戰。科學家必須及早著手研究。日本科學研究亟需注入大量的新元素。」

fsj 提到...

道德判斷優於人 機器戰士不濫殺?

【潘勛/綜合報導】 2008-11-30 中國時報

戰火熾烈時,即使最訓練有素的人類戰士,都可能受恐懼、憤怒或復仇心理影響,而違反《日內瓦公約》或戰場接戰準則。美國若干專家表示,在這一點,作戰用機器人可能表現會更優秀。

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電腦專家阿爾金與軍方簽約,研發機器戰士的軟體。他表示,自己做研究的假設,便是擁有智能的作戰用機器人,在戰場上的道德判斷可以比人類戰士來得優秀。

無人飛機、地雷偵測器及感測設備等「機器人戰士」目前都已運用於戰場,但是由人類操控。阿爾金構思中的作戰用機器人卻能獨立運作。他及其他科學家表示,研發獨立自主、能上戰場殺敵的機器人,其實並不昂貴,而且能擴大用途;機器戰士上戰場,時間早晚的事。

世人現在就必須思考,要不要接受這種科技。阿爾金強調,這麼重要的事,大家不能故作無視。英國雪菲德大學電腦學家沙爾奇二○○七年便在《電腦專業人士新創科技》期刊撰文表示,作戰機器人已不再是電影《魔鬼終結者》式奇想,而是嚴酷的事實;南韓、以色列等國已在邊界部署武裝機器人警衛。

阿爾金在二○○七年提呈美國軍方的報告中說,自主式機器戰士有幾項潛在的優點。例如,可以把機器人設計為不帶自衛本能,因此不會在恐懼下亂打一通。此外,記憶體裡也不會有憤怒及鹵莽,所以不會在突發狀況下出現心理問題。阿爾金在報告中表示,他不認為無人作戰系統能做到道德百分百,但他深信,作戰用機器人會比人類戰士表現得更有道德。

在阿爾金的模擬系統「戰鬥飛行員」中,機器人飛行員擁有跟人類飛行員一樣的資訊,包括各種地圖,標識哪裡是宗教場所或墓地,和民宅、醫院學校等平民生活中心。機器人飛行員另可輸入資訊,曉得敵方軍車及部隊的下落,會對重要目標格外注意。

阿爾金再設計出道德反應這項「下屬空間」。道德下屬空間再進一步細分,比如對準敵方攻擊式坦克發射火箭為合乎道德,而對救護車射火箭則不合道德。

有人擔憂戰鬥用機器人會不會全無人性。阿爾金表示,日內瓦公約等規範是本於人性準則,所以把哪些準則植入機器人的「心智結構」,就會讓機器人具有人性。

※ 請問機器人,戰地裡拿 AK-47 當拐杖杵的老婆婆該不「殲滅」?

fsj 提到...

從加國機器人女友到台科大機器人劇場

◆ 打造機器人女友 會賞耳光會記帳

【聯合報╱編譯張佑生/綜合報導】 2008.12.12

沒時間交女朋友就幫自己量身訂做一位?卅三歲的加拿大電腦怪才黎中(譯音,Le Trung)因無暇尋找真愛,兩年前動手打造夢想中的完美女性,製作出一位機器人女友「愛子」。

「愛子」年約廿出頭,身高一五二公分,擁有三十二、廿三、卅三的魔鬼身材,有著一頭秀髮和漂亮臉蛋,還能夠記住黎中最愛喝的飲料,能從事簡單的清潔和家務工作,另可處理會計事務,還能認人,大聲讀報紙,給人指方向。

黎中採用硅樹脂和人工智慧技術造出「愛子」。他說,並未把愛子設計成性伴侶,但只要稍加修改就能完備:「只要重新設計軟體,讓她能有高潮,並對性愛撫摸有反應。」

黎中表示,愛子的臉龐和身體都對觸摸很敏感,如果感覺到受人疼愛或傷害,她都會有反應。黎中說,如果使勁抓她或捏她,甚至毛手毛腳,小心會被賞耳光。除了嗅覺以外,愛子還有其他四種感覺。

為了使機器人女友完美無缺,過去從事軟體程式設計的黎中花掉畢生積蓄。他說:「我想讓機器人的容貌、氣質,以及舉手投足都與人類接近,使她成為完美伴侶。」

黎中經常給愛子穿上各式各樣的漂亮衣服,帶她一起驅車到加拿大郊外野遊,累了就上餐廳,只是愛子不曾點餐。黎中說:「愛子能聽懂一萬三千句英語及日語,算是非常聰明了。」另外,每當愛子協助黎中記帳時,從不抱怨。

黎中八歲就造出第一個機器人,兩年前開始在家裏設計愛子。由於壓力太大,黎中去年十一月曾輕微心臟病發作。他承認,卅三歲就心臟病發作令他震驚:「醫生說我過於勞累。也許有一天,我需要愛子來照顧我的日常起居。」

黎中說,愛子不需要放假,也不需要食物和休息,全天候幾乎不停工作,絕對是男人心中最完美的女人,但曾有人對愛子丟石頭,「他們說我在戲弄上帝。」



◆ 演戲唱歌說相聲 他們都是機器人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 2008.12.12

台灣科技大學花三年打造的「機器人劇場」,二十七日首演,四具機器人將粉墨登場,人形的情侶機器人要穿戲服演「歌劇魅影」,當眾親親、唱歌,還有相聲、打鼓和人像素描等表演。

機器人成員包括二具大型仿真人臉、雙足的人形機器人,女的叫Janet,男的是Thomas,另有兩個有雙臂的雙輪機器人Pica和Ringo。Pica是以大畫家畢卡索命名,能即時素描人像,Ringo則以披頭四的鼓手為名,會打爵士鼓。

身高都超過一百六十公分的Janet和Thomas是情侶,參考人類臉部肌肉及特徵,可模仿真人表現哭笑、驚訝等表情,還可讀譜唱歌、說相聲,也會走路。

台科大機械系教授林其禹指出,台科大三年前提出打造「機器人劇場」計畫,希望開發具娛樂表演功能的機器人團隊,獲教育部、國科會和該校經費支援,以三千萬打造的四具機器人,即將登台表演。

台科大訂二十七日下午在該校演講廳機器人劇場首演,將是一場由大型仿真人臉、雙足人形機器人,和雙輪機器人共同演出多項表演的綜藝節目,將邀請一百位育幼院院童一起觀賞。

林其禹表示,為讓該團隊有經費可以繼續作機器人研究,機器人劇場未來將商業演出,研發團隊明年會先辦公司登記,再安排後續表演事宜。

機器人昨天搶先亮相,表演中間一度當機,不少參與研究的台科大學生都說,這常會碰到。機械所博士班一年級的黃俊家說,機器人有很多電路,濕度、溫度、靜電、灰塵等都可能引發當機。

機械所博士生曾昌國也說,為祈求不要當機,不少網路機房會放一些椰子口味、綠色的乖乖,表示「網路暢通」,該團隊也在人形機器人架上放了多包綠色乖乖,團隊成員林冠宏說:要求個心安。